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男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44:26

  偶然从网上看到一篇特别心动的文章,作者用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几十年的专业教育经历,写出了一个家庭之痛,写出了一个民族教育的症结所在,我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看看这篇文章,对每个人都很有启发性。我也只是从网上摘选了其中的一部分,非常值得深思。  拯救男孩

                             孙云晓

     在中国人写的书中,可能还从来没有像本书这样全面而深刻揭示男孩成长的秘密和危机。作为一个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37年的专业人员,我郑重的向您推荐《拯救男孩》,这是一本男孩父母和教师开卷有益的书。如果您的孩子年龄在0-18岁,这可能是一本不能不读的书。当然,这也是我的合作者、两位儿童心理学博士的诚挚建议。
  理由不但是极为充分的,而且是极为紧迫的。
  让男孩早上学可能是灾难性的选择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9年8月,重庆、济南等地出现了剖腹产的高峰,因为“年满6岁才能入小学”的年龄限制,急煞了那些在9月临产的孕妇--为了让孩子不超龄读书,妈妈们争先恐后赶在8月剖腹产。 如2009年8月19日《重庆晚报》报道:
  “这个月剖腹产的孕妇确实有点多。”三二四医院产科医生说,8月还未过,该院已接待了129名产妇,其中近一半的产妇是剖腹产。8月下旬的剖腹产最多,目前还有十几名预约在8月二十几号剖腹产的。医生说,8月下旬剖腹产的孕妇预产期大都在9月,而要求剖腹产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超过一半的孕妇是赶在9月前生产,为了孩子今后入学方便,其余的则是怕顺产的疼痛。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产科医生称,该院一个孕妇,预产期是10月,“竟要求我们提前一个多月剖腹。”而这名孕妇让孩子提前出生的原因,也是为了孩子入学。最后,经过医生的开导和劝解,这名孕妇才很不甘心地离开。医生介绍,目前已有14名孕妇剖腹产。
  记者从主城区各大医院产科了解到,8月下旬确实是一个剖腹产小高峰,多数家长都是考虑到孩子入学。但医生提醒,自然分娩的孩子经产道挤压会更健康聪明。这个报道让我联想起另一件事,近日我应邀在新浪网育儿频道做节目时,与一些妈妈们讨论超常儿童的发现与培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施建农教授是研究超常儿童的专家,他再三说明超常儿童只占同龄人的1-3%。让我惊讶的是,相当多的妈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即使暂时不达标经过努力培养似乎也可以成为超常儿童。那阵势,好像半数以上的孩子都要成为超常儿童,尽管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讨论儿童发展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希望孩子尽早入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却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我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想让孩子尽可能早入学,想尽一切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这对于男孩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结果很可能成为酿成摧残男孩的悲剧。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或迟钝,这可能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仍落后于女孩。想想看,当同样年龄的男孩和女孩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话时,谁能理解得更多?谁又能做出更正确的反应呢?

  关于男孩为什么暂时落后,为什么脆弱不堪,为什么危机四伏,《拯救男孩》会告诉读者朋友太多的秘密。或许可以说,在中国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像《拯救男孩》这样详尽揭示男孩成长与教育的深切危机和特殊需求。
    当满怀望子成龙热望的父母们把宝贝送进学校,他们往往会得到一个难以相信的结果,儿子怎么什么都不如别人?居然还成了问题儿童?在小学里,绝对是女孩的天下,她们聪明乖巧,处事伶俐,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所以班队干部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即使与男生发生冲突,发育领先的女孩也完全能把男孩打得落花流水,且不说还有诸多计谋是男孩子甘拜下风的。有个小学生问:“为什么现在的女生常常欺负男生?”2009年9月30日,我在新浪博客上以同题文章做了回答,几天之内竟有5万多人阅读。许多博友表示男生常常不如女生在小学和中学都是事实。
  正是基于对男孩发育迟于女孩的发现,有些国家已经在尝试让男孩晚一年上学,甚至认为这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
  男孩成长的危机绝非仅仅是生理发育迟缓所致。在《拯救男孩》书中,我们以翔实的调查研究结果为根据,深入揭示了男孩的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等四大危机,而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流行文化走入误区。其中,危害最烈的是教育危机,简言之,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并因此而加剧了所有危机对于男孩的伤害。
  早在2005年夏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见该报同年8月11日报道)的时候,我就说过:“现行教育模式限制了男孩成长。” “当一个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上8小时的课。这种端坐听讲的模式对男孩女孩来说都不是适合的,但女孩的优势在于,她们往往比男孩更能忍受。 ”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足的课外活动,但事实上能得到一次就算不错了,因为有些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考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甚至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更不敢组织,社会实践也是少而又少。这使得男孩们认为学校是一个和他们作对的场所,他们擅长的方面运动技能、视觉和空间技能,以及他们的勃勃生机,在学校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承认。学习不占优势,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男孩子长期在学校得不到正面的反馈,这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事实上,现代学校教育对身体活动的否定由来已久。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险性,他指出:身体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种干扰。身体活动被认为和精神活动毫无关系,它使人分心,是应该和它斗争的坏事。学生有一个身体,他把身体和心智一起带到学校。他的身体不可避免的是精力的源泉;这个身体必须有所作为。但是,学生的身体活动,并没有用来从事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的作业,却被视为令人蹙额的东西。学生应该‘专心’做功课,身体活动却引导学生远离功课,它们是学生调皮淘气的根源。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

  显然,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受伤害最为严重的就是男孩。我们知道,女孩的语言天赋优于男孩,女孩获得语言、发展语言的年龄较男孩更早,因此,对于以语言为主的学习内容,女孩更容易掌握,对言语为主的教学方式,女孩也更容易适应和接受。而充满精力的男孩子更倾向于以身体运动和参与体验的方式学习。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象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性大脑相比,男性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瞌睡或坐立不安。

  “护根”还是“拔根”等于说是卫童年还是摧残童年
这种情形自学校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应试教育更是将其推向了极致。如教育学博士后李敏所说,现代学校教育中由于学习的奴役而伴生的游戏的缺位,是学生最不幸的“拔根”状态。
  什么叫做“拔根”呢?李敏解释说,人在世界中的生存需要拥有多重的“根”,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还有精神上的满足。人人都需要拥有脚踩大地、坚实稳固的“扎根”的存在感。西蒙娜·薇依在《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中说,“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需求。”然而,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和游戏权利的被剥夺,当今时代的儿童就处于危险的“拔根”状态。其实,作为成年人,我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都会对于“扎根”与“拔根”有着深切体验。比如,我们最快乐的体验一般不是在学习过程当中,而往往是在运动和游戏的时刻;我们最深刻的体验一般也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与亲人尤其是与同伴在一起的特殊经历。
  回想自己男孩时代的成长,最为刻骨铭心的体验几乎都是在野外的经历。那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加剧,学校多次停课。在离开校园的日子里,我对闹什么革命既不理解也不感兴趣,加上父母家教严格,总让我有干不完的活儿。我几乎天天出没于山林或海滨,而谋生也成了我疯玩的最好理由。我常常与小伙伴们去赶海。每逢大潮的夜晚,我们便步行十几里,到落潮的海滩上挖蛤蜊。披星戴月归来,在父母欣慰的目光注视下,我将成堆的蛤蜊泡进水盆里,让它们吐净泥土。有时,我还一手提着哧哧*的嘎斯灯,一手握紧锋利无比的钢叉,踏着没膝的海水叉螃蟹和鱼。这些收获自然成了我们家的上等食品,也成了我童年生活少有的骄傲。我也常常与伙伴们上山。选择雨后的日子,挎上小竹篮,翻过姑姑庙后的山岗,钻进茂密的松树林。啊,那一朵朵蘑菇,金黄肥嫩,诱人之极。采完了蘑菇,又在溪水边采足了鲜红的野草莓,再逮上几只绿莹莹的大肚子蝈蝈,便开始爬山。
  我们像壁虎那样,贴着一块块陡峭的岩石,向浮山顶峰爬去。浮山岗是着名仙境崂山的余脉,天安门广场上那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巨大碑心花岗岩,便是从这里采集的。我们历经生死之险,征服了顶峰,豪气顿生,美美地野餐起来。
当我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巅之上,竟萌发了生出双翅飞向远方的梦想。那种强烈的欲望,加上我对文学的迷恋,决定了我后来浪迹天涯的选择。

童年是心灵的故乡,是一生的能源基地。坦率地说,我最为专心致志做的事情就是童年时代那许许多多令人陶醉的游戏,让我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全部的智慧与体力,从而获得成年人难以理解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后来,虽然我的学历不高,却生活的很充实,并取得不少公认的成就,如出版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和《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5卷等等。仔细回味一下,我发现,这些童年的亲身体验正是我生命的根基,其丰富的营养让我终身受用不尽。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孩子不可能也不需要完全拥有我那样的童年,但是,任何时代的孩子都需要丰富多彩的游戏和犹如一日三餐般重要的运动,特别是男孩对此更有着如饥似渴的需求。美国着名的男孩教育专家杜布森博士告诉我们,睾丸素、血清素和扁桃体等三种生物激素,决定了男性的气质为什么与女性生来不同。睾丸素是男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渴望成为最强壮、最勇敢、最坚强的男子汉的重要原因。青春期以后,男性身上的睾丸素是女性的15倍。请问,哪个家庭可以提供足够的运动以满足孩子如此这般的强烈渴求?
   毫无疑问,男孩危机不仅仅是男孩教育的危机,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危机。当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严重扭曲学校教育方向而难以一时改变的时候,家庭教育的作用变得格外重要了。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就可能是一种“护根”的教育;如果父母信奉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就可能是一种“拔根”的教育。令人担忧的是,如本文开头描述的那样,许多父母变成了“教育狂”,如全国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达到前15名,为此目标给孩子报的补习班占满了节假日,导致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而睡眠不足。
   我常常在想,如果学校和家庭都是进行“护根”的教育,那么,孩子就等于生活在天堂里,拥有金色的童年;如果学校和家庭只有一方是进行“护根”的教育,那么,孩子就等于生活在矛盾中,拥有灰色的童年;如果学校和家庭双方都是进行“拔根”的教育,那么,孩子就等于生活在地狱,拥有悲惨的童年。
    您是不是一个真正爱孩子并且懂教育的父母?您孩子所在的学校是不是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对于孩子生命成长根基的需要是“护根”还是“拔根”,或者说是卫童年还是摧残童年,几乎可以成为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鉴别标准。
                             爱能改变一切
    可以说,男孩危机也是父母危机。正如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博士所认为的:导致男孩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普遍将儿子的教育托付给学校这种工业化体系,而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但是,我始终相信,爱能改变一切。当父母们和教师们真正意识到男孩危机的时候,如果有足够的爱心,他们会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为了造就真正的新时代的男子汉,拯救男孩的行动需要进一步聚焦。我们在《拯救男孩》一书中提出,从小培养五个极端重要的男子汉品质,其中,责任心是造就新时代男子汉的基石,智商、体商、情商和逆商则像四支利箭,直指男孩的四大危机。
    智慧大师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那么,父母和教师具体该怎样拯救男孩呢?《拯救男孩》书中提出了给男孩父母的16条建议,并附了一些很实用的测试。我想,最需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以下三条,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二是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三是把男孩教育与运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
  父母与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改变,改变看待男孩的视角:男孩有缺点,也有优点,但更多的是不同于女孩的特点;改变对待男孩的方式:当男孩表现胆怯时,我们不是一味指责男孩,而要让男孩在接受自己胆怯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勇敢,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改变对男孩的要求,变苛刻为宽容:当男孩在学业上暂时落后时,理解男孩,不放弃对男孩的信心。
一是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
  男孩危机往往与父教缺失密切相关。2008年,在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比较研究中发现,当遇到烦恼时,日韩美三国高中生把父母均列为前5位的倾诉对象,而中国的高中生只把母亲排在第3位,而把父亲排在前5位之外名列网友之后。可以说,中国的男孩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教危机。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工作小组认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
  对于父教缺席与男孩犯罪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这样解释: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缺乏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样做男人的机会。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老师。怎样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呢?首先,父亲要以亲密朋友的身份回到孩子的身边,并就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给儿子做出榜样。同时,母亲以及所有家人要注意维护父亲的形象,促进男孩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激发他对于成长为男子汉的向往,鼓励其勇于在实践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二是把男孩教育和运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就像雄鹰需要天空,就像骏马需要草原,男孩的天性决定了他必须与运动相伴终生。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更没有男子汉。没有运动的男孩一定是问题男孩,值得明确的是对于运动含义的理解。运动固然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强心健魄,甚至可以成为儿童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看过体育比赛我们都会明白,所谓运动一定是讲标准讲规则讲团队精神的,因此,运动者必须学会并养成遵守规则、顽强拼搏、密切合作、崇尚荣誉等良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不正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吗?
  培养男孩养成运动的习惯,不仅可以强心健体和促进社会化,而且对于顺利度过青春期具有特别重大的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男孩教育应当从体育开始,而父亲是第一责任人,也是最好的教练。
  当然,女孩也是需要运动的,只是男孩的需要更加强烈。游戏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是特别适合儿童的运动方式。儿童教育从游戏开始,是比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更精确的说法。随着男孩长大,运动的强度和难度要相应增加,自然需要较为专业的指导。
  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坚持做到这样三条,每个男孩都会是健康的、快乐的、向上的,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大有希望。当我们的男孩成为强悍的富有责任感和竞争力的男子汉时,不仅仅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社会,也会让女孩深受其益。这些,正是我们在《拯救男孩》一书探讨最为深入的内容。

  一、男孩危机之一--男孩学业从大学到小学全线告急

(一)大学,男生表现远逊女生
国家奖学金:绝对“阴盛阳衰”
奖学金是对大学生在校表现的综合评定,学习成绩是其决定因素。国家奖学金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大学生奖学金,除8000元的高额奖金之外,更是一份难得的荣誉。我们分析了2006-2007、2007-2008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大学男生的表现怎么样呢?
表1 2006-2007、2007-2008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者总体状况
获奖总数男女男女比例实际比例
2006-2007年度5000017458325421::
2007-2008年度4998317367326161::
从表1中不难看出:2006-2007年度,在50000名获奖者中,男生只有17458人,男女生比例为1:。我们还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男女大学生获奖的“实际比例”,为1:,更为惊人。2007-2008年度的情况也差不多,男女生获奖的比例为1:,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男女大学生获奖的“实际比例”为1:。连续两年,如此悬殊,大学男生的落后状况可见一斑。
2007-2008年度,在*颁发国家奖学金的所有2286所高校中,有1785所高校中男生获奖人数少于女生,所占高校总数的比例为,342所高校男生获奖人数多于女生,所占比例为,159所男女生获奖人数相等,所占比例为。
我们进一步对省属大学和*直属大学的学生获国家奖学金的状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对所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属高校的统计表明(表2):2006-2007年度,所有省属大学男女获奖人数的总体比例为1:,2007-2008年度,男女大学生获奖比例为1:。所有31个省,连续两年,男生获奖学金的比例惊人地落后!
表2 2006-2007、2007-2008年度省属大学大学生国家奖学获奖者状况
获奖总数男女男女比例获奖比例差距 最大的省获奖比例差距 最小的省
2006-2007年度300018953210481:浙江(1:)青海(1:)
2007-2008年度299869035209541:海南(1:)广东(1:)
我们还具体统计了每一个省的情况,结果发现:2007-2008年度,省属高校男女比例最为悬殊的是浙江省,为1:,比例最为平衡的是青海省,为1:,有22个省男女比例大于1:2。2007-1008年度,省属高校男女比例最为悬殊的是海南省,为1:,比例最为平衡的是广东省,为1:,有26个省男女比例大于1:2。
对部属大学的统计表明:2007-2008年度,在117所部属大学中,有84所学校女生获奖人数多于男生,占部属大学总数的;有32所学校男生获奖比例高于女生,这些学校多为理工科见长、男生占绝对多数的大学;另有1所学校男女生获奖人数相同。2006-2007年度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从数字看,不管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大学,不管是部属大学,还是省属大学,男生在获国家奖学金比例上具有“压倒性”的劣势,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
校内奖学金,巾帼不让须眉
国家奖学金情况如此,那么各个高校的校级奖学金男女比例是多少呢?很多研究对此做了统计,我们检索到的研究均表明:在各级奖学金获得上,大学男生也处于显着落后的状态

男孩危机之一·男孩学业从大学到小学全线告急(2)

  --对34所高校2003级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女生获奖学金的比例()显着高于男生()。
--安徽师范大学和皖南医院学院1995~2000年的全体大学生中,尽管女生人数远远少于男生人数,但女生获奖学金人数、比例均远远高于男生。
--济宁医学院临床学院2005级学生:第一学期男生获奖学金的人数占所有获得奖学金人数的,第二学期占,第三学期占。
--一项涵盖武大、中科大等全国1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男生在获奖学金的比例方面落后于女生。
学习成绩,男生更逊色
在学习成绩各项指标的直接较量上,男生也远远落后于女生。
--对重庆市多所大学的调查表明:女生的学习成绩极其显着地高于男生。
--成绩排名靠前的女生多,排名靠后的男生多。对全国34所大学2003级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学习成绩前25%的男生比例为,女生为,学习成绩后25%的男生比例为,女生为。
--男生的不及格率远远高于女生。济宁医学院临床学院2005级的男生:第一学期男生不及格人次占所有不及格人次的,第二学期占,第三学期占。对浙江大学某校区某一学期21个班的成绩统计表明:男女生不及格的比例存在显着性别差异,男生中有不及格者占,而女生中只有。
--英语成绩更不用说,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男生英语成绩显着落后于女生。
大学,“女生潮”漫卷校园
如果奖学金比例反映的是学业“质量”指标,那么,在校大学生人数可以被看做是学业“数量”指标。最近几年,“高校女生潮”可谓是来势汹汹,许多大学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女生比例超过男生的情况,而且这一趋势正从语言类、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型大学蔓延。
--1998年,北京的高等学校文科招生中,达到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的2657名学生中,女生为1,970名,占到了74%。在男生传统的优势项目理科中,这一比例也达到了42%。
--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
--2006年,在复旦大学录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1847名,占4,女生2024名,占,这是该校历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的新生中,女生约占55%。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表明: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中女大学生的比例仅为,到2007年,女生比例已增至,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比例为,已超过男生。一方面我们对这些数字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我国在教育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也对男生的处境感到担忧,因为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女大学生的人数将很快超越男生,从而导致新的男女比例失调。
(二)高中,男生弱势凸显
很多人会根据自己上学时的经验想当然地认为,高中时男生还是有优势的。如果说高中男生有优势,那也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从高考状元和高中会考成绩来看,高中男生也 “雄风不再”了。高考状元,女生“称雄”,男生“低迷”
我们从不主张宣扬高考状元,但是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引人深思。

男孩危机之一·男孩学业从大学到小学全线告急(3)

  --2002年,北京大学录取的36名文科状元中,女生28位;理科8名状元,男女各半。--在北京市和上海市,从2006~2008年连续三年的文、理科状元均为女生。重庆市自2000~2008年,连续九年的高考状元中,19人里仅有4人是男生。
这些还只是零星的状况,全国的数据将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对1999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的男、女生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从1999~2008年,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由下降至,女生的比例则相应由上升至,增速惊人。
文科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由1999年的降至2008年的,成自由落体式下降,女生则由增长到,如火箭般直飞云天。
理科通常被认为是男生的优势领域,但高考理科状元中男生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而女生理科状元则相应地增长,很显然,不仅“女状元”的人数有了急剧增长,她们的优势领域也在迅速扩张。无怪乎人们惊呼“状元郎”已成过去式,“状元花”则更为贴切!
  高中,男生传统优势渐失,高中男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呢?2002年,对重庆市26所中学6,539名高中生会考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
(1)女生的学习成绩总分显着高于男生。男生总分平均分为,女生总分平均分为。
(2)学习最好的女生多,学习最差的男生多。如果根据分数高低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分数段,那么男生处于高、中、低分段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而相应的女生比例则分别为10%、80%、10%。从数据可以看出:女生在高分段的人数比例显着高于男生,而在低分段的人数比例则显着低于男生。

(3)女生的优势科目是男生的两倍。在具体科目成绩比较上,除了在传统的文科(语文、英语、政治、历史)上女生成绩显着高于男生以外,在数学和生物这两门男生的传统强项上,女生得分也显着高于男生。男生占优势的科目只剩下3门--即物理、化学和地理,而女生占优势的科目却多达6门--政治、语文、数学、生物、历史和英语。从数量上看,女生的优势科目是男生的两倍。
(三)初中和小学,男生早掉队了
  阳阳是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他的成绩在班上排第12名。因为没能进入前10名,他再次与三好生评选无缘。不过阳阳倒挺能安慰自己:“甭管怎样,我在男生里也是第二名。”对广东省30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教师所带的班级中,最近一次本学科考试成绩排在前10名的学生中,女生显着多于男生,后10名的学生中,男生显着多于女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成绩在班级中位于前25%的学生人数,女生也显着多于男生,后25%的学生人数,男生显着多于女生;班干部中,女生的人数显着多于男生;三好学生的人数,女生显着多于男生。对上海市部分初中和小学的6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在语文、数学两门主课上,无论是平均分还是及格率,女生均保持绝对优势,其中2001、2002年两年中,男女生的及格率差距均超过20个百分点。另外一项研究抽取了上海市某区四至七年级语、数、外学科共计960份期末统考卷,统计发现,男生在语数外三门主科上的劣势都非常明显。
大城市如此,县城和乡村也差不多。对湖南省邵阳市、邵阳郊区、邵阳县等地的多所中小学的抽样调查发现,小学至初中阶段,女生各科的总成绩显着优于男生。
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男生在学校的整体表现都落后于女生:
--2008年,北京市小升初试行优秀生推荐入学政策,在被推荐的优秀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一些学校男女比例超过1:2甚至更高。
--上海某小学各年级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的男女比例分别是:少先队大队委员1∶8、中队委员1∶5、三好学生1∶5、各类积极分子1∶6。
--浙江省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阶段60%的男生自愧不如女生能干,学生干部中男生只占 15%, 各项活动中只有 10%的男生表现较好。

男孩危机之二·男孩体质令人忧心忡忡

  二、男孩危机之二--男孩体质令人忧心忡忡
全国性的权威调查数据表明,男孩体质危机是举国性的危机。中国男孩的体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男孩比以前更高了,更重了,但在肺活量、速度和力量指标上却连连下降。
(一)中国男孩变“矮”了
我们知道,中国人一代比一代高,中国人的身高在不断增长,怎么变“矮”了呢?
《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指出,以汉族男生为例:
1985~2005年二十年间,我国城乡男生的身高有了大幅增长,7~8岁城市男生身高平均增长厘米,乡村男生增长厘米。
单纯从数据来看,与上一辈相比,男孩确实长高了,但如果作跨国比较,结果就很难让人高兴起来了。
2000年,在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召开的“中国青少年营养与体质状况座谈会”上,一份《关于中日青少年身高比较的分析报告》显示:
--中国省会城市男孩在7~10岁时比日本同龄男生高厘米,11~14岁组高厘米;15~18岁组高厘米。
--中国中小城市男生在11~14岁、15~18岁时分别比日本男生矮厘米和厘米。
--中国较富裕农村男生在7~10、11~14、15~18岁时分别比日本男女生矮、、厘米。
--中国较贫困农村男生在7~10、11~14、15~18岁时与日本男生的差距高达、、厘米。
鉴于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中国男生的平均身高肯定低于同龄日本男生。另有资料显示,与日本同期(1991年)资料相比,我国7~17岁男生平均身高比日本男生矮厘米。
与上一辈相比,中国男孩长高了,但与日本男孩相比,中国男孩就变“矮”了!
(二)男孩,身体素质持续下降
在身高和体重增长的同时,中国男孩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却在持续下降,这种现象可以总结为三个字:胖无力。
根据《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我们制作了1985-2005年中国男孩体质变化状况表,从表5中可以看出,除乡村男生在50米跑上的速度上略有提升以外,其它各个指标上,城市男生和乡村男生均呈下降态势。例如,在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上,20年间,城市男生肺活量累计降低304亳升,乡村男生累计降低312毫升。
表5 1985-2005年中国男孩体质变化状况
变化幅度变化方向
肺活量城市男生304亳升↓
乡村男生312亳升↓
速度(50米跑)城市男生秒↓
乡村男生秒↑
下肢爆发力(立定跳远)城市男生厘米↓
乡村男生厘米↓
力量素质(斜身引体)城市男生个↓
乡村男生个↓
耐力(50米×8往返跑)城市男生(7~12岁)秒↓
乡村男生(7~12岁)秒↓
耐力(1000米跑)城市男生(13~22岁)秒↓
乡村男生(13~22岁)秒↓
注:“↓”代表体质下降,“↑”代表体质上升。
(三)男孩,体质健康不断恶化
根据《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的数据(见表6),中国男孩在营养不良、超重、肥胖发生率方面持续走高,即健康持续恶化。例如,1985~2005年,7~22岁城市男生肥胖的比率由飙升至。
表6 1985-2005年中国男孩(7~22岁)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1985年2005年变化幅度变化方向
中度以上营养不良城市男生↑
乡村男生↑
超重城市男生1.23%13.2512%↑
乡村男生3.22%8.20%8%↑
肥胖城市男生11.20%↑
乡村男生↑
注:“↑”代表体质健康恶化。
视力不良的问题也特别突出。2005年,6~22岁城市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乡村男生为,城乡合并为。视力不良检出率呈现随年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其中16~18岁组,城市男生为,乡村男生。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18岁城市男生为例, 1985年为,1995年为,2005年又上升为。
一个个数字,是一次次不断拉响的警报!
男孩的体质危机,已经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由男孩的体质危机所引发的诸多影响,是每个人,我们国家,我们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其后果也是不能承受的。
男孩危机之三·心理危机(1)

           (一)男孩,更网络成瘾
如果到网吧看看,我们会发现泡在网吧里的大多是男性,其中还有不少是中小学的男生。作为一个群体,男孩更容易网络成瘾。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网络成瘾,这有充分的证据:
--2008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同样指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女性为,男性约比女性高出个百分点;在网瘾青少年中,男性比例达,远远高于女性的。
--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指出,在小学阶段,男孩上网成瘾的比例()明显高于女孩()。
除了网络成瘾以外,在其它物质成瘾行为上,男孩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女孩。
在吸烟成瘾行为上,对北京、上海等18省、自治区、直辖市213253名青少年的调查表明,男生吸烟行为远远高于女生:男生尝试吸烟率是女生的2倍;男生现在吸烟率是女生的5倍;男生重度吸烟率是女生的6倍;男生首次吸烟年龄≤13岁的报告率是女生的3倍。
在饮酒成瘾行为上,不管是我们的经验还是调查数据都说明男生的饮酒成瘾行为远远高于女生,如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2003年对5169名中学生的抽查结果表明,69. 9%男生尝试过饮酒,远远高于女生。
在吸毒等其它危害更大的药物成瘾上,男性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女性。
          二)男孩,更多的情绪问题

男孩,情感更脆弱
一般人认为男性的情感应该是坚强的,但这其实是假像。男孩看似坚强的外表背后,隐藏着脆弱的一面。男孩在情绪、情感上比女孩更脆弱。研究表明,从婴儿时期起,男婴比女婴就更容易烦躁。日常生活中的一点点改变或者妈妈、爸爸稍微严厉一些的口吻,都可能使小男孩变得更烦躁不安。
压力,让男婴更不安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想知道,在压力情境下,男婴是否更容易不安。她们将六个月大的婴儿与他们的母亲请到实验室,在事先设定的情境中玩耍并进行录像。首先,母亲给婴儿看玩具并与婴儿说话;然后,母亲停止与婴儿玩耍并板起面孔以使婴儿烦躁不安。接下来,母亲要尽可能地安慰婴儿,抚摸婴儿,注视并跟婴儿说话。
实验结束之后,研究人员慢速播放录像带,分析婴儿和母亲的表情及行为变化。结果发现,男婴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更多,表现得更为愤怒,他们要么比划着想让母亲抱自己,要么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好像要逃走。而且,在母亲试图安慰他们的时候,男婴也表现得更难平静下来,母亲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男婴高兴起来。离婚,对男孩伤害更大
人们通常认为,面对父母离异的事实,男孩比女孩更加漠然,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父母离婚,男孩受到的情感伤害比女孩更深。女孩往往会通过一些方式表达她们受伤害的情感,从而减缓父母离婚所带来的伤害,而男孩往往把伤害深深埋藏于心底,日积月累,危害加剧。父母离婚,男孩往往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父母离异,男孩会因缺少父亲的“示范”而变得缺乏阳刚之气,成年后更易成为所谓的“娘娘腔”。

男孩危机之三·心理危机(2)

男孩,更不擅长情感表达
女孩比男孩更善于表达情感,女孩对情绪和情感更加敏感,2岁的女孩比2岁的男孩更多地使用与情绪有关的词语,女孩比男孩更多的使用“爱”和“伤心”这样的情绪词语。
儿童时期如此,到了青少年期,这种情感差异日趋加大,越来越多的男孩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别人的情感反应更不敏感,更有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男孩往往更容易情绪失控,用攻击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时候,他们把这种攻击指向自己,这就是自杀,更多时候,他们把这种攻击指向他人,就是暴力。
男孩情感,受到更多文化束缚,男孩虽然天生情感脆弱,但是他们天生并不缺乏情感表达的能力。
研究者已经发现,婴儿初生几个月大时,男婴比女婴更能表达自己,但是当男孩到达就学年龄时,他们表达情绪的能力下降,甚至已经隐而不显。男孩子五六岁时,与女孩子相形之下,就显得更不会向父母师长表达他们的失败或郁闷。那么是什么使一个开朗、热情洋溢的男孩变得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男孩研究专家波拉克给出两点解释:第一个原因是,在培养坚强男孩的过程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使用羞辱的手段,让小男孩为自己的情感表达感到丢脸,特别是对脆弱、害怕与绝望的感觉有罪恶感。第二个原因是男孩与母亲之间的过早情感分离,使男孩的心理受到创伤,从而影响其情感发展。
这两点原因,其实背后都是一种文化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社会对男孩的性别偏见。许多人认为男子汉不应该随意表达自己的情绪,“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的文化往往对女孩的情感发展给予鼓励而对男孩加以抑制。
英国精神病学家瑟巴斯汀·克莱默指出:“社会对于男人有着更大的压力,人们看不惯男子汉的软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所以还是小孩子时,男人就有着很大的压力,他们更加敏感,并在两岁以前就压制住了许多天性和本能。”
(三)男孩,更高的心理疾病发生率
众多心理学研究指出,男孩容易患各种疾病,除了抑郁和焦虑以外,男孩在绝大多数常见心理疾病上的发病率都高于女孩,其中,在儿童青少年阶段最常见的心理病症--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等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
多动症
大家都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勇夺八枚金牌的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小时候患有多动症,像菲尔普斯一样患多动症的男孩要远多于女孩。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主要是注意力缺陷障碍,常见于学前期和小学生群体。国外资料显示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5~10%,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3%。多动症儿童男孩远比女孩多,美国心理学会(APA)2000年的权威数据指出:多动症的男女比例为2:1~9:1,国内有学者指出,男孩与女孩患发动症的比率为4:1~9:1。
学习障碍
患各种学习障碍的儿童,男孩也远远多于女孩。国内外的统计数据不尽一致,但都承认一点,那就是男孩发病率远远多于女孩,如美国*198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学习障碍的男生为女生的倍之多,我国学者认为,男孩与女孩患学习障碍的比例可能在2:1~6:1之间,其中,在最为普遍的阅读障碍上,患有严重阅读障碍的男孩是女孩的3倍多,台湾普查(1993)的结果发现学习障碍男生多于女生,高达4倍之多。
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又叫智力残疾、智能不足、智力落后、智力迟滞、精神发育不全。对于智力障碍的概念,不同学者的理解也不一样,一般是指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以智力发育明显落后和适应生活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发育性心理障碍。国内外所有的调查都表明,在所有年龄阶段,男性弱智儿童都比女性弱智儿童多,其发病率比例为:1~:1。
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自闭症的主要症状是自闭症儿童不与他人交往以及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自闭症患者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他人甚至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儿童自闭症的发病率约为1~2%。男孩更容易患多动症,国外学者指出其发病率男女比例为3:1~4:1,在我国男女患病率之比为6:1~9:1。
除此之外,还有这样一些事实提示我们男孩心理危机不容忽视:
精神病院里关着的大部分病人是男性;
患情感障碍的男孩人数高出女孩4倍多;
更多男孩需要服用控制情绪的药物;

四、男孩危机之四:社会危机
男孩的社会危机,不仅仅是指男孩的社会形象被负面的报道所包围,还包括男孩的众多社会问题,比如犯罪等等。我们看到,许多男孩:责任感不够,社会形象不佳,暴力犯罪更多。
(一)男孩的责任感危机
责任感是男人安身立命之本,责任感是一个男孩成为男子汉的晋身之阶。然而,我们看到一些男孩责任心缺失的情况相当严重。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2年的调查,当前少年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而“害怕承担责任”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在做人方面和学习方面,责任心尤为缺失。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湖北、辽宁等地对1,000位公众就关于“青少年责任感的问题和公众的看法”进行问卷调查。当被问及“您认为当今青少年的责任感如何时”?13%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差;32%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差;29%的被访者表示一般;17%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好;9%的被访者表示很好。从数据看出,多数公众认为当今青少年的责任感比较差。其中,的被访者表示,现在有许多青少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责任”,在面对问题时,只会想让别人对自己负责,从没有想到自己该对别人负责。
(二)男孩,更高的暴力与犯罪
尽管不愿意,但我们必须承认:男孩是一个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的群体。
未成年人犯罪被列为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公害,而在未成年犯罪群体里面,男孩绝对算得上是主力军。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的数据,在我国的工读学校中,男生9090人,女生只有1245人,男生所占比例是女生的倍还多。
男性比女性有高得多的犯罪潜能。着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曾做过这样的断言:威胁社会秩序的不是暴力和犯罪,而是男人。学者戴特·奥藤有感于男性的高犯罪率,在《男性的失灵》一书中干脆用《犯罪,你的名字是男人》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

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1)

  一个教育体制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使男孩和女孩的生命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就是拿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不管男孩还是女孩。男孩和女孩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我们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对于男孩危机负有第一责任。
(一)现代学校教育,对男孩发展更不利
男孩和女孩不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对于体内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睾丸素的男孩,却要求他保持与女孩一样的规矩,不要打打闹闹。
学校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核心目标
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教育制度,工业化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现代的学校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对此感叹:“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
现代学校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是工厂,教室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生命,不需要个性,只要具备特定功能,能够满足预期需要即可,同样的生产线生产出同样型号、具备同样的功能的产品。学校教育用这种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大规模、大批量地生产制造完全相同的产品--学生,不管他们的天性如何,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们被相同的教育模式规范教育成同一类型的人。
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教育就是书本学习,几乎否定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其他途径,如动手实践。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否定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对孩子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强迫从事的艰苦劳动,而不是充满乐趣的身体和心智成长过程。可以说,现代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它的核心目标。因此,男孩危机不仅仅是男孩教育的危机,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危机。
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
男孩与女孩在许多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及其影响。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横平竖直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笨或迟钝,这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麦吉尼斯博士甚至还指出: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
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导致现行学校教育漠视、忽视或者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从而危害到男孩的学业以及其它方面。在现在的学校,学习常常是一种模式化的智力活动,活泼好动的男孩身体被固定在座位上,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更无处张扬;不管男孩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速度与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的优势智能又表现在多么不同的方面,他们只能与女孩在同样的年龄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认为,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两种有差异的儿童文化。“既然有差异,我们就不能简单以女孩为标准来衡量男孩,或者反过来以男孩为标准来衡量女孩。”

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2)

  (二)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男孩危机雪上加霜
应试教育对男孩和女孩都不利,但与女孩相比,应试教育对男孩更加不利。
教育“新四化”,男孩深受其害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是最能盅惑人心的教育宣传,它让无数父母深感焦虑。这一观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升学压力下移,学校教育被人为提前,具体表现为“教育新四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幼儿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对男孩更具杀伤力,让许多男孩过早在学业上掉队,最终丧失了在学业上追平女孩的机会。
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2、3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据报道,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哈尔滨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减法题。
这样的幼儿教育的恶果之一就是让男孩从一开始就畏惧学校、讨厌学习。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这会让他们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种惩罚,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学校心生厌倦。
小学教育中学化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相对规范了很多,课堂上超纲“抢跑”现象还不算太突出。但到了课外,各种五花八门的补习班给孩子们上紧了发条,早就叫停的奥数班遍地开花,英语培训和各种考级随处可见。
小学奥数培训,甚至已经把初中,甚至高中才可能学到的内容提前灌输到了男孩脑袋里。我(孙云晓)曾说,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奥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证明自己是个傻瓜的过程。奥数在中国的泛滥,绝不意味着科学的振兴,而是文明的堕落。
前几年,为成人设置的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小学生竟然成了主力军,2007年北京超过一半以上的考生是“娃娃考生”。
虽然这种做法对所有男孩、女孩都造成了伤害,但女孩适应起来似乎要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女孩的大脑和身体发育得要比男孩更早、更快。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落后于女孩。但是,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男孩发展落后于女孩的事实,以同样难度的教学内容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评价标准评价所有男孩和女孩,因此,许多男孩自然会表现得落后于女孩。实践体验不足,男孩优势遭到忽视、敌视
很多父母早就注意到,男孩子似乎天生就有充沛的精力,他们很难安安静静地坐上一会,即使在读书的时候,他们也会摆弄着什么小东西,或者眼睛不时地瞟来瞟去,或者随意站起来走动。千万不要把这看作是男孩的缺点,这就是男孩的正常表现。男孩需要大量身体的活动,需要刺激与冒险,才能将精力释放出来、展现出来。

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3)

因噎废食,体验成为纸上谈兵
如今,孩子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他们很少有机会到野外游玩。全国许多学校已经停止了包括春游、夏令营和秋游等野外活动,因为众多*门把别出事、集中时间精力抓学习看作头等大事。2004年国家统计局、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显示,对夏令营、冬令营等未成年人喜爱的体验活动,城市中参加3次以上者为,农村仅为;参加一两次的,城市为,农村为;没有参加过的,农村比城市则要高出个百分点。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就连学校的体育课都只能选择一些绝对安全的项目,很少开展跳高、跳远、跳山羊、单杠、双杠这样的体育项目。而且,体育课的时间在很多学校也难以保证。
更有甚者,在一些学校里,课间十分钟只有上厕所、喝水时才可以走出教室,并且要慢步轻声;在教室里只能坐着或站着说话,甚至不能玩一些简单的拍手游戏,削铅笔都有统一的时间。
而对于男孩子来说,他的学习更倚重体验,缺乏体验使男孩对枯燥的单纯书本学习和知识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危及到他们的学业表现。
否定男孩的学习方式,男孩成为牺牲品
一个四年级的男生这样说:“一堂课40分钟,老师恨不得能讲45分钟,把我们都烦死了”。
一位五年级的老师一提起男生就来气:“同样一堂课,女孩子认真听讲,一句话都不漏,有几个调皮的男孩,上课没一会就开始听不进去,就开始做小动作,还故意乱提问题”。
怎么样解释上面的现象?男孩烦老师,老师也对男孩不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跟男孩的学习方式是不匹配的。
有关专家认为,许多学校和老师不是去适应男孩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孩子一动不动地坐着听老师讲课,这种盛行的做法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不是最好方法,但相比之下女孩比男孩更能忍受这一点,女孩具有更细微的感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准确地了解教师的心思,而男孩则更喜欢向权威挑战,更愿意竞争和冒险。男孩的学习方式跟女孩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对全国10个省市3737名中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表明: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和操作的学习方式,女生更倾向于文字及语言类的学习方式。男生更喜欢用电脑这种学习方式,男生更喜欢“实验”,而女生更喜欢通过“读课外书”、“聊天”来学习。
精力更为充沛的男孩更倾向于以身体运动和参与体验的方式学习。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性大脑相比,男性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瞌睡或坐立不安。
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否定男孩的学习方式。作为学校主科的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方式无一不是以言语教学为主,体验、活动和观察被认为是极不重要的方式。而女孩的语言天赋优于男孩,女孩获得语言、发展语言的年龄较男孩更早,因此,对于以语言为主的学习内容,女孩更容易掌握,对言语为主的教学方式,女孩也更容易适应和接受。

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4)

单一评价方式,男生深感挫败
一个小学男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个性,如果我听话,我就会变成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孩子”。
上海市一名三年级的学生浩浩说:“老师喜欢安静乖巧听话的女孩,不喜欢淘气、任性、有想法的男孩。”
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中心,它对学生的评价必然集中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上。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需要的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它并不适合那些活泼好动、长于动手操作的男生。这种认识已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老师的认同:
国内着名考试专家*教授把现如今的考试归结为知识型考试,并斥责这种考试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这类考试侧重于考察对知识的记忆,也就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能力。而女生比男生更能静下心去贯彻老师的要求。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方式还将错误的“成功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以为只有考试名列前茅才是成功。2009年国庆节,我(孙云晓)与北京一些着名中学的学生父母交流时,他们说孩子最近经常谈论的话题是考试,许多孩子认为,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成绩决定命运。这种目光短浅的成功观严重伤害着男孩。由于考试内容无法让男孩发挥他的长处,因而使不少男孩从小就戴上了“差生”的帽子。据2008年12月16日的《南国早报》报道,广西隆安县民族中学初中二年级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班级,一个班53名学生全是男生,并被认为是纪律差、不好好学习的差生。几乎在每个学校里,大多数“差生”都是男孩。
(三)男教师缺乏,男孩损失大过女孩
男孩们为何显得柔弱、娇气?这与他们从幼儿园到初中所处的学校环境不无关系,在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男孩子们基本都处于女教师的影响圈内。一位女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时,深有感触:“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部分老师都是女老师”。她的儿子在小学五年级才第一次碰到男老师,“当时,他非常开心”,由于这位男老师是体育老师,于是她的儿子就开始天天练跑步,后来还进了田径队,“因为有积极性了,连暑假都去锻炼,而他对女老师只有两个字--‘很烦’。”这位老师还表示:女性教育和男性不同,女性比较细腻,而男生需要更坚毅更宽松的教育。另一位小学女校长也观察到,在户外活动中,男老师的带动性特别强,会让孩子们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当孩子感到焦虑或有困难哭泣时,男老师会以特有的方式来安慰他们,让他们感到自信和快乐。
但是,我国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面临同样的难题:缺乏男老师。《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尤其是东部女教师比例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女教师比例高于农村,特别是城市小学女教师的比例高达79%。北京市2006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9个区县180所学校中,女教师比例高达%,男教师比例仅为%。报告称,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不均衡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男教师,对男孩更有帮助教育专家彼得·维斯特在《男生需要男教师的五大理由》一文中认为:有充足的理由证明,男教师的存在将给我们的课堂和运动场带来不同,他们将以女教师所不能的方式给男生提供帮助,他对这一观点给出具体的解释:

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5)

首先,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让自己表现出男性的特征,但学校里女性多而男性少。按照塞巴斯蒂安·克莱默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所说的那样,为了表现出自己是男性,男孩必须拒绝所谓的“异性特征”。但由于缺乏多种多样的男子汉典型,男孩们就会选择媒体上大肆炒作的“过度阳刚”的男性作为自己的榜样,如职业球员。这显然不是大多数父母所期望的。
其次,男孩从男教师那里获得的体验有别于女教师。男性的嗓音音量更大,更低沉。我教过的很多男教师反映,男孩们在操场上听他们的指挥,也愿意跟他们谈心。如果是女教师,他们则很可能不说。
第三,男教师对男孩特有的行为似乎更宽容。
第四,男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女教师有所不同。
第五,英国有很多关于男孩问题的研究把评价作为重点,根据英国学者安妮特·麦克唐纳的研究,如果学校的大多数教师是女性,学校会倾向于采用女性喜欢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
据英国广播公司2008年10月6日报道:英国负责师资培训的“训练与发展机构”针对1,000多名男性做了一项调查。调查中,近一半的人认为,小学时代的男老师对他们的学习生涯影响最大。接受调查者还表示,男老师是促使他们更努力用功的动力;22%的人表示,男老师增加了他们的自信。英国政府顾问、临床心理学家坦尼亚·拜伦博士也认同男老师的重要性,认为“他们是男孩早期的榜样。”
男生,学习更依赖于教师
《中国教师报》2007年7月30日曾刊登了《调查发现:男生学习更依赖于教师》一文,引述了英国教育的监督机构--教育标准局的研究报告:
之所以男生在几乎所有的科目上成绩都不如女孩,是因为男孩比女孩对教师更挑剔。
“督学们发现,相对于女孩来说,教学质量的好坏对男孩的影响更大。”报告说,“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平庸,女孩通常也能学习,但对男生来说,事情就不那么简单。”
“有证据显示,当遇到一名不受尊敬的老师的时候,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影响,更容易放弃。
受男孩尊敬的教师,一般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能给予个体充分的关注,对所教的学科充满激情且知识丰富,课堂教学组织严密,让学生既能感受到竞争又能感受到快乐。同时,他们还能让学生在短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在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时很慷慨。督学们发现,对于有这些特点的教师,女生同样也很欣赏,但当教师不具备这些特点时,女孩的表现要比男孩好。“男孩似乎特别看重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在教师的密切关注之下,他们学起来会更加努力。”报告说,“男生似乎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需要通过取得明显的进步来维持学习的动机。在学校里,不利于学习的同辈压力给男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从这些论述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男孩比女孩更需要男教师,男教师缺乏给男孩造成的损失超过女孩,并使男孩在校园的困境进一步恶化。

父教缺失,让男孩的成长更危险

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身体验到父教缺席的影响,在2009年父亲节前夕,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父爱缺失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空洞,任何政府都无力填补。”
众多证据早已表明,父教缺失对男孩成长具有破坏性的影响。
父教缺失会让男孩终身“缺钙”。我们的社会所推崇和需要的男性风格,比如宽容大度的胸怀、坚强果断的行事作风、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等等,往往只有通过父亲和儿子的积极关系才能得以传承。儿子是在对父亲的动作行为和男性风格的模仿中逐渐长大成为男人的。
父亲角色是母亲永远无法替代的。心理学家认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父教缺失会给男孩的成长投射下了阴影,并有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违法犯罪就是其中之一。
自然界的教训
让我们先来看看来自自然界的教训。在人们的印象中,大象是一种非常温顺的动物,虽然体形庞大,却极少主动攻击其它动物。但是在南非西北部的国家公园里,管理人员却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年幼的雄象变得越来越富有攻击性,在没有受到任何挑衅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凶狠地攻击附近的白犀牛,把它击倒在地,残忍地用脚踩死。
这种行为让公园的管理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大象的这种行为极其少见,跟大象温顺的秉性不相符。
最终,公园管理人员找到了答案。原来政府为了维护公园的生态平衡,采取了猎杀成年公象的做法,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几乎所有的小象在小时候都成为孤儿。而成年公象对幼象成长非常重要,因为成年公象会管好这些小象,并为它们与其它动物和平共处提供榜样。在失去这种榜样和影响以后,年幼公象本能的攻击性就毫无节制的释放出来,并在象群中逐渐蔓延滋长。
小象*的行为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早期监督和纪律管束的缺乏往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无论对大象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如此。
硫酸泼熊的悲剧
很多人还记得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荒诞事件。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某某为了“研究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先后两次用火碱和硫酸伤害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刘某某被当场抓获,并送交公安机关,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刘某某被清华大学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北京西城区检察院2003年以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对刘某某提起公诉。

伤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媒体和社会各界展开了大讨论。许多专家学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刘某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从小由妈妈一手养大。父亲不在身边,而母亲又给予了刘某某太多不正常的爱,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与刘某某的行为有很大的关联。
在看守所里,刘某某回忆说,在他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了,他除了知道父亲姓刘,其他一概不知。刘某某的妈妈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刘某某出生56天后,我和他爸就分居了,但一直到刘某某3岁时才办了离婚手续。20年来,虽然和他近在咫尺,但我们没有一分钱、一句话的来往。”在反思刘某某的行为时,李女士认为儿子的行为跟没有父亲在身边有一定的关系。
来自心理学的证据
对于父教缺失与男孩犯罪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这样解释: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缺乏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样做男人的机会。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美国加州大学的辛西娅·哈珀与普林斯顿大学的萨拉·麦克拉纳汉合作主持了“全国青年纵向研究”,以探讨父亲缺失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选定了6403位年龄在14~23岁之间的男孩进行连续追踪直至他们30岁。其中有两条重要的发现:
第一,单身母亲独自抚养的儿子更有可能作出暴力行为,显然他们与父亲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一个婚外出生的孩子蹲监狱服刑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倍。
第二,各种给予单亲家庭孩子支持的方法都没有特别的效果,男孩长大后依然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这种悲剧的发生,单身母亲的经济状况差似乎并非是主要因素,原因在于没有“爸爸”。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的数据表明,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父教缺失对男孩最常见的影响就是“父爱缺乏综合症”,患有此症的男孩主要特点有: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
德、日两国的儿童心理疾病治疗专家联合对两国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结果发现:缺乏父爱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而且此症对于男孩的影响更严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龄女童高1倍。
美国着名的婚姻与子女教育研究专家麦道卫先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缺乏父爱的男孩会成长为危险男人”。因此,作为父亲的您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缺席”儿子的教育与成长,我们都要迫切地呼吁您回到儿子的身边。

母亲“溺爱”,让男孩永远长不大

  “溺”,在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也就是所谓的溺爱。溺爱实际上是一种软暴力,是一种失去理智的行为,是极端自私的表现。溺爱是在爱的名义下行自私之实,溺爱的目的是使孩子依赖父母。溺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理解和尊重,以恰当的教育促进孩子的成长。
溺爱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过分满足,不考虑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无原则地予以满足;二是过度保护,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困难,遇到问题包办代替。
在生育和养育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加之母性的本能使许多母亲容易成为溺爱的实施者。
男孩所受到的伤害往往比女孩更多,因为男孩的天性更脆弱、更叛逆、更不愿被束缚,社会又要求他们必须成为勇敢、刚强、独立、负责、有爱心的男子汉,而溺爱正是这些品质形成的天敌,足以摧毁其中任何一种品质,使培养男子汉的理想成为泡影。
溺爱,让脆弱的男孩更软弱
一只幼蝶正从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痛苦地挣扎着,有好心人于心不忍,便拿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早产的蝴蝶却身体软弱,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原来,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在锻炼自己,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脱茧后能够飞翔,恰恰是那颗充满同情的“爱心”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我们的男孩就像幼蝶一样,要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定要经过痛苦的挣扎。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母亲的溺爱而人为地剥夺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剥夺了他们磨炼和完善自己的机会,就会使男孩在心理上感觉自己软弱无能。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这样的男孩连自身的生存都有可能成为问题。
溺爱,让男孩的爱心更稀缺
有一个倍受宠爱的男孩,由于平时有好东西习惯先吃,在奶奶60大寿时,非要先吃一块生日蛋糕。父亲不允,儿子犯横道:“不让我先吃,你们谁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道:“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其实,溺爱与爱心培养背道而驰,溺爱的结果往往会扼杀男孩的爱心。当妈妈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小男孩也会本能地表示关心:“妈妈,您怎么啦?您哪里不舒服?”许多妈妈的反应是:“儿子,我没事,死不了,不用管我,你玩你的”,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撑着给孩子做饭。一次两次,当次数多了,本来就不够敏感的男孩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妈妈是“铁打”的,舒不舒服,生不生病,都不用别人关心,他的爱心就会逐渐萎缩。当父母年迈体衰多病时,需要孩子奉献孝心时,他们会发现儿子是一个对父母漠不关心、没有爱心的孩子,后悔为时已晚。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却被溺爱变成了训练孩子麻木不仁的过程,父母往往用自己的爱心辛辛苦苦的摧毁了孩子的爱心。
溺爱,让男孩更不受欢迎
女孩(女性)是天生的人际关系专家,男孩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处于劣势,溺爱则会雪上加霜,使男孩原本就落后的人际关系表现得更糟糕。
溺爱常常会使男孩自视甚高、自我中心。在家里,父母围绕着男孩转,他成为小皇帝,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走出家门以后,他仍然希望得到同样的待遇,时时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有意无意的冒犯别人,这样的男孩往往最不受欢迎。
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个双向的过程,要获取,必须付出。被溺爱的男孩已经习惯了单向的索取,他会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的男孩不知道需要付出,更不知道该付出什么,如何付出,他不可能有什么好的人际关系。
被溺爱的男孩,人际交往的范围往往很小,局限于父母与家庭,缺乏与人交流的体验,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差。一旦在与别人交往中遇到挫折,他们就会很自然的退缩回父母的怀抱,形成恶性循环:越缺乏交往的能力,就越不愿意与人交往,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越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男孩危机,还是流行文化危机(1)

(一)  选秀风行导致性别混乱
2004年,《超级女声》横空出世,吸引无数眼球,开创了内地选秀的先河。
2007年,《快乐男生》粉墨登场,进一步炒火了选秀之风。众电视台一哄而上,争食选秀这块大商业蛋糕,连一向“高高在上”的央视也利用《梦想中国》这个平台打开了“海选”的大门。除此之外,上海的东方卫视,不仅推出动感十足的《我型我秀》,还趁热打铁推出了第一个面向全国的男性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
中国大地,选秀之风,此起彼伏,它充斥着校园,充斥着老百姓饭桌的谈资,也充斥了儿童青少年的头脑。
选秀选出了什么?
我们先看众“超女”--李宇春、周笔畅、厉娜,一个比一个不“淑女”,一个比一个阳刚,典型的女生男相,她们拒绝长发,拒绝裙子……
我们再看看“好男儿”--向鼎、马天宇等等,明明是“男儿郎”,却清秀娇弱,温柔多情,《加油好男儿》里不少选手,都擅长“哭”术--“男儿有泪就轻弹,哪管未到伤心处”。那些“快男”的参赛选手,几个没穿过裙装?几个不嗲声嗲气台湾腔?又有几个没化过彩妆?
我们感觉到:女人越来越刚,男人越来越柔;女的超级无敌,男的快乐就好!难道这是个超女软男泛滥的时代!
选秀的背后,其实是一股中性化风潮。这种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的现象,现在美其名曰“中性化”,并已演变为一种文化思潮,有愈演愈烈之势。选秀文化的流行,阴盛阳衰的出现,正是这种文化思潮的体现。
选秀文化盛行,阴盛阳衰,导致性别混乱:
--童话大王郑渊洁:“‘超女’男性化,‘超男’女性化,我们距离无性繁殖不远了。愚预言,由清一*性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的‘好男儿’,无需做变性手术,即可直接跨界。”
--“80后”作家韩寒:“‘超女’选出来一个‘男’的,‘好男儿’选出来一个‘女’的。”
--一位重点学校中学的校长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
--网络上有人这样调侃:“我们发现街上分不清楚性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长头发的男孩子若不是有喉结真以为他是女的,平头的姑娘若不是胸前驼峰还不知道她是女的。”
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走进咨询室里咨询性困惑的男孩多了,对自己性取向感到混乱的人多了。
越来越多的父母:对自己男孩的性取向感到感到担心。
选秀文化,可谓是商业社会和媒体制造出来的怪胎,此风长行,后果将很严重。
选秀文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某种形式的性别混乱:男孩越来越“娘娘腔”,男孩越来越缺乏阳刚,排骨男越来越多,肌肉男越来越少。在性别形成过程中,模仿是一个重要途径,在缺乏正确榜样的情况下,许多男孩直接把这些所谓“好男儿”作为模仿的榜样,直接复制他们的外部特征,因而阳刚不再,阴柔有余。
我们一定要警醒:对男孩来讲,所谓的中性化,更多的是男孩女性化,其危害甚深甚广。
(二)对双性化理论的误读
为什么选秀文化会盛行?为什么中性潮会流行?在某种程度上,这跟人们对一个当前影响甚广的理论--双性化理论的误读有关。

(二)  男孩危机,还是流行文化危机(2)

  在性别教育领域,双性化理论可谓炙手可热,许多人纷纷撰文,不分清红皂白,认为这个来自异域美国的舶来品可以帮助我们的性别教育。从双性化理论的起源来看,它本来是一个与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作斗争的理论。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一个人的性别倾向可以分为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双性化理论认为双性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点,双性化个体在各种条件下比性别典型者(男性化、女性化)做得更好,在心理健康、自尊、自我评价、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单性化者。本姆认为:“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着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因此,本来是个很好的理念--男女相互学习,有助于男女两性摆脱传统文化对性别的束缚,但到了中国,“双性化”却被许多人误读为“中性化”,被扭曲了,被学过头了,走火入魔,结出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恶果。在此误导之下,男孩变得越来越阴柔、越来越“娘娘腔”,而阳刚则日渐远离。女孩变得越来越刚强,越来越“假小子”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也越来越稀少了。这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邯郸学步的故事:许多男孩就像那个学步的邯郸人,女性的阴柔之风学到了,而自己看家的本钱--男孩的阳刚之气却丢失了。
舍本逐末,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啊!
(三)“性别哲学”有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误读双性化理论?为什么有些性别理论能如此轻易就深入人心。如果我们深挖一下,就会发现,是“性别哲学”出了问题。
如果把“哲学”看成为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的性别哲学出了问题。正是性别哲学出了问题,一些所谓性别理论才大行其道,才开始不断泛滥,才使得选秀文化肆无忌惮,有机可乘。建国以后,我们的性别哲学是:“男女都一样”,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建国以来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口号看出来--“妇女能顶半边天”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看出来。正是在这样的口号下,社会上“铁姑娘”盛行,她们跟男性同样的着装,干同样的工作,性别在她们身上好像已不复存在。女性像男性一样,大规模进入各行各业。过去没有女工或女工极少的冶炼、机械、化学、基建、交通运输等行业,现在都有大批妇女参加,不断冒出第一个“三八女子测量队”、第一个女炼钢炉长,建筑工程中首次出现女瓦工、女拖拉机手等。“妇女能顶半边天”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不但是当时的性别认识,而且,它已深入人心。直到今天,当我们谈起性别时,我们仍然可以不假思考地脱口而出这样的说法。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男童子军、女童子军,在日本有男孩节、女孩节,但在中国,我们几乎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的影响,即使是体育课,许多学校也没有考虑到男女不同的体质特点,男女一起上体育课(现在,有一些地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北京市从2008年起在初中实行体育分性别上课)。在“男女平等”的大旗下,我们的学校以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其实这种“男女平等”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给男孩和女孩选择的自由,并在法律上保障这种自由。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等人认为,以政治学意义的平等观念取代了教育学意义上的平等观念,从而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男女生之间的界限变得比较模糊,加之其它因素,最终造成了对男生发展权利的部分剥夺和发展机会方面的不平等。
正是由于人为忽视了自然的性别差异,所以,我们往往关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其危机不断恶化而不为人所关注。
我们现行的性别哲学背后可能隐藏着这样一种认识,即性别是可以人为塑造的。实践表明,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这违背了性别形成的规律。性别形成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对性别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要以尊重遗传为前提。实际上,性别是人类的第一类别。性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无法消灭它,我们只能接受它,正视它的影响。

接受现实:更脆弱的男孩(1)

  男孩就像玻璃或瓷器,看起来很坚硬,实际上却是易碎品。对整个生命过程进行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家杰伊·贝尔斯基认为:“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性比女性更脆弱”。
(一)更脆弱的生命
男孩的生命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坚强,反而更脆弱。男孩的生命脆弱性贯穿于男孩的整个生命历程,甚至在出生之前,男孩就显示出生理上的脆弱性。
胎儿期
在母亲怀孕期间,男性胎儿夭折的可能性更大。怀孕之初,男女性别之比为120:100,到分娩时,男女比例已下降为110:100,因为有更多的男孩胎儿在怀孕期间夭折。
医学研究也表明,流产和胎死腹中的男婴大约是女婴的4倍。在母亲怀孕期间,男性胎儿还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从而引发各种出生缺陷,如大脑瘫痪、脑发育不全、肢体发育不全等。
分娩时
母亲分娩时,男孩所面临的风险比女孩大得多,男婴早产和死亡的概率要比女孩高得多,出生之后夭折的男婴比女婴多。爱尔兰的调查发现,生男孩的产妇会遭遇生产困难,而生女孩的产妇这一比例为。男婴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药物的可能性更高,男婴剖腹产的比例比女婴高两个百分点。生男孩比生女孩更加痛苦,第一次生产的母亲生儿子比生女儿要多花约一个半小时。由于男婴比女婴平均重约5%,而且男性胎儿的头部更大,导致男婴出生过程更长,更有可能使用药物和机械助产,从而增加男婴患上出生并发症或遭受外伤的可能性,而这又可能使婴儿在刚出生的几天内更加容易烦躁,不易入睡。
出生以后出生以后,男孩依旧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芬兰政府曾花费9年时间对1987年出生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有20%以上的男孩在阿普加新生儿测评(指在出生后5分钟所作的对新生儿的心率、呼吸、肌*性、刺激反应及皮肤弹性的一种健康标准评估)中的得分较低。在出生7年后,男孩的死亡率比女孩高22%,哮喘病发生率高64%,智力缺陷发生率高43%,患有发育迟缓的可能性是女孩的2~3倍。
男婴出生后的发育速度也比女婴要慢得多。一般来说,一名刚出生女婴的身体机能和一名出生6个星期的男婴不相上下。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专家塞巴斯蒂安·克雷默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发育过程中,男孩出现发育失调症状的几率要比女孩高3~4倍,发育中的男孩或者显得过度活跃,或者受到自闭症的困扰。许多男孩在发育过程中还会出现协调能力差的现象,从而导致意外事故更多地发生在男孩身上。
男孩的非正常死亡率也高于女孩。对北京市中小学非正常死亡事故的分析表明:不管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男孩意外事故死亡的比例都高于女孩。1990~1999年间,男孩因意外事故死亡的人数为102,女孩为45,男孩所占比例高达69%。
即使成年,依然脆弱
成年以后,看起来男性比女性要强壮许多,但在生理上仍比女性更脆弱。男性在大多数疾病上的患病率高于女性,如男性胃病的发病率比女性平均高出倍,男性死于黑色素瘤的可能性是女性的2倍,男性患心肌梗塞入院治疗的比例是女性的7~10倍。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男人是女人的4倍。男性的寿命更是远远落后于女性,相差三四岁,全世界都如此。

接受现实:更脆弱的男孩(2)

教养男孩,我们首先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从生命之初到生命的终结,男性都比女性更加脆弱。在成长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着更高的风险,也可能比女孩更难抚养和教育,各方面更容易出现偏差。正因为如此,男孩像女孩一样,需要父母的关心爱护。
生理脆弱,原因何在?
对于男孩生理脆弱的原因,一种理论认为男孩的大脑在出生前、分娩时和出生后更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在出生时男孩的神经系统比女孩成熟得更慢,而神经系统越不成熟就越脆弱。
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男孩更容易紧张。在一个相关实验中,当研究人员把婴儿放到一个有轻微、但持续时间较长的压力环境中时,他们发现男孩的皮质醇水平迅速上升,而女孩的皮质醇水平仍然不变。升高的皮质醇水平可以抑制免疫功能和生长激素的分泌。
还有研究者认为,睾丸激素会降低免疫功能,使男性更加脆弱。
男性的自动免疫系统功能要比女性差得多。女性身体生来就自然具有与外来生理组织交换的能力,比如怀孕时接受男性精子的能力。因此,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身体更有能力应付细菌和病毒。
除了上述几种解释之外,男孩更脆弱的最根本原因可能在于男孩的性染色体与女孩的性染色体不一样。我们知道,男孩的性染色体是XY,女孩的性染色体为XX。一些遗传学家认为,正是这条形单影只的Y染色体使男孩处于脆弱的境地,因为它不能像女性XX染色体那样通过与“同伴”染色体相互交换基因而维持自身的稳定存在。现代遗传学表明:男孩的Y染色体本身比女性的X染色体更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基因变异。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教授布赖恩·塞克斯认为,男性染色体发生病变的可能性是女性染色体细胞的10~15倍。
(二)更脆弱的情感
很多研究告诉我们:
男孩的情感更加脆弱;
压力让男婴感到更不安;
父母离婚对男孩的情感伤害更大。
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感情更脆弱?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男孩负责自我控制的大脑区域(尤其是大脑额叶)发育较女孩更为缓慢。男孩的自制力较差,因此,他们对正面或负面的事件反应更为强烈。
缺乏情感表达的技巧也是男孩情感脆弱的重要原因。男孩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情绪,男孩更不愿意,也不知道该如何向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消极情感。即使男孩长大成男人以后依然如此,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当配偶死后,女人比男人恢复得快,这是因为女人比较善于处理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一旦遭到丧偶这类打击时,往往用眼泪洗刷自己的痛苦和委屈,让心态渐趋平静和放松。而男人却把痛苦和委屈埋在心底,靠时光冲淡,对身心的磨砺时间较长,这种做法有损健康。
缺少关爱也可能导致情感脆弱。哈佛大学的实验表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男孩似乎面临着更多的情绪情感困扰,更加难以控制情绪,他们更需要父母特别的关爱。但是,现实情况却与此相反,男孩的情绪问题、情感需求往往被父母所忽视。

耐心等待:暂时落后的男孩(1)

  (一)三种年龄,两种落后
科学地讲,每个人都有三种年龄:历法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历法年龄是指一个人从母体降生开始,按年月累计的年龄,它反映了一个人出生后的时间长度。生理年龄是指人的生理实际成熟或衰老的程度。心理年龄是指人的心理实际成熟或衰老的程度。在这三种年龄中,历法年龄,我们最常使用,它由出生日期决定,对男孩和女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性别差异。在其它两种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上,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男孩都落后于女孩。直到青少年晚期,男孩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才能赶上女孩,与女孩并驾齐驱。历法年龄,表面上最客观,又因为最容易使用,所以我们一般习惯使用它作为入学和接受各种水平教育的依据,但这样做一点也不科学,只是图方便而已。从科学的角度,我们应该按照一个孩子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来进行教育。当然,这样做更费事、更困难、更难以把握。
了解这一点,对男孩的养育非常重要。因为虽然男孩在生理和心理上落后于女孩,但在绝大多数时候,父母、学校和社会用同样的标准评价所有男孩和女孩,这其实对男孩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我们发现,许多男孩,只是由于暂时发育落后而影响学业成绩,就被打入差生的行列,被强行扣上学业失败的帽子。这样做,对晚熟的男孩极为不公平!这样做的恶果,就是许多男孩在小小的年纪,就对学业失去了信心,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这种打击会影响男孩的一生。
如果父母和教育者能把男孩的暂时落后看作是正常现象,那么男孩将来一定能赶得上女孩。
(二)生理落后的男孩
有一次,跟一个幼儿园老师聊天,当我(李文道)谈到男孩的精细动作和神经系统发育落后于女孩,因此幼儿园男孩写字要差一些时,她有点将信将疑。第二天晚上,我接到她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很兴奋地告诉我:
“李博士,你说得没错,男孩写的字就是比女孩差一些。”
她接着说:
“为了防止先入为主,我先不看姓名,把写字好的和写字差的分成两份,最后一看姓名,跟你说得差不多,写字差的,男生占十之*。”
幼儿园的男孩为什么写字差,原因很简单:男孩的生理发育总体落后于女孩,男孩的运动平衡性与准确性要落后于男孩,但许多教师和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
身体与动作落后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写过这样一段话:“这一阶段(8至13岁)女孩比男孩早熟,如今在学校里,女孩是强势,无论体力、学习能力还是社交能力,女孩都比男孩强,打起架来男孩也占不到上风”。其实早在出生以前,女孩在生理上就比男孩更成熟。在母亲怀孕中期,女孩的骨骼发育比男孩提前3周。出生时,女孩的骨骼比男孩提前4~6周,而且,这一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拉长,到了青春期以前,女孩的骨骼发育比男孩早2年之多。
2000年,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专家塞巴斯蒂安·克雷默在《英国医学周刊》上撰文指出:男婴出生后的发育速度比女婴要慢得多。一般来说,一名刚出生的女婴的身体机能和一名出生6个星期的男婴不相上下。
在动作发展上,男孩落后于女孩。在7个月大的时候,女孩在使用勺子、用笔画线条等精细运动技能上走在男孩前面,这种差异要持续许多年。在小学阶段,通常女孩写的字更漂亮,女孩动作的灵巧性比男孩强得多。在动作发展上,呈现年龄越小,差距越大的特点。

耐心等待:暂时落后的男孩(2)

在身体发育上,男孩也落后于女孩。女孩达到成年身高的一半、进入青春期及停止发育的时间都比男孩早。以进入青春期的时间为例,女孩一般11岁左右进入青春期,身高迅速增加,而男孩大约13岁左右进入青春发育期,女孩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普遍比男孩早两年。了解这一点以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小学五六年级,人高马大的往往都是女孩。有数据显示,美国女孩一般到16岁时身高的增长已经完成,但男孩一直要到岁身高增长才基本结束。
大脑和神经系统落后
男孩动作发展落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控制动作发展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落后于女孩。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出生时,男孩的大脑不如女孩成熟,所以早产的男孩存活率远远低于女孩。美国西北大学的认知科学家Burman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也发现,与女孩相比,男孩的大脑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走向成熟。
学会上厕所是幼儿大脑成熟的标志之一。研究表明,30%的女孩和只有15%的男孩在两岁半时学会上厕所。在3岁时,70%的女孩和只有稍微超过一半的男孩学会上厕所。
女孩的神经系统整体比男孩成熟得早一些,所以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手眼协调动作更灵活,更准确,平衡性也更好,在男孩写字歪歪扭扭的时候,女孩早就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字。所以,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只根据书写的工整情况,我们基本就可以判断哪份作业是男孩,哪份是女孩的。
(三)心理落后的男孩
英国学者Geoff Harman对男孩的心理落后提供了量化结论:在11岁时,男生口语能力、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育水平分别比女生晚11、12和6个月。
在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还列举了这样一些男孩心理落后的表现:
在出生四天后,女孩的眼睛与成年人交流的时间是男孩的两倍。男孩和女孩的连接化学反应和视觉皮层在出生四天后便已经不同。
在出生四个月后,与女孩相比,男孩较少能够区分出熟人和陌生人。通常男婴更喜欢在白天花时间注视空间移动物体,如吊在天花板上的风铃。与此相反,女婴更可能将目光立即转向看护人。
与男婴相比,女婴更为关注看护人的话语。女性大脑中的语言中心发育速度快于男婴。
男孩在心理上落后于女孩有多方面的表现,尤其以自制力和言语两个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
自制力落后
为什么男孩上课容易违反纪律?为什么老师说了好多遍男孩好像充耳不闻?大多时候,男孩并非有意跟老师做对,只不过他更难管住自己,因为他缺乏足够的自制力。
男孩大脑中控制冲动的区域--大脑额叶发育得更缓慢,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小男孩比小女孩更淘气。到了幼儿园或小学,男孩难以像女孩那样安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话,他们上课时小动作更多,更容易违反纪律。
性别差异领域的着名专家埃莉诺·麦科比曾作过统计,在医生候诊室里,有远远多于女孩的男孩伸手触摸父母告诫不要动的东西,父亲对男孩说“不”和“住手”的比率是女孩的两倍。由于自制力差,男孩在生活中表现得也比女孩更冲动,对危险因素注意不够,意外伤害发生的比率也远远高于女孩。由于自制力差,男孩在课堂上往往难以长时间坐着听老师讲枯燥的内容,他们更容易分心,更容易做小动作,因而更容易违反纪律而遭到批评或惩罚。
言语落后
我们印象中,俐牙利齿的女孩多,笨嘴拙舌的男孩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女孩大脑额叶与颞叶中的布洛卡区和韦尔尼克区--大脑中主要的语言中枢,比男孩发育得更早,因此,女孩获得语言、发展言语技能的年龄较男孩更早,女孩通常比男孩更早开始说话。有研究表明,10个月大的女孩有半数能说出3个单词,而10个月大的男孩有半数只能说出1个单词。到16个月大时,半数的女孩可以说56个单词,而半数的男孩只能说出28个单词。除了语词数量上的优势以外,女孩在发音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上也优于男孩。
当然,大脑发育更早并不是女孩善于运用语言的惟一原因,父母和其他照顾者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照料婴儿的过程中,父母通常更多地与女儿说话,也更可能以自己没有察觉的微妙方式鼓励女孩更多地说话。
                 学会欣赏,不一样的男孩(1)

  (一)与女孩不一样的男孩生理
在生理方面,男孩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性激素方面,男孩体内含有比女孩高十多倍的雄性激素,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大脑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雄性激素和大脑造就了男孩,使得男孩不同于女孩。雄性激素就像男孩的动力推进系统,它使男孩表现出更高的活力,更愿意寻求刺激,更爱冒险。
与女孩不一样的激素水平
性激素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化学物质,主要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两大类。性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作用却极其巨大。当然,我们要明白一点:在男孩和女孩体内,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其实都存在,只不过因性别不同而含量不同,在青春期以后,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是女孩的15倍,而女孩体内的雌性激素是男孩的8~10倍。
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男孩的成熟,雄性激素在男孩的发育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两个阶段,雄性激素的作用最为明显:一是孕期第6、7周,二是青春期前后。
胎儿期:雄性激素第一高峰期
科学家们发现,从第六周到第十六周,胎儿经历了一次生命巨变,从无性别的胎儿变成了有性别的胎儿。
在怀孕的最初几周,男性和女性胚胎在外形上看起来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胚胎的性生殖腺是中性的,唯一不同的是男孩有一对XY染色体,女孩有一对XX染色体。在怀孕第6周时,男性染色体发出信号,男性胚胎开始生成大量的雄性激素,使男性胎儿浸泡在大量雄性激素之中,从而促使男性生殖腺开始发育,胎儿开始具有越来越多的男性持征--睾丸和*开始发育,小小的胚胎初次呈现出性别迹象。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女性胚胎没有接到类似的指令,直到怀孕第12周仍处于中性状态,等待来自染色体的信号。如果这个信号不来,性生殖腺就自动发育成卵巢,因此,在生理学上,女性又被称作为“默认的性别”。
青春期:雄性激素第二高峰期
青春期是男孩雄性激素分泌的第二个高峰期。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谷以后,在11~13岁左右青春期开始之初,男孩的雄性激素又有了迅猛的上升,促使男孩的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急剧变化,胡须开始出现,体毛变得浓密,嗓音变得沙哑,性器官逐渐成熟,性意识逐渐觉醒,开始遗精,并在生理上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雄性激素对男孩成长中的身体和心灵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当男孩步入青春期后,父母会发现儿子突然像变了一个人,原来活泼开朗的少年变得时而郁郁寡欢时而脾气暴躁,让人捉摸不定,就像家里有一颗定时炸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即是雄性激素的大量增加。如果我们(特别是父母和教师)能够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那么就会知道最明智的做法:耐心等待他们渡过这一关头,慢慢平静下来,而不是火上浇油,与青春期的孩子对着干。
雄性激素的作用
雄性激素分泌与男性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雄性激素使男人精力更为旺盛,也使得他们更富有攻击性。这方面的证据非常多:人们阉割雄性动物使其更加驯服;在古代宫廷,男仆被去势阉割成太监,显着地降低了他们对女性的兴趣和欲望,也使他们的暴力行为大大减少。

学会欣赏,不一样的男孩(2)

  在激素分泌与人的攻击性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研究者在年轻男性身上发现攻击与敌意与睾丸酮(男性体内主要的雄性激素)的浓度有正相关。同样,对囚犯所作的研究发现,在最具攻击性的那一组犯人体内有最高浓度的睾丸酮。
对男孩来说,雄性激素的作用同样如此。前面已经说过,青春期男孩变得富有攻击性,这与他们体内高水平的雄性激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会观察到,男孩更爱冒险,更喜欢竞争,更爱挑战、争吵,更爱跑动,而不愿意安安静静地坐着,这些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大量分泌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男孩子的特点,如果父母能够试着去理解它、欣赏它,那么也许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引导它、修正它。
与女孩不一样的大脑--大脑有性别
曾对爱因斯坦的大脑做过深入研究的神经系统专家桑德拉·怀特森就认为,人脑是个具有性别特征的器官。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男孩和女孩体内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相对水平不同,男孩体内更高含量的雄性激素导致男孩的大脑向男性化发展,最终使得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在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轨迹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不一样的大脑结构
人类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通常一个主要负责语言和推理,另一个主要负责运动、情感以及空间关系。联系两个半球的是一组神经纤维,被称作胼胝体。胼胝体虽然不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唯一联系,但却是最重要的联系,它起着沟通和协调两侧大脑半球的作用。研究表明,男女两性的胼胝体在形状、大小以及大脑偏侧化方面存在显着差别。
研究发现:女性的胼胝体多于男性,女性两半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早在1982年,美国科学家就在《科学》上撰文指出,大脑胼胝体尾部存在着男女差别,女性胼胝体尾部呈球状,男性胼胝体尾部大致呈圆柱形。科学家们曾用扫描手段研究过146名健康成人的大脑,发现男女两性在胼胝体形状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女性胼胝体后1/5的部位多呈球形,而男性的多呈管状。
男性大脑更加单侧化,而女性大脑是双侧化,两半球发展较为均衡。一项使用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表明,男性的左颞叶要比右颞叶大38%,而女性的颞叶没有发现这种不对称。在听觉联合皮层特定区域里,单位体积中的神经细胞的数量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单位体积内的神经细胞数量要比男性多11%,因此,在大脑的这一区域中,女性大脑神经细胞的密度要明显高于男性。
不一样的大脑内容物
男女在大脑的内容物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大脑组织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当然还有必不可缺的水分。灰质由神经细胞组成,而白质主要是由神经纤维组成。男女大脑在灰质、白质和水分成份方面都存在差异。
男性大脑的含水量更大,充满着更多的液体,这些液体对男性至关重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脑行为实验室的鲁本·古尔博士解释说:“可别小瞧这些液体,它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因为男性脑袋更经常地受到撞击。”如果没有这些液体的存在,因为男性好动,活动量更大,男性的大脑受到意外伤害的危险就会提高很多。
女性的大脑比男性要多出15%的灰色物质,这些物质主管人类的思维,这就说明为什么女性天生就具有强大的语言优势;而男性的大脑含有更多的白色物质,这些物质主要负责脑细胞之间的联络以及神经冲动在大脑和四肢及躯体之间的传递,所以男性生来就具有强大的空间感知能力。

学会欣赏,不一样的男孩(3)

  不一样的大脑,对男孩意味着什么?
当从事某些工作时,女性往往同时使用大脑的两侧,而男性往往一次只使用一侧。男孩往往对某些活动产生抵触情绪,比如拼词测验和字谜等。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他们只用一侧脑半球思考,女孩却可以用两侧脑半球同时思考。
大脑两半球之间更紧密的联系给女性带来了一些优势,同样经历中风,与男性相比,女性恢复得更快,恢复得也更彻底。当女性的大脑一个半球受到损伤时,另外一个半球往往能够发挥替代作用,而男性通常没有这么幸运。
男孩和女孩大脑的差异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女孩语言能力更佳,而男孩数学能力更强。这是因为女孩的语言中枢比较均衡地分布在大脑左右两个半球,而且女孩更擅长那些需要两个大脑半球共同参与的活动;而数学能力基本上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所以男孩通常更擅长数学。此外,发达的大脑右半球,使男孩操作各种机械时更为得心应手,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强。
(二)与女孩不一样的心理
男孩和女孩之间存在诸多心理差异。性别差异研究权威埃莉诺·麦科比和卡罗尔·杰克林曾经对1500项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男性与女性在言语能力、视觉/空间能力、数学能力和攻击性方面存在微小但可信的性别差异。
在这些差异当中,有些是男孩的优势,有些是男孩的劣势,而有些则是男孩不同于女孩的特点,既非优势,也非劣势。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有些特点,既可以看作优势,也可以看作为劣势,如男孩更喜欢冒险,更喜欢竞争,男孩更加活泼好动等等。
男孩的劣势
不可否认,与女孩相比,男孩在发展的脆弱性、言语能力以及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处于劣势。
发展的脆弱性
从受精卵开始,男孩就比女孩更加脆弱,对各种危险以及疾病的不良影响更为敏感,表现得更加脆弱,更加容易受到伤害。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也比女孩更容易出现各类发展问题,如阅读障碍、言语缺陷、多动、情绪障碍和智力落后等等。对此,我们在前面已作过详细论述。
言语能力
女生的语言能力优于男生,女孩获得语言、发展言语技能的年龄较男孩早,女孩的言语流畅性也胜于男孩。在整个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女孩在阅读理解测验上也比男孩有微小但持续的优势。这种差异从学前期就开始显现,到11岁开始差距拉大,并持续到整个学生时代。女性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具有优势,对一些修辞的运用驾轻就熟。甚至在那些需要言语策略或类似言语策略的数学测验上,女性的得分也高于男性。
着名的人类学家玛克丽特·米德的跨文化研究指出:几乎在所有文化背景下,女孩的语言能力都比男孩要强。
情感表达与敏感性
女孩比男孩更善于表达情感。2岁的女孩即比2岁的男孩更多地使用与情绪有关的词语,学前儿童中,女孩使用“爱”这个词的频率是男孩的6倍,使用“伤心”的频率是男孩的2倍,使用“疯狂”的频率与男孩相同,与儿子相比,父母与女儿更多地谈论情绪以及与情绪有关的事件。
研究人员曾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给一组由幼儿园儿童和二年级小学生组成的被试小组播放一段录有婴儿哭声的录音片段,并监测他们的生理和行为反应。研究人员想借此了解这些儿童会如何反应,他们是试图关掉录音机以摆脱这种恼人的声音,还是根据成人示范,通过录音机与婴儿讲话来安抚这个婴儿。研究结果表明,女孩对婴儿哭声的反应更积极,更少表现出烦恼,她们会尽力安抚哭泣的婴儿,而较少关掉录音机。男孩表现则大不相同,更多男孩的心电图显示他们对婴儿哭声感觉十分压抑,他们的反应是很快上前关掉录音机来摆脱哭声。

学会欣赏,不一样的男孩(4)

  男孩的优势
男孩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他的视觉/空间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数学能力等方面。
视觉/空间能力
男孩具有更高的方向感,男孩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更容易一些,这都有赖于男孩更好的视觉/空间能力。所谓视觉/空间能力,即根据图片信息进行推理,或在心理上操作图片信息的能力。男孩在视觉/空间能力测验上的表现优于女孩。在4岁时,男孩就表现出这种优势,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优势持续增长,贯穿生命全程。
心理学家曾设计实验来考察3~11岁男女儿童在空间能力发展上的差异。当被问到:一杯水由垂直竖立状态倾斜50度,杯中的水平面看起来是什么样时,男孩成绩显着好于女孩。
数学能力
研究表明,在青春期以前,男孩和女孩的数学能力没有表现出显着的差异。从青春期开始,男孩在大多数数学能力上占有优势。相对于女孩,男孩在算术推理测验上表现出微小但持续的优势;男孩掌握着更多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因而能够在复杂的几何问题上比女孩有更好的成绩。男性在数学问题上的优势在高中阶段最为显着,有更多的男性在数学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研究也同时指出,男孩的数学优势并非全面优势,在计算技能上,女孩的表现就优于男孩。
(三)不同于女孩的独特男孩心理
下面一些是男孩不同于女孩的特点,因为它们有时候是男孩的优势,有时候又变成男孩的劣势。
更好动、活动性水平更高
早在胎儿时期,男孩的身体活动就比女孩活跃;在整个童年期,男孩都一直保持着比女孩更高的活动水平。
男孩的活动半径更大,男孩需要借此消耗更多的体力和精力。男孩喜欢积木、汽车和飞机,并不是因为这些东西是男性特有的,而是因为在玩这些玩具时,需要更大的活动半径,活动的范围也大了许多。女孩子也不是都喜欢女性化的玩具,她们喜欢的是能够进行交流和有助于增进群体亲密关系的玩具。
更高的攻击性
从2岁时开始,男孩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就都多于女孩;在青少年时期,男孩卷入反社会行为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是女孩的10倍。下面这几个实验中都说明男孩具有更高的攻击性。
第一个研究是拍摄孩子们看电视时的反应。结果发现暴力镜头一出现,男孩子的眼睛就会为之一亮,脸上发光,他们对暴力情节也比女孩子记得多、记得牢。
第二个研究是探讨在假设的冲突情境下男孩和女孩会如何反应。结果发现69%的男孩选择了打架或对骂,同样比例的女孩选择离开是非之地,或用非攻击性方法来应付这种场面。
更叛逆、更不顺从
从学前期开始,男孩就表现出更多的反抗行为,而女孩对于父母、教师和其他权威者的要求,比男孩更为顺从。当希望他人顺从自己时,女孩一般会采用机智、礼貌的建议。男孩们虽然能够与他人友好合作,却比女孩更多地借助于命令或控制性的策略。
美国研究人员曾调查了20个由学生策划的未遂校园枪击案的案例。其中有18个案例都是知悉此事的女孩提前报告了校方或其他成年人。对此,这项研究的发起人詹姆士·麦克基总结说:男孩首先忠诚于其他男孩,女孩则从成人的视角看形势。
更喜欢竞争
只要超过两个男孩在一起,他们就会免不了相互竞争,竞争是男孩或男性的本性之一。在一个男孩团体里面,每一个男孩都会尝试取得优势地位。男孩子总是为了某些东西而竞争,有些时候,只是一件小玩意,有些时候,是为了团体中的地位或者权利。
有研究者指出了男性喜欢竞争的原因:男性喜欢构筑等级,女性喜欢编织网络。塔南认为,女性往往把人际关系看成一个网络,形形色色的人通过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情感关系相互编织成一个大的社会关系网络。男性则始终用等级的眼光看待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与其他男人的关系。他们总是急于知道,在等级关系中,谁位于最顶端。女性倾向于寻找与他人一致的地方,与他人是否拥有共同的基础,而男性则倾向于竞争,和别人一争高下。
更喜欢冒险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表彰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的突破性成就。高锟自小就是爱冒险的小科学迷,被父母视他“顽皮仔”。高锟在上海读小学六年级时,就做了第一个化学实验,制作一个用来赶吓猫狗的泥球炸弹。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男孩在陌生情境中就表现得比女孩更加大胆,更愿意探索未知的世界,对新鲜事物更加好奇,而女孩在陌生情境中显得更为恐惧和胆怯,她们比男孩更为谨慎和犹豫,冒险活动也远远少于男孩。
加拿大心理学家巴巴拉·莫伦基罗的研究指出,男孩和女孩对于危险行为有不同的看法,在面临潜在的危险时,女性往往会认真考虑自己会不会受伤,从而不会冒然向前,而男孩子经常低估危险,甚至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即使意识到有一定风险,他们也会选择去尝试。
利希特·彼得森的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要胆怯得多,她们在骑车时刹车动作做得更早一些。男孩从错误中学习的速度也要慢一些,往往以为自己受伤是“运气不好”引起的,下次可能会好一些,而且认为留下伤疤是很“酷”的事情。
不同的游戏风格
1952年,着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就指出不同性别的孩子在玩积木时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别。他发现女孩总喜欢把积木堆成圆形的城堡,而男孩则用它来搭建楼房和火箭。
在社会*中,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同性儿童作为游戏的伙伴,男孩更愿意选择男孩,女孩更愿意选择女孩。在学前阶段,男孩更喜欢结成两人以上的群体一起玩,女孩则更喜欢在两个人之间交往。小学阶段,男孩的游戏伙伴群体规模更大,而女孩更喜欢发展两人间的亲密关系。男孩的游戏伙伴之间也更容易发生冲突。
父亲:从男孩到男子汉的引路人(1)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杜布森认为:“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
(一)父爱与母爱不同
作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认识到父亲对孩子的独特价值,更认识到父教缺失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影响。作为父亲,我(孙云晓)对父亲的独特价值深有体会,因为父爱与母爱是不同的,再好的母亲都不能替代父亲的作用,就像再好的父亲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一样。
美国《父母》杂志这样总结父亲的独特之处: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美特斯·邦威的老板周成建说:“父亲是一个意志力非常坚强的人,而母亲对事物的变化感觉很敏锐,美邦(美特斯·邦威,一个服装品牌)能走到今天,这种执着、这种坚持是父亲给予的,而对时尚、市场的敏感性则是母亲给予的。”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强调母爱的力量,强调母爱最崇高,但事实上,父爱的力量同样伟大。就像一只鸟两只翅膀、一个人两条腿一样,母爱和父爱是缺一不可,无法替代的。
(二)父爱的独特价值
众多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发展的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父爱对男孩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
研究证实:父亲较多地参与婴儿的交往,将有助于提高婴儿的认识技能、成就动机和自信心。还有研究指出,孩子在家里和父亲在一起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智力也就越发达。美国耶鲁大学一项连续进行了12年的研究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旺盛、善交际、学习成绩好。
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母亲在与孩子互动时,往往比较温柔,活动强度较低,有过度保护的倾向,而父亲往往跟孩子做一些活动量大的活动,如游泳、爬攀等活动,经常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专家们发现:由父母共同承担养育责任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如初次去托儿所)时的焦虑感较低。
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心理学家们发现,五个月大的婴儿如果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当他被陌生人围绕时会有较好的适应性。比起那些与父亲接触不多的婴儿,他们更不怕生,对陌生人会有更多的言语回应,也比较愿意让陌生人抱。一项跟踪研究指出,那些五岁时有父亲陪伴、且受到父亲照料的小孩,比五岁时就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更具同情心,有更好的社交关系。父亲与孩子接触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越强。
正因为父亲教育的独特价值,教育孩子,绝对不只是母亲的事情,父亲同样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亲绝不应该缺席。
(三)父亲对男孩“更重要”
父亲是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父亲塑造了一个男子汉的形象,也是最重要的榜样形象。
父亲是儿子的第一个男子汉榜样
父亲是男孩男子汉气质的源泉,男孩的男子汉气质主要是通过模仿父亲获得的。父亲对男孩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行为的塑造以及性别社会化的完成发挥着至为关键的影响。

父亲:从男孩到男子汉的引路人(2)

  男孩对男性的认识,是从父亲开始的。从父亲身上,男孩学习如何举手投足,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爱女性。每个父亲都很容易从男孩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每个儿子长大以后也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在心理学上,不管是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还是认知发展理论,都一致强调父亲在男孩性别社会化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充满男子汉气慨的男孩,其父亲的教养行为往往是果断的、具有权威性的。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无能的、母亲具有支配性的,那么,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过多的女性化气质。那些攻击性行为很高的男孩,往往有一个软弱、不起作用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行为专横,对男孩漠不关心。
模仿是男孩性别角色形成的基本途径。父亲提供一种男性的基本模式,男孩通过观察与模仿学习男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问题。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结果指出:与那些一星期内接触父亲不到6小时的男孩相比,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更有男子汉气质,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更开放,他们更具有进取精神,也更愿意去冒险。还有研究证实,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失去雄心和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往往喜欢那些非躯体对抗性、非竞赛性的女性化活动。
父亲的养育方式更符合男孩发展的需要
父亲的养育方式往往跟母亲是不一样的,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父亲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而母亲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在父母抱孩子的动因上,母亲抱孩子主要是为了照顾他,而父亲抱孩子则是同孩子游戏玩耍,为了让孩子多探究。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稳定性和安全感,父亲给予孩子更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父亲教育孩子,往往只给他们划个大框框,为孩子留下较大的自主空间。
在亲子互动上,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而父亲则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心理学家拉姆的研究发现,母亲经常与孩子玩他习惯玩的游戏,而父亲则吸引孩子玩那些具有力量感的、刺激身体的和不可预知结果的游戏,或者孩子不习惯、感到新奇和开心的游戏。在亲子游戏时,母亲经常把孩子抱在怀里和孩子温馨的对视,父亲则常让孩子骑在肩头,或者把孩子抛上抛下。
当面临冲突时,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母亲倾向于立刻帮助孩子,而父亲却往往迫使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智慧、能力,从而在意志品质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充分锻炼。
    总之,父亲在培育男孩的男子汉气概,在培养男孩的独立、负责、冒险进取精神,在培育男孩的强健体魄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父亲和儿子一样,他们都属于男性
男人和女人或许来自不同的星球,只有男性才能从根本上去理解另外一位男性。
男女两性差异巨大,这种差异是千百万年来进化的产物,就像男性很难理解伴随女性月经的心理低潮,无法体验分娩的痛苦一样,女性也同样很难理解男性,她们很难理解男性为什么不愿安安静静地坐着,为什么那么愿意争斗、叛逆、不安分。
儿子成长中所面对的难题,极有可能是父亲小时候曾经的困惑。父亲成长的经历与经验,更有可能成为儿子解决问题的钥匙。父亲和儿子有几乎同样的大脑结构,他们的体内涌动着同样的雄性激素。父亲的视角更能贴近儿子的视角,也只有父亲能理解在儿子血液中澎湃的雄性激素对他意味着什么,理解什么是性,什么是爱。如果您承认男性和女性有显着的差异,那么您就会认识到父亲在儿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亲:从男孩到男子汉的引路人(3)

  当然,父亲对男孩“更重要”这种说法,并不是要否定母亲在男孩养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是想强调父亲在培育男孩的男子汉气概方面发挥着母亲无法比拟的作用,父亲是男孩成长为男子汉的引路人。
(四)如何成为儿子的好父亲
态度决定一切
杜布森: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
西奥德·罗斯福总统:“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
鲁迅说过:“怜子如何不丈夫!”
父亲们首先要端正态度,要认识到当个好父亲是一种无上荣耀,要有勇气突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改变传统的养育态度,把教养孩子视为父亲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当好儿子的榜样
有一位酗酒成瘾的父亲,在大雪天前往酒馆,偶然一回头,发现10来岁的儿子正跟在身后。
儿子说:“爸爸,我正踩着您的脚印玩呢?”
父亲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滴酒不沾。
孩子是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的。父亲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自动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亲是男孩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男人,父亲的气质、男子汉气慨,是男孩对男性的最初理解。父亲角色中所蕴含着男性特有的气质,如刚毅、果断、勇敢、自制和责任等等,无一不被男孩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男性气质的一部分。
有一位称职的父亲在身边,男孩的健康成长就有了保障。如果一直陪伴在身边,那么父亲就会成为男孩心目中的英雄,给他力量,给他信心,给他指引。如果这个英雄不存在,就很容易在男孩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留下心理空白,就会给男子汉气概的发展留下阴影。
每一位父亲,请您记住这样一句话:“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
好“爸爸”需要大量的时间
爸爸的称号是孩子给予的,“爸爸”这个称号跟孩子是同龄的。好爸爸的起点是孩子出生第一天。有关儿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孩子一出生,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建立了。出生6周时,婴儿就能分辨出父亲和母亲声音的差别,8周时,婴儿就能够分辩出母亲和父亲照料方法的差异,而且,令许多研究者和妈妈们感到大惑不解的是,大多数婴儿先会叫“爸爸”,而不是妈妈,这让许多辛辛苦苦抚育孩子的妈妈感到不满。
要想成为一个好父亲,就要从儿子出生第一天起,舍得投入时间去养育他、教育他。为了儿子的成长,父亲要甘于做出一定的牺牲,甚至比较巨大的牺牲,因为儿子的成长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父子关系形成的关键期。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在儿童时期,父亲每1个单位的投入,他在将来可以有10倍的回报;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当孩子长大成人,父亲再多的投入,也可能收获甚少或没有收获。

母亲:男孩的“安全岛”和“放飞基地”(1)

  (一)养育男孩,对母亲是一种挑战
母亲的优势
培养男孩,母亲具有天然的生理优势,那就是生养育一体。母亲是男孩的孕育者与喂养者,从怀胎、分娩、哺乳到婴儿断乳,几乎整天与孩子朝夕相处,这一特殊角色决定了母亲在培养男孩上的生理优势。与父亲相比,母亲与男孩有更多的身体接触,母亲的爱抚让男孩感到安全。
除了生理优势,母亲还有后天的社会优势。母亲是男孩了解异性的第一渠道,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就是:母亲是“独特的、无可比拟的、最强烈的、一生无可替代的第一个爱的对象,是将来两性之间爱情关系的模范”。男孩对母亲的印象是他将来处理异性关系的基础,将影响他对女性的看法,并将对他未来的婚姻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与父亲相比,母亲更敏感,更具爱心,对男孩的照顾更为细心,母亲更擅于言语沟通与交流。而这些母亲所擅长、父亲所欠缺的心理特质,正是男孩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母亲的敏感、爱心与细心,对男孩的生存和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因为男孩生来更脆弱,在生长的过程中面临的危险因素更多。
母亲的劣势
母亲最大的劣势,又是她与儿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母亲跟男孩分属于不同的性别世界。众多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不同的性别,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大脑,分泌不同的性激素,有着不同的性生理和性心理。
美国女心理学家伊夫琳·S·巴索夫认为,对母亲而言,教育儿子意味着艰辛的付出。因为“母亲和儿子之间缺乏相同性和一致性,母子之间更多的只是一种对异性的感受。”
作为妻子,理解异性的丈夫尚且不易,与丈夫相比,儿子更难理解,因为它既是男性,又是小孩子。母亲与儿子之间除了性别差异以外,还存在年龄差异。小孩子的心理与成年人有非常大的差异,小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跟成年人都是不一样的,他的思维方式、道德评价标准都异与成人。
正是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双重差异,加大了母亲与男孩的距离,使母亲很难真正理解男孩的行为。养育男孩,母亲面临双重挑战,要克服两大障碍:性别鸿沟和代际鸿沟。培养女孩,母亲可以依靠女性的直觉,但培养男孩,她注定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母亲的第二大劣势,就是母亲容易溺爱孩子。十月怀胎,母亲经受了许多男性难以想像的痛苦和付出。在孩子生命的前几年,母亲更是孩子的主要照看者,吃喝拉撒睡,母亲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数不清的心血。正因如此,每一位母亲都会本能般的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孩子,生怕孩子遇到什么危险,受到什么伤害,她更不愿意让孩子独立去面对外面世界。
(二)母亲如何做,才能培养真正的男子汉?
对母亲来说,把一个处处依赖他人的孩童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了。培养男孩,虽然充满艰辛与挑战,但是绝对值得。
母亲不能单纯依靠母爱本能去培养男孩,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引导。
关爱,但不溺爱
有相当多的父母存在一种看法,那就是为了让小男孩变成坚强的小男子汉,应该减少对男孩的关爱。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男孩和女孩一样,同样需要足够的关爱。

母亲:男孩的“安全岛”和“放飞基地”(2)

着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们长达36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关爱,如拥抱、亲吻、爱抚他们。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更有安全感,更为自信。这些安全感和自信使他们的婚姻更美满、友谊更亲密、心理更健康、事业更成功。
毫无疑问,男孩需要母亲足够的关爱,但关爱应当是理性的,毫无节制的关爱就会演变为溺爱,而溺爱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溺爱而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
爸爸是妈妈最好的“合作伙伴”
母亲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母亲再能干,也无法代替父亲的作用。当一个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女孩蹲着小便,而男孩站着小便时,再高明的母亲也会觉得难以回答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一个与男孩身体构造相同的父亲则很容易让小男孩明白其中的原因,父亲只要示范一下,男孩马上就不会再问了,因为他知道爸爸就是这样的。
聪明的母亲应该知道:父亲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父亲在塑造男孩的男子汉气质方面具有比母亲更重要的作用。父亲是男子汉气质的加油站,父亲是男子汉气质的养成所。现在许多男孩,甚至成年男性之所以缺乏阳刚之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席,他们缺少可资模仿的男性形象。
明智的母亲,应该想办法让父亲回到男孩的生活中来,让爸爸成为教养男孩的“合作伙伴”,发挥他独特的价值和影响,让儿子顺利成长为男子汉。
要发挥父亲的作用,母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积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
明智的母亲会积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让儿子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男性榜样。母亲是儿子与父亲之间的一座桥梁,男子汉气质正是顺着这座桥梁由父亲传递给儿子。
如果一位母亲尊重她的丈夫--儿子的父亲,那么儿子就会尊重并进而模仿父亲。如果一位母亲看不起、轻视她的丈夫,认为他一无是处,是一个失败者,那么母亲就破坏了那个男孩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榜样,让男孩轻视、看不起自己的性别。
其次,母亲要主动“撤退”。
做父亲的能力是需要逐渐培养的。母亲可以把一些自己不擅长、而对男孩发展非常重要的任务交给丈夫。如让丈夫跟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运动,让男孩在游戏和运动中锻炼身体,增长才智。不少研究都发现:与父亲接触较多的男孩,在身高、体重、体质、运动能力方面都优于那些与父亲接触较少的男孩,而且较少发生感觉统合、动作失调的问题。
对母亲来说,让父亲加入到男孩的教养之中来,绝对是明智之举。父母共同培养的孩子,将会全面继承父母的优点,充满阳刚之气,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三)“放养”育出好男孩
男孩就像玻璃,本性脆弱,而男子汉就像玻璃钢,既刚硬又有韧劲。男孩成长为男子汉就像玻璃转化为玻璃钢,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绝对不可能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一个离不开母亲的男孩,永远长不大,不会有什么出息。这就像一首歌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院长张亚勤博士,12岁就读大学,成为中科大少年班年龄最小的学生,20岁硕士毕业,23岁中科大博士毕业。他就是母亲“放养”出来的。张亚勤曾详细描述了母亲“放养”的过程。他认为是母亲的放飞,让他一次又一次展翅高飞。
                      拯救男孩,学校该怎么做(1)

  (一)尊重性别差异
我们可以断言:一个不尊重性别差异的学校,必定是一个男孩危机重重的学校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及其影响。现在,是我们重新审视并改变对性别差异看法的时候了。我们要认识到环境和教育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塑造一个人的社会性别,但这种塑造不是无限制的,我们应该尊重这些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
在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有关性别改变的真实案例:
布鲁斯·默尔出生时有一个双胞胎兄弟,他们都是男孩。当布鲁斯8个月大时,他的*在包皮环切手术中被意外切除了。数月后,他的生殖器官通过外科手术改造为*,而他的名字被改成为布伦达(女孩常用名)。布伦达的父母给她买连衣裙和娃娃,他们送她去女性精神病学家那里接受咨询以帮助她形成女性观念,但是没有一种努力奏效。布伦达拒绝穿连衣裙,她与男孩玩而不与女孩玩,她的双胞胎兄弟不愿与她分享卡车,她就把零花钱都存起来以便能买自己的卡车,她甚至会试图站着小便。在少年时,尽管布伦达注射了雌性激素,但她从没有感到对男孩有吸引力。她没有朋友,她的同学们折磨她,她甚至痛苦地考虑过自杀。
在14岁时,布伦达拒绝服用任何雌性激素,并公开地对她的女性身份进行质疑。在这时,她的父亲告诉了她以前的故事。但对布伦达来说,这个消息带来的不是极度的痛苦,而是一种解脱。“第一次一切变得合情合理……我明白了我是谁,我是男还是女。”
布伦达(布鲁斯)注射雄性激素并进行了几次手术恢复了原来的性别。在25岁时,他与一个女孩结婚了。最重要的是,他说作为男人他是幸福的。
从布伦达(布鲁斯)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后天环境无法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性别。我们还知道,那些强烈要求做变性手术的人,往往不是环境要求他/她们这样做,而是染色体、基因迫使他/她们这样做。
我们的学校,包括所有领导和教师,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学会理解并尊重这种性别差异,而不是忽视、漠视,甚至企图消灭它。
(二)重视男孩兴趣
与女孩相比,男孩是兴趣型动物。男孩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往往不愿去读那些他不感兴趣的书。男孩不是不喜欢体育锻炼,而是往往因为他们不愿意单调的重复一些枯燥的肢体动作。男孩需要对抗、竞争和刺激,这些是他们兴趣的表现形式。
如果我们找到了男孩的兴趣点,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男孩的兴趣,男孩其实一样爱读书、爱运动。
兴趣是男孩教育的切入点。要改变男孩危机的现状,就要多动动脑筋,去寻找男孩的兴趣。
(三)改革评价机制--发掘男孩的优点
学校教育在评价机制上有诸多不利于男孩的因素,让男孩优势不优,劣势更劣。
男孩孩子身上的很多特点,是优点,还是缺点,往往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比如男孩的好动,往往被老师看成是学生的缺点,因为活泼好动的孩子更容易违反纪律,更容易出现意外事故。在有些学校,课间跑跳被看作是一项“重罪”,男孩的生气勃勃被看作学校秩序的潜在威胁。但是,假如我们换一个视角,不正是活泼好动塑造了男孩的动手能力和运动能力吗?男孩子不服从,常常提出老师难以回答的问题,常常搞“破坏”,但这在很多时候正是创造性的源泉。

拯救男孩,学校该怎么做(2)

  如果我们在考试中增多一些动手的、操作的、推理的、想像力的内容,如果我们在考试形式上更加多元、更加灵活,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更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发展,那么我们就有希望看到,有更多男孩的特点与优势在校园中得到展现和认可,就可以帮助更多的男孩找回自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四)改革教学方式--让课程动起来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或者学习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另外一种就是“体验”--通过亲身实践去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应试教育过于偏重书本学习,忽视亲身体验和实践,这事实上是否定了大多数男孩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比女孩更倾向于“体验”式的教育。
男孩往往更喜欢体验式学习,例如男孩们可以通过数手指来学习数学,可以在池塘边用手用眼睛来学习生物,这样的方式,对他们更适合。
相比较而言,女孩倾向于听觉型学习,男孩倾向于运动型学习。有时候,让男孩理解某个东西很有困难,但如果让他动手,他很快就能弄明白。男孩容易对单纯的知识灌输感到烦躁,但往往对动手实验感到兴趣盎然。
(五)分性别教学--值得一试
既然男孩与女孩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那么分性别教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如北京市教委要求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所有初中的体育课都将实行男女分班。
在谈及男女分班的原因时,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主任马凌介绍:初中体育实施男女分班教学,是因为初中以上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在体育锻炼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侧重柔韧性的运动,如舞蹈,而男生更喜欢一些对抗性运动,如篮球等,采取男女分班教学能使男生和女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锻炼。
虽然对于分性别教学,仍有不同的意见,但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做法。如果运用得当,它不但有利于男孩的发展,也有利于女孩的发展。北京市一些中学(如十四中、五十七中)的经验就很值得借鉴。
早在2001年,上海市第八中学就开始尝试分性别教学,在高一年级中,各选出男女学生48人,实行男女同校但分班教学的新模式。2002年,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也尝试实行男女分班教学的模式,将高一年级新生分为五个男生班和五个女生班,各占一个楼层进行教学。
着名教育学家吕型伟先生认为,男女同校分班教学既能按性别教学,又有与异性接触交流的机会与环境。
                    (六)晚入学一年--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
    鉴于男孩发育落后的事实,晚入学一年对男孩来说也许更有利。澳大利亚学者史蒂夫·比达尔夫建议:男孩比女孩晚一年入学,让男孩支配精细动作的运动神经和认知技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发育,人为缩小男孩和女孩的发育差距,使男孩跟女孩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心理学家里奥纳多·萨克斯也认为:“推迟入学,反而能够领先。”
在美国,有一些小学正在尝试这一做法,而且效果不错。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一所高级私立小学,所有男孩都晚入学一年,校长达娜·哈德说:“让男孩晚入学一年如今已成为一种趋势了。”曼哈顿另外一所小学的校长贝特西·纽厄尔认为:“晚入学一年是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
我们的学校一定要认识到,“早”并一定好,如果把教育比作为一场人生竞赛,那么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跑,谁笑得最后,谁笑得最甜。学校和父母们可以认真权衡一下:与其让男孩过早入学而遭受失败打击,还不如晚一点入学,让男孩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让男孩晚入学一点,学校需要勇气,学校要说服男孩的父母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今天不少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是--尽早入学,赢在起跑线上。
在入学之前,学校和父母可以对男孩作一个简单的判断,了解他的动作发展、语言和智力发展状况,最终做出是否暂缓入学的建议。
是否晚一年入学,并非一概而论,这样做比按历法年龄入学复杂的多,这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与探索。

培养负责任的男孩

  (一)男孩,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当危险到来时,人们自然会想到:男人在哪里?在灾难面前,男人承担更大的责任,他要首先把生的机会让给妇女和儿童。在战争之时,男人更要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男性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们的生理优势所决定的,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是近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年幼的男性、未来男子汉的雏形,一个男孩,必须从小学会承担责任,因为在他的身上,必将肩负起家庭、社会的责任,这是无法逃避的。
责任心在男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价值。
科威特着名作家穆尼尔·纳素:“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意义和灵魂。
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一个人要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
比尔·盖茨说:“你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
着名作家余秋雨认为:男性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
(二)如何培养男孩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培养起来的,是从小锻炼出来的。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这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对自己负责责任心的培养有一个起点,那就是先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成功的基础,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无法承担更大的责任。要想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男子汉,就要让男孩学会承担责任,首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抓住机会,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1922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禁放的烟火爆竹,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一天下午,他走近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男孩带走,去了警察局。
尽管警长认识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亲,他依然严肃地执行对烟火的禁令,判定交美元的罚金。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大钱。这个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
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名叫杰克的父亲虽然没说太多的话,却让11岁的儿子打工挣钱还罚金。
后来,这个小男孩成了美国的总统--里根,他在*中写道:“我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了我欠爸爸的那笔罚金。”显然,这件事情让里根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逼男孩对自己负责
如果男孩已经依赖成性、不愿对自己负责,那么父母需要采取坚决的做法。“逼才是爱”,父母要勇于要求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下面一位“绝情”父亲逼儿子独立的做法值得效仿:
儿子郝丁,在父亲眼里依赖成性、不自立、不勤奋,中专毕业后耗在家里指望父母帮忙找工作。
父亲,郝麦收,在儿子找工作的关键时刻,让儿子第二次“断奶”,狠下心来,逼儿子签订了一个双向独立协议,让儿子为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将来负责:
签订协议后,父亲认真履行协议,坚持三点:一不帮忙找工作,二不给钱,三不替他做决定。儿子最终没有了依靠和指望,在家里熬了几个月熬不下去时,开始外出找工作,先后做过打字员、文员,卖过包子、酱牛肉,开过小店,当过“扫街”的广告员,做过一年没有工资报酬的“厂长助理”。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以后,儿子终于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特长,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广告人。最后,儿子也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虽然协议上约定儿子不用承担父母的赡养义务,但儿子已明确表示他会“违反”协议,当父母真的不能自理那天,他会尽自己的赡养义务。
慈善家余彭年公开表示:30亿家产一个子儿也不留给儿子。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儿子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儿子弱于我,留钱做什么?
对家庭负责
每一位男孩身上都寄托着家庭对他的无限期望,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男孩要学会对家庭负责、对生养他的父母负责。爱心应该是双向的,父母应该让男孩知道他对家庭,对父母还负有责任。
对家庭负责的意愿和能力,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放手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这极有可能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一生的基础。
父母过于强大,男孩就可能会愈加软弱。父母包办代替,其实是剥夺了男孩为家庭承担责任的机会,不利于男子汉气慨的获得。为了让男孩坚强起来,父母有时要心“狠”一点,让男孩在承担责任中磨练自己、成长自己。
对社会负责
每一位男孩除了肩负家庭的期望之外,他更属于社会。一个真正想有作为的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而奋斗不止。宋朝的范仲淹,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他的志向,就是他克服困难的勇气与韧性,就是他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动力之源。
在北美,大学录取新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志愿者服务时间”。加拿大规定:高中生在校期间要完成40小时的社区服务(义工),否则不准毕业。这种做法的背后是这样一种认识:一个孩子是否关心他人的命运,是否关注社会的需要,是这个孩子今后能有多大造诣的前提条件。哈佛大学特别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把“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作为自己的校训。
责任使人成长,责任使人超越。责任就像钙,没有社会责任的男孩永远难以担当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