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修行法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01:44

《四念处修行法要》

《四念处修行法要》... 2

第一节  ﹝引言﹞... 13

第二节  ﹝身念住﹞... 15

第三节 ﹝受念处﹞... 79

第四节 ﹝心念处﹞... 101

第五节 ﹝法念住﹞... 130

第六节 ﹝结论﹞依循“四念处”... 186

“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 209

 

《四念处修行法要》

空海法师 主讲

前言:

很难得我们解脱道的学员,又再同聚一堂禅修,这真的要具足很多的殊胜因缘,如果你没有善根,就没办法与解脱道相应;如果福德不具足,你没办法听闻到正法,没办法听闻到真正解脱的正法;福德不具足,你也没办法来参加禅修;如果因缘不具足,我们的禅修也没办法顺利举行;因缘不具足,我们也没有这么庄严的禅堂,让大家好好的禅修。

 

所以不要小看这样的聚会,不要小看这样的禅修,真的是要具足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今天大家都是为了学佛、成佛,为了解脱而来,学佛就是要学习释迦牟尼佛,早日解脱自在。在一开始我们都会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就是对佛陀的感恩与尊敬,感恩他示现一条解脱之路,让众生能够出离苦海,但是我们不是把学佛当做一个口号,不是把佛法当做佛学在探讨、研习而已,我们要具足闻思,进一步要来到实修实证,所以刚才带领大家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期许大家要有魄力、决心,学习释迦牟尼佛那一种大丈夫的气势。

 

佛道无上誓愿成,不要小看自己、不要低估自己,每个人都是未来佛,而这个成佛之路,要多久呢?不是三大阿僧祗劫,不是几百万年,也不是几十年之后,而是这一生这一世、现在啊!此生此世啊!释迦牟尼佛都是如实的向我们开示,告诉我们涅槃解脱之路都是这一生这一世,要点是你必须掌握到真正的出世间法。

 

而这出世间法呢,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今天我们能够在基隆月眉山灵泉禅寺禅修,要知道这已经是酝酿了几千年之后,才有今天这样的聚会在这里一起禅修,不要小看这样的因缘,百千万劫难遭遇,要好好珍惜啊!

 

光是灵泉禅寺一百零三年来,历经了四任的方丈和尚的筚路蓝缕,以及诸多护法菩萨、龙天护法,各种因缘不断的蕴酿,才能够有今天的规模、有今天的庄严道场,来让大家专心禅修,这些因缘都是不容易啊!空海〈惟传〉也是第一次在这大禅堂带禅修,协助大家深入实修实证,所以刚才讲说这是蕴酿几千年,才有今天的因缘。大家要成佛、要解脱,如果你光是抱著一个法门深入,而身心不柔软、欠缺慈悲心,修行是不会有所成就的,你的修行也只是在世间法里面练功夫而已。

 

在大家刚刚的发愿里面,不要忘了“众生无边誓愿度”,要有这一种誓度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大愿力,你的修行才会有成。要有这样的魄力、有这样的决心、有这样的慈悲心,必须要先回到自己本身能够深入闻思修证、为法做见证,所以把“佛道无上誓愿成”摆在前面。

 

真正的菩萨道是建立在解脱道上,如果菩萨道没有建立在贯彻解脱道,所谓的菩萨道跟世间的善法、慈善事业没有什么差别。真正佛教的特色是在于解脱道,佛教如果失去了解脱道的骨髓核心,很容易只是沦为方便法、世间善法。大家能够来参加解脱道的禅修,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今天大家大部份都已经有《阿含解脱道》的闻思基础,然后进一步认真地实修实证,这就是“我今见闻得受持”,进一步“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些都不是标语,大家要进一步把所听闻的佛法要实修实证,你才能够了悟真理实相,才能够为法做见证。

 

我们要把平常大家习以为常的发愿及开经偈,落入实际的动作,它是动词、要实际去做,不要只是变成标语、口头禅,天天在那里复诵、课诵,但是却没有真正落实去做。大家不要忘了“无上甚深微妙法”,佛法真的是与世间法不一样,佛法是出世间法,不是一般的世间学问。不要以为自己学问高、学历高,或者社会的经历很丰富,我是大学生、我是硕士、我是博士、我是医生……,认为这些经文我都懂了,这些佛法我都懂了,自认为是老参,认为这些我都知道了……,错了!

 

除非你是个大安心、大自在的解脱者,否则你没有真正懂得佛法,你只是从经典、文字、名相上面,去理解一些佛法,但那不是佛法的真精髓,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不要被自己的意思意识所欺骗,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已经都会了。除非你是解脱者,不然我们通通要归零,把过去的知见放下,把过去的法门放下,把过去习以为常的论断、观念通通放下。

 

迈向解脱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归零,如果你没有归零,还是会在原地打转,就像一只瓶子,不是装得满满的,不然里面就是装著很多污垢的水;不是装不进新的东西,不然就是当有新的东西装进去之后,还是跟那些原来污垢的水混合。所以不要脚踏两条船,把过去的观念知见归零、放下,一步一脚印的跟随著佛陀所走过的解脱之路,一步一脚印的去做、去修,这是最快、最安全能够到达彼岸的解脱之路,空海追寻解脱之路历经三十几年了,我今天也是毫无保留的把它呈现出来,跟大家分享,而这一条解脱之路,不是空海所创造的、所发明的,那是佛陀、历代的解脱者,他们所走过安全又可靠的解脱之路。

 

大家不要小看这样的因缘,我们这一次的禅修,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轴核心,就是四念处的禅修方法。北传佛教地区,通常很忽略这个章节,这是我们北传佛教地区需要补强的地方,这几天的禅修,我们会逐步、逐次的介绍,修行是有次第、有方法、有步骤。如果你欠缺次第、欠缺方法、欠缺步骤,就如同你要建造一栋高楼大厦,但是你却没有建筑蓝图,那你怎么盖大楼?结果,不是杂乱无章的盖,不然就是盖一些违章建筑。

 

这栋高楼大厦的设计蓝图,就是我们的闻思基础,如果你没有闻思的基础,就像没有设计蓝图,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你光是天天在那里祈求,天天在那里幻想要建造一座高楼大厦,能完成吗?最后往往都只是落入空谈,所以修行的次第、步骤,就如同建造高楼大厦,当有了设计蓝图之后,再来就是要好好的把过去那些违章建筑铲除掉、把地整平,这就是归零。你如果没有把那些违章建筑去除掉,你怎么建造得起来一栋高楼大厦?如果没有好好整地,你怎么建造高楼大厦?

 

如果你没有把过去的观念、知见、法门放下,就无法兴建高楼大厦,所以除了有设计蓝图之外,再来就是归零,这已经是实际动工开启的第一步,当把地整平之后,进一步就是要挖地基。如果没有深厚的地基,你就急切著要兴建高楼,你能够盖多高呢?就算你勉强的把大楼盖起来,这样会稳固吗?是没办法稳固的,是禁不起考验的。所以进一步就是要好好的扎根,把地基挖好,你地基挖得越深,地基就越稳固,就越能够盖起高楼大厦。越高的大楼,相对的,它的地基一定是越稳固、越深入,请大家不要忽略这个次第、步骤,不要急、不要慌、不要乱,不要马上想要从果地起修、马上就要三级跳。

 

如果地基不够稳固,你所建造起来的,就只是危险的大楼;如果你没有打地基,或是没有扎扎实实、一步一脚印一层的建筑起来,你的大楼若不是空中阁楼,不然就是一栋危险大楼,只要一遇到境界的考验,马上就会跨掉。你要能够来到禁得起任何境界的考验,一定是要有深厚的地基,而且一层一层、扎扎实实的建筑,没有偷工、没有减料、没有马虎,如此建造起来的一栋大厦,就能够禁得起任何的考验。

 

同样的,在往后禅修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进度,会逐步带领大家逐渐的深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请大家不要忽略、不要草率,你越实实在在去做,越认真去做,把每一个阶段都认真做好,这样你所建造起来的高楼大厦就会很安全稳固,而且也是最快速。所以最快的方法就是一步一脚印,按照解脱道的次第、步骤来实践,以下我们即将每一个阶段,一步一脚印的告诉大家如何逐渐的深入。

 

解脱路上寻寻觅觅:

 

除了解脱者之外,所有的众生都在寻找解脱之路,所有的众生都在寻找出离苦海的方法,不管你有没有加入宗教,不管你有没有信仰,每个众生都在寻找解脱之路。有的人拚命工作,有的人拚命赚钱,有的人热衷于从事政治活动,有的人热衷于从事自己理念的实践,不要忘了!这些都是在找寻解脱之路,当你慢慢深入去了解就会知道,就算你在养儿育女,也是在找寻出离苦海的方法。

 

有的人热衷于积蓄很多的金银财宝,也是在找寻解脱之路啊!因为只要还没有来到究竟解脱之前,众生的内心世界一定有苦、有不安、有烦恼、有贪心、有嗔心、有无明,当一个人还没有真正大安心、大自在之前,内心一定有苦、有不安,也一定会透过各种方式来找寻他所认为的安心之路。所以不要以为世间人或是在家居士,他们就没有在找寻解脱,错了!包括贵为总统也还是一样,是在找寻他的解脱之路,只是一般人非常不容易区分出来,什么叫做真正的苦海?以及这些苦海真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一般人没办法清楚的了解,就算你得一个博士或是两个博士学位,你还是一样没办法正确而清楚的认识,苦海的形成原因来自于哪里?

 

绝大多数的人都在世间法里面打滚而不自知,他想要出离苦海、想要找寻出世间法,但是一直寻寻觅觅在找寻的,却都是在世间法里面打滚,仍然不知道。只是当他打拚奋斗一段期间之后,发现内心里还是有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安、很多的烦恼,这时候他又会继续再寻寻觅觅。所以我们要清楚的分辨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这是不容易的,但却是非常重要。

 

一般人很难有这样的智慧,能够分辨出什么叫做世间法?什么叫做出世间法?而整个解脱道的课程,就是要让大家清楚的了解,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浪费在世间法里面打滚,才不会浪费在枝流末节上面打滚而不知道。曾经跟大家讲过,半年的闻思课程,可以让你减少十年、二十年以上的盲目摸索。其次,就算你进入宗教团体、修行团体,不管是任何宗教、宗派,不要忘了都是一样要找解脱啊!

 

每一个宗教,不管是迷信型或是信仰型,一样都是在找解脱,但是却很少、很少有人能够清楚的分辨出来,什么叫做方便法?什么叫做究竟法?而每个宗派、每个宗教师几乎都会跟你强调,他们的宗教、他们的宗派,他们的法门是最好、最高、最快速。在《阿含经》里列出来的【葛拉玛经】,都有清楚的叙述,几乎每个宗教师、每个宗派,都会强调他们的是最好、最高、最快,因为有这么多热情的宗教师,在弘扬各种不同的法门,让众生也疲于奔命,一个法门学了之后没多久,又觉得还是苦啊!还是不安啊!

 

然后又再寻寻觅觅,有的人在一个宗教团体里面,一待就是十年、二十年,然而还是苦、还是不安。因为很多人、很多宗教师,他们很难分辨出什么是究竟法?什么是方便法?而他们一样都会跟你强调这是最究竟、这是究竟法,空海没有意思要落入那些见诤,我也不想跟大家强调四念处的禅修方法,就是最好、最高、最快、最安全,因为大家已经听过太多这种话了。

 

我们只是如实的呈现一条本身走过来,觉得真的是相当好的一条解脱之路,而且也是佛陀他们所走过最安全的快速道路,我们只是把它亳无保留的呈现出来跟大家分享,至于是不是真的非常的殊胜、非常的难得?希望大家不是用信仰层面的就信以为真,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拿出科学家求真求证的精神来检验、来求证,修行不要马虎,这样就是对不起自己。佛陀从来不希望大家停留在信仰层面,而只是这样盲目的相信。

 

佛陀都是鼓励大家要实修实证,你真正证悟到才算,因为唯有你自己吃到东西,吃饱了!你的肚子才会饱;唯有你自己真正喝到甘露水,你的口喝才会消失、才会止息,所以佛陀讲的法,是不是非常的好、非常的高,也唯有你真的亲证到才算。也唯有你真的亲证到,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才会真的止息下来,所以法门的好不好?究竟不究竟?不是从某部经典上面来看,也不是某位大师一直强调,然后就信以为真,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究竟法就是能够让你感受到很实用,你一天的闻思、一天的用功,就有一天的效果;你一个月的用功、半年的用功,就有半年的成长跟改变。真正的究竟法,能够让你内心的痛苦不安渐渐消失,这都是可以检验的。如果你学习某个方法、某个法门,经过半年、一年或是两年,却还是没有让你有很大的改变、很大的法喜,就要重新检讨。尤其是五年、十年,还无法能够感受到安心自在、法喜充满,就要重新评估。

 

不要忘了!大家的目标是为解脱而来,而不是要成为宗教的信徒,不是要成为宗派的信徒,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就是为解脱而来,所以大家要一步一脚印的去走、去做,拿出科学家求真求证的精神,来检验、来实验、来实修实证,你才会知道空海所跟大家介绍的这一条解脱之路,是不是真的安稳又快速?是不是真的究竟?也唯有实修实证,你才能够证明,不用空海多赘言。

 

念处经

 

在今天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地区,最重视的修行法门、方法的核心就是四念处,但是在北传地区,却是对四念处的修行法门非常陌生、非常忽略,到最近十几年来,经过南北传佛教的交流,才渐渐有人深入了解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空海是在一九八九年,就到泰国去参访、去研习四念处的修行方法。之前在就读研究所的时候,也就曾经深入原始佛法跟四念处,经过廿、卅年的闻思修证之后,发现佛陀所走过的这一条解脱之路,真的是非常殊胜,让我得到了很多法宝,所以今天把它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跟大家来分享,所要跟大家讲述的,不是讲一些头脑的观念、知见,而是真的可修、可证、可达。

 

以下所要讲述的四念处课程内容,在仔细听闻之后,你要认真的去做、去实践。在北传的《四阿含》里的《中阿含》九十八经,就是【念处经】。南传在《长部》里有【大念住经】,北传在《杂阿含》也有记载,但不是很完整。在《中阿含》九十八经的【念处经】,非常的完整、相当好,请大家多珍惜这一经的开示。

 

只要你按照【念处经】所讲述的“四念处”方法,逐步的去修、去做,佛陀跟我们开了“支票”,跟大家保证七年内,你至少能够证到三果。如果因缘具足,你很有可能可以证到阿罗汉果。不要以为证阿罗汉是不了义、是小乘的、是自了汉,这都是错误的观念、知见,要把那些通通放下。因为佛陀本身就是走过这一条“四念处”,而成佛、成道的。

 

《阿含解脱道次第》196页“念处经”

 

第一节  ﹝引言﹞

 

“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佛陀第一段就开宗明义的跟我们指出,有一条解脱道路,这一条解脱道路能够“净众生”,把众生内心的贪嗔痴、污垢都净化掉、洗涤掉;“度忧畏”,你的忧悲苦恼、你的畏惧、你的不安,都可以因为这一条“四念处”的解脱道路,而让把你内心的忧悲苦恼都消除、消失。“断啼哭”就是你原来在苦海浮浮沉沈,种种的痛苦、种种的烦恼、种种的不安,能够因为你实修 “四念处”这一条解脱道路,而得到解脱自在,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以及那些啼哭,也都会消失。这是治疗我们心病最好的药,你能够得正法、见法,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而这一条正确的解脱之路就是四念处。

 

佛陀已经很清楚、明显的告诉我们四念处的效果,再来他又拿出历史上的那些解脱者来证明,说明过去的那些解脱者,也是如实走过这一条“四念处 ”的修行方法,未来的那些解脱者,佛陀也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他们也一定会走过这一条“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包括佛陀本人,他也清楚的告诉我们,因为这不是信仰、不是道听涂说,如果我佛陀自己没有走过的话,我怎么能够证明这一条路的正确与否呢?所以佛陀很笃定的告诉大家,我佛陀也是如实的走过这一条“四念处”的修行道路,而来到无上正等正觉。

 

这样的说明够清楚了吧?!这样的说明足以让大家产生信心了吧?!过去的佛、未来佛、现在佛,他们都是很扎扎实实的走过这一条“四念处 ”的修行方法,而来到究竟解脱。佛陀不会打妄语,不会开空头支票,所以请大家放心!跟随著佛陀他们所走过的解脱之路,依循著「四念处 ”所跟我们开示的修行方法,一步一脚印的去做,这是最安全、最快速。

 

因为我们是在禅修中讲解修行要领,而不是在一般的摄影棚室,或是一般单面式的讲经说法、单独片面的诠释。修行要领是很实用、很实际的,而且是很生动、很活泼的,所以在禅修的时候,讲述“四念处”的修行要领,才能够讲出活的那一部份─活生生的修行要领,如果我只是在摄影棚里面讲的话,则其中很多的精华就没办法讲述出来。况且修行要领是属于双向的互动,是一种磁场双向的互动,你们的精进用功会激发我讲出更深的修行要领。

 

第二节  ﹝身念住﹞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

 

这个“觉”在《杂阿含》翻译为“受”,感受的“受”,《中阿含》通常把这个 “受”翻译为“觉”。同样的,“四念处”是讲身、受、心、法,所以 “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也就是“观受如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有的人把“处 ”读为处,处在什么情况的“处”,这样也是有很深的解释角度,下面会再深入解析。

 

“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寐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这一段是修行的重点,以及非常重要的阶段,是“身念处”开发的重要提示,也是一个核心重点。不要小看这一段,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段,比你读了好几十部的大藏经都还更重要。如果读了很多遍的大藏经,但是却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际的做到,则所研读的经典都只是一些空论,都只是一些头脑的知见。研读了那么多的经典,不如把这一段好好的消化,然后实际的去实践、去做到。

 

“四念处”讲的就是身、受、心、法,它是有次第、有步骤的由浅入深,“心念处”讲的就是 “明心”的阶段,讲的是起心动念,但因为我们的念头是非常、非常的快速,而且很微细、很微细。如果你在粗的身体动作、粗的相,看不到、看不清楚的话,则那些微细的相,就更是不可能觉察到,要谈“明心”是更不可能的。

 

因此,“明心见性”之前,必须要“身念处”跟“受念处”先开发出来, “明心”是属于“四念处”第三阶段“心念处”的开发,当“明心 ”之后才能够“见性”。“见性”就是第四阶段“法念处”的开展。所以“明心见性”是很具体、不会抽象的,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所谓的开悟不是真正的开悟;你所谓的“明心 ”,也不是佛陀所讲的“明心”。

 

“明心见性”是有次第、有步骤的,现在我们就依循著「四念处”修行要领的课程,逐次协助大家到达“明心见性”的阶段,不要小看此次禅修只是八天而已,佛陀在这一经跟我们清楚的讲出来,只要真的好好用功,观念、知见正确,你在七天七夜之内,都有可能开悟、可能见法。所以不要忽略每一个阶段,禅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不一定要几个月才能够达到效果。如果观念、知见不正确,再修个五年、十年,你还是在练功夫;你观念、知见正确,在七天七夜之内,见法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所以现在大家身心柔软的按照次第、步骤逐步去做,很快就能够来到“明心见性”的阶段。你要“明心”之前,“身念住”的开发就非常清楚具体的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明心”?你的身体必须要清楚的觉察。我们的身体都是活在当下,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动作,包括讲话都是活在当下,但是众生的心呢?却都是跑到过去、跑到未来、跑到九霄云外,你的心很少、很少跟你的身结合在一起,你的心通常都是很散乱、很散漫,很少活在当下。

 

如果你的心没有跟身体结合在一起,身心就是分离的,而分离的身心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就是佛陀所讲的: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如果你的解脱是寄望在遥远的未来,这也是在构筑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幻世界。唯有你的身心结合,保持清醒明觉,你才能够见法,身心才会清静;唯有你的心,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你的心才可能成为“明心”。当你真的能够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又能见法,才能够真的远离颠倒梦想。

 

大乘佛教讲述很多崇高、美好的境界,真的都是相当好,但是次第、方法却是相当欠缺、非常疏忽,一讲到要实修实证、按部就班,就认为是小乘、是不了义的,是国小的、是小学生的,认为不是很重要。讲的都是高谈阔论,像这样就算讲再久,都只是空谈;讲再久,我慢还是看不到,贪嗔痴还是没有净化。

 

真正的解脱是我慢的止息、消失,贪嗔痴的完全净化,如果学佛修行没有回来净化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止息我慢,那都是在佛法的门外、还在枝流末节上面绕。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四念处”是小乘人在修的,它是真正能够帮助你醒过来,非常重要的法门、重要的关键,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第一个阶段“身念住”的开发,佛陀就告诉我们“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寐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立念在身”就是把你这一匹心猿意马的一颗心拉回来、收摄回来,放在你的身体上面,让你的身跟你的心对焦,让你的心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当下,清楚觉察你当下的每一个动作。如果你的心是跑掉的,要拉回来的是这一匹心猿意马,你最忽略的是这个身,而心呢?都是散乱的心。如果你的身跟你的心没有对焦,就是活在无明的世界,这一段就是让我们醒过来的重要关键,如果你这个步骤没有做好,后面的步骤就是空谈。

 

“身念住”怎么开发呢?“行则知行”,一般众生平常的走路跟佛陀的走路,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众生的走路跟觉悟者的走路,有什么不一样的内容呢?同样都是在走路,但是佛陀、觉悟者所展现出来的走路方式是“明行足”,而一般的众生是“无明行”。

 

一般众生走路都是又冲动、又快、又急,赶快、赶快、赶快……,脚步都是很急、很快,然而你的心却都是在想其他的事情,想东想西、担忧东、担忧西,很少活在当下,也很少觉察到自己当下的每一个脚步。而佛陀他们,不管托钵、游行或是其他的动作,每一个脚步都会保持清醒明觉,这不是佛陀这样做,我空海才这样讲,如果我本身没有做到脚步的清楚觉察,我不敢要求大家也这样做,这些修行法要、修行要领,一定是我有经历过、我有做到,我才敢讲出来。包括往后几天所要讲述的内容,如果我没有证悟到的,我不讲;如果我没有做到的,我不讲。不要讲述自己做不到的,不要讲述自己没有体悟到的。

 

所以“明行”很重要,佛陀他们走路就是这样,我每一个脚步都很清楚觉察,而且不疾不徐,在走路之中有安祥,走路之中一样展现三妙行。但有急事要做的时候,不是脚步不可快,一样是可以快,但是你一样都保持清醒明觉,走路的修行要领就是把你的脚步放慢一点,跟你原来走路的脚步比较起来,把你的脚步再放慢一点。

 

再者,随时保持清醒明觉。当你在上班或是平常在工作的时候,一样左脚、右脚、左脚、右脚都清楚觉察到,这是属于在走路方面。当然不只光是走路方面, “行则知行”,不单单只是走路而已,包括手的动作、讲话、口行……这些也都是。“行 ”包括身行、口行、意行,而“意行”是归属于“心念住”的开发。

 

这里的“行”,是著重在“身行”,不单是脚步的走路,包括你的动作、扫地一样,当拿著扫把在扫地,当下一样是在动,这个“行”就是一个动作。动态的时候,诸如:脚的动态、手的动态,或是身体的动态、动作,都要保持清楚觉察。这一点需要大家下功夫去调整过去不良的习性,以往我们很少清楚觉察当下的动作,而修行是要把我们冲动的动作,调整为安祥、柔和,把我们无明的冲动、 “无明行”,转变成为“明行”。

 

包括在上、下楼梯,都要清楚觉察每一个脚步,当无明、冲动的时候,脚步是很粗重的,上、下楼梯都是啪!啪!啪!这表示我们心的粗糙。如果你的心是微细的、动作是柔和,上、下楼梯都会有一份的安祥自在,走路也都有安祥在里面,而且会像行云流水。所以“行则知行,住则知住”,这个 “住”跟前面的“行”是一个对比,“住”是你站立、静止不动的时候,前面的 “行”是动态,第二个“住”讲的是静态。当你在静态、站立、停止下来的时候,一样保持清楚觉察,你当下的身体状态,以及当下附近周遭的情况,都能够清楚觉察,就是“住则知住”。

 

“坐则知坐”:

 

“坐则知坐”,这个“坐”是禅坐、打坐或是端坐。包括你的打坐姿势,以及酸痛的时候要换腿,当下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如果你的观念错误,打坐就是在练功夫,如果你的观念是观念的,打坐会变成很轻松。错误的打坐方式,身心会越来越僵化,“我慢 ”会增长;正确的打坐观念,你的身心会越来越安祥,越来越柔软。

 

一般人提到打坐,通常不是害怕、惧怕,不然就是一打〈上〉坐,就有很多的索求─要求开悟、要求禅相,这是不正确的打坐。提醒大家几个打坐方面的要点:

 

一、打坐的姿势要放轻松:

 

脊椎、头部、颈部、背部跟腰部,让它保持自然的垂直,是要挺直但是不用力,这一点很重要,这里所讲的挺直,并不是直直的一条线,而是生理上自然的直线。我们的脊椎、背部、腰部,有一个自然的弯曲度,配合这样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端坐,这样会最轻松。如果你刻意去矫正它,有用力的话,你的腰背会很快就酸痛,而且胸部也会闷。所以打坐的坐姿要放轻松,保持正直,头部不要向前倾,也不要向后仰,要你自己去调整,调整到一个轻松的姿势,这要靠自己去摸索,调整到一个最适当的角度,你坐起来才会很轻松,而且全身能够放松。如果姿势坐不正,当你一放松,很容易就会往前倾,或是弯腰驼背,所以打坐的坐姿,自己要调整一下,记得!腰背是挺直,但是不用力。

 

二、打坐的目的:

 

打坐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强调当遇到腿酸痛时,不可以随便更换姿势,你要在那里熬!熬!如果你硬是要跟腿的酸痛在对抗,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练腿功、练功夫。盘腿方面不要刻意强求,北传很强调要双盘,但是泰国他们重视的是单盘,缅甸则是单盘、散盘都可以。所以北传的佛像都是双盘的佛像,但是在南传地区却是单盘或是散盘。坐姿的重点不在于双盘、还是单盘,是以你自己觉得轻松、自然为主,当然盘腿比没有盘腿要好。因为盘腿来打坐,身体比较稳重,也比较容易宁静下来,打坐的时候,当姿势放轻松端坐之后,然后按照出入息法,一步一步的深入,让你的心能够渐渐的宁静下来、安定下来。

 

有些好高骛远的人认为:打坐不重要,光是动作就好、工作就好,我们修行是要溶入一切……。修行要溶入一切境界里面是不错,但是如果你的打坐基础不够稳固,你的心会是很散乱的。没有定力、静不下来,你还是一样在苦海里浮沉,我们当然没有刻意强调一定要打坐多久,打坐的功夫要多深,但是你要能够静得下来,每天要给自己早晚至少半小时以上的打坐时间,打坐会让你的心渐渐的安祥、宁静下来。

 

如果你静不下来,而找很多的理由来忙碌,你是在透过各种忙碌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静不下来。如果内心静不下来,你的心怎么清静呢?怎么“明心 ”呢?你这污垢的心怎么沉淀下来呢?打坐就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沉淀下来,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坐姿,不要小看禅修的禅坐。

 

有的人很热衷于行菩萨道、行善布施,一跟他讲说要来禅修、要来打坐,就很头痛、很头大,认为:哎呀!我坐不下来!那不重要,我们只要好好去行善布施就是了……。但是几年下来,你还是停留在佛法很肤浅的层面而已,你的身心都没有沉淀、宁静下来,也没有把污垢的心沉淀下来,你还是看不到内心充满贪嗔痴、我慢十个结。因此,真正的苦因在哪里?那更是看不到,而打坐就是要让我们的身心宁静、沉淀下来,当你有这些基础之后,下一步的 “明心”才能够开发出来。

 

在“身念住”开发的阶段,不管我们是处在动态或是静态,在打坐的时候,我的坐姿怎么样?一样要清楚的觉察,有在弯腰驼背,你也要清楚觉察,当腿酸痛的时候,我要换腿可以吗?当然是可以的,因为打坐不在于强调盘腿功。

 

当你的双腿会酸痛的时候,有两种方式去处理:第一种方式是不理它,继续你的观呼吸,放轻松、不理它,不要被那个境界牵引著走。第二种方式是:当你坐久之后,酸痛会不断的增加,有时候会像针在刺痛,这也很正常,如果你觉得真的很痛之时,会痛到干扰到你内心的宁静,觉得有在用忍的跟这个痛在对抗的话,这样就不正常、不正确。当你觉得这个痛会干扰到坐姿,是可以换腿的,但是不要边换腿、边抱怨,然后觉得自己业障深重,人家可以一坐好几个小时都不动,我坐半个小时就这么酸痛,是自己业障深重……,就一直在那里埋怨、抱怨。

 

这样你又错失掉很多修行的观念、关键,不要抱怨什么,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当你的腿在酸痛的时候就换腿,但是重点是在于换腿的过程,在松腿、要换的时候,一样要保持清醒明觉、清醒觉察,这就是“坐则知坐”。不是不可换腿,而是换腿的时候,保持清醒觉察。一方面不要用责备的心来责备这个腿不好、没有配合你,或是跟别人比较,觉得他们都坐的一动也不动,自己没多久就会换腿、就变动,这样一比较起来就让自己感到很挫折,这些埋怨、比较的心态,都是在耗费我们的生命。

 

我们没有必要跟别人比腿功,打坐的要领要掌握到,酸痛的时候可以更换姿势,但保持清醒觉察,还要用爱心、耐心善待我们这个身体,用慈悲心善待我们这个身体,为什么呢?我们这个身体个不是我的,它也是众生众因缘聚合而成,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众生,你发愿要度很多的众生,能不能先度化身体里面很多苦难的众生?包括你的腿会酸痛、身体不舒服,都是我们这个身体的众生,正在发出痛苦的信号,它们需要你用慈悲心来善待,需要你用爱心来包容它们,所以不要责备它。

 

这个身体就像做牛做马一样承载你,协助你做很多的事情,如果当它在酸痛、发出痛苦的信号,就如同它在为你做牛做马,但你却没有善待它,当它喊叫几声的时候,你又在责备它、不让它吭声,这样是很不慈悲的。所以,不要责备身体不听话,反过来要用爱心来对待它,则你这一期的打坐,会更得力、更顺心、更顺畅,这是“坐则知坐”。

 

“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

 

“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很多人认为修行或是一提到修行,就是要到禅堂、大殿里面才算,出了大殿就好像是下班、下课了,或是一定要到哪里去打坐,才算是修行。有的人在自己家里有打坐的小禅堂,认为预定的时间到了,就进去禅堂里打坐,这样才是修行,当时间一过、出了小禅堂,就认为不是在修行,这是错误的观念、知见,记得!真正的修行是溶入一切的境界,每天二十四小时、任何时间都是在修行,你要把整个修行的品质,带入日常生活之中,每一个历缘对境都是在修行,而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在每一个历缘对境,你都保持清醒明觉,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关键。

 

每天、每个动作、每个历缘对境,都保持清醒明觉,就是“置心一处,无事不办”。“置心一处”就是把我们的心安住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这样不但有泠静的思考,而且你会很安祥自在,如此你做起事情来会更有条有理,更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好,所以说“ 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要把修行带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你一切的动作都是在修行,所以严格的讲,修行是没有禅堂内、禅堂外之分,修行是没有上班、下班之别。

 

今天的禅修是因为要把基础打好,在这个打基础的阶段,我们有一间庄严的禅堂,来让大家进行闻思修证,这是很重要、有必要的阶段过程,但不是到禅堂来才算是修行,我们要慢慢能够来到,不管禅堂内、禅堂外都是在修行,所以没有上、下班之分。有的人如果有上、下班之分的错误观念、知见,就会认为今天我很用功、很认真修行,好了!现在下班、下课了,回到寮房之后,各种觉察都忘掉、忽略掉了。

 

佛陀跟我们提醒“卧则知卧”,是众生很容易忽略、疏忽的地方,你一回到寮房,准备要睡觉的时候,在铺床单、放枕头、摊开棉被的过程,都要保持清醒明觉。当你要准备到床上,要把鞋子脱下,坐到床上要躺下,包括躺下的姿势这些,你都要保持清楚觉察,平常很少、很少有人能够这样做到,通常都是:我好累!然后一看到床铺马上啪!倒下去!没几秒钟之后就打起鼾来了,有的人睡不著就在那里翻滚。

 

如果能够掌握修行的要领,然后把修行溶入在历缘对境之中,你的睡眠品质也会很好,而且失眠的问题也会解决。“卧则知卧”就是当你准备要睡觉,到睡前的这个过程,都能够保持动作的觉察跟清醒明觉,如果你躺在床上还没有睡著的时候,可以把你的觉察力安住在呼吸上面,但记得一个要领:不要用力、要放松。

 

你躺在床上观察呼吸,跟在禅堂里面的观察呼吸是不一样的,在睡觉的时候观察呼吸,你可以把觉察度调低一点,这要你自己去体会。如果你还保持很高的觉察力在觉察呼吸,反而容易形成一个现象,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因为紧张过度,觉察力觉醒过度,太过用力的用力,反而会变成睡不著。

 

以前倒是容易睡著,一在禅修的时候观呼吸,反而不容易睡著,这是因为用法不当,还有太过紧张、太过用力所致,如果你有这种情况,记得要放松!放松!所以睡前是清楚的觉察,然后在安祥之中入睡。再者,以后我们还会讲到慈悲心的展开,如果你在睡前又有慈悲心的展开、很安祥,你就会睡得很好。

 

“眠则知眠,寤则知寤”,你在睡觉的时候一样,睡眠的品质能够相当好。当你早上一醒过来,记得不要马上动作很快,像现在禅修期间人很多,就想著赶快要抢第一,赶快要冲到厕所去盥洗,动作要抢在前面或是各种动作都要很快,要穿衣服、做其他的,或是当一切准备好之后,就赶快到禅堂里面去打坐,这样你又忽略了每一个当下。

 

当你早上一醒过来的时候,不用马上起床,你可以观察当下的姿势,当开始要动作的时候,一样要清楚的觉察。要下床,清楚的觉察;要折棉被、要收卧具,过程一样都清楚的觉察,这就是“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的几个要点,以上所讲的这几个要点,如果你能够清楚的觉察、好好的去做,你就能够掌握到“身念住”的修行要领。

 

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当你真的好好认真去做,就会知道不简单。做没多久,你心就跑掉了啦!不要自己不做,然后就认为:很简单、那个没什么!因为你没有在做,所以才觉得这很简单。不过,也不会很困难,不会比登天还困难,不会!只要我们一步一脚印的去做,心跑掉了没关系!有耐心的把它拉回来,用爱心来包容它,然后再拉回来,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以上所讲的这几个步骤,是“四念处”开发很重要关键,希望大家好好的下功夫,现在就开始去做。

 

今天在这里所讲解的“四念处修行法要”内容,将来都会流通到世界各国,所以空海所面对讲演的对象,不只是在座的各位,面对的是整个无量无边的法界众生,空海讲经说法,一定是对天地负责、对宇宙负责、对众生负责。所以,真的,我们就讲真的;对众生有益助的法,我们就毫无保留的把它呈现出来,跟众生分享。

 

“诸比丘,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这两行真是修行的要领,你每天都要练习、都要做的,而且你每天一定都有这些动作,修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阿含经》、《四部阿含》,佛陀一开始讲经说法,所有的对象都是以比丘僧为主,整部《阿含经》都是针对出家众为主,出家众代表的是佛教的僧团,以及专业的修行跟弘法的人才。所以要知道佛陀讲比较高深、较专精的这些法,都是针对专业修行跟弘法人才的比丘、出家人而言,原来历史上的事实就是如此。

 

整个佛教僧团的骨髓、核心,都是扣住《四部阿含》来深入闻、思、修、证,但是演变到后来,《四部阿含》竟然都被冰冻下来,很少人去探讨、很少人去研究,解脱道也就因此渐渐荒废掉了。今天在场的是在家居士占多数,虽然出家众也有,但比例比较少,这正是代表北传的现象,出家众反而比较少人去研读真正的解脱道,比较少人去重视《阿含经》,。反而是在家众更能够有无限的视野、无限的胸襟,能够去深读、研讨《阿含经》,讲这一席话也是勉励我们所有的出家众,真的要好好重新对待《四部阿含》,不要低估它,那正是解脱道的核心、佛法的核心。

 

佛陀处处都是跟这些专业修行人,深入讲解“解脱道”的,至于怎么样继续再深入呢?要“正知出入”,不管你是出去或回来,所有的进退举止动作,都要保持正知、正念、善观分别,你的身心要结合在当下,对于你的言行举止动作,都要能够善观察、要有觉知。你当然要有分别,不是一开始就没有分别心,很多修行人常常强调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如果没有善观分别的话,你没办法来到真正的没有分别,所以要善观分别。包括说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善?是恶?你要清楚分别,有没有嗔恨心?有没有嫉妒心?现在的心量有没有狭窄?都要善观分别。

 

“屈伸低仰”,我们四肢的屈伸,或是身体的低仰,你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在动态之中,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仪容庠序”,你的身、口、意或是威仪都要展现一种三妙行,从容不迫、行云流水,而且在这之中,都要保持正知正念。

 

“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僧伽梨”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就是当你要“穿九衣 ”的时候,或是要拿衣钵出去托钵的整个过程,都要清楚的觉察。我们一般人呢?你要穿衣服、卸衣服,都要正知正念,你要吃饭、要盛饭,都要保持正知明觉。

 

“善著僧伽梨”,以目前佛教制度来讲,讲的就是九衣,出家众的三衣是五衣、七衣跟九衣,“僧伽梨”是褡九衣,适用正式讲经说法的场合穿著。如果依照戒律、制度来讲,今天空海在这里讲经说法,是要穿上九衣,褡九衣代表讲经说法的时候穿著,但是因为北传的制度跟原始佛法有些不同。我们现在穿的是北传方面的短褂、中褂、长褂,在正式场合的时候,看情况一样有穿上五衣、七衣、九衣,还有后来的红色祖衣,像现在很多住持在穿的红祖衣,那是中国人再创造、增加出来的,原来原始佛法里面没有红祖衣的,所以这是随著时空的演变而增加出来的。

 

如果以空海个人而言,我是觉得不要穿红祖衣比较好,因为那个太亮丽,很容易长养一个人的我慢,有的人就会问出家人:你们为什么要穿大红的祖衣呢?白圣长老就回答说:因为众生需要啊!穿给众生看啊!众生也觉得穿这样才庄严,我认为这样的回答是对一半而已。事实上,如果佛教没有制定这样的戒律、仪式,你没有穿这样出来,而用其他的仪式或方式展现出来,众生也未必一定要出家人这样穿,看起来才觉得庄严。今天的南传比丘,没有一个人穿红色袈裟,穿的都是咖啡色系的,现场有一位南传比丘,穿的就是今天南传比丘他们所穿的袈裟,都是这一色系列的,不管是不是国际大师,都没有人在穿红色的。

 

但是我们中国大乘佛教地区,在大场合都是穿红色的,我个人觉得入境随俗是可以,但是红祖衣很容易变成在无意之中,长养我慢的情况。当然我们尊重仪式、尊重现在这样的制度,但是我们真的要回到实质的弘法、利益众生,而不是在穿什么袈裟才代表什么身分、权威,如果依照这个制度来讲,你要正式讲经说法,是要穿 “僧伽梨”,也就是说要穿九衣,但我是觉得穿那一件之后,有很多的动作不方便,所以我想说可省就省,就穿我们的北传认为比较庄严的长衫来讲经说法,这样而已。所以这也不是说我们随便,而是觉得简单朴实就好,历史上的佛陀也没有穿红色的,他就是穿著简便、庄重、庄严,这样就好。

 

因为我们北传现在是形成这样的一种仪式制度,当然我们也是尊重,我个人以后会不会穿著红祖衣?我是随顺因缘,如果说因缘需要穿著的时候,我也会穿,只是能够不穿的时候,原则上我是不穿,假如以后因缘情况需要,我也会随顺因缘、入境随俗。回到原始佛教来讲,是简单、朴素、庄重就好,真正重视的是实质的内涵、实质的内容,让大家能够真的闻法受益是最好,我们重视是实质的效果。但我们重视实质的效果,也不必要跟传统的仪轨制度在对抗,很多方面我们要展现柔软、展现入境随俗。

 

我们讲经说法是不希望长养众生对于外相的执著,而是真正引导众生对法的珍惜,所以空海个人对外相、对穿著方面,是觉得可以简化就简化,简单朴素就好,也协助众生反璞归真。如果在家居士的话,当你要穿衣服、你要褡衣,在这整个过程,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

 

“及诸衣钵”,“衣钵”就是出家人要出去托钵,《金刚经》前段有讲到佛陀要吃饭的时候,他是 “著衣持钵”,出去托钵回来,我们现在呢?是在五观堂用餐,记得!在这整个过程,也都是要保持清醒明觉,吃饭的时候也是一种修行。

 

有的人认为在吃饭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吃、吃啊!这没什么!吃饭哪里能修行?认为自己是业障深重,我才需要吃饭,吃这些是无奈的。或是说赶快吃完,吃、吃!等一下要到禅堂,或是去经行才算是,认为吃饭太麻烦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又浪费掉很多修行的大好时机。

 

你真的能够掌握到修行的要领,包括吃饭都是非常好的用功修行机会,而且里面一样处处可以见法,吃饭怎么修行呢?当你准备要用餐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有没有贪念?当我们拿衣钵要去盛饭、夹菜到碗盘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欲贪?还有,在这个过程、这些动作,有没有清楚觉察到?你有没有安住在当下?当你盛好饭菜回到座位,你在吃饭、在夹菜,以及吃饭把饭菜送到口中……,这些过程,你有没有清楚的觉察到?

 

真正的修行是这整个过程,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所以你在夹饭、夹菜、送到口中的整个过程,伸手夹菜一样都保持清楚觉察,把饭菜送到口中、在咀嚼的时候,一样都保持清醒明觉,饭菜在你的嘴巴变化、变化,从比较粗渐渐变成比较细,然后变成很细腻,在这变化的过程有没有清楚觉察?再来,当要把饭菜吞咽下去的时候,这个过程你有没有觉察到?一般人都是吃得很快、很快,动作也很快,吞咽也都是囫囵吞枣,这就是处在“无明行”的情况。

 

不要以为佛陀他们吃饭是吃假的,只是做样式给大家看而已,以为他们吃饭好像有在吃,又好像没有在吃一样,是没有觉受的,错误了!佛陀又不是木头人,有的人就要练习练习到在吃饭菜的时候,不能够有任何觉受,以为有觉受就会有贪爱,如果你吃饭都没有觉受,第一、你像木头人,第二、你的胃肠消化系统会很不好,因为你没有觉受的时候,包括吃这个饭菜,你都会认为好像是苦的,你唾液的分泌会不够,因为你心情不是开朗的,你唾液分泌的不够,包括吃饭的时候,你没有喜悦的心、没有感恩的心,所以你吃下去的饭菜,消化也会不良,过没多久,胃就会出问题。

 

所以,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轻松、明觉、愉快,正知明觉每一个过程,我们手部的动作,口、舌头的动作,你都保持清醒明觉,你不要以为这没什么,修行真正的功夫是点点滴滴累积下来,不是到禅堂打坐几个小时才算,真的是点点滴滴都要用功、都要累积,这样你才能够觉醒过来。

 

不要把成佛想得很抽象,佛就是觉悟者、觉醒者,佛陀就是觉醒者,“佛陀”只是个声音的音译而已,真正的含意是觉醒者、觉悟者。你要觉悟宇宙的真理实相,活在觉醒的世界,第一步的功夫就是要醒过来。一般人是活在无明的世界,活在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我们今天要醒过来,就是把我们的身和心结合起来,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所以修行不是只有禅堂里面,而是日常的工作、历缘对境,包括吃饭,你都要能够保持清醒明觉,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你才能够真正的醒过来。醒过来之后,你才能够进行深度的止观双运,也才能够开智慧而成为觉悟者,这都是有次第、有步骤。

 

在吃饭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以前佛教徒吃饭的时候,都是先有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有这种供养之心是不错,但是一般人却很欠缺感恩的心,包括吃饭在内,如果欠缺感恩的心,你的生命不是很苦,不然就是在我慢的世界里打转,如果你吃一餐饭能够有感恩的心,你的生命品质会不一样的,为什么吃饭要有感恩的心?如果你能够先有感恩的心,然后再有供养的心,你的整个生命会不断的脱胎换骨。

 

吃饭的修行过程--感恩的心: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在每餐之中,如果你懂得用功要领,真的可以把修行融入日常历缘对境的一切境界,尤其是吃饭,真是非常好修行的时机,包括吃饭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欠缺感恩的心,认为是凭著自己的劳力去努力奋斗去赚钱买来的食物,这是我能、我能够、我是、我能,为什么要感恩呢?这是我行,但是这里面是含有我慢。

 

有的修行人会认为接受别人的供养是正常的,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是这样的心态,也欠缺感恩的心,则不容易生起惭愧心。如果没有惭愧心,身心不会柔软,就没办法见法,也没办法展现三妙行,这些都是环环相扣。你的头低不下来、腰弯不下来,身心容易僵化,以错误的心态来修行,很容易在修行的过程,无意中一直在长养我慢,你这样错误的观念、知见,跟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就会变得越修越行、越修越厉害,认为自己修行很有成、境界很高,接受别人的供养是理所当然,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当点点滴滴有所区别的心态不一样,慢慢累积下来就会有很多的不同,为什么吃饭要有感恩的心呢?因为我们吃这一餐饭,要具足多少世间的因缘,没有农人的耕作,没有社会上很多人士的付出,包括很多菩萨的护持,我们哪来这一餐饭可吃呢?我们的色身需要大自然提供给很多的营养食物,要有很多因缘的具足,我们才有这一餐饭可吃。

 

就算我有钱,如果很多的因缘不具足,你一个人到沙漠地区,纵使身上带有再多的钱,你要吃什么?当一个人漂流在大海、漂流在荒岛,你有再多的钱,你能吃到什么?我们能够有这些食物可以吃,要慢慢去体会背后是具足多少的因缘,我们才有这一餐饭可以吃。

 

所以,以前佛陀时代的这些出家众,他们实行拖钵乞食的生活,就是要消除掉那些我慢的心态,消除掉那些应该的心态。不是别人应该供养我们,乞食里面是含有乞讨的那种心,我们要一口饭、要一碗水,都要向世间乞食、向大自然乞食,如果以这种心态,你的我慢很快会消失,而且慢慢你会体会到有这些水可以喝、有这些饭菜可以吃,你内心就会真的充满著感恩。

 

有了感恩的心,当你在弘法、所做的,你是以一种知恩、报恩的心来回馈世间,你的弘法也是以一种回馈的心在弘法,而不是我是、我能、我慢,认为自己多么行、佛学多么丰富、多么会讲经说法、辩才无碍……,这些都是我慢。真正的修行、真正的解脱之路,是来自于我们的慈悲心、感恩的心、柔软的心,弘法也是以一种回馈的心来回馈世间,以报恩的心来回报世间、回报众生。

 

所以,吃饭的时候,我们能先有感恩的心,而今天有这一餐饭菜可以吃,我也愿意跟法界众生分享,会有一种供养的心,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你先有感恩的心再来供养,供养里面的品质会非常好,如果你欠缺感恩的心,则只是一种供养的话,这里面会有两种情况,那种很微细的心态中,你还是会有这种:我行啊!我赚很多钱、我拿很多食物、我来供养……,这里面还是有我慢。认为我供养的东西比别人多,里面还是有微细的我慢。

 

再来,当你在供养的时候,你又会认为这是有功德的,在潜伏的心态里面还是有求功德的心,如果跟你说:供养没有功德,你马上会把那些供养品收回去,没功德我为什么还要供养什么?!达摩一句话:没有功德!多少人就翻脸了!从此不供养、不布施。事实上达摩那一句话真的是很高标准的要求,你要布施,真的要有三轮体空的布施,《金刚经》里面清清楚楚的讲明:你有所求的布施,功德就不大了。当真的能够做到无所求、三轮体空的布施,那才是真正的法布施,而且才是真正的功德、很大的布施。所以,包括吃一餐饭,都是非常好修行的时机,不要错过了这个修行的好因缘。

 

“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眠寤语默的修行,讲话要怎么样修行?“口行”的修行是非常重要。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这里讲到内身、外身,《杂阿含》里面一样有讲到内身、外身、内外身,但是很多人都没办法正确清楚的了解内身、外身。“内身”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每一个人的五蕴身心就是我们的内身,不是身体的内部。“外身”不是身体的外部,你的身体内、外加起来,个人五蕴身心称为“内身”。“外身”就是我们的法身,这个含意很深,简单的讲就是,除了个人的五蕴身心之外,外面其他的这些,统统都是我们的法身。

 

讲个比喻,其他的,你们可以以此类推,在座的各位都算是我的外身。慢慢的再扩大,你的体悟有多大,你的法身就有多大,所以说“法身无量无边 ”,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所有的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个身,这时候你所有的界线就会消失。而且你会以爱己之心爱护每一个众生,你会以尊重自己之心来尊重每一个人,你会将心比心去体谅每一位众生,如果你能够真的体会到内身、外身是一体,你的贪心会消失,你的嗔恨之心会完全的消失。嗔心的消除不是来自于用对治,不是来自于压抑、不是用忍的,嗔心的消失,来自于我们正确的闻法、正确的理解,事实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存在,只是你不了解而已。当有一天你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存在的时候,你大彻大悟,深层的嗔心、我慢之心,就会真的完全的净化、完全的消失。

 

当你能够体会到内身、外身合一,内、外身一体的时候,真的来到一体的世界,你会以平等之心、慈悲之心善待一切众生,就是佛教所讲的解脱涅槃世界,没有嗔心,内心十个结缚完全净化、消失的世界,没有任何的我慢、也没有任何的自卑,那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世界。不要小看经文里面所跟我们分享的,里面含意都很深,但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做,有一天你就可以体悟到那不是幻想、想像的世界,是实相实际的存在。如果你觉得跟众生有对立、有隔阂,这个人很看不顺眼,你看不顺眼,是你个人的问题,你个人的心量狭窄,个人的智慧眼没有打开,是你在自讨苦吃,你容不下别人,是你在塑造你自己的苦海,真的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是同胞、同一体,佛陀就用内身、外身来比喻,慢慢要体会到内、外身都是一体。

 

我们在讲经说法的一开始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部分的人是比较生鲜,有的人甚至还不太能够适应,如果以空海个人而言,我是站在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立场来弘法,真理实相本来就是超越宗派、宗教,你可以不用贴上宗派、宗教的标签,因为真理实相就是法尔如斯,是超越任何宗派、宗教的,为什么我们一开始要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呢?这是对曾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足迹,而大慈大悲示现一条解脱之路的智慧者,我们心怀感恩之心。这是一种感恩,如果有的人认为不希望接受佛教这种仪式,信仰的是其他的宗教也可以,或是你喜欢称的是其他佛、菩萨的名号也可以,你心里一样可以默念所想要念的名号都可以,因为这释迦牟尼只是一个人类的智慧者的代表,我们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也是对这些智慧者的慈悲、大智慧,以及普度众生的这种悲愿,我们怀著一种感恩的心,所以大家不用在意我们念的名号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感恩跟纪念。

 

出入息法:(“阿含解脱道次第”197页)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

 

这一段经文看起来是很简短,在佛陀讲出来之后,包括到后来辗转变成文字,又翻译成汉文的整个过程,里面很多的修行法要都遗失掉了,所以其中的精髓、精神很不容易看出来。如果光从经典文字上看,你不觉得这一段很重要,而且这要实际去修、实际去做也不容易做到。这段确实讲得很简短,但实际操练、实际练习起来,可没那么容易,而且因为翻译得很简短,你要真正清楚的看出来也没那么简单。因此,我们在解脱道课程里面,有跟大家补充从南传的<清净道论>所摘录 “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念”就是出入息的十六阶、十六个步骤,在此次的禅修也会讲述到,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大家如何去体悟、练习。修行打坐要配合“出入息法”,你的心才能够宁静、深入,而逐渐的清明微细。佛陀所讲的种种修行方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种治病药物,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而是能够对症治疗最好,所花的钱最少、又有效果的最好。

 

所以,不要在法门上面较量谁的高下,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把身心安定下来的法门,当下对你来讲就是最好的。所有的方法都是方便法,这些法门是帮助我们把身心安定下来,不要又以方便为究竟,一直执著在那个法门上面,这样就是本末颠倒了,。便法让我们把心慢慢的宁静、稳定下来之后,进一步是要止观双运,所以 “出入息法”是既简单又很实际,这个方法到哪里都可以用上,又不用花费钱,不必浪费很多钱要去设立一个好好的坛城,都不用这些;也不用花很多的钱去买很多的法器、法宝。

 

“出入息法”是不管到哪里,这个工具都是随身携带、随时可以应用法门,而佛陀在指导弟子应用各种方法里,其主轴、核心最重视的还是“出入息法”,包括佛陀本人也是一样,常用“出入息法”这个方法。

 

﹝安那般那念﹞

 

“诸比丘!此安般念─三摩地修习与多作时,实为寂静,殊胜,纯粹与乐住,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

 

“安那般那念”就是出入息法,当多修习、多做这个法门的时候,你的身心很快就会宁静下来,会觉得法门很单纯、很殊胜、很纯粹,而在且修习没多久,你的法喜就会产生,所以就能够乐住。

 

“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在修习“出入息法”之后,当你的身心安定下来,“诸恶不善法”会渐渐的远离。当你的身心宁静下来之后,就有止观的能力,这时要断诸恶容易,断诸结缚也容易,各种缠缚、结缚,你马上就能够有力道去照见而净化、断除。

 

“世尊这样赞叹之后又说:,然而诸比丘,,云何修习安般念三摩地?,云何多作,,实为寂静、殊胜,不杂与乐住及-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诸比丘!,兹有比丘,去阿练若,,或去树下,,或去空闲处,,结跏趺坐,正直其身,,置念面前,,而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一〉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或者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二〉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

 

为什么佛陀会称赞这一个方法呢?因为“出入息法”很殊胜的地方,是不用浪费钱而且很简单、很单纯,只要能够把我们的疾病治好,不用花费很多钱、副作用又少,这个药就是最好,这个法门不用花费很多钱、没有其他副作用,你携带又很方便,到哪里都可以应用,就是最好、最殊胜的方法,而且不用其它道具的配合、很单纯,这个宝藏人人具备、每个人都有,不要浪费你这与生具有的宝贵资源,因此“出入息法”是非常殊胜的。

 

我们该怎么做呢?佛陀就告诉我们“诸比丘!兹有比丘,去阿练若,或去树下,或去空闲处”。“阿练若” 就是能够让我们专修的道场,就如同今天能够到灵泉禅寺的禅堂打坐 、专心用功,这就是来到“阿练若”的地方来专修。 “或是去树下”,大家在闻思、体悟之后,再实际去练习,有时候到户外打坐,就是到树下打坐。“或是去空闲处 ”,在比较安静、宁静的地方打坐;“正直其身”把打坐姿势调好了之后;“置念面前”,注意这几个字:“置念面前”,打坐不是在那里打妄想,不是在那里求禅相,不是在那里枯坐,这时候要把你的念头、觉察力、觉知,放到你的面前,这不是很抽象。

 

“放到你的面前”就是把念头、觉察力、觉知拉回到当下,而主要的力量放在你的脸部、你的面前,就是把觉察力收回来。本来你的心是心猿意马,到处东飘西飘、跑东跑西,现在把你的觉察力收摄回来、拉回来,觉察力只要放在你的脸部面前、具体的地方,就是放在鼻腔、人中、上唇附近。 “置念面前”就是把你的觉察力放在面前。

 

“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这个“念”就是觉察,清楚觉察你的入息或是出息,出入息法的总要领。至于实际怎么做呢?是由浅入深,由粗而入深、入微细,十六个步骤是环环相扣、逐渐的深入。包括到后面的十三到十六阶都是见法的阶段,现在我们把这一章节摘录出来,就是 “出入息法”跟“四念处”的完整结合。

 

“出入息法”十六阶,第一阶到第四阶这四个步骤,就是属于“身念住”的范围,第五阶到第八阶是属于 “受念住”的范围,第九阶到十二阶是“四念处”的第三阶段--属于“心念住” 的开发阶段,而十三阶到十六阶是属于见法的阶段,也就是“四念处”的第四阶段--“法念住”,这都是完整的结合。所以,大家在这段禅修期间,要好好应用这个法门、逐渐的深入,你的身心很快能够稳定下来,而且很快就能够见法。

 

实际上要怎么去做呢?在此,没办法在半小时或是一小时内把全部讲完,必须要逐次、逐渐分段的讲解。首先介绍第一跟第二个阶段怎么样去练习?

 

第一个阶段:(一)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或者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二)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

 

“安那般那念”的第一、二阶段:

 

在禅修的第一、二天,大家在打坐的时候,先把这第一、二个阶段先练习好。这第一、二的阶段要练习好、做到了,后面的第三跟第四个阶段,你才能够做到、才能够深入。第一阶段“出息长”,跟第二阶段“出息短”,就是第一阶段在你打坐的时候,观察我们正常的呼吸,如实观察呼吸的进出。吸气的时候,清楚知道我现在正在吸气;呼气的时候清楚知道我现在正在呼气,而你觉察力的重点,第一个阶段是放在人中、上嘴唇的地方,或是鼻腔附近,因为这是你的气息必须进出的要道、关卡。

 

把觉察力放在这重要的关卡,一方面你容易摄心,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你见法。所以第一个阶段,当你坐下来的时候,你就仔细清楚的觉察现在呼吸的进出,第一个阶段的呼吸是比较粗糙、比较粗,称为长呼吸。当慢慢打坐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心会渐渐宁静下来,身心也渐渐的安祥下来,你的呼吸就会渐渐进入比较微细,微细,慢慢也会拉长,所以微细阶段的呼吸,就是所讲的第二阶段--短呼吸的阶段。

 

有的人把呼吸的长短,变成刻意在那里拉长,或是刻意急促的呼吸,除非你在昏沉而须要予以对治,你才造作的有意拉长或缩短,不然要让它放松,回复到自然的呼吸。在自然呼吸的情况下,你才能够维持长久;如果你的呼吸有用力、有造作,很快就会觉得呼吸困难或是胸闷,所以觉察呼吸的很重要观念,就是观察自然的呼吸,我们只是一个客观的觉察者,就只是保持清醒明觉。

 

吸气……嗯!我知道现在气息正在吸进来;呼气……喔!清楚知道我正在呼气;长呼吸,清楚的知道我现在正在长呼吸;呼吸很微细,我也清楚的知道现在呼吸很微细;当吸与呼之间,如果有停止,我也清清楚楚的知道现在处在停的阶段。把觉察力放在第一、二阶段的时候,你的心很快慢慢会收摄、宁静下来,如果加上你能够懂得放松的要领,你的身心很快就会轻安起来。所以第一、二个阶段,须要大家多花点时间去练习,但一般初学者很容易产生用力或是紧张,就好像小孩子在练习骑脚踏车,总是抓得很紧,或是大人在学开车,总是把方向盘抓得很紧。

 

当要观察出入息的时候,通常一开始都会绷得比较紧,但也唯有你去做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放松?什么叫做紧?一定要去练习,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挫折,没有经历过错误,不知道什么叫做正确。

 

观察出入息的时候,觉察力第一个所要放的重点,就是在鼻头,如果你没有懂得放松的要领,就会绷的比较紧,而且在练习一段期间之后,你的气血甚至会往上冲。因为你的觉察力在上面、又紧的时候,气血会往上冲,所以有的人会修的火气大,造成满脸的青春痘或是满脸通红,这都是因为用力加上聚集在一点,所产生的一些副作用,所以我们自己要调整。

 

其次,觉察的著眼点,除了鼻头、人中附近之外,自己可以看情况移到腹部丹田,如果你觉得在鼻头觉察一段期间之后,已经能够清楚觉察到了,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丹田腹部,它会随著我们的吸气而膨胀,随著我们的呼气而收缩。丹田的觉察反而更容易,因为它的起伏幅度会比较大,曾经有不少学员质疑,腹部丹田的缩收,还是不容易觉察到,为什么会不容易觉察到呢?因为你没有放松、绷的很紧,只要你一放松,腹部一定会随著你的呼吸而起伏。

 

如果练习了一段期间,你还觉察不到腹部的起伏,要记得提醒自己放松、放松,觉察不到是因为你的紧、你的僵化,让腹部自然的起伏被压抑下来,只要你一放松,它就会自然起伏。看看小孩子或是婴儿,他们腹部的起伏都很明显,因为他们的身心很柔软。所以,你可以把觉察力放在鼻头,也可以把觉察力放在丹田腹部,这两个点可以随著你的情况而调整、更换,觉察力可以放在上面或下面,两个步骤视情况在调整,你也比较不会把气血凝聚在一个地方,而产生一些副作用,这是可以有调整的作用的。

 

注意一点,随时要提醒自己:呼吸要放轻松、放松,因为很容易在无意中又会绷紧。再来,当打坐一段期间之后,可能会觉得怎么又胸闷呢?如果你有呼吸胸闷这种现象,两个主要的原因有:第一、当坐姿有弯腰驼背、不正确的时候,我们胸部有受到压迫,也会产生胸闷。第二、因为太用力,要观察出入息是很轻松、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你因为不熟悉,而变成不是一个客观的觉察者,很快就会加入主导、主宰,当你有主导、主宰的时候,它就会产生用力,进而干扰到呼吸的正常进出,没多久就会觉得不顺畅而产生胸闷。所以,如果你有这种现象,请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有这两种情况?自己就要调整、检查。

 

再来,你在打坐而身心渐渐宁静下来之后,没多久可能会容易陷入昏沉,这时候可以用两种方法来配合:第一、如果觉得呼吸不容易觉察到或是容易陷入昏沉的时候,你可以深呼吸几次,深呼吸几分钟、几分钟,当下深呼吸就又是变成长呼吸,清楚观察我现在深深的吸气,儿身体胸部的变化情况,你也清楚觉察到。深深的呼气,你也清楚观察呼气的情况,以及胸、腹部的变化,这是深呼吸,这也可以驱除掉你的昏沉。

 

就算你没有昏沉,但是当它渐渐的微细,你的心也很容易跑掉或是觉察不到,甚或是忽略了,没多久又变成在那里只是枯坐、空坐,这时候请你配合四个字-- “生、灭、变、异”的要领来修行,这四个字含意很深,除了能够帮助我们摄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你很快的见法。

 

“生、灭、变、异”怎么样跟呼吸配合呢?当在吸气的时候,就在自己内心配合默念一个“生”;当呼气的时候,就配合默念“灭”,因为呼气就像一个现象生起来,然后消灭,所以我们配合这个“灭”字。再来,当吸气的时候,又配合变化的“变”,默念“变”字;在呼气的时候默念异常的“异 ”,所以在一吸一呼、一吸一呼,两次的呼吸之间,你就默念这四个字--生、灭、变、异。

 

记得!是现象发生之后,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你才默念那个字,而不是用你所理解的那个字去引导呼吸,不是用你的意念去引导呼吸,不是用觉察力去引导、去影响它。看到现象我们才默念,先默念这四个字除了能够帮助摄心之外,也是要帮助大家见法。就像小孩子先背唐诗三百首,最初朗朗上口的在背、在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直到他们很会背,但还不了解真正的意思。但是当慢慢他长大,就可以很快体悟到:哦!原来那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所以,“生、灭、变、异”这四个字,只要你身心宁静下来,又有闻思的基础,你很快就可以体悟什么叫做“无常 ”法印?什么叫做“无我”的法印?在这个简便的方法里面,已经隐藏著协助大家见法的要领,不要小看这些步骤。不要想一些奇奇怪怪的法门招数,例如持一些咒语或是念一些佛号、符号,或是一些奇怪的修行法门,认为才算啊!认为刚刚以上所讲的好像很单纯,没什么特殊、没什么稀奇。

 

宇宙最奥妙的真理实相,都很平凡、平实、平淡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真正最奥妙的,它是用最平凡、平淡的展现出来。真正最好的法门是很简单、很单纯、很朴实无华,不会哗众取宠,不必耍花俏、不必耍花招。跟大家讲的都是干净俐落的修法,不用花什么钱,又很快速、很有效果。

 

出入息修行的第三和第四个阶段,要等实际去做练习之后,才能够进一步跟大家分享,所以后面的阶段,下一次会再跟大家分享。

 

经行的要领:

 

“经行”就是走路,不要以为走路,就觉得我已经会走路啦!怎么还须要练习呢?谁不会走路?!这太简单啦!就是因为你认为太简单,所以忽略了。是因为你忽略了,因此你还处在“无明行”的世界,能不能把我们无明的冲动转为“明行 ”、“明行足”?不要以为很容易就能够成为“明行足”,这是佛陀十个法号之一,也是解脱者、觉醒者的特征、特色。所以,不要小看“经行”,经行是有次第、有步骤的,不要以为这很简便、我都会,这样很容易被自我意识所欺骗,被自己欺骗都不知道。大家要归零,从不会、从现在才开始学习,这样最快、最安全,不要以为自己已经会了。

 

经行,掌握几个要领步骤:第一、把你的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本来的脚步都很冲动、很快,而且又急、又粗重,你都没有觉察到,这样你的觉性没办法开发出来,要学习佛陀那一种“明行足”。看佛陀或那些解脱者在走路,觉得他们如行云流水在走,好像没什么,但是你必须要开发,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明行”?

 

讲个比喻:如果有位打太极拳的高手,他比一招、划一招,把整套的十八式、廿四式,或是六十四式的这样打一遍给你看,这样行云流水的打过,你觉得:哇!很好看、很不错!当他打一遍过了之后,问你:你会了吗?还不会?好!再打一遍给你看,然后你说:我看第二遍,嗯!我会了啦!或是你跟著他依样画葫芦,再比几次、再学几次,这样你就能够把太极拳学起来吗?不要说全部十八式或是二十四式从头打,现在只要一招,从头这样表演一次,然后你也依样画葫芦,以为这样我已经学会了,但是有那么容易吗?

 

如果没有经过分解动作,没有经过一个动作、一个步骤去学习,表面上好像会依样画葫芦,会一样在那里比划,但是其中的精髓、核心,就是展现不出来,也许似乎会比个架势,但是你有没有力道?明眼人一看都很清楚啊!包括你要开车或是要学习其它的运动,都是要从分解动作开始。

 

所以,现在要把“无明行”转变为“明行足”,请大家从分解动作开始,这是最快的。怎么分解动作呢?当你在走路的时候,现在慢下来,在经行的时段尽量慢下来。首先,要先站立好,之后就默念,先有口令再有动作。第一、“提”,下达 “提、移、落、触”口令,你的脚步才跟著动作,当下达“提”的时候,你的右脚才提起来,提起来还不要马上往前冲动。提起来,当你下达“移”的时候,你的脚掌才向前移动,下达口令“落”,你的脚掌才往下落下来。

 

再来“触”,你的脚掌才触地,触地之后,你本来的重心是放在左脚,现在重心要转移到右脚,你的身体才能够往前,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你的右脚脚掌触地之后,重量会慢慢的增加,请你去感受脚掌触地,以及重量增加的过程,包括你腿部的一些变化。腿部、脚部从承受五公斤十公斤,到廿、卅、五十公斤的重量,看它有什么样的变化?这已经是“身念住”跟“受念住”的开发。

 

再来,当把重心转移到右脚之后,然后你再下达口令:“提”!左脚跟才提起来;“移”!左脚再往前移; “落”!脚掌再往下落;“触”!脚掌再触在地上。当触地上之后,同样的,再去感受重量的逐渐增加,你左脚整个重心转变的过程,你的双腿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都要去感受到。当重心移到左脚之后,再提、移、落、触,右脚同样的再按照这个方法继续练习 ……。

 

练习这些是让我们的觉察力,清醒明觉、活在当下,而且它会开发出你的觉性,让你逐渐地觉醒过来。为什么我们要先下达口令才有动入作呢?因为平常我们身体的各种动作,都是有先下达口令,后面才有跟随动作,就好像电脑要先下达指令,才会随著你下达的指令而工作、而动作,我们的身体、身心,都是意念在前引导,都是先有起心动念才会有动作,但是因为平常连结得太紧密、冲动的太快,所以你看不到意念在前引导、起心动念。

 

通常你都是不断的在冲动、冲动而已,你要把这个冲动慢下来!因为你一开始不容易看到意念在前引导,所以希望大家做慢动作、分解动作。当这个阶段熟悉之后,下一个步骤再协助大家深入,如实去观察到意念在前引导。但是对于第一个步骤,你不可以马虎,一定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练习,我们现在只是把本来就存在的现象扩大,就好像把它放大看得比较清楚。

 

本来就是意念在前引导身体,我们只是把它强化或是放大,让大家清楚看到,一方面帮助大家摄心,一方面帮助大家去看到实相,当你现在认真去练习、去做到之后,再来就能够协助大家进一步去开发更深层的“明行足”。所以,告诉大家的这些方法,都是很简便、很实在、很实用,是无价之宝,都已经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好好的练习、认真的去做。当再过几天逐渐深入的时候,你就能够体会到修行深层的骨髓,以及甘味,到时候你要开发出 “明心”就容易了。

 

“安那般那念”的第三、四阶段:

 

当你进入到第三、第四阶段之后,会慢慢进入禅定的世界。禅定是后面的第五到第八阶段所叙述的,是属于禅定的世界。

 

“安那般那念”的第三阶段:(三)‘觉知全身我出息’及‘觉知全身我入息’ 彼如是学。(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学。这个“学 ”,一方面除了学习之外,你还要有觉知,最主要是你能够清醒明觉,“学”是包含有觉知、觉察。第三个阶段是来到 ‘觉知全身我出息’,就是在吸气的时候,能够清清楚楚的觉察到吸气跟全身是有密切关系的,怎么去体会呢?当吸气的时候,要去觉察到身体有什么样的变化?身体有没有稍微的膨胀?

 

第二个阶段是观察丹田,当在吸气的时候,丹田会随著你的吸气而浮起来,在呼气的时候,丹田会随著我们的呼气而凹下去。现在要把觉察的范围再扩大到全身,在吸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有没有随著吸气而稍微膨胀一点?在呼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有没有随著呼气而稍微收缩一点?身体有没有像汽球这样,吹气的时候它膨胀一点,消气的时候它稍微收缩一点,要去清楚觉察到全身的变化,你的呼吸跟全身有没有连带关系?要如实客观的去觉察,也就是把我们的觉察力从原来鼻头、人中这一点,慢慢地扩大到丹田,把觉察的范围慢慢地扩大,然后就像觉察丹田一般的觉察全身的变化。

 

如果以呼吸的四个阶段来讲,就是点、线、面、空间。从点,鼻头这个点来到丹田这个线,然后再慢慢扩大全身这个面,你一定要逐步把你的觉察范围,一开始是要先缩小到一点,然后慢慢地,再以这样清醒明觉的品质,再把觉察的范围慢慢扩大、扩大,然后再慢慢地扩大到全身,这是一个满重要的阶段,当这个阶段做好了,你才能够进入到后面第四个阶段--溶入虚空。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做到,或是你的觉察、你的修行、观出入息,几年来都还只是守住一点,你的觉知范围没办法扩大,没办法来到溶入空。

 

修行、觉察范围一样是有次第、有步骤,从点、线、面、空逐次的扩大,现在协助大家的是来到点、线、面,面的阶段。把我们的觉察力,从原来鼻头、人中这一点扩大到丹田,现在再把它放大到全身,当全身都很放松的话,就会慢慢体会到那股波动、脉动,我们的呼吸,会影响到我们全身、我们的脉动,一样你可以清楚的觉察到,这必须要你的身心宁静下来,就可以清楚觉察到我们的呼吸跟身体的密切关系。

 

再来,进一步去体会、去觉察到,我们的心律、心跳、脉动跟全身的密切关系,全身不但有随著呼吸的韵律在收缩膨胀,也随著我们的脉动在起伏、起伏、波动,慢慢地你会看到,我们的身体就像个海洋,我们看大海、海浪一直在波动、波动、波动,在流动、流动,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小海洋,它也是在波动、在脉动、在流动,而我们这个身体的小海洋不是单独的存在,它是跟整个法界完全密不可分,跟整个大自然完全密不可分,就像海里面的鱼它能够活著,不是鱼单独能够存在,它是跟整个大海有完全密不可分,大家慢慢去体会。

 

这已经逐渐地协助大家把身心宁静下来,然后慢慢要去见法,这引导方式都是协助大家,当身心宁静之后,进一步就是要来止观双运,去开悟、去见法。如果你的打坐基础跟宁静度不够的时候,第三阶段‘觉知全身出息’,你一样可以用随息的方式,吸气的时候从我们的鼻头开始,然后你就想像它从鼻头进来、进去,到经过胸部、腹部到丹田,就一个管道。呼气的时候,空气从丹田、腹部、胸部到鼻腔出来,就像一个呼吸的全程,这也是第三阶段的另外一个含意,全身的意思,也就是呼吸的全程,这样也可以让你的觉察力更加稳定在你身体上面。

 

吸气,你的觉察力随著吸气进来到丹田;呼气的时候,觉察力从丹田、腹部、胸部到鼻腔,这样你会更加能够摄心。当你能够这样摄心的时候,就把全身放松,把你的觉察放在全身,这时候慢慢地稳定下来之后,就会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安息身行’,这时候你的身心会很柔软,身体会很稳定,而且慢慢地法喜、喜悦就会出来。第五个阶段的喜觉支就会慢慢地出来,这都是有关键、有诀窍、有步骤。

 

出入息法的第一阶段是长呼吸的练习,第二阶段是短呼吸,也就是微细呼吸的熟练,第三个阶段是来到学一切身息入,也就是觉知呼吸跟我们全身的关系,大家要逐次的去练习,从点、线、面、空慢慢的扩大,前面最重要的是点、线、面要好好的熟练,至于第三个阶段,怎么样从点、线,也就是从鼻头、人中移到丹田,然后再扩大到全身,把我们的觉察力放开、放大而已。

 

你觉察的范围,从原来一个小点再扩大、扩大,如果你没有一个根据地,你的觉知会很散漫、很散乱,你从一个点开始,逐渐的扩大,它有一个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再扩大,这样你会很稳定,不会散乱掉,就好像在大海之中,航空母舰是那些飞机的著力点、休息点,有这样一个航空母舰的一个根据地,它就可以飞翔,如果你有这个点可以让你的心安住,你的心就能够可小、可大、可进、可退。

 

所以凝聚力、觉察力要集中从一个点开始,然后慢慢再扩大、扩大,现阶段扩大到全身。从丹田到全身,有一个诀窍就是可以把全身当作是丹田,当作是小腹、腹部,腹部,它起伏比较明显,全身收缩膨胀比较微细,但只要你心宁静下来,就可以觉察到。当你能够掌握到放松的要领之后,你很快就可以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就是你的“身行”会止息下来,身行的冲动都会止息下来。当止息下来的时候,就是渐渐的进入初禅,也就是第五阶段喜觉支就会呈现了。

 

初禅五支、禅定:(“阿含解脱道次第”197页)

 

如何入禅定?“阿含解脱道次第”197页中间几行,很多人在打坐、在修行,但是不容易入禅定,一方面因为观念不正确,或是方法不正确,导致打坐好几年、修行好几年,但还是没办法入禅定,或是有的人一打坐,虽然能够入定,但是他内心渴求的就是禅相、异相,这些是不正确的,也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所导致。《阿含经》里面,佛陀对禅定有相当具体的界定,告诉我们初禅是怎么样的情况?二禅、三禅、四禅是怎么样的情况?只要你熟练了初禅,懂得进入初禅的要领,然后你又熟练了初禅,则后面的二禅、三禅、四禅,你就知道怎么样进入了。

 

当你能够进入四禅,则你也知道五定到八定怎么样进入了。关键是在于你怎么样能够进入初禅?进入初禅必需具备五个条件,以现代的翻译是:寻、伺、喜、乐、一心,以前早期《阿含经》的翻译,都是翻译为觉、观、喜、乐、一心。如果你能够具足这五个禅支,这样就可以称为进入初禅,经文里面讲的很简短,如果你光看经文而没有实修实证,你还是看不懂禅定到底讲的是什么?怎么样入禅定?你还是看不懂。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 “离生喜乐”;“定生喜乐”、“无喜生乐”、“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但讲的很简短。

 

修习禅定:

 

“阿含解脱道次第”廿七章--“修习禅定”,在《杂阿含》,佛光版是三百四十六经,大正版是三百四十七经。

 

佛陀对初禅到四禅的界定是怎么样?

 

“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初禅的界定就是这么的简单。

 

“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

 

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

 

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

 

这是初禅到四禅的叙述,经文是非常的简短,因为太简洁扼要,所以很多人看不懂,要深入禅定真的不容易。你只要懂得初禅五支,怎么样进入初禅,后面的二、三、四禅就能够清楚了解。《阿含经》讲的初禅五支就是觉、观、喜、乐、一心,以现在的翻译,觉观翻译成为“寻伺”,有寻、有伺、喜、乐、一心。当你具足这五个条件,称为初禅。二禅,是前面的觉、观停止了,无觉无观,所以意思就是剩下后面三个禅支,喜、乐、一心,这叫做二禅。三禅呢?把喜觉支也舍下,剩下乐跟一心,就是来到三禅的境界。四禅呢?再把乐的禅支再舍下,剩下一心、舍念清净,就是来到四禅的境界。

 

简单的跟大家讲初禅到四禅的重要区别,这是相当重要的说明。初禅五支怎么样去修?怎么样去做?“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佛教常讲三界,一般众生在滚滚红尘里面,称为欲界;你离开欲界之后,专心用功、禅修,然后能够进入初禅,这叫做进入色界;进入色界,你能够经历初禅到四禅,然后进入五定到八定,就是进入无色界。在禅修过程,你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是在欲界打滚?还是已经来到色界?还是已经可以进入到无色界?

 

如果你没有禅修的基础,这些都会只是变成一种名相而已,“离欲、恶、不善法”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你要离开欲界才能够进入色界,进入色界就是进入初禅到四禅的境界,你要得到禅定、要能够进入初禅,先决的条件是你要能够离开欲界,所以第一个条件就是离欲,就是离开欲界。离开内心种种的欲求,包括对名、利的欲求,对很多事情的放不下,如果你放不下、离不开的话,你就没办法进入初禅,如果你能够离开滚滚红尘的种种吸引,不在那里打滚、追逐名利,就是离开欲界。

 

离开种种恶法、离开种种恶念,如果你带著对某个人怀有嗔恨之心,你的内心有恶念,就一定不可能入禅定,因为你还在跟欲界的众生纠缠、打滚,如果你的嗔心还在,有恶念、有恶心、有陷害别人之心,有嫉妒之心、有嗔恨之心,你就没有办法进入禅定的。所以恶念、恶行那些要放下,这就是离欲、恶、不善,那些不善的行为、不善的念头都要放下,因为欲、恶、不善是属于欲界的是非、善恶、好坏,种种拉拉扯扯、名利的追逐,这些如果你离不开、放不下,心就定不下来,就会很烦躁,你身在禅堂,心呢?却是在滚滚红红尘里打滚,心静不下来,离不开欲界就没办法进入禅定。

 

现在大家听闻了“解脱道”,也有心要追求“解脱道”出离苦海,所以大家“离欲、恶、不善法”。有方法、有次第、有步骤,透过出入息法的观察,让大家有觉有观,这个有觉有观一定要透过“有为法”才有办法,如果你没有正确的理解,你的觉、你的观会是偏差的,而且那个“观”会是自我意愿的投射、自我意思的投射,那不是如实观。你要保持清醒明觉,如果你还在很昏沉的话,一样没办法入禅定,所以觉性要开发出来,有觉、有观,这个“观”的内容是要建立在闻思的基础,以及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所以“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因为你这时候一心一意的用功,“有觉有观”就是一心一意的循著某个方法深入用功,当你身心渐渐宁静下来,也离开欲界的牵绊了,没多久,渐渐地你就会产生法喜、喜悦,这时候,“禅悦为食”的那一种喜乐,就会产生出来。喜觉支、乐觉支就会自然的产生出来,这时候就可以称为你具足了初禅,因为你一心一意的在用功,就具足了觉、观、喜、乐、一心,所以当你能够来到初禅境界的时候,你的内心不会有任何的烦躁、不会浮动不安,身心是很稳定而且很喜悦的,那一种喜悦不是几十万-几百万所能够买来的,内心的安祥是由心灵里面自然的流露出来,整个法界,就像在帮你按摩、庆祝,这时候你才会体会到放下世间欲界的抓取,竟然所得到的却是整个法界的庆祝,所以那一种喜禅支、乐禅支会自然的泉涌出来。你要能够放下手中的抓取,才能够得到无限,这好像是矛盾的,但事实上就是这样,当你能够离开欲界的执取,才能够得到色界禅定的快乐、安祥。

 

寻、伺、喜、乐、一心,“寻”就是寻找,为什么要经过寻、伺的阶段呢?因为一般人平常在欲界里打滚,你的心有很多、很多的牵挂,想过去、想未来、想别人很多的对不起自己,内心很多的不平、很多的埋怨,很多的牢骚、很多的怨叹,这样一个凹凹凸凸不平的心,怎么能够宁静下来呢?如果没有方法,你这颗心是静不下来的,为了让这一颗心能够宁静下来,就像幼稚园的小孩子,为了让他能够来到学院里面上课,幼稚园的老师就要设计很多的玩具,设计很多的方便法来让幼稚园的小孩子,能够喜欢到学校里面来读书。小孩子是这样,国小学生、大学生还是一样,包括大人也是一样,都要有很多的玩具、很多的方便法引导你逐渐的深入。

 

修行也是一样,要修行、把这颗心定下来,谈何容易啊!本来是可以不用方法,但是不用方法、无为法、没有方法,你的心就是静不下来!所以不得已!那些智慧者、解脱者就大慈大悲,告诉众生怎么让这颗心能够定下来。为了能够让这颗心能够定下来,佛陀针对不同的众生,讲解很多不同的方法,称为八万四千法门,包括现在时下普遍流行的念佛、持咒、礼佛、拜忏……,都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其中之一,目的都只是为了让大家把这一颗心安定下来!

 

这颗心就像心猿意马,如果没有透过某个方法让心定下来,它就是一直东飘西飘、东奔西跑、静不下来。要知道种种方法都是方便法,种种方法都是对治的药物!因为我们的心静不下来,从某个程度来讲,就是心有病变、有病态了,你的心有病,要让这个心能够宁静下来,就是要透过一些方法来对治,透过一些药物来治疗啊!

 

我们所选用的方法,负作用最少,所花的钱最少,最经济、最简便,就能够把我们这个心安定下来,不是最好吗?但是你要能够来到单纯的方法,能够安住在单纯的方法,不容易喔!因为众生很喜欢奇奇怪怪五花八门的法门,愈能够迷惑众生的,众生愈觉得神秘、奇怪的,众生愈好奇,也唯有你学过、经历过很多的法门,然后你还觉得不能够让你的心安定下来,你还是在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到后来你才会安止在一个很单纯、很简单的方法上面。在这个寻觅的过程,不只几年,有时候要几十年,甚至要几百世。

 

所以,第一个阶段的“寻”,就是代表你在寻寻觅觅的过程,在寻觅一个能够让你的心安定下来的法门,在寻觅一个能够让你的心病治疗好的良药。“寻”就是不断在寻找、寻找、寻觅,这是对“寻”方面的广泛解释,现在大家能够有因缘、有机缘进入到“解脱道”,然后用“出入息法”逐渐的深入,这表示大家已经经历过相当多人间的寻寻觅觅了,觉得这个方法很单纯、很有效、相当好,你愿意安住在这个方法上面。经过寻找、比较之后,觉得这个方法很有效、相当好,能够很快让心安定下来。因此,第二个阶段你就会安心、安定在这个方法上面,把心定下来,叫做“伺”。

 

就像一艘航空母舰、一艘大船在海中航行,有时候遇到大风大浪需要停止下来,要找一个可以让它稳定、可靠的桩,让它系下来、安定下来。不断的寻找、寻找,也许这里有一棵树,然后把船系缚在岸边的树上,但是没多久,这个船一晃动,那一棵树就连根被拔掉了,就是因为这个方法没办法让这艘船稳定下来,那个方法、法门,没办法真正让你的心安定下来,所以你就会觉得这个方法不是很理想,然后又会再继续寻找、寻觅。

 

现在寻寻觅觅来到“出入息法”,很单纯的出入息法门,然后把心定下来。当你的心定下来之后,再来是换比较狭小范围的寻觅,最初是协助大家在鼻头、人中,这里就像固定的一个桩,这个桩让你把心能够系在上面,但是你这一匹心猿意马、你这个心是飘动不安,没多久又会跑走,你有有耐心的把它拉回来,系缚在这个桩上面。没多久,它又会跑走,只要你有实际禅修,就会知道,告诉你一个法门之后,做一做没多久、观呼吸几下,没多久,又打妄想去了、又昏沉了。

 

所以,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不容易降服下来,在这个寻寻觅觅跟安定下来的过程,是这样不断的拉扯、拉扯,拉回来没多久又跑走。跑走,在这个阶段,很多人会修行的很挫折,很多人也会修行的很火大,因为他会发现:奇怪!为什么到禅堂打坐,经过了两天,心怎么还是这么的浮躁呢?妄想怎么还这么多呢?妄念还这么多,内心还这么的不稳,他有时候就会起烦恼,有时候甚至会打退堂鼓,这都是很正常的过程。

 

各位的心路历程我都走过,内心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都走过,所以我可以了解你们内心的情况,但是在这时候请大家用爱心、耐心,来包容这个调皮的小孩,那一匹心猿意马就像个调皮的小孩,因为它以前放荡惯了,现在要让它安定下来不容易,要给它有个适应期,给它有个过渡期间,如果一下子让它有太大的压力,它的反弹会很大。

 

这一匹飘动不安的心猿意马,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需要你用爱心来包容它,需要你用耐心来引导它,所以这时候跑掉了,没关系!,觉察到就再把它拉回来,不要责备,因为那些责备对它来讲,会有更大的挫折,就像一个浪人、流浪汉,浪子回头金不换,在这浪子回头的过程中,一些旧有的习气、习性还会偶而发作出来,你要包容它。包容它,它会有惭愧心,它会改进的。如果在它回头的过程,当它有稍微犯错,你一严厉责备它,它又会很挫折,甚至又会逃走。

 

在降服这一匹心猿意马的拉扯过程,我知道是很辛苦,我知道会很心浮气躁、不安,很多的烦躁都会产生,但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后面的禅定、喜悦不会产生出来的。你就算再修个十年、二十年,还是一样,只是用一些方便法门,然后不断地在那里吃麻醉剂、吃止痛药这样而已,吃一些安慰剂啊!就像一个人要戒毒或是戒烟,在那个阶段是会很苦的、会有不安的,但只要我们耐心的协助他成长、包容他,他一定会改头换面。

 

请你用无量的包容、无量的空间,容许这个调皮的小孩让他慢慢的习惯下来,慢慢的安定下来,这个禅堂够容纳你的心的纷飞啦!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你,所以希望你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让你这一匹心猿意马慢慢的能够稳定下来,不要责备它、不要挫折,给自己鼓励啊!今天你能够有因缘来参加禅修,这已经是相当不容易,在很挫折的时候,给自己多鼓励,当你能够慢慢的让自己有无限的空间,包容自己的那些妄念或是烦躁。

 

当你能够用爱心去消溶的时候,寻、伺的这个阶段,就会慢慢的稳定下来,当寻、伺稳定之后,因为你懂得放松要领,在这寻、伺拉扯的过程是很辛苦,但是你有爱心之后,它心会定下来,之后再配合一个很重要关键要领,就是你要懂得放松、还有用爱心,来鼓励自己、关怀自己。懂得放松又有爱心的情况之下,这个小孩子很快就会成长,这时候“喜觉支”能不能产生出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记得!就是要放松,用慈悲心、用爱心来协助它,这个心定下之后,只要你能够放松,“喜觉支”就会产生。

 

当“喜觉支”产生之后,“乐觉支”就会跟随而来,而“喜觉支”跟 “乐觉支”的最大区别,在于“喜觉支”的频率比较高、比较大,“乐觉支”的频率比较小,但是它比较缓慢而持续性比较长,就如同现在我敲这个磬的声音让大家体会,什么叫做喜觉支、乐觉支?一开始敲下去的声音比较大,一开始的前面几秒钟是代表“喜觉支”的过程,慢慢的余音绕梁,就是一个“乐觉支”的情况。

 

现在请大家去体会“喜觉支”跟“乐觉支”不一样的地方,到现在还有余音绕梁,一开始敲下去,当你 “喜觉支”一产生的时候,禅悦一产生的那一种法喜、那一种喜悦,它是会涌现出来,就像刚敲下去的频率振动比较大、比较强,但是后面的一种持续,它会持续下来,到现在我这里还可以听到余音,这就是“喜觉支”跟“乐觉支”不同的地方。

 

如果“喜觉支”跟“乐觉支”两个相比,喜是比较粗,当你禅定到一种情况之后,你自然会慢慢的宁静下来,会慢慢的放松、放下,你一心一意锁定在一个方法上用功,有寻、有伺,然后慢慢的“喜觉支”又产生、“乐觉支 ”又产生,一心一意的在那里用功,你就浸泡在法喜、喜悦里面,这时候就是在具足初禅的世界。

 

如果大家对初禅能够了解清楚,初禅五支怎么样进入,然后每个禅支都清楚了解之后,再来后面的二禅、三禅、四禅就容易了。因为禅定是这样,初禅的五支是由粗到比较微细、比较细,然后渐渐微细,到后来是很微细,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安祥、宁静、祥和,如果内心越安祥、越宁静的时候,你不需要强烈的刺激,希望的是越来越柔和、越安祥的那种气氛、情况,就好像以前你需要靠抽烟提振你的精神,但是当一段期间之后,你觉得烟味不好,我不需要靠抽烟就能够很快乐。当你内心越充实、越安祥的时候,你不需要靠烟来刺激,就可以很安祥、很快乐,因为你内心越宁静啊!

 

初禅的五支是由粗,也就是刺激量是比较大的,当你的内心渐渐宁静之后,会自然的放下前面的那个寻、伺,也就是觉、观你会自然的放下,因为你已经习惯了,那一匹心猿意马经过你拉回来、拉回来,跑掉、拉回来!一段期间之后,己经渐渐地习惯了、稳定下来了,它不会再跑掉了,你不用再费力气去拉那些。所以,这时候寻、伺,也就是有觉、有观,就可以自然的放下。

 

当你稳定之后,觉得己经不需要在那里拉扯、很稳定,而且“喜禅支”、“乐禅支”就出来了,这时候很自然地进入了二禅。你会觉得前面的寻、伺、前面的觉、观,都是属于比较粗糙的,所以放下这些,然后就进入了二禅。二禅的时候,是还有喜禅支、乐禅支、一心,当喜悦一段期间之后,会自然的、慢慢的稳定、祥和下来。再一段期间之后,喜禅支也会放下来,因为已经不需要那么强的兴奋、刺激,安祥、柔和就好了。

 

此时,就会进入了第三禅,就是“乐觉支”跟“一心”。但是“乐觉支”还是有兴奋度,还是有一种频率存在。一段期间之后,“乐觉支”也会很自然的放下,就是内心很安祥─舍念、清净、宁静。

 

这时候是进入到第四禅,内心很祥和,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苦,没有什么不安,身心很稳定、很柔软,而这些希望大家逐次的去实践、去修行,你可以经历过的。

 

﹝身念住﹞

 

三十二身分《阿含解脱道次第》198页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

 

这一段是属于修行上的三十二身分,也就是要破除我们的身见、身相。在实修方面,也是满重要的一段,因为众生对这个身见、身相很不容易破除,你一直执为实体、执为实有,但是你却不知道我们这个身体,它是由很多的器官、很多的众生组合而成,所以佛陀就帮助大家如实来解析这一部车子、这个身体,就好像你一直很迷恋那一部车子,佛陀告诉我们这一部车子是由很多的零件组合而成,我们这个身体外表看起来好像一个完整的身体,但是把它分解开来,你会发现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很多的器官、很多的组织组合起来,而每一个器官又是由很多的众生所组合起来的一个零件,所以“三十二身分”这方面,是要让我们透视这个身体,是由各种零件所组合起来的一个组合体,像西医医学的解剖,就是让我们了解身体有哪些器官。

 

当你一一的去了解,很热爱的这个身体,很迷执的这个身体,它的实相是怎么样?在上解脱道课程的时候,也有播放身体的解剖系统让大家如实了解,这是帮助大家如实了解我们这个身体,有助于破除我们的身见,如果你用种种法门在修,但是却没有好好去了解我们这个身体的实相,你都是变成像驼鸟心态,没有来到如实观。以你驼鸟心态,没有如实了解我们这个身体,就算你修再久,还是一样没办法回到如实观的世界,你没办法来到如来的世界。

 

如来,就是要如其本来面目来了解万事万物。整个解脱道的“四念处”内容,就是协助大家把身心宁静下来之后,看清实相、看清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当然,在这个过程是有很多惨不忍睹,或是很多以前一直在逃避的情景,你都要慢慢去面对,是不容易,但是要突破喔!不要把自己一直在神圣化、美化,认为自己多么好、多么漂亮、多么优越,但是你却看不到实相,看不到我们身体是有很多的众生,记得!你的心脏就是由很多众生组合起来的,心脏在我们身体里面帮我们工作,就像一个很得力的助手在帮助我们,但是你从来没有去珍惜它、没有去了解它、没有去感恩它,有时反而还在责备它。

 

我们的肝脏、我们的胃,每一个器官都是很多的众生所组合起来的一个组合体,我们这个身体不只有八万四千个众生,每一个细胞就是个众生,大家要慢慢去了解,什么叫做缘起?什么叫做缘生?众因缘所生才称为众生,你、我、他都是众生,所以这一段是帮助我们破除身见、我见,后面几段也都是在帮助我们破除身见、我见的。,众生所有的忧悲苦恼、痛苦烦恼,都是来自于我见、身见,你整个苦海的制造的原因、源头,是来自于这个我、我见、身见、我所,有这个我就会演变出很多的“我所”,有这个“我所”就有“非我所”,有这个“我 ”就会有我要的跟我不要的,所有的二元对立都是来自于这个“我”、“我所”,苦海的根本原因就是来自于众生没办法真正了解什么叫做“无我”?

 

如果你用种种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修遍了,但是还没有真正如实的了解什么叫做“无我”?去彻证“无我 ”的话,那你还是在佛法的门外,或是在枝流末节上面绕。修行解脱的核心在于彻证“三法印”,而“三法印 ”的无常、缘起,都是要让你慢慢去了解、慢慢去解析,来到彻证最重要的一个法印“无我”。唯有你真正彻证 “无我”,那个“自我”消失,你的苦海才会消失,才会真的从梦幻世界醒过来,所以“四念处 ”里面很多的修行方法,都是在帮助我们破除身见、我见,很多的修行方法是在帮助我们体证“无我”,八万四千法门是要协助你来到止观双运、如实观啊!我们要如实去了解。

 

“界分别观”

 

“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

 

这也是属于“身念住”修行方法的一种,我们把它称为“界分别观”,就是我们身体的组合元素、材料的分析,刚才是讲器官,我们身体是由很多的器官组合起来,现在讲的是这个身体、这一部车子,组合的元素材料是什么?材料元素就是帮助我们透视这个身体,它的组合材料的实相,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材料元素,组合起来你就会产生一种幻相、幻觉,就会产生牢不可破的一个我见、身见出来。

 

当你了解之后,就会体会到原来我这个身体是由地界的元素、水、火、风、空、识这些所组合而成,如果没有这些元素,我这个身体不可能存在,所以慢慢去解析,你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我”?包括这个“识”,地、水、火、风、空、识的“识 ”,又是怎么产生的?你也要深度去了解,以南传的比丘修行人来讲,他们是称为“四界”、四种界、“四界分别观”,他们是著重在地、水、火、风,“空”也有,“空”跟“识 ”是大乘的佛教比较有在探讨的,但是你要了解到“识”是怎么形成的?如果不了解,会落入“识 ”的抓取、“真常唯心”的世界。

 

很多修行人、很多学佛者,一谈论“四界分别观”、“六界分别观”,都很会解析、很会讲,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组合而成,很多学佛者也都会知道,问题是什么叫做“地界”?什么叫做“水界 ”?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你被名相卡住,结果一直在经典文字里面钻研。

 

“地界”是什么?“地界”就是坚硬、支持,我们身体里面的骨、肌肉都是属于地界,这样的解析是不错,但是你还没有去解析到这个骨头跟肌肉是来自哪里?它是怎么转换过来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去深观、去体会到,原来佛经里面所讲的“四界分别观 ”,都是实相的存在,不是经典文字堆里面的推论、思维、想像。所以,地界讲的就是这个大地、土地、地球啊;水界讲的就是这些流水、我们每天喝的水。

 

火界,也都是实相实际的存在,讲的就是太阳,不是抽像的。有的人会解析火界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能源,我们身体里面要有能源、要有热能才能够存在,才有温度,温度是属于火界。但是你只是在解析一些现象而已,却没有解析到它的源头来自哪里?所以我们要了解“火界”讲的就是太阳,地球上所有众生、你生命的能源,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太阳的供应,不要以为你的生命跟太阳无关,那是完全息息相关的,你的生命要能够存在非太阳不可,非地球不可。

 

再来,“风界”不要把它变成只是抽象的呼吸而已,或是身体里面的各种风,要知道你身体里面这些风来自哪里?来自整个大自然的空气啊!你要活在大气层里面,有氧气的滋润、有氧气的供应,才会活著啦!所以有的人认为修行跟这个大自然没有关系,只要在五蕴身心里面探讨、钻研就好,要在五蕴身心里面觉受、如实观就好,这很容易造成只停留在片段,而你看不到真正的“无我”,看不到真正组合我们色身的根本、基本元素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具体清楚的认识地、水、火、风,你才能够了解什么叫做真正的“无我”?空界,就是整个虚空、空间,无边无际的虚空,这是实相实际的存在,不要把它变成为空性、性空,空空洞洞的一些空相名词,不是这样啊!空,讲的就是实际存在的虚空,但是含意很深,以后有因缘会继续跟大家分享。

 

而“识界”的产生在《中阿含》里面有更具体的解析,是由地、水、火、风加上空这五个元素组合起来之后,才会有“识界”的产生,含意很深,以后我们会再分享。大家如果能够如实观,你就会了解原来我这个身体组合的元素就是有哪些,当你深刻地去体悟、去体会,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缘起甚深”?这些是要在你平常闻思的时候,就要去思维,当禅修的时侯,心宁静下来之后,要更深度的去体会、去观察,止观双运。

 

“死想观”

 

“观彼尸体”,然后它不断地变化、变化,“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 “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余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骨……”,各种骨头都分解开来,“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 ……”。

 

这几段都是有关于死想观、尸肿观、白骨观,是属于修行上面的猛药,是对治上面的一种猛药。猛药用得当则很有效果,用得不当的话,也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而这些我们也要慢慢地去学习、去了解,要有正确的闻思基础。如果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你滥用猛药,副作用也会很大,有时候容易产生消极、悲观。面对这些实相要有心里准备,要慢慢地去了解,要能够从不知不觉的世界慢慢觉醒过来,来到后知后觉的世界,再慢慢提升到先知先觉的境界,这些是属于猛药,大家不要滥用,也不要错用,或是把这种法门变成药瘾,吃药成瘾。今天有不少在修南传的人或是南传的一些比丘,他们有时候太偏重在这方面的话,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比如消极、悲观,这不是很理想。你一定要有深度的闻思基础,然后再加上正确的对治方法,用得当的话,效果非常好。告诉大家;如果你在最放不下的时候,请你溶入当下→如果我己经死了,我还有什么放不下?!这是非常有效的药物,大家要好好珍惜。

 

第三节 受念处198页最后一行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这个“觉”把它改成“受”,《中阿含》翻译都是翻译为“觉”,《杂阿含》是翻译做“受”,“受念处”大家比较就容易了解。

 

“云何观受如受念处?比丘者,觉乐受时,便知觉乐觉;觉苦受时,便知觉苦受,觉不苦不乐受时,便知觉不苦不乐受,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再来,看画线的地方就好,“乐无食、或是乐欲,乐无欲觉,若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

 

四念处讲有关于“受念处”的就是这一段,讲的很简短,但是修行上也是很重要,是要好好下功夫去体会、去修的阶段。

 

“受念处”把它归纳的归纳,就是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各种现象都可以把它归纳为这三种,你到底是落入在苦受呢?还是乐受呢?还是不苦不乐受呢?

 

什么叫做乐受?就是让你感受起来觉得很舒服、很舒畅,很喜欢、很喜悦,当你遇到乐受的时候,你就会贪爱、会抓取、会执取,想要拥有更多,或是希望它不要幻灭、能够恒常,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再加上乐受的背后,你不知道它隐藏著很多的苦、很多的危机在后面。

 

什么叫做苦受呢?就是让你感觉痛苦、不好受,你会嗔恨、会生气,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很不想要,这就是属于苦受。遇到苦受的时候,一般人就是会想要逃、想要避,或是会起嗔、起抗拒的心。

 

我们讲说贪、嗔、痴三毒,贪是来自于你想要追逐乐受,遇到乐你就要贪、贪得无厌,要越多越好。遇到苦呢?你就会起嗔,所以事实上贪、嗔跟苦受、乐受是息息相关的,你为什么会在贪、嗔、苦乐的世界,轮回个没完没了,是来因为没有如实了解实相,这就是愚痴、无明,如果你了解实相,就会有距离的来看待,就不会在苦、乐的世界追逐啊!逃跑啊!跑个没完没了,追个没完没了。

 

一般人习以为常的都是一直在趋乐避苦,趋吉避凶,所以都一直在逃、一直在追,整个的生命都浪费在不断地在逃、在跑或是不断地在追,很少停下来如实观,今天我们走上解脱道、修四念处,就是协助大家不要再冲了啦,不要再跑啦!不要再逃啊!停下来!静下来!如实观、如实了解。当有智慧之后,你就具有透视力,就能够了解苦的根本原因来自哪里?当能够找出苦因、病因的时候,你就有机会出离苦海啊!

 

一般人很少进入苦受、乐受里面,如果没有进入苦受、乐受里面,你找不出苦的原因,你见不到苦谛啊!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苦,但是一般人遇到苦的时候,你都只是想逃,而不是停下来去进入到苦海里面去体悟,你没有停留在苦的世界里面去体悟,吃到好吃的东西、遇到乐受,你是囫囵吞枣的吃,你没有停下来去体会那个好吃、那个乐。还有,你没有停下来去看那个乐的背后带有多少的负作用,就好像很多人一直想要做发财梦,好!就算让你中了乐透、让你发横财,一夕之间成为暴发户,你很乐、很乐啊!但是你有看到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多大吗?

 

像那个鱼在水中游啊!游啊!它只是想吃!吃!吃啊!一看到蚯蚓在那里动,哇!看到了美食,美味当前,你就吃啊!吃了之后呢?你有看到里面隐藏著鱼钩吗?所以众生是盲目的在追求乐,而没有去了解乐的实相跟乐背后所带来的祸害,众生一直的在盲目的逃避苦,而没有停下来去了解苦。更没有停下来去了解这个苦,到底是在告诉我们什么真理实相?事实上,苦谛都是在唤醒大家,苦是在告诉我们在构筑颠倒梦想、不切实际的梦幻世界,苦谛是在唤醒我们很多的所做所为是背道而驰!

 

所以苦谛是天使啊!不断地要唤醒我们,但是众生面对这个苦谛的时候,不是不断的逃,不然就是起嗔!而在那里哀怨、怨叹:我怎么这么歹命?我怎么这么衰?我怎么这么不幸?……,很多的怨天尤人,一直在抱怨。众生就是常常活在不知不觉的世界,那些苦的天使,不断地要唤醒我们,但是大家却不知不觉,还在抱怨,所以很多的情况,众生就是这样白吃苦啊!白受苦啊!。

 

说你“白吃”,你又不高兴,白吃苦、白受苦,你怎么见到苦谛呢?佛教讲“苦、集、灭、道”,很多人就认为这个苦我知道了啦!我知道了啦!但是如果你真的知道,你早就觉醒过来解脱自在了,众生通常把这个“苦集灭道”,都只当作标语、名词、名相在理解而已,你并没有真正进入苦海里面去浸泡啊!我们要回到实相来,当有苦的时候,佛陀希望我们进入苦的世界里面,去如实观、如实体会,到底怎么样不好受?你要浸泡在里面,浸泡在里面之后,你才会体会到我不希望再这样苦了啦!

 

我不希望再受那些苦了啦!所以你才会进一步静下来探讨,这些苦的原因到底来自哪里呢?你不希望以后还有那些痛苦的现象,你会想怎么样避免以后再产生这些苦呢?所以见苦谛不容易啊!你要有魄力!要有勇气啊!一般众生遇到苦就是逃避啊!如果你逃避的话,你就见不到苦谛啊!“四圣谛” 不是标语,如果你见不到苦谛,不敢进入苦里面去浸泡、去体悟,你没办法找到苦因的,遇有冲突、遇有不如意之事,就算你检讨,检讨出来原因,也都是错在别人,你都会把问题归罪别人啊!而你不知道那个苦的原因是来自于自己的无明,来自于自己的贪、嗔、痴,苦因根本的原因是来自于自己,真的是来自于自己,但众生看不到、体会不到。

 

你不敢如实面对苦,就见不到苦谛,而苦集的那个集谛,你就找不到啊!苦、集、灭、道,一样有次第、环环相扣、息息相关,而且逐次的深入啊!如果你不敢如实去面对苦谛,你找不出苦因。找不到苦因,你说要修行还是一样啊!你也是继续在吃止痛剂、吃麻醉剂。当遇到身心有病苦、有痛苦的时候,就继续在吃麻醉剂、在吃止痛剂,让那个苦暂时又压下来。

 

所以,不少的修行法门就是这样,让你的苦暂时麻醉下来、压下来,让你忘了一时的苦,但是那个病因、苦因,却还是看不到、找不到,你用一个法门修了几年之后,一、二十年之后,你的苦、忧悲苦恼、内心的不安还是存在,那是因为你所吃的药是一种麻醉剂、止痛剂或是兴奋剂,透过吃兴奋剂让你忘了那些苦,用那些兴奋剂来掩盖你的苦,但这些都只是治标啊!佛陀是希望我们从病根、病因找出来,你要找出病根、病因,就能够对症治疗,治病要治本啊!不要光治标。

 

当然治标也是重要,一时的止痛,当然也是重要,但我们更需要从病根、病源来解决,所以这一条解脱之路,尤其是“四念处”的修行是让我们静下来,深入探讨病苦的实相、情况、状况,进一步再去探讨病因、苦因,从根本来解决,所以佛陀称为大医王。要知道那就是要治疗众生最深层的病根、病因、苦因。当你能够如实去了解苦,你才能够找到病根、病因,再来你就会进一步要去找寻出离苦海的方法。所以,灭谛跟道谛,你就会继续用功,脚踏实地的走在解脱道上。

 

我们在禅修禅坐的时候,苦受、乐受一样,你要如实去了解、如实体悟。苦!包括我们身体的酸、胀、痛、麻,这些都是苦受。你的烦躁、不安,坐不下来、静不下来,这也都是苦受。不要在那里埋怨:今天好倒楣、或是修得好痛苦,怎么都没有什么进步?都没有什么进展?要知道这些酸、胀、痛、麻都是天使,都是一种觉受、苦受,在唤醒我们,让我们如实去体会,如实去了解。

 

大家要好好去体会苦受,当有苦产生的时候,有酸、胀、痛、麻产生,这时候可以好好地去体会什么叫做酸?我们说酸,不要光把它只是变成一个名词,你要进入里面去体会什么叫做酸?什么叫做胀?胀的情况是怎么样?胀的形状以及地点在哪里?范围在哪里?都慢慢去觉察,痛!到底痛的形状、痛的实相是怎么样?你一样清清楚楚地去觉察酸、胀、痛、麻,这个痛到底是刺痛?还是阵痛?痛的深度有多大?痛的范围有多大?你要停下来去看、去体会啊!麻!到底麻是怎么样?而麻之后,我心里的觉受又是怎么样?所以现在大家身心静下来之后,慢慢要去理解、慢慢要去观察,我们身体的各种酸、胀、痛、麻这些苦受。

 

乐受呢?当你有“喜觉支”产生、有“乐觉支”产生,当你觉得很舒服、很安祥,当你觉得身体的一种波动、脉动,会产生快乐、安祥,一样!当下你要如实的去观察、如实去了解,而且更重要的,你还要进一步去了解原因来自哪里?包括说我腿部会刺痛,腿部为什么会刺痛?因为我打坐久了啊!打坐久了,以前不习惯打坐,现在久了之后,它的血液循环不是很理想,不是很适应,所以会有刺痛,这是有因、有原,有原因才会导致这个酸痛,好!那我要改善这个酸痛怎么办呢?当然一方面盘腿的功力要慢慢地增加、慢慢练习。一方面当下如果很刺痛的话,我变换个方式、改变一些因缘,这个酸痛就会改善了,腰为什么会酸痛?腰酸痛,因为我坐姿不良,好!你就调整。

 

所以,这些苦受、乐受也都是天使,不断的在唤醒我们要能够停下来如实的去觉察,这就是“受念住”的阶段。为什么要去觉察这些呢?因为当你在起嗔、在骂人的时候,一般人都像机关枪劈哩叭啦的一直骂出来,但是你看不到受害最严重的是自己啊!如果你的觉察力有开发出来,当你要生气骂人之前,就可以觉察到我心里面有一把火、一股气,它就像火山要冲出来,但是最先燃烧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要去看到那一股气要上冲,你就要能够观察到。如果你有觉察到,就会有空间,你骂的那一种韵律、频率,以及那一种力道就会不一样。

 

如果有觉察到在骂人的这一种情况的时候,你也会骂的比较斯文一点,不然你会像机关枪一直的扫射、一直的骂,被骂的那些人是这样伤痕累累,而你自己也是受伤啊!如果你有这一种觉察力,觉察到我在嗔恨的情况之下,到底自己多么不好受?在嗔恨骂别人的时候,事实上第一个受害的是自己。我何苦来哉?来折磨自己、折腾自己呢?这样不值得、不值得。所以你就会觉得:不要生气啊!我懒得生气啊!如果我慈悲善待众生,我的感受又是怎么样呢?很快乐、很安祥,身心都很舒服。

 

你慢慢会去觉察到说,同样的一个境界,我到底是要用骂的去对待众生?还是用慈悲的去对待众生呢?你慢慢就会有智慧去选择要的是什么?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进入苦受、乐受的觉察是很重要,也是修行慢慢能够应用出来的,在历缘对境要实际应用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大家要再继续深入的开发。

 

前面已经跟大家介绍过禅定、初禅五支,是“四念处”修行要领里面要逐渐深入的重要关键,你要具有禅定力、禅定基础,才能够来到明心的阶段。明心之后,你才能够见性,心不明、心是污垢的,没办法来到如实观。你的见只是自己的偏见,以凹凸镜的镜子在看这个世间,你所看的不是实相。我们的禅修一天一天的深入,也就是要协助大家逐渐的把我们这污垢的心,逐渐的让它沉淀下来。

 

“安那般那念”的第五─第八阶段:

 

“安那般那念”也就是“清道论”里面“出入息法”的第五到第八节,前面几个步骤是须要不断的练习,有耐心的练习,一步一步的深入之后,你会来到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安息身行’,也就是身体的躁动不安会停止下来,你身体的浮动、不定,坐不下来那些都会消失,你的身体能够很安祥的坐在那里,身体方面已经能够安定下来了。

 

但是这个心呢?这一匹心猿意马还是到处在奔腾,所以我们继续透过“出入息法”,让我们的心渐渐安定下来,前面第一到第四阶段都是在寻、伺的过程,当你慢慢的稳定之后,就会来到身体的安定,但心的安定呢?还要继续再用功。所以,当你慢慢的深入,慢慢的把“出入息法 ”熟练之后,又懂得放松的要领,身体安定之后,又能够放松,你就会来到第五个阶段,也就是“喜觉支”会自然的产生,但是产生“喜觉支”的时候,不要变成贪爱、贪染,佛陀希望你能够清楚的去觉察,喜的情况是怎么样?

 

觉知喜、觉知乐

 

觉知喜,很多人一有了喜受之后呢?就在那里沉迷,忘了我是谁。所以我们一样要清楚的觉知到喜的情况,喜的波动、脉动。再来,继续再观呼吸、继续的深入,你的身心会越来宁静,所以就会来到第六个阶段,觉知乐。因为那些乐受会浮现出来,你也要心平气和的去体会什么叫作乐受?因为你能够“觉知喜 ”、“觉知乐”,跟对称的苦受呢?你也能够清楚的对比出来,能够觉察到。

 

继续再深入用功,因为你的心会越来越宁静,第五到第八个步骤跟初禅五支都有密切的关系,“喜觉支”、“乐觉支 ”产生之后,然后你又能够一心的用功,继续再深入,你就能够“觉知心行”,初禅五支里面的第五支就是“ 一心”,你一心一意的用功,身心渐渐宁静之后,再来,你内心妄念很少、很少,到后来几乎没什么妄念了。但是只要有什么念头起来,有什么起心动念,你可以觉察得到,这就是“觉知心行”。

 

第七个阶段“觉知心行”,已经要相当微细,你的心要宁静到相当微细,才有办法觉知到你的起心动念。第八个阶段就是 “觉知安息心行”,注意第八跟第四阶段的对比,第八是“安息心行”,第四个阶段是“安息身行”,身体比较粗糙,比较先稳定下来。稳定下来之后,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还不容易稳定下来,你身体坐在那里像一尊佛,但是你的心有可能还是一样到处飘动,在那里不断的打妄想。

 

当你慢慢继续用功下来之后,会来到身体安定,心里也很安祥宁静,你的各种冲动都消失了,身心很安祥的端坐在那里,而且内心充满著一种喜悦,这就是来到第八阶段“觉知安息心行”,会来到舍念、无念的情况。如果你继续稳定下去,这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来到四禅的境界,是安息心行。

 

所以,只要你配合“出入息法”跟“身念住”的开发,要“入深定”不会困难,但是我们目的不是在“世间定”,不是在“深定”上面下功夫,我们的目的是要开智慧。当你有定力之后,你怎么办呢?如果没有适当的转换,只是在“定”上面下功夫,你是落入在“世间定”里面,那是死的 “定”、“世间定”。就算你坐再久,顶多只是引发一些神通、引发一些禅相,你不会开智慧的,所以我们要继续用功,然后,后面的第九到第十二是属于“明心”的阶段。怎么样能够来到“明心”的阶段? “明心”的阶段是十三到十六的阶段,是属于见法的阶段,会越来越精采、越会充满法喜充满,所以大家脚踏实地的用功,一步一脚印的做,你要“明心见性”,这是最快速的方法。

 

静坐中的“动中禅”

 

怎么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稳定、柔软,让我们的觉受不断的开发出来,有助于迈向“明心”的阶段?现在再来跟大家介绍静坐中的 “动中禅”,要怎么修呢?我们平常在走路的动作都很粗鲁,我们心行也是很粗。现在大家在禅修,有打坐、也有经行,但在经行的时候,我们的动作还算是比较粗,现在要进入到比较微细的动作、微细的觉察。

 

当你在静坐,有时候可以观出入息、观呼吸,有时候也可以练习静坐中的“动中禅”。因为静坐中的“动中禅 ”,做起来会让你的心更开发明觉,而且你的觉察力会更敏锐、更微细,怎么做呢?在静坐的时候,你一样以放轻松端坐的姿式坐著,再来,你的两手手掌平放在你的腿上。平放在腿上之后,现在大家就跟著做,平放在腿上之后,以你的手掌代替你在经行时候的脚掌,经行的时候我们是脚掌的提、移、落、触,现在我们就用手掌来提、移、落、触,。

 

在你心还没有宁静稳定之前,是须要透过下达口令,在动作的这个阶段,如果你的心还妄想纷飞、心还不够宁静,如果你没有下达口令,只是手在那里动的话,你的心很快又跑掉了,与其在那里打妄想,不如好好的配合“身行”、“口行”、“意行 ”一起开发。所以你在下达口令提、移、落、触,这就是在口行,虽然没有嘴巴讲出来,但是我们意念里面在下达口令,就是“口行 ”,是微细的“口行”,别人听不到,但是我们自己可以听得到微细的“口行”。手在动的时候,就是属于“身行”,你又有去觉察到我们后面的意根、起心动念,那是属于“意行”。

 

所以不要小看这样一个动作,这是身行、口行、意行一起并进在修行的。当你还有妄想、妄念的时候,你就配合著先下达口令,然后手掌在动作,先从右手开始,提!手掌就提起来,这时候你闭著眼睛来做,觉察力会越好,提起来的高度要多少?不拘,只要有离开你的膝盖就好,提起来,下达:提!你的手掌才提起来,移!下达“移”的口令之后,手掌才移,注意你的手掌,要向前或是向后都不拘,或是向左、向右也都可以,只要有做出移动的动作出来,这样就好。

 

下达口令“移”之后,手掌才移,你可以向后移,然后再来“落”,手掌才落下去,放在腿上, “触”!去感受那个微细的触感。再来换左手,提、移、落、触,动作不要快,慢慢去做,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能够这样去做,你的心很快会宁静下来。再来,再换右手,提!再提起来,移!移动!跟上一次移动的方向要相反,因为我们腿部的范围比较小,如果你上一次是向后,再来就是要向前,上一次是向左,然后下一次就是向右,这个可以灵活来移动,除了这个动作做出来之外,要去感受是不是意念、意根里面,当我下达一个口令要它提,手才提起来?要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它就随著你的意念之后,然后再动作?要去觉察到这个阶段,如果能够认真的去做,你的心很快会宁静下来,身也很快会稳定下来。

 

再来,当你的手掌移动、稳定之后,去觉察一个情况,当你下达口令“提”,你整个手跟手臂要提起来的时候,你慢慢提!慢慢提!这时候下个动作、重点,不是在移动的移,而是要去觉察这个手臂要提起来,整个手臂跟胸部、背部肌肉有怎么样的变化?这是满重要的过程,是包括“ 受念住”都一起开发,你不用提的很高,只要下达口令要提,然后手掌从轻松的放在腿上,到要离开腿上一、二公分的这整个过程,你去感受我们的手肘、手臂、胸部、背部、腹部,到底有没有牵连?手要举起来,是不是像吊车、起重机要吊起好几百公斤的东西一样?那个绳索钢绳这样嘎拉嘎拉的一直往上拉起来,这个手臂才能够吊起来,要知道我们这个手掌要移动,是牵连很多的零件组合,都要牵连很多的因素,慢慢你去做之后,要协助你去体悟什么叫作因缘具足?缘起甚深?

 

左、右手都慢慢这样去练习,当你手掌整个要提起来的时候,要去觉察到跟呼吸有没有关系?这都是越来越微细、越来越微细,如果你心不够宁静,是看不到的。当我们身心更宁静下来,身心越稳定之后,再来下一步就是双手不动放在腿上,你只要动手指就好,有时候从右边姆指开始动,再换左边、再换右边,右手的其他只指头,再换左手的其他只指头,左、右手交替,然后一次动一根指头,慢慢的去体会这样在做的时候,我的内心世界有什么样的变化?是不是在经过一些寻找之后,要动哪一根指头哪一根指头才会动?如果觉察力不够敏锐,你看不到、觉察不到,如果没有觉察到这些微细的动作、微细的觉受,你要距离“明心 ”、要距离见法,都还很远。

 

所以,功夫不会白浪费,大家在经过闻思之后,真的一定要禅修、要实修实证,让我们的身心沉淀下来,你的觉性不断开发,才能够看到我们那些很微细的起心动念,才能够看到我们那些很微细的觉受。当你慢慢熟练之后,进一步要能够来到:我只是动作,而没有下达口令,这又是更深更微细的修行功夫。只是动作而没有下达口令,手一样提、移、落、触,手肘、手掌一样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但是没有刻意去下达口令,这时候你的重点要放在哪里?一方面觉察手的移动,但更重要的就是要去看到背后,有没有在起心动念?有没有在波动?有没有在意识之流在流通?是不是先有意念然后才会有动作?

 

虽然当下没有下达口令,但是手要动作之前,是不是先有念头?那个是更微细的起心动念,更微细的“心行”,你要能够觉察得到,这是要协助大家深入“名色分界智”。如果名、色没有分出来,就是处在无明的世界;如果“名色分界智”能够开发出来,就能够来到明心的阶段;能够“明心”,要见法、开悟就容易了。

 

开发“名色分界智”

 

我们要深入到开发“名色分界智”,在修行次第来讲,是很重要的阶段,不管你闻思再多,不管你经典读的再多,如果没有来到实修实证,只是懂一些名相而已。你认为你懂,但只是懂一些知见而已;你很会解析,但是却做不到、也看不到。因为“名色分界智”的智慧,它一定是来自于实修实证,真的要做到,才能体会到,才能够开发出这样的智慧出来,所以不要把学佛变成佛学,不要把学佛当作空谈,你要做到,才能够宣说,你要做到才算!

 

名、色分界,“名”就是我们的心,“色”呢?,指的就是我们的身。“名、色 ”用现代的术语来讲,就是我们的身、心。“名”就是心,“色”就是身,我们的身心有交集的部分,也有不交集的部分。身心的作用是有先有后的,身体的动作来自于心,下达口令、指令之后,才会有动作。以现代医学来讲,是大脑先下达指令之后,也就是你的意根,意根也就是大脑,下达指令之后,它会透过神经的传导,到达你要动作的肢体上面,那个肢体才会动作,这就是:先有意念,然后有意识之流的传导,才会有动作,如果你手的神经线切断了,或是某只手指的神经线切断了,神经不能传导的时候,这个肢体、手指头,它能不能动呢?是没办法动的。

 

如果你腰部的脊椎受损,下半部的脊椎神经线受损的时候,虽然下半身看起来是好好的,但是当神经不能够传导的时候,它就不会动。所以我们要清楚了解,我们这个身体就像一部车,须要有足够的这些零件组合,加上人或是电脑,或是各方面下达指令之后,这个车子才会跑、才会动,我们身体动作一样是受到我们意根下达指令才动作,但是因为一般众生的身心是纠缠在一起,看不清、看不到,结果都是盲目的冲动之后,才在那里后悔。

 

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让大家清楚的看到“名”跟“色”是可以分开的,如果你能够来到名、色分界,你的心就不会成为这个身体的奴隶,就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一般人的心是被这个身拖累著走,你的心作不了主,常常成为这个身的欲望的奴隶。今天我们修行就是要开发出身、心是可以分开的,当你身心有分离的时候,但是跟精神分裂完全不一样,不要会错意!身、心它是有交集、有分离,如果你可以让身心有距离、分开的时候,你会有距离的来看待你这个身体,很多情况就能够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不会成为这个色身的奴隶,这是很重要的阶段。

 

名、色怎么分开呢?以前是先下达口令再动作,这就是让你慢慢的去了解,身心的动作是意念在前,身体在后而行。再来,当你慢慢的熟练,慢慢的稳定下来之后,你不用下达口令只是动作,身体只是动作,但是你要很深的反观觉察力,看看在身体动作之前,是不是从你的脑海里,是不是从你的心田里,一定有波动流出来,这你要清楚的去觉察到,一定要深度去开发,不管我手掌要提起来,要放下、要向左、向前、向后,你要去觉察到动作之前,是不是你的脑海里面有波动先发射出来,然后这个波动会流经你的手臂,会有电流传导出来,这意识之流你能不能清楚的觉察?

 

如果你能够清楚觉察到,你会发现到嗯!真的是意念、意根在领导这个身体,你要让它向前,它就向前;要让它向后,它就向后;向左,它就向左;向右,它就向右,但是前一个阶段练习的是有下达口令,你要来到更微细的。没有下达口令,我只是动作,但是你要觉察到,虽然只是单纯的动作,但要看到你潜意识里面有没有波动出来?这是要深入到潜意识的开发。

 

修行很多的方便法门、很多的法门,很难能够深入到潜意识的开发、明觉,真正要深入到潜意识开发,一定要透过很简单、很单纯的方法,而“出入息”是非常好的过程,加上身体的经行跟静坐中的“动中禅”,这是空海走过来之后,发现非常好的方法,毫无保留的来跟大家分享,协助你深入的去看到我们的潜意识,协助你去看到起心动念。这方面能够做到之后,你慢慢的去检验,是不是包括连我准备要开口讲话,或是虽然没有说出声音,但是只要我的脑海里起什么念头要讲话,是不是有一个波动会出来?是不是都会先起心动念?再来,包括我要微笑或是要生气,是不是内心里面那一股意识之流,都有先酝酿,包括你要眨个眼睛,眼睛要东飘西飘,都有意念在引导,你都有下达指令之后,它才动。

 

你不要认为说,修行要看这么微细,有用吗?有用吗?很有用的!因为真的要“明心”,这个阶段一定要经历过,当你认真的去修、认真的去做,你的心会越来越清明、越宁静,你的觉察力会越来越高,而“名色分界智”的开发,觉察力的提醒、提升,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得了,任何的加持、灌顶,不可能帮你开发,任何的加持、灌顶,都只是一种鼓励,让你的身心稳定下来,帮助你,那是一个助缘。

 

就像是别人鼓励我们,当我们懈怠的时候,鼓励我们,但是这方面的功夫,一定要自己去开发,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就包括要吃饭,没有任何大师能够帮助你吃饭,各人吃饭各人饱,修行也是一样。没有去开发你的心田,它就是荒芜、杂乱啊!方法用错了,你的心是越纠缠、越无明,如果你方法正确,它会不断的沉淀下来、宁静下来,越来越清楚。而且身心越来越稳定、越柔软。

 

所以“明心”过程开发出来之后,你就算要起个嫉妒的心,马上都可以觉察到。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去开发名、色分界,只要能够清楚的去看到色身跟心的前后关联作用,这个智慧就会开发出来,你就有所体悟啊!当真的能够清楚去看到,这也是开悟的一种,你就会眉开眼笑,就会会心微笑。啊!我看到了!啊!我看到了!这是相当重要的过程,如果这个阶段你没有去练习,没有好好的去做,“明心”是不可能。

 

所以,静坐中你一样要练习静坐中的“动中禅”,深入到连一根指头在动,都要清楚的看到,你可以左、右手的指头轮流来动,然后看看意识之流有没有在流来流去?还有,在还没有选择哪一根指头动作之前、还没有确定,假设现在你是准备右手指头要动,但是五选一,在还没有选定好哪一根指头要动之前,还在选择的时候,你能不能去觉察到意识在那里游走、在那里选择?当决定要动哪一根的时候,哪一根指头才会动,这个大家要清楚的去觉察。

 

这方面要深度去开发之后,经行也一样,再来就是要深入到第二个阶段─经行,以前是有下达口令,现在不要下达口令,你同样的提、移、落、触,慢动作去做,脚移动可以向前、可以向后,可以向左、可以向右,但是这时候你一样最好是闭著眼睛去觉察,你闭著眼睛,脚在那里移动,甚至你可以扶著栏杆闭著眼睛,然后脚在那里移动,你这时候去感受,是不是从我们的意根、大脑,还有整个意识之流在流通、在传达,是不是有经过我们的心念、起心动念,意识之流在下达指令之后,脚才会转动?才会向前、向左、向右?

 

有的人听到这里,也许会认为说:那还不简单!这谁不知道,我早就知道了……,你知道?都只是知道名词、名相,而不是真的体悟到,你不是真的做到,我们是要来到真的做到,真的清清楚楚的觉察到,不是光一个头脑的知见,如果光是要这样的知见,那些医生他们也知道啊,一定要有神经传导才会动,但你还是头脑的知见,所以不算!要清楚的去觉察到。

 

再来,你有时候可以向前走,有时候也可以向后走,你也慢慢去觉察到这一只腿要抬起来的时候,本来是很轻松的放在地上、踏在地上,两足、两脚站在地上,再来你要去体验到、觉察到的就是,当我下达口令,右脚要抬起来的时候,要清楚的去觉察这一只脚要抬起来,牵连我身体多少的部分?身体躯干有多少部分的肌肉牵连而动、在用力,要清楚去觉察,你才会知道这一条腿要让它吊起来喔,好像要吊起好十几公斤的重量,包括腹部的这些变化,你都要清楚去觉察。

 

就好像说一个起重机,东西要吊起来,是需要有很多的机器、很多的零件要组合起来,如果是一些重要的零件缺一,它就没办法动作了,你一样要去觉察到我这一个身体是一部最精密的起重机,要把这一条腿吊起来,要牵连多少?你要清楚的去觉察到才会感受到,这个脚能够走路很奥妙!很神奇!很神妙!我这个脚能够走路,好感恩!你真的有去体会到的话,连在走路、能够走路,你都会心花朵朵开,都会感恩、会微笑,别人以为你是疯子,没关系!我内心里面很安祥、很快乐、很知足,真正的解脱者是知足常乐啊!他的快乐来自于知足,不是来自于金钱的多少。佛陀身无分文,但是他很快乐、很安祥。

 

所以,这都是要协助大家慢慢开发我们内心世界,让我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宁静、越安祥、越净化,佛教所讲的“自净其意”,是整个修行的核心,我们这整个禅修就是要协助大家净化我们的身心、开发我们的觉性,然后慢慢的去了悟真理实相,你真的会知恩、感恩,知足常乐,而且知恩、感恩、报恩,很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一种报恩的心在做,这时候你不会有“我慢”的。

 

当你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慢慢去开发、觉察之后,你的“名色分界智”会越来越清楚,包括在经行、走路到一个情况的时候,我要转身,都要清楚去觉察,为什么我要转身?一定是我们的意根有去收到一些讯息,表示前面不适合再走下去,需要转换,它是很精密的组合,你要清楚去看到,好!在转换、要转,为什么要转?你也清楚的知道,在转换的这个过程,你也清清楚楚的知道。

 

在这良好的环境之中,就是让你从慢动作,慢慢的去练习、去开发,你慢动作能够觉察到之后,再把你的动作慢慢的加快,如果你慢动作觉察不到,要有耐心的去练习,如果在练习的过程,有些动作是囫囵吞枣没有觉察到,请你再倒带回来,重新做,让这个过程都清楚,NG几次都没关系。当这样有耐心的去开发之后,身心真的会越来越安祥、越法喜,你觉察力越提升之后,很多的微细动作就可以觉察到。

 

当你能够真的来到“明心”的时候,很容易就能够将身比身、将心比心,因为对方的动作是粗糙、还是微细、有没有明觉?你就很清清楚楚。因此,冲动无明的众生、有“我慢”的众生,是瞒不了明眼人的。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成为明眼人,明心见性。

 

第四节 ﹝心念处﹞

 

“心念处”方面怎么去觉察?怎么去开发?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攸关能否来到“明心”的阶段,在 “阿含解脱道次第”的一九九页,一样是在《中阿含》九十八经“念处经”的“心念处 ”这一段,现在请大家看199页的第二段: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贪心知有欲贪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有欲心,这个“欲”就是欲贪。

 

这一段是对“心念处”的叙述,讲的很简短,但是内容却是非常的精简,而且非常的深,如果你没有来到实修实证,光是看过这一段,没有几分钟就看过了,你也以为你知道了,但是从知见要来到体悟、来到体证,又要能够做到,这个要很久、很久,不是光知道就算了,你要真的做到啊!要能够真的清楚的觉察。

 

对“心念住”要觉察的具体内容,这一段就是跟我们分解出来,请大家再看“阿含解脱道次第”这一本书的二○二页,这里我们有把它归纳出来“心念处”所要观察的内容,包括有贪无贪、有嗔无嗔,有痴无痴、有秽无秽,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有修无修、有定无定、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也就是当下生起的是什么心,都要能够如实观察、如实正知。

 

在原始佛法“四念处”的修法,有一个满重大的特点就是,不怕你起贪、不怕你起嗔,不是你都不可以有这些,因为如果都不可以有这些的话,会变成修的很压抑、一直忍,而且会修的很挫折,你会常常责备自己,如果你一直不容许自己有贪嗔,但是偏偏在历缘对境的时候,贪、嗔、我慢又会现起,这时候你会修的很挫折。

 

原始佛法“四念处”的修法,有一个满大的特点就是当你在起贪的时候,客观如实的觉察到我正在起贪;当在起嗔的时候,也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起嗔;当心量狭窄的时候,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心量狭窄;当我在嫉妒别人成就的时候,也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在嫉妒别人。要能够如实面对自己丑陋的内心世界,不容易啊!你要有大丈夫气势,一般人是习惯看别人的脸黑,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脸黑,一般人都是在向外看,都是在指责别人,别人一点点的缺失,我们都看的很清清楚楚,而且又再夸大,但是自己很多的脸黑,自己的丑陋,不是掩饰不然就是不承认。

 

今天呢?修行就是要如实回来面对自己,如实回来面对我们丑陋的内心世界,但是真的非常不容易。一个大将军能够征服千军万马,但是征服不了自己,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敢面对丑陋的自己,修行的最大障碍、关卡就在这里,不敢如实面对丑陋的自己,如果你不敢如实面对自己,要来到“明心”的阶段是不可能,我们会继续再自欺欺人,就会形成佛陀所讲的,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我们又会继续再自欺欺人,认为说:我自己很好啊!我自己很优秀啊!我很高级啊!我很高尚啊!我很聪明啊!我判断事情都很正确,都不断地往自己脸上贴金。但是自己历缘对境中,却处处在展现贪、嗔、痴、我慢,都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这就是众生常常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而不知道。

 

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修行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让你的身能够宁静下来,进一步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静下来之后要做什么呢?就是要来到如实的观察自己的内心种种结缚,如实的观察自己内心的凹凹凸凸、贪、嗔、痴、我慢,八万四千法门是帮助我们身心静下来之后,如实的来面对自己,清清楚楚的看到我们内心的种种结缚,唯有真正看到我们内心的结缚,我们才有可能知道哪里在打结?就知道怎么去解开。你不愿意去看,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的打结,内心的丑陋,不愿意承认的话,你永远不可能解开,所以这是修行能否解脱很重要的关键。

 

何谓“出世间法”?

 

真正的解脱道、真正的“出世间法”,就是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如果你种种的修行方法,包括学问很渊博,佛学知见很厉害,很会作学问,佛学专家或是老修行,但是如果你没有来到如实面对自己的心态,真的都还在“世间法”里面打滚。世间、出世间的分水岭,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如实面对自己内心的种种结缚。佛教所讲的世间、苦海,就是这个“无明”的心,所创造、构造出来的梦幻世界,就是一个苦海。

 

你要出离苦海,唯有清清楚楚的看到这个心,你才会看到自己的颠倒梦想,有看到自己的颠倒梦想,继续净化、继续深入,你才有可能远离颠倒梦想。所以,修行绝对不是去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比我的知见比别人厉害,绝对不是那些,修行不是在比我的佛学知识多么渊博,我多么会讲经说法,不是那些,那还是在 “世间法”里面打滚。

 

真正的修行,也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去找别人的错,真正的修行是回来看自己,回来净化自己,真正的“出世间法”、解脱道就是回来净化我们内心的种种结缚,当我们真正能够净化内心的种种结缚,能够从最初的结,慢慢的打开、打开,佛陀把它分出来十层的结缚,是由粗、渐渐到微细、到非常微细的。从粗的看到打开,如果你能够打开前面三个结,就是来到证初果。

 

证到初果,继续看到我们内心的结缚、内心的丑陋,继续再净化,前面三个结破除,后面二个结淡薄了,就是来到证二果。你能够把前面五下分结都净化、断除,就是来到证三果的世界。再继续用功,把后面的五上分结,你也把它清楚的看到,而且完全的断除、净化,就是来到阿罗汉果的世界,是没有贪、没有嗔、没有愚痴、没有我慢的世界,是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是真正涅槃彼岸、解脱的世界。

 

所以,修行迈向解脱之路,真的就是完全如实回来面对自己,这个关键、要领掌握住,你就知道什么叫做“世间法”?什么叫做 “出世间法”?“世间法”的修行是越修越厉害,越修我慢会越大,“出世间法” 的修行不一样,是越修身心越柔软、越有惭愧心、越懂得感恩,而且慈悲心是自然流露。

 

当有一天发现到过去真的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这就是真正的大彻大悟。开悟、彻悟不是去看到禅相、异相,或是“漆桶脱落”,不是这样的,那都只是一个过程的小插曲而已啊!真正的大彻大悟是来自于你彻见自己过去的颠倒梦想,从此远离颠倒梦想、不再自欺欺人,成为一位真人,很真实的面对自己,很真诚、真实的善待每一位众生。

 

当你上到彼岸、远离颠倒梦想的时候,回来看滚滚红尘的众生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不知不觉、不以为然的时候,你不会有任何的嗔心的,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大慈大悲之心啊!就算众生不了解你,攻击你、批判你、批斗你,你都不会起嗔啊!你只有无量无限的慈悲。所以,当耶稣快要被钉死的时候,他还是祈求上帝原谅众生,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被判死刑快被钉死的时候,一样没有任何嗔心,真正的阿罗汉是来到完全没有嗔心的世界,这样有什么不好?佛陀希望我们来到贪、嗔、痴完全的净化、完全的止息,没有任何的贪、嗔、痴,没有任何的我慢,这是一个真人、真诚真实的人。

 

“心念处”要开发的就是我们当下、现在讲的当下,不只是大家在打坐的时候,因为这是非常微细的,你现在在禅堂禅修的时候,就要能够在静态之中,开发那一种觉察力出来,在静态单纯的环境之下,你能够看到了,将来在更高难度的动态、历缘对境之中,你也能够看到,这样你就能够处处见法。所以我们当下有没有贪心?有贪、无贪?我们要清楚知道,经文里面所列的都是很简短,你不要只是把它当作名相念过,如果你只是叩!叩!叩!在那里念经念!念!念!念过,以为念过我就交差了,念过!我的功课已经做了,没用啊!就算再念个十年二十年,你还是把它当作名词在背诵而已。

 

这些经文里面的字,真的都是一种境界的叙述,是要真的要做到有贪、无贪?当下我有没有贪心?这个粗的相,还有很微细的相,包括在打坐之中,遇到舒服境界的时候,我有没有贪心?打坐禅修之中,遇到不可意境的时候,或是遇到一些酸、痛、胀、麻的时候,我有没有在起嗔?打坐的时候,当我念头飘起过去一些社会或是别人对不起我,或是一些觉得愤恨不平的现象,你当下有没有在起嗔?都要清清楚楚的看到。

 

所以,有贪无贪、有嗔无嗔,要清楚的觉察到,有没有愚痴?也要清楚的觉察到。有恚?无恚?我内心有没有污秽?要清楚的觉察。是合?是散?我的内心现在到底是有聚合、有凝聚力,还是现在的心是很散乱的,你也要觉察到。是下?是高?我的心现在到底是自卑呢?还是我的心现在是展现我慢、高傲呢?你也要清楚的觉察到。尤其是在历缘对境的时候,你都要清楚觉察面对上司的时候,我有没有自卑之心?面对属下的时候,我有没有我慢之心?面对平民百姓,有没有我慢之心?面对那些大法师、大法王,面对那些高官、权贵,我有没有自卑之心?有没有次等人民之心?你要清楚的觉察。

 

是小?是大?我的心量现在是狭窄呢?还是现在的心量很宽大,有大度大量能够容忍能够包容一切众生?还是“鸡仔肠、鸟仔肚”、心量狭窄、小心眼?我们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到。有修?无修?来禅修的时候,到底我是在混日子?还是在把握时间精进用功呢?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到。我是在如实面对自己的生命,还是在浑浑噩噩的过一生呢?要清楚觉察。我现出家相,到底有在精进用功呢?还是过一天算一天?这都要如实来检讨、如实面对自己。有定?无定?我到底有没有定力?都要清楚的觉知到。有解脱心?无解脱心?现在我有没有来到解脱的境界?我的心有没有被境界卡住、束缚?到底是解脱?还是被束缚住?也都要清楚的觉察。

 

所以“心念处”的开发就是当下,也就是当下你生起的是什么样的心?都要能够如实的观察、如实正知,包括“如实 ”这二个字,都很不容易啊!众生常常是“知不如真”、“见不如实”,你要来到如实不容易,这就是我们修行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精进用功。

 

“安那般那念”的第九─第十二阶段:“阿含解脱道次第”的187页

 

“安那般那念的第九个阶段,当你“出入息法”有耐心、一心一意的用功之后,观察你的出入息,到第四个阶段身就稳定下来了。到第八个阶段,心也稳定下来了,身心稳定下来的情况之下,第九个阶段到十二个阶段就是开发“心念住”的时候。

 

第九阶段就是“觉知心”,第十个阶段是“令心喜悦”,十一个阶段是“令心等持”,十二个阶段是“令心解脱”。

 

在禅修一吸一呼之间,当身心越宁静下来之后,你的各种心态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到,用功的深度是这样越来越深入,你的觉察力越来越高,明心的程度越来越提升。所以,不要小看禅修前几天的这个止,“身念住”方面的下功夫,就是让我们的身心沉淀下来。当身心沉淀、稳定下来之后,后面的 “心念住”才有办法开发出来,才有办法觉察到。所以,当你身心稳定之后,第九个阶段就能够“觉知心”,也就是“心念住”的开发,你的心现在是处在什么样的情况?我清清楚楚的觉察,也就是清醒明觉、醒过来,清醒明觉,但是这时候的醒,还不是大彻大悟的醒,那是觉悟,现在的醒是一个初步的觉醒过来了。

 

身、心对焦是到第八个阶段,身心已经是完全对焦,而且稳定在当下了,这时候你有明觉的心、身心稳定,才会来到有见法的因缘,见法的力道是来自于 “明心”,所以这时候要清清楚楚知道我们的心态、状况,内心是很清朗、明觉的,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你要来到这样的阶段,这时候几乎各种方法帮不上什么忙,唯有最简单、最单纯的法门,才能够帮助你来到这样的阶段,如果你用的法门还很复杂,或是嘴巴还在那里念!念!念!,那都还停留在“口行”的阶段,你还没办法来到“心行”的阶段。

 

我们现在要慢慢到微细,你身的冲动、“身行”要停止下来,再来,“口行”也要停止下来, “口行”不只是嘴巴的讲话、讲出声音,我们的寻、伺,内心里面的起心动念,包括内心念念有词那些,都是属于“口行 ”,这方面到第八个阶段都会停下来了,你可以比较看看、可以去了解,所有的法门里面,哪一种最能够让我们放下“身行 ”,也放下了“口行”,而来深入到“意行”呢?

 

不是其它法门不好,而排斥其它法门,绝对不是这样,而是各种法门都有它对治的作用。但是我们要知道所有的方法都是方便法,方便法就是协助你,像你年龄越来越大,不是像小孩这样,你年龄越来越成长,所以你需要的玩具就越来越简便。如果你的内心智慧越成长,心灵宁静程度越高,你所需要的“有为法 ”,是越单纯、越简便、越净化,不需要复杂、不需要花俏、不需要花招,那都是很简便的。所以,越简单的方法是越高级,来到“出入息法”是非常单纯,然后它会一路的帮助你深入、深入,“身行”放下、“口行”安止,再来 “心行”安止,这时候,来到很纯净宁静的明心境界,这就是“觉知心”。

 

再来,第十个阶段就是“令心喜悦”,“觉知心”就是,如果以很多人在修禅宗来讲,他们要的就是觉性,尤其是《六祖坛经》讲说: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很多人把这个阶段都会错了,那不是目的、不是目标,只是一个过程、一个阶段,结果很多修行人就一直守在那里、卡在那里─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就认为这就是你的佛性、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的觉性、就是你的本觉,你就好好的保任、好好的守住,结果很多禅门人物,就一直地守在那里、卡在那里,不知道你顶多只是守在第九个阶段的“觉知心”,明觉的那一种情况而已,但那个不是目的。

 

因为这时候,你的智慧还没有开发出来,把我们的心境磨平、磨光,不是目的,才是一个工具而已,这时才只是磨出很锐利的一个开刀工具,才要真正开刀而已,开什么刀?这一面镜子可以成为一个照妖镜,但是要知道照妖镜,不是去照别人,磨出这一面镜子不是要去照别人,而是要照自己,照出内心的种种结缚,照出自己内心的污垢,照出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我慢,有明净的这一面心镜,你才能够如实照见。

 

照见的时候,你才能够净化那个“自我”,常常在自欺欺人的那个“自我”,当你如实的照见之后,它就会净化、会逃之夭夭、会消散,这样你才能够远离颠倒梦想。所以“觉知心”之后,这只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但不是停在那里,这时候我们才要来到“止观双运”,很多人对整个解脱道不了解,常常在“解脱道”的修行过程之中,都停留在某个关卡,或是某个叉路就偏差、偏离了。

 

这时候我们有一个明觉的心,也就是能够来到不思善、不思恶的心,但是你这个心也要能够起作用,在起作用的当下,你又能够很清楚的觉察,所以我能够 “令心喜悦”,在“清净道论”的“安那般那念”亦即本书185、186页都有,这一经所讲的“出入息法”,在《杂阿含》就翻译为“觉知心悦”,“清净道论 ”翻译为“令心喜悦”,事实上就是内心到第十个阶段。我内心不只是祥和宁静,也可以非常的喜悦,喜悦的情况,那个频律、波动,都清清楚楚的觉察,而且代表我的心不只可以维持在很平静的情况之下,我也可以动。有的人修行、修一修,认为要来到“无念 ”的世界。

 

无念,如果以“出入息法”的话,第八个阶段就已经是来到“无念”的阶段,第八个阶段“安息心行”,就是已经来到“无念”的阶段,所以有的人就认为“起心即错、动念即乖”,我们修行是要无念,结果修!修!要追求个“无念”,不敢起心动念,那也是修得变成枯木禅,身心会僵化、身心会凋萎。

 

心是要“明心”,“明心”之后要能够明行、明觉,然后在“明行”、明觉的情况之下起作用,所以这时候我心可以喜悦,可以微笑,可以非常快乐啊!那种法喜可以展现啊!但是当下没有我慢,都保持清醒明觉,“令心喜悦 ”就是心喜悦的情况之下,也清楚觉察。

 

令心等持

 

到第十一个阶段“令心等持”,也就是觉知心定,令心等持,就是我的心能提、能放,不容易喔!众生常常是这样一直动、动、动,就是静不下来,不然有的修行就是这样要修到无念、修个宁静,但是你修、修、修得追求一个静,你就不敢动,一动就是很害怕,很挫折,那都是走偏,没有走在正确的中道之上。你走在正确的中道上是可动、可静,可静、可动。

 

“令心等持”还有另外一个深层的意思,你能不能以等持、平等之心,来对待一切境界?能不能以平等之心善待一切众生?说到平等之心不容易啊!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等持”的心,以平等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你就会体会到佛陀的法号、名号─无上正等, “正等”就是以完全的平等之心善待一切众生,不要把它只是当作标语、是真的要做到,众生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

 

“等持”的世界、“正等”的世界是完全绝对的世界,看到小花、看到大花,你会以平等心来欣赏它们;看到平民百姓、达官贵人,你一样以平等心来对待他们,要做到这种心境不容易,你一定要来到超越所有的框框,一定要来到超越种族、超越党派、超越国界。如果没有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你不可能来到“等持”的世界,如果你坚持某个宗派、某个党派,你很容易站在一边,以不平等之心对待另外一边。解脱,就是来到没有框框、没有篱笆的世界,所以要能够来到“令心等持”不容易,不要把它当作只是标语,那是解脱之路,真的要来到、要证悟到,而且要真的做到。

 

令心解脱

 

再来,第十二个阶段“令心解脱”,你的心能不能来到解脱自在的世界,这就是佛教所要追求,也是任何宗教所向往的目标─来到解脱自在的世界。如果你的方法不正确,或只是在“有为法”上面下功夫,你都还是在枝流末节上面,在一些宗派的框框里面绕,成为一些宗派的信徒,而没办法来到真正的解脱。你要超越宗派、超越宗教,才有办法来到真正的心解脱,心要能够解脱,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绝对没那么容易,有时候只是部分解脱,或是一时的心解脱。

 

在打坐的时候,在禅修的时候,好舒服、好棒啊!都没有贪、嗔、痴,好感恩啊!好知足啊!但回到家里,太太摆一副脸孔给你看,指责:你在那里享受好几天,我在家里当牛当马,她愤愤不平,结果摆脸色给你看,糟糕!你那个心境马上从天堂掉到地狱,女众也是一样啊!当你回去,你先生只要讲你几句、泼你一个冷水,你马上从天堂掉到地狱,这就是说,我们那一种解脱都只是一时的、短暂的或是局部的,不是来到究竟解脱。

 

如果是来到究竟解脱,在禅堂里面很高兴、很安祥;回到家里太太泼你冷水,你也觉得喔!好清凉啊!像苏格拉底,太太骂他之后,哦!打雷啦!拿出冷水来泼他,哦!打雷之后下雨啊!好清凉啊!真的解脱之心,就是面对什么境界都没有嗔心,而且会慈悲的善待一切众生。一般众生的心,很容易成为境界的奴隶,而处处黏著!

 

我现在讲这很简单,很快的讲出来,但是如果你没有很认真去检验,不知道说你的心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遇到一个好吃的东西,你心里就想,回去要怎么样来做,要买什么材料,然后要做的色香味俱全,你的心就被那个境界卡住了,包括说修行也是一样,遇到一个某某大师很有名,听说有神通,就觉得一定要去,在崇拜大师的情况之下,你不知道你的心,被那个大师的境界把你系缚住了。某某大山头很有名,国际大山头很有名,我依止在那里就没有错了啦,好几百人、好几千人在那里依止,依止在那里就没错了,你不知道你没有依法,没有回到依止在法,你被大山头的那个境界把你吸住了,成为那个境界的奴隶你不知道,还洋洋得意我是某某山的人,你的心没有来到解脱的世界,你的心被大师、被大山头、被大偶像卡住你不知道,这离心解脱还很远。

 

如果你固执在某个宗派、某个框框里面,要知道你的心没办法来到真正的解脱,所以佛陀在“葛拉玛经”,在我们这一本书一样有摘录出来,“葛拉玛经”就是不断的提醒大家,真的要保持客观、冷静、理智、求真、求证,不要经典崇拜、不要偶像崇拜,这都是修行上很多的叉路,唯有你保持客观、冷静,理智、求真、求证,如实的面对自己、如实的来检验,你才能够一关一关的过去,最后必然能够来到真正的究竟解脱。

 

很多人很认真的要修行、要打坐、要开悟,急著要有所成就,有的人一天用好几个小时在打坐、在参禅,有的人就是专业的修行,好几个月闭关专修、专心用功,但是一年、二年……几年过去了,还是不容易有成。远的不说,光是在禅修的这几天,有的人会认为奇怪,我怎么好像进步不明显,我怎么打坐还是不容易得力、不容易入定,一颗心还是这样飘浮不定、动荡不安?当然有闻思基础之后,闻思修证会一直的上来,你的法喜会很快出来,但是有的基础不够、闻思不够、观念不正确的话,他很努力、很拼命用功,但是却发现距离他所要的,还是差的很远,也就是他觉得修行不容易契入、不容易得心应手,这里面有一个很重大的关键,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是什么呢?欠缺慈悲心。

 

有的人就认为打坐、参禅,或是禅修的时候,就用著一个法门一直深入这样就好了,还要在那里想什么慈悲心?如果你在修行的过程欠缺慈悲心,你的修行很难有成,如果你的修行过程欠缺慈悲心,你的修行会成为一种练功夫,或是长养“我慢”的方式。不要小看慈悲心,有的人认为慈悲只是世间的善法,慈悲心是从世间的善法迈向出世间的桥梁。

 

善人慈悲喜舍

 

记得!慈悲心是从世间法迈向出世间法很重要的桥梁,而你将来要慈航普度,一样是透过这个慈悲跟众生广结善缘,不管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都不能够欠缺慈悲心,慈悲心怎么修?有什么功效?有什么功德?请大家看《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页─第二章的善人慈悲喜舍,这一章节是从《增一阿含》的443经所摘录出来。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拄,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尔时世尊便说斯偈,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

 

你能够好好行慈悲心,“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也就是很快能够到达涅槃究竟解脱的彼岸。但是要知道慈悲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而不是把修行就光停留在是世间的行善布施这方面,它是一个很重要跟众生广结善缘,让你培养足够的善根福德因缘。

 

“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修行不是光用嘴巴讲或是用头脑在那里想,在那里想像作意思惟,不光是这样,说一丈不如行一尺,你是真的要行、要行动,要实际去做出来,不是光用嘴巴讲,要修行慈心解脱。当你不断用慈悲这一种方法,一方面来修行,一方面也慢慢默默去做,你会来到解脱的情况,而这一种解脱是代表著你内心很喜悦、很安祥、很自在。

 

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在生气、嗔恨别人的时候,你的内心是很苦的,这时候就是处在地狱里面。你在怒骂别人的时候,就是在阿修罗道里面,如果你在展现慈悲、行慈悲,善待一切众生的时候,不但内心很愉快、很快乐,而且你也会把这一种气氛带给众生,这时候你就是处在天堂的境界,处在极乐的世界里面,所以你光是行慈悲,一样可以来到解脱,但是你要来到究竟解脱,一定是要深入整个闻思修证。

 

如果一个人能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而且你跟众生分享慈悲的好处,又劝人多行慈善,像这样的人会获得哪些果报呢?种善因、得善果,会有哪些果报呢?有十一种,哪十一种呢?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就是说,你在睡觉的时候会睡的很安祥、很安稳,不会有什么恶梦,没有那些恐怖的梦。恐怖的梦,往往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担忧,往往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如果一个人能够行慈悲之心,你的睡觉就品质会很好,而且会睡的很安稳安祥,卧安、觉安、不见恶梦。

 

再来,天护,因为你有慈悲之心去善待一切众生,老天爷也会善待你,龙天护法也会来保护你,自助天助,自助人助啊!所以我爱人人,人人爱我,这就是下面所讲的人爱,因为你用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众生也会回报你慈悲慈爱。

 

“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拄”,一个有力行慈悲、充满慈悲心的人,意外的灾害、天灾人祸就会大大的减少,很多的灾祸也会大化小,小化无,真的会这样。像有一次我开车从台北回基隆的时候,就在汐止交流道的入口,从北二高到中山高这之间入会口,那个会合口是弯道又下坡,因为高速公路的匝道是有红绿灯的管制,当我开到那里的时候,它是从绿灯转为红灯,我们理所当然是要停下来,所以我就减速停下来,准备要停在红灯的前面,但是此时从后视镜看到后面有一辆车很高速的冲过来,因为通常红绿灯,我是第一辆要停下来的时候,会稍微注意一下后面的车辆的动态,他们有没有注意到红绿灯,我通常会注意一下,这时候我看到后面那一辆车子,以他的速度来断判,他并没有看到高速公路会合口的红绿灯,所以这时候我本来刹车是要踩死、要定下来,但是当我减速到时速差不多十公里的时候,我把刹车板放开、不敢停住,为什么?我让我车子再继续往前滑行,后面那一辆车在一两秒之后,真的是撞过来,还好因为我没有煞住,所以我的车子往前滑行。

 

当我那时候停下来,对方也停下来了,对方的车头是撞坏了,我的后座保险杆也撞了一个凹洞,当我下车的时候,对方他们几个人出来,然后一直跟我道歉说对不起,我也是慈悲的对待他们,因为看一下我后座,稍微一点凹窝,保险杆稍微破一个洞没关系啦!对方的车头也撞坏了,他们对方是一直表示抱歉,我就微笑面对的跟他们讲说,你们人有没有问题?,关心他们里面的人,他说稍微撞一点而已,没关系!我就跟他讲,只要人没有受伤,没关系,没问题,我这里没事情,这样就没事了,也没有冲突、没有什么纷争。

 

虽然有意外的车祸,但是一样,大家和谐,很好的收场,如果有的人被一撞之后,你很不甘心,就下来怒气冲冲的,很有可能就会酿成一些灾祸出来。当我被撞的时候,我心里会想这个也是大化小、小化无啊!而不是想说我今天怎么这么倒楣、怎么被撞,我往好的方面想,可能本来要有一些更大的灾祸,但是因为我们平常就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所以大化小、小化无啊!人员也没有什么受伤,我们就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所以,一样意外的灾害、灾祸会大大的减少,而且会大化小、小化无。

 

“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尔时世尊便说斯偈,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你这个慈悲不嫌多的,“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注意这两句话,为什么一个行慈悲心的人,你内心的各种结缚会渐渐少呢?我们先说身见就好,一个人吝啬的人,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总是样样都为自己,像这样你的身见很牢固,则你内心里面的结缚,就很牢固很强,身见不容易破除,如果一个人你舍得,乐于行善布施为众生,你也把众生的苦难就像当作我们自己的苦难。

 

这无意中,我跟众生之间的那种隔阂,是不是渐渐的淡薄掉?这就是身见结无意中一直在化除、化除,我跟众生之间的隔阂渐渐的淡薄、淡薄,最后会完全的消失,这就是诸结渐渐薄,当我们真正在施行慈悲的时候,我们会以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那一种身见、我所,就会渐渐的化除,这些有什么功效呢?转渐于道迹啊!你很快就能够见到、遇到真正的解脱道。

 

真正的解脱道,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能够很快的遇到解脱道,需要有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你能够行慈善,表示你有善根,你在行善的当下,也是在累积很多的福德,而且跟众生广结善缘,我们不少同修、不少学员接触到解脱道,都是他们在行慈善或是行义工、法工的时候,就是当下有同修、有其他的朋友,跟他们介绍这些资料,如果他没有去参加义工,没有去参加一些行善,他就错失掉接触我们这些解脱道的机会了。

 

所以行慈善,跟众生广结善缘,会有很多的好处,而这回报不是用有形的金钱所能够衡量的,你越是无所得、无所求之心去行善,三轮体空的行善,你无形之中所获得的回报更大,最大的回报是怎么样呢?不只能够升梵天上,而且“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这些累积下来的善根福德因缘,都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到达究竟涅槃彼岸,也就是成道、成佛。因此,行慈悲心不是口号,而是要真的去作,我们很多人都会看到世间很多的对立、很多的冲突、很多的不平等、很多的仇恨,像这方面,如果你用仇恨去对抗仇恨,只会仇上加仇,你用武力想去化解世间的各种对立冲突,只会引来更多的仇恨,世间最大的力量是慈悲,真正能够化解各种冲突对立、能够化解任何仇恨的,只有慈悲。

 

慈悲的力量无限,唯有慈悲能够感化最刚强、最顽劣的人,但是我们要懂得悲智双运,慈悲不是烂慈悲,你要懂得悲智双运,如果是烂慈悲,你的慈悲有时候很容易长养众生的欲贪,有时候变成溺爱,反而害了对方,不要忘了必须悲智双运,智慧怎么来?需要大家深入闻思修证、止观双运,所以菩萨道跟解脱道要一起并行并进。

 

怎么样来修慈悲心呢?慈悲喜舍称为“四无量心”,为什么称为无量心呢?因为慈悲行、慈悲心,会把我们狭窄的心胸不断扩展扩大,扩大到无边无际无量,所以称为“四无量心”。你怎么去修?怎么去做呢?请看“阿含解脱道”十一页的第二节:

 

如何修慈悲心?

 

“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慈悲心怎么样去修?怎么样去做?有个很重要的重点,慈悲心的扩展一样是要从点、线、面到虚空,这个点怎么开始呢?

 

“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我们的内心跟慈悲心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的内心充满著慈悲心,遍满一方成就游。你从这个点开始做起,把这个点做好之后,慢慢继续再扩大到“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再把这个慈心慢慢的扩大、扩大。这个步骤是怎么做呢?第一个步骤点就是从善对自己开始,第二、这个线就是来到善待家人、善待亲友、亲戚朋友。再来,面呢?面是扩大到善待全人类、善待全人类。空间呢?扩大到空的时候,是善待一切众生,包括六道的众生,也包括你认为无情的植物,包括山河大地。如果懂得慈悲善待他们,你不会蹂躏它,不会破坏它。

 

为什么慈悲心要从善待自己开始?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说,我们修行就是赶快要去行菩萨道,赶快赶快去帮助众生,赶快去行善,你在行善的当下,不错!你是有喜受、乐受,你也觉得你在行善。但是几年之后,你还是会觉得内心是空虚的,还是不安的,我内心深层的忧悲苦恼还是没有止息,遇到比较强的境界考验冲击的时候,还是在起嗔。对其他的人、对外面那些苦难的人,很容易生起慈悲心,但是回到家里,家人念我几句的时候,又很不高兴。

 

面对别人慈悲容易,面对家人慈悲不容易,所以这是很多行善布施的人共有的一些心得,但是你有没有停下来、静下来去看看,众生有苦难,但是在行善的这个众生本身,有没有苦难?你看到众生在颠倒梦想,你有没有停下来、静下来看看,我这个众生有没有在颠倒梦想?你看到众生在苦海里面,你有没有回来反观自己,有没有还在苦海里面?如果有,我们要好好的去深思一个问题,如果我还不会游泳,我怎么教人游泳呢?如果我还不会开车,我怎么教人开车呢?如果我不会游泳,我怎么能够跳下水,去救度众生呢?

 

再来,我们说要度众生、度众生,但是我这个五蕴身心里面,一样有很多的众生,我这个五蕴身心里面的众生,他们也在呐喊,你有听到吗?如果你能够宁静下来,你会听得到。但是一般众生很不容易静下来,你听到外面众生在呐喊,但是你静不下来,所以你很不容易听到自己内心里面众生,一直在呐喊。所以,当一静下来的时候,你内心恐慌不安,不愿意去听听自己内心众生在呐喊,结果你又透过忙碌、透过行善、透过其它的作为,然后让自己忙碌,又忘了内心众生在呐喊,就好像家里的人在抱怨,但是你觉得他们在发牢骚,你不喜欢听,我出去外面作善事更快乐,所以你不愿意帮助家里的人,而宁愿跑到外面去帮助别人,你觉得因为帮助别人,别人会对你感恩,而你帮助家里的人,他们嘴巴没有那么甜,你就不觉得很快乐,他们甚至认为你是应该的,所以你就很火大、不想做,所以对别人慈悲容易,对家人慈悲不容易。

 

再来,对身外的人慈悲容易,对自己慈悲不容易,众生甚至还常常在折磨、在虐待这个五蕴身心,这一匹牛、这一匹马一直在几十年来默默的陪伴著我们,都在为我们默默地拖著牛车、默默地耕耘,这一匹牛、这一匹马,一直几十年来让你骑在它上面,然后东奔西跑,一直在追逐你的欲望,但是你却很少好好的去爱惜它,好好的去感恩它,而当他做得辛苦的时候,有病痛在呐喊的时候,你又在责备:业障深重啊!我怎么样……。你很少用慈悲心去关怀他,很少用感恩心去善待这五蕴身心,像这样是错误的,你要救度众生之前,能不能从因缘最近的开始做起呢?五蕴身心的这些众生跟你的因缘是最密切,如果你做事情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你会从因缘最近的众生开始做起,善待这个众生,如果你本身不快乐的话,没办法带给别人真正的快乐。

 

注意这一句话!如果你本身不快乐,不安祥,你没办法带给众生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祥,顶多也只是一种治标,或是你透过那一种行为,一方面满足自己行善的一种满足感、成就感这样而已,如果你自己不知道如何安自己的心,你不可能帮助众生安其心,一条路如果你没有真正走过去,走过来,你不可能清楚的告诉众生如何走过这一条路,慈悲心是不错,但是要有智慧、要切实际,我们想救度众生之前,要先回来救度自己,自己成为明眼人,你才能够告诉众生怎么成为明眼人?自己学会游泳,你才会教导众生怎么学会游泳而出离苦海?所以慈悲要从善待自己开始。

 

只要你内心还有苦、还有不安、还有嗔心这些结缚,就是我们内心这些众生还在苦海里面,能不能请你大慈大悲,将这个跟你因缘最近的众生,先度化让他们能够出离苦海?如果你能够度化这些众生出离苦海,他们会成为你更大的助缘,然后协助你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所以我们来这里打坐、来这里禅修,就是要度化这个苦难的众生,也就是我们有广大的慈悲心想行菩萨道,但是我们了悟菩萨道必须建立在解脱道上。

 

我想度化广泛的众生,需要先回来度化这个苦难的众生,你真的懂得度化这个苦难的众生,你就知道怎么去度化无边无量的众生。慈悲方面,当你把这个点做好了,你就知道怎么去-大到线,扩大到面,扩大到虚空,只要自己还没有解脱,还有我慢、还有烦恼,宁静下来的时候,不敢面对自己、静不下来,或是一个人在夜暗的时候,你还有恐慌、还有不安,都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五蕴身心的众生,还在苦海浮浮沉沈,拜托你慈悲救度他们吧!所以,真正的慈悲是从这个点开始,真正的菩萨道是建立在解脱道上。

 

佛陀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人,佛陀一定是本身先力行,实践解脱道有成,开智慧、大彻大悟之后,再倒驾慈航、普度众生。在还没有解脱之前,所有的慈悲心、所有的善行,都是累积我们善根福德因缘的资粮,不是说不重要,但是解脱道跟菩萨道要并进,而且知道什么是究竟?你要力行解脱道,才能够展现出真正的菩萨道。

 

当你懂得慈悲善待自己的时候,你就知道怎么样真正善待别人;当你不会对自己起嗔的时候,你也不会对任何众生起嗔;你能够接纳自己丑陋的时候,你也才能够真正接纳众生的丑陋。为什么一般人容纳不了别人?看到别人的脸黑、看到别人的缺点,你就起嗔,看到别人做不如己意的时候,你就起嗔,因为你容纳不了别人的污点、容纳不了别人的缺失。但是更深层来讲,是因为你不能够包容自己的缺点,你认为你自己是圣人、是圣者,不容许自己有那些污垢,所以你是认为自己是很好的人,我是很清净的人,然后不屑一顾别人的缺点,所以对别人的缺点,你就会回给他嗔心、责备、怒骂。

 

但要知道你所不能够包容别人的,事实上,真正深层的潜意识里面,是你包容不了自己,你没办法接受自己的丑陋,所以你就没办法接受别人的丑陋;你没办法接受自己的贪嗔痴、我慢,所以你也不能够容纳别人的贪嗔痴、我慢。我们会讲很多的理由来责备别人的不对,但是我们很少去看到那个最深层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去净化自己,没有去看到我们的脸没有比别人白。我们自己是不断地在防卫,不断地在美化自己,没有如实面对自己,然后让这个五蕴身心的众生,在重重的包裹里面继续在苦、不安,然后看到别人一点缺点,我们就容纳不了别人、就生气。

 

所以,真正要消除嗔心,记得!唯有你能够回来善待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脸黑,能够先从对自己慈悲。当你真的能够对自己慈悲,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丑陋,而能够包容自己、对自己慈悲的时候,你才会真的将心比心去包容一切众生。真正慈悲心是来自于我们能够了解,我们没有比别人好到哪里!我们再笑别人的话,只是五十步在笑百步,何来忍心去苛责别人呢?所以,你如果真的回来善待自己,救度这个苦难众生的时候,你会真的慈悲善待一切众生,而那时候的慈悲心是自然的流露,不是用修的,不用修啊!它是自然的流露,不用造作,不用想像。

 

没有自私自利的阿罗汉啦,阿罗汉是代表解脱者,如果你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解脱;如果你解脱,不可能没有慈悲心。这不是在绕口令喔!没有慈悲心的话,你不可能解脱;如果你解脱了,你不可能没有慈悲心。所以,真的要从慈悲善待自己开始,你就懂得慈悲善待一切众生,他就会从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也就是从点、线、面,不断的一直扩大。你真的能够善待自己,就会将心比心善待家人,你以前严厉苛责家人,但是当你回来如实善观自己,你就会知道我该去体谅家人、该善待家人。

 

很多人遇到一些逆境,遇到一些波折、挫折,或是遇到一些逆境的考验、冲击,就会想要赶快怎么去消灾?要赶快怎么样去祭煞?祭一祭啊!要赶快怎么样去做什么……一些仪式,然后来消消灾……这样。但是我告诉各位,不是说那些仪式不重要,那些是随顺众生的因缘需要,但我告诉大家一个最有效的消灾方式,就是慈悲善待自己,也慈悲善待一切众生,你很多的灾祸会大化小、小化无,这是真正的消灾,把我们原来狭窄的心量扩大、扩大,扩大到无量,这是真正的在消灾。

 

第五节 法念住 “阿含解脱道次第”187页

 

空海今天以出家众的身份讲经说法,也以佛教的弘法师的身份讲经说法,我所讲的是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场,因为释迦牟尼佛也是站在没有宗派、没有宗教色彩的立场,来叙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为什么我们一开始要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除了一种感恩之外,空海觉得在人类历史上,那些解脱者、大彻大悟的人之中,在他们解脱之后,又能够把这一条解脱之路很清楚、很详细讲出来的,以释迦牟尼所讲的最清楚、最具体,让我们有清清楚楚的地图可以依循,可以逐步的深入,可修、可证、可达。

 

我曾经比较过人类历史上的那些智慧者,包括其它的宗教宗派我都有涉猎,我们没有排斥其它宗教,那些解脱者、智慧者所沿的目标,他们所讲的真理实相,事实上是相同的,所指、要迈向朝向的目标也都相同,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在诠述要到达究竟涅槃彼岸的方法,有的讲得比较概略,有的讲得很清楚、很清析,而释迦牟尼把解脱之路讲得很清楚,让我们可依可修可证可达,所以除了对这些智慧者感恩之外,对释迦牟尼更有一份的尊重、尊敬与感恩。

 

“安那般那念”的第十三─第十六阶段:

 

“安那般那念”第十三到第十六阶的次第,第十三是“观无常”,十四是“观离欲 ”,十五是“观灭”,十六是‘观舍遣我出息’及‘观舍遣我入息 ’,彼如是学。

 

这里虽然是摘录“清净道论”,是觉音论师所著作的,但是他所引用的一样都是来自于南传大藏经,也是佛陀都有讲过的次第步骤,他只是再加以说明清楚一点。

 

观无常

 

第十三的“观无常”,这个“观”,不是我们一般人的思惟,也不是肤浅的看,不管你学问有多高,不管你人生的涉猎有多深,你的看跟这些修行者,他们经过禅修、经过深定、经过“止观双运”,那时候的看是不一样的,一般众生的看是用眼睛在看,或是用你的大脑在思惟、在解析,你不是用心灵在直觉,佛教所讲的看、所讲的观,都是用智慧眼、用心灵在看、在直觉,众生的看是带著染污的心、凹凸的心镜在看,是透过一面凹凸镜在看世间,但不知道你是不知不觉、不以为然,那些解脱者、智慧者他们看的是清清楚楚,他看到你是用凹凸镜在看,你不但不会承认,而且你还否定修行的重要。

 

佛陀他们经过用生命去找法、用生命去修行,把凹凹凸凸的心镜他整平之后,用一个又明又平净的镜子,没有染污、没有凹凸的心镜来看这世间的时候,是看得清清楚楚啊!所以前面“出入息法”的第一到第十二个阶段,都是在作基础的功夫,你这个地基准备好了、身安定了、心也安定了,来到明心的阶段。再来,你用清净、没有污染的心,来看万事的实相的时候,你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没有染污、没有扭曲,能够来到如实观。唯有你没有染污、没有扭曲,你才能够如其万物的本来面目来看待万事万物,这就是如来的境界。说起来很容易,但是你真的要做到很不容易,如果你的身心真的有宁静下来,才会不断的看到原来过去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是错得多离谱,这时候你才会大大的生起惭愧心,才会更加勇猛精进用功,才会离开那个自以为是、我是我能我慢的颠倒梦想的世界。

 

但现在讲这些,很多人还是不以为然,他会觉得有那么严重吗?有那么严重吗?唯有你真的下过很多功夫之后,才会发现唯有真的生起惭愧心、柔软心、有反观的能力,静下来之后,你才会看到是不是真的那么的严重,为什么说众生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当有一天你会彻证、真的了悟之后,你会痛哭流涕,一方面这里面是有喜、有乐、有哀伤,看到自己过去错得多离谱,而庆幸自己醒过来,上到彼岸,看到众生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沈,你一样会生起悲悯之心,所以你的修行过程之中,如果真的去见法、真的去体悟,真的去看到自己的颠倒梦想,你常常是会痛哭流涕的,这个哭是有哀伤、有哀感,但是也有法喜、也有欣慰、也有慈悲心、也有悲悯之心的。

 

“观无常”,当你的身心宁静下来,这时候用你的智慧眼去看、去体会、去体悟,什么叫做无常法印?什么叫做无常法流?这时候你会清清楚楚的体会到,原来万事万物都一直在流动生灭变化,现象界的一切,你所看得到的、你所触摸得到的,或是任何你所想要抓的,原来一切都一直在无常流动生灭变化,不管是极小或是极大,不管我们的五蕴身心的任何部份,不管我们的身心内外,现象界的一切,宇宙人生的一切,竟然都是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当你能够彻证无常法印的时候,你就会来到第十四阶段的“观离欲”。

 

观离欲

 

这个“观离欲”,是来自于你的智慧眼打开,了悟真理实相之后,你远离了颠倒梦想,《阿含经》都会讲到厌、厌离欲,写的都很简短,但是众生从文字上面去理解、去解读,往往你所得的结论都是负面的,所以很多人就认为《阿含经》是小乘的,你学了那些之后就会厌恶人生,厌、厌恶人生,你就不会想要度众生,就没有慈悲心,那是完全错误的论断。,那个厌,不是众生从文字上面去理解的那一种悲观消极的厌,那一种离欲也不是消极悲观的离。

 

那一种厌离欲,是完全来自于你打开了智慧眼之后,清清楚楚的看到原来我过去是在海中凿河,在大海里面一直很努力地在开凿一条运河,我现在讲这样的比喻是很深,你要慢慢去体会,你一直在那里挖、要开凿一条你所想要的运河,你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但是你看不到你是白忙一场,你也看不到你的挖掘越多,对这个海洋的污染跟破坏是越大,你看不到你所抓的,竟然都是一些梦幻泡影,你在构筑一个空中阁楼的梦幻世界,你不知道。当有一天你清楚的看到之后,你还会在那里海中凿河吗?还会在那里构筑梦幻泡影的世界吗?你自然会厌离的。

 

现在举个例子,像有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年轻人在耍酷,看谁比较酷,比赛什么时候就敢抽烟、就会抽烟,有的人就在比,如果他没有抽烟,好像就落后,结果就好奇的去抽烟,要比酷、耍酷的这样抽烟,一开始是有那一种比较之心、好奇之心,但是慢慢的却染上了烟瘾。而染上烟瘾之后,要戒掉又不容易戒掉,后来慢慢的形成常常要透过吸烟来刺激,他觉得要抽烟才有精神、才能够振奋,但是有时候他也知道烟的害处,但是他还是一样舍不掉、放不下,如果在他还没有真正要舍离,或是觉得抽烟是一种男人的象征,是一种成长的象征,是一种很帅气的展现,如果他还认为抽烟是很酷,当他还对烟有那一种喜好的时候,你要强制他戒烟,他是不接受的,而且会有很大的反弹、反抗的。

 

当他还没有透视烟瘾的害处的时候,他会执著不放,而且会跟你对抗,你常常要劝他戒烟,他认为你是他的眼中钉,他认为你是坏人,你不是他的同党,所以这时候他不会想要离开,就算勉强的戒,他也是那一种被强制去戒烟,因为太太跟他下通牒令:如果你再不戒烟就要离婚,好啦!勉强去戒烟。结果还是一样,戒得好像有点成功,回来总算可以交差,但是内心里面呢?对抽烟的冲动、欲望,有没有停止?内心里面还是想要抽的,只要太太看不到的时候,还是想要抽几根,那一种别人来规范你、别人来要求你离开、放下的,那不是真正的舍离,不是真正的放下,你不会真正的厌离。

 

但是直到有一天,你能够冷静下来解析,真的抽烟对自己到底有多大好处呢?看看前人,然后比较一下,你慢慢的去体会,当你真的了解抽烟的益处到底有多少?害处到底有多少?当你清楚的了解之后,有一天你下决心觉得说,真的不要再用那些烟害,害自己也害别人,这时候当你有正确理解之后,自己下决心不想抽烟的时候,那一种就是真正的舍离。当你一段期间不抽烟,后来有朋友要拿烟给你,或是在你面前抽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到以前自己抽烟的时候,不晓得那个烟味多么臭、多么难闻,还以为饭后一根烟,快乐似神仙,还在舍不得那些烟味跑掉,还在那里大吸一口。

 

当你戒烟之后,觉得空气好新鲜、好清净,这时候有烟味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过去为何这么的无明呢?怎么把这么不好闻的味道,还在那里的乐在其中,所以这时候体会到那一种坏处之后,自己就讨厌那个烟味,就会讨厌抽烟,这时候那一种厌离是来自于你内心的真的不想要。以前你是伸手牌的,要向人家要烟,当真的不想要的时候,就算朋友现在就算别人要给你,你也都不要了。

 

所以,这一种厌离不是用戒条规范,不是别人来强迫你,那都只是一些片断有效而己,真正的厌离是来自于你的智慧眼打开,如实深观,就包括吸食安非他命或是吸食毒品也是一样,当你不知其害、沾染上了之后,那个祸害就无穷。如果你了解那些祸害,你自然就厌离。因此,这种厌、这种离,绝对不是消极、绝对不是悲观,那是来自于你的如实观、来自于你的智慧。

 

观灭

 

第十五节是“观灭”,一般一样很容易从文字上面去解读,因为真理实相实在是不可说,勉强用人类的语言讲出来,语言又再透过文字记录出来,文字又再透过翻译,到达能够看得到的文字跟实相之间,已经有很大的落差。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的落差,然后从文字上面去解读、去研读、去看,就觉得这个又是灭,人生什么都没希望了、什么都灭掉了,灰心灭志啊!修行修到后来,修得灰心灭志,这样人生就没有意义啊!我还没有娶太太,你叫我来修行,我不要啊!我太太未娶、孩子未生养,你叫我来出家,我才不要、不要。

 

众生都很容易从文字上面来理解,而实相翻译到变成文字之后,很多都走样了,你从文字上面去了解这个“灭”,绝对没办法体会佛陀他们心里面,所要传达灭谛的真理实相。唯有透过实修实证,才能够了解什么叫作“灭”?“灭”有两个深义,一是“苦集灭道”的“灭”,一是生生灭灭的“灭”,这里面有很深的含意。

 

“苦集灭道”的“灭”就是当你了解苦因,苦的形状、苦的现象,苦谛你见到了。集谛,苦的原因怎么产生?你也清楚了解了。再来呢?你会追求的是一个离苦、没有苦的净土、没有苦的涅槃的世界,所以这个“灭”,讲的就是苦的消失、止息。灭谛就是“苦集灭道”的灭,你要来到灭谛,讲的就是涅槃寂静的世界,但绝对不是众生从语言文字名相上面所理解的 “灭”,或是那一种涅槃,不是这样的。

 

你没有了悟真理实相,不可能来到灭谛的世界;你没有找到究竟涅槃彼岸,不可能来到真正的灭谛、涅槃彼岸的世界;你没有透视真理实相,不可能放下你手中的抓取跟执著,你会不断的逃、不断的跑或是不断的追,这个“灭”,包括你的逃、跑、追那些都停下来,为什么停下来呢?绝对不是消极的,而是你发现真的过去实在是颠倒梦想,你一直所要追的、所在逃的,原来是个梦幻,你一直所要构筑的理想梦幻世界,原来就在眼前当下,你最忽略的,竟然是最珍贵的,你所在期盼的,竟然眼前一切都具足,这时候你那些颠倒梦想就会灭掉,所以“灭谛”的含意是很深的。但是你要来到契入灭谛,前面的见法力道要很深,对“三法印”一定要有彻证,你才有办法来到灭谛的世界,“三法印”的无常法印要彻证。

 

这个“灭”还有另外一个很深的含意,就是你会体证到现象界的一切,竟然都是即生即灭、即生即灭;而你的理解、你的觉观,观察到现象界的一切,竟然是即知即灭、即知即灭。这有不一样的地方?大自然、现象界的一切存在,是即生即灭、即生即灭,不管你有没有了解、不管你有没有彻证、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真理实相的存在就是这样,法尔如斯在运转、法尔如斯在展现,你不了解是因为你的无明,你不清楚、不知道而已,有一天当你证悟到之后,你的觉知会发现到现象界的一切,竟然都是即生即灭。而你知道,知道的当下,那些现象马上都消失,即知即灭、即知即灭,这时候你会发现你过去一直所要构筑一个恒常不灭的世界,竟然是虚幻的、竟然是颠倒梦想,这时候你才会破除那一些要抓恒、抓常、抓不变。

 

如果你没有彻证真理实相,就是会构筑你所要的,当你彻证了悟真理实相之后,你就会知道不可能的,法界真理的实相存在,不可能因为你个人的欲求,想要这样,它就随著你的欲求而改变,就像海洋潮流这样在流动、波动,不因为你是当了总统,然后下个命令,说皇帝口是金口,金口下命令:这个海洋潮流要逆流、要改变方向,不可能这样,不会的。长江还是后浪推前浪,还是一波一波的流,一波一波的过去,秦始皇再怎么厉害,能够统一六国,还是壮年就夭折啦!亚历山大大帝能够统治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又怎么样!你这个皇帝够大了吧!你的金口够厉害了吧!但是能够改变得了无常法印吗?几岁就死了,改变不了的。

 

大自然法界的运转法则就是这样,有一定的运转法则在运转,人类是无明、无知,才会想要去改变大自然的运转法则,有一天当你觉得原来我这个小波浪,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波浪,竟然想要去改变大海的潮流,是多么的愚痴啊!有一天,当你了悟真理实相之后,才会照见到自己多么的愚痴,这时候真实智慧才会产生,真正的智慧才会产生,如果你没有了悟真理实相,你的真实智慧不但不会产生,还带著很强的我慢,处处要跟法界挑战,还有人夸下豪语:人定胜天,你怎么胜过天?那是无知啊!那是无明啊!

 

历史上哪一个人能够改变天地的运转法则,哪一个国王、哪一个皇帝、哪一个总统能够改变,不是都一个一个的死掉吗?你改变得了什么?无常法印、无常法流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生灭变化,秦始皇最害怕死,所以他要求长生不死的药,没多久还不是死掉了,虽然他很害怕死、要求长生不死,但是他知道可能还是没办法实践,万一死掉的时候,还是可以作皇帝的,别人还是入侵不了的,所以他就构筑了兵马俑,所以历史上的皇帝,秦始皇是最怕死的,在他还没有死亡之前,他就赶快要构筑兵马俑。

 

兵马俑就是因为他在世的时候,杀死很多人,要统治六国是要杀死多少人,他知道当他死后,很多人会向他讨命、会向他要债,所以他赶快构筑很多的兵马俑,用那些可以吓跑很多的冤亲债主。但是你能够免得了一死吗?而且那些兵马俑能够真的保护你吗?现在可以列为人类的名胜古迹让众生来看。

 

这里面,如果打开智慧眼,你真的处处都可以见法的,你所构筑的梦幻世界还不是一样吗?刘邦的土地在哪里?还不是两眼一闭,就是人家争夺走了。所以,大自然有的,你没办法增减一分,只能够善用而已、只能够应用而已,没办法增减一分,从这里也要去体会什么叫做不增不减?大自然所没有的,你也不可能创造出,能够无中生有、能够空中生妙有的,只有大自然、只有空,这个含意很深。

 

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什么叫做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现在我们再协助大家来体会,什么叫做生生灭灭?什么叫做不生不灭?你要体会到不生不灭,一定要彻证无常法印,一定要彻证什么叫生生灭灭?众生一提到生灭、提到常,或是提到断,都用很有限的语言去理解,无限的实相,众生的智慧真的只是用很有限的智慧,以厘测海、以管窥天,然后就认为:我知道了,你认为你知道,事实上是不知道,直到有一天,当你发现我真的不知道,法界的奥妙、大自然的奥妙,真的是玄之又玄,当你真的知道你不知道,这时候你才是知道。

 

当我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你的我慢才会消失、才会止息,无明才会破除,但是这很深啊!这不是在绕口令,这个很深,你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体会,众生所理解的生、灭、常、断,都是很有限的,而且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人类的逻辑头脑就是这样在二元对立里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非要截然划分,人类二元对立的思惟空间就是这样,你没办法理解到老子所讲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老子正是要破除人类那一种二元对立的思惟空间,二元对立是在平面式的思考,你要提升来,来到高度智慧、高度空间,来看清这个实相。

 

白,它会变成黑;黑,也会变成白,请你不要用二元对立,一刀两断把它截然划分,好吗?白中也有黑,黑中也有白,你认为的那一种常跟断,是把它截然划分开来,能不能去理解到这个实相?常之中有断,断之中有常,龙树也有提到的“八不”,不常、不断,含意很深,真理实相的存在是不常也不断。“不常”告诉我们无常法印,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一直在流动生灭变化,一直在生灭变化、生灭变化。

 

中国的《易经》也正是告诉大家,易就是变易,现象界的一切就是一直在变易、变易,而这个变易又是生灭变化,所以它不会恒常停留在那个阶段,不会的。所以不会常、恒常,但是众生不要一讲到不常,就是断灭空,佛陀也告诉我们“不断”不是断灭掉的,众生一提到否定你的常的时候,你就又落入断灭了。都是在两端跑来跑去,不是抓常,抓不到,然后就是灰心灭志、落入断灭空,很少正确的理解、很少正确的走在中道上,而正确的理解“ 中道人生”。

 

体会到现象界的一切,它是不常也不断,所以他不会落入断灭空、不会落入顽空,他了解现象界的一切没有恒常存在的,所以他也不会去抓,也不会去构筑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幻世界,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所以你要体证到什么叫做不常不断、不生不灭,你一定要彻证生生灭灭跟不生不灭,要体悟到什么叫做常乐我净的那个常,你一定要彻证无常,如果没有彻证无常法印,你的那个常是梦幻世界的恒常不变的常,那是梦幻世界。

 

佛教也有人提出,我们要追逐一个涅槃彼岸的世界,就是常乐我净,这是不错,但是请不要用世间的语言,二元对立的理解空间、理解角度来理解那个常,这里面的常,你一定要彻证生生灭灭,当你能够了悟真理实相之后,这时候你不再海中凿河,不再构筑梦幻世界了,这时候你有智慧眼来看待人生,而且你也会知道什么叫做该做?什么叫做不该做?

 

你会来到无为的世界,但是这个“无为”,不是一般众生所理解的那一种无为,一般众生所理解的“无为 ”,又是断灭的无为、消极悲观的无为,佛经里面所讲的四果阿罗汉的世界,是无修、无证、无为、无学的世界。所以,众生真的要归零,把我们很多的判断要归零,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你都带著世间的智慧去衡量、去判断,去研读经典,那是错误的。

 

你用世间的角度去看,被自己所欺骗都不知道,所以要给自己无限的空间虚心学习归零,从我不懂、我不会,虚心的请教、虚心的学习,这样你就会不断的开发智慧出来。当你了悟真理实相之后,才能够体悟道灭谛,也才能够来到灭谛的世界,苦的消失止息,来到涅槃寂静的彼岸。

 

观舍遣

 

第十六个阶段是“观舍遣”,舍遣这两个字,如果合为一个字,就是一种放下,断除所有的我慢,断除所有的系缚,断除所有的颠倒梦想。如果把“舍遣”分开两个字来解释的话,舍就是放下,遣就是差遣,舍就是放下,遣就是提起,所以舍遣两个字,是表示你能够放下,也能够提起,你放得下也提得起,你能够出三界,也能入三界,要来到第十六个阶段。就是禅宗所讲“十牛图”第九跟第十阶段,一般人是要你放、你放不下,请你提、也提不起来,常常面对很多境界的时候,就是在那里不断的拉拉扯扯,提不起、放不下,没有干净利落。

 

所以,众生的心为什么在那里烦躁、躁动不安?好好去看、好好去解析,就是对很多的事情不敢承担或是不敢放下,我们修行要来到能够提得起、能够放得下,但是说起来容易,要做到不简单。请你清醒明觉的观呼吸,好好的打坐,如果做不到,总是在那里觉得很昏沉,昏沉想睡又不好意思睡,但是要提起精神打坐、精进用功又没办法,又觉得力不从心,你就在那里拉扯,想睡不敢睡,然后精进用功又无力,不断的在那里拉扯,就会浪费很多的生命、很多的时间,能不能有这一种气魄,昏沉想睡的时候我敢睡,我就好好的睡,当你的昏沉疲倦消失之后,我的睡觉是为了不必睡觉,我打瞌睡是为了等一下可以精进用功,不管别人了不了解我?别人用什么眼光看我,我不理会那些,我对得起我自己、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家人,我没有亏待这个时间、没有亏待这些善因缘,别人怎么去看、怎么衡量,那是别人的事情,能不能这样洒脱、这么自在?

 

修行是要这样,该出离的时候,我们出离;该到禅堂来、放下万缘的时候,就是放下万缘让自己大死一番;到禅堂来好好精进用功,不要黏著在禅修的境界,该回去承担的时候,回去该洗衣服,还是放下大男人主义,帮忙太太洗衣服,该承担还是敢承担,太太承担了好几天,回去该煮饭就煮饭。你要能提、能放、要洒脱,所以舍遣,包括我们不但要能够放下手中的抓取,而且也要放下放下,这个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修行真的是来到解脱自在的世界。

 

四念处的修行要领是有次第、有步骤,逐渐的深入,我们已经跟大家带领“身念处”、“受念处”的修行,这些是基础,当基础打好之后,再逐步深入到“心念处”的开发、“明心”的阶段,你把身心安定、安顿下来,把基础打好之后,再来就是准备“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要见法的阶段。至于“见性 ”,在中国大乘佛教地区对“见性”有很多很多的解释,尤其是后来的禅宗演变成跟原始佛法有相当大的出入,不是说禅宗不好,早期的禅宗非常好,但是后来变质的禅宗就有所脱离,印顺长老也为禅宗作一些针砭,唤醒回归到原始佛法上面来。

 

明心见性

 

空海后来对“明心见性”的体会,跟当下一般人所讲的“明心见性”有所不同。当我去年在福建闽南佛学院演讲的时候,一样有人问我“明心见性”,他们听空海的解释跟以前所理解的不一样,认为是根据个人的体悟?还是根据哪一部经典在讲?因为他所理解的祖师论作不是这样说。我们不是说不重视祖师的论作,祖师的言论可以供我们参考,但是希望大家能够回到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如何来说?祖师说很重要,但是请大家别忘了,释迦牟尼佛怎么说?

 

明心,有明心的过程,就是“心念住”的开发,见法就是“见性”,“见性”是见到宇宙的法性,不是去见到一个“自性”,不是见到一个佛性,这个法性就是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佛陀归纳出来“无常、缘起、无我”,如果你不了解大自然的运转法则,这是真理实相,不管你了不了解,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就是法尔如斯的在运转。

 

你不了解,就只是在背道而驰、自讨苦吃而已,这个苦是来自于自己不了解,也就是无明遮障,解脱之路很简单,就是把对真理实相不了解,把这些无明一一的去除掉,把对真理实相的不了解,转换成了悟真理实相,就是把“无明”转为“明”,这个“明 ”就是开悟,究竟讲就是来到大彻大悟,所以修行事实上不是谈空说玄,绝对不是很玄妙,都是很具体,当你真的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那都是立竿见影、一步一脚印,效果都是可以检验的,我们再具体的讲出来。

 

原始佛法所讲的“见法”,若见“缘起”则见如来,见“缘起”就是见法,这是开悟。你真的能够彻证无常法印、彻证“缘起”、彻证“无我”,你一定会远离颠倒梦想,所以佛法的核心,八万四千法门的目标都是朝向协助你去见法、了悟真理实相,如果你学佛学了大半辈子了,还是没有扣住去体证“三法印”,你还是不知道佛法的核心在哪里?你还是掌握不到核心,还是越修、“我慢”越大,如果你能够扣住这个核心深入,不管从哪个法门,只要掌握到这个核心之后,不管从哪个法门契入,条条大道通罗马,条条道路通涅槃。

 

法念住

 

问题是,你要知道核心在哪里?你要知道究竟法在哪里?如果你不知道究竟法在哪里,条条大路皆迷路,因为你不知道核心、目标方向在哪里?你的方向感失去了,就继续在茫茫大海里面,绕个几大阿僧祇劫,如果方向目标正确,七年内,你就一定大有成就。

 

所以“法念处”开悟见法的具体内容归纳出来:第一、就是彻证“三法印”,第二、就是要能够深观到我们 “身、口、意”当下,有没有在展现贪、嗔、痴、我慢?《中阿含》“念处经”所讲的“法念住 ”著重在我们的心,所产生出来的贪、嗔、痴、我慢十个结,你能不能看到这些?不要以为看到当下正在贪心展现没什么,是因为你没有在看、你没有用功,你在当下正要起贪心的时候,你就马上看到那个不容易,尤其是很深层、很微细的,是非常不容易看到,你在展现“我慢”或是在展现嗔心、在展现嫉妒心的当下,你要能够如实看到不容易,唯有大丈夫气势,你是看不到啊!

 

而你看到的是已经展现之后的影子,而看到之后,要你自己承认,也很不容易啊!除非你真的想解脱,要有大丈夫气势,你才敢如实面对自己、承认自己,所以修行是大丈夫事业,调御丈夫正是调御那个颠倒梦想的自我,正是要把那个深层的十个结打开,是修行能否迈向解脱的最后关键、核心所在,所以不要小看我们八天的禅修,只要你闻思基础够、身心够柔软,你一天一天的用功就逐渐的加深,随时每一天每一堂的开示,你都有见法、开悟的可能,只要你有闻思的基础,有正知正见、身心有柔软,是不待时节因缘。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缘眼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己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看划线的地方就好,“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法念住”在“念处经”里面所讲的,有三个主要内容,第一段就是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当下,有没有打结?这是历缘对境在修,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六根跟六尘有没有打结?就是这里所讲的“内六处”,下一段讲的是你有没有 “五盖”?五种盖、盖住,让你处在无明黑暗的世界,你有没有看到?如果你有看到“五盖”就好办,你就可以把那个盖子掀开,如果你看不到或是不知不觉、不以为然,你就继续处在“无明”的世界。

 

如果你有看到这个五盖,你就把它掀开,就是“无明”转为“明”,这也是见法很重要的关键。后面一段讲的是七觉支,七觉支在修行上面是属于善法,善法要越多越好,前面二段,是属于修行上面的恶法,也就是不良的法,这些不良的法、不良的现象,你让它越少越好。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我们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六根跟外六尘,眼睛对外面的六尘,眼睛是看这些形形色色的,称为“色尘”,眼睛看到的东西就是“色尘”,看到眼前的花、地毯、窗户或是灯,这些都是属于“色尘”。耳朵所对应的是“声音”,像各位现在是用“耳根”在听,也有用“眼根”在看,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应的“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现在只要举一个例子,其它的“五根”你就可以以此类推。我们眼睛看到东西,“眼缘色”,眼睛有因缘看到色尘,这时候你内心起了贪爱之心、有打结,这个叫作“缘眼色生内结”,这个结就是你的“六根”跟 “六尘”接触的当下打了结,也就是纠缠住,你的心被境界抓走了。当你看到一样很美好的东西,起了贪爱之心,你内心后续的动作,就会想怎么样去拥有,你想贪爱的这个东西,你要拥有它,就必须要赚更多的钱,后续的动作就是我要拼命去弄更多的钱。所以你的人生,就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赚更多的钱,来满足你“眼根”所接触那个目标而想要满足、要拥有它。

 

就好像你带个女朋友出去,看到一颗闪闪发亮的钻石,她很欣赏、很喜爱,是英国皇后皇冠上面的东方之珠,要很贵、很贵……,如果你是很有钱的人,为了讨好女朋友的芳心,你就会设法要去满足她,就要做更多年的牛马,知道吗?表面上是你女朋友喜欢那个钻石,但你为什么会要去赚钱买那颗钻石,因为你的心、你的六根,已经被那个境界,不是钻石的境界,事实上不是你喜欢钻石,是被你所喜欢、所欣赏的那个对象,把你吸引住了,吸引住的当下,你被牵著鼻子走,而你不知道,这就是你内心跟这个境界打了结,这就是有贪欲心的时候。

 

“若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实无结如真”,事实上你已经是被女朋友把你迷得神魂颠倒了,朋友是清楚的看到你已经被迷住了,知道你已经打结了,但是很多人就死不承认,没有啦!是她来追我的啦!你不承认你被境界卡住、被迷住,所以你要承认自己实在不错,要承认你自己内心有打结不容易,但是我们修行要来到你内心里面有打结,有被境界卡住、吸引住,你当下“知如真”,如实的知道我为了追这个女朋友,花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金钱,知道吗?

 

如果你能够静下来去好好分析,这样你很多方面就会有相当的衡量考量,值得吗?到底我爱的是她的什么?如果她真的很有智慧还值得,如果没有,只是一个漂亮的外表,但是她内心是充满很多的欲贪,你就会知道……。所以修行很重要,就是要运用在历缘对境,面对当下境界的时候,你要去如实来解剖自己,但是一般众生都很少能够停下来去如实的解剖。

 

“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如果我遇到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很漂亮,就像我们眼前这个玫瑰花很漂亮,我欣赏它,但是我对它不会起贪爱、不会起贪染,所以我没被这个玫瑰花吸引住,这叫作“内未生内结”,我没有跟这个境界打结,没有被它吸引住、卡住,我一样清清楚楚的知道没有,这不可以自欺欺人,要知如真,要如实的去检验,不是说明明有,然后却说没有,或是本来很大,你说很小,这样就不如实、不如真,我们要如实,自己打分数。

 

“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以前我被女朋友这样牵著……这样,她要买什么我就买给她,但是后来觉得不值得了,不要了,我要男子汉大丈夫,不想这样了,我要做自己的主人,我要追求内在美的。以前“已生内结”,以前曾经迷恋过、被牵著走,但是后来反省、觉醒之后,我学了佛法、听了空海讲经说法之后,打开智慧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那个结缚、那个贪爱放下了、超越了,所以“已生的内结”灭掉了,灭,不复生。因为我知道欲贪无穷、苦海无边,我们要的真的是内心的安祥、充实内在美,所以 “已生内结”虽然已经生,但是已经灭掉了、不复生了,知如真,就是处处在见法,不容易啊!

 

从眼根与色尘接触的当下有没有打结?我们要清清楚楚的知道,四念处的“法念处”,你要当下去见法,这是相当重要的阶段,这里的“法念处”跟“三法印”的法,有什么样不一样的地方呢?

 

“三法印”的法是偏重在叙述整个宇宙现象界一切的特征、特性、法性,是实相、事实存在的特征、特性,无常、缘起、无我,这些都是属于实相的存在、法性。

 

四念处的“法念处”,是著重在由你的“心王”所产生出来的“心所”,贪、嗔、痴、我慢这些是由“心王”所产生出来的“心所”,就像太阳是“心王”,阳光是“心所”,电灯是主体,灯光是由灯所投射出来的客体,就是“心所”。

 

这是佛教比较深的名词,我现在敲个磬给大家听一下,这个磬本身是个主体,就像心,当它起作用的时候,这个声音就是由这个磬所发射出来的声尘,所以这个声音是属于磬的“心所”。主体发挥作用之后产生出来的,如果我慢慢的敲,这个声音具有唤醒的作用,也可以让大家见法,如果我很快一直敲一直敲,它会制造出很多的噪音,让大家觉得很刺耳,听起来很不舒服,所以同样一个主体,它可以产生悦耳的声音,可以让大家见法,它也可以产生噪音、让你起烦恼。

 

所以,我们这个心应用得当,它可以发挥出慈悲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来服务人群、造服人群,如果你这个“心王”,用在错误的方面,它就产生贪、嗔、痴、我慢去欺凌众生、以大欺小,造成世间更多的动荡、更多的痛苦。“法念处”就是要让你清楚的去看到 “心王”,当下所产生的这个“心所”,你能不能清楚看到?

 

你的心透过眼睛去看,这是一个主体,你看到东西也可以是慈悲的展现、净化世间的一种展现,但你也有可能会透过用你的心,透过眼睛去看到声尘、色尘之后,起了贪爱、贪染,然后继续在纠缠的世界打结、轮回,你当下要去看到。

 

“法念处”所讲的前面二段,是针对不好的打结,后面的七觉支是心所产生出来好的现象,所以这一段是佛陀从眼根跟色尘的接触当下,有没有打结?让我们来检验,其它的五根你一样一一去检验,像我们的耳朵听到声尘,声尘就是别人讲话的声音或是各种声音,你当下有没有被声尘拉走、把你牵著鼻子走,你要如实看到。我们的耳朵很锐利,但也是到处攀缘、到处在监听,看看有谁在说我的坏话?说我坏话的人就是坏人,说我好话的人就是好人。

 

你常常被那些好话、坏话,成为那些境界的奴隶。一句好听的话,就让你乐的忘了我是谁,你被那一句话把你灌得神魂颠倒,你知道吗?就是你的心被声尘把你牵引著走,然后你起了很多的欲贪。再来,听到别人在批评、指责我们的话,这个很刺耳的声音,你不会去思考这个人到底讲的是不是逆耳的忠言,或是不是真的为我好,很难这样客观的来分析,你很容易习以为常的,只要他讲出来不符合我喜欢、不顺我意、不顺耳的,听起来不爽的,都很快的直觉反应,如果你没有定力、没有闻思修证、没有定力,你都是很快的直觉反应,马上投射出去。

 

听到不顺耳的声音,听到别人在讲你、在批评你,在说你不好的这种声音的时候,你马上就会论断这个人是坏蛋,这个人是有眼无珠,这个人是狗眼看人低,你马上更进一步甚至会起嗔,你看一个声波传过来,就可以让你的内心世界,不断的在那里翻腾、翻滚,你的内心怎么才能够宁静呢?常常都成为境界的奴隶,一句话就让你上天堂,也可以一句话就把你打入地狱。

 

修行,就是要来到透视这些深层的本质跟内容,一方面你有定力又有空间之后,不管是好话或是坏话,不管是多么悦耳的声音或是多么刺耳的声音,你都能够有无量的空来接纳,自己内心里面有没有打结?有没有成为境界的奴隶?我当下清清楚楚的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在修行。自净其意,都是当下在用功,你能不能当下去看到我们的内心有没有跟境界在打结?能够真的看到就是见法,真的能够看到,你要迈向究竟解脱,就好办了。

 

你能够看到内心这些结缚的时候,就可以把各种结一一的解开,当你能够解开前面三个结,就来到证到初果,这就是见法、证初果。不会抽象,都是很具体的。

 

前面的六根,我们是讲眼根跟耳根,其它的四根你可以以此类推去检验,因为每天你一定都是六根跟六尘随时都在接触的,所以你随时都要检验你内心有没有打结,这你要看到“受念处”,为什么要开发?因为当你有起贪爱,稍微有起贪的时候,内心里面就有黏著的那一种心,那个波动就会出来。

 

如果你看到一个现象产生了嗔恨之心,你内心从潜意识里面,很快就会酝酿出来,你能不能当下去看到?尤其我们在嗔恨别人、在嫉妒别人,那个嫉妒之心很微细,而且自己都很不容易承认,看到别人有成,我们往往起了嫉妒之心,看到别人很多比我们好,我们不是虚心学习,而是在嫉妒别人,然后我们用另一种角度来批判别人,能不能看到?如果看不到,你的嗔恨心、嗔恨结,真的没办法化解。你的心量没办法打开,就是要如实的看到,如实面对自己,有!承认自己有,你有看到就好办。

 

原始佛法“四念处”的修行,就是:不怕你现象产生,就是希望你当下去看到。如果你一直害怕,我不可以、我要收摄六根、我不可以看,我一看就打结了,我一看就“陷下去了”……。没关系!就是遇到境界马上就阵亡。你真的要当下去看到,你看到就好办了,你从哪里跌倒,就知道从哪里爬起来。修行是当下要有这种大丈夫气势,敢承当、敢承认,不要继续再掩饰,不要继续再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只有让自己继续在苦海里面构筑一个梦幻世界,那终究是苦海。

 

当然在这个解剖的过程,在这个如实面对的过程,很多情况你会不敢承认,不敢如实面对自己,你会觉得我哪里有这样?我真的这样吗?以前我都认为层次很高的人,我会这样吗,我的心胸是会这样狭窄吗?在这个过程,你会想掀开来看又不敢看,当然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但是鼓励大家,修行就是要来到如实观,如果你真的要解脱、要成为真人,就是要真的如实面对自己,唯有我们如实面对自己,你才会真诚真心的善待每一个人。

 

当你解剖自己之后,会发现自己的缺点没有比别人少,哪能够批评别人呢?我的脸没有比别人白,怎能够嘲笑别人?我的贪心、我的嗔心没有比别人少,我何忍责备别人呢?我过去的颠倒梦想没有比别人少,我哪能够嗔恨别人呢?这时候你才会真正的悲心涌现,才会真正的以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你才会真正体谅、真正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所以这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关键、转捩点。

 

解析五盖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贪知有欲贪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贪如真,若未生欲贪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贪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嗔恚、睡眠、掉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谓五盖也”。

 

这一段是在解析五盖,我们内心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有没有产生五盖?要如实的来解剖自己,如实的来了解。你要迈向解脱,佛法的要求标准是非常高,因为你很多内心的贪、嗔,在法律上并没有来到犯法的阶段,如果严重就会来到犯法的阶段,触犯法令。法令条文规定得越详细,然后人类就越会钻法律的漏洞,很多人就会越狡滑,他明明有作奸犯科、不好的那些伤害众生,但是他也会为自己狡辩而不承认,然后他还要:你举出证据来,所以要去检验、去验血或是找出凶刀,找出什么证据出来,他才会俯首承认,法律上是说要有这些证据才帮你定罪,如果说找不到证据,就没办法判你罪,有的人就认为:我多么厉害,我多么狡滑,那些律师、那些法官斗不过我的啦!如果用外在的法令、法律来规范、来强制,当然我们是需要法治,但是如果用法令来规范,人类会被训练得越狡滑。

 

而佛法呢?不是用强制性的法条来规范你,佛陀都是让我们如实回来面对自己,善知识就算看到你有起嗔,但如果你不承认、因缘不成熟的时候,他也不敢讲,他是希望你能够回来看到我们自己,如实看到我们自己,除非你身心柔软、愿意当学生、愿意当弟子,他才敢指导你,才敢协助你要看到你在哪里有在起贪、起嗔?如果你能够经历过相当的闻思阶段之后,慢慢的你会来到自己能够看到,自己能够检验,不必需要那些法官来帮我们检验你到底有没有,有没有那些不好的作为,或是不好的念头,我们自己内心很微细的地方,就自己要看到了。

 

所以,不是训练很狡滑的人,然后自欺欺人,真人是不自欺欺人,我做什么事情是凭著我的良心理性,都是从慈悲出发,有错!我承认、我改过;有对不起众生的地方,我们向众生道歉,有伤害到众生的地方,我们跟众生道歉;该赔偿的我们赔偿,不必别人来规范。如果这样的世界,根本不需要法院的存在,大家会是一个很和谐相处的世界,我们都能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净化。我对你有起嗔,我承认、我向你道歉;我的心量狭窄,讲话有伤害到你,对不起!我改进。有没有这一种勇气?有没有这一种气魄?能够这样,这个团体会很和谐、很祥和。

 

小到一个家庭也一样会很祥和,该太太道歉的,我们就要道歉,不要以为父母亲总是没有错,如果你凭良心问问自己,我们有用权威去主宰小孩子了,让小孩子产生痛苦的,该道歉的,我们一样要道歉,不要以为父母亲总是没有错。但是当父母亲的要能够向小孩子道歉,真的需要有勇气,如果你能够道歉的出来,就表示你是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而且身心很柔软,也展现出慈悲,当你真的能够流露出身、口、意的三妙行祥和,不用命令小孩子什么,你以身做则出来,家人会看得到,这是最好的讲经说法。

 

“观音法门”,耳根圆通,不要认为这个不是原始佛法里面的名词,不要从名相上面来区分,现在我们的“四念处 ”的修行,已经逐步的来到见法、“法念住”的阶段,你要体证到“无我”之前,必须先彻证无常,而且要彻证缘起。

 

体悟到了“无常”跟“缘起”之后,你才有办法体悟什么叫作“无我”?体悟到 “无我”之后,逐渐的深入才能够做到什么叫作真正的“无我”,这些都是有次第、有步骤的。真的彻证 “三法印”、体悟到“无我”,你才会懂得什么叫作“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绝对不是从语言、名相上面所能够理解的,是要来自于你的实修实证,所以现在要回到你要彻证“无常法印 ”。一般人一提到“无常”,总是跟负面的印象连在一起,一提到无常,看到人世的变迁,看到天灾人祸,看到人类死亡,就感伤人生好无常,看到亲人突然暴毙,就说人生好无常,看到意外车祸发生,哇!无常喔!不错!这些也都是无常,但是一方面这些都是很粗的、很粗的,我们要从很粗的慢慢越观察、越深入、越微细。

 

解析无常

 

无常,不是在看到死亡才展现无常,你每天、每分、每秒都是在无常的法流里面,一般人看到无常总是联想到负面的,当有错误的观念、知见之后,修行佛法常常变成一种消极、悲观啊!认为:不需要什么奋斗,无常啦!反正一切都空嘛!……那都是错误的理解、知见,要知道无常不是完全负面,也不是完全正面,无常是中性的,为什么称为中性?无常本身就是一个现象在流动、在变化,本身它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

 

一般众生是遇到你所想要的,就希望它常住不变;遇到你不想要的,就希望它赶快逃走、赶快幻灭掉。你想要的,不希望它无常变化走了;你不想要的,希望它赶快无常出现、赶快消失。人类成长是在构筑一个你所想要的,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十之八九,但你看不到背后往往都是自己在构筑一个你想要的梦幻世界,而不容许真理实相如实展现,所以你要去深度的观察到你的痛苦、你的不安、你的烦恼,是不是来自于跟“无常法印”在对抗呢?这一点很重要,大家要慢慢的去深观、去体会,我们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我的烦躁,我是不是不容许“无常”的存在,不接纳无常法印,我是不是在对抗无常?我是不是在害怕无常?空海讲的是不是事实的存在?是不是真理?希望你能够静下来。禅修就是要静下来去“止观双运 ”、去静虑,真正的禅那、禅定,那不是一种定力而已,是静下来去正思惟,刚才讲的是很深层的心理的解析,是心灵的解剖,让你去看到深层的不安、深层的痛苦,是不是来自于对抗无常?还有,最深层的问题要再深入的去探讨,是不是在抗拒无我?那是更深的问题。

 

“无常”是中性的,为什么是中性呢?一般众生看到“无常”都会想到负面的,都一直在求一个常、恒、不变,如果空气定在那里常恒不变,你还能够呼吸吗?你还能活著吗?如果有一个常恒不变的世界,那是死灰的世界,如果你不容许无常流动、生灭变化,你所追逐的常恒不变,那是死的境界,没有无常流动就没有生命,要知道生、住、异、灭,它就是个无常法流,是自然展现的大自然律。

 

任何众生要能够活著,不管六道的哪一道众生要能够活著,一定都需接受无常法流的贯穿,你要活著,一定是无常流动、生灭变化,如果空气没有无常的进进出出,你吸进去的空气,常定在那里、跑不出来,你很快就死掉。你身体里面的气,如果不能够跟外界的空气流通交换变化,你早就死掉。如果你喝进去的水不能够排除出来,你也很快就死掉;喝进去水,然后尿出来,这都告诉我们无常进进出出生灭变化。所以,不要去构筑一个跟事实相违反的境界,因为那是不可能,而且事与愿违,而且就算你求到了那样的境界,那也是死的世界。

 

所以我们不要对抗无常,不要害怕无常,因为无常是中性的。但是无常也是在告诉你,不要抓取、不要怕它、不要逃避它,但是也不要抓取。因为当你一抓取,你只是抓个躯壳、抓个梦幻泡影,这个含意很深。

 

观音法门

 

观音法门、耳根圆通,我们现在要逐步去彻证无常,怎么去彻证无常呢?就从耳根跟声尘的接触介绍起,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跟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来对应、接触,你每天一定是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产生了六识,让你的心灵、心里在那里不断的起起伏伏,因为你体悟不到无常,所以你会被无常的法流牵著走,或是在那里对抗。我们现在怎么从耳根跟声尘接触的当下,体悟无常法印呢?

 

明觉的开发从点、线、面、空间,现在要介绍扩大到空,我们的明觉点,从呼吸的鼻头出入点开始,从这个点开始慢慢扩大到丹田,慢慢扩大到全身,现在要把觉性、明觉的范围,从全身扩大到虚空,有一个关键、诀窍就是把那个觉察力放开、放开,不是撑开。如果撑开是有用力,现在只是放开,原来你的觉察力是在五蕴身心的躯体里面,它有一个范围,就好像有一层薄膜围住、围起来,像保鲜膜这样保护起来,你的觉察于来是在身体范围。那现在呢?把保鲜膜去除掉,把那一层薄膜去除掉,把范围放开到无限,你要在身心稳定、宁静的时候,你才能够做得到。

 

大家要去体会,一定要实际去做才能够体会得到,你把它放开,这时候你的觉察力,没有固定在哪一个点,也不用跑到哪个地方去,都不用,你只是放开,但是因为我们有从点、线、面上来,所以这时候的放开,它是有根据地的,它是有一个中心然后扩大、放散、扩大到四周,如果你没有一个中心,你的那一种放开又像野马奔腾、跑到他方世界去了。我们就是要从点、线、面,这样逐渐的来到放开,跟空融为一体。

 

这时候我们的觉察力来到没有范围,你就是保持一个空、明、觉的状态,这时候你让四面八方的声音,自动穿流而过你的身体,以前你是去听,喔!我去听那个鸟叫声,我去听那个车声,我去听狗叫声……,以前是有一个我然后去听,现在你是“无我”,不是我跑去听,也没有在用力听,但是我是保持一个空、明、觉,我只是一个媒介体,法界的这些种种声音、大自然的种种声音,它是自然的穿流而过,是那些声音穿流过去,在它穿流的过去的当下,你清清楚楚的觉察,这个要领大家要体会到,如果你能够掌握这个窍门、这个要领,你是能够很轻松、很安祥的坐在那里,而跟整个大自然溶为一体,很快你会来到浑然忘我的境界,但不是失去觉知,而是你跟整个大自然是溶为一体。

 

以前是一个我在听鸟叫声,但是当你能够来到能所双泯,心境合一的时候,听鸟叫声,你跟鸟叫声就是溶为一体,听那些蟋蟀声,你跟蟋蟀跟那些蝉就是合为一体,如果这个法门你能够学起来之后,你就是在喧杂的市区里面,你也可归零,如入无人之境,你也可以跟这些车水马龙的声音是一体脉动,你会在那里痛苦,就是你有一个主体跟客体,你不相容而在那里拉扯,如果你能够体会观音法门,你很快就能够来到主客消溶。

 

能所双泯

 

什么叫作“能所双泯”?这在禅宗修行境界是很重要的阶段,是来到相当重要、相当高、相当重要的阶段。“能 ”,就是这个主体;“所”,就是客体。我们这个五蕴身心,你现在把它当作一个主体,这是能听,我能够做什么,这个能,我能做什么,这是一个主体,所呢?就像我们有学员插这一盆花,这一盆花就是我这一个主体插这一盆花,所以这一盆花是这个主体,所插出来、所作出来的一个成品,这个花就是属于“所”的境界。

 

如果“能所”不消失,你会洋洋得意,你看我多厉害、我多么行,我插了一盆美丽的花来供佛,你在做的当下会有“能 ”跟“所”,你是分开。如果你能够来到“能所双泯”的时候,我觉得插一盆鲜花来供佛、庄严道场、庄严法界,这是有意义的事情我就做,没有那些我是、我能、我慢,当下觉得有意义就做,就只是做、回馈这世间,这样知道吗?“能所双泯 ”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或什么事情都不做,不是那些。

 

心境合一

 

再来,心境合一,心就是我们的五蕴身心把它缩为一个心,境呢?就是外面的种种境界,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当下,你是…… 啊!那个鸟叫声叫得那么差也敢叫,就是你的心跟境,是把它划分开来,我是我,它是它,我是人类、万物之灵,它是可怜的六道众生,是可怜的畜牲,你那个心跟境是截然划分,你不会合一,你的生命不会和谐。能不能来到我的心跟外面的境界,就是合为一体,那些鸟叫声跟我就是合为一体,听鸟叫声的时候,我跟鸟就是合为一体;在赏花的时候,我跟花就是一体,这叫“心境合一”。

 

主客消溶

 

“主客消溶”,“主”,就是我这个主体,外面的六尘就是客体,如果你有:喔!我是主人,你们来这里禅修,你们是客人……,有这一种观念的话,就没办法溶为一体,像有些道场、有些山头,会形成这种现象:你要皈依我们这个法门的体系,要属于我们这个法门的传承,才是我们这里的“常住”;如果不是,你从其他地方来这里住就是“挂单 ”;你没有改名换姓,不是我们原来的常住,你只是来“挂单”。

 

这样,你主体、客体就不会消失,还是二元对立的存在,能不能来到把主体、客体的界线都拆除掉?大家来到一体的世界,如果你闻思修证能够逐渐的深入, “自我”真的会一直的淡薄、淡薄,到最后“自我”会消失。所以,只要你闻思深入之后,实修实证,又能够体悟“无常”法印,你处处跟一切境界都会溶为一体,这时候你的法喜、喜悦会一直的泉涌出来,以前那种二元对立,会一直在无形中渐渐消失。

 

耳根圆通

 

解决事情是要从根本来著手,不是哪里一道墙,然后就赶快去拆;看到在起嗔,就赶快去对治那个嗔;看到什么,然后去对治那个什么… …。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是这样的对治,你会没完没了。有一句话“擒贼先擒王”,从根本来著手,彻证 “无常”到体证“无我”,是有很密切的连带关系。如果你能够从“耳根”这里体悟到“无常”之后,慢慢再推演到其它的五根,这叫作从耳根这里圆通到其它五根,叫作“耳根圆通”。

 

从耳根这里切入体悟无常法印,你的体悟更具体而且很快速,为什么选择从耳根切入呢?人类的耳根算是相当灵敏的,而且常常是竖著耳朵在耳听八方的声音,只是过去所捕抓的,是让自己增添烦恼的那些声尘,现在我们用这个耳朵来善用它,让它来聆听法音,让我们不断的开悟、开悟,善用耳根,会帮助你开发智慧。

 

安于当下、彻证无常

 

从深层里面怎么去彻证无常呢?请你保持一颗空明觉的心,很轻松、很放松的坐著,就全然的放开,让四面八方的声音传过来,没有任何的界线,这时候各种声音传过来,当下用你的心灵去直觉,那些声音是不是“即生即灭,即知即灭”?你知道的当下,前一秒钟的那个声音,是不是已经消失了?现在要找现在这一秒的声音,你能找得到吗?当你说现在这一秒声音的时候,它是不是已经又穿流过去了?

 

这个不是用头脑去思惟,而是要用你的心灵去品尝,因为从心灵来到头脑思惟的阶段,那是有落差的。如果有落差的话,就没办法跟无常法流一起脉动,会变成只是在火车后面跟著追、跟著跑,你会跑的很累。如果你能够放开、放空,完全不用力,你越不用力、越不要去思惟、当下直觉,包括现在空海跟大家分享的法义、法音,它也是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穿流而过,而且所有的声音都是只有在现在,如果你能够听到当下正在发声的声音,就表示你有活在现在、活在当下,这里所讲的现在跟当下,是超越过去、未来的那一种二元对立的。

 

每一个当下你都保持清醒明觉,所有的声音就是在现在。有的人不是听现在的声音,常常是在禅修的时候,他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这要特别注意,因为里面有很多会让人的心灵逐渐的分散、甚至分裂,你会听到很多的幻音、幻声,而你不知道。我们要听的声音,是大自然实际存在的声音、当下正在发声的声音,不是听你脑海里面的那些幻音。这一点要注意,如果觉得有幻音的干扰,你就睁开眼睛,一样保持很轻松的听著四面八方声音,用你的心灵去体会、去品尝。

 

如果外面有鸟叫声音,然后你要说鸟叫声音很好听,当你要说很好听的当下,那个声音是不是己经穿流而过了?人类所能够描述、所能够叙述的,都是已经发生、已经过去了,你所听到的,它马上就消失,再加上你又讲出来的,又是跟实际、实相已经有相当大的落差了。所以,如果你真正浸泡在无常法流里面,你是来不及讲话的,因为你要讲话的当下、在形容描述的那个当下,你跟实相是已经有脱落掉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进入无常法流里面,是会来到言语道断的世界、言语道断的境界,绝对不是用描述、用叙述,而是用心灵直接去体悟。因此,让你这一颗宁静的心、柔软的心处处见法,它可以让你越来越有智慧,越能够体悟到什么叫做无常法印。从耳根,不管你接触到什么声音,都去检验那个声音是不是在无常生灭变化。

 

你不要讲说:我昨天有听到鸟叫声,今天也有听到鸟叫声,我听不到什么叫无常啊?!但是,昨天在叫的那一只鸟,早就飞走了,昨天那一只鸟跟今天那一只鸟不一样。再者,一分钟前的声音跟一分钟后的声音,虽然同样有声音,但是,一分钟前的声音跟一分钟后的那个声音已经是不同了,一分钟前的声音早就穿流过去了。人类常常就是习以为常的认为,去年是插玫瑰花,今年也是插玫瑰花,这都一样啊!你会认为都一样的玫瑰花,好像没什么变化。但是,去年是去年的花,现在是现在的花,这个花可是第一次跟你相逢,但是你却活在过去的印象之中,你的心是死掉的,没有活起来,没有活在当下。

 

如果你真的活在当下,在无尽的时空之中,它的交会点就只有当下刹那的这一点,但是你的身体活在当下,你的心却是活在过去,你带著过去观念知见在看这个花,所以你觉得它没有什么新鲜、没什么好奇。如果你能够归零、活在当下,是会用一个赤子心来欣赏当下的,因缘际会去珍惜当下的因缘,你不会去贪染,不会去执取,但是会珍惜当下的因缘。所以,“彻证无常”会改变你的生命,让你的生命活在当下,而不会抓取,包括听鸟叫声,每一声都是第一次接触,每一个声音都是很新鲜;看到一朵小花,也是生平第一次相逢,很新鲜、很好奇,我们要检验我们自己,我们的心有没有活起来?还是都带著老旧的过去观念在衡量在判断?

 

包括我们看待一个人也是一样,五年前这个人做一件事情,他骂你或是曾经打你,但是你五年来,却一直在那里嗔恨,而对方呢?人家五年来已经改变了很多,他知道他以前的粗鲁、修养不好,所以五年来人家已经改变很多,不断的虚心学习,而在你自己的心中,看不到对方的改变,还是用著五年前那一种嗔恨的心来评估一个人,你没有活在当下来看待这个人,或许他接触、听闻了解脱道之后,已经不断在脱胎换骨,但是一般人常常是带著过去的观念,在判断眼前、当下、现在的实相,这就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

 

能不能归零?你的心一样让它流通、流通,过去的已经消失,把过去的观念知见放下,以一颗赤子之心来重新面对,你的生命很新鲜,所遇到的一切都很新鲜,这种新鲜的生命会过的很快乐、很安祥,而且处处充满著法喜。

 

从声尘方面去体悟无常之后,其它的根尘,一样都可以去慢慢验证,你眼睛所看到的各种形形色色,是不是也都一直在无常流动、生灭变化?一切的人事物是不是都一直在流动生灭变化?几年前的政府高官跟几年后的政府高官会相同吗?都是不断的在替换变化。我们的身体里面也都是每天、每分、每秒,不断的在生灭变化。

 

我们的身、我们的心,都是刹那一直变化,不要总是抗拒无常法印,现在已经四、五十岁了,不承认自己四、五十岁的样貌情况,还是拿出二十几岁的相片出来,在那里陶醉、在那里欣赏,说著:我多么英俊、我多么漂亮、我多么美丽,我过去多么的风光……,你还在活在过去的梦幻世界里面,而不承认当下眼前,你的苦就会继续存在。

 

再者,以我们的皮肤、以我们的身体,去接触这些外境的种种,包括以我们的皮肤去感受风吹拂而过,这也是一个很敏锐的切入点,让你去体悟什么叫作无常法印?呼吸、一吸一呼、一吸一呼,都已经在告诉你什么叫作无常法印?但是你活了几十年,还是体悟不到什么叫作无常法印?为了让你体悟无常法印,空海要费多少口舌,你知道吗?有的人听了还在起嗔,认为:你讲的不是我喜欢的啦!讲的这个不对啦!我要的那个无常不是这样啦!我要的是常恒啦!我要的是常恒不变异的那个真如、真我啦!你怎么告诉我无常?我讨厌、我不喜欢……。好吧!随缘吧!

 

但是我彻证出来的,我是觉得佛陀非常真实,他讲出来的就是告诉我们“无我”。你就是保持很敏锐的心,站在一些风口、风吹的比较明显的地方,然后你静静的去体会,是不是那些风一直穿流而过我们的皮肤,一直的吹拂而过。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用你的皮肤、以你的心灵去感触,你就可以体会到什么叫作春风吹过?春风吻上我的脸。如果真的能够体会到,你的内心会感到很喜悦,而且你真的会慢慢来到四季如春。

 

不是我们要求外境四季如春,而是你的心境四季如春,春、夏、秋、冬是有所变化,但是你的内心就是很祥和、很安祥、很自在啊!法界再怎么无常流动生灭变化,你的内心就是坐在无常的波浪上面,接纳大自然的生灭变化,你要这样才能够体会到每一个当下“三法印”具足,每一个当下才能够坐在涅槃寂静的世界境界中。

 

“涅槃境界”绝对不是死的,绝对不是“入深定”才证悟到涅槃,不是这样的。那是涅槃寂静的一种描述,但是真正的涅槃是活生生的,当下“三法印”具足,要知道真正的常是跟无常法流溶为一体,要溶入大自然的法流里面,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作常恒不变异?你要溶入大自然的法流里面,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作涅槃寂静?这是很深的,希望大家慢慢继续深入去体悟。

 

“五盖”的睡眠盖

 

当下我们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有没有起贪心?有没有起嗔心?你都要清楚的觉察我贪心有没有去除?有没有净化?也要如实了解。这一段就是在四念处一九九页的最后一段,现在讲的“五盖”这一部份,包括说昏沉。

 

五盖里面所讲的是睡眠,有的人就会认为修行就不能够睡眠,所以在禅修的时候,就变成尽量把睡眠的时间要缩短,但是当你把睡眠的时间一直缩短的时候,那几天你会绷的很紧,是很积极精进用功,但是当禅修结束之后,你却是要大睡好几天,这是不正常的修行方式。当下你在抗拒睡眠,认为睡眠不好而抗拒它,然后当下就是要设法让自己不睡眠,你的身心是绷紧的,没办法全然放松。

 

“五盖”里面是说有“睡眠盖”,就没有办法进入禅定,这是不错,但不是叫你不要睡觉,你要把疲倦消除,如果没有把疲倦消除掉,你不可能放松。所以,对治睡眠就是要好好充分的休息。五盖里面的睡眠盖,最主要是告诉你不要昏昏沉沈、懒懒散散,不精进用功才是最大的障碍,那些昏沉、懒散、不积极、懈怠,通通是属于睡眠盖所管辖的范围,不是狭义的那一种睡眠、睡觉。

 

当身心疲惫的时候,你要让它充份的休息,如果精神好,你才能够进入微细的明觉觉察,微细的心行世界里面,只要你有一点疲倦,当你进入微细的时候,就会落入昏沉里面。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不是不可以睡觉,而是不要贪婪好睡、好吃懒惰。

 

“五盖”的疑盖、疑结

 

五盖里面的疑盖、疑结,也要去检验,我是不是把“自我”都抓的很紧?很怕死啊!很怕“自我”消失、很怕被欺骗、很怕上当?所以对别人都抱持著一种怀疑的心态,都不信任别人,别人讲什么,我们都打折扣,人家讲什么我们都怀疑、猜疑,这是疑心病的疑啊!如果这一种疑结不破除,你没有办法信任别人,吃亏的就是自己。如果你在听法的当下,有那一种窃盗之心,我学了之后,就要变成为己有,然后我要另立山头、另创一派,要另外再怎么样……,我只是来这里学你一些,学了之后我就要走……,如果你是这一种心态,是绝对学不到精髓核心。因为,你要学到那个精髓核心,必须要真实、真诚、真心,你真诚、真心才能够学到心法,你要证初果,疑结必须破除。

 

当下有没有“五盖”?你要清清楚楚的知道,如果你有这五种盖,只要有其中的一盖,你就没办法见法,没办法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安心自在。所以“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贪知有欲贪如真,内实无欲贪知无欲贪如真,若未生欲贪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贪灭而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嗔恚、睡眠、掉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谓五盖也”。

 

什么叫做“五盖”?

 

什么叫做“五盖”?“五盖”第一是贪心、贪欲盖、贪盖;第二是嗔恚、嗔心;第三是睡眠,包括昏沉、懒惰、懈怠。真正的睡眠盖讲的是昏沉、懒惰、懈怠、不精进,这才是最重要而需要调整的;第四是掉悔、掉举、吊儿啷当或是静不下来;第五是疑结、疑结。以上就是所谓的“五盖”,只要在禅修的过程中,你有这五盖的其中一个“盖”盖住,就还是会被无明的 “盖”把你盖住,“五盖”就是五个盖子把你盖住,让你看不到阳光,也就是让你处在无明黑暗的世界里面, “五盖”的意思就是这样。

 

你要真的“明心见性”、要见法,你要先看到黑法、看到恶法,才会把那个盖掀掉。所以你当下有没有欲贪呢?如果有贪心,你要清楚知道,你才能够调整过来,来到没有贪心。有没有嗔心?有没有昏沉?有没有懈怠?自己都要如实觉知到。

 

掉悔盖

 

“掉悔”,你有没有掉悔?“掉悔”就是说,你静不下来,或仍然是很浮躁、很躁动,内心安不下来,一般人遇到这种“掉悔”的情况之下,因为它没有明显的嗔,也没有明显的贪,也没有明显那些苦,只是静不下来,当你要请他静下来到禅堂里面,他会设法找很多、很多的理由,说:我要去忙什么啦!我要去怎么样啦!……会找很多的理由来掩饰,来让你不想打坐,因为静不下来。

 

“掉悔盖”就是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静不下来,总是一空闲下来,他就是要找个所缘、找个攀缘,又要去攀很多的缘,你整天一个礼拜忙碌了五天、工作了五天,好不容易星期六、星期天,可以让你有休闲的时候,但是一到星期六、星期天,糟糕!不知道日子怎么过?,一个人静不下来,就赶快、赶快去找人打牌、打麻将,赶快去找人聊天,赶快去找人杀时间,那个杀时间就又是杀掉生命啊!所以这就是“掉悔盖”在背后作祟,你不知道怎么样安静下来,不敢面对自己,

 

今天修行就是要去看到这个“盖”,你要看到我为什么静不下来?我为什么不能够单独的面对自己?为什么有人单独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他那么的潇洒、那么的自在,而我却静不下来?我需要去买更多的东西,为什么需要去攀更多的缘?我到底在掩饰什么?这是很深层的问题,你要去看、去检查修行的力道,这个一定要做到。不然你的修行还是一样会用很多的知见来掩饰自己,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已经会了,然后还一直在展现“我慢 ”都不知道。

 

所以,这个“掉悔盖”要清楚的看到,而且这个“悔”里面还含有后悔,包括说你提不起、放不下,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想提,提不起;想放,放不下。又是在那里拉拉扯扯,要提又没有魄力提,然后不提的时候呢?又是在那里后悔:我当初怎么样就好了、我当初怎么样就好……问题是:好吧!那你又不敢现在当下承担,你还是这样常常在那里提不起来,然后要放又放不下,总是在那里拉拉扯扯。你在那个拉扯的过程,就会有很多的后悔,所以这里面就有那种“悔”的意味。

 

疑盖

 

“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我们对别人有没有疑心病?对众生是不是常怀著那一种疑、不信任?跟别人相处总是不坦诚,总是保留很多,跟人家相处总是怀疑别人,我们有没有这一种心?要清清楚楚的看到。如果我们疑心病不除,是没办法解脱的,因为你本身就不真诚、不真实,就不会遇到真人。如果不真诚、不真实,就算遇到真人、遇到阿罗汉,你也看不懂、你也看不到。真人不露相,他不会表明可以当你的老师,你没有要当学生,老师就不会现前,没有学生就不会有老师,尤其是攸关修行后面的阶段,是攸关一个人的生命、法身慧命。如果你不真诚、不真实,没有真诚真心的话,真的就算明眼人、善知识在你面前,他也帮不了忙。

 

所以“五盖”的基本功夫,我们要先做好,先做好学生以及学习的准备,你要把瓶子清理干净,你的那一种疑结、疑心病,真的要去除,你当下都要清楚的看到,但是这里因为中文翻译的“疑”,很容易又变成正确的怀疑,很多人就认为不可以怀疑,我讲的就是绝对的权威,如果怀疑我,就是变成疑心病、不信任我,结果就变成一种权威式的,这样又不正确。

 

鼓励大家学佛、学法要真诚真心,但是也要有求真求证的精神,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啊!这种“疑”是健康正确的 “疑”,你要有求真求证的精神,拿出科学家那一种求真求证精神,这样你才会真的大彻大悟,对善知识所跟我们讲的这些,我们是真诚、真心的去学习,但是对我们所不了解的或是证悟不到的,我们要保留,不要盲目的迷信、不要盲目的崇信,我们要求真求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本身把生命交出来,真诚真心的对待善知识,而对善知识所讲这些,我们也很认真的去求真求证,这样你的疑结就会很快破除,而且疑心病早就消失。如果你能够真的见到法,前面三个结都破除掉,就很快就证到初果,再继续用功、深入,二果、三果就会证悟到。

 

七觉支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习、定”。

 

“息”、“依息”就是轻安,此处只有翻译一个呼吸的“息”是依息,也就是轻安的意思。

 

“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

 

很重要的经文都是很朴实无华,如果你不欣赏这一种朴实无华的经文,就觉得这没什么,这一看我就知道啦!我会啦!不知道你只是懂一些名相,因为 “七觉支”的每一个觉支所提的,都是希望大家要真的做到。“七觉支”就是有七种现象,能够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觉醒。修行方面来讲,这是属于善法、好的善法,七觉支就是念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念觉支

 

“念觉支”是什么呢?就是你一个人你要修行、要解脱,很重要是必须要有正知正念。你要有正知正念,必须这个心跟这个身要对焦,如果你的心跟身没有对焦,是在打妄念、打妄想,你是在做梦,而没有正念。所以“念觉支”就是你的心跟你的身要对焦,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这样你才能够处处见法。

 

择法觉支

 

很多修行人,尤其是禅门人物里面都会提到说:要来到没分别,你还在那里分别什么?没分别啦!我们没分别心啦!但是,一体世界跟一般人所提的没分别心,是有天壤之别,众生一般人在讲的没分别,或是在破斥别人分别,里面是有在展现“我慢”,而且是被无明遮障住而不知道,你还不是真正一体、无分别的那一种无分别。就比如说你没有经过用生命去修行、去找法,没有经过“有为法”,你很难、很难来到“无为法”。

 

如果你没有认真的去择法、去学法,你很难、很难来到没分别,所以不要被一些论作误导,认为没分别才是高、才是快。佛陀一样交待我们,你要有择法能力,但是众生要来到有正确的择法能力,不容易!你一定要经历过很多的跌跌撞撞,经历过很多、很多的寻寻觅觅,才会来到有正确的择法能力。

 

所谓的“择法”,就是要能够正确的区分什么叫做“世间法”?什么叫做“出世间法 ”?要能够正确的分辨什么叫做“方便法”?什么叫做“究竟法”?你要能够清楚的分辨出来,什么叫做“菩萨道”?什么叫做“解脱道”?如果你没有分辨清楚,就是在无明的世界里面说无分别,当你清清楚楚的分辨出来之后,然后来到“但得本不愁末”,当你掌握到“究竟法”,就能够权施各种方便法,而且尊重各种“方便法”。

 

当彻底了悟什么叫做“出世间法”,又能够溶入“世间法”里面,才会来到“无分别 ”的世界。所以,千万不要弄错了!要正确、清楚的分辨,不然很多宗教、宗派,很多宗教师都在标榜所讲的是正法、是“究竟法 ”,《葛拉玛经》都跟我们提出这样的现象,佛陀以前的时代,就有很多的宗教师就是如此宣说,今天而更是普遍。

 

因为言论自由,众生在茫茫的法海里,真的实在摸索无著,所以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很多的寻寻觅觅,才能够真的找寻到佛陀他们所走过的这一条解脱之路。有一天当你真的契入、掌握到之后,才会发现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如果没有正确的“择法觉支”,你没办法掌握到什么叫做真正的 “究竟法”,因为别人也都会标榜他所讲的是“究竟法”、是“正法”。于此,绝对没有要贬斥其他任何说法,我们是希望大家要拿出正知正念,求真求证的精神去检择、分别,当你逐渐的深入、深入之后,你才能够来到无分别的世界。

 

精进觉支

 

我们当下有没有精进呢?来打坐或是来禅修的时候,是不是有那一种被某个朋友陷害的,因为他盛情邀请我才这样来充场面,或是想说多来一个人,就是这样来庄严道场,我是为庄严道场而来的……。大自然已经够庄严了,你不要污染就好了,所以,我们自己有没有积极、有没有精进?要如实来面对自己,真的要对自我负责。我们精进用功,不是表演给别人看,你精进用功、解脱,第一个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喜觉支

 

我们当下有没有禅悦呢?有没有喜悦呢?修行有没有喜悦的心?你修行有没有越修越快乐呢?一样当下要去检验自己,有没有开心?有没有安祥?有没有法喜?有没有快乐?有没有禅悦?如果修行是错误的观念知见,会越修、身心越紧,修到后来变成一个很绷紧的扑克脸孔,或是因为说要收摄六根,结果一直收、收,收到后来变成七孔都纠结在一起,也就是脸部变成都苦瓜脸,绷得很紧,这是不正确的修行方法。

 

修行你是要深入闻思,而且当你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你的内心是越来越安祥、越来越柔和、越来越慈悲,收摄六根、不攀缘,但是身心并不绷紧,那是一种内敛、一种宁静,不是绷得很紧、不是封闭。所以你当下有没有“喜觉支”?还是修得很苦?如果你修得很苦、很苦闷,那要重新检讨我哪里有出问题?是不是闻思观念知见有出了问题?让自己重新来过。

 

修行是见苦谛是不错,但是修行是为了出离苦海,修行是为了解脱,解脱就是很快乐、很安祥,绝对不是说越修越苦、越修越紧。正确的解脱是你解脱一分就越轻松一分、快乐一分啊!所以“喜觉支”是会慢慢地流露出来的,如果你修行了好几年,还没有“喜觉支”,要重新检讨、重新来评估,到底哪里有问题?

 

依息

 

“息”,有的翻译是“依息”,现在是翻译为“轻安”。修行,你有没有来到有一种轻安的感觉?身有没有轻安?心有没有轻安?你的身体还觉得很粗重吗?你的心还觉得很浮躁、躁动吗?如果你走在正确的闻思,走在正确的修行方法上面,有走在中道上面,你是会越来越轻安,身心越柔软。要检查你有没有这种现象?如果没有,就要设法改善;如果有,好的现象就要好上加好,这叫做“已生善令增广”。

 

所以“七觉支”是配合“四正勤”,前面的“五盖”是已生恶,或是六根跟六尘接触有打结那些,如果有恶法,“已生恶”就要让它断。

 

定觉支

 

我们到底有没有定力?我们的心,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你有没有定力?还是都被六尘牵引著走?一颗心是不是还在那里一直的浮动、躁动不安呢?这都要检查、都要觉察到。

 

舍觉支

 

“七觉支”的最后一个就是“舍觉支”,“舍”就是放下,不黏著,而且包括也能够法布施,能够施舍、能够布施,我们有没有增加这些舍、放下的这种力道呢?过去没有学佛之前,很多的贪爱、很多的黏著,我们都很不舍,我们现在评估一下,这一种“舍”的力道,有没有渐渐的增加呢?放下的力道有没有渐渐的增加呢?这些都是一个人修行有没有进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检验。

 

“七觉支”善法令增广

 

“七觉支”都是属于善法方面的,其中“念觉支”的“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 ”,如果有正知正念,我清楚的知道;“内实无”,如果没有正知正念,我也清楚的知道,我是在打妄想、打昏沉的,所以我惭愧心生起,“念觉支”、正念就会马上生起。再来,“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如果以前我没有正知正念,这是未生的善,“未生善”呢?应该要设法让它产生的。所以,“未生念觉支”,也就是 “未生善”,我们要设法让它生起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这就是“ 四正勤”的“已生善令增广”。

 

因为正知正念是好的,清醒明觉是好的,不怕多啊!不会有超过、不会过量。如果有正知正念,已经生起正知正念,很好!我们要继续让它稳定而且增加,广度也要拓宽,所以让它住、不忘、不衰退、转修增广,这就是“已生善令增广”。

 

第六节 结论依循“四念处”修行法要的益处

 

以上“四念处”的整个重要修行法要、次第都已经讲出来了,依著「四念处”去修,有什么样的好处呢?请看佛陀最后的精采结论。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是怎么样强调“四念处”的功效?很多人一谈到修行要迈向大彻大悟、迈向解脱,都认为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我以前在学院的时候去换算过,一大阿僧祇劫大约是三十几亿年,三大阿僧祇劫至少是一百亿年。

 

在原始佛法《阿含经》里面,佛陀住世的时候所带领的弟子,以及佛陀所跟大家开示的,不会说三大阿僧祇劫,都是告诉大家这一生、这一世,现见法、现世般涅槃。现世得解脱讲的是这一生这一世,如果你因缘不成熟、根基不够,才一方面鼓励你一样要修行、要行善,这一世就算没有得究竟解脱,你至少你不会堕入恶道,而会生天界、生天,六念法门里面一样有生天的,生天就是现在一般人所强调的要求生净土或是生天堂,都是同样的意思。只要好好的修行,好好的行善、布施、持戒,你就会往上、会越来越好。

 

如果你的智慧够,好好精进用功、听闻解脱道,又来实修“四念处”,你看“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 ”,如果你能够在七年内好好的下功夫,闻思、深入实修实证,“七年内彼必得二果”。佛陀开这样的支票,如果你好好用功七年,你会得到二种果,不是证到二果,二果以上的是二种果位,哪二种果位呢?第一有可能现法得究竟智,也就是如果你因缘各方面都具足,有可能在七年内可以证到四果阿罗汉,这里所讲的现法是这一生、这一世、现在。

 

法是存在现在,现法、现在啊!你要见法也是现在,不是来生才见法,不是来生才开悟,不是来生才解脱,讲的都是现在。现在这一生这一世,你就能够得究竟智,能够来到大彻大悟,也就是四果阿罗汉,或有余得阿那含。如果你因缘虽然不是很具足,但是只要你好好认真的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的用功,七年下来,你至少可以得到三果的阿那含。证到三果,已经很不容易,但是佛陀都跟我们讲,七年内就可以到达。有多少人修行七年以上,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初果?都还不敢谈,因为他听人家讲说要证到初果,就很困难、很困难。但是事实上你有正确的闻思,就不困难,有方法就不困难。

 

不只这样而已喔!我们继续再看佛陀怎么鼓励大家?“置七年”、放下七年,也就是不必到七年,甚至不必到七年,六、五、四、三,也甚至还不必到三年、不必到二年,甚至连一年都不用、都不必,“若有比丘、比丘尼,七个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你看!连七个月以内,要证到三果或是四果都极大的可能,你七个月内要大彻大悟、要解脱都很有可能。

 

还好有佛陀这一段做保证,佛陀可以帮忙背书,不然如果我空海讲这些的话,早就被人家轰炸,你看佛陀就是这么真实的跟我们讲,因为佛陀他本身走过来,而且也很诚恳、毫无保留的告诉大家,只要你依著这样方法、次第、步骤上来,七个月内你就很有可能,甚至不必到七个月,“… …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甚至不必七个月,七天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就有可能解脱。

 

也许有的人就想:奇怪!我以前参加过好多、好多次的禅七,怎么都没有?一个果也没有,老师你说七天七夜?我参加过几次禅七,但是我现在好像也还是不敢肯定我有证到几果。佛陀当然是给我们这样很大的鼓励,但是要问我们自己的出离心够不够?你的道心够不够?你有没有足够的柔软心?有没有归零?佛陀开的不是空头支票,而是我们准备好了没有?你有没有闻思基础?

 

佛陀这里讲的是你要有闻思基础后,然后实修实证,七年内,七个月内,如果以空海跟大家比较保守的讲就是,你给自己一、二年好好的下功夫闻思修证,尤其最初闻思基础一定要打好、要深入,把整个解脱道的课程听闻得清清楚楚,不是光听一遍、二遍,你至少要看三遍以上,解脱道的这些课程至少要三遍以上,我们有不少学员是看五遍以上,甚至十遍以上都有,每看一遍就有不同的体悟,才会看到说:我以前怎么没有注意到这竟然是这么重要?老师很简单的讲过一、二句话,但是里面的含意却很深,以前怎么体悟不到、看不到?所以,闻思修证会水涨船高,不要以为已经看过一遍啦!我已经听过一遍啦!我知道了!我早就会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又会阻断自己的精进之路。要认真、不断的虚心学习,闻思修证不断的深入。

 

再来呢?当你有闻思基础,然后又有参加禅修,只要你能够见法之后,你在一、二年之内,如果你闻思具足,然后又有参加禅修,你要证到初果是不会困难的。当你见法之后,继续再闻思,又再禅修,证初果之后,后面这一段佛陀所讲的,七年或是七个月或是七天,叙述的是证悟到初果之后的情况。如果闻思基础具足,又证到初果以上,继续再深入用功,最多七年内,可以证到三果。如果你的根器、因缘具足,是可以证到四果阿罗汉;如果你的根器相当好、领悟力相当高,真的能够跟真理实相很契应,而且见法力道很深,七个月内证果是极有可能的。

 

至于这个时间要多久呢?只要你闻思基础具足之后,有见法、证初果以上,要迈向四果阿罗汉,佛陀跟我们讲是不待时节因缘。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下功夫酝酿那些能源、能量,能量是你的各种因缘,不是去练气功、练能量,而是酝酿你的各种因缘。就像母鸡孵鸡蛋,一定要扎扎实实、认真的去孵,当因缘具足的时候,就算你不求解脱,也自然会解脱!扎扎实实一步一脚印的去做,小鸡自然就会跑出来。如果你没有扎扎实实的去孵那些蛋,没有扎扎实实的去用功,学了佛法到处都去跟人家见诤,几十年后,你还是在跟人家比高比下、比大比小。

 

如果你真的走在正确解脱道上,都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包括七天七夜之内,都有可能见法、证果的,像我们这一次的禅修,有不少学员都有满不错的心得,相当好!大家要继续用功,不要得少为足。

 

如果你的因缘、闻思还不具足,不要想说:我这样参加禅修,就浪费啊!佛陀也鼓励我们:只要你一天一夜的用功,就会有一天的效果;听闻一次的佛法,听闻一次的解脱道,你就会有一次的收获,而且很实用的。

 

所以“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你早上闻法、精进用功,例如你听闻所讲述的经行方法,你就开始练习、去做,就算练习一个早上,你到下午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有进步了。如果你没有觉得自己有进步,那是因为在练习的过程,有偷工减料。如果你实实在在的听闻,然后又实实在在的去做,早上做,则下午就会有效果出来;你晚上听闻、晚上去练习,明天早上你就会感受到有进步了,你的定力有在增长了,你的觉性有在提升了,你的觉察力有在提升了……。

 

走在正确解脱道上,它的效果都是立竿见影,以前就跟大家勉励:只要好好的闻思三个月,你就会有明显的脱胎换骨;闻思半年,你会觉得很明显的突破进步;一年下来,你的法喜就会很自然的流露。

 

所以,我也跟不少学员勉励:如果你亲近某个法门或亲近某个宗派,二年下来还没有觉得有很明显的突破,没有很明显的脱胎换骨改变,我们要重新检讨,到底是我们用功不够?对自己不负责?没有积极精进用功呢?还是这个法门有问题?我们要重新客观的评估,学佛就是要真实的面对自己,认真的求真求证。

 

礼佛的深义

 

在禅修期间,每天都会有早晚课礼佛,我们的早晚课跟一般传统的方式,稍有不一样的地方,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事实上本质是相同的。因为每位佛教徒都是希望能够学习佛陀,也能够向佛陀看齐,而早日成佛、解脱自在、普渡众生,所以今天就跟大家深度解析礼佛的深义。

 

一般的佛教徒或是一般百姓,大部份都把佛、佛陀,当做一般民间信仰的神在朝拜、崇拜、祈求。如果事业不顺利,就想透过拜拜、拜佛、礼佛,然后祈求事业能够顺利;如果比较欠缺钱,很多人就想透过礼佛、拜佛,能够多赚一些钱;如果太太生不出小孩子,也会向佛陀祈求帮助能够生个龙子龙女;媳妇生不出小孩,做婆婆的会婆婆妈妈的关心,也会暗中去祈求,祈求媳妇能够早日生个小孩,让她能够抱子抱孙……。

 

但是,如果我们把佛陀当做是一般神佛这样看待、在拜,就像是把钻石当玻璃珠在玩,不是说一般神祇不好,一般我们诚心诚意向神祇祈求,只要出发点是正确、是善良,龙天护法、很多的善神都会协助我们的,如果你的出发点不纯正,是不应该向诸佛菩萨、诸神祈求。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不是有什么欲贪不满足,你来求我就帮助你,不是这样的,因为这样只能够一时的救济、济急,而且也只是一种治标。佛陀所希望的是让你从根本解决而能够治本,并且让你能够开智慧,不是在没有打开智慧情况之下,然后一直在盲目的祈求。因此,我们要了解礼佛的深义。

 

以前在我国中时期的乡下没有佛教,只有民间的信仰,当我看到一般民间很多人所在崇拜的妈祖,有这么多人在向她祈求,那时候我也发出一种愿力,希望将来能够像妈祖一样保佑苍生,能够协助众生解除痛苦。后来也接触到民间信仰的保生大帝,他是属于偏重在医治众生的病痛、疾苦方面,看到来自台湾北、中、南部全省不少人,到村里庙宇向保生大帝求医、求神、求治病的良方,当时看到这些情况,也发愿将来能够像保生大帝一样,泞够帮助众生解除病痛,愿默默的为这世间多付出。

 

以空海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这些诸神,一方面是感恩,当然那时候也会拿香来拜,但是在我内心里面,就是有一种见贤思齐的心,就是要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后来渐渐成长到大专时期,接触了佛法、佛教之后,慢慢了解佛教的深奥,以及佛陀的伟大,我同样发愿要向佛陀看齐、学习,希望将来能够跟佛陀一样,大慈大悲悯众生,能够宣说无上微妙法,协助众生出离苦海。

 

所以,在空海成长的过程里,遇到这些世界级的伟人,空海不是自卑也不是“我慢”,而是虚心学习、感恩他们,然后学习他们的智慧、效法他们的精神,向他们看齐、学习,希望将来也能够跟他们一样,今天跟大家分享礼佛的深义。当空海在拜佛的时候,一方面是感恩佛陀,我也希望以后各位在礼佛的时候,真的能够体会到礼佛的深义,而不是一般盲目的崇拜。也不要认为那只是一个雕像、塑像,为什么要拜那些,这是偶像崇拜、是迷信。这种观念是一半对、一半错,错的是:也许这里面有很多我们的“我慢”,让我们的腰弯不下来,让我们的头低不下来。

 

一、培养感恩的心

 

跟各位同修互相勉励的就是,以后我们在礼佛的时候,第一、我们能够培养感恩的心。为什么要培养感恩的心呢?因为在这娑婆世界、在这地球上,释迦牟尼来人间,从一位平凡的凡夫,然后用生命去找法、去修行,当他大彻大悟之后,上到彼岸,他不辞众生、悲悯众生、倒驾慈航,告诉众生一条清清楚楚的解脱之路,让黑暗中的世界、苦海中的众生,能够因循著这一条清楚的解脱之路,而逐渐迈向解脱,登上彼岸、出离苦海。所以,当我体会到这些的时候,我真的由衷生起感恩之心,在空海拜佛的过程不是拜偶像,而是充满著感恩,感恩善知识,就像在黑暗中的灯塔指引我们一条解脱之路,所以感恩的心是礼佛的第一个意义。

 

二、见贤思齐的心

 

第二层意义就是,我们说要学佛、成佛,是真的要把那些变成动词、实际去做,而最具体的就是在礼佛、拜佛的时候,我们要有这一种见贤思齐的心,礼佛、拜佛就是为了成佛,就是为了向释迦牟尼佛看齐,向人间、人类伟大的智慧者看齐,让我们能够大彻大悟,让我们能够早日远离颠倒梦想的世界。所以,在四弘愿里面的 “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真的要去实践,不要以为此生此世要成佛是“我慢”,不是的!你不成佛,那才是在 “我慢”的世界,或是在“卑慢”的世界打滚,真的成佛、真的解脱,是来到完全没有“我慢 ”的世界,我们要向佛陀看齐、学习,来到完全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没有“我慢”的世界,内心的清静、祥和,对这世间就是只有慈悲,对一切众生就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学佛的第二层深义就是见贤思齐。

 

三、培养慈悲心

 

礼佛、拜佛是帮助我们培养慈悲心,当佛陀成佛之后,一样用生命去弘法,他放下王子、放下将来国王的继承权、放下世间的一切名利,然后到处弘法度众生,超越宗派、超越种族、超越国界,内心里面所想的是为普天下的众生,心怀天下众生,希望众生早日出离苦海,佛陀这一种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这一种慈悲精神,值得我们看齐、学习。问问我们自己跟佛陀差多少?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就看齐、学习,学习佛陀大慈大悲悯众生,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跟众生广结善缘,这就是礼佛的第三层意义:长养我们的慈悲心。

 

四、培养柔软心

 

礼佛可以培养我们的柔软心,心虽然是无形,一般众生的心是僵化、僵硬的,一般众生的心常常不是自卑、就是“我慢”,我们要学习佛陀心的清净,如果你在礼佛的当下,能够见贤思齐,向这些世界的智慧者、解脱者看齐、学习,承认我们自己的不足,承认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承认我们自己的脸黑,当你懂得把腰弯下来,把头低下来的时候,就是你迈向光明大道的转捩点,也是迈向解脱的分水岭。一个人如果腰弯不下来,头低不下来,要仔细去分析背后是不是“我慢”在作祟,礼佛可以让我们培养柔软的心,培养感恩的心、培养慈悲心,礼佛能够让我们照见不足,让我们身心更柔软,这是礼佛的第四层意义:培养柔软心。

 

五、开发我们的明觉

 

礼佛当下可以开发我们的明觉,有的人制定一天要礼多少拜、礼拜多少次,这样才叫做礼佛,这样功课才做完,有的人发愿一天要礼拜一千拜,所以就拚命的朝著那个数目努力在拜,拜下去马上起来然后再拜,一二三……一直在那里拜,在还没有拜到九百九十次之前,他的心是紧的,因为觉得还没有到达目标,离目标还很远,所以他要赶快努力用功。因此,在礼佛的当下,很难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你是为了达到那个数目的那个目标而在礼佛,你这样当下错失掉很多的体悟,错失掉很多的觉察,真正的礼佛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我们由衷的发出来一种礼敬、一种感恩。在礼佛的当下,动作不要快,不在于次数的多少,也不在于姿势,要怎么样礼佛才叫做正确?是没有绝对标准,就算你姿势正确,但是如果身心不柔软、没有诚心,这样的礼佛功效也不大,我们要的是实质的意义、真正的意义。

 

礼佛有真正礼佛的功效,而不是拜个形式,所以我们在礼佛的时候,你慢慢的拜,而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你都清清楚楚,要合掌、要弯腰、要屈膝,手、膝著地,双手按在地上、翻掌以及五体投地,在这整个过程,你都保持清醒明觉、不疾不徐,在整个动作里面,充满著安祥、充满著柔和。如果你能够这样去拜,就算这半个小时,只有礼佛十次,那也都是相当的值得。以前半小时,可能你要礼佛六十次,一分钟礼佛两次,但是现在就算在三十分钟内,礼佛只有十次,而你能够保持那一种清醒明觉,这个效果是比前者更大的。

 

而且在礼佛的当下,这是开发我们的“身念住”,你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包括要起身的时候,也不是马上囫囵吞枣的起来,这个反方向的动作过程,一样我们保持清醒明觉,所以当下,你不但能够见贤思齐、培养柔软心、长养慈悲心,而且当下也是开发我们的“ 身念住”,开发我们身体各种动作的明觉,这样你的礼佛会更有意义。如果你的身心更稳定、觉察力又够高,你当下又可以去看到动作之前的起心动念。

 

当你觉察力够的时候,包括我要合掌、要屈膝、要弯腰、要伏在地上,这整个过程都去看到动作之前的起心动念;要起身的时候、要翻掌,头颈部要起来、腰要挺直,膝要起来,这个过程一样都是有意识之流、有意念在引导,你能不能清楚看到?如果你能够看到,你也是当下“身念住”、 “心念住”都在开发。所以,大家要能够深深的体会礼佛的意义,而且朝这方面去做,这样不但能够身心越来越柔软,而且明觉也会不断的开发,就算你在礼佛,也一样可以处处见法。

 

六、了悟究竟归依处在哪里

 

礼佛的最后一个意义,就是让我们能够了悟究竟皈依处在哪里?涅槃彼岸在哪里?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跟我们生命的息息相关,佛陀所指引的究竟目标在哪里?如果你能够体会到,你的内心会对整个大自然充满著感恩的心。你在礼佛的当下,不但感恩佛陀,也会感恩整个大自然、感恩众生恩。因为这个小我的存在,真的需要整个大自然众多的因缘,以及世间非常多的因缘,我这个小我才能够存在。,如果你能够这样体会,你这个“小我 ”会溶入整个法界、“大我”里面,你会来到安祥、解脱自在的世界。

 

 

 

如何才能体证到“无我”?

 

体证“无我”,已经是来到见法最深的地方,不是见到佛性、自性就解决了,不是这样的。要真的体悟到“无我 ”,而且要做到“无我”,你就会像诸佛菩萨一样解脱自在。怎么样才能够体悟到“无我”?除了要彻证“无常”之外,从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每一个当下去体悟“无常”法流,当体悟无常法流,你会体会到没有一个实体的存在、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它是一直都在流动生灭变化。

 

这个“流动生灭变化”就会让你对这个“我”的根深蒂固观念,慢慢的溶解、慢慢的溶解,你如果能够进一步去分析这个“我”要能够存在,需要哪些的条件?需要哪些的因缘?这个需要深入到生命核心来探讨。我这个生命能够存在,需要哪些的因缘条件?如果说有“我”,那这个“我”到底是怎么来?这个“我”要能够存在,到底需要哪些条件?佛教讲说,如果你要承认“我”单独能够存在,它一定要符合“恒常、一、主宰”。

 

这个“一”就是你不需要其他的因缘,可以完全一个人单独主宰、单独决定,我要怎么样就能够怎么样,包括那个“一 ”、一个人、一个因素,你都不需要其他的因素,你能够主宰一切。如果这三个你能够做得到,能够维持常恒,能够维持独一、个体存在,能够主宰一切,这个“我”才能够存在、才能够成立,如果这三个你一一去检验,那是不可能存在的话,你就能够体悟到什么叫做“无我”?

 

“三法印”的第一个法印是“无常”,就是在告诉我们,要追求一个常恒的“我 ”,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你没有了解实相而已,如果你真的去彻证大自然存在的运转法则、大自然存在的实相,当你一一去检验去求证之后,发现真的一切都在流动,所以你就知道这个常恒的这个法印,这个现象、这一种梦想是不存在的。

 

再来,我们来解析这个“一”,就是只要靠我一个人,我就能够成就一切、就能够承办一切,我要吃饭,只要动个念头,喔!这些米、饭、菜啊!全部都自动的涌现出来,我不需要农人种田,我不需要农人去种菜,我不需要别人来煮这些饭菜,我不需要那些瓦斯、柴火,都不用!我只要一个念头,饭菜全部都出来,你能不能这样做到?如果可以,就表示你不需要众因缘的协助,你只要“一”、一个,你就可以解决一切。

 

空海检验过,我是承认我不可能这样,我需要很多的因缘协助我才能够存在,所以当我在吃一餐饭的时候,我就是感恩,感恩众因缘,包括说我们要能够有衣服穿,要有多少的因缘配合,我们才能够有这些衣服可以穿;我们要能够承办一件事情,背后要有多少的因缘的协助、护持,才能够承办一件事情,包括今天能够在这个庄严的禅堂打坐,背后要有多少因缘的支撑、支持,你知道吗?你有深度去解析吗?除了家人的支持、体谅、护持之外,除了公司老板、上司主管他们的配合、支持之外。

 

再来,这样的一个禅堂、这样的一个环境存在,要凝聚多少的因缘才能够形成,为这整个大因缘、大环境,我们付出了多少?不是邀功,而是要问自己,我们为这样的一个禅修付出了多少?如果我坐的在那里,还在牢骚一大堆、抱怨一大堆、还有很多的不满、这里也不顺遂、那里也不好、这里也不如意。如果我们还在那里这样抱怨,表示我们都看不到背后的因缘,如果你能够去看到今天能够有因缘,在这里好好的禅修用功,能够开发我们的明心、开发我们的觉性,能够让我见法,真的这背后要具足非常多的因缘,这时候你的身心会很柔软,而且会充满著感恩的心,当你的身心越柔软、越有感恩的心,你的见法力道反而是越强。

 

身心柔软的时候,就能够溶入当下的法流里面,所以不要一谈到修行,总是抱持著一个方法,然后一直要入深定,一直要坐多久才叫做修行,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的观念知见错误,你越修,心反而越僵化,“我慢”反而越大,所以如果你能够来这里禅修,能够长养慈悲心跟感恩的心,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你的生命品质会不一样的。

 

要解析“无我”,这个“一”,如果你真的认真去解析,你就知道不是我一个人很厉害,不是我一个人能够承办事情,要众因缘啊!

 

其次,解析“主宰”,我能够主宰一切吗?我能够让我这个色身不老、不病、不死吗?我能够不吃饭吗?能够不呼吸吗?我能够让我最敬爱的家人、亲人不老、不病、不死吗?我能够随心所欲、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吗?你慢慢的去解析,如果你能够主宰一切,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你就可以推翻佛陀所讲的“无我”的这个真理实相。空海很认真的去检验、去思惟、去求证,发现释迦牟尼的智慧,实在是非常的高超,他讲出了非常深的真理实相,一般的宗教很少能够触及、很少在解析“无我”,而佛陀竟然能够看得这么的清楚。

 

所以,当我越深入去了解,我越佩服佛陀。因此,“无我”不是抽象、不是想像,也不是拿来跟人家争辩,不是说我懂很多、很会引经据典,我懂得比你多、可以辩赢过你……,如果你拿“无我”要去辩赢过别人,你的“无我 ”就只是知见啊!因为你是用“我”在宣说“无我”,用“我慢”在驳倒别人。

 

如果真的来到“无我”的世界,你是不与众生诤、不与世间诤啊!“入空戏论灭”。真的来到 “无我”的世界,你绝对不会跟众生比大比小、比高比低的,你只有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协助有缘人啊!众生有苦,我们就协助。

 

再来,如果要去体会“无我”,你还可以从一些角度去体悟:我这个色身是不是真的需要仰靠大地、流水、阳光、空气、还有虚空?佛经里面所讲的,我们这个色身是由四界,就是地、水、火、风这些所组合而成,如果再讲更具体详细的话,包括空,地、水、火、风、空,就会有“识 ”的产生。所以,如果扩大到六界,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跟识,但是这些都不是名相,你不要又一直在五蕴身心里面钻研:我这个身心是由地界……,地是什么?地是肌肉、地是骨头、地是坚硬,那这样……,我体会、我看到地界了,但是你却否定大自然的这个地球,这个地界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学佛不要去看那些,学佛跟那些没关系,我们就五蕴身心里面去钻研、去解析就好 ……。

 

如果你只是在五蕴身心里面,要透视“无我”、要解析“无我”的话,空海所经历过的是,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是用一个“我”在解析“无我”,但是一般学佛者不容易觉察到这一点,因为“四念处 ”的这些修法,包括以前在五蕴身心里面要去解析“无我”,我也都下过很多功夫,但是就算下过很多功夫,生命修到奄奄一息,还是发现……奇怪!,怎么还是会有“我慢”?怎么还是会有不安?这个“我 ”怎么还是不知究竟归依处在哪里?

 

当后来有一些因缘让我体悟到之后,深深的发现你要真的体悟“无我”,一定要看到活生生的佛法,一定要看到整个大自然跟我们的密切关系,如果你能够去体会每天我这个色身,不错!一样是具足地、水、火、风、空,但是这些元素材料从哪里来呢?你如果能够去看到我身体里面的地界,原来是来自这个大自然的地界、这个土地,你吃稻米、吃那些瓜果,就是那些植物吸取土壤里面的养份,转换土壤里面的那些铁质、钙质、矿物质,把它们转换,再加上光合作用,然后结出累累的果实跟青菜、蔬菜之后,我们再间接吃土壤,也就是我们吃这些五谷、蔬菜。

 

但是在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众生就不容易看到我们的身体的骨头跟肌肉,是来自于土壤的转换,只是一个转换,众生就看不到,所以你以为我的这个生命跟地球、土地没关系,佛陀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生命,就是由土地组合而成、由水份组合而成,这些土地、这些水不是我所创造出来的,不是我修行很厉害,我能够发明、发挥出来的,这些都是大自然本来就存在啊!这个“我”要成长,都是每天不断的要吸取土地的营养,然后你的肉体、骨头,才能够继续健康的存在著。你每天要吸取大自然的水份,我身体里面的水份才能够继续保留著,我才能够有足够的水份;喝水,你就是在喝大自然的甘露水,我这个生命能够存在,就是要整个大自然的养育,这就是缘起。这个生命要存在、这个“我”要存在,就是要这么多的因缘。

 

再来,空气,一般人很难体会到说一分钟的空气,是这么的有价值,五分钟的空气比五百万都更有价值。失去了五百万,你不会死亡,你只是会痛苦、哀伤、不舍,但是难过几天之后,你的生命还是活著,你也还可以。就算你全部的家产都丧失掉了,也还是可以重新东山再起、重新来过,你的生命还不会死掉,除非你自己自暴自弃。但是只要五分钟,没有新鲜的空气让你呼吸,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死掉,超过三分钟没有新鲜的空气,大部份的人就会变成植物人。

 

所以我们要静下来解析,平常自认很厉害,我学问很高、我很聪明、我IQ很高、我办事能力很强,你看这都是我行、我很厉害啊!你能不能看到这背后都需要整个大自然的支撑、大自然的养育?需要很多的因缘具足,我才能够活著,因为有大自然的支撑,我这个生命活著、有这个主体,我才能够去做其它事情。但是我们却常常忘恩负义、常常忘本啊!如果你体悟不到“无我 ”,就请你自己练习看看,把你的鼻子跟嘴巴都捏起来,看你能够憋气多久?

 

真的要去练习,如果你学佛学了几十年,还体悟不到“无我”,还体悟不到大自然的风界跟我们身体的空气,有多么重要的密切关系,如果你体悟不到的话,请你把鼻子跟嘴巴捏起来,不要呼吸,看你能够活多久?看这个“自我”多么厉害,如果你很厉害,你就不要呼吸而又能够活著,如果你认为你的修行境界很高、神通广大,你能不能自己无中生有,创造空气出来?你生命不需要大自然的这些空气,我靠我的神通,我就能够变化出无边的无量的空气出来?

 

如果能,你的神通能够变化出这些,那你的神通就有用;如果没有的话,那一些神通跟生命的存在关系不大,我们只是做一些助缘。如果你认为你的神通很广大,你能不能去看到?很多都只是雕虫小技,能够看到这些,当你有神通的时候,你不会增长“我慢”的,你会擅用一些工具去协助众生,你也会知道能够帮助众生的,也是很有限,只是一些助缘,而生命存在的主要因素,都是整个大自然在支撑啊!

 

大地、流水、空气都分析过了,再来看看火、火界,我们身体里面的火界,要清楚的认识出来,那不是无中生有。火界讲的就是太阳,我们生命能够存在,跟太阳完全是密不可分,没有太阳把阳光、把能源输送到地球来,我们地球所有的植物跟动物欠缺能源,生命就会全部都枯萎掉,你能不能去体会?火界就是来自于太阳,太阳默默的在燃烧自己,不只照亮众生,而且把生命的能源、燃烧自己,把自己生命的能源来供养地球上的植物、动物,而我们曾几何时好好的去感恩太阳?感恩这个大自然的养育?

 

所以,大家静下来好好去解析、好好去体悟,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缘起甚深”?如果你能够体会到“缘起甚深”,佛陀就跟我们讲“若见缘起则见如来”,如果你真的能够彻证“无常 ”,又体悟到“缘起甚深”,你就能够来到解脱自在的世界,因为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我” 的真理实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

空海法师讲述

 

1.问:为何要生?如果人生是苦,那为何要出生?这是不是造物主的造弄?

 

我认为把人生定义为人生是苦,这是不正确、有失公平的。人生,它是个中性。你的出生本来也不是你的错;你的出生,是法界非常殊胜的因缘。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没有清醒明觉去觉察宇宙的真理实相,我们所做所为是背道而驰,所以就造成自讨苦吃。所以,这个苦不是本来就存在,不是人生本来就是苦。如果你能够了悟真理实相,你可以过得很安祥、很快乐、很自在。苦是来自于众生对真理实相的不了解,然后你所做所为跟真理实相背道而驰,这就像逆流而游,你不断的跟法界的运转法则相违背,而自讨苦吃。

 

所以,我们要了解,不是生命本来就是苦,它是中性的、中性的,那为何要生?为何要生?这就是整个法界的殊胜因缘,慢慢深入去了解,你就会珍惜我们这个生命,就像一个星球,它从零、从无,要慢慢的形成、慢慢的凝聚,转换到一个太阳系出来,要经过好几十亿年的酝酿,有了太阳系、有了地球之后,到达要有众生在地球上能够出生、能够诞生,一样要经过好几亿年的酝酿,来到要有人类在这个地球出现,那又是经过好几亿年的酝酿,如果真的能够好好、慢慢去深观,佛陀所跟我们讲的缘起法则、缘起甚深,你会很赞叹法界的奥妙、缘起甚深,缘起真的非常深,它会破除众生的宿命论,破除众生错误的因果论。并不是没有因果,是有因果,但是要深观缘起,你才不会落入宿命论,才不会都认为生命是很苦。

 

2.问:是否有天命呢?为何出生即有差别?

 

以世间人来讲,都认为出生在清寒的家庭跟出生在富有人家的家庭,他们好像出生就不同,他们就有很大的差别,就像很多人看前面这个花,或是你在历缘对境看很多花的时候,你的大小眼就出来了!认为:这一朵小花那么小,你还敢开?人家所开的花那么大,这才漂亮、才欣赏、价值才高… …,要知道这种大小眼、大小高低不平的心态,这一种价值观的差别,是来自于人类的虚妄分别,对法界大自然而言,大花、小花都是平等,每一位众生对大自然、对整个存在而言,都是完全平等,没有地位的高低、贵贱。

 

那种二元对立的区别,都是人类的虚妄分别,看到一个大官来,就觉得他好威风、好有权势,那是人类的错误想像,看到一个看不起眼的人、一个很朴实的人,就觉得他没有什么,就觉得:你怎么这么落魄?怎么这么可怜?如果看到人间真实的佛陀在你面前出现,你是认不出他的。人间真实的佛陀,穿的是粪扫衣,他是拿著钵去托钵、去乞食啊!他国王不当,去行乞食、托钵的生活,弘法度众,别人留著很漂亮的头发,而佛陀却把头发剃掉。如果你用人间的那一种衡量标准去看,你会觉得说他怎么这么可怜?怎么这么落魄?但其实他不是可怜、不是落魄,不是用一般众生的眼光去衡量的那一种价值观。

 

所以,希望大家内心的价值观能够重新洗牌、重新来过,不要用我们过去那种尊卑、高低、好坏、贵贱的二元对立来区别,那都是人类贴上去虚妄的标签,对大自然而言、对存在而言,众生是平等的,这就是佛陀他们所体悟到的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去体会。

 

3.问:“出入息法”是先观呼吸再心中默念生灭变异,而经行是意念引导:提移落触,为什么“出入息法”与经行的使用方法好像刚好相反,是吗?

 

这两个我们要有所分别,第一、“出入息法”是属于自主神经在运转,而我们内脏器官在发挥作用,都是属于自主神经在运转。自主神经在运转,一样都是有指令,它受到某种指令,然后才动作,只是有些指令,它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意念在掌控,但一样都是有指令在下达,有时候它是透过化学变化,就好像如果我们身体喝些酒精下去,这个酒精的成份就会激发我们的肝脏要去解毒,而这个解毒的过程,不是你在下达口令,但是它一定有诱因,有指令出来、有信号出来,我们的肝脏才会进行解毒的这种作用。

 

所以一样,我们身体本身都是有意念、有指令在前引导,“出入息法”本来是属于自主神经在运作,但因为我们的心都跑东跑西,如果你又把你的意念扩大,然后意念在前引导的话,这个“出入息”会变成一种机械式的训练。当我要吸气,就下达口令吸气,它才吸气;当下达口令呼气,它才呼气,这样会变成你在喧宾夺主,要替代自主神经的运转。而当你用你的意念要去引导它,结果没多久你的呼吸会变成很混乱或是很闷。

 

所以这时候,我们是保持一个客观的觉察,觉察自主神经在运转,一个自然的呼吸的进出。你是看到现象的产生,然后再默念,如果没有默念,观出入息时,你的心念很容易就散失掉的、很容易就跑掉,与其让它这样跑东跑西,不如就像小孩子给它有个玩具可以玩,它可以在那里安定下来打坐,或是安定在禅堂,所以默念就是给它一个方便法。

 

有人所给予的方便法很多,但是我们用单纯又有效果的方便法。我们是在现象发生之后,因为那是自主神经在运转,现象发生之后,我们的心紧盯著它、紧看著它,然后我们默念:生灭变异,一方面可以摄心,一方面可以清楚觉察呼吸的进出,这里有很深的见法基础埋伏在里面。

 

再来,为什么经行要用意念去引导?经行是我们的肢体动作、我们的手脚四肢,这是属于我们的随意肌,在我们讲述的整个课程里面有讲到不随意肌,就是属于自主神经系统。随意肌就是属于可以随著我们的意念而动作的,我们的手脚是可以随著我们的意念而动作。好像我现在想要握拳,我就可以握拳;要放开伸展,我就可以放开;要伸手、要屈手,我可以随著我的意念来引导身体的这些动作。

 

肢体语言是随著我们的意念引导,它才动作,本来都是意念在前,只是因为你平常的动作太冲动、太快,你看不到。那现在呢?让你的动作跟意念能够缓慢下来,让它分解、分开,黏得太紧的,就把它稍微分开,让你能够清楚的看到,所以意念先下达口令,然后再动作。慢慢的你不要下达口令,你只是动作,然后当你内心清楚明觉度够的时候,就能够看到你的身体在动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导,那不是暗示出来的、不是训练出来的,我们只是训练你的觉醒、明觉度而已。

 

这个觉醒明觉度训练出来之后,是要帮助你去清楚的看到那个已经存在的事实,如果本来是动作在前、意念在后,因为我们透过空海这个人讲一些方法训练之后,然后我就改变过来,透过训练而去改变事实,这样是错误的,而且也不可能,顶多只是暂时的有效果而已,终究你改变不了法界的运转法则,所以我们是协助大家把这个明觉、觉醒、觉察力提升,把已经存在的事实放大、分解,让你能够看的清楚。慢慢的因为这个过程让你的心能够定下来,而且觉性开发出来之后,你稳定活在当下,再来我们就可以进入更微细的觉察,你就能够清楚的看到已经存在的事实,这时候你才能够进入到“名色分界智”的开发。

 

4.问:如何溶入一切境界?

 

如果从究竟义来讲,没有所谓的溶入、不溶入,就好像说鱼跟大海,没有所谓的溶入大海、溶入不溶入。但是当众生的身见、我见,还没有破除之前,是有这个溶入、不溶入的过程,要来到真正的溶入一切境界,是要来到真的是无我、无私,没有身见、没有我见。证到初果是身见破除,但是那个“我 ”,还没有消失,我见我慢还没有消失,这些必须要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深入,才能够真正把那个我见、我慢消失。当你有我慢的时候,你就没办法跟境界溶为一体;当你有自卑的时候,也不会跟境界溶为一体,你的那一种溶入不是真正的溶入。

 

所以究竟来讲,你要真的溶入一切境界,是要来到没有我慢、没有自卑,身见与我见破除、消失,但是这个标准太高了。要真正做到这样,用这一种标准来要求,是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但是我们可以从“有为法”开始,怎么从“有为法”开始呢?向初果、证初果、二果、三果,就是“有为法”逐渐的深入。

 

那怎样溶入一切境界呢?除了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才能够在一切历缘对境之中,慢慢的去应用出来、处处见法。当你见法之后,我们的身见、我见、我慢,都会逐渐的消失,那十个结缚就是十道的城墙,十道城墙把自己跟众生、境界隔阂开来,不是境界跟我们对立,是我们自己的我见、身见隔阂开。而修行就是要把这些城墙、身见、我见一一的去除,一一的淡化、净化,把那些身见、我见、结缚,慢慢的拆除掉,当你见法越深一分,你的我见、我慢就会越淡薄一分。当你淡薄一分,你跟境界的相容性就会增加一分。

 

所以,要溶入一切境界,你要不断的闻思的深入,在历缘对境中都要去实修、去体悟,处处去见法。再来,比较具体要溶入一切境界,现在大家就要学习著面对每一个境界,要真诚真心的去面对它,不要逃避,也不要刻意去攀缘。当面对境界的时候,我们真诚真心的去面对、去处理;当面对众生的时候,我们也是真诚真心的善待一切众生,不要把自己跟众生划分出来,我们是男人、你们是女人,我们是出家众、你们是在家众……。你这样的划分,就很难跟众生溶为一体,如果你再划分出来:我是董事长、你是职员,我是什么、你是什么……,你那一种区别心、虚妄的分别心,虚妄的界线一划分出来,就没办法跟众生相溶。

 

所以在历缘对境中,我们处处就要学习著把二元对立的分别,慢慢的泯除掉,大小、是非、高低、好坏的那一种大小眼的心态,慢慢的去除,用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但是要做到平等心非常不容易,这个需要学习,而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也是大家平常历缘对境之中,你每天都要学习的功课,真正的修行也是在这方面。如果你修个一二十年,但是还没有展现出平等心,那你的修行还是在练功夫,那一种平等心慢慢的深入、慢慢的深入,真的以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而且体证到也真的做到,你就会体悟到佛陀无上正等正觉的那个法号,没有大小眼、没有尊卑贵贱之分。

 

不错!是有总统、有小职员,但是在你的内心中,他们都是平等的,“无上”就是众生平等,“正等”是完全平等,“正觉”是清楚明觉,而且清清楚楚彻底的了悟实相的存在就是这样,对宇宙、对大自然存在而言,众生都平等,我们跟佛陀完全平等,如果你真的能够体会到跟一切众生平等,你跟诸佛菩萨都平等,你就会来到没有所谓的溶入、不溶入,也就是来到真正一体的世界,那是涅槃解脱自在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是可修可证可达。只要大家一步一脚印的深入,一定可以来到这样的境界。

 

5.问:如何对治昏沉?

 

如何对冶昏沉?这是很普遍,尤其是打坐的人很常遇到的问题,有的人他用某种法门,譬如说,持续的持咒或是念佛,他可能会觉得比较不容易昏沉,不错!是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但是因为我们要进入禅定,要进入到比较微细的内心世界,我们要用更单纯的方法、更简便的方法。观出入息法,是在各种方法里面来讲,算是相当高级的阶段,就好像说有些方法是适用初学者,有些方法是适用你要进入比较深层的、内心宁静的时候所用的。

 

“出入息法”就是要帮助大家进入到微细的内心世界,来开发明心的阶段,你心不明,你的内心是常常处在凹凹凸凸、无明的世界里面,你带著凹凸镜的心镜在看世间,看的是幻相的世间都不知道,在你还没有觉醒过来之前,跟你讲所看的是幻相不是实相,你就是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你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都不容易觉察到,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打坐的阶段,透过打坐禅修,内心渐渐宁静下来之后,你才会有能力来看到自己过去真的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

 

所以,观出入息而进入比较深的宁静、比较深的禅定,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很高级的禅修方法,大家不要小看这样的因缘,因为我们所用的是很单纯的出入息方法。如果以治病来讲,我们是用比较单纯又没有副作用的药物,我们不是用麻醉剂、不是用兴奋剂、不是用安慰剂。所以,在用这一种单纯简便的方法,当我们心渐渐宁静下来的时候,有一个情况很容易会发生,就是很容易就进入昏沉。

 

比如一个人平常靠抽烟在提神,现在要让你把那个烟戒掉、放下烟,在这个戒烟的期间,没有抽烟的时候,你很快就会无精打采、会昏沉,因为那个兴奋剂、麻醉剂、刺激剂渐渐减少,当没有的时候,你一下子没办法适应,就好像有些吸毒的人,他要靠一些毒品才能够兴奋、才很高兴、很快乐,但是那个副作用很大。现在来戒毒的时候,他会有一段期间很痛苦、很不能够适应,现在大家本来在欲界里面打滚,欲界里面有很多的兴奋剂、有很多的麻醉剂,现在要让你放下那些兴奋剂、麻醉剂,单纯的坐在禅堂,用单纯的方法来用功精进,你很自然、很容易进入昏沉的情况,所以这是修行过程很自然的现象,你不要排斥昏沉的现象,因为这是必经的过程。

 

请你用爱心、用耐心来包容它,有昏沉的现象是代表我们过去身心的疲惫,我们没有让心真的宁静下来,有昏沉的现象代表我们过去吃太多的兴奋剂、麻醉剂,我们没有让心回到单纯宁静的情况。今天的禅修正是要透过这样的殊胜因缘,而且透过大众的加持力量,如果你一个人在家里禅修,那一种精进力道没办法这么强的,大众的精进用功、大众的精进力量,会鼓励我们提起精神振作起来,就像一个戒烟的人,一个人要单独戒烟不容易,但是如果大众集体来奋斗,那一种互相勉励的力量会更大。

 

所以,真正最大的加持来自于学员们的精进用功,你们的精进用功会让其他的学员产生正面的效益,他们会看齐、会学习,也比较会有信心、有毅力,来突破昏沉的阶段、烦燥不安的阶段,请大家也用爱心来包容其他学员呈现一些烦燥不安的时候,或是有干扰到我们的时候,也请你用爱心来包容他们,彼此多体谅、相扶持,这是最好的加持。所以昏沉方面,你用爱心来接纳它,用一段期间让它慢慢的沉淀下来,没多久,这个昏沉就会消失。

 

6.问:容易昏沉打瞌睡,怎么办?

 

因为我们平常身心就是静不下来,就是一直冲动、一直的攀缘,你又静不下来,背后就是要有更多的刺激,为什么很多人静不下来?因为他内心没办法安祥,也不知道心要依归何处?所以他就继续不断的在攀缘,因为平常心没有宁静下来,导致我们的身心疲惫,所以现在来打坐的时候,就很容易会打瞌睡、很容易陷入昏沉,除了要用爱心、耐心来包容之外,再来,对治昏沉还有一招很有效果,就是如果真的要昏沉、想睡觉的时候,你不用挫折,你用爱心、耐心来包容它、接受它。

 

如果真的想睡的时候,你也正知明觉的进入睡觉,不是不可以睡,睡觉也是个卧禅,只是用打坐的方式来进入卧禅的境界,如果你内心一直在跟昏沉拉扯,觉得今天要精进用功,我七天里面一定要开悟,怎么可以昏沉呢?我不可以睡觉啊!然后当昏沉一起来的时候,你又在那里责备:别人坐的好像佛陀一样,一动也不动,而我却拚命在那里点头……,你一直很自责,当你越拉扯、越自责的时候,你昏沉的时段会越拉长,想睡又不好意思睡,昏沉又不敢让它昏沉,然后就不断的在那里拉拉扯扯、拉拉扯扯,结果怎么样呢?提不起、也放不下,你不断在那里拉扯、拉扯,禅修经过了一半,人家已经渐渐的安祥下来了,你还在那里:糟糕!别人都进入情况了,我却还没有……,你又会越慌乱。

 

所以,修行也要有大丈夫的气势,要能够提得起、放得下,不要提不起、也放不下,包括对昏沉、对打瞌睡也是一样,我敢做敢当,我敢在禅堂里面睡觉、敢做敢当,没关系!你就好好的睡。对治昏沉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好好安心的让它睡觉,本来我们安排的睡眠时间都已经够,但是因为在睡眠的时候,你又在那里打妄想,又在那里胡思乱想,没有好好睡觉,结果到禅堂里面又是在打妄想,又是在那里昏沉,但是没关系,这都是很正常的过程,我敢做敢当啊!我精进用功,我也精进努力的睡觉,置心一处、无事不办。

 

真的昏沉的时候,你就用爱心来接纳它,所以前面三天有昏沉、有昏睡、打瞌睡的这种情况,我不会提醒你,也不会去摇醒你,但是到了第四天我就会,所以前面的三天是让你把身心慢慢安定下来,消除疲劳的一个阶段,如果没有消除你的疲劳、你的昏沉,后面你没办法进入的。昏沉是属于五盖之一,只要你有这五盖其中的昏沉盖还存在,你没办法进入后面的,所以前面的这几天,一方面是一个很拉扯、浮动不安的过程,没关系!就是用耐心来接纳它。

 

再来就是要能提、能放,身心放轻松,让这个昏沉能够早点消失,它会自然的很快消失,只要你睡饱、睡够,自然它就不会昏沉,所以对冶昏沉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的睡觉,在禅堂内不是不可以睡觉,可以,但是只要你精进用功,我睡觉是为了不必睡觉,我睡觉是为了对治昏沉,你就好好的去接纳它,接纳自己的丑陋、接纳自己的不足,我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所以这是对治昏沉的良方。

 

7.问:一打坐很容易打妄想,怎么办?如何对治呢?

 

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平常不觉察到内心怎么会这么多的妄想,一打坐的时候,就是妄想纷飞。师父告诉我们“出入息法”观出入息,很简单、很单纯,但是我们做起来没多久就被妄想拉著走,常常是想到九霄云外,当有所察觉之后,又已经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很不好意思,就赶快拉回来 ……,这都是在禅修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

 

很多错误的观念就是想要设法要去打压妄念,或是想要设法去排斥它,很多人在修行过程的前几天,会修得很烦躁、很烦恼,觉得这个昏沉怎么比麦芽糖还更黏,甩都甩不掉,越甩黏得越多,所以会觉得修得很挫折,坐了好几天,怎么还是一样,一坐下来就是妄想,怎么都去除不了?师父告诉我们的方法,我有用啊!但是没多久,那个方法又被那些妄想打倒了。禅修的前几天,尤其是到第三天是不容易克服,内心拉扯最大的时候。

 

第二天、第三天是内心拉扯最大的时候,如果你能够过了第三天,到第四天就稳定下来了。妄想怎么处理呢?错误的方式是任你如何去对治它、压抑它,但是这个妄想是法界的一个现象,它也是一个众生,你要去除掉那些妄想,要用方法去对付那些妄想,就像说你不喜欢虚空中、天空中飘著乌云,当乌云来了,就认为:奇怪!我只喜欢看到白云,甚至晴朗的天空最好了,怎么……,至少白云过来就好了,乌云怎么可以乌云过来?我喜欢的正面过来就好,怎么可以有乌云过来?……

 

所以,你就会设法要持咒、要念佛,要用什么方法、就要搬出最高级的武器,甚至还拿出核子飞弹,要把那乌云射掉……。你要使出种种方法去对抗乌云,去对抗妄想、妄念,就像你用种种方法要去对抗乌云,你是白浪费体力、白浪费生命。

 

现在告诉大家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虚空不碍白云飞,虚空不碍乌云聚”,虚空不会阻碍白云飞,也不会阻碍乌云的聚集。如果你内心有无量的空,白云过来也好,就欣赏它;乌云过来也一样包容它、接纳它。不管是白云、乌云,在你的包容之下,在你无边无际的虚空里面,它也会成为法界的装饰品,也会成为庄严法界,这是从根本来治疗。

 

不要跟妄念对抗,只要你拉回来,回到当下,保持清醒明觉,用爱心、耐心接受过去的种种,活在当下,清醒明觉就好。活在当下、清醒明觉,就是用无量的虚空来包容过去,不要在那里跟它拉扯,不要在那里跟它抗拒,保持一个不迎不拒的心,内心很清楚、很明觉,回到当下、回到现在,继续再用功就好,也不要把它贴上一个标签:那个念头不好,那个乌云不好。

 

就是因为把它贴上不好的标签,你在抗拒它,后面的副作用、反弹力、拉扯力才更大、更久,如果不要去对抗它,就只要回来、接受过去,接受过去的妄想、接受过去的种种,现在就回到当下。也不要认为把它贴上一个标签,认为它不好,因为当你用不好的念头去对付它,贴上不好的标签的时候,你内心里面是含有微细的嗔心,而这个微细的嗔心,会引起现象的反弹力量,让你对付不完,会让你修个没完没了。

 

所以,修行不是在对抗那些妄想、念头,你只要保持清醒明觉。清醒明觉就像一个晴朗的天空,无边无际的虚空;清醒明觉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虚空。然后虚空它可以不碍白云飞、不碍乌云聚,而这些都可以庄严法界,只要你的心胸无量、保持明觉,它们真的可以庄严法界。

 

8.问:虽修行了一段期间,也有一些感触,但总觉得仍有些框框,如何再有效的去除那些框框呢?

 

这个框框每个人都有,除非你是解脱者,如果你的框框越多、越狭窄,你的烦恼就越大、你的苦海就越大,修行就是要去除掉我们内心的框框,整个解脱道就是要协助大家把内心的框框清楚照见,然后很快的把那些框框去除掉,而这必须要有闻思的基础,又再配合实修实证。

 

闻思基础是给你一张地图,实修实证就是按照地图逐渐的深入,如果没有实修、没有禅修的基础,你照见不到内心里面的框框。如果你没办法打坐,你的心宁静不下来,你没办法看到自己内心有很多很多的框框,有很多的界线,你看不到的时候,只要当别人讲出来的触犯到你内心框框,你就会很快的反弹,认为别人不对,而且会讲出很多、很多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立论是正确的,你会否定别人,但你看不到。

 

事实上是因为别人所讲的,不符合你的内心的框框的标准,你内心里面拿著一把剑: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你不知道而已。真正烦恼、痛苦的原因,事实上是来自于自己,但你看不到,所以你会怪罪别人;你找很多的理由,都是别人不对;找很多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是正确。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有没有在颠倒梦想的世界,欺骗不了人的。

 

因此,如实回来面对自己,透过闻思修证,我们才能够看到我们内心很多的框框,当你能够照见到,佛陀就把这些从粗到微细整个过程,把它概略的讲出来,就是十个结。要有禅定力,你才能够看到,看到你才能够净化。所以,如何有效去除框框?如果讲更深入的话,就是必须要有闻思修证的深入,一定要有闻思基础,而且要配合实修实证,你才能够有效去除框框。

 

以目前现在来讲,就是大家要随时归零,身心柔软回到当下。有时候空海这个人会讲到一些观念、方法,或是讲到一些知见不符合你原先内心所理解的时候,不符合你原先所要的答案的时候,也许这时候你马上就会反弹:啊!这个人讲错了,我以前在其他上师那里学的,人家的方法是怎么样殊胜,他讲的这些不够啦!不够高啦!不够理想啦!这太简单了、太简便了啦!这没什么!人家那些很虚、很玄、很神秘!而且那时候我要缴很多的钱,才能够去参加禅修啊!我来这里参加禅修没有缴钱,他就让我进来啊!这个法门好像不是很珍贵 ……,你内心会有很多跟过去在比较,会有很多你认为的那一种界定标准在衡量,你不知道。

 

那都是我们自己的框框,今天就请大家把那些归零、归零、放下,每一天、每一个境界,如果遇到跟自己内心有所阻碍、有所卡住、有所冲突的时候,记得不要马上就找出答案,认为别人不对,这样我们很容易落入自欺欺人的境界而不知道,能不能让自己归零?给自己有无限的空间,让自己大死一番,让自己重新来过,每天都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每天从是从零开始,每天都是用赤子之心来吸收、来学习,这样你的进步会非常的神速,这就是有效去除内心的框框。

 

9.问:打坐的时候有美好的境界发生,该如何处理?

 

在打坐的时候,会产生一些美好的境界,也就是禅相,禅修中、禅坐中会产生一些相出来,有的人会看到莲花好漂亮、好大,或是会看到佛菩萨的相,或是会看到祥云来会集、祥云海会,这些都是属于一些所谓美好的境界,很多人就一直沉醉或是早上第一支香,那个禅相很好,然后再来第二支香要打坐的时候,就又再开始期待,结果你再期待那个相能够再出现,你看不到你被那个相的境界抓走了,把你吸引住了,《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打坐里面的那些恶相、不好的相,你会产生恐怖,所以你会抗拒、不希望它来,但是那些瑞相、美好的相会吸引你,你内心就会产生期待的心,而这个期待里面会让你产生一种执取、一种抓取,所以有的人会跟我讲说,他多久以前就开悟了,问他:你怎么开悟啊?他说打坐的时候,遇到什么样的境界… …,问他多久以前?,几年前啊!现在呢?现在没有了!他以为那时候的禅相,就认为是开悟,不是这样啦!你被那个相把你捆绑了好几年,你都还不知道啊!你还一直在沉醉在那里、沉迷在那里啊!你没有活在当下。

 

所以,我们要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你在打坐的时候有产生种种禅相,不管是恶相、良相、好的、坏的,喜欢的、不喜欢的… …。注意!要不迎不拒,而且当下拿出你觉知的宝剑出来,不是去砍它,要拿出觉知的力道出来。再来,好好的去体悟三法印,不管任何相都一样,你第一个要去体悟的就是无常法印,任何相都是一样,再恐怖的相一样,拿出觉察力看著它然后去体悟什么叫无常法印?只要你有正知正念,又能够体悟到无常法印,那个相它自然的一定一直地变化、变化、变化。

 

你不抓取它,它不会停留;你不排斥它,它不会反弹,它不会攻击你。当你遇到一些猛兽,你不要落荒而逃,如果你遇到猛兽,你落荒而逃,要知道那个猛兽它就认为你是它的食物,你是它的猎物,它就会追捕你。也不要遇到猛兽,你就攻击它,如果你攻击它,它有可能会反扑,能不能用爱心跟它善待、和平相处呢?面对各种相都是一样,不管是恶相也好,会恐怖的相也好,我们都保持一个正知正念、明觉的心,然后用爱心、耐心来善待一切相,不迎不拒。再从中去体悟三法印,第一个就是去彻证无常法印,再好的相也是一样,它还是缘生缘灭啊!所以,千万不要去执取任何相。如果你在打坐的时候,你执取任何相的话,很容易走偏差,很容易走火入魔,你被那个相吸引走,如果你有贪婪贪爱之心,很容易啊!你就会走偏差。

 

10.问:在经行的时候提移落触,脚的幅度应该多大呢?我们脚步一步一步的幅度应该多大?

 

这没有固定的标准,不用太大、也不用很小,适中就好,你觉得走起来安稳、舒适,这样就好,原则上来讲,一步二、三十公分就可以了,最主要是我们要看那个脚的提、移、落、触,而不是要走快或是走多大,重要的过程是你要去看到那个有念头之后,产生的动作,当你慢慢在走,慢慢就可以变化了,脚可进、可退,可提、可落,有时候你往前走,有时候可以往后走,有时候你也可以命令你的脚,往左或是往右,你慢慢的去体会,就可以觉察到,奇怪?这个脚的动作都是随我的指令在走、在做啊!我要它右,下个指令它就往右,要它让它向左,下个指令它就向左,你慢慢就会有心得、有所体悟。

 

这个幅度多大,看个人情况,你觉得走起来舒服、适中,这样就好。再来,当你慢慢走到一个阶段,当你要转身的时候,也不要慌忙,一样要转身的这整个过程,你也都保持清楚觉察。至于经行还有更深、更微细的过程,以及更微细的心行。

 

11.问:打坐时,点、线会了,而面、全身如何用功呢?

 

在打坐的时候,我如何从这个点线,然后扩大到面呢?这都是属于实修方面的问题,在画图的时候,我们先画出一个点,然后这个点延伸,就可以画出线,两个点我们就可以连结出来一条线,然后再连接一个点,我们就可以画出一个面出来,所以面是由点逐渐的扩大、扩大,我们的觉察力最初就是放在人中、鼻头这里,因为放在这里容易让我们的心能够聚集下来、安定下来,它有一个聚焦的目标。

 

先慢慢聚集之后,再把明觉的心觉察范围慢慢的扩大,这时候我们就转移到丹田、腹部来,因为腹部起伏的范围比较大,所以你的觉察范围就会比较大,慢慢的这个过程你也清楚觉察到了,这时候就把我们的全身想像为是气球。当吸气的时候,你的觉察力一样放到全身,去感受全身随著气的充进去,而全身稍微膨胀一点;呼气的时候,你全身会像消气的气球,会稍为缩一点,这是很自然的在运作。

 

如果没办法清楚觉察到的时候,你可以深深的吸气,深呼吸、深深的吸气,然后不要用力,你的觉察力还是一样放在全身,然后深深的吸气,去感受我这时候的身体变化情况,然后再呼气、吐气,这个过程你去觉察身体是不是像气球消气?慢慢的缩进来,你深呼吸几次,就可以感受到我们身体会随著呼吸的频率,而在收缩膨胀,你的觉察力呢?如果一下子没办法扩大到全身的范围,你可以从丹田,再腹部、胸部慢慢的扩大,觉察的范围慢慢扩大,然后再扩大到全身,如果你的全身不容易觉察,你就觉察在呼吸的时候,有比较明显起伏的地方,就从那里开始,不要挫折。不要想说,奇怪!我看那么久,怎么都还看不到?没关系!不要挫折,只要你有耐心,并且掌握放松的要领,你就容易看到。如果再看不到,就深呼吸几次,不要快、不要急,保持明觉,深呼吸几次之后,然后慢慢的能够觉察到之后,你再把它放松,就能够觉察到那个自然在收缩膨胀,你能够觉察到全身的这一种随著呼吸在收缩膨胀,再来,你内心又更宁静、更微细的时候,你可以觉察到全身它的心有一种波动、波动,而这个波动是来自于心脏的节律、心脏的脉动,我们的呼吸一分钟是十六、十八次左右,而心跳是一分钟七十二次,所以它是更微细的波动脉动,只要你心够宁静、觉察力够,都可以清楚的觉察到。这方面,需要大家多练习,用爱心、用耐心来协助它成长,你很快就可以体会到的。

 

12.问:看到自己心浮气躁,如何安住当下?

 

心浮气躁是在修行过程很自然的现象,就像一个抽烟或是一个吸毒的人,让他戒烟、戒毒的过程,他会心浮气躁,一样的,众生习惯在欲界里面浮沉打滚,很多的刺激、很多的抓取,而今天要放下这些刺激、放下这些抓取,在这个过程会心浮气躁是很自然、很正常,这也是好的现象。你用喜悦的心来接纳它,这是很好的净化过程,你用喜悦的心来接纳它,它会很快会消失,不要用责备,如果你用责备的话,你会更多的拉扯、更多的痛苦、更多的烦恼,你用喜悦的心、用爱心来关怀它、接纳它、包容它,这个心浮气躁、调皮的小孩,它在你爱心、耐心、慈悲心的长养之下,会很快的安静下来,而且会很快的脱胎换骨、很快的改变。

 

13.问:我来学佛参禅、禅修,我参悟的目的是在于明心见性,这几天所学的方法,师父你所讲的身、受念处,有帮忙吗?对我明心见性有益处吗?

 

这是学员提出来的问题,如果没有益处的话,他就不想再修下去了,白浪费功夫啊!我目的是要明心见性……。我们一开始有稍微概略跟大家讲过,你要来到明心之前,一定要开发出你的身念处跟受念处,身体的觉察如果没有开发出来的话,你的心念是很微细的,是不可能觉察得到,就像我们有跟大家讲“名色分界智”,如果你的身心还很粗鲁、还浮动燥动不安,你没办法看到微细的起心动念。

 

微细的起心动念看不到,你谈明心,都只是空谈,所以修行是要有次第、有步骤,明心见性不会困难,问题在于你愿不愿意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的去修、去做呢,我们的身跟心比起来,身体的动作是比较粗的动作,你都没有清醒明觉,微细的动作、微细的念头,你怎么能够看得到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从粗的身体动作开始觉察起,平常你这一颗心是到处东飘西飘、东奔西跑,没有跟这个身对焦,你的心念处怎么开发出来呢?怎么觉醒呢?如果你的身跟心没有对焦,你就是活在梦幻世界里面,你追逐的那个明心,不是真正的明心。真正的明心一定是身心对焦、活在当下。

 

再来,身体的动作你都能够清醒觉察,这是醒过来的第一个步骤,你身体的动作如果没有觉察,你还是在梦中啊!身体的动作清楚觉察之后,才是醒过来的第一步。再来比较微细的受念处,你也要清楚的去觉察到,因为我们的身体是这样,由微细的意根起作用之后,然后它慢慢扩大,身口意,意行发出来之后,然后会来到口行。口行之后,会来到身行,它那个动作是由最微细,然后渐渐微细,再来到比较粗的、比较明显的,你要觉察得到很深层的、很微细的,你必须粗的能够先觉察得到。

 

所以禅修的前几天,著重在禅定出入息法、“身念处”的开发,都是要帮助大家进一步去开发“受念处”。这个基础功夫如果没有做好,后面的“心念处”,你就不可能开发出来,你的观察也都是很肤浅,你的震憾力不会强,见法力道不足,你的见法悟道就很薄弱,你只是用头脑的思惟在理解、在推理而已,你不是真的用心灵去直觉、去感受,所以身、受念处的开发,完全都是要帮助大家做明心的基础,逐步上来,你很快就能够见性、就是见法,那是一种开悟。

 

14.问:在出入息法,吸气入丹田,我可以憋在丹田吗?

 

意思就是说,把气停留在丹田憋住这样,那你能够憋多久?你可不可以一直都憋著?不是说不可以憋,是可以!但这是属于一种以意念去导气的一种练气功,这可以练身,如果你应用得当,对身体的练法、对强身会有益助,但是这止于练身,而且那是属于有为法,不是说不可以这样,而是这样对你“心念处 ”的开发,对于你的身的安定,帮助不是很大,因为我们观察出入息,最主要是让我们这一颗心能够宁静下来,心静下来之后,我们还有下一步更有意义的目标要走,而不要停留在那个练气、练身方面,当然这是一个过程,我们修行也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不要糟蹋、不要蹂躏,但目标不是在练身而已,不是在练气而已。

 

15.问:打坐的时候,会出现旧伤、皮痒等,是否正常吗?

 

有人打坐到皮痒啊?如果是皮痒的话,老禅师就会拿著香板出来,帮你抓一抓,他这里皮痒是在打坐的时候,自然会出现皮肤酸、胀、痛、麻、痒,那一种痒是正常的现象,而且我们旧伤会感受比较敏锐,因为以前当我们身心没有放松的时候,你的感觉迟钝,那个地区的气血不容易通畅,就好像一个比较坏死或是被围起来,一个封闭的地区。

 

当你打坐慢慢用功,身心慢慢放松、柔软下来之后,气血原来比较僵化、有受损的地方,它慢慢的气血会畅通,在这个过程,你会感受到以前这个地方不会酸痛,现在有受伤过的地方,现在怎么会酸痛起来?这也是气血渐渐在畅通的一个现象,会麻、会痒,都是气血在打通、畅通的一个过程,所以这也是好的现象,你不用慌忙、不用害怕,你继续保持放松。再来,一方面也去体会,它一样不断的在变化、变化,用爱心、用耐心来帮它渡过痛苦危机,所以这算是正常的现象,你只要能够身心宁静、放轻松,对你这些旧伤疾病也都会有所益助、有所改善的。

 

16.问:丹田的膨胀收缩容易感受,但要进入全身的膨胀收缩就不简单,请再说明?

 

丹田的膨胀收缩比较容易感受到是不错,再来,你从丹田要进到全身,把你的觉察范围放大到全身,在这个过程有个很重要的关键要领,就是你要越放松越好,要全然的放松,如果你能够全然的放松,然后你的觉察力就是在你这个身体的范围,很快你就可以觉察到。但是如果你没有参加过禅修,或是第一次、第二次参加禅修,你常常还是会说要放松,我很认真的放松、很努力的放松,怎么还没有放松?我很努力的放松,怎么还没有觉察波动收缩?因为你的努力是有用力、有紧的情况,还是没有全然的放松,你努力要放松,结果还是没有放松,你是从一边然后跑到另一端,但是这也是修行过程中必须经历过的过程,除非你的利根性,你能够知道很快就可以放松,问题是你要来到能够很快掌握到那个诀窍、要领,你也是要经历过很多,也是要有相当的基础。

 

所以不要气馁,当你觉察不到收缩膨胀的时候,提醒自己放松,这个自然的放松跟用力的放松,大家可以去体会。像我现在握拳,我可以松松的握拳,也可以很紧的握拳,再来,当我放开,我可以轻松的放开,也可以用力的撑开,你用力的放开用力的放松,跟自然的放松,不一样,你要去觉察出自然的放松跟有用力的放松有不一样的地方,你要去觉察出来,这个你必须要实修,去校正、校正,你就可以来到中道上、自然的放松。

 

这个一定要实际去做,就好像告诉你游泳,游泳最简单的就是你懂得放松,你放松就不会呛到水,问题是你要学到说,真的游泳又能够放松,你要喝过多少水知道吗?如果你怕喝水,不敢跳下去或是怕被呛到,你没有实际去练习的话,放松归放松,你讲再久,还是不会游泳,一下到水,还是吓得要死,还是放不了松。

 

所以打坐的要领,包括说我们观呼吸要能够放松,这个说起来都容易,很多人都认为说这个很简单啊!就是因为你没有实际去做,你才说是简单啦!你真的有认真去做就知道,不容易啦!所以你有没有实际修?有没有实际在做?那骗不了的啦!因为你有实际在做,你的生命品质一定不一样。

 

17.问:人生无常,如何面对死亡?

 

如何面对死亡?请你深入整个《阿含解脱道次第》的闻思修证,因为这个问题不是单纯三言两语就可以释疑,我们整个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要来到大安心、大自在,但是要如何面对死亡?死亡之前,你要先学会如何快乐安祥的面对每一天?如何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你如果能够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安祥自在,每天都过得很快乐、很安祥、很自在,则何时死亡?那已经不是我的事。

 

面对死亡,你一样可以很潇洒,能够很安祥,看你能不能每一天都很快乐、很安祥?但是说起来容易,现在是从果地来讲,问题是我什么时候、怎么样才能够做到?我每一天都能过得很快乐、很安祥,如果没有了悟生死大事,你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你没有开悟、没有见法,不可能每天都能够安心自在,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悟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修行要能够来到安心自在,一定要了悟生死大事。所以禅宗也有讲:生死未明,如丧考妣。因为还不知道要死往何处去啊?当你不知道究竟归依处在哪里的时候,你的心一定没办法安心,没办法真正安祥的,顶多只能够短暂啊!

 

只要你还不知究竟归依处在哪里?潜伏的苦、潜伏的不安,就一定存在。而我们今天来走解脱道、闻思修证,就是要揭开生死之谜,让我们了悟生死大事,让我们能够开悟、见法,让我们能够来到大安心、大自在。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能够安祥自在、快快乐乐的过每一天?就是整个解脱道所要做的。所以,请大家一步一脚印实实在在的去做,一定可以了悟生死大事,像佛陀一样来到大安心大自在、解脱自在的境界。

 

18.问:“见法”是怎么一回事?工作当中一样能够见法吗?

 

见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见”不是用眼睛看,而是心领神会,是用你的智慧眼去看。“见法”就是用你的心灵去体悟宇宙的真理实相,用你的心灵真的去彻证大自然的运转法则,用你的心灵去彻证“三法印”,这是佛陀所讲的“ 见法”,也是那些真正的解脱者他们能够远离颠倒梦想的核心。

 

很多人对“见法”,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我回到佛陀所讲的“见法”,真的是能够帮助我们了悟真理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见法”会不会困难?只要大家依循著「四念处”的修行方法--身、受、心、法,逐步的深入明心阶段, “心念处”能够开发出来。第四个阶段的“法念处”,就是协助大家去“见法”,这一定要实修实证,你要亲证喝到,那一种法喜就自然泉涌。如果没有体证到的话,都只是一种空论、空谈、知见;如果你体悟到,你“见法 ”体悟到的那种喜悦,它是由心里面泉涌出来,你压抑也压抑不了、骗也骗不了。如果你没有“见法”,就算再怎么装,都装不出来的;会皮笑肉不笑,身在笑,心没有在笑,心是苦的。所以,你有没有见法?都写在脸上、骗不了人。

 

有关于“见法”,很多的解释都不一样,“见法”事实上也是一种开悟,整个修行的过程,是从不断累积很多的小悟、小的开悟,开悟、开悟,然后会来到大彻大悟。所以“见法”一样有浅有深,这是佛陀所划分出来的,证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果位区分?跟一个人所断的结缚多少有关,以及“见法”的力道及深度有关。

 

鼓励大家不要得少为足,要一直的深入直达,非达究竟解脱绝不终止,要有这样的魄力决心,“见法”到大彻大悟是要累积很多的小悟,不断的开悟。才能够来到大彻大悟。

 

工作当中一样能够见法吗?肯定的告诉大家:可以!而且很多很深的“见法”,是要在历缘对境中,开悟、见法不只是在禅堂、禅修打坐,禅堂内的打坐跟禅修期间,是在最有利的情况之下把基础打好。有了基础之后,你见法容易;有了这样的基础,再来,你回到社会、回到各位的工作岗位之中,处处历缘对境的时候,正是你见法的好时机,会让你的见法力道更深,而见法不只是“三法印”而已,你还要去看到深层的那些结缚,看到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我慢当下在展现的时候,你马上当下看到,那也是一种见法。

 

如果你只是看到外面的这些“三法印”,而没有看到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我慢,那还是只是一半而已。所以“法念处 ”所讲著重的重点,是在于看到我们自己内心的种种污垢、种种结缚,但是后面深层那些微细的结缚,你要看到、要断除,一定要彻证“ 三法印”的。而在工作当中、历缘对境之中,你在单纯的环境之下打坐,你的贪心跟嗔心展现,不会很明显、不会很强烈,是会有,但是程度比较薄弱,你一样可以看得到。但是,你在工作中、历缘对境中,贪、嗔、痴、我慢的展现,我是、我能的展现,都是在历缘对境中更清楚啊!更明显啊!

 

所以,不要以为只有在禅堂里,才能够见法、才能开悟,我们真的要迈向究竟解脱,动、静要配合,要有静态充电、提炼、提升的阶段,但是当你充电、训练到一个阶段之后,一定要回到滚滚红尘接受世间的历练、洗涤,唯有你能够禁得起有血有泪的世间洗涤,才能够来到彻证。如果你隐闭在山中,或是一直在茅蓬里面,或是到高山上去闭关修个几年,那样的见法都只是到达一种程度、一种清况而已。

 

你要经历有血有泪的世间、滚滚红尘的洗涤,才能够完全地断除内心的贪、嗔、痴,才会完全没有“我慢”,没有经过滚滚红尘的洗涤,深层的我慢、深层的结缚是不可能断除。但是你要在滚滚红尘里面,能够处处见法,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修证基础。如果没有深厚的闻思基础,你就在滚滚红尘里面打滚、你展现你很行,处处在展现“我慢”,你都不知道啊!或是你的基础没打好,结果一上战场,很快就阵亡了。不过,没关系啦!阵亡哦!请你再回到月眉山灵泉禅寺来充电。

 

19.问:打坐是否就是静坐?就是安静专心的坐在那里。是否盘脚效果比较好?散盘可以吗?

 

打坐跟静坐事实上是一样,打坐就是静坐,问题是外表一样,但内心世界可不一样。所以最初的阶段,我们不会强调要双盘、单盘、还是散盘,只要你用轻松的方式能够坐著,身体能够静止下来,然后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用功。所以有的人他一样在家里都有练习静坐,但是如果他没有整个解脱道的闻思基础,坐个几年还是一样,都停留在只是静坐这样而已,静下来这样而已,还是没办法开悟、没办法见法。

 

20.问:开发明觉的方法,除打坐、经行之外,若随意姿势的静坐是否也可以呢?

 

开发明觉的方法,除了打坐、经行之外,若随意姿势的静坐是否也可以?可以的,只你闻思观念正确,我端坐、随意坐、吉祥卧一样啊!我一样可以开发明觉,可以开发觉性,也可以继续观呼吸,但是你要有闻思基础。只要你有闻思基础,你处处什么姿势、什么动作,都可以开发觉性的。只是在静坐的时候,开发觉性的力道会最强、也会越深。

 

21.问:假设一个人真的明觉当下起心动念,身心稳定敏觉,天生敏锐而且沉稳,这样的人是否一定必须要透过“有为法”的修行打坐,“熬腿”的过程呢?

 

意思就是说,我是天生就很敏锐啦!老师你叫我来打坐“熬腿”,我受不了啦!难道我不经过这个过程,我就不能够“明心见性”吗?我这么有慧根、这么聪明,慧根这么强,难道这样就不能够“明心见性”吗?对不起!我把他的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也很好,因为很多人为什么不愿意学佛?因为认为他都懂、他都会,为什么很多人他不愿意来打坐、来静坐?他认为那些是在练功夫,那些没有必要。

 

认为自己观察很敏锐、IQ180、智慧很高,我很会讲经说法、辩才无碍,我哪里还需要打坐参禅?!哪里还需要几天的禅修?!你叫我在那里打坐,我坐不下啦!我没办法在那里打坐啦!但是我一样智慧很高啊!很聪明啊!我判断力都很强啊!……这样的人是不少。但是,跟各位勉励的就是,我们是要学习佛陀能够远离颠倒梦想,而人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我们很多的判断、很多的思维想像,跟真理实相的走向是背道而驰,我们不知道,就算你IQ180,你还是苦啊!不安啊!“我慢”还是存在啊!就算你聪明如爱因斯坦,你还是有很多的困惑啊!你还是没办法了悟究竟归依处在哪里啊?世间的世智辩聪跟佛教所讲的开智慧、妙智慧,是不一样的。

 

你从国小一年级到博士班毕业,每次考试都是一百分、都是第一名,但是你内心的“我慢”消失了吗?你的苦、你的不安消失了吗?你是IQ180,但是你的EQ情绪管理未必好,,而很多IQ很高的人展现出来是越冷酷,人际关系反而越不和谐,因为他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我慢”无形中在长养。IQ是属于世间的世智辩聪,一般的那一种敏锐观察力,都是属于世间的觉察而已,是世间法的智慧、世智辩聪,但是跟你的EQ情绪管理,还差一大截。

 

如果你IQ高,但是只要你还有“我慢”,你会用你高的IQ要去吃别人,“意思食”在展现、“识食”在展现,要吃别人,你知道吗?你看得到吗?所以,佛陀希望我们能够大死一番,把过去的观念知见放下,这个大死一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啊!因此,佛陀就告诉我们一条解脱之路,你一步一脚印的这样上来,很快就能够到达。

 

所以这个盘腿,不是我们的目的,但却是很重要的过程,打坐、静坐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是很重要的过程、很重要的工具,就好像我们错误的观念知见来修禅定,有的人又把修定当为目标,在炫耀他的定力有多深,那又是走偏差。走在解脱道上,禅定不是我们的目的,但那是帮助你见法很重要的过程,这个 “定”就是我们“心”的开发,“心念住”的这个心啊!心,本来就是浮动、躁动不安,你世间的世智辩聪再怎么厉害,如果你的心定不下来,你的心镜就是一面凹凹凸凸的镜子。

 

如果你静不下来,就没办法看清真理实相,很多的判断都是从自我的意识,去投射、去解析、去论断是非、好坏,而你所论断的是非、好坏,不是如实观,你没办法来到“如来”的境界。如果你心静不下来,没办法来到“明心”的阶段,没办法见性,没办法大彻大悟,没办法真的彻证真理实相、远离颠倒梦想,所以不是空海刻意要让你们来受苦、来这里练腿功,来这里这样折磨啊!不是我要折磨你们,而是我们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大家有这样很好的因缘能够在这里,让我们的身心稳定下来、沉淀下来,这样知道吗?

 

当你身心沉淀、稳定下来之后,“明心”的过程开发出来了,一方面你身心会越来越柔软,一方面你对事情的看法,就能够真的越来越客观、越如实。当你有定力之后,对事情的看法,你会有空间出来,不会像以前这样的盲目,随著个人的好恶跟境界都黏著在一起,你的判断力都会不一样。

 

打坐、练腿功不是目的,但它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让我们身稳定下来。为什么需要打坐呢?因为打坐可以让我们身稳定,当你身稳定之后,才能够开发微细的 “心行”,才能够看到微细的起心动念,这都是环环相扣逐渐的深入的,所以你这几天的打坐,不会白浪费。那都是协助你逐渐的迈向解脱。

 

22.问:打坐的时候单盘、双盘,除开发明觉之外,是否对身体健康有益处呢?

 

会的,应该是说静坐,静坐对身体的健康有没有益处?有的,因为静坐的时候,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我们身体的这一匹牛,你一直把他当牛当马,在蹂躏它、在折磨它,打坐可以让它得到充分的休息,打坐也是一种关怀,让我们的身体能够消除疲劳,一方面当你的身体的疲劳消除之后,你的心也比较容易明觉开发出来,所以打坐对我们的身心都会有益助。

 

如果我们七情六欲不协调,很容易暴怒、很容易生气、很容易冲动,你的身体就容易出毛病。如果我们身心越能够详和,你的身体也会比较健康。

 

23.问:打坐的时候进入一种似乎是深沉的睡眠,但是又不是睡眠也不是昏沉,当下只有呼吸,除了呼吸之外,没有其他的妄念,这是否正确?是否落入“世间定”?

 

问得很好,这是很多修行人容易产生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闻思观念,再来你不知道要怎么走下去?或是会有出现一些禅相、异相,然后很容易走偏差而你不知道,所以现在有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如果你有正确的闻思基础,有正知正见、有见法的话,打坐就算你进入刚才所叙述的情况,那也无所谓。因为这是回到涅槃寂静,能够让你休息、安心自在,但是前提是来自于你有深厚的闻思基础,以及见法、开悟,这时候的打坐,回到涅槃寂静,是让你充电、让你休息,让你能够更祥和、更安详。但是如果你没有深厚的闻思基础,没有正知正见的话,你打坐落入在这种情况,不错!这就是“世间定”,而且很容易落入一直停留在“顽空”的世界里面,世间的“定”,不管你定力多久,不管你能够打坐维持几个小时,或是入定几天,你还是开不了智慧,因为你不知道如何止观双运?

 

打坐、禅定不是目的,如果你没有见法、没有来到安心自在,而你一直停留在禅定的世界里面,你的心灵会停滞不前,你没有善用这个定力去“止观双运”,你的智慧就没办法开发出来,所以这都有很微细的区别,八正道的正定是排在最后一节第八个阶段,而你要产生到正定的这个阶段,必须有前面的“正见”为首。你有正见,你再怎么打坐、再怎么禅定,那都可以。你可进可出、可浅可深,“三界”出入自在,但是如果你没有正见、没有见法、没有安心自在,就容易停留在“世间定”里面,这个很微细,大家要深度的去觉察。

 

24.问:虽说众生平等却仍有强凌弱、众欺寡的现象,或隐藏各种欺骗、诈拐之行为,修行之人只能够修自己,却改变不了环境,反击、报复之心往往使受害者更加痛苦,如何面对?

 

这一位学员内心对这世间有很多的困惑,他也有慈悲之心,只是感觉自己的力量很薄弱;他也有正义之心,只是怕用得不当的话,又会形成一种反击报复,而引来更多的灾祸。不错,在现在的社会情况是存在著,但佛陀是希望我们解决事情,能够从治本来著手,治标方面当然是要兼顾,但是因为很多的原因、很多的现象,是来自于众生的无明、颠倒梦想,如果我们能够从这里下手的话,这个世间才能够有祥和,社会才能够充满著慈悲,如果大家不知道从净化我们的身心开始,都只是在看别人的脸黑,这世间就会冲突不断。

 

众生就是因为没有了悟真理实相,所以很多的观念知见跟真理实相是背道而驰,一般人很少回来看自己的脸黑,然后都是在看众生的是是非非,所以世间的冲突不断,众生体会不到“无我”,所以用著很根深蒂固的身见,我见,一直在欲贪的世界不断的在追求,不断的满足自己的欲贪,然后不断的啃蚀大地的资源,以强凌弱、大欺小的这一种姿态,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欲贪,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佛陀也深观到世间众生的颠倒梦想,所以发誓一定要找寻出一条出离苦海的解脱之路,治病一定要从根本,所以佛陀本来他是王子、太子,可以是王位的继承人,如果他当个国王的话,一样可以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是佛陀一样觉得这一种治国的方式,还是只能够治标,而且世间的冲突还是不断,人在政存、人去政亡啊!所以佛陀发现要解决世间的冲突、世间的苦难,唯有从根本去著手。所以,他就用生命去找寻一条究竟的解脱之路、究竟的解决之路,当佛陀走过这一条解脱之路之后,倒驾慈航回来告诉众生,怎样才能够来到真正的大同世界?怎样才能够来到真正的净土、真正的极乐世界?而这些的起点就是在我们当下的每一个人开始做起。

 

你希望世界和平、希望世界祥和,唯有从我们本身开始做起,如果我们摆不平自己,我们如何让社会祥和?如何改革社会、改良社会呢?我们自己的内心冲突、痛苦、矛盾不断,我们自己还有嗔心、还有嫉妒心、还有我慢,我们本身自己的内心是凹凹凸凸,我们又怎么有能力去要求别人是个解脱者呢?所以。真的要改变社会、促进社会祥和、世界和平,唯有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

 

如果你的心地平静了,就会散发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氛,来回馈这个世间、回向这个世间,这里问到修行人只能够修自己,却改变不了环境,这是不正确的。从古至今,对人类的影响力之大,有哪一位国王能够胜过佛陀?有哪一位国王能够胜过耶稣?他们没有一兵一卒,他们有的就是只有慈悲善待一切众生。但是两千多年来,他们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一位国王能够比得上?这不正是一个人只要能够真的净化自己、开发智慧出来,远离颠倒梦想之后,你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之力、慈悲之力,是非常巨大的,你能够净化自己,就能够净化世间。苦海无边的众生,需要我们大慈大悲来救度他们,但是一切都要从净化我们自己开始。

 

问:参禅的时候,不思善、不思恶,当下契入法流脉动并深观之,请问如何觉知心行?不思善、不思恶溶入法流并深观?

 

不错,这是用功来到相当深入的清况,你的身心来到很和谐,而且要很柔软,你才有办法契入法流、脉动,这时候你保持清醒明觉,如何觉知心行呢?一样的,你这一种觉照、觉察力,它还是有很微细的心行,有时候你是晴空万里,但是有时候还是一样会有念头浮现出来,那个很微细的念头,一样要能够觉察得到,而且我当下的心的状态,是昏沉、是无明?有没有明觉?当下的心的状态,一样都清清楚楚的觉察,有念头,微细的念头清楚的觉察到,没有念头起来晴空万里,这也是心的展现,。所以,一样这时候,可以觉察到我们的心的状态,以及心行,当然这是必须要相当宁静,身心要很稳定,你才能够看到那些微细的念头,以及是否晴空万里,但不求无念,如果你求无念的话,你那个求、那个打压里面,它本身就有念头,你是全然的来到一个很客观的如实观,这就是来到不思善、不思恶的那种境界。

 

25.问:法流脉动好像就是身心脉相的放大,对吗?

 

从一个角度说,这是对的,如果我们从点、线、面、空,这样逐步扩大来讲是正确的,一个人你从丹田的收缩膨胀,然后再慢慢地觉察到全身的随著呼吸在收缩膨胀,慢慢再觉察到整个全身的波动、脉动,随著心脏在跳动、脉动,慢慢地你会感觉到全身好像熔化掉了,这时候也是进入法流,但是这只是一种进入法流的一种叙述之一,并不是说出了定、下了打坐,你就不在法流里面。平常无所不在,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到哪里,你都是处在这法流里面。

 

就像海中的鱼,不管什么时候,它都是跟大海一起在脉动,不是我这个身体脉动,海水才动,不是我这个身体脉动,而溶入海水里面海水才跟著我这个身体一起流动、一起脉动,不是这样。而是海水它在流动、脉动,我们这个小宇宙跟著这个大宇宙一起在流动、脉动,所以那一种流体流动脉动的清况,要逐渐的深入而且遍及一切,而且要不管是打坐或是平时,你就是浸泡在法流里面。这是属于实修的一种情况,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入用功。

 

《阿含经》所有讲的入流、入法流,含意都很深,如果你光只是停留在闻思的阶段,没有实修实证,是不可能入流的,都只是头脑的观念知见,你一定要实修实证,身心全然的放松,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你才能够入流,当你能够入流,要见法就很快。

 

26.问:内心深层不安,一个人面对空的时候,那一种孤寂感很害怕,如何对治?

 

这个问题很好,是很深入的问题。你要能够来到面对“空”、孤寂感消失,你要深刻的去了解“空”的特征、特性,以及“空”对我们的重要。但是你要真正了解“空”之前,因为那是涅槃智,你必须先从 “世俗谛”方面下手,先从“有为法”下手,如果能够深入的去体证世俗谛,你就能够体证到第一义谛;如果能够先知法住智,你就能够知涅槃智。

 

你真的能够来到面对“空”,把你丢入到“空”里面,你能够很安详自在,那是来到涅槃智的世界。但是你要先知法住智,而你要能够来到安详自在、面对一切境界,一样要有深厚的闻思跟实修实证,你一定要亲证到,你内心的害怕才会消失。为什么一个人面对 “空”的时候,他会有所孤寂感呢?因为众生习惯抓取有,就好像一个习惯很热闹这一种环境的人,你叫他到山中来,住在一个很宁静的地方,他觉得很孤单、很不安全、很害怕。

 

像前几天我住的地方,为了安全,在旁边屋顶上做一些栏杆,那个工人来做,他看我周遭的情况说:喔!你这里这么安静,叫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我不敢住、不敢住。我们是觉得很难得宁静的地方,觉得这是很殊胜,像天堂、像净土,对空海来讲是天堂、是净土,但是对不适应的众生,他却是不敢住。

 

讲到这里,我们要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净土是来自于心的清净,心净佛土净,你真的了悟真理实相,你的心清净了,不管你到哪里都是净土啊!所以你要面对空,然后那一种孤独感要能够完全消失,你必须要了悟真理实相、了悟整个法界大自然,跟我们的密切关系。如果你知道什么叫做天地父母恩,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整个大自然,包括虚空,就像天地父母这样的在养育我们、爱护我们,你还会害怕吗?

 

如果你了解这个虚空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无边无际的家,我们的最广大的舞台,任我们翱翔、任我们发挥,你感恩都来不及了,你怎么还会怕?所以那种孤寂感那种怕,是来自于我们不了解,不了解,就是因为无明。今天修行就是要把这些无明一一的破除,为什么要闻思?就是让你去了解什么叫做究竟归依处?什么叫做涅槃彼岸?所以大家逐渐的深入,你就可以来到大安心、大自在。如果你没有深入的闻思修证,把你带到净土的地方,你会很怕的。大家要一步一脚印的用功,你就可以体证到什么叫做心净佛土净。

 

问:如何让身心安住,能够觉知持续?

 

一般人因为妄念纷飞,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奔跑习惯了,安不下来、停不下来,所以在打坐的时候,人在禅堂内但是这一匹心猿意马,却到处在外面游荡、游晃,有时候跑到后山去,很不容易找回来,所以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但是,请你有爱心、有耐心的,一次一次的用慈悲心把它呼唤回来,在这个过程一定是有进有出、有进有出,你只要有耐心一次一次的练习,从以前你的觉知力很少停留在当下,以前是很少停留在当下,我现在用功的时候,能够停留几分钟,停留几分钟之后它跑掉了,没关系!又耐心的把它拉回来,再停个几分钟之后,它又跑掉了,没关系!你要给自己鼓励。以前它连几秒钟都停不住,我现在能够停几分钟,已经不错了啦!当你给自己鼓励的时候,你会对自己越有信心,不要订太高的标准。当你订太高标准的时候,你会修得很挫折,我们把标准订低一点,然后你能够达到标准,又超过的时候,你就会越有信心。

 

在你的爱心跟耐心的呼唤之下,慢慢你的觉察力就会越来越稳定,而且你那种觉知力,会越来越深、越稳定,这没有什么快速的秘方,再什么加持、灌顶那些,都是比不上我们一次一次的用爱心耐心呼唤回来,然后有毅力的、有恒心的做下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失败了再从头来。所以说随时归零,让自己每次都重新开始,让自己能够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新的开始。

 

问:在观呼吸久了之后,心胸会闷,甚至呼吸停止,请问如何化解?

 

如果你呼吸停止、不呼吸、忘了呼吸的时候,你就提醒自己不要忘掉。观呼吸的时候久了,心胸会闷,这是初学者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在打坐的过程之中很常有的现象,为什么会闷呢?打坐的姿势不正确有关系,你弯腰驼背、胸部被压著,这也会容易胸闷。因为你不是自自然然的呼吸,你在呼吸的当下,本来是请你来当一位如实的观察而已,但是你那个“自我”不甘寂寞,要当起导演来,他要去指挥。本来只是要请你来当观众,本来别人导演是做得好好的,但是你看不惯。原来导演的作为,你要去干涉他、你要去指挥,本来呼吸是自主神经,很自然地随著我们身体的需要量自然在调整,自然在吸、自然在呼啊!你不看的时候,还会呼吸啊!但是一观呼吸的时候,糟糕啦!就不会呼吸,呼吸得这样不顺畅,这是因为你本来是要如实观、要很客观啊!嘴巴说客观,但是你却是变成很主观的要去主宰,很无意中就会进入。

 

连这个都是要让大家去看到我们那个“自我”,常常是不甘寂寞,就是闲不下来,它不搅局,就不甘心啦!不能够保持客观、不能够保持如实观,它就是要去干涉、要去引导,但是你这个引导又是外行来指挥内行,人家身体本来就是自然在呼吸,进行得很好,你这个自我是外行,就是要操控它,所以导致呼吸不顺畅,就会产生胸闷。这个胸闷就是告诉你,你那个“自我”哦!拜托!不要干涉我啦!这样知道吗?拜托你饶了我啦!放了我!让我自由自在的呼吸好了。所以胸闷的时候,也是众生在告诉我们,这时候检查一下坐姿,有没有坐得放松?有没有坐正?如果放松坐正,然后再检查我们自己有没有在用力?有没有在干扰?通常你检查之后,胸部再稍微活动一下,再动一下,这现象就会消失。

 

27.问:经行的提、移、落、触,有何意义呢?

 

本来你每个脚步都是在提、移、落、触,我们只是把这个过程分解动作进行,只是分解开来把它扩大,像平常连贯这样过来,你看不清楚。我们现在把它分片段片段这样,让大家可以看得清楚,如果你没有把动作慢下来,你的行走都是无明行,是在冲动啊!你能够这样从慢动作开始,清清楚楚的觉察、觉察,在慢动作觉察到之后,再把动作慢慢地加快、慢慢加快,你加快的速度要多快呢?只要在你能够清楚觉察的范围,你能够渐渐地加快,然后能够多快都可以。

 

当你慢慢地熟练、慢慢稳定之后,你平常在工作、历缘对境之中,你的走路快速,一样都可以保持清醒明觉。有一次禅修的时候,一位学员很率直问我,老师你教我们走路要慢一点,但是我怎么有一次看你走路很快呢?刚好那一次我是有些急事要去办啦!有事要去办,难道我脚步就不可以快吗?只要你能够保持清醒明觉,可以快的,甚至你也可以跑步,你跑步的当下,我一样很轻松、清醒明觉,但因为快动作,你不清楚,所以要让你从慢动作开始、从分解动作开始。就像要打太极拳,你从分解动作把要领、诀窍抓到之后,再来就可以行云流水的打出来。

 

28.问:为什么要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我要解脱难道不打坐不可以吗?打坐就是帮助我们把躁动不安的身心,能够让渐渐地宁静、沉淀下来,你的身心能够宁静、沉淀下来,才能够渐渐地来到止观,才有观察能力。你的心宁静下来之后,才有反观以及深观的能力,这时候才能够看到真理实相,众生是习惯一直冲动、一直冲动,你停不下来,然后忙忙碌碌的一直追、一直追寻,追寻一个崇高的理想目标,追寻一个遥远的未来的理想。但是,佛陀呼唤我们,请你停下来,停下来!停下来!因为你一直急急忙忙要找的最终目标就在当下、就在眼前、就在这里。打坐,不只是让身宁静下来、稳定下来,是让你这个一直往前冲的心,能够停下来。只要你能够停得下来,就有深观的能力,就能够看清楚你以前一直在追的,原来是追个梦幻世界;你以前一直在逃跑、一直在抗拒的,原来是梦幻泡影。这时候你认清了实相,就会远离颠倒梦想,这样请劳驾你来这里打坐,可以吗?

 

29.问:打坐的时候,上身保持挺直,这样就必须用力、出力,以致於呼吸急促,无法觉知丹田的收缩、伸缩,对初学者如何修正呢?

 

上身保持挺直,我讲的是自然的正直,我们的脊椎是有自然的一个稍微曲线,并不是说像笔这样一个笔直,如果你要让它笔直、很挺直的话,变成你是矫枉过正,脊椎是有一个自然稍微自然弯曲,但是坐得弯腰驼背,是不正确的;如果你这样抬头挺胸、腰都很直,这样也不正确的,这个不是自然的直,你要自己要去拿捏,要去找那个角度出来,很放松情况之下,身体不会向前倾,也不会向后仰。

 

当你自己上坐的时候,可以前后左右自己稍微调整一下,等于说对焦、对一下角度,然后调一下,慢慢地调到你觉得一个很适中、很舒服的一个角度,所以这个挺直不是用力,唯有你坐到自然的那一种直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全然的放松。如果你没有坐到自然那一种直的清况,你的挺直里面会用力,用力呢?你的肌肉就会容易僵化、会酸痛,而且呼吸也会不顺畅。所以你打坐调整好姿势,又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当然你必须要自己琢磨过好多次,才能够拿捏到那个分寸,拿捏到放松的要领,当你能够放松、姿势又坐正,很快的你就可以觉察到丹田的起伏。

 

所以,要觉察到全身的收缩膨胀跟全身的脉动,记得一个要诀就是要全然的放松,我们全身的脉动,是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因为平常身心绷得太紧,身心太粗糙,在紧的情况之下,肌肉都比较僵化、欠缺弹性,气血的循环脉动不是很通畅,只要你放松,气血就很自然的在循环。当你一放松的时候,气血它自然的畅通,呼吸收缩膨胀以及脉动,它都自然在运作,这时候你就可以清楚的感觉到,这不是修出来的,而你只是还原,回到它本来该有的现象这样而已。

 

这个波动脉动不是我修炼出来的,而是它本来就有,只是因为你的身心太迟钝,而没有觉察到,只是因为你的身体、心理太僵化,所以它不容易波动而已,只要放松,那个自主神经,那个“自我”不要去干扰它,不要去紧绷、不要去操控它,自然就会在波动、脉动、流动,所以真正到后来最高级的修行方法是什么方法?无为法。真正最高级的修行方法是“无为法”,这时候你才会来到“无修之修”。

 

但是要来到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必须经历过“有为法”,如果你不经历过“有为法”,你想直接契入 “无为”,只是空谈、空论而已,或是在展现我慢而已。所以,从“有为”到“无为 ”、从“方便”到“究竟”,但不要错把“方便”认为就是 “究竟”。

 

30.问:当进入细的禅相时,这时候要进入起观之际,往往观不起来,或被腿的酸拉著走,不易起观,怎么办呢?

 

这是在打坐方面下比较多的功夫之后,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每当进入比较细的禅相,你的打坐渐渐的比较深入了,然后要起观之际,往往观不起来,这有一种情况,如果你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你的打坐有时候很容易变成是一种枯木禅,你只是定在那里、静在那里、停在那里,你的身心未必能够柔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打坐比较偏好禅定,在比较喜好禅定的情况之下,你没有善用当下止观双运,所以你会比较容易进入深的那一种定,在深的定的情况之下,你要起观就变成比较困难。如果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来讲,当初禅的五禅支具足的时候,能够有觉、观、喜、乐、一心,在初禅的情况之下,这是对于止观双运、开智慧最有益助的阶段。如果你到第二禅,觉观停止、寻伺停止,这时候要你起观,有时候会觉得不容易起来,如果在你见法力道还没有很深之前,禅定有适当的经历过就好,但是不要一直在禅定。

 

喜好禅定或是偏好禅定,当下我们要维持止观双运,这样你才能够不断的见法、处处见法。再来,要想起观的时候,有时候观不起来或是被腿酸拉著走,腿的酸、痛、胀、麻,让你不容易进入深观,这也是打坐常有的现象,但是你这时候一样,如果腿、酸、痛、胀、麻,这时候酸,你也可以去观察那个酸,一方面去体会那个觉受。酸,你不要光是说:酸ㄙㄨㄢ,我知道啊!问题是,什么叫做真正的酸?你要用你的心灵去感受,这样知道吗?不是光懂一些名相啊!痛,你也一样啊!不是光会写一个名相,光知道一个名相啊!你要用心灵去品尝、去感受痛,到底是怎么样?它有时候抽痛,这个抽痛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你把它看清楚,一样啊!酸、胀、痛、麻,都是你可以观的对象,你这个不观,不然你要观什么?那也是“受念住”的开发,而且里面一样有“法念住”,里面一样在告诉你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缘起?所以只要你有深厚的闻思基础,你当下都可以止观双运进行的。

 

31.问:四禅八定是否在打坐、禅坐中才能够进入呢?

 

不错,深的定是需要用坐姿来进入,如果你的身体浮动,不容易进入深定,但是“四禅八定”原则上是这样,如果有因缘的人,你可以经历过了解什么叫做“色界定”?什么叫做“无色界定”?但目标不要放在入深定,我们修行的主要目标不是在入深定,而是你要早日开智慧。但是四禅八定有经历过,你要断诸结缚更容易,因为有这些深定的基础,你懂得止观的时候,你的观察能力就会更深入,所以我们没有排斥深定,但是不鼓励大家停留在深定下功夫。

 

一个人要真的启开智慧、要见法,只要你具有未到地定或是初禅,你具有这一种禅定力的话,你就能够进行止观双运,如果你没有正确的理解什么叫做 “正定”?你是在深定上面下功夫的话,一方面你偏落在“世间定”里面,而这些“世间定 ”不容易开发智慧,所以我们打坐的目的,禅定不是目标,是过程、是工具,我们要善用禅定的力量、定力,善用这种力量来止观双运、开发智慧,有智慧,你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出离苦海。

 

(今天有个小朋友他要问一个很特殊的问题,等一下我们请他跟我们来问出他的问题,但是在他发问之前,有前面的个因缘要先跟大家来分享、叙述一下,第一就是今年的一月十号,当我们解脱道学员团圆聚餐的时候,有两位六岁的小男孩都来参加团圆聚餐,他们都还没有读国小,都还在幼稚园大班,当时两位都很亲切的跟我打招呼、问好,其中一位小朋友说他都有在听空海师父的录音带,另外一位小朋友说他有在看空海师父的VCD光碟。那一位听录音带的小朋友说,他每天都要听著空海师父开示的录音带才会睡得著、才能够入睡,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因为你讲得很好听。他回答的很直接。

 

事实上是他妈妈在家里先闻思一段期间,结果小孩子加减听,后来竟然希望妈妈能够在他睡觉之前,播放录音带让他听,他很喜欢听我们禅修开示录音带,这样他才会入睡,不然的话他会吵、不高兴,他希望能够听禅修开示的录音带。

 

再来,当那一次的聚餐结束,回去之后,我们这位学员写一封信讲述最近的心得,然后信中提到一段:有一次她在家里观看空海在讲解脱道VCD的时候,空海在上课影片里面有问到大家:你知道解脱道上最大的敌人是谁?你知道吗?这位学员她是坐在家里沙发自己看,没想到从后面传出一个声音:自己!她吓了一跳,转回去看小萝卜头也在后面看,她很惊讶想说:奇怪!你怎么知道这问题?所以问他:你怎么知道?因为我们里面问说:你知道解脱道上最大敌人是谁?你知道吗?那个小孩子他马上回答:自己!妈妈很惊讶就问他:你怎么知道?那个小孩子回答说:我早就听过了,我早就听好几遍了,我早就知道了。妈妈很震撼,以为是小孩子只是把它当做催眠曲而已,结果没想到小孩子竟然是真的听进去。

 

故事的第三章,在这次禅修的前一个礼拜,我们这位学员打电话来讲,因为她需要照顾这位六岁的小男孩,她问我:能不能带著小男孩到山上来一起参加禅修?那时候我是跟她讲:因为我们打坐时间比较久,然后又禁语,小孩子他可以吗?怕他不能够接受的话,会影响到其他学员,所以以大体的考量,我是希望如果她能够找到有人帮忙照顾小孩子,她可以全程参加,如果不行的话,那我们就必须要慎重评估这样,这位学员她听了,当然也知道说,如果小孩子没有带上来,她要全程参加就很困难,除非先生放假、上班之余,假日带小孩子的时候,她才可以上来参加,不然做父母亲的总是要照顾小孩,我知道她是有点失望,但是为了照顾整个全体,所以我还是跟她讲说考量看看、评估看看。电话讲完十几分钟后,我这边的电话铃声响了,响了之后我接起来,一个小男孩跟我讲话,他说:师父我很想参加禅修,拜托你让我参加禅修,求求你让我参加禅修……,他讲话很真诚,我满惊讶的,我想说是不是因为这位学员不能够参加禅修,然后跟他讲说去跟师父求情,我想是不是这样?所以我就直接问他,小孩子不会欺骗,我问他:是你自己要参加禅修?还是妈妈叫你参加?他说:我自己要啊!这个电话是你自己打?还是妈妈叫你打?我自己打的,我有点惊讶就是说:你怎么知道师父的电话?他说:我按重拨,事实上在家里妈妈是跟他讲说,师父不允许,因为怕你会没办法禁语、怕你没办法打坐,所以师父不允许我们去参加禅修,结果他自己力争,他自己跟妈妈沟通之后说:那我直接跟师父讲我要参加禅修,这样。你看小孩子这么的真诚,而且还拜托你、求求你,所以后来我就……好,那你就过来参加禅修,但是有跟他约法三章,跟他讲说:你知道我们禅修几天吗?他说八天,因为我想说他大概以为一、二天,以为像上次团圆聚餐一、二天,所以就问他几天?他说八天、他知道,我跟他讲说:那我们要打坐,你可以吗?可以,我们要禁语,前面好几天都不能讲话,你能够做得到吗?他说:我尽量啦!所以我就说:好,那你就跟妈妈讲你们一起过来参加禅修,他好高兴!

 

所以我们这一次有两位六岁的小男孩,来一起参加禅修,他们不是跟班,而是真的自己都想要过来参加禅修,因为他们在家里都有在看、都有在听,我们解脱道的课程,你看小孩子的认真、积极用功,今天因为禅修已经经过五天,这几天因为我比较忙碌都没有跟他谈话,早上我开完示之后出去,想说跟他打个招呼,问他一下这几天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结果他一听到我问他有没有什么问题,他跟我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内容是怎么样?我们现在就请小朋友来跟我们问你早上怎么样跟师父问的问题?请你讲一下。)

 

32.问:要怎么样才能让自我消失不见?要怎样才能够大死一番呢?要怎样才能够把“自我”交出来?

 

这个问题一问,让我很震撼,一个六岁的小男孩竟然问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大死一番?如何把这个“自我”交出来?真的很让我们赞叹,他是真的有在听、有在消化、有在理解,这个问题,改天再来跟大家解答。本来下午请他把这个问题再讲一遍的时候,最初是透过他妈妈来跟他转达,他怎么讲呢?他说我不要问,因为我已经问过了,师父已经有帮我解答,小孩子很纯真,后来再跟他商量请他就是:你慈悲啊!帮这些阿姨、帮这些叔叔他们问问题,后来他才答应说:好!但是他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要叫我站到前面,我们尊重他、尊重小孩子,真的,我们尊重每一个人。

 

他的问题希望也能够让各位有所体悟,有所震撼,这个刚才是让他自己问出来,不要以为说我在传述。小孩子会注意到如何大死一番?他不是问“大死一番什么意思”?不是问“把‘自我’交出来是什么意思”?他不是问意思,而是问如何去做?我想这个各位也要去参悟,如何才能够真的大死一番?怎样才能够把这个“自我”交出来?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去参悟,如果不了解的,以后可以问这个小弟弟。

 

33.问:学解脱道有成就以后,是否可以冥阳两利?如何度三恶道的众生?

 

只要你有成就,后面的我就不用回答,你就知道了。我现在关心的是你怎么样能够早日见法、开智慧?一人得道,九族生天;有的是回答:一人得道,鸡犬生天。事实上也真的是这样,当一个人真的得道之后,你用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以前你用不平等的心来对待你家里的鸡或是家里的狗,你把它们认为是畜生道,所以它们是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处在次等的地位,但是当你真的得道之后,当你用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的时候,那些鸡犬它们也解脱了,知道吗?而且真的你用慈悲心善待这些动物,它们展现出来的那一种灵性,也是会让你很惊讶的,动物一样有灵性,你慈悲善待它们,它们一样很慈悲的回馈我们。

 

以前在上课的时候,有跟大家介绍法国那位TIPPY这位小女孩,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个故事,都是真实的,在她的心目中,那些野生动物跟她都是平等,跟她都是好朋友,跟她都一起玩,那些动物是不是过得很快乐呢?所以说“鸡犬生天”也不为过,而且你真的开悟得道之后,你会用智慧,而且那一种慈悲力跟智慧力,无形中会散发出来,那一种气氛、那一种磁场会自然的散播在这个世间,你周遭的人、亲戚朋友跟你有缘的这些世间众生,他们都会获益的,而不要只是界定说,这样阴界的众生他们有获益吗?只要你散发出慈悲的磁场,会的。

 

就好像以前在中鼎菩提社的时候,我们讲经说法一样啊!不是说光眼前的这一群学员而已,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虽然他们没有在场听闻,但是他们一样可以获益,就像各位这几天收到从大陆传来的学员,他们真诚的心得分享,他们的脱胎换骨改变多么地感人、多么地真实,所以我讲经说法并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对象,但是它会对法界众生起正面的效用,只要你能够修行有成之后,不用担心,真的很多众生都会因为你的开悟解脱而获益。

 

问:学解脱道禅修后,回家该如何用功呢?

 

现在你就好好的珍惜当下,有这么好的因缘,你好好的练习、好好的用功,继续把这一种力道、把这一种宁静的心、把这一种清净的心,带回到我们的工作岗位、带回到我们的家庭,用这一种明觉的心来办事情,用这一种宁静的心来办事情,效果会更好,用这一种柔软心、用这一种慈悲心来善待家人,你的家庭会更好,你跟同事关系会更好,办事效果会更好。我们打坐、禅修,目的不光只是在禅堂里面的开悟,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见法,是要带回到历缘对境中应用出来,你真的学到活生生的法,就能够把它应用到任何的历缘对境之中,如果你的学佛、你的打坐都只是在禅堂内,出了禅堂外或是出了你的茅棚,就用不出来,表示你学的不是真正的解脱道,解脱道它是要能够出世间也能够入滚滚的红尘。

 

真正的修行有成,你真正的开悟、真正的检验,是在滚滚红尘里面,你能不能真的应用得出来?能不能真的慈悲善待每一位众生?学佛绝对不是一种知见,更不是一种见诤。

 

34.问:当环境吵杂的时候,如何能够禅修?我内心很不安、怕大声吵、容易受惊吓,我该如何安住呢?

 

运用“观音法门”,对你如何去溶入声尘,你就会更清楚。当然这只是对声尘,我们内心的害怕以及对环境的抗拒,当你能够透过深度的闻思修证,当你的心量逐渐打开之后,你就会有更大的包容量来包容世间的不圆满,你能够多体谅别人,当你能够如实面对自己的时候,你会真的多体谅别人。就算如果邻居的一些机器声吵杂声,有干扰到我们、影响到我们的时候,如果能够包容我们就包容,因为我们居住的环境需要安静,我们并不是一种纵容,当需要沟通的时候,我们一样用慈悲心来沟通,当你用慈悲心来沟通,跟用那一种抱怨、嗔恨的去沟通,效果不一样的。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有慈悲心善待一切境界,而这个慈悲是有智慧的,慈悲并不是一昧的纵容,纵容里面是有忍,一直忍、忍……,你的内面积蓄的压力就会很大,我们要有智慧去沟通,悲智双运。

 

35.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不净跟苦之结果,似乎先有预设立场,事实上也有清净,也有乐的……乐的觉受,如何才是正确的观照知见呢?

 

在北传大乘佛教地区,对于“四念处”的说法,就是标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北传在讲“四念处”,都是直接从这里解析,但是以前我在听闻这些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里面有正确的一面,但是也觉得有不妥当的地方,后来看到南传原始佛法,《阿含经》所讲的“四念处”,那是有所出入的。

 

《阿含经》它是“观身如身念处,观受如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你 “四念处”马上就是标出一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这样你的观跟答案都已经出来,不错!所以这个学员也有所疑惑啊!你这样不是已经有预设立场、预设的答案在那里了吗?那还须要观吗?我们不是要去求证一个已经预设好的答案,而是说,原始佛法是这样,你就观身、观察你的身,如实的来观察、如实的来了解,这是如实观。所以这位学员的问题,他里面也觉得身是有不净的地方,但是也有清净的;受,有苦也有乐的啊!不能把一切的受都认为是苦啊!

 

如果我们预设一个立场,则这个答案是对?还是错?而是说我们在求真求证的过程,这样有时会有失客观,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很客观的角度,来如实观,你现在这样的觉受,到底是苦受呢?还是乐受呢?你如实的观察。所以“四念处”里面的“受念处”是这样:苦受,如果有苦受的时候,你就如实的知当下正在苦受,苦受的情况是怎么样?你如实的去观察。如果是乐受,一样我如实的去观察,乐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乐的波浪是怎么样?乐的形状是怎么样?你一样清楚如实的去观察,当你被灌一些迷魂汤,乐在其中的时候,你当下一样清楚的去觉察。

 

当下处在某种情况,你是保持一个客观如实觉察,也就是你进入里面去如实了解。原始佛法里面,它是观察你的身,如同你现在当下的情况,如实的去观察,包括说我们有讲到说你的心,如果是北传的“四念处”,是说观心无常,但是心不只是无常,还有其它的啊!你心量是大是小?有没有我慢?是高是下?有没有贪?有没有嗔?那都是当下要去了解。所以是要如实的来了解,我们当下我们的心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这叫做观心如心念处。你的心正处在怎么样的状态下?当下你如实的了解。

 

所以我也感恩以前协助我在《阿含解脱道》深入的一位杨郁文老师,他把这个处就读为ㄔㄨˇ,观心如心念处,你观察你的心要如同你的心,当下正处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我们如实观。你的身、你的身体当下,正处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处在怎么样的情况下,你如实观。

 

36.问:如何深观无常?修“四念处”可以消业障吗?

 

修四念处可以消业障吗?我认为消业障只是一个附带的,只要认真的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好好的地去开发“四念处”,不错!你的业障一定可以大大消除,为什么呢?因为“四念处”正是不断的开发我们的觉性,让我们的无明渐渐地减少,我们以前处在无明的情况,在起嗔心、在起贪心、在起嫉妒心、在造恶业、种恶因,我们都不知道,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这是最严重,这就是佛教所讲的惑、业、苦。“惑 ”就是无明,你不清楚当下你的心态,你在起嗔、在嫉妒别人,你在种恶因、结恶缘,但是你不知道,这就是处在无明,处在迷惑的世界里面,你造了恶业,但是你不以为然。

 

因为种恶因就会有恶果,这个恶果就是苦嘛!苦的现象产生,你又不以为然,你又在怨天尤人、又在怪东怪西,又在怪自己的业障深重,所以修“四念处”正是让我们开发身、心的明觉,包括深入到“心念处”的时候,让我们的起心动念都能够清楚觉察。不只是表面意识我们可以觉察到,连潜意识里面潜伏很幽微的心态,你也可以觉察到,只要“心念处”有开发出来的时候,都是可以觉察到的。

 

当经过“四念处”的禅修之后,你能够处在明觉的情况之下,当下我起嗔、起嫉妒心,一句话本来要冲出去,但是因为我马上有觉察到自己又在起嗔,自己又起那种嫉妒之心了,对不起!不应该这样!我要慈悲善待众生,当下你有看到的时候,会把原来的这一种恶因、恶种子,你会把它拿掉、不会播种下去。代之而起的是播种下的是善因、善种子,播种这个善因、善种子之后,点点滴滴的累积,你以后的善果是不是会越来越多?这样你原来不好的那些业障是不是很明显的减少?

 

真正要消业障,请你好好的开发“四念处”,一定可以,而且这是最有效的,从根本来解决。我们讲说“菩萨畏因 ”种子啊!“凡夫畏果”啊!菩萨讲的就是有智慧的人,开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他是怕种下那个因,从在因地、种子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觉察到,所以说“菩萨畏因”。众生呢?因为那个因你看不到,“四念处”没有开发的话,你不知道你在种恶因,你是等到果,结果生出来之后、结恶果出来之后,你才看到那个现象,后知后觉、不知不觉,所以你害怕那些果报现前,这就是 “凡夫畏果”。

 

但是你不知道你以前种了很多的恶因,所以今天修行就是要让你彻底的醒过来,让你在每一天的当下,都是多种善因,而那些恶因、恶种子呢?你会一直的减少、减少、减少,因为你会知道,只要我种下恶因,以后就会有恶果,这样你还会自讨苦吃吗?如果我去嫉妒众生,这个是种下恶因,以后的恶果就会回报到我身上来。如果你清楚了解,你就会知道我当下要跟众生广结善缘,你当下都是善的念头出发,慈悲心回向这个世间。同样的,这个世间会回向给你善的种子。所以,修行就是要深入到那个因,根本原因从那里就开始著手。

 

如何才能深观无常?你要深观无常就是必需要能够来到止观双运,你前面“止”的功夫必需要有,所以我们禅修的前几天,是著重在 “定”的开发,“身念处”的开发,这都是让我们能够开发宁静、明净的心,当你的心越清醒,越明觉、越宁静,你在看事情的时候就更有力道。所以我们讲说定,它是有力的叫做定力,你有这个定力的时候,它会产生力量出来,你懂得止观双运,当下你看事情就能够看穿、看透,别人不知不觉,你可以来到先知先觉,至少也可以后知后觉,所以你要如何才能够深观?就是要不断的开发我们的觉性,这个觉性的开发,不是光在禅修期间而已,禅修只是塑造一个良好的气氛,让大家方便的开发,而且透过集体共修的力量,让大家相辅相成,这种开发的力道会很强,但是不是在禅堂里面才这样而已,不是出了禅修或是禅修结束之后,就没有了,不是这样,而是要把这个品质继续延伸下去,你回到家里一样,继续开发你的觉性,你能够这样的话,只要你清醒明觉的这个力道越开发,你处处就可以去体悟到什么叫做无常?

 

要体悟无常,你可以从比较小的范围慢慢去观察起,包括一朵花的花开、花落,树叶从绿而转黄而掉落,从你所能够看得到的这些慢慢去体会,从大的范围慢慢去缩小,从比较粗的那些慢慢去看,慢慢越来越缩小越微细,像去年我们到大陆,在森林中带他们禅修,有个学员就讲:师父你一直说要当下看到无常法印,我怎么都还看不到无常法印?我就跟他讲:你脚底有没有踩到很多的枯叶?他说:有啊!那你能不能从脚底下所踩的枯叶里面去体会,这个树叶的无常变化?他说:喔!真的无常是遍一切处,而且是活生生的法,不是在经典文字堆里面,在那里解析、在那里钻研,“三法印”是遍一切的存在,任何的地点处处每一个当下,都是“三法印”具足。

 

所以我们所有的闻思,都是要你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当你真的能够看懂这一部大地风云经,看到活生生的佛法时候,所有的经典都在印证你的体会,知道吗?你要深观无常,就是心要宁静下来。

 

37.问:开悟、证悟、悟后起修……等种种,有何关系呢?这个途径是怎么样呢?

 

开悟也可以说就是证悟,但是在开悟的过程,我们可以分为体道、悟道、行道、与道合一。一个人你体会道、悟道,它是逐渐的深入,是有层次、有深度的,体道、悟道之后,真的体会道,你要做的出来才算。行道、开悟绝对不是抽像的,你真的见法、真的学到活生生的佛法,你真的体悟到活生生的佛法,你是处处见法,而且处处都是可以展现出来,处处都可以见法。

 

你如果真的体悟无常法印,就会展现出跟无常法印相符合的实相出来;你如果真的体悟到“无我”法印,你就真的能够处处展现出无我、无私的精神特色出来。我们要求的是,你要真的做到才算,很多人都是“错把知见当证量”,很多人会理解无常、知道无常、知道无我,以为说知道就算了,也很会讲、很会宣说,但问题是,你只是停留在知见而已,你有做到吗?如果我没有做到,要跟人家讲说:你要“无我 ”、要展现“无我”,我会觉得很惭愧。如果我们本身都在跟无常对抗,你要劝人家体会无常,我们会起惭愧,所以真的是要做到才算,而且你要做到才讲。体道、悟道,你要能够行的出来、做的出来,这样才算真的得道,得道绝对不是一个空谈,不是一个光是懂一些知见,所以千万不要“错把知见当证量”。

 

“悟后起修”就是当你体悟道之后,从此开始你不会再背道而驰,一步一脚印的符合“三法印”的这种原理、原则去做,然后不断的去努力净化,也散发出慈悲回来回馈这个世间,点点滴滴的用功,你就可以迈向究竟解脱。

 

问:自我、本尊、中阴身,有什么不同呢?看到本尊进出,是不是开悟呢?

 

“自我”就是一个人很深沉的那个身见、我见,因此“自我”是形容一个人很深沉、根深蒂固的那种我见,做什么事情总从“我”开始考量,都是为我,也就是你“自我”越强的话,那种私心就越强。

 

“本尊”是一种形容,如果空海现在人在这里,就是本尊在此,有的学员他想说,他可能会看到空海,那是分身,我意思就是说,空海现在的分身有一千多尊,知道吗?为什么?因为法身遍一切处,我们现在不只是千手千眼,现在是千尊法身、千尊分身,我们《阿含解脱道次第》的课程VCD这些光碟,已经一千多套在世界在台湾各处、大陆,以及世界好几个地方在流通,每一套《解脱道次第》的光碟,就有一个课程在上,所以就像一个分身在那边上课,这样知道吗?我想把本尊跟分身这样来解析,比较合乎科学,大家不要用幻象的那些,然后在迷惑众生。

 

再来“中阴身”,如果以《西藏度亡经》来讲,就是一个人在死亡这时候,到他投胎转世之前,这一段的过程叫作“中阴身”,但这是名词、名相而已,因为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生命的存在形态,好像花开花落的时候,会结下那个种子,种子就好像个中阴身这样,但是那个种子,他是以这样一个完整的生命存在,所以我们了解这样的区别。

 

看到本尊进出,是不是开悟呢?不是,那不叫作开悟,有的人叫作阳神出窍,看到灵魂出窍,但是这不叫作开悟,那只是一种特殊的一些现象、能力,真正佛法所要讲的各种通里面,最重要的是漏尽通,其他的神通,人类未必比其他的动物高,但是解脱者跟六道众生所不同的,就在于漏尽通。所以,其他天界的天人如果有神通,但是欠缺漏尽通的话,那还是一样。佛经里面所讲的,还是会在福尽还堕,还是会在六道里面浮浮沉沈,所以漏尽通是最重要,而不是说在禅修的时候,或是有一些灵异现象,然后灵魂会出窍,看到这些就是开悟,不是的。

 

38.问:观音法门,观声音,耳根圆通、入流亡所,今天到后山有体会,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整个溶入法界,没有能听、所听?

 

不错,当你溶入法流、声尘里面,然后来到“能所双泯”的时候,这就是入流亡所。进入那个法流,你那个“能所 ”就消失了,叫作“入流亡所”,心跟境的对立消失了、是一起的。欣赏花的时候,我跟花是一体的,不是用一个 “我”在看,如果你用一个“我”在看,你就会带著很多主观的色彩来论断他,带著过去的观念知见在看,你就是能、所对立。

 

“入流亡所”就是你要溶入法流,当我听鸟叫声的时候,我跟鸟就是一体、欣赏,一方面体会无常法印。我要体会无常法印,我要正思惟,都一样都可以,那是进入直觉,一方面也体悟缘起。

 

39.问:如果长时间一直浸泡在声尘里面,观缘起、观无常可以吗?

 

长时间浸泡在声尘里面,不是说不可以,因为浸泡没多久,有时候还是会觉得枯燥,还是会想要换换口味。我们是讲说耳根圆通,那是从这里切入,你一样要切换频道,用其他的根,或是用眼根来看,有的人错误的解释耳根圆通,认为耳根圆通开发出来之后,你可以用耳朵去听,用耳朵去看。看,还是用眼睛去看,只是从耳根彻证无常法印之后,其它眼根跟声尘,其它的根一样,一一去检验、去体悟,从这里你可以去体会,原来六根真的也是无常生灭变化,六尘也是无常生灭变化,而我们的心呢?从生灭变化的主体,跟生灭变化的客体,这两个主客都是不断的在生灭变化,结合起来的那个“六识”,我们的心里怎么会不变呢?我们的“心识”怎么会不变呢?你如果有正确深入闻思《阿含经》,你不会再执著去找一个恒常不变的真我、真如,不会的。

 

佛陀处处都告诉我们最深沉的那些识,一样都是缘起,而且都是刹那生灭变异,只是它变异的太快,众生不容易看到,就像日光灯每一秒钟闪烁60次,除非它有病变了,不然它正常闪烁的时候,一般众生不容易觉察出来,但当你有足够的定力,你可以看得到、就可以清楚,不因为你不知道,然后事实真理就被你推翻,不会的。

 

40.问:有时会突然对人起不恭敬、没有礼貌,就是无礼的那一种念头,要如何对治呢?譬如说,我对一个特别恭敬的人,看到他向他恭敬合掌,突然内心里面就起了不恭敬的念头,要骂他或是其他不礼貌的念头就会冒出来,以前没有这个现象,但是当我闭关出来才出现这种情形,有几位同修也会有类似这种困扰,请问该如何对治?

 

最重要的,我们的闻思基础要深入,当你的闻思基础不深厚,千万不要随便闭关,因为闭关是来到积极精进、用功实修的阶段,你没有深厚的基础,没有真正明眼善知识在协助、在指导,你闭关很容易出问题、很容易走偏差,而且内心、心灵逐渐的僵化,或是产生一些不好的副作用,这都会变成不容易处理、对治,所以我不会轻易鼓励别人闭关。你没有深厚的闻思基础,不要随便闭关,如果以正常的标准来讲,如果你没有见法、没有证到初果,至少要向初果,如果你没有向初果,比较理想是来到证初果,你再闭关,效果才会出来。

 

从根本来对治的一个方法,我们要真诚真心的善待自己,也真诚真心的善待每一个人,为什么对某一个人本来是很恭敬,但是没多久,突然内心会起嗔,或是起不恭敬的念头?为什么前后表里会不一?那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跟表面意识没有相同,也就是我们本身就表里不一,我们内心是冲突的、矛盾的,如果我们内心表里一致、言行一致,我们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个人就算是国际很有名的大师,但是我知道他的知见正不正确,该恭敬几分,我会如实的恭敬几分。不会说,我一开始非常的恭敬,但是我明知道他不是这样,然后没多久又起嗔,觉得这个人事实上是很虚假,不会这样。所以我们一样要学习真诚真实的面对自己、善待自己,也真诚真实的面对众生,不要言过其实,我们要学习表里一致

 

第三,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如果你不断的长养慈悲心,我们的嗔心会自然渐渐的减少,慈悲跟嗔心是一个对比,慈悲越增加,嗔心就自然渐渐的减少,这是有从根本、治标治本,都提供让大家作参考。

 

41.问:有生与死吗?有生跟死吗?有没有生跟死这回事?若是有,是不是都是因缘和合?那天地又如何形成?

 

后面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要了解天地如何形成?请看《阿含解脱道次第》提到的,整个大自然、整个太阳系、整个银河系是如何形成?里面有介绍,简单讲都是因缘聚合它就会产生。生与死,简单讲是有生与死,但是光要讲这个问题,可以讲好几个小时,因为它还有很深的含意。如果以究竟智来讲,没有生、没有死,包括生跟死,从众生世俗谛的立场来讲,那是众生把它截然划分开来的,我们在解脱道课程里面有讲,冰、水、云的这个过程,大家好好去体会,从某个角度看它好像是死亡,但是,当下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却是生。如果站在比较超然立场来看,到底是生?还是死呢?

 

举个例子来讲,这一块冰它本身要慢慢的溶解,在溶解的过程,对这一块冰来讲,它是渐渐迈向死亡,对不对?冰的消失就是冰的死亡,但是我们看另外脸盆的这个水,它却是越来越多。对你所要的水而言,你的水却是不断的在生起来,不断的在愈来愈多,所以对水而言,它当下却是生。冰溶解为水的这个过程,你说是生还是死?如果你只是站在片段冰的立场来讲,你就认为这是死亡,这你要理解、推论到其他,这只是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来解释而已。你要推论到其他,包括美丽的莲花,开花漂亮,然后它慢慢的凋谢,花瓣脱落下来,你说这个现象是生还是死?对花瓣来讲,掉落是死亡,一朵花来讲,这个花瓣掉落好像是死亡,但是对莲藕来讲呢?对莲子来讲呢?是生,对不对?

 

所以有关于生跟死方面,众生都从片段的角度来看,包括人的一生,一期的生命的这个生死,人也都是从片段的角度来看,所以你才在那里贪生怕死。如果以法界的立场、以大自然的立场、以实相的立场来说,没有所谓的生死,只有不断的变化、变化、变化,就这样。无常、生灭变异,如果你能够好好去了解,会透视生死大事。

 

前几天报纸也有刊出来,现在的天文学家他们又发现到、观察到,有一个太阳的整个太阳系、整个星球被黑洞吸进去,然后在粉碎的过程,你从单面、片面来讲,是一个太阳、一个星球的消失死亡。但是从另个角度来看,它却又再提供新的能源出来。

 

所以我们看事情,不要从片段、片面来看,对事情的看法,不要很武断的从某个角度来论断,包括对一个人所作所为,到底是:是非好坏对错?真的,我们要站在比较客观、超然的立场来看,众生都习惯只是站在片面的角度,然后就下论断,那都是有失客观、有失公平,一个人有百分之七十的优点,你不看;你却一直在看他百分之三十的缺点。为什么人家的优点那么多,我们不愿意去虚心的学习,而人家的缺点比我们还少,但是我们却只看别人的缺点。所以说,学佛、走在解脱道上,真的会把你的视野打开、把你的世界打开,你整个对人生的看法,那种深度广度都不一样,学佛真的是非常实用,是开智慧的。

 

42.问:打坐的时候,感受到脚或是身体不见,或是心情很平静的时候,这时候可否张开眼睛,看看四周当下的周遭,可不可以呢?或可否特定去思考一件待办的事情呢?或仍然将念头拉回,纯粹感受脉动?

 

可以的,如果你打坐到觉得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已经都找不到我,那请你打开眼睛看看因为我们打坐目的,不是为了打坐,修定目的不是为了定,打坐、修定是为了有个宁静的心灵品质,产生定力,这个定力是用来止观双运。如果我们当下用这种宁静的定力,然后去思考一件事情,会更灵活而且更深入,所思考的那种事情能够更深入,所以当下你可以正思维,去体悟法、去见法,对自己的解析,也会更细腻、更深入,不要在那里枯坐。

 

当在感受波动脉动的时候,能不能思考呢?或是只是继续浸泡在脉动里面,这个问题跟前面是有连带关系的。我们有时候,就算你浸泡脉动里面,一样去体会那个刹那生灭变异,修定不是为了定,修定是为了止观双运,每一个当下你都处处去见法,修定是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来到止观双运、正思维,你这样子才能够开悟、见法。

 

禅修的时候就是要放下理论知见,然后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一步一脚印的去修,是要来到把理解跟实修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你身心要相当的宁静、稳定、深入之后,然后来到止观双运,而不是一直用头脑的思维,去理解一些佛学名相,这样你没有来到觉性的开发,你没有活在当下,这样就很可惜,所以希望大家学佛的这个方向,不要错了,用错功,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禅修的时候,你还是在想很多的佛学知见,或是一些哲学名相,这样就浪费,然后禅修结束了,你又在那里懊恼这一期禅修,怎么好像没有什么突破,没有什么具体的收获,常常就是提不起、放不下,这样就很可惜。

 

43.问:每当走过或是踏过坟墓的时候,或是吃祭拜过阴的食品,总觉得不舒服,应如何处理?

 

这是很多人会遇到的问题,以前我在乡下的时候,老一辈的人都会跟我们讲这些的观念,看到有人要出殡,你们小孩子不可以看、赶快躲起来,但是我们还是会躲在门后偷偷看,也没有去冲到、没有煞到。所以,真的很多是因为别人灌输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知见,我们心里已经有不正确的成见在里面,所以当遇到一些现象产生的时候,我们毛毛的心态就产生出来。那一种不舒服,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对这种情景,不可意的投射、畏惧的投射,因为你已经被灌输不正确的观念、讯息。

 

佛陀希望我们处处要见法,佛陀是去看到老、病、死亡,他才觉悟到真的要好好用生命去修行。像我们前几次禅修,一样都有带大家到坟墓区去禅修,就是要让大家去了解实相,我们到坟墓区去打坐,一样是用感恩的心、用学习的心,来向这些老师们学习,一具一具的坟墓尸体,都是大体老师,他们都是在跟我们讲经说法,你如果把他们当作是我们学习的善知识、我们学习的老师,你怎么会畏惧他们呢?

 

在出殡的时候,一具棺材抬过去,你能不能用一种见法的心、感恩的心来看?这样怎么会有畏惧?怎么会冲到呢?怎么会煞到呢?真的要如实去面对生老病死,如果你用学习的心,你到坟墓区打坐、去见法,去体悟什么叫作无常法印?什么叫作无我?摆在眼前的乱葬岗,就是荒冢一堆草没了,那些英雄们、那些古人,他们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所以大家用学习的心去看、去体会,你真的会处处见法,而且不会畏惧的。

 

像以前我在完成中医师的整个过程之中,一样要到中国医药学院去进修,到解剖室里面去研究。在解剖室里面,有十几具的尸体,有的是完整的,有的已经解剖不同的程度,有的是内脏全部都用出来,一个一个的这样呈现,有的人进去会很害怕,但是我们是以学习的心来学习,所以那些尸体,我们都把它当作大体老师,他们都是以身作则在教、在示现,告诉我们什么叫作真理?什么叫作实相?什么叫作无我?

 

一个人一直抓、一直抓,抓到最后面,你手上所抓的是什么?所以都是在告诉我们,一方面解剖成不同程度的这些尸体,让我们了解身体里面的组织状况,我们去触摸那些内脏一样,我们都是一种感恩的心。我想主要的是,我们心里面要有正确的心理建设,也就是要有正知正见。如果你有正知正见,你以前会产生的那些问题,它就会消失、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要有慈悲心,虚心的学习,这样那些会冲煞的那些问题,就没有。因为我们处处见法、处处怀著感恩的心。

 

44.问:学佛是否仍应祭拜祖先?

 

一般佛教徒是没有反对你祭拜祖先,但如果是出家众,一般是没有祭拜祖先,但是一些超度一样都还是有在祭拜祖先。以空海个人而言,我是觉得重点不是在于有没有祭拜的仪式,重点不是在这里,而是我们对我们的祖先,有没有怀著感恩的心?还有,我们能不能争气一些,好好的努力,精进奋斗早日成佛?能够做到,一人得道、九族生天,是对祖先更深、更大的回馈,所以重点不是在能不能拜,那是随个人因缘、随个人的需要,随个人的情况而论,重点不是在那里,而是我们要有感恩的心,以及我们早日解脱自在来回馈,不只回馈我们的祖先,也回馈众生恩、世间恩佛恩、父母恩。

 

45.问:解脱者如何面对“世间法”?

 

解脱者如何面对“世间法”?这好像解脱者他们就不在世间。解脱者他肚子饿的时候,还是要吃饭,如果他喝水喝比较多,上课的时候需要尿尿,他还是要停课下来,赶快以世间法先去解决,宣说无上甚深微妙法、无我,所以我们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但并不是说“出世间法 ”跟“出世间法”是完全一样,不要混为一谈。而是说,你要在“世间法”里面去厘清出来,你要清清楚楚的了解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

 

而要真正的了悟什么叫“出世间法”?你一定要深观世间法,这就是龙树所讲的,如果你不知世俗谛,就没办法了悟第一义谛,这样知道吗?如果你忽略“世间法”,该尽的责任义务你不去做的话,你的内心会不安。你内心不安,就没办法安心的来禅修,你的身心没办法静下来,你还怀有那一种愧疚之心,就没办法身心安定,也没办法来到“所作已作”的阶段。

 

“所作已作”就是告诉我们,你“世间法”该做的,我们会去做,该承担的我们会去承担。所以各位先生,如果你回去之后,该弥补的要去弥补,同样的,各位女众、各位菩萨,我们这几天能够在这里禅修,家人他们的承担、他们的付出很多,我们能够回馈的、能够弥补的,我们去弥补,把我们学佛之后柔软的身心,以及慈悲的心,回向给我们的家人、回向亲戚朋友、回向世间。所以,并不是说解脱者就是变得很冷酷,他们就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这样的啦!掌握了“出世间法”,但是他一样,能够出三界又能够入三界。

 

所以,欠人债务该还的,他一样会还;该承担该做的,他会去做;该尽的责任义务,他不会逃避。但是不必攀的缘,他不会去攀那些缘,不会静不下来,然后去攀更多的缘,展现我的人际关系很好,不会这样。或是说心静不下来,然后去攀更多的缘,然后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不会这样。他会有所过滤,不必攀的缘放下,该承担的我们去承担。

 

再来,如果这个之外,我有能力能够回馈世间的,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回馈世间,解脱者他一样不离“世间法”,但是他不会被 “世间法”所捆绑,而且他还深明因果,所以他不会在世间跟众生纠缠,也不会追名逐利,他也清楚知道说,哪些他该作?那些他值得去做?哪些他会超越放下?但是这个要有智慧,你如果真的能够成为解脱者,他一定是悲智双运的,要有智慧才能成为解脱者,不是说我打坐入深定,我境界很高,然后我开悟了。但是却看不到我慢,以为自己就解脱、高高在上,对世间的种种不屑一顾,这样是不正确的。,真正的解脱者,他是悲智双运,他会用智慧去处理世间事情。

 

46.问:记得两次因缘梦见自己赤裸裸的身体在街上走,为何会有如此梦境呢?

 

梦见自己赤裸裸的在街上走,我想这里面,如果要解析梦境的话,我们可以请佛洛伊德来帮大家梦的解析,不过我们解析的就是潜伏的心态,在我们潜意识里面,第一个是一个人想解脱的一种潜伏欲望,他希望能够解脱,不希望各种的束缚。再来,他希望能够回归大自然、回归自然,这是对这样的梦境一个解析。

 

47.问:众因缘和合之下成果实,以及发芽、绿叶、红叶、黑叶、腐烂这个过程,是否生住异灭的觉知?是否在展现生老病死呢?如果是,那真是一叶一如来呀!

 

这位学员禅修之后,然后去体会从一个种子发芽成长、绿叶、红叶、黄叶、黑叶、枯萎,不过还没有见到黑的叶子,有啦!在水里面腐臭的那些,就是他去解析那个叶子都在变化,这是不是在宣说生、住、异、灭?他以前懂很多的名相,但是生、住、异、灭,我以前看不到,我现在看的这些,是不是真的在证明生、住、异、灭呢?是否连这这个叶子,都在展现生、老、病、死的情况呢?如果是的话,那真是一叶一如来。不错!这就是从一片叶子怎么样生长出来的,它怎么样成为绿色、黄色,然后枯萎、掉落、腐烂,这都是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告诉我们什么叫作无常法印?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缘起?告诉我们什么叫作无我?所以你真的可以处处见法,一叶一如来啊!一花一世界啊!一朵花的形成,真的是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缘具足才会形成,你能不能去体会到什么叫作缘起甚深?大家心静下来去看一花一草一木,你都可以处处见法,所以“若见缘起则见如来”。

 

48.问:观呼吸稳定之后,进入身体不见了,心念也停了,这时候如何是好呢?

 

像这样的情况,表示说你有不错的定力,但不是说,一直停留在这样的境界,而是我们打坐修定,目的不是为了定,我们的目是要进一步止观双运。所以,你要用这样稳定的身心来见法,这时候用你的心灵去体悟无常法音、无常法流;用你的心灵去体悟什么叫做缘起?什么叫做无我?那是进入直觉。

 

当然,在还不稳定、还不熟练的情况之下,你必须要退回到正思惟,你有了正定之后,一样要再退回到正思惟,深度的去止观双运、去静虑,当你不断的用你的心灵去体悟之后,见法的力道就会越来越深,而且法喜会泉涌,所以,定力是为了让我们止观双运、开智慧。

 

 

 


如何才能体证到“无我”

 

 

体证“无我”,已经是来到见法最深的地方,不是见到佛性、自性就解决了,不是这样的。要真的体悟到“无我”,而且要做到“无我”,你就会像诸佛菩萨一样解脱自在。怎么样才能够体悟到“无我”?除了要彻证“无常”之外,从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每一个当下去体悟“无常”法流,当体悟无常法流,你会体会到没有一个实体的存在、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它是一直都在流动生灭变化。

 

这个“流动生灭变化”就会让你对这个“我”的根深蒂固观念,慢慢的溶解、慢慢的溶解,你如果能够进一步去分析这个“我”要能够存在,需要哪些的条件?需要哪些的因缘?这个需要深入到生命核心来探讨。我这个生命能够存在,需要哪些的因缘条件?如果说有“我”,那这个“ 我”到底是怎么来?这个“我”要能够存在,到底需要哪些条件?佛教讲说,如果你要承认 “我”单独能够存在,它一定要符合“恒常、一、主宰”。

 

这个“一”就是你不需要其他的因缘,可以完全一个人单独主宰、单独决定,我要怎么样就能够怎么样,包括那个 “一”、一个人、一个因素,你都不需要其他的因素,你能够主宰一切。如果这三个你能够做得到,能够维持常恒,能够维持独一、个体存在,能够主宰一切,这个“我”才能够存在、才能够成立,如果这三个你一一去检验,那是不可能存在的话,你就能够体悟到什么叫做“无我”?

 

“三法印”的第一个法印是“无常”,就是在告诉我们,要追求一个常恒的“我”,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你没有了解实相而已,如果你真的去彻证大自然存在的运转法则、大自然存在的实相,当你一一去检验去求证之后,发现真的一切都在流动,所以你就知道这个常恒的这个法印,这个现象、这一种梦想是不存在的。

 

再来,我们来解析这个“一”,就是只要靠我一个人,我就能够成就一切、就能够承办一切,我要吃饭,只要动个念头,喔! 这些米、饭、菜啊!全部都自动的涌现出来,我不需要农人种田,我不需要农人去种菜,我不需要别人来煮这些饭菜,我不需要那些瓦斯、柴火,都不用!我只要一个念头,饭菜全部都出来,你能不能这样做到?如果可以,就表示你不需要众因缘的协助,你只要“一”、一个,你就可以解决一切。

 

空海检验过,我是承认我不可能这样,我需要很多的因缘协助我才能够存在,所以当我在吃一餐饭的时候,我就是感恩,感恩众因缘,包括说我们要能够有衣服穿,要有多少的因缘配合,我们才能够有这些衣服可以穿;我们要能够承办一件事情,背后要有多少的因缘的协助、护持,才能够承办一件事情,包括今天能够在这个庄严的禅堂打坐,背后要有多少因缘的支撑、支持,你知道吗?你有深度去解析吗?除了家人的支持、体谅、护持之外,除了公司老板、上司主管他们的配合、支持之外。

 

再来,这样的一个禅堂、这样的一个环境存在,要凝聚多少的因缘才能够形成,为这整个大因缘、大环境,我们付出了多少?不是邀功,而是要问自己,我们为这样的一个禅修付出了多少?如果我坐的在那里,还在牢骚一大堆、抱怨一大堆、还有很多的不满、这里也不顺遂、那里也不好、这里也不如意。如果我们还在那里这样抱怨,表示我们都看不到背后的因缘,如果你能够去看到今天能够有因缘,在这里好好的禅修用功,能够开发我们的明心、开发我们的觉性,能够让我见法,真的这背后要具足非常多的因缘,这时候你的身心会很柔软,而且会充满著感恩的心,当你的身心越柔软、越有感恩的心,你的见法力道反而是越强。

 

身心柔软的时候,就能够溶入当下的法流里面,所以不要一谈到修行,总是抱持著一个方法,然后一直要入深定,一直要坐多久才叫做修行,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的观念知见错误,你越修,心反而越僵化,“我慢”反而越大,所以如果你能够来这里禅修,能够长养慈悲心跟感恩的心,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你的生命品质会不一样的。

 

要解析“无我”,这个“一”,如果你真的认真去解析,你就知道不是我一个人很厉害,不是我一个人能够承办事情,要众因缘啊!

 

其次,解析“主宰”,我能够主宰一切吗?我能够让我这个色身不老、不病、不死吗?我能够不吃饭吗?能够不呼吸吗?我能够让我最敬爱的家人、亲人不老、不病、不死吗?我能够随心所欲、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吗?你慢慢的去解析,如果你能够主宰一切,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你就可以推翻佛陀所讲的“无我”的这个真理实相。空海很认真的去检验、去思惟、去求证,发现释迦牟尼的智慧,实在是非常的高超,他讲出了非常深的真理实相,一般的宗教很少能够触及、很少在解析“无我”,而佛陀竟然能够看得这么的清楚。

 

所以,当我越深入去了解,我越佩服佛陀。因此,“无我”不是抽象、不是想像,也不是拿来跟人家争辩,不是说我懂很多、很会引经据典,我懂得比你多、可以辩赢过你……,如果你拿“无我”要去辩赢过别人,你的 “无我”就只是知见啊!因为你是用“我”在宣说“无我”,用“我慢”在驳倒别人。

 

如果真的来到“无我”的世界,你是不与众生诤、不与世间诤啊!“入空戏论灭”。真的来到“无我”的世界,你绝对不会跟众生比大比小、比高比低的,你只有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协助有缘人啊!众生有苦,我们就协助。

 

再来,如果要去体会“无我”,你还可以从一些角度去体悟:我这个色身是不是真的需要仰靠大地、流水、阳光、空气、还有虚空?佛经里面所讲的,我们这个色身是由四界,就是地、水、火、风这些所组合而成,如果再讲更具体详细的话,包括空,地、水、火、风、空,就会有 “识”的产生。所以,如果扩大到六界,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跟识,但是这些都不是名相,你不要又一直在五蕴身心里面钻研:我这个身心是由地界……,地是什么?地是肌肉、地是骨头、地是坚硬,那这样 ……,我体会、我看到地界了,但是你却否定大自然的这个地球,这个地界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学佛不要去看那些,学佛跟那些没关系,我们就五蕴身心里面去钻研、去解析就好……。

 

如果你只是在五蕴身心里面,要透视“无我”、要解析“无我”的话,空海所经历过的是,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是用一个“我”在解析“无我”,但是一般学佛者不容易觉察到这一点,因为“四念处”的这些修法,包括以前在五蕴身心里面要去解析 “无我”,我也都下过很多功夫,但是就算下过很多功夫,生命修到奄奄一息,还是发现… …奇怪!,怎么还是会有“我慢”?怎么还是会有不安?这个“我 ”怎么还是不知究竟归依处在哪里?

 

当后来有一些因缘让我体悟到之后,深深的发现你要真的体悟“无我”,一定要看到活生生的佛法,一定要看到整个大自然跟我们的密切关系,如果你能够去体会每天我这个色身,不错!一样是具足地、水、火、风、空,但是这些元素材料从哪里来呢?你如果能够去看到我身体里面的地界,原来是来自这个大自然的地界、这个土地,你吃稻米、吃那些瓜果,就是那些植物吸取土壤里面的养份,转换土壤里面的那些铁质、钙质、矿物质,把它们转换,再加上光合作用,然后结出累累的果实跟青菜、蔬菜之后,我们再间接吃土壤,也就是我们吃这些五谷、蔬菜。

 

但是在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众生就不容易看到我们的身体的骨头跟肌肉,是来自于土壤的转换,只是一个转换,众生就看不到,所以你以为我的这个生命跟地球、土地没关系,佛陀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生命,就是由土地组合而成、由水份组合而成,这些土地、这些水不是我所创造出来的,不是我修行很厉害,我能够发明、发挥出来的,这些都是大自然本来就存在啊!这个“我”要成长,都是每天不断的要吸取土地的营养,然后你的肉体、骨头,才能够继续健康的存在著。你每天要吸取大自然的水份,我身体里面的水份才能够继续保留著,我才能够有足够的水份;喝水,你就是在喝大自然的甘露水,我这个生命能够存在,就是要整个大自然的养育,这就是缘起。这个生命要存在、这个“我”要存在,就是要这么多的因缘。

 

再来,空气,一般人很难体会到说一分钟的空气,是这么的有价值,五分钟的空气比五百万都更有价值。失去了五百万,你不会死亡,你只是会痛苦、哀伤、不舍,但是难过几天之后,你的生命还是活著,你也还可以。就算你全部的家产都丧失掉了,也还是可以重新东山再起、重新来过,你的生命还不会死掉,除非你自己自暴自弃。但是只要五分钟,没有新鲜的空气让你呼吸,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死掉,超过三分钟没有新鲜的空气,大部份的人就会变成植物人。

 

所以我们要静下来解析,平常自认很厉害,我学问很高、我很聪明、我IQ很高、我办事能力很强,你看这都是我行、我很厉害啊!你能不能看到这背后都需要整个大自然的支撑、大自然的养育?需要很多的因缘具足,我才能够活著,因为有大自然的支撑,我这个生命活著、有这个主体,我才能够去做其它事情。但是我们却常常忘恩负义、常常忘本啊!如果你体悟不到“无我 ”,就请你自己练习看看,把你的鼻子跟嘴巴都捏起来,看你能够憋气多久?

 

真的要去练习,如果你学佛学了几十年,还体悟不到“无我”,还体悟不到大自然的风界跟我们身体的空气,有多么重要的密切关系,如果你体悟不到的话,请你把鼻子跟嘴巴捏起来,不要呼吸,看你能够活多久?看这个“自我”多么厉害,如果你很厉害,你就不要呼吸而又能够活著,如果你认为你的修行境界很高、神通广大,你能不能自己无中生有,创造空气出来?你生命不需要大自然的这些空气,我靠我的神通,我就能够变化出无边的无量的空气出来?

 

如果能,你的神通能够变化出这些,那你的神通就有用;如果没有的话,那一些神通跟生命的存在关系不大,我们只是做一些助缘。如果你认为你的神通很广大,你能不能去看到?很多都只是雕虫小技,能够看到这些,当你有神通的时候,你不会增长“我慢”的,你会擅用一些工具去协助众生,你也会知道能够帮助众生的,也是很有限,只是一些助缘,而生命存在的主要因素,都是整个大自然在支撑啊!

 

大地、流水、空气都分析过了,再来看看火、火界,我们身体里面的火界,要清楚的认识出来,那不是无中生有。火界讲的就是太阳,我们生命能够存在,跟太阳完全是密不可分,没有太阳把阳光、把能源输送到地球来,我们地球所有的植物跟动物欠缺能源,生命就会全部都枯萎掉,你能不能去体会?火界就是来自于太阳,太阳默默的在燃烧自己,不只照亮众生,而且把生命的能源、燃烧自己,把自己生命的能源来供养地球上的植物、动物,而我们曾几何时好好的去感恩太阳?感恩这个大自然的养育?

 

所以,大家静下来好好去解析、好好去体悟,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缘起甚深 ”?如果你能够体会到“缘起甚深”,佛陀就跟我们讲“若见缘起则见如来”,如果你真的能够彻证“无常”,又体悟到“缘起甚深”,你就能够来到解脱自在的世界,因为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我”的真理实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