曾国藩不肯反清称帝:只因他看透了国人性格里的丑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10:18

               曾国藩不肯反清称帝:只因他看透了国人性格里的丑陋

      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中国农民运动的高潮,伴随着太平天国产生的还有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之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清王朝最具实力的军事力量。而此时清政府的八旗军战斗力早已薄弱不堪,因此曾国藩成为晚清的支柱石。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又手握兵权,政客门生满布天下,控制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

      天京陷落之后,李秀成被俘,曾国藩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他就像三国的曹操,北宋的赵匡胤。赵匡胤在适当的时机黄袍加身,成为一代帝王,留名青史,与赵匡胤情况极为相似的曾国藩为何没有造反呢?如果他以自己实力强大的湘军为主力,联合李秀成的太平军,抗击清军,成功的机会不谓不大,为何曾国藩会放弃如此好的契机?

      一方面,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部将胡林冀、左宗棠已经开始劝进;另一方面,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军以后,清朝统治者违背了自己“克复金陵者王”的诺言,使得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劝进分子再一次拥戴曾国藩出面,反抗清廷。随后名满天下的学者王闿运也力劝曾国藩造反。面对这么多人的提议,曾国藩依然拒绝。这其中也有他自己的思量。

      首先,从曾国藩自身而言,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卫道的观念根深蒂固,造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曾国藩熟读史书,也深知造反会给中国带来极大灾难。晚清时期的中国,列强环绕,已经经不起一点内乱了,过大的动乱只会给带来亡国的危险。而且当时洋务事业蓬勃发展,曾国落还对实业救国抱着一丝希望,所以把自己大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的建设之中。另外,曾国藩不想做赵匡胤可能还与曾国荃有关,他也不想再重演赵匡胤与赵光义的故事,曾国荃积极劝进,甚至比赵光义更有野心,曾国藩即使黄袍加身,也难保曾国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其次,从实力上讲,湘军虽名义上有30万,实际上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10余万人。李鸿章淮军势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自立楚军。曾国藩湘军内部并不团结。而且曾国藩手下几员大将都已自成一派,关键时刻也难保他们不投靠清政府转而对付自己。况且,湘军经过长年的征战,已不复当年朝气,军纪腐败甚至超过当年绿营,战斗力也明显减弱。此外,曾氏集团的下属官宦都是恪守封建教义的地主阶级,也并不愿意与李秀成的太平军势力合作,因为有失他们的声望。

      第三,从当时的中国现状考虑,内忧外患,即使打败清政府,坐上了皇帝宝座,曾国藩所接手的江山早已残破不堪,更何况还要面对列强的侵扰。

第四,对于清政府来讲,对曾国藩早已有所防范。咸丰四年,曾国藩自主招兵数万攻陷武昌,就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觉。一介闲官就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对清政府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芒刺在背之感。所以天京陷落之后,清政府当即派了重兵把守天京,实际也在监视曾国藩。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曾国藩才会放弃了劝进,反而采取措施,自削兵权,以释清廷之疑。

1864年,曾国藩登上了人生的权力顶峰。

这一年,他弟弟曾国荃攻陷南京,彻底灭了天平天国。

曾国藩坐拥湘军30万,权倾朝野,功盖天下。

慈禧任命他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事兼地方政务。

当年大清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总督一职,全国才设8名,其中5名是“曾派”:

除了曾自己任两江总督外、直隶总督刘长佑和闽浙总督左宗棠,均属湘军人马。

另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宾,虽非湘军嫡系,但与曾国藩交往甚密。

仅次于总督的地方要员巡抚,大清共有15名巡抚,其中7名属于湘系。

至于再往下面的道台、县令之类,就更是曾国藩湘系的天下了。

毫不夸张地说:1864年,曾国藩稳稳地把持了满清的大半壁江山。

1、底下跟着混的人,都盼着曾国藩谋个反

当小弟的,都会盼着大哥把场子越做越大。

赵匡胤不就是被底下人硬忽悠着穿上了黄袍嘛。

当曾国藩的湘军势力渐大后,底下的人自然也会生出这样的想法来。

1860年,咸丰死在承德时,湘军将领李元度就给曾国藩送上这么一幅对联:

——王侯无种,帝王有真;鼎有轻重,似可问焉。

曾国藩把它收下,看了看,放一边,一个字也没说。

李元度也就识趣,没敢再多说什么。

曾国藩的老乡王闿运,更是当面和曾国藩探讨过这事。

曾国藩从头至尾也是一字不说,最后用手蘸茶在桌子上写了两个字,独自离开。

王闿运过去一看,竟是“荒谬”二字。

曾国藩过生日时,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递了张纸条给他。

曾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

曾国藩照例是不说一字,随手就撕的碎碎的。

最有意思是的,连他的死敌,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忠王李秀成,都曾经建议他反清自立。

部属盼他当皇帝,连死敌都劝他坐天下,曾国藩若要谋反、拥兵自立,似乎是天意所示、民心所向的事啊!

那曾国藩为什么死活不肯呢?

2、曾国藩清楚:一旦反了满清,这天下可真就又要大乱了

曾国藩堪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典型,与他同时代的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均对其人品持敬仰之情。

几十年后最能影响中国历史的两个人:毛泽东和蒋介石,无不对其赞赏有加。

所以说,从修身治国来说,曾国藩的个人魅力,远远地超越了党派政见之争。

他之所以能达到此等成就,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曾国藩特别善于反省。

他日日反省自己,更多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族类。

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让他彻底没有勇气去做这谋反自立这样的大事。

与其他朝代的造反不同,反满清另立帝王,首先是反满,其次才是灭清。

而前者,让曾国藩颇为顾虑。

经过满人长达200余年的统治奴役,汉人已经彻底学会了顺从:头剃的锃亮,辫子粗又长。

一旦把满人驱出中原,这头上的辫子剪起来容易,但心上的那根辫子,可就不容易剪掉了。

如果再考虑到当时列强虎视耽耽,中国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那么这种排满反清之举,极有可能是自乱天下、自取其亡。

在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令百姓生灵涂炭、生不如死的残境之后,曾国藩更断然不愿因一己之荣耀而冒这样的风险。

这种谨慎,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胆小怕事的怯懦,也可以理解成一份怜悯天下的情怀。

而我,更愿意相信曾国藩属于后者。

3、曾国藩更清楚:汉人搞窝里斗,个个都是高手

熟读《易经》的曾国藩很清楚盈满则亏的道理。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就在湘军看上去最为鼎盛的时候,恰恰是湘军开始分裂的时候。

1864年曾国藩控制的部队,名义上有30万之众,但他真正能用得动的,只有12万不到。

而在这12万中,他当初一手带出来的只有5万。

湘军其余6成兵力,均有不同的派系归属: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左宗棠和沈葆桢。

单以人品来说,左宗棠这个人实在不咋的。

他晚年不论何种场合,见人只说两件事:

第一件必是夸耀自己在西北战场是何等威风勇猛;

第二件则必是骂曾国藩是如何的虚伪做作。

除了这两样事,绝不提第三个话题,以至后老了以后,都没人敢和他聊天说话。

考虑到他早年曾国藩对他的提携与帮助,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曾国藩那么大意见。

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他太自负了,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世人却尽说曾国藩好,所以他不服。

假设一下,如果曾国藩真谋反得了天下,估计第一个要平叛的就是左宗棠。

沈葆桢则仗着自己的老丈人是林则徐,打心里不服平民出身的曾国藩。

曾国荃围攻南京时,缺粮少银,曾国藩三番五次让沈葆桢送些粮草过去,沈就是不理。

曾国荃也不是个好鸟,因此也记了沈葆桢一仇。

就故意把皖南的广德和宣城放开不守,让太平天国的残部得以进入江西,去祸害一下江西巡抚沈葆桢。

大家看看:还没有得天下,一群汉人就已经窝里斗的这么热闹了,真要了有了皇帝这个宝座诱惑,估计这几个人先打成一团了。

所以,就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大家谁都没有,可以;但要是你有我没有,那就绝对不行!

大家都做满人的奴才,没问题;但你要作了主子,让我做你的下属,没门!

这道理,曾国藩早就看明白了,想透彻了。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老去吧,死后得个”文正“二字,就挺好的了。

正所谓:功成身退曾文正,不做当年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