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输入型通胀背景下中国的应对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53:21
2010年10月22日 23:05华夏时报【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3条
解读五中全会——输入型通胀背景下中国的应对之道
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集中讨论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未来5年国家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和图景,但“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却面临较大的压力,面临一系列考验。
而央行时隔33个月首次加息意味着什么?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吗?面对目前较高的通胀率,尽管政府有意收缩流动性,缓解通胀压力,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会发生改变吗?
政策调整已经开始,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今年依然可以完成全年物价控制目标吗?真的能抑制住通胀预期吗?
或许,这次加息更多的是从民生角度考虑。如果物价还没有得到抑制,那么央行会否更多依靠数量手段,比如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
10月20日,《华夏时报》记者特别专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先生,请他深入分析五中全会之后的宏观政策走向。
输入型通胀源头
是量化宽松
《华夏时报》:面对目前的所谓输入型通胀,您认为首要的问题是什么?
王建:首要的问题是弄清输入型通胀的源头在哪儿。
观察当前再度的量化宽松,我们可以发现,美国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国内的问题了。如果美国能够通过再工业化,使得经济取得新平衡也可以,但是这条路显然是走不通的。如果继续走原来的路,那就要保持住美元的强势地位,就得维持住美元对其他货币相对均衡的趋势,然后各国的资本才能流入美国,才能维持住美国贸易逆差的支付。这样美国必须重建金融市场,但现在看来,美国做不到这一点。美国庞大的坏账至今仍未解决,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更加恶化的状况。
最近有人和我讨论说,美国是否正在考虑把自己的麻烦转嫁给别人,是否想把美元贬值以后将祸水外流?我认为,实际恐怕并非如此。
美国如果要向全球转嫁危机,只有通过战争途径,把世界很多地方都搅得不能安宁,那样国际资本只有流向美国。
而用美元贬值的办法,是不可能转嫁危机的。美国走到现在这一步,可以说,已经山穷水尽了。而且将会像吸毒一样难以自我控制,或者将像处在斜坡轨道上那样只能顺着向下滑去,根本不知道究竟要投放多少货币。
应该说,货币如果有管制,应和经济增长同步。经济增长多少,货币就放出多少来。如果本国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对称,货币大大超前,那就是货币泛滥。现在美国不想打仗,美国经济恐怕就只能走这条路。
现在人们又在铺天盖地地讨论所谓的货币战争,如同巴西财长不久前所讲的那样。但怎么会是货币战争呢?就是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结算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美元对所有货币一贬,大家就都慌了神了,都在想如何保住自己相对的汇率水平,都得开始跟着美国量化宽松,这如同多米诺骨牌,前面牌一倒,后面牌都跟着倒一样。
此外,美国的这场危机还在深化,即使美国采取了新的所谓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顶事,也救不了美国经济的命,也只能是暂缓病情而不是治病根的药。
这样的话,美国经济还要往下滑落,全球经济也将随之下滑。过去美国是一个大的需求因素,现在这个需求如果想用更多美元来支撑,那么可能人们并不愿意要那些贬值的美元,美国出口可能随之减少,这样谁的日子也好不了。
最后,各国经济离开了美国就都上不去,未来世界经济将是一个长期低迷的景象。
《华夏时报》:您怎样看量化宽松的长期影响?
王建:我过去就曾说过,世界经济未来将是两低一高——低增长带来低利率,然后是高通胀。因为要刺激增长就不敢加息,所以利率就长期低水平。这一点,伯南克也讲得很清楚:低利率是长期的,不会轻易改变。那么,量化宽松就导致高通胀。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被逼着不断降低利率。比如日本在发达国家中,最先实行量化宽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经济本来已经那样地不好,怎么敢加息?只有不断地放松。这样一个过程将长期化。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又是一个需要大量进口,对国际贸易依赖度很高的国家,所受到的影响将非常深刻。
这个源头在外的影响,并非中国所能想控制就控制的,除非中国能不让美联储,不让日本和欧洲央行放松货币。既然中国管不住人家,结果人家大量货币投放到国际大宗产品市场,投到黄金上,促使石油、铁矿石、农产品[20.50 2.65%]等实物价格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不断被推高向上,这种情形之下,中国怎么办呢?中国国内输入产品价格上升之后,导致PPI价格上涨,然后一条线是推动产品成本上涨,并向最终消费物价传达;另一条线也是我以前就说过的,还是一个结构性通胀。食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在人口增长而土地资源稀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递增的背景下,也在不断上升。我们现在的确看到有些炒家进入农产品领域,但如果没有农产品短缺的背景,炒家还会去炒吗?所以,农产品推高CPI价格,大宗产品进口价格上升推高PPI价格,两条线一齐推,往后看,其劲头不是在削减,而是在加强。长期看,中国经济将面临通胀水平不断上升的前景。
以“货币保增长,
财政保稳定”对付通胀
《华夏时报》:我们记得两年前,您就谈到过这个问题,并提出引起争议的政策主张。
王建:2008年中国经济正处于通胀紧缩阶段,我表示不应采取紧缩政策。但后来政策终于转向放松,是由于中国经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当时我撰文讨论下半年宏观调控中的若干问题时,就提出一个观点,即中国必须要忍受更高的通胀率。而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必须寻求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在哪里呢?我提出一个公式,经济实际增长率大于等于通胀率。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扣除物价指数之后,物价上升幅度之后的实际增长率如果大于当时的通胀率,那就说明通胀还没有伤害到增长。大家都知道,如果通胀过于激烈,会影响增长,因为那时核算关系,对未来真实利润的预期等等都已经乱了。
人们之所以不喜欢通胀,就是因为通胀妨碍增长。但如果实际增长率高于通胀率,我们应可忍受将通胀率适度放宽。放宽多少合适?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边界,或者我们一般所称之为的生产力可能年增长边界,如果是10%,就能忍受10%的通胀率。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年增长率来看,大约是9.6%,也就是说在10%以内。那么,我们实际上可以忍受10%以内的通胀率,只要控制在低于或等于经济增长率的范围内就可以。因为只有实际经济增长,才能抗御通胀。
有人说现在是负利率了,通胀高了,就应该加息了。但利率提高以后,企业能否承受成本上升压力?那样经济增长是否更加困难?只有实际的经济增长实现了,财富增加了,居民才能实现实际收入的增长,也才有能力对抗通胀。如果有稳定的物价,而经济增长是负的,这样的经济更可怕。
《华夏时报》: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对付通胀?
王建:我的主张是,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
所谓货币保增长,是因为无论是输入型通胀,还是由实体来推动的结构型通胀,都是从成本端向市场传导的。其在发生之前,首先表现为成本上升,从而冲击企业利润。企业为了保持合理的利润,就要向市场释放成本上升压力。这样就导致通胀。那么,我们在安排货币供应量的时候,因为货币供应是等于经济增长率乘以物价上涨率。一般来说,要抑制物价上涨,就要使经济增长率乘以物价上涨率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小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乘积。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对货币所形成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当然一方面会压低物价水平,同时另一方面也会压低经济增长水平。物价的上涨是被动发生的,是输入型通胀和结构型通胀所造成的,而非以央行货币发行量为诱因。因此,货币政策应适应这种情况。
由此分析,我提出货币要保增长的观点。
所谓财政保稳定,是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对那些低收入者,那些最忍受不了通胀的人群,进行补贴。
前两天,我和家人去超市买菜时,非常惊讶地发现,一根不是很大的白菜,售价2.06元人民币。这对于那些吃低保的人群来说,应该说是太贵了。我还发现,人们常吃的速冻水饺,内馅已缩小很多。这显然说明,生产商正试图通过不涨价却降低品质的办法,保住产品成本水平。那么,我们的政策需要获得这样的结果吗?因此,应通过财政补贴,让那些对于物价上涨承受能力差的群体,能够将日子过下去。
在保增长的前提下,我们要容忍更高的通胀率。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保住增长,保住我们创造财富的过程不被中断。这一主张与过去传统的概念都不一样。过去,是货币保稳定,物价上涨是因为货币政策太宽松,所以紧一紧物价就下来了。这是在过去货币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相一致的条件下发生的。
但现在,美国经济走到不得不大量往外放货币的这一步,根本不顾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对应关系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货币狂潮,引得世界各国被卷入这个大旋涡。这种情形之下,中国再想像过去那样有稳定的物价,却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的客观条件了。除非中国仍是自给自足,外贸占GDP非常小比重的国家,那样可以不依赖国际增长和供给就能够活下去。但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大国,就更不可能。
所以,在输入型通胀背景之下,如果我们要解决国内物价上涨问题,那就必须采取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的经济政策。即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平衡点,是经济实际增长率大于等于通胀率。
《华夏时报》:您怎样评价央行最近提高准备金率和前几天突然的加息举动?
王建:央行这样做是正确的。我们应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大概在今年第三季度,我们增加了将近2000亿的外汇储备,但在这三个月中,中国通过外贸顺差,通过FDI所拿进来的正常的外汇,也就占我们外汇储备增加额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为现在人民币被逼迫升值,大家都预期人民币升值,热钱来得特别多。这是货币政策所必须要加以消解和对冲掉的重要因素。如果用央票的办法,则央行需要付息,这对央行来说是个负担,长期下去也不行。所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这个手段未来还可以继续用。而这次幅度微小的加息更多的应是从民生角度考虑。如果到时候物价还没有得到抑制,我相信央行更多的还是依靠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
不应再幻想
稳定物价水平上保增长
《华夏时报》:您的财政保稳定的政策主张,实行起来是否有相当难度?
王建:我不这么看。我们现在有发放低保的系统,财政拨款只要能够根据物价上涨率按季度调整,或者半年调整一次,也可以。比如在半年时间里,如果物价上涨5个百分点,就把低保水平也提高5%。或者根据恩格尔系数,计算出权重。总之,这只是一些技术性问题。应该说,我们已经有了一套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管理系统,是可以做到财政保稳定的。而对于一般居民,则可以考虑通过所得税返还等办法来解决。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太难的问题。
《华夏时报》:您所谓的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长期政策?
王建:我认为,至少在10年之内,世界经济是两低一高的格局,大量的货币不断被投放出来,推高全球的通胀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的政策。否则要想在一个稳定的物价水平基础上保增长,根本没有可能。我们不应再有这种幻想。所以,中国通胀率的最高限度,应低于实际经济增长率。
《华夏时报》:那么,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的节奏与物价上涨预期之间的关系应如何把握?
王建:财政保稳定肯定是滞后的,而通胀在前,并且通胀率总是逐步增长的。那么,我们就应根据这个增长过程不断进行最及时的调节。我认为以半年为单位就可以。因为一般而言,这些年国际价格上涨以后,有半年时间就会传导到PPI上,再有三个月时间,就会传导到CPI上。所以,有任何大的变化,我们一般都可以观察得到。
五中全会后应确认通胀率
与经济增长率均衡点
《华夏时报》:从这个角度看,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与您的政策主张之间,是否会有某种关联?
王建:十二五规划更关注民生,主张从国富走向民富,这个所谓的民富主张如果指的是让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的话,那就不能让一部分人在通胀的影响下受穷。
而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以及调节各个区域发展、促使一些地区有新的增长机会上,和在促进一些产业有新的增长机会上,我觉得十二五规划应该会产生一些好的结果,但关键还要看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取向如何确定。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如果再不推动城市化,或者说即便现在开始启动城市化,中国经济到2013年的那个大底仍然是逃不过去的。从明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有可能出现连续3年的走低。
《华夏时报》:综合来看,您的上述政策主张被实施的可能性有多大?
王建:我认为只要是正确的政策主张,最后都能站住脚。
《华夏时报》:您曾很深入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向,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变化趋势,您一向坚持美国经济可能有二次探底的观点,认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困难很大。而根据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在您看来,宏观政策的选择,会呈现怎样的趋向?
王建:中国经济必须要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健康的增长方式,因为,如果经济蛋糕做不大,则金融坏账、地方财政坏账等等,将都没有着落,就会转变成一场危机。如果我们通过比如我一直强调的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经济增长就不会被中断,财富的创造过程就会持续下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未来良好的增量,来消除目前存量当中的种种问题。
《华夏时报》:对于未来通胀趋势,您怎么判断?五中全会之后,政策选择会否有新的变化?
王建:现在看来,到今年第四季度,物价水平是持续走高的趋势。前一阵有分析认为,今年8月份是高峰,之后将会走低。我一直在讲,那种判断是错误的。应该是第四季度走高,但全年平均物价涨幅应在3.5%。而明年则很不乐观,肯定会高于今年的3.5%。
2011年,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将走低。在中国,明年我们看到的将是两条曲线。一条是经济增长率下行曲线,另一条是通胀率上行曲线。五中全会以后,明年宏观调控最大的难处,一定是在保增长和防通胀之间,如何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点。如果压制通胀,就肯定要妨碍增长;如果要保增长,通胀率将继续上升怎么办?
如果我们还继续坚持按照3%的通胀率去压制通胀,一定会把增长给压制下去。本来增长就在下行,又要压它一头,那就会很麻烦。因此,在短期宏观调控中,一定要关注到这一点。我希望决策层,还有企业界,以及普通百姓,都能接受这个思想,都能有一个心理承受能力,那就是把通胀率放在小于等于经济增长率的尺度上来。这是一个均衡点。如果大家都没有这个认识,中国经济增长将很堪忧。
行政限价反通胀:
扬汤止沸,头痛医脚
第 53 期
2010.11.17
■  查看往期

国务院近日召开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会议确定,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网友有话]


提点意见rss订阅进入评论首页
行政限价顺应民意?网友冷嘲热讽!
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要出台“组合拳”,用以控制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可能会动用行政手段。网络留言惊人一致,不是“齐声唤,乐无边,看有人抽出倚天剑”,而是惊恐与冷嘲热讽,大有“快跑啊,发改委来了”之势。
行政限价是扬汤止沸
许斌:行政遏涨价只怕是“抽刀断水”
多数网民认定: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的介入,不大可能控制得住物价,反而,可能将进一步地助推物价上涨。认定的来源,是痛苦的现实生活经验:越是这些部门高调介入,包括住房、能源产品等基本民生产品价格,就越是会打着跟斗往上翻。
行政限价是头痛医脚
匡贤明:反通胀 “限价令”是下下策
如果仍然延续传统思维,缺乏敢于改革的勇气,那么通过价格管理等直接行政干预的做法,恐怕会成为一剂上瘾的药。而这,却是反通胀的下下策。
胡释之:总理为什么管不住房价
政府要管好自己,其他的随市场去,随老百姓去。千万不能一边毛了老百姓手中的钱,一边还不许老百姓自由把钱换成他们想换的东西。
行政限价是计划经济式的愚昧做法
叶檀:行政限价是计划经济式的愚昧做法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管住了所有的物价,代价是物资紧缺,所有的产品凭票供应,几张粮票就可以换得农民的一筐鸡蛋。行政限价是计划经济式的愚昧做法。从来没有行政限价可以取得成功。
行政限价只捏“软柿子”
晏扬:政府控制物价不应只捏“软柿子”
通胀之下,民生多艰,遏制物价上涨是政府应尽之责,也是民众强烈吁求。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控制物价须区别对待,对于价格随行就市的市场化产品,可以采取经济手段间接控制物价上涨;对于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非市场化产品,则可采取行政手段直接予以限价。
行政限价已经剥夺农民几十年了
农民是我国的大多数,如果长期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应对通胀或经济危机,其结果恐怕是民弱国虚。
李昌平:靠压低粮价转嫁通胀导致民弱国虚
人所共知,中国的粮价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日本农民生产的稻谷,日本政府以每斤12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而我们收购农民的稻谷价格在1元钱左右;相对于“种房子”,“种粮食”的收益实在是太少了,百分之一都不到;最近25年,一般公务员工资上涨了60倍左右,农资的价格涨了20倍以上,而粮食价格只上涨了6倍左右。
低粮价剥夺农民
限制粮价对农民不公平:粮多粮价下跌 粮少价格不涨
粮食要靠农民种出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农民种粮能致富。否则种粮不赚钱,谁也不会多种粮食。30年前我在湖南乡下种过地,当年稻谷一年种两季,不久前回老家,却发现已统统改种一季。何以如此?想来想去恐怕还是粮价低。
直接发钱给农民不如放开粮价 中国粮价是怎样被稳定的
郑风田:粮食安全成了压在8亿农民身上的枷锁
郑风田:低粮价战略挑战我国粮食安全
限价令伤害菜农
福州:菜价猛跌 限价令误伤菜农
不仅是小白菜,上海青等叶类蔬菜近段时间的价格也较低,菜农苦言:“赚不到钱”。这些情况,部分缘于福州近期出台的“蔬菜指导价格”政策。
为何不限制油和气的价格
晏庆盛:控制物价“组合拳”应先砸向油和气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控制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又提高非市场化产品的价格,如此左右手互搏实在让人看不懂。从严格意义上说,政府有权对非市场化产品予以限价,却无权对市场化产品予以限价。
禾刀:物价“组合拳”怎可不打油企
反通胀根本出路在于体制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率
反通胀要用经济手段去疏,而不是行政手段去堵。
应建立独立的负责任的货币体制
刘杉:中国狂发货币导致通胀 须约束政府避免民众成牺牲品
由于中国疯狂发行货币,其必然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严肃的学者和评论员早在2009年就已经提出了警告,但政府官员们出于各种目的,一再否认通胀可能。
马光远:通胀已成头号大敌 宽松货币政策应谢幕
打破垄断,构筑货币新“池子”
目前民营经济手中的货币,无法进入到垄断行业中进行投资,投资渠道狭小,迫使过量货币涌向消费领域。目前看来,仅放开垄断行业准入门槛已经远远不够,反垄断需要从消除门槛转向出台鼓励和吸引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投资。
增强汇率灵活性
胡晓炼: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助于抑制通胀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完善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增强汇率灵活性,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改善宏观调控能力。
易纲:汇率机制灵活性增加 有利于抑制通胀
提升经济实体生产效率
抑制通胀要靠提升经济实体生产效率
纵观世界经济史,紧缩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信贷政策从来就不是杀死通胀的武器,抑制通胀,从来靠的是经济实体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不是扩张或者紧缩。假如通胀在短时间内下不去,就应该坦然地面对,从供给上多下功夫,加强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的投入,解除制约当今中国居民消费的各种瓶颈。
小调查
调查
1.你是否赞成行政限价反通胀?
赞同
不赞同
不做置评
2.你认为反通胀应该如何做(最多选2项)?
提高生产效率
紧缩货币供应
改革汇率制度
打破行政垄断

输入型通胀

王建:输入型通胀背景下中国的应对之道
现在人们又在铺天盖地地讨论所谓的货币战争,如同巴西财长不久前所讲的那样。但怎么会是货币战争呢?就是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结算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美元对所有货币一贬,大家就都慌了神了,都在想如何保住自己相对的汇率水平,都得开始跟着美国量化宽松,这如同多米诺骨牌,前面牌一倒,后面牌都跟着倒一样。[详细]
通胀与工资
叶檀:不要把通胀嫁祸于人力成本上升
通胀是国内货币超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与全球货币超发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去指责美联储,不去指责低效却不能倒的大企业,反而指责到加薪之后工资不到欧美工人零头的制造业工人头上,是杮子单拣软的捏,莫名其妙。[详细]
陈功:工资上涨是中国应对通胀的唯一解决之道
我们应该知道,劳动报酬过低是有很大副作用的。我们过去一直喊要消费增长,但始终就难以实现,关键就在于老百姓没钱消费,结果逼着经济走向低效率的方向,更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详细]
谢国忠:中国今后10年工资将大涨 必定产生更大通胀压力
今后十年,劳动力收入占整体经济的比例将大幅增加,可能达到55%-60%。美中不足的是,劳动力收入占整体经济比例的正常化将导致每年产生5%,甚至更高的通胀率。[详细]
亚军:工资上涨未必引发通胀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导致通胀,只能到货币供给中去找答案。长期看,如果政府实行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那么减税以及粮食价格提升都无法避免的,通胀也不可避免。[详细]
相关评论
贺军:放任通胀的政府是不负责任的政府
以美国为例,它的航空母舰满世界转悠什么呢?美元在全球流动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相信其中之一就是保持美国人能够长期用得上低廉的商品和低价的汽油。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最大的政府责任。[详细]
薛涌:高增长低通胀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过去20多年,中国和印度两大发展中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工和产品,使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得以维持高增长和低通胀的经济局面。[详细]
叶檀:重提通胀无牛市十分必要
此时有必要重温通胀无牛市的经典结论。货币电击无法使经济复苏,只能带来通胀与资产泡沫,经济的复苏需要创新与体制改革,只有培育出一大批诚信、有成长力的企业,中国才能迎来真正的牛市。[详细]
通货膨胀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反通胀必须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希望通过行政限价来抑制通胀,犹如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如头痛医脚,不是无知就是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