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前的储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59:37
 

诸葛亮出山前的储备

 2010年10月26日 10:38

 

 

一代伟人圣人诸葛亮是我市最大的柔性资源。鄙人下面浅析诸葛亮成功之道,可能冒昧冒失,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教正。

     首先我以为诸葛亮学富五车还是着眼于救世济民的,有着鲜明的目的性,而并非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说苟全不闻只是他的谦虚之词。这从他每次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一斑,我觉得把他出山前定位于“久有凌云志”才更真实。如果一个人学习只是为了修心养性,为了躲起来把自己才华掩埋起来,那又何必坐在梁父岩上“好为《梁父吟》”呢?说他故意躲起来不见刘备,害得人家“三顾茅庐”始见,更是滑稽。人才固然需要上级尊重,但是考验领导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呀。实际情况是刘备三顾茅庐,前面两次诸葛亮确实外出访友不在家。硬要说诸葛亮要考验刘备是否真的思才若渴,我觉得这这是差强人意。我觉得他们的会合其实是“一拍即合”,是英雄相见恨晚。一个是四处碰壁前途迷茫急需高人辅佐的帝王之后,一个是静观天下形势苦读诸书广交朋友急需舞台准备一展雄才大略的有识之士。怎么可能是绕来绕去打太极拳呢?古代儒者是十分注意读书要“经世致用”的,没有目的的读书或者只是为了修身养性而读书是十分迂腐愚蠢的。诸葛亮在他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的明志和致远其实绝不是叫子女们堕入空洞空寂的死读书读死书中。可以说正因为诸葛亮读书有着鲜明的目的,所以涉猎范围不仅宽广而且实用。如他不仅读史书,而且读兵法书,学习易经八卦,观察天象,熟悉中国的山川地形,估计还学了合纵连横之术,还学习了逻辑辩才,还有水利农工具制造等。这些学问经世致用为他后来当军师打天下当丞相治理天下起到了巨大作用。假如他只是学习诗歌汉赋,并沉浸其中,那就不可能协助刘备开辟三国鼎立的伟业。

     其次诸葛亮的婚姻也使他与当时统治阶级上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古今中外许多有政治抱负的青年共同选择的成功捷径。说起来似乎有些俗气,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诸葛亮口碑好知名度那么大,若无上层政治人物的首肯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结识上层人物在那个时代最便捷的途径便是姻亲关系。当然姻亲关系是一柄双刃剑,在派系斗争中又自然而然被卷入各个不同利益的阵营。我们看诸葛亮一方面因为有了和黄月英的美满婚姻,从此和荆州牧刘表有了亲戚关系(刘表的第二个妻子是黄月英的姨妈,所以诸葛亮和刘表的两个儿子可以说是老表关系),在那个传媒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官场是信息集散地,所以诸葛亮在没有出山前其实已经“闻达于诸侯”了,当然他的才学和风度是内因;另一方面因为和老刘家有扯不开的关系,加上刘备又是皇族血统,为人仁义宽厚,当然帮老刘家匡扶汉室义不容辞了。刘备白帝托孤说:万一儿子刘禅乱泥巴扶不上墙,你可以取而代之。各种猜测很多,其实说到底都是亲戚,江山你坐我坐差不多。

     第三诸葛亮享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优质教育。几乎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北大清华的高材生。虽然我们没办法证明孔明先生到底上没上过一流的私塾,但他的几个老师绝对是大师级的人物,还有几个同学也绝对是人尖子。比如水镜先生司马徽,庞德公都是他的老师,岳父黄承彦是一代名师,连岳母也是了不起的人物,至今在襄樊西姚庵村还有一个山叫老婆顶,相传就是黄承彦老婆练习兵法的地方。妻子黄月英也是一代才女,诸葛亮十分仰慕,至今在襄樊地方还广泛流传着黄月英考诸葛的许多典故。在众多顶尖级师友相互研习切磋下加上天资聪慧,所以诸葛亮能出类拔萃。另据许多学者研究,三国之前的襄阳有刘表管理,刘表与世无争,人缘好,所以几乎没有战争,中原战火纷飞,许多学者文人避居襄荆一代,襄阳已经成为诸侯割据时代一块文化教育之都。所以诸葛亮尽管隐居隆中,但经常出去拜师访友,文化流知识流信息流绝对一流,视野开阔,天下形势了然于胸,胸有成竹,腹有良策。你看他那番《隆中对》,若不是广泛学习与长期冷静思考,绝对不会马上成体系并十分流畅的抛出来,一下子把刘备征服了,拜为军师。

      明确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优质的教育一流的才学,稳定的家庭高端的姻亲,似乎一切都为一代军事家政治家的破茧而出准备好了。于是在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在一个时空交结点上,一个传奇故事发生了,一个千古流传的佳话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开天辟地的大事业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