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论科学发展(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7:29:15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论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于今主编
胡锦涛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论断
中国现实社会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东西之间的差距很大。二是社会治理不公,农民政治上的主人公地位,经济上的市场主体地位,社会生活中的国民待遇,都有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农民的感情,影响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转折点上承担使命。在坚持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理论指导下,顺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三农”理论,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1.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2002年1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时又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2004年初,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004年3月5日,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可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已经抬到了极高的程度。
2.实施有力措施,切实支持和保护农业,进一步健全农业保护体系
2004年3月29日中央政治局学习时,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实施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确保把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要抓紧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抓紧在粮食主产区进行减免农业税的改革试点,抓紧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抓紧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增产技术,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为种粮农民提供更广泛的科技服务。
3.继续强调科技和教育对农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新世纪初,我国制定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成为指导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纲领性文件。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农业科技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4年4月,胡锦涛考察陕西工作时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既要靠政策、靠改革、靠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又要靠科学技术。从长远和根本上说,要开辟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温家宝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4.发展农村经济,还要保护生态环境,达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一届政府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但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2004年4月胡锦涛考察陕西时说,“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在推进发展的全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尤其要大力提倡和推广循环经济”。胡锦涛在出席了博鳌亚洲2004年年会后考察了海南的农村工作,他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繁重而艰巨。……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开发,切实把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5.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2002年9月,中央采取九项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其中包括: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全面实行“四项制度”;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做好农业税收的灾歉减免工作;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精简机构,节约开支;落实减负工作责任制;加强检查监督。200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部署了2004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着重研究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改革等问题。2004年初,时隔18年后中央颁布了第六个“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政策安排,其意义十分深远。2004年3月底,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国务院决定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九条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6.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农村最基层,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决定用两年的时间,在全国县(市)部门、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这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迫切需要;二是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实现、维护、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迫切需要;三是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总之,在全国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在新世纪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着手进行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件大事。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正式颁布。这个《意见》同时也标志着党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放活”农村工作方针的进一步成熟,因为在此之前只是在国务院文件里提到农民增收问题。而这次不同的是,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政策意见,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公示于民。《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4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2005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以及必须把握的原则,并提出了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现五个新提法。第一个新提法是“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第二个新提法是在2005年“要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一提法与积极财政政策抽身而退形成对照。第三个新提法是“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一提法无疑会使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人们感到振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长期承受剪刀差之苦,承受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为国家经济建设、为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经有所缩小,但近几年又有扩大趋势。“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是一个重大判断,这一判断将终结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实际上存在的“决策的城市倾向”,并逐步迎来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的可喜局面。对此,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有如下表述:“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动员全党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农业。明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第四个新提法是要“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这是中央和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公开作这样的表述。这样提,显然是针对前几年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向。这些偏向导致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过多过快地被城市化吞没,也带来失地农民缺乏生活和工作保障等种种危及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这次会议说,“必须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要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第五个新提法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重点中,“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认真抓好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是两个新亮点。尤其是前者,如果有一个时间表,不仅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幸事,对经济界人士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信息。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2004年12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温家宝指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意见》指出,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意见》共27条,分九部分。包括: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意见》强调,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着力于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变化。在继续坚持“减法”、“少取”的基础上,2005年“加法”、“多予”的政策增多。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2006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
同时,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
2004年我国农民接二连三地收获一份份货真价实的实惠:160亿元的农业税减免、100亿元的粮食直补、前三季度11%的收入增幅。包括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政策在这一年高密度、高强度出台。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2004年安排的支农资金在3500亿元以上,长期只青睐城市、工业的国债资金也有376亿投向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占建设国债资金的1/3,数百万农民来到国家出资的培训班上接受培训。
2004年我国农业领域这些可喜现象向人们发出了这样一个积极信号——2004年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拐点”已经到来。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农业税也将在3年内取消,这对于改变我国的城乡、工农关系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
“2005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尤其是“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些表述更加明确了,2004年的各项支农政策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将会是长期的、持续的。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日前表示,对于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农业领域,今后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比如,对产粮大县进行财政扶持,支持中西部崛起,切实解决县乡,尤其是中西部县乡财政困难。所有这些对于“三农”都是具有治本意义的长期利好。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2004年宏观调控在农业领域首先见效。2005年是农业财政调整的关键一年,农业部也有了大致的工作思路。2005年三项补贴力度继续加大。在粮种补贴方面还要增加10亿元左右,大致达到38亿元;农机补贴要翻一番,达到2亿元左右,目前正与相关部门商量以争取达到5个亿;粮食补贴还会强化,不会低于110亿元。在削减农业税方面,原定5年减完,但目前来看3年就能实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投入。安排3亿-3.5亿元用于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增加针对贸易绿色壁垒
的投入,包括对耕地的质量状况监测、有机肥利用和限制农药使用。开始探索对畜产品的补贴,支持用优良种畜和胚胎,投入1500万元对使用优良种牛的农民给予补贴。
从2004年起,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显然已经到来。
本文摘录自:段应碧主编《统筹城乡发展》.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