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心理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0:30:48
(一、过度学习效应) 所谓过度学习效应是指在记住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其效果优于适度学习。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将可能再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要重视学习中的心理效应
(二、反馈效应) 反馈效应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增加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为“反馈效应”。反馈效应在学习上十分显著,尤以每日的反馈,较之每周的反馈效应更大。也就是说,即时反馈效应比远时反馈效应大。例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不仅仅给予分数或等级就完事,还应该作些恰到好处的评语,并指出作业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学习的进步较快。另外,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反馈效应也特别显著。学习中的反馈效应是非常显著的,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1、在学习中,一定要及时进行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2、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知道,在学生有能力进行评改作业时,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进行评改。如果有必要时,对学生的批语要慎重,让学生在评语中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 3、在动作技能训练中,也要及时地反馈正确的反应,以便能及时地调节其动作,向正确的方面转化。 4、反馈仍是学生学习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过度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过多过度学习是很不经济的,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
(三、迁移效应) 迁移效应是指在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它有三种效应方式:⑴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⑵先行学习A干扰和阻碍了后续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⑶先行学习A对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例举如下: 1、形式训练说。这种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效应是非物质的心灵官能受到训练而自动发展的结果。也就是通过某种学习使某种心灵官能得到训练,从而转移到其它学习上去,使其它学习更加容易。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迁移效应理论,导致了在教学中偏重活动不甘落后 作用,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作用,因此,它常驻到人们的批判,也受到了后期心理迁移效应实验的否定。 2、共同要素说。其观点是,只有当两种学习具有共同因素时,才会产生迁移效应。共同要素指目的、方法、普遍原则和经验。 3、概括化说。这种理论认为,能否发生迁移效应,关键在于学习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等的概括;概括能力高,迁移效应就大反之则小。但它没有对负迁移效应进行说明。5、学习定势说。它强调在学习中定势对迁移效应的作用。定势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也是一种活动经验。以上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产生不如愿的迁移效应:即不想产生负效应却偏偏将发生,想发生正效应却又不发生。例如日本司机在美国驾驶汽车时,常会发生困难,有时甚至发生车祸。这主要是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刚好相反。再如,在解决问题时,“定势”、“功能固着”等等都会产生负效应,使问题无法解决。正效应的事例如: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也会打出专业级的水平;懂英语的人对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掌握就容易得多,这主要是这些语言在文法结构上有类似之处的缘故。可见,迁移条件在迁移效应中起很大的作用。如果人们要想得到正迁移效应,避免负迁移效应,就要注意创造以下一些迁移条件:1、概念和原理的一致性。2学习方法的学习,即学习为了课题或解决问题制定方案;培养观察力、记述、分类能力、推理能力、对数和时空的认识以及应用能力等基本能力;掌握看懂图表的方法,抓住重点、大纲的方法,会使用工具书等的学习能力学习热情、对某一课程的酷爱和厌烦。3、强调并指出迁移特征。4、利用学习情境与应用情境间的相似性。5、累积经验。6、丰富实例和增多应用机会。7、准确理解基本原理。8、防止定势作用。
(四、雷斯托夫效应) 雷斯托夫效应是指如果一系列剌激项目中的某一项有特别之处或被“隔开”,它就比不被隔开的情意容易记住。该效应给教师的启示是:在教学的内容上要注意隔离的作用,可以把教学的重点、疑点、学生易忽略的点、概念的关键词、重点的篇章等进行隔离,让它在教学内容中显得更为鲜明,这样,学生就易于学习和记忆了,教学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