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80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14 09:36:55
黃慶萱:面對生命真相--我從《西遊記》領悟到的智慧
钝初居士v 于 2006-4-25 12:56:2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闲话国粹1.黃慶萱:面對生命真相--我從《西遊記》領悟到的智慧(心得分享演講)一、前言1.從心得分享說起2.我的學生時代3.我的教育生涯4.與華梵師生分享閱讀《西遊記》的心得二、《西遊記》的故事結構1.孫悟空的出生與受難:一至七回。2.唐僧的出生與取經的因緣:八至十二回。3.西遊取經的歷程:十三至一百回。三、《西遊記》所顯示的人生追尋的目標與歷程1.追尋的目標:甲、心靈的安頓追尋「心靈的安頓」屬小乘境界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佛及心兮心即佛。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師父休要胡思亂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無事。乙、人類的福祉追尋「人類的福祉」屬大乘竟界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珈之正宗。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若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喜慶。2、追尋的歷程甲、分離乙、歷難△ 內在人性的因素△ 外在環境的因素丙、回歸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被封為「金身羅漢」,白馬也封為「八不天龍」四、《西遊記》所透露的生命真相1、歷史上的玄奘《西遊記》中的主角,本來應該是唐僧玄奘。《就堂書》卷一百九十一,《大藏經神僧傳》卷六,都有關於他的記載。唐沙門慧立寫的《慈恩三藏法師傳》,寫玄奘事蹟最詳細,是我國傳記中的一部巨著。梁啟超的〈一千五百年前之留學生〉,則有較簡明的敘述。現在依據上述材料,先綜述歷史上玄奘取經的經過。2、小說中的人物個人認為,無論唐僧也好,孫悟空也好,沙和尚也好,都是玄奘的化身。紅心、白心、黃心、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好勝心、望高心、悔慢心、殺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謹慎心、邪妄心、無名隱暗之心、種種不善之心。可以看作人心複雜,以及孫悟空就是唐僧的一個暗示。佛洛伊特把心靈區分為三:原我、自我、超我。原我受慾望支配;自我受理性支配;超我受道德和宗教情愫的支配。在《西遊記》中,唐僧代表玄奘超我的一面;孫悟空和沙和尚代表玄奘自我的一面,豬八戒以及鬼怪妖魔們代表玄奘原我的一面。甲、超我△唐僧歷史上的玄奘那種豪邁大膽永不向環境低頭的性格,在《西遊記》裡的唐僧身上,已不能發現了。唐僧所保留的,只是對財色誘惑的堅決抗拒,不忍殺生的仁慈之心,對種種磨難的逆來順受;同時也表現出懦怯、妄信的性格。他給讀者的印象,可能是一板正經,沒有半點幽默感可言。三藏道:「既是他吃了,無如何前進?可憐呵!這千山萬水,怎生走得?」說著話,淚如雨落。行者見他哭將起來,他那裡忍得住暴躁,發聲喊道;「師父莫要這等膿包行麼!」這裡必須指出:「超我」的功能具有正負兩面。一方面「善」的;另一方面就是「過」了。所以八十回 女懸於數,唐僧要行者去解救,行者會說:「師父要善將起來,就沒醫藥」乙、自我△孫悟空假如說唐僧相當於《舊約聖經》裡的「約伯」;那麼孫悟空就相當於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一個敢於向丘比特或玉帝挑戰的人。他的神通和幽默,更使這個尖嘴猴腮的天地精靈,成為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卡通英雄!△沙和尚前面說過孫悟空和沙悟淨代表玄奘「自我」的一面,但二人作風卻迥然不同。孫悟空樂觀奮鬥,敢作敢為;沙悟淨卻柔順細心,在師徒四人中具有調和凝聚的功能。陳士斌《西遊記真詮》曾說:水、金、木、火,無此不能和合,其功莫尚,故又名沙和尚。丙、原我△ 豬八戒要說豬八戒也是玄奘的化身,怕大部分的讀者一開始很難接受。因此,我先從《西遊記》的演化中舉一證據。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第十一章:行者道:「我八百歲時到此中偷桃喫了,至今二萬七千歲不曾來也。」法師曰:「願今日蟠桃結實,可偷三五個喫。」猴行者曰:「我因八百歲時,偷喫十顆,被王母捉下,左肋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雲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喫也。」可見想偷蟠桃吃的是唐僧。到了《西遊記》第二十四回:八戒正在廚房裡做飯,先前聽見說:取金擊子,拿丹盤,他已在心;又聽見他說,唐僧不認得是人參果,即拿在房裡自喫,口裡忍不住流涎道:「怎得一個兒嘗新!」想偷人蔘果喫的變成是豬八戒了。這不是豬八戒是唐僧另一化身的證據嗎?作為一個肉身凡僧,饑了想吃,冷了想穿,有時也不免憐香惜玉,這是很自然的事。當玄奘「口腹乾燋」時,他難道不想吃?當玄奘「如沐寒水」時,他難道不要穿?甚至當他下馬陪妖魔變的美女步行,病中念念「女菩薩」有沒有送飯給她,潛意識中真的一無雜念?但是,作為一位「聖僧」,是不可以如此的,這就是終必須創造一個豬八戒的原因。△ 六賊一個喚作眼看喜,一個喚作耳聽怒,一個喚作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慾,一個喚作身本憂。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署,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 褪六賊。你如此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捨身;要齋喫,動舌;喜香甜,觸鼻;聞聲音,驚耳;?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3、三個「我」的變化原我、自我、超我,是每一個人都共同具有的。換句話說,我們有時候發起好心來,就是堂僧;動起慾念來,就是豬八戒。而通常總是樂觀奮鬥,像孫悟空;任勞任怨,像沙和尚。種種變化,權在一念之轉。甲、 菩薩與妖精第十七回寫觀音菩薩變成了妖精,哄熊羆精吃了孫悟空變成的仙丹,才收服了熊羆精。當觀音菩薩以廣大慈悲,無邊法力,億萬化身,以心會意,變作妖精凌虛仙子,行者看道:「妙呵!妙呵!還是妖精菩薩?還是妖精菩薩?」菩薩笑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這一段很值得讀者三思。乙、 真假孫悟空第五十八回〈二心擾亂大乾坤〉,敘述「在貶心猿」、「難辨獼猴」,實際上是「自我」分裂的結果。丙、 孫悟空與牛魔王非但真假行者全是孫悟空的化身;甚至牛魔王也是孫悟空的化身。第六十一回孫悟空不是自己說:「牛王本是心猿變,今番正好會源流!」嗎?樂觀奮鬥得過分了,的確會變成固執的牛脾氣的!丁、 鐵扇公主戊、 紅孩兒五、結語總之,《西遊記》是根據歷史上玄奘取經的故事演化而成的神怪小說。作者以豐富的想像,滑稽的文字,嘲弄的超我,呈露著原我,誇大著自我,而歸結於一個人怎麼樣在原我、自我、超我間導致平衡。作者強調:如何克服內在人性的暗潮洶湧和外在環境的危機四伏,以求取心靈的安頓與人類的福祉。而又能將此主題落實於邪魔六賊抗爭的心猿意馬;而置其場景於似幻而真的火燄山、通天河、稀柿衕。對人性、宗教、和當時社會,頗有相當的了解、生動的描述、巧妙的諷刺。且使讀者享受其神怪與機智之餘,卻也觸發面對生命真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