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逗你乐翻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13:18
成都方言里把开玩笑叫“涮坛子”、把说点小闲话叫“醪糟儿话”、把骗人蒙人说成“撒花椒面儿”,就算是威胁打人也说成“投你娃”、“笋子煎肉”。最有特色的是“展言子”,即用歇后语嘲弄、挖苦人,在心领神会中获得乐趣。比如事情有点玄,就说是癞格宝(蟾蜍)吃豇豆——悬(玄)吊吊的;而讽刺一个人说话离谱:“你咋个吃苞谷面打呵欠——尽开黄腔”。一词一句,莫不是语言艺术与饮食文化的高度融合。但最绝的是编段子嘲笑别人,甚至嘲弄自己——成都人。
一,嘲笑外地人的爆笑段子 成都人看不起乡下人,说乡下人“弯脚杆”、“211(土弯弯)”、“峦豁皮”等,是鄙视人,是啭人的低层次。高层次的嘲弄人是用段子挖苦人,如下讽刺、嘲弄外地人的段子: 1,成都式:一个农二哥到成都,觉得自己太土,要想改变自己的形象,首先想到城里人挖苦自己那“狗屎鸳兜”式头发,于是去理发店要剪一个新发式。理发师问他:“剪个啥样式?”农二哥不知有些啥样式,心想要剪成都流行的样式,于是说:“剪个成都式。”那理发师说声“好”,就拿起推子从那人的脑眉中间往后颈窝一推,说:“好了!”那农老二从镜子里看见自己样子,大叫起来:“不对哦,这是啥子样式哦?!”那理发师说:“咋个不对呢?!中间柏油路,两边梧桐树,成都市噻!” 2,一杆痛,脸上没有菜:一乡下人到成都,觉得啥子都稀奇。比如朋友一起吃饭,明明吃的肉,要说‘请吃菜’,一问,说‘肉就是菜噻’;划拳时喊“幺二三”,问为何不说‘一、二、三?’,回答说‘一就是幺噻!’于是他将这些牢牢记在心里。一次这个乡下人生病,去看医生。医生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医生,我一杆痛,脸上没有菜。”医生茫然。乡下人见医生不懂,又说:“按我们乡下的说法,就是腰杆痛,脸上肉都莫球得了。”医生笑了笑说:“往下说!”看能否获得新的信息,无意间用了句椒盐普通话,那人一听竟梭到地下坐起。原来他听成医生叫他“往下梭。”坐在地上望着医生说:“我梭下来嘎了,又爪子(做啥子)嘛?” 3, 大屁股拿来出口:一记者到乡下采访,听一乡下领导干部在外贸工作会议上作了这样一段动员报告:“我们字(这)  点,又木(没)球得哪样支柱产业,拿哪样东西搞外贸嘛?依我看哇,  我们字(这)点屁股就很好嘛!干脆就把大屁股拿去出口,让外国人干。中等的屁股拿去出省,让外省人干。小点的屁股就留给我们自己干!”记者大笑,开会的人却没有人笑。经询问才知,原来这里的方言‘吃’称‘干’、‘苹果’的发音像‘屁股’。 3,我打的嗝  成都人爱拿外地方言取笑,典型莫过对乐山话、中江话。对其它省或大城市,也不乏取笑的手段,比如叫北京人为‘京片’、叫广州人为‘广耳石’,叫西北人为‘老陕’,叫重庆人为‘重庆崽儿’。重庆人耿直,每句话尾爱带一个‘格’字。于是有一个取笑重庆话的段子:几个人在一起玩,突然一股臭气袭来。人们问道:“哪个打的屁?老实交待!”重庆人立即承认:“我打的嗝(格)”打屁变成打嗝,你说重庆人听后会高兴吗?!     二,踏谑一下成都人   成都话中有几个意思相近的土语:啭人、踏谑、弯酸,都是讽刺、挖苦人的意思。用土话、歇后语啭人,显示自己幽默;如果编一些段子啭人,显示自己搞笑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成都人很奇怪,他们不仅喜欢用段子啭外地人,外地人用段子啭他们,也津津乐道地彼此传颂,毫不怄气。最明显的不过如下段子:
渠县在改革开放前是著名的穷县,成都人不说渠县穷,而说坐飞机路过渠县,听见下面一片呼呼呼的声音;问乘务员,说是渠县人喝稀饭发出的响声!不过细想起来,这幽默中带有几分辛酸;但有人回敬成都人一个相似的段子:外地人初次乘飞机到成都,在飞机上总是问空姐“怎么还不到啊”,这时另一外地人告诉他,当你听到下面传来麻将声的时候成都就到了。对此嘲笑成都人打麻将成风的段子,在成都人间广为流传,自取其乐,一点不生气。
成都人太爱看热闹,于是有人啭成都人:吐汃口水就要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挤不进去的还十分着急,使劲往里挤,挤得满身大汗什么也没看到,但并不吸取教训,下次遇上热闹照挤不误。
黄炎培曾给成都人写了首打油诗: 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 三个人猪狗象一例俱全,四个人腰无分文能把麻将编, 五个人花样繁多,五零四散,回家吃酸萝卜泡冷饭。   对成都人来说,任何情景都能搞笑。如耗子药的叫卖声也觉得有趣:那些沿街叫卖耗子药的,口里也唱得溜溜儿圆:“耗儿药,耗儿药,耗儿吃了就跑不脱。闻到死,舔到死,耗儿一吃就变狗屎。早点买,快点买,免得耗儿在你屋头下崽崽。买一包,送一包,保你全家清静睡告告(觉)“…边走边喊,起伏抑扬,倘不是卖的毒药,恐怕他都会买两包来尝尝。   三,自己嘲讽自己,也觉得快乐
成都人不仅编段子嘲弄外地人,也编段子嘲弄自己,或曰嘲弄其他成都人。其中最典型的莫过512地震时期,成都人编的地震段子,在网上流传很广,笔者不在此重复。但去年九路公汽自燃后,一个新的段子流行起来:
成都人出门必带三件宝:啤酒瓶、温度计、榔头。啤酒瓶——防地震,到一个地方就拿出来倒立放起,一有动静就开跑;红外线体温计——防流感,测到距离自己一米内的人有体温超高者,远离并打120隔离;榔头——防公交车自燃,一燃起来大家都拿出榔头一起敲玻璃,逃生几率大。
成都,一座来了就跑不脱的城市,不在地震中升天,就在公交车上坐化!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时候一想跟赶9路公交是一样的,车门一关,一开一站过去了。车门一关,不开,这辈子就过去了。
成都人啭成都人的典型莫过李伯清。李伯清的散打评书都取自成都人的生活琐事,其中对成都人的劣习鞭鞑够狠的,但成都人喜欢,今选两段以飨博友:
1,成都啃老族:
小时候非(很)乖,长大了非歪(恶).
娶了婆娘一脚把老的蹬开, 星期天回来吃你应该.
累死你活该,嘴巴一麻(抹),拜拜。
2,成都人在餐馆‘假打’(假装气派):明明是个苍蝇馆子(路边小餐馆),他却偏问:  “你这儿有莫的清蒸熊猫?” “莫的(没有)” “红烧鲍鱼?” “莫的” “基围虾?” “莫的” “那对虾喃?” “莫的” “你们开馆子的,咋个啥子都莫的哦,算了算了,给我冒碗酸辣粉算了”
有人说成都人不求进取,穷作乐,其实是个误解。成都人和蜀中老百姓一样,有着诙谐、乐观、笑对困苦的性格,不是现在如此,从古自今就如此。尽管四川人旧时生活艰难困苦,但性格中却似乎天生一种幽默、诙谐和乐观,纯朴之中又有一种狡猾气息。我们的四川老乡苏东坡先生有首诗《和子由蚕市》,就生动描述了蜀人的这种特殊性格: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破瓢为轮土为釜,争买不翅金与纨。   忆昔与子皆童丱,年年废书走市观。   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遭欺谩。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 蜀地旧俗﹐每年春时﹐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有蚕市﹐买卖蚕具兼及花木﹑果品﹑药材杂物﹐并供人游乐。宋以前,成都圣寿祠正月二十三日的蚕市,却是十分热闹的。《升庵词品》卷五说,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纪念女娲氏在这一天补天。蚕市恰以这一天为会期,祭祠蜀先民的始祖蚕丛氏。苏轼这首诗回忆了家乡的种种春节风俗和少年蚕市所见到的往事,生动刻画了蜀人不畏艰苦,乐观、诙谐的性格。
成都人这种有些自相矛盾的幽默性格,可以从一则笑话得到诠释:幽默的三个要素,一是机智的搞笑,二是含蓄的讽谕,三是夸张的戏谑。就说与坐飞机相关的幽默吧。说到办事“开后门”,成都人有一句口头禅:“只要有关系、有熟人,天上的飞机都可以随时刹一脚!”(指在空中“刹车”停一停),够夸张了吧?一种温柔的讽刺,一种宽容的幽默,这就是成都人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