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了范跑跑 是否也该原谅徐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23:20
原谅了范跑跑 是否也该原谅徐娜
2008-06-13 12:27:08红网  【 浏览字号:大中小 】点击发表评论
标签:跑跑地震范跑跑
汶川大地震后,央视24小时抗震救灾直播画面中出现了许多让人感动的场景。众多主播和媒体记者克服了种种困难,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灾区的情况。然而,在此次央视报道中,女记者徐娜却因为在酒店报道新闻,在抗震首日说出了“抗震救灾已经到了尾声”成为话题,被网友认为很“冷血”“不敬业”。11日,当时跟徐娜连线的央视主播张羽在博客上发文,称徐娜并非逃兵。(6月12日《华商报》)
笔者浏览了张羽的博客全文,基本上同意其分析。张羽的主要观点是,业务失准不是职业操守失准,更不是道德情操失准。其一,徐娜被认为“从都江堰救援现场逃回成都宾馆里享福”是一个误会;其二,徐娜说出“救援工作呃应该是已经接近了尾声”之类的话并不是源于内心的冷漠,而是缺少知识储备和现场经验。“没有新闻现场报道经验的徐娜在表达自己的感性判断,而非客观理性判断。”这次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对新闻工作者也是一次考验。不仅考验着他们的业务素质,也考验着他们的采访技巧、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灾情发生后,正是因为众多前线记者、特派记者克服重重困难,深入一线,才为公众及时了解灾情奠定了基础。
就“逃兵记者”这件事来说,徐娜是中央电视台最早赶往灾区的记者之一。如果一开始观众因不了解灾区情况,而错误地判断徐娜从都江堰救援现场返回成都是“逃兵”行为的话,那么随着后来对灾情的了解,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地震发生后灾区断电断水,网络更无从谈起,基本上所有在灾区采访的记者都需要回成都发稿,而很多文字记者只能通过时断时续的电话、短信等形式“发回报道”,由后方编辑整理成稿。
《南方周末》记者朱红军曾描述到:“在灾区,遇及同行,总是互相询问,哪有可以发稿的地方?事实是哪儿都没有。灾后最初几天,往往就是连夜来回(灾区与成都),彻夜写稿,到了后期,通讯畅通了,就改为前方电话讲述,后方编辑整理成稿。”(见《在震区经历情感考验》一文,刊于《中国记者》杂志)由此可见,为更及时地报道灾情,我们的媒体记者第一时间深入灾区采访,同样不容易,同样是值得尊敬的。
有句话叫作“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一种抗震救灾。”正如张羽在博客中所说的,前往灾区的记者,他们所付出的超过任何一个演播室里的主持人。他们曾冒着大雨彻夜蹲座在路旁,仅有的雨披包住了机器;他们曾跟救援部队一起冒着余震和塌方,爬行在扭曲的山路上;他们同样缺眠少吃,精疲力竭,他们迈过废墟和遗体,睡在硬地帐篷,他们同样流干眼泪,心力憔悴,他们同样在战斗,在纪录,在传递……
至于徐娜说出“救援工作呃应该是已经接近了尾声”之类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而事实上,在这次特大地震灾情面前,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现场经验,甚至体力,任何一名优秀的记者都有可能失去水准。正如有论者所言:一个记者,只会因无法完成采访任务而自责,因无法传递真相而羞愧,而一旦离开了职业精神,记者只能成为茫然无措的一群人。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观众和网民对徐娜进行千夫所指的时候,徐娜没有像“范跑跑”那样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是在承受着难以想像的心理压力下,仍在夜以继日的编辑抗震救灾的节目,虽然这一点儿也改变不了她在公众中的印象。这一点,我以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想,这次震灾不仅会深刻地影响每一位灾区群众、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也将深刻地影响所有前往灾区的一线记者,无论是从业务素质上,还是从情感上。
如果说,这次地震报道对包括徐娜在内的所有媒体记者是一个考验的话,那么,是否能够以理性、包容的心态看待他们的失误,则考验着我们每一个观众和读者。很多人都已经原谅了“范跑跑”,为何不能再原谅一次“逃兵记者”?
(编辑:叶淑君)


相关新闻:范跑跑地震搜索其他
-修仰峰:范跑跑事件,他们都被娱乐消费了  2008-06-11 12:22:56
-范跑跑警示社会急需价值重构  2008-06-11 12:07:11
-邹啸鸣:开除范跑跑能给学生安全预期吗  2008-06-11 10:29:15
-宽容一下“范跑跑”又如何?  2008-06-08 09:26:52
-我们不应称范美忠为“范跑跑”  2008-06-07 21:47:01
-教师地震时率先逃命续:范跑跑公开亮相道歉  2008-06-07 02:42:00
-王学进:范跑跑与中国精英何干  2008-06-05 13:57:59
-郭松民:范跑跑应成为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  2008-06-03 15:42:48
-范跑跑单挑传统道德之悲壮  2008-06-03 11:59:07
-田继贤:范跑跑,你不怕下地狱吗  2008-06-01 1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