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文章页-洪崎访谈 民生银行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47:34
  • 洪崎访谈 民生银行为什么
  • 2010-11-27    文章来源于《证券市场周刊》证券市场周刊订阅
  • 15年一个轮回,以民营企业为主要股东的民生银行旗帜鲜明地重提“为民营企业服务,为小企业服务”的口号,重新回到最初的战略原点上。在股份制银行规模增长普遍遭遇瓶颈的背景下,民生银行的转型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研究的财富样本。
  •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史尧尧】作为中国第一家由非国有企业发起设立的民生银行(600016.SH,1988.HK),被冠以“民营股份制银行”的称号,既然是非公有制银行,其成立之初的宗旨就应该是为民营企业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民营高科技服务。

    但是,回顾自1996年1月成立至今的15年经营历程,民生银行给投资者的印象似乎总停留在“高资产规模扩张、高资本消耗、高成本费用投入”的边缘,并与其他多数中小银行一起加入“傍大款”的行列,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民营”身份背道而驰。

    到2005年,民生银行终于有了些许改变,它在业内率先开始酝酿并实施了事业部改革,随后在2009年开始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商贷通),并确立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战略方向,这也是当前民生银行最为市场所了解的两项转变。

    尽管民生银行期望这种转变能为自身带来对贷款风险的有效控制和在银行业中排名前列的净息差率,但与此同时,民生银行股票在资本市场中的估值却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低1.2倍PB到目前的1.5倍PB,在中小银行中仍属底部。

    虽然民生银行和投资者对此均不满意,但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证券市场周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民生银行行长洪崎,以揭开转变之后的民生银行未来价值增长的谜底之所在。

    转变的标尺

    “不是我们野蛮,是我们与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一样,渴望获得市场的认可且能在市场中立足并发展壮大。”

    《证券市场周刊》:查阅2010年前近5年有关民生银行的证券报告,“高资本消耗、高风险扩张、高薪招揽员工”的评价四处可见。几乎大家都一致认为,民生银行高风险、高资本的扩张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风险和不合理性,既然如此,身为民营股份制银行的民生银行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确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战略呢?

    洪崎:仅对各家银行已公布的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进行横向对比,是很难展现一家正在发展、改变中的股份制银行的现在和将来。这一张张资产负债表,包含更多的是民生银行在过去15年发展中的艰辛和无奈。

    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成立,成为银行业向民企开放的标志。成立之初,民生银行的确是将客户服务群体定位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这与民生银行的性质是相匹配的,但随后的现实逼迫我们转变。

    由于当时外部环境使银行贷款利率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加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众多民营企业并没有规模化、系统化的经销、经营体系;内在因素是,民生银行成立初期的人员、经验、技术等条件都非常不成熟。

    因此,在当时的内外环境下,想以市场化机制来争夺市场份额的经营方式使得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举步维艰,贷款客户的范围不断缩小。不到3年的时间,民生银行就面临着如何在市场生存的问题。

    事实上,银行当时为大客户服务风险小,而且能保证收益,而为小企业服务确实很难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贷投放很难真正实现收益覆盖风险。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