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肌肤之亲”拉近心的距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4:16:28
有些家长常常抱怨宝宝爱啼哭、睡眠差、体重增加慢、抵抗力较弱、智力发育滞后,却找不到原因;这些现象,都有可能与孩子缺乏“肌肤之亲”有关。
人体互相间的接触和抚摸的需求是天生的,尤其是婴儿对这种需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更需要父母有着经常的爱抚。
科学家通常把这种需求称做“皮肤饥饿”,这种饥饿是无法用饱食来达到满足的。
儿童的皮肤饥饿现象在一般家庭中,可以通过父母的搂抱和其它方法得以解决。当儿童得到父母温柔的爱抚时,心理上会产生良好的刺激,兴奋和抑制也变得十分自然协调,同时还促进了脑的发育和智育的提高,这有助于消除紧张、疲劳,使儿童精神愉快、聪明活泼。
儿童在家庭中如果得不到这种爱抚,便常常采取别的方法如互相推拥挤压,或拥在一起乱撞。如玩一些“骑马打仗的游戏,还有的儿童甚至故意扭打摔跤,寻衅找打。
“皮肤饥饿”在医学界是很出名的说法,但在教育界却经常被忽略。
人的一生当中有三大“皮肤饥饿”期,即婴儿期、青春期、更年期。
婴儿期,孩子如果能够经常被大人抚摸,日后一定更聪明;更年期正是因为缺少这种关爱,才表现出烦躁易怒;青春期的孩子有两面性,一半是儿童一半是成人,而家长们往往只看到孩子渴望成人的一面,忽略了他们依然存在着孩子的心理,他们其实希望得到父母的一个拥抱和更多的关爱。
早恋其实是因为“你不抱她了,她只好去找别人抱了!” 孩子的“皮肤饥饿”得到满足后,对家长的黏乎会自动消失,但对父母的信赖、尊重从此打下了基础,相反,一旦在家无法满足,他们就会去同龄人中寻找。有人做过统计,凡是早恋的孩子,大多都是缺乏家长的爱。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孤僻的心理,从而导致孩子把感情转移到同龄异性身上形成早恋。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洛曾做过一个实验:哈洛用两个代理妈妈来养育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一个代理妈妈是金属丝做成的,在它胸前安有一个奶瓶,另一个是用类似真母猴的肤质软布做成的,但不安奶瓶。结果是:小猴子对金属丝妈妈很冷淡,只是在肚子饿、需要吃奶的时候才到金属丝妈妈身上;而对布妈妈却显示出强烈的喜爱之情,平时总爱紧紧抱着它,尤其是受惊或不安的时候就会奔到布妈妈的身边,死死地搂着它。如果在布妈妈身上安奶瓶,那么小猴子就几乎不再接触金属丝妈妈了。
如果在小猴子下地玩耍的时候,突然放入一个自动玩具,小猴子吓得马上逃到布妈妈的身上,但是不久后它就开始观察,然后下地试探接触,最后玩弄起这个玩具来;但是,对于在只有一个金属丝妈妈的笼子里生长起来的小猴子来讲,它会很长时间都极端恐惧地躲在一边,一直不去碰那个自动玩具。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如果照这个解释,小猴子应该是经常爬到有奶瓶的金属丝妈妈的身上,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
这个实验说明,小猴子对妈妈的依恋并不是因为有奶吃,而在于有没有温暖、柔软的接触。 哈洛在另一个实验中还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代理妈妈养育的小猴子,即使得到很好的照顾,生病和死亡率还是比由母猴哺育养大的普通小猴高,长大后在行为上都没有普通小猴表现正常,用金属丝妈妈长期单独养育的小猴子长大后缺乏协调性,极端胆小和畏缩,攻击性强,对性的反应冷淡,用布妈妈养育的小猴子虽然没有这么糟糕,但在情绪上也不成熟。
这项实验表明,孩子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对消除孩子的不安和形成孩子情绪稳定的性格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婴儿和母亲(或者照看者)之间亲密、持久的依恋关系,是儿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需要。孩子和母亲依恋关系的质量将会影响到他今后与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等方面。这并非一个想象的故事,而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实验。大家想一想,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给过孩子多少身体的接触呢?
肌肤饥饿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肌肤饥饿是指那些小时候极少得到母亲的拥抱、亲昵的孩子长大后形成的一种潜在而又深刻地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如果这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肌肤饥饿越早获得满足越好,剖腹产是第一次对宝宝肌肤之亲的剥夺!
然后是非母乳喂养!想一想,穿着衣服喂跟母乳直接喂就是不一样的。现在倒好,有些妈妈为了方便,即使用母乳也把它吸出来,放在奶瓶里喂。其实,“皮肤接触”不仅仅指的是爱抚婴儿的肌肤,它同时包括通过皮肤接触让婴儿感到母体的温暖和柔软,包括母亲注视小宝贝时的眼神、 表情、温柔的话语、轻轻摇晃产生的韵律感以及母亲的呼吸、气味、微笑等。婴儿是通过这些细节来感受母亲的爱的。所以说,我们要重视孩子早期的情感关怀,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拥抱、抚慰自己的孩子,多与他们说话,与他们逗笑和戏耍。
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能充分地享受到母亲的“皮肤接触”,就不会形成心理的“皮肤饥饿”,他会对自己所获得的爱得到满足,这对培养日后的情绪平衡能力、自信以及关爱别人的能力都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所有的温血动物一生下来就有被触摸的要求。如果这种需求被剥夺,就会使个体丧失欲望,导致生长迟缓、智力低下,并会产生不正常的行为方式。一直都是需要的,6岁前是安全期建立的阶段,最重要。越是幼小的孩子,亲密接触越重要。
母婴能通过一种“亲情”的纽带来交流感情,那么,常在亲人怀抱中的婴幼儿就能意识到同亲人紧密相连的安全感,啼哭少、睡眠好、体重增加快、抵抗力较强、智力发育也明显提前,这是日后身心健康的发展的基础。相反,如果让孩子长时间处于“皮肤饥锇”状态,就会引起孩子食欲不振、智力发育迟缓以及行为异常等。生活中缺少抚爱、缺乏身体触摸的孩子,还常常会自发的咬手指、啃玩具、哭闹不安,甚至把头或身体乱碰撞。
安慰物现像就是一种“皮肤饥锇”报警。
孩子粘人,也在表明“皮肤饥锇”。
早恋是“皮肤饥锇”的青春期表现。
更年期现象也跟“皮肤饥锇”有关。
一旦母亲得不到父亲的爱,母亲就有可以变成金属丝妈妈!如果母亲小时候也有“皮肤饥锇”的话,那孩子就更惨了。成年人也需要皮肤接触:不光是婴儿与小孩子需要温暖的爱抚,成年人同样需要。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成年人面对着深重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也无论外表多么强悍,内心其实都有柔弱的一面,都渴望被他人关爱,尤其是来自亲人情感上的交流和安慰。
所以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再加上双方都有“皮肤饥锇”的话,亲子关系就有点危险了。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法国有个孤儿院,因为接收的弃婴太多,保育员的人手不够,只好采用“自动哺乳法”来喂养。后来发现,这些婴儿虽然都能吸到奶,营养并不缺乏,但都好哭闹,容易生病,发育不良,死亡率很高。后经心理学家指点,增加几个保育员,规定喂奶时都要抱起孩子,结果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小孩的皮肤也会饥饿,要防止“皮肤饥饿”,父母要多抚摸、搂抱孩子,使孩子满足皮肤和情感上的需要。促进小儿的身心发育。
已有的研究证明,婴幼儿受到抚摸后,大脑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会升高,而这些成分能产生促使大脑、心脏和其它主要器官活动的激素,有利于机体发育。
对于缺少关爱的人,他有时候甚至需要———挨打。有时你会发现,孩子会莫明其妙的做些事出来惹你生气的。一些儿童的“犯浑”是“故意”的,他们故意表现得不听话,骂人,毁坏器物,潜意识中是为了让父母的巴掌落在他的屁股上,以解决“皮肤饥饿”问题。这有点像王洛宾唱的:“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医学研究证明,抚摸、拥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可以使孩子的脑垂体分泌足量的成长激素。
婴儿为什么生下来就哭?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让父母陪着他。长期“皮肤饥饿”的儿童,会变得抑郁、胆小、自闭、躁动,不仅身体发育异常,心理也会畸形。
成人也有“皮肤饥饿”的问题,为什么在接受按摩后会觉得全身通泰,这是因为皮肤不再“饥饿”的缘故。
可是,目前社会上一些年轻父母以工作繁忙、生活紧张为借口,把孩子扔给老人看管,以为这样就解放了自己的双手,赢得了宝贵时间,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还有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接触方式是打屁股,只要孩子有点错或大人不称心,就打孩子屁股,平时很少得到父母亲昵抚摸,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并热衷于推撞、打架闹事、对周围世界带有敌意。
也还有不少家庭,父母是常常抚摸和拥抱婴幼儿,但是等到孩子上初中以后,性别就会压抑和限制这种本能的接触。只有当孩子患病时,才有被父母摸摸前额的机会,平时是得不到任何关心和爱抚的身体接触。所以有些孩子会莫明其妙地生病,其实也跟潜意识里渴望关心和爱抚有关。其实大孩子也很喜欢亲人抚摸他的手和头,女孩子喜欢倚偎着亲人撒娇。那么,采取什么样的触摸方法好呢?
拥抱。夫妻或孩子抱在一起,是通过心的跳动、眼神的传递,把自己对对方的感情默默地传递给对方;拥抱是人原始本能的需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当婴儿呱呱落地,第一件事就是要妈妈抱,这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需求。婴儿只有在妈妈的拥抱中吮奶,在妈妈的拥抱中睡觉,在妈妈的拥抱中健康成长。而妈妈也渴望去拥抱自己的孩子,这才是一个女人最大的精神享受,也才能真正体味到做女人的甜蜜感、幸福感。
国内外许多人类行为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从小在妈妈拥抱中成长的孩子,他的性格和智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缺少妈妈拥抱的孩子,不仅性格容易偏向孤僻,其心理和智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作为妈妈,当你的孩子张开双臂希望得到你的拥抱时,就应当尽力去满足他的要求,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特别重要的!拥抱是自身“磁性”引力的反应,是心灵真情的表露,不仅婴儿需要拥抱,成年人和老年人也同样需要拥抱。
西方人认为:一个长期不被别人拥抱的人,是孤独的;一个长期不去拥抱别人的人,是冷漠的,他的感情也是枯竭的。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对老年人来说,他们历尽人世,饱经沧桑,他们的心灵也需要通过拥抱去滋养 ,去抚慰。
可是现时的中国老年夫妻由于陈旧观念在作祟,常常分床而眠,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通过拥抱才能最快捷地传递和渗透相互的情感。
中国人接受不了拥抱,但有一样是很容易接受的,叫“按摩”!按摩脖子和背部,它可以消除紧张和疲劳;臂部按摩,可以从手腕到肩部的柔和按压,可解决“皮肤饥饿”。皮肤触摸是一种直接的关怀方式,表达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慰藉,它能把自己的爱护和体贴,默默无闻地传递给对方的身体、大脑和心理,它可以产生更多天真可爱的孩子,也能产生更多的好丈夫和好妻子。
“亲情按摩”也有些要诀:头部是交流情感最敏感的部位,但是也有部分小孩子不能马上接受,家长可以从孩子的肩膀部位开始进行按摩。通过“肌肤之亲”,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而且在过程中可以与他们交流,在这个轻松的气氛下探讨孩子们成长中的困惑,比如母亲为女儿作按摩时,可以放松心情地问一下女儿是否有男朋友,他的为人怎么样等“敏感话题”。就算孩子不肯正面回答,但是对于化解亲情的隔阂,这种“亲情按摩”绝对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按摩肩部,让孩子心情放松,一边谈及轻松的话题,如天气、生活趣事等,但是切忌马上谈成绩等严肃的甚至给孩子带来压力的问题。
第二步,家长可以尝试接触情感交流最敏感的部位——头部。双手给孩子慢慢地梳理头发,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在孩子的头上敲打,来回几遍后,也可换双手合并,相互交叉食指和中指的手势轻轻敲打,让孩子彻底放松。
第三步是放松手臂和按摩手掌手指。
“亲情按摩”其中一个环节是“牵手”,通过肢体的接触,更能化解相互间的隔阂。
如果孩子还小,那形式就更多了,婴儿体操、 小儿推拿都可以。还可以跟宝宝一起冲凉呢。
六岁以前的事她们都不会留在潜意思里的。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类和其他所有热血动物都有一种天生的特殊需求,即互相接触和蹭磨。
经常“皮肤饥饿”的孩子会引起食欲降低,智力下降,表现为孤独、胆小等;也有的孩子表现为很顽固的恋物癖,每晚睡觉时要搂抱着或吸吮着带毛的玩具或毛巾被等。了解孩子对抚摸的需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满足孩子渴望爱抚的心理,治疗他的皮肤饥饿,使孩子建立自信心,使他活泼开朗,并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幼年缺少双亲的身体接触所造成的“皮肤饥饿”,是一种心理欲求不满,成年之后会表现为反社会行为或躲避退缩行为,造成人际或适应障碍,需要通过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很多案例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其实早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埋下隐患。
总之,大家要记得,“肌肤之亲”很重要,它能接近心的距离。如果之前做得不够,现在就抓紧补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