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可治小儿发烧等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05:21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
周尔晋著

  小儿百脉汇集于掌,适宜于5岁以下小儿的推拿法有多个版本,而以周老的最为简单、实用。今将周老小儿推拿法的有关内容从《火柴棒医生手记》中单独抽出,并参考其他版本作了少量补充,供人们试用。


  一、小儿推拿手法
  1.清、补脾土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2.清、推大肠
  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心方向——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清肝木
  部位: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
  6.清、补肺金
  部分:无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金”;旋推为补,名“补肺金”。“肺金”实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
  7.补肾水
  部位:小指脂腹。
  操作: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水”。
  注意:“水”宜补不宜清,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
  8.揉外劳宫


  部位:第三掌骨背侧,腕横纹至掌骨小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有清热、镇静、止痛作用。
  9.推上三关


  部位:小臂前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用。
  10.清天河水


  部位:小臂内侧,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侧推或用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水”,是退热重要手法,还有宁心与安眠作用。
  11.退六腑


  部位:小臂后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注意:退六腑大寒,相当于中药之犀角、羚羊角,非40℃以上之高热,不可轻用。
  12.分推肩胛骨


  操作:沿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推如弯月,名“分推肩胛骨”(如箭头所示),本手法宣肺止咳,对久咳急气患儿适用。
  13.揉肺俞
  部位:第三、四胸椎间,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操作:用双手拇指指尖作揉法(右手为顺时针,左手为逆时针)。
  14.推脊柱


  部位:上起大椎穴,下至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名“推脊柱”,为退热重要手法。
  15.推尾椎


  部位:自第4节腰椎到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为补,又名“推七节”;下推为“清七节”。补法止泻,清法治便秘。
  16.揉长强


  部位:肛门与尾骨之间。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长强”。可止泻。
  17.捏脊


  操作: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并拢,从尾椎骨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成人高血压患者从颈部向下捏至尾椎骨),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起捏至颈部发际处为止,以脊柱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
  说明:捏脊多用于治疗小儿积聚一类的疾患,如食积、疳积、呕吐、便秘、泄泻等,故又称“捏积”;还可消除肝、脾肿大,并有医治百病与抗癌作用。
  18.揉内关


  部位:伸臂仰掌,腕横纹上2寸(以患者的手量)两筋之间。有宁心安神,镇静止吐作用。
  19.揉、压足三里


  部位:外膝眼下3寸(用患者的手取),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说明:在周老小儿推拿诸多病例中,唯有“急救中毒性菌痢患儿”一例,用的是指压双足三里附近的“高升点”,其余皆按揉足三里。有强壮、消炎、治胃肠道疾病作用。
  20.揉三阴交


  部位:内踝尖上3寸(用患者的手取),胫骨后缘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