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探讨//中学生和家长的代沟(摘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22:02:41

我接触的不少家长,和我诉苦:孩子不好管,重不得,轻不得。孩子有心里话不和家长说-----。我觉得:有的家长和孩子有代沟。如何消除代沟?如何搞好家庭教育?今天将我过去的一次电台讲话发表,供参考

 

中学生和家长的代沟

(张家口市电台采访我的录音 98年1月7号)

一.价值观念,道德取向,生活态度上的代沟(多元化与单一取向的矛盾)

    1.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信息量大。思路开阔,敢想敢说,敢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评人论事不拘一格,不崇拜权威,喜欢探索,希望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家长观念比较保守,崇拜权威,有的家长青少年时代正赶上文革,对毛主席无限崇拜与崇敬,评人论事讲究原则。

    2.当代中学生崇拜谁呢?信仰什么呢?我问过学生,回答不一样:有的崇拜科学家钱学森,有的崇拜歌星明星,有的崇拜马拉多纳,有的崇拜胡里奥,有的崇拜李国安,有的崇拜孔繁森,有的崇拜克林顿,有的崇拜邓小平。理想信仰、价值取向失去了明确同一的标准和导向,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特点。

    3.多元化多层次的取向,心中偶像的变化使中学生思想观念较为混乱

如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敢兴趣的的,有的认为政治是空的,学好功课是实的,学政治也是背条文往往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而不是为了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

    4.如对待奉献和索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多数中学生追求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要奉献同时也要索取,无私奉献的观念在他们心中已经淡化。

    5.有的中学生注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他们希望拥有很多,不懂得要为别人奉献和牺牲,希望别人关心自己,不懂自己关心别人;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不懂得体谅别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让孩子们学会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关心父母、关心老人、关心同学、关心老师、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环境)

      有的中学生追求享受,不能吃苦;有的欣赏实惠,缺乏现实理想。有的目标很高,但意志力薄弱;有的很聪明,但不刻苦不勤奋,即智商不错,情商不好。

      但中学生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努力学习,准备长大建设祖国,渴望祖国繁荣富强。在肯定他们思想取向进步性时代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其模糊性、两重性、多元性。

      对于中学生的两重性多元性有的家长不理解:“我们小时候学习父母不督促,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好,但是学习很努力,生活上也很吃苦,记得徒步拉链100里,不怕疲劳割水稻。现在生活条件这么优越,也没什么劳动,孩子们学习反而不刻苦,这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受批评甚至受批判也乐呵呵的活着,他们考分低了,家长说几句就承受不了了”。

     可是家长们不了解:中学生也有苦恼,尤其学习较差的更有苦恼。现在学生竞争激烈,他们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父母无限的希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与学不得法,使他们忙于奔命,有的把身体也搞垮了。有的中学生自我描述:“信仰上困惑、情感上饥渴、生活上单调、家庭里孤独。个性压抑、管教束缚再加上作业的沉重负担,升学的拼搏使我们活得很累很苦。”

      有的家长很理解现在的学生,强烈要求把作业负担减下来,但是就是减不下来。

      总之孩子们觉得不自在,而家长觉得他们很幸福很自在,物质条件好,要什么有什么,什么活也不干,被“4+2”爱着还不幸福?不自在与自在就是矛盾,这就是学生与家长的代沟,这就是观念上的代沟,中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多元化,而家长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单一性,多元化与单一性的矛盾引起观念上的代沟。

 二.孩子要独立,家长要包办的矛盾引起情感上的代沟。

     现在中学生渴望独立,主体意识增强,讨厌家长唠唠叨叨,过多干预,反对家长过细的要求,不给自由,有的不把家长的教导奉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往往有自己的主见。由小学时候的听父母的话变为中学时候的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例如父母买的衣服不想穿,非要自己去买;又如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不乐意孩子与同学们多来往,可孩子们却喜欢三五成群地找伙伴、找知心朋友。

      家长觉得孩子还不成熟不懂事,乐意按自己的思想去塑造孩子不给孩子太多自由;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觉得自己过去学的不多,没上过大学,一定要让孩子上大学,所以对孩子抓的很紧,抓功课,抓画画,抓学琴,星期日请家教学英语,这种一厢情愿的塑造往往功课没学好,琴也没练好,真是家长花了钱,孩子受了罪。

      不顾孩子个性特长的强行塑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严重的会造成孩子家长的情感对立,有了心里话不乐意与家长讲,有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你不要我这样我就要这样,你不要我这样做我就要这么做,甚至离家出走。

      有的家长对孩子物质上放松,精神上限制,不考虑中学生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心理特点,硬性规定:不许与异性同学接触,不许唱歌,不许跳舞,不许看电视,不许看电影,全力以赴抓学习。摆出一副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的架势。监督孩子写作业,偷看孩子写的书信和日记,检查孩子的书包,看有没有纸条。

      还有的家长出于疼爱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包办代替。有位母亲,孩子背历史,她也背历史,以检查孩子背会没有,孩子写作业,她打毛衣,孩子不睡,她也不睡,孩子自身的家务劳动她全承包(洗衣服、叠被子等一切一切)每天孩子穿什么衣服由母亲决定,天还不很冷,非让孩子穿胖乎乎的羽绒服,可孩子怕同学议论笑话不想穿,母子有了矛盾。母亲伤心极了:“我为了他好,他为什么不理解?”可是母亲理解不理解:孩子的从众心理与审美意识:“青年人宁可有风度也不要温度。”

      总之所有的劳动家长都包了,孩子就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所有的主意都家长拿,孩子就没了主意,这就是承包的恶果。

      要培养孩子的生存自理能力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但不要走极端,尊重子女独立意识但却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适可而止,什么要求都满足,孩子就会成为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专横不讲理,感情冷漠,觉得一切来得很容易,就不会珍惜。

      实际上,中学生是独立性依赖性并存,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中学生刚进入青年初期,年龄还小,涉世不深,其独立性很不彻底。即往往是想独立立不住,想自主主不了,必须依靠家长与老师的培养与指导。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往往是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能力滞后,所以应该培养中学生的独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还应该培养中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只有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与他们平等的对话,平等的探讨问题,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教给他们怎么做人?怎么求知?怎么处事?怎么生活?怎么劳动?怎么思考?并给他们做出榜样。而不是一味的代替他们,这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素质与独立能力。

      一位妈妈对入学的孩子说:从今天起你和大人一起去上班,我们的责任是把工作做好,你的责任是把学习搞好,每天早上我只叫你一次,千万不要迟到,迟到了只能自己负责。可是第一天叫他是他想睡懒觉,没有起,妈妈没有再叫他,十多分钟后他满脸通红的走进教室,觉得很丢脸,以后他没有再迟到过。

      我问过中学生: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家长?他们说:“我们喜欢尊重我们意见的家长,希望给我们一点自由: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时间、自由的活动。”他们羡慕美国中学生的自由,他们希望家长不要强迫他们做办不到的事情,如给规定考试指标,必须考到班内第几位,否则就给脸色看。

      可见孩子与家长相互理解不够,在情感上理解上沟通不够,孩子要独立家长要包办,这就形成了情感上的代沟。

      以上对观念上和情感上的代沟分析的未必正确,供大家参考。

      如何消除代沟?要分析现代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优点和弊端。

    1.学校的教育要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

    2.家庭教育要走出误区。重视情商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3.社会教育要改进。社会教育是政府行为,应逐步完善文化氛围的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谐社区的教育,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陶冶功能,塑造功能和保护功能。     原文:    http://zs40226.spaces.live.com/blog/cns!D56626076D78D880!29901.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