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塔大全(十二)【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1:52:56
中國古塔大全(十二)
★★★還舊樓主2010年11月14日收集整理★★★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 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河北
219、河北唐山天宫寺塔

天宫寺塔位于唐山市丰润区汽车站东、唐丰公路南侧,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管理机构为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文物管理所。
天宫寺塔是原天宫寺的主要建筑。天宫寺始建于辽清宁元年,始称"南塔院",辽寿昌三年称"极乐院",乾统五年改称"天宫寺"至今。天会五年八月敕加"大天宫寺"。天宫寺是一座三进院的寺庙,座西朝东,分上寺和下寺。除天宫寺塔外,其它建筑主要毁于1928年、1954年和1958年。天宫寺塔为上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平面为八角形,占地面积50.9平方米,面南背北,为十三层叠涩檐实心塔,高24.2米,塔基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每面砌有壶门两个,束腰上部为平座斗拱承托着几何、花草图案的栏杆、栏板,最上面是三层砖雕仰莲包围着一层塔身,一层塔身最高大,南、东、西、北四面设有假门,其余四面平素,八个转角处为砖雕盘龙倚柱,普柏枋之上为仿木五铺作砖雕斗拱,转角的斜拱与应县木塔转角斗拱相 似,上部各檐均用砖叠涩而成。塔刹也是砖叠涩而成。 宝顶为红铜渗金,重铸于清康熙十六年。在塔檐上部有两个塔腔,在1987年修缮中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26件,三级文物33件。
天宫寺塔在明嘉靖二十二年、清康熙十六年曾进行过大规模维修。1955年、1975年丰润县两次对天宫寺塔进行了局部维修。1976年该塔在唐山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1983年10月,丰润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对天宫寺塔进行了全面普查,并建立了文字记录档案。1987年4月--1989年8月,丰润县文物管理所在河北省古建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对天宫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维修设计单位为河北省古建研究所。1987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与丰润县文物管理所共同对建筑进行了测绘。2002年,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丰润区投资1000万元拆迁了天宫寺塔附近的居民商企等建筑,重新垒砌了塔台,建成了绿草覆盖、花红柳绿、景色宜人的天宫寺塔公园。
天宫寺塔历经千年,虽历代屡有修缮,但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依然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塔腔出土的辽代佛经等珍贵文物对研究辽代历史、宗教、纸张生产、雕版印刷以及当时燕京的历史文化都具有重意义。
220、河北秦皇岛源影寺塔

源影寺塔位于河北省昌黎县城西北隅古塔寺街,是典型的辽(916年-1125年)、金(1115年-1234年)时代的佛塔建筑。
该塔平面呈八角形,一共十三层,高约40米,是一座用砖砌的实心塔。全塔由塔基、平坐、莲台、塔身、密檐、塔刹等组成。平坐的栏板上雕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塔身共一层,上面有用青砖雕刻的“天宫楼阁”。古塔下还有一水井,深约20米,长年有泉水流出,泉水清甜可口。
源影寺塔其建筑结构精细,造型优美,古朴壮观,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21、河北板厂峪塔

板厂峪塔位于抚宁县义院口乡板厂峪村南,东西走向的山谷中。此塔为六面七级实心砖塔,高15米,塔基为六面台基,每边长4米,高1.5米,石砌;须弥座每边长2.5米,高1.04米,有砖雕纹饰;塔身第一级每边长2.32米,高4米,每面有神龛,外饰飞天;第一层檐下有砖雕斗拱每边四攒,为一斗三升交麻叶;以上各层均为迭涩檐,布瓦顶;塔顶为铁制宝珠、刹杆,塔身以淡橙粉饰,置于葱绿林木之中,甚为醒目。此建筑依其地命名,经鉴定,系明代建筑。塔东北30米有山洞,外部有砖拱券门,上嵌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4年)年刻青石匾额一方,上书“天然洞”三字,洞口有石门两扇,洞身呈倒伏树根状,深邃莫测。据传其间有十道石门,深10华里。、天然洞上方原有庙宇,现存青石碑二通,均为清代整修殿宇记事碑。塔西30米有古松一株,高30余米,直径1米,树干挺直,树冠齐整如盖。旧《临榆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道人翟尚儒在此修炼,广为民众医病解难,深受爱戴,翟尚儒死后,人们为之修塔纪念。
222、河北半截塔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承德城北围场县半截塔乡半截塔村。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是中国尚存的为数很少的元塔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塔在清朝中期已剩一半,遂有"半截塔"之称。民国19年(1930)当地士绅捐资重修,方具塔之全貌。塔空心,座用石条砌成,正方形,边长10米,高8米;塔身3层,椭圆形,高30米;塔顶2米为宝珠式。重修后更名为"新风塔",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半截塔"。
223、河北须弥塔
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
须弥塔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
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须弥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须弥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
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4、河北唐太子墓塔群

位于三汲乡寺沟村东100米处,墓塔主人均系万寿禅寺高僧,1957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1982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树立保护标志,塔群始建于后唐至明,原有砖塔数十座,现存13座,占地3500平方米,墓塔分别为单层单檐,双层双檐仿木结构塔有柱、额、门、窗,刻有铭文.有后唐塔1座,相传是唐天寿太子墓塔,为三彩斗塔,其他属元、明建筑。
225、河北兴国寺石塔

河北博野县兴国寺石塔创建于唐景龙四年 (710 年 ), 位于河北博野县程委乡解村小 学校院内。此塔原为兴国寺内之建 筑 , 现寺己毁 , 仅存此塔。
河北博野县兴国寺石塔为四方形十五层密檐式实心石塔 , 通高 7.51 米 , 分为塔 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边长 1.73 米 , 由三层方石组成。塔身第一层由三块整石拼合 , 形成塔室 , 室内 南面辟券门 , 门左右各雕一持剑守护神 ; 正面壁上雕刻一佛二弟子及供养 人 , 并刻有 “ 景龙四年 ”等字样。第二层至第十五层为密檐式 , 每层檐均为石雕成叠涩式样。每层为一块石料 , 檐部为一块石料 , 相互叠压 , 塔刹为一石雕宝珠。
此塔全用白玉石料雕成,做工精细考究对研究唐代建筑风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1993 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26、河北永佑寺舍利塔

永佑寺舍利塔又称六和塔。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北侧。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见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挺拨秀丽,为报其母恩,于京师仿建两塔,并于次年在山庄建永佑寺,乾隆十九年又于此仿建一塔。后京师两塔一毁于火,一倾圮,乾隆帝一面追查责任,一面引以为戒,加固山庄之永佑寺塔,至二十九年才告竣,历时十年。现永佑寺建筑大部已毁,仅存石碑数通,其中乾隆二十九年碑一面刻《御制永佑寺舍利塔记》,一面镌《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并序》,为研究兴建避暑山庄的重要史料。永佑寺塔为八角九层密檐式,高66米,建于高台之上。第一层塔身周有抱厦。塔身内部八面墙壁有石雕像和密宗彩色壁画。各层檐斗歌功颂德、梁枋皆为琉璃造。塔顶镏金铜铸,重约400公斤。此塔突破了万树园的横野平空,是避暑山庄胜景之一。
227、河北开元寺塔(河北定州塔)

定州开元寺塔又称料敌塔,位于河北定州城内,京珠高速定州出口以西约2公里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塔为八角十一级楼阁式砖塔,高83.7米,这个高度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数一数二,即便是今天,也是一座非常高大的建筑。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缩,首层叠涩塔檐加斗拱平座,其余各层叠涩平座,顶部覆盖琉璃瓦,八坡八脊式,塔刹置于莲花座之上,为铜制宝瓶。塔内部空间宽敞,即使是最顶层,仍有很大空间,各层内壁上有很多佛龛,里面大多残存有彩汇壁画,塔壁上还有很多古人题迹。
古塔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落成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历时五十余年建成,到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东北角的塔壁自上而下全部塌落,1988年维修,现在已经整修一新。
228、河北兴文塔

涞源县的标志性建筑“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僧道两家共同主持对此塔惊醒了维修。经专家考证明、,此塔结构样属于辽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因此,1982年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文塔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阁楼式实心砖塔,修缮后重新测量,通高27米,占地面积37。6平方米,此塔由须弥座,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第一层塔身最高,以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全塔除角梁外,均采用仿木构件。须弥座下枋刻仰莲,上枋刻俯莲。用砖条砌成空,八个龟角刻花 纹。塔顶呈八角攒尖式。塔刹建在小型须弥座上,须弥座上用砖砌成受花,受话内置铁铸八棱型覆体,覆体上饰四节铁铸塔刹,塔刹第一节顶端为莲花。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为宝珠。
兴文塔的装饰华丽,该塔檐部和平座均饰斗拱支撑,斗拱为柱头一朵,补间一朵,第一层塔身檐部斗拱出两跳,五铺座,平座斗拱为一朵三升,柱头斗拱加抹角供。檐下用枋支撑檐飞,檐部八角用方砖铺面,平座饰勾栏,栏板用砖砌成条状,望拄顶端呈圆球形。
经过千年的风雨沧桑,塔身第五层已经严重风化,塔刹倾斜,便帽成了斜刹塔。来源县县委、县政府对兴文塔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05年,在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对该兴文塔进行了修缮,修缮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塔部件,如今,兴文塔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巍然地屹立在拒马源头。
229、河北涞水镇江塔

镇江塔位于涞水县城北偏西 11 公里的娄村乡中水东村西 , 清水河东 岸 , 也称水东塔。
此塔平面呈正方形 , 边宽 2.7 米 , 身呈棱台式 , 上下收分较小 , 为七层密檐式空心砖塔。塔高 14 米 , 第一 层为塔身 , 南向辟拱形券门 , 门楣由 汉白玉雕刻而成 , 其上减地浮雕蔓草纹花边 , 内刻楷书 “ 南无十方诸佛 , 南无万万尊菩萨 , 南元西方极乐世界 ” 等字。券内置青页岩石槛框 , 其右框 上阴刻 “ 万历二十三年重修 ” 字迹。塔内原设佛龛 , 现佛像已不 存。七层塔檐采用叠涩方法托出 , 砖角向外交错砌筑形似莲瓣。 塔刹为八角形刹座 , 上托双层莲瓣及葫芦形刹尖。
该塔始建年代不详 , 据民国初年付增湘、周兆庠所著《涞易游记》考证为唐代先天二年 (713 年 ) 建 , 不知其依据何在 。 近年来众多古建专家考证根据其建筑形制、用料及结构等方面特点 , 认为是唐塔。现己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30、河北天宁寺凌霄塔

天宁寺凌霄塔位于正定县大众街原天宁寺内,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系木结构,故称木塔。天宁寺凌霄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宋、金建筑。
天宁寺凌霄塔塔为砖木结构的9层楼阁式塔,通高41米,平面呈八角形,矗立在八角形台基上。天宁寺凌霄塔塔身一到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建,全砖结构,其上各层侧 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
天宁寺凌霄塔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棂窗,四层至九层,半拱、檐飞皆为木制。天宁寺凌霄塔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收缩,给人以轻盈挺秀之感。
天宁寺凌霄塔的最大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作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塔刹原为铁铸,九层相轮呈枣核状。天宁寺凌霄塔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天宁寺凌霄塔该塔结构不同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
天宁寺凌霄塔1966年凌霄塔铁质空心枣核状塔刹毁于地震。天宁寺凌霄塔后八、九层也相继坍塌。天宁寺凌霄塔1981年落架重修。天宁寺凌霄塔1982年,在勘察过程中于塔基下发现地宫。天宁寺凌霄塔经清理,出土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宋祟宁二年(1103年)和金皇统六年(1146年)的两方刻有铭文的石舍利函,为断定该塔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天宁寺凌霄塔天宁寺灵霄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1、河北双塔庵双塔

双塔庵南塔

双塔庵北塔
双塔庵双塔 又称太宁寺双塔 , 位于易县西陵乡太宁寺村西 北 1.5 公里处的半山腰。现存双塔均为辽代建筑。南塔的创建年 代是南宋绍兴十四年 (1144 年 ) 。
北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 创建于辽代 , 虽经明万 历年间重修 , 但仍保存着辽代建筑风格。塔通高 17.4 米 , 分塔 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座为须弥座 , 束腰部分每角置一力士像 , 每面分为两块 , 雕有祥云、蝎牛、蚯蚓、金鱼等图案。束腰之上为砖雕斗拱承托勾栏 , 勾栏也雕刻各种图案 , 上置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正面辟拱券门 , 门内有方形天宫 , 覆斗顶 ; 正面两侧的斜面上各砖雕一菱形棂条的窗户 。 每角处均有一砖雕七层小塔 , 之上为砖雕五踩斗拱承托砖雕檐椽、飞椽等檐部 , 椽面为 筒瓦捉节 , 角梁为木质 , 端部置禽兽、风铎。第二层以上檐部均为 砖叠涩而承托檐部 , 各层檐均挂瓦置等。塔刹为二层仰莲承托宝 光。
南塔为六角三层密檐式实心塔 , 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 (1144 年 ), 明万历年间重修。通高 10.58 米 , 分为塔座、塔身、塔 刹三部分。塔座为砖砌台上置须弥座 , 束腰部分为砖雕 , 上置斗拱承托勾栏 , 勾栏之上置仰莲座承托塔身。第一层正面辟门 , 内为佛龛 , 门券上雕有相对飞天。对面辟砖雕假门 。 其余各面置砖雕假窗或砖雕盘龙碑首。每角均有砖雕塔柱。第二、三层为檐式 结构 , 均为叠涩砖承托檐部。塔刹部分自下而上为砖砌覆体及十 三层相轮、仰莲、宝珠。
双塔于 1993 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32、河北云居寺塔

云居寺双塔位於河北省涿州市东北隅。双塔一南一北,遥遥相对。南为智度寺塔,北为云居寺塔,统称云居寺双塔,俗称“涿州双塔”。据金正隆五年(1160年)云居寺重修释迦佛舍利塔碑记载,双塔为辽大安八年(1092年)所建,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
双塔均为砖结构。云居寺塔八角形,六层,一反佛塔用奇数的惯例,而采用偶数。第一层平座下的间柱式样和壶门式裙板、人物、垫拱板等均系辽代之作。每面分为三间,因每层向上递减,斗拱式样随之变化,不拘一格。如当心间补间铺作,自第一层至第四层用45。斜拱,第五层用普通华拱,第六层用60。斜拱。第五层华拱两侧空档,则自柱头铺作,另出斜拱填补之。斗拱结构与辽代木结构建筑多有相符。塔内中央有巨大的砖砌中心柱,内设阶梯直达上层。中心柱外面有走廓环绕。
智度寺塔为五层八角形:结构与北塔相同。唯每层斗拱不如北塔富於变化。因两塔造型优美,颇具盛名,文人雅士题咏甚多。清人杨衔《云居寺双塔诗》:“金鸦开翅维摩宫,书出白塔檀云中。七盘银嬴倚碧宇,天外绰约双芙蓉。”更有趣的是,双塔在晴朗的白天竟冒出白烟来,故美称为“双塔睛烟”,为涿郡八景之一。
云居寺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3、河北立化寺塔

立化寺位于宣化城西南豆腐市街(原塔儿街)南侧,现仅存立化寺塔一座。该塔为五级八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通高15米。全塔造型别致新颖,工艺精细纤巧,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据考证,立化寺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间,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据日本佛教日莲宗宣德会、大尊会提供的资料证实,1295年,日本僧人日持卜人西渡中国,元大德五年(130年),到达宣德城(今宣化),后创建立化寺并任住持。1304年,日持圆寂后葬于立化寺塔下。日持是日本日莲宗开宗祖师日莲的六大弟子之一,后被教内弟子尊称为“立化祖师”,他生于1250年,1294年是日莲逝世13周年忌辰,日持为此举行了大法会,朝拜了祖塔,第二年元旦,他以海外弘法为使命,携带日莲圣像,西渡中国开始了《南无妙法莲华经》的传播历程,途经东北、内蒙古等地,辗转7年,到达宣德府(今宣化)。日持出走时书写的《沐决书》:“更鼓一声新已未,今朝发足出庵门。一天四海难深义,归妙法传孤锡魂。”与在宣德城(今宣化)书写的七言绝句“星霜七岁一眼中,巡锡望涯西又东。鸿雁日啼何处在,愿飞千里故山通。”这两幅真迹和日莲像均在立化寺出土,迄今仍在日本佛教日莲宗宗务院保存。据说,19世纪初,一商人利用去北京送炭之骆驼,把从宣化立化寺塔下出土的文物带到北京,在市场出售。日本人岩田发现这些文物是日本日莲宗高僧日持上人的遗物时,当即收购,并询问了情况。随后岩田专程来宣化作过调查。这些遗物有银盆、文书等,现收藏于日本宣德会。立化寺塔塔基呈长方形,为黄色三合土层,异常坚硬,釉性很大。塔座呈八角性,须弥座,上承托三层覆莲。座高 2.05米,莲花高 20厘米,通高二.25米。须弥座分卜下袅,卜下混及束腰。塔座最下填有石条一层,高12厘米,塔座石条角与角之间为2.13米。塔身坐在莲花座平台之上,五级八面,东南西北四向做出仿木结构格扇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向是仿木直根窗,二级每面有拱形佛龛一个,龛内原有佛像。三到五级,高度基本相同,无收分,表面无装饰,每级之间用瓦作和仿木结构相隔,从卜而下依次为脊、吻兽和瓦顶,檐下是木椽飞、额枯斗拱、平板枯和圆柱。塔刹,瓦作八面攒尖,中央用砖砌成八角形小平台,其卜铁铸宝顶。
始建后的立化寺,在日持卜人的主持下,曾盛极一时。当时,宣德府名士郑日昌多次拜渴该寺,与日持交往甚密,曾以银盆、瓷器等物赠与日持。日持也曾赋诗回敬日昌。日持传授的“南无妙法莲华经”也颇受众弟子的崇敬。元大德六年(1302年),信女余门李氏曾将“凤凰牡丹刺绣包纱”赠与日持。日持十分珍爱这件赠物,并用它包裹《南无妙法莲华经》的经卷和日莲宗创始人日莲大师的圣像。
宣化立化寺和立化祖师在日本佛教界很受崇敬。他们把立化寺视为日莲宗在海外的圣地。从1984年至1995年间,已有130批2400多人次日莲宗的信徒来到宣化,进行朝拜和祭礼。立化寺和立化祖师在传播佛教文化,增进中日友好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持卜人西渡中国,传授《南无妙法莲华经》,可与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并称为中日两国人民文化友好交流的两大历史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234、河北澍鹫寺塔

澍鹫寺唐塔: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县城西南方向22公里处的白家泉乡窑儿沟村西南方的半山上,现有路可到塔前。
澍鹫寺建于唐代贞元年间,清咸丰年间重修,澍鹫寺塔同寺并建。澍鹫寺毁于20世纪60年代,唯佛塔保存。
完成于2010年11月21日
歡迎進入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