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同学的诺贝尔约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26:53
我与同学的诺贝尔约定 十几年前,我去清华看我的高中同学。那时还是热衷谈理想的年龄。我问她理想是什么。她说:“拿诺贝尔奖”。我当时受了她的感染,也脱口而出:“我也要拿诺贝尔奖”。

 

在高中,她是理科的第一名,我是文科的第一名,她进了清华,我进了北大,好像有这样的理想是顺理成章的。十几年过去了,她在美国做了副教授,可我跟她谈起当年的约定。她只是笑笑,“没想那么多,现在正在为终身教授的职位而奋斗。”

 

她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学生。曾入选过奥赛的国家集训队。常年把持着年级的第一名。而且第二名的差距永远是20分左右。也就是说,这个第二名跟她并不是一个档次的选手。可就是这个第二名,后来拿到了全省的理科高考状元。原因在于,这个第一名被保送,没有参加高考。

 

这个最聪明的学生,来到美国之后,一个最多的感慨就是,这里的牛人实在太多了。聪明人实在太多了。我很惊讶,难道还有人比这个同学聪明?不是说美国人的数学水平很菜吗?

 

当我对教育理论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才把这个问题想通了。实际上,聪明不是一元的,美国学生有着别样的聪明。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曾提出智力三元素的理论。这三元素分别是分析智力,创造智力,实践智力。

 

中国学生的聪明,大多集中在第一项,也就是分析智力方面,而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则有着较大差距。

 

斯滕伯格本人就很有戏剧性。小时候智商测验考砸了,小家伙不服气,我怎么会不如别人聪明?苦苦求索至成年,终于想通了,聪明不是一元而是三元的。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斯滕伯格在想,教育界的大师们都在想。

 

布鲁姆在想,他发现学校95%的时间都在训练低级思维能力,所以他提出了高级思维的教育目标,并提出了各种训练高级思维的理论。

 

加德纳在想,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并在几年前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五种思维意识”。

 

布鲁纳在想,他提出了发现式学习的理论,鼓励儿童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

 

韦钰在想,她提出了“做中学”的理念,推动我国科学教育走向现代化。

 

智商是什么?智商只不过是分析智力中的一小部分。一个人真正的聪明,来自分析智力、创造智力、实践智力的协调发展。光是分析智力突出,就像一个桌子只有一条腿一样,那是绝对站不稳的。

 

回想起十多年前的那个约定,内心里有种苦涩。我们都是井底之蛙,误以为分析智力就是聪明的全部。这充其量只是一种潜力而已。她在美国读博士期间觉悟到了这个问题,我在社会上磕磕碰碰后也觉悟到了这个问题。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片面强调分析智力,而在创造智力与实践智力方面严重的欠缺。一方面,我们的顶尖人才匮乏。另一方面,让许多本来很有潜力的孩子沦为所谓的“差生”。无论是布鲁姆还是斯滕伯格,都用自己扎实的研究证明,几乎100%的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可能。(关于“差生”,以后还会专题讨论。)

 

究竟什么是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怎样发展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有机会还会为大家详细介绍。通过这个话题只是提醒大家,孩子如果学习好,不要沾沾自喜,学习好未必就能保证事业的成功。孩子如果学习不好,也不要垂头丧气,如果是分析智力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弥补。

 

全部博文                   家庭教育-思路-理念-方法         

情商-价值观-人格-网游       慧商-批判性思考-思维方式      

智商-大脑-天才-神童         质疑-杜曼-七田真-珠心算-读经

中小学-阅读-作文-数学       儿童英语

0-6岁早期教育              当神童走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