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古人的“忧学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0:56:39
学学古人的“忧学观” [ 2010-11-19 ] 叶玉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世间,堪为忧患之事甚多,如忧国忧民、忧地位忧前程、忧生计忧安康等等。近读《礼记》,发现还有一种“忧学”思想更是寓意深长,值得品味。
   《礼记·杂记下》中有这么一段话,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其意是,对自己没有听说过的知识,忧虑不能听到;对自己听说过的知识,忧虑不能学会;对自己学会的知识,忧虑不能施行。这段话阐述的不过是博学、学有成效、学以致用三个问题,但以递进的句式连在一起讲,且把它作为君子的忧患之事提出来,其分量就非同一般了。
   “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提示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应认识到知识的广博和不断扩展。学习不是一时的任务,即使学富五车,也得忧虑还有许多知识没有听说过、没有学过,必须得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在当今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极有可能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既闻之,患弗得学也。”学了,就必须弄懂弄通,切勿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甚至把学习当成装装门面、做做样子的事情。
   “既学之,患弗得行也”讲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庄子》中说:“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墨子》言:“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写得好:“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一切知识都是为着拿来实行的,倘若学知识只为饶舌炫耀,知识对人就无益了。
   我国是一个崇尚学习的国度。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国人不懈学习、探索、奋斗的历史。但毋庸讳言,近些年来,由于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全社会的学习风气似乎有些淡化,甚至有的人提出了“学习无用论”。人民网曾就“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有多长”一问题在7437人中作过调查,其中选择“不到1小时”的有3367票,占45.3%。另据有关方面披露,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连续多年持续走低。中国人是否进入了不爱学习的年代?笔者不敢妄下结论。然而,有一种现象确实值得关注,有的人过去是爱学习的,但当有了一份谋生的职业,特别是获得一定的地位、权力、名气之后,就把学习弃之一边,更不可能像古之君子那样为学习之事而心存忧虑,倒有可能为跑官要权、争名夺利、吃喝玩乐之类的事去忧愁烦心了。
   “忧学”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君子“忧学”方能做到,身处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远离浮躁,淡漠功利,保持一份清静与雅趣,耐住寂寞和清苦,“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
   对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忧学”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党员干部要恪尽兴党、强国、富民之责,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领导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而坚持学习则是提高能力、水平、本领的前提。古时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一省”即“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我们是否也可以反省一下,每天有没有安排时间学习,对一些亟须掌握的新知识是否及时了解,学习能否达到实效,是否做到知行合一?唯有心存“忧学”之念,才能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使自己终身受益,真正成为学习型的党员和领导干部。
   (中国廉政网——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