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计划经济时代有关政府职能的观念仍然影响着改革(《财经网》 2008-5-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2:46:08
政府利益必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财经网》   [ 05-30 18:32 ]  共有 7 条点评

厉以宁:计划经济时代有关政府职能的观念仍然影响着改革
【背景】以“全球商业新的纪元——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亚洲协会第十八届企业年会5月28日在天津开幕。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强调当前中国抗震救灾斗争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有决心有信心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同样有决心有信心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习近平说,经过30年不懈努力,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进入新世纪,我们总结自己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依然过大。中国正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日前,新华社发表述评《从唐山到汶川:中国的改变》。述评指出,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深深地铬刻上两个时代的历史印记,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化。
述评指出,唐山地震发生后,“在防震棚外,‘批邓抗震两不误’的标语随处可见——无论是电线杆还是残破的墙头,时刻提醒人们‘阶级斗争’仍然是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已持续10年的‘文革’阴霾笼罩下的中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政治、思想、组织处于不同程度的混乱之中,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遭到破坏。
报纸、电台很少提及军队和民众在唐山震区如何开展抗震救灾、解救残垣断壁下的受困者,而更多的是报道正在深入开展的‘废墟上的批斗会’。直到3年后——当时被批斗的‘主角’邓小平主导设计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实施,人们才从新华社播发的一条简短消息中获悉,高达24万多人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难。”
唐山大地震时,个人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往往遭到忽视,个人的一切都要服从于“斗争的需要”。描写唐山大地震的《断裂带》一书的作者张建平说,“早出煤、早出钢、早出陶瓷”是当年唐山抗震救灾的突出目标,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恢复很少被公开提及。
时隔32年,比唐山大地震更为严重的四川汶川里氏8.0级大地震发生,人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32年前被视为“国家秘密”的灾情与伤亡数据,如今在地震发生十几分钟后,就经由国家通讯社发布,成为海内外媒体滚动更新的“快讯”。而地震发生3天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甚至公布了此次地震“遇难总人数的估计数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
印刷媒体的详尽描述与电子媒体的实时转播,让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国务院总理的同情泪水、失去亲人的群众的号啕痛哭、废墟上争分夺秒的救援、社会各界的捐赠与哀悼,甚至是军队在地震发生数小时内迅速向灾区调动集结的过程,都公开传递给了国内外公众。
与唐山大地震时拒绝外援相比,此次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首次接纳多国专业救援队前往灾区。政府不仅坦然接受国际社会的救灾款物,还多次主动地向国际社会提供救援清单,寻求持续支援;政府更是历史上首次接受外国军队提供的救灾款物;外国记者也被邀请到灾区现场做第一手的采访报道。
《河北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之所以能够迅速展开,将损失降至最小程度,除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们有了更加殷实的“家底”。先进的营救设施,快捷的交通运输工具,充足的药品、粮食等,都是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保障。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不破除旧观念,不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一定会墨守成规,不仅难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且会使自由的经济逐渐丧失活力。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要保持清醒,要懂得不进则退,决不能错过深化改革的时机,我们只有致力于继续解放思想、继续改革,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活力,中国才能够继续前进。
他说,当前,政府职能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而政府职能转换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创新理论。
厉以宁概括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管理者起着调节经济和管理经济的作用,起着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的作用;政府作为所有者和投资者,起着保护和占有国家资产的作用;政府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者、国家利益的代表者,负有协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责任,三者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政府要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足利益出发,对不一致之处加以协调,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国家利益可以代替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也不等于说政府利益有权以损害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式来增加国家的利益。
不过,厉以宁认为,在缓和各方面利益冲突的时候,政府发挥多大的作用,需要实事求是。政府掌握的信息毕竟有限,政府还难以防止经济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再加上政策效益的滞后性和微观经济单位预防措施的作用,这些都不能不影响政府在缓和各方面利益冲突中所做的努力。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和协调不是依靠政府单方面的设想和努力就能完成的,当然,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不能放松。
厉以宁着重指出,到现在为止,计划经济时代有关政府职能的若干观念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改革,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旧观念:
政府无所不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法律即使存在,但存在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有了法律,政府反而束手束脚,法律的限制约束职能作用被看成是多余的,这种观念实际就是权大于法。各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也都在政府无所不能的思想指导下层出不穷,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改正。
政府应当支配一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有权力支配一切、有力量支配一切、有理由支配一切。
凡是政府能做的都由政府做。这是一种旧观念,是和市场经济体制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指导思想应该是凡是市场能做的都由市场做,政府只能做市场做不到的或者做不好的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市场做不好或者是做不到的呢?比如说,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宏观经济调控、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部门的发展,政府应该做这样的事情。计划经济下,只是由于政府力量还不足,不得不让出一小块让市场起一点作用,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有一天政府力量够了,仍会取市场而代之。
大政府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权力集中于中央、集中于政府,所以,大政府就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计划经济体制被看作社会主义的特征,大政府也必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市场经济下,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率的政府。关键是政府职能的界定划分,关键在政府必须要有精炼、强干的班子。
政府的利益必定是全体人民的利益,这同样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政府职能的错误理解。这种理解首先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主体的多元性。这样的理解设定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就是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实践一再表明,计划经济时期,以人民利益的名义所做的错误决策难道还少吗?这个观点往往成为某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损害人民利益的一种借口,政府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同样需要实践的检验。
这几个错误的旧观念,都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如果重新讨论,用实践一一检验的话,可以说,政府职能转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有时会走到错误的方向。■
《财经》实习记者姜海燕 采写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530/666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