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热烈庆祝被“开港”150周年 (图片待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8:50:03
2009-12-25 11:04:17
归档在 杂感 | 浏览 5838 次 | 评论 3 条
所以,我是不相信“民族劣根性”之类说法的。我感觉对待被“开港”采取什么态度,与我们的种族和祖宗没有多大关系,而与这么多年来我们面对全球化的大变局,只讲受欺凌受压迫的所谓反帝反侵略宣传的片面性有很大的关系。
日本人热烈庆祝被“开港”150周年
鄢烈山
10月8日,我们旅行团按计划,在富士山箱根风景区匆匆游览“大涌谷”等景点后,前往位于神奈川县的横滨(日语写作“横浜”,读Yokohama)。横滨是日本本州岛东南岸港口城市,也是日本的第三大城市和最大的贸易港,近代历史名城,但我们只能在此停留3小时左右,还包括午餐时间,算是到此一游吧。
先到“中华街”逛马路吃午餐。旅游团体包的中餐伙食都比较差,在日本也不例外;不过,这里的“中华街”街区规模之大,中国味之浓,而且没有脏兮兮的“中华特色”,跟日本别的地方一样干净,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然后,导游让我们到港湾边的“关内”和“山下公园”周边地区自由活动一小时。从中华街走到临海的大马路,往右一瞧,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横写的大字标语:“祝 横浜開港150周年”(在日本特别方便的是,到处可见汉字,意义多数与中国同),写在一座大楼门厅伸到人行道的横梁上,黑底白字,很醒目。“祝”当然是“庆祝”、“祝贺”的祝,而不是“祝愿”的祝。这估计像我们中国的企业办庆典或做广告,是自己祝贺自己。150周年?记得日美签订通商条约是1858年,我脑子念头一闪,这会不会是去年的口号?立马又否定了这个想法,以日本人办事的认真,应该不会像我们某些人任庆典标语风吹雨打去。
为写这篇文章,回来查资料,网上一搜即得到了新华社和中新社今年6月的相关报道。
新华社电讯说,6月2日,日本航空自卫队“蓝色冲击波”飞行表演队的T-4机群,从日本神奈川县首府横滨市上空飞过,庆祝横滨开港150周年;配的图片是T-4机群在城市上空绘成一朵“樱花”。这条简讯只有天津的《每日新报》采用。
中新社5月28日转引日本《中文导报》的报道说,2009年,横滨开港150年,也是日本开国150年。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年份,横滨市在4月28日-9月27日,举办为期153日的大型纪念活动。这个题名为“开国博Y150”的系列活动组群,分为“海”、“街”、“自然”三大区块;以民间为主体的纪念活动、商业交流、大型展览、文艺演出、纪念游行等,将使横滨这个充满历史积淀和异国情调的大都市成为观光胜地,欢乐海洋。——也就是说,我们去时,历时5个月的庆祝活动刚结束不久,余音犹在。
源于华裔《中文导报》的文章很长,主要是介绍华裔的庆典内容,通篇语调欢快。为什么“以横滨中华街为中心的华侨华人,当仁不让地成为开港150周年纪念的主角”呢?因为“横滨的历史,就是华侨华人落地生根的历史。150年来,横滨经历灾难、走过战争,华侨华人不是最早来到横滨的外国人,却是今天留居在横滨唯一的外国人集居族群,横滨中华街更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华街。”尽管如此,华裔的情感表达当然与主流日本人是一致的。——但日本人的这种主流共识,却与我们的主流观点大相迳庭,因此在中国只有非主流人群的网站转载了中新社的报道,以致我这个以阅读和评论新闻为业的人,也不知道横滨有开港15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
日本人竟然如此这般以庆贺的态度对待列强用炮船逼迫“开港”,岂不是赞扬帝国主义侵略的受虐狂吗?其实,打开日本史,便知“开港”(即“开埠”自由通商,即“开国”、“对外开放”)在日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日本,与中国的明清王朝一样也是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国策。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政府马戛尔尼使团前往北京,向清政府提出开设使馆、允许英商在宁波、天津等处贸易、公开中国海关税则等开埠通商的要求,被乾隆皇帝全部拒绝。也是在1792年,沙俄使节拉克斯曼到达日本北海道的根室,要求两国通商,遭到幕府的拒绝。1825年,幕府发布了《异国船驱逐令》,命令对中国和荷兰之外的船舰一律开炮轰击。1837年美国“摩里逊”号远洋轮称送还日本海上漂流民而驶入浦贺港,遭到炮轰。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订立,清政府什么教训也没有得到,以致有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中国战败的消息传到日本,幕府深受震动,于同年发布《薪水令》,指示诸藩不再对外国船舰开炮,而要供应其所要求的水、煤和粮食,劝其离港。但到1946年,幕府仍然拒绝美国总统的开港通商要求。于是,便有了史称“佩里叩关”的“黑船来航”。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休·卡尔伯莱斯·佩里(M·C·Perry),率巨型黑色战舰,出现在扼守江户(即今之东京)湾要冲的浦贺近海;7月14日,佩里率300多名全副武装的官兵登陆,再次向幕府官员递交了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国的亲笔信,双方约定翌年春天听答复。
如何应对美帝国主义炮舰逼迫下的通商要求(实为“最后通牒”),日本上下便分成了两派,即“攘夷派”和“开国派”,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爱国的“主战派”和卖国投降的“主和派”。当然,阵线也不是那么分明,“开国论”者或者想施缓兵之计,或者想“以夷制夷”,将美俄与英法等国区别对待或拒或纳。说来话长,一直到1858年6月,美国才迫使日本在美舰上签订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同年(日本年号“安政5年”),荷、俄、英、法也与日本签订了通商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这些被“开港”、“开国”的不平等条约,与“天朝”清政府签的通商条约,差不多是一个模子,包括自由贸易权、关税协议权、领事裁
判权等等。依约,1859年7月1日(安政6年6月2日)横滨等埠正式开港;从此,一个10多户人家的小渔村,很快在东京湾发展成大码头横滨市,6月2日也就被定为了横滨的开港纪念日。
日本的“开港”如果就这么和平实现,那就太高估旧日本的文明程度了。事实上,直到1869年史称“戊辰战争”以幕府势力的彻底失败,天皇为首的朝廷,长州和萨摩等强藩,与德川幕府,日本内部三方“合纵连横”不断有争斗。长州藩实践“攘夷”主张而炮击外国商船和军舰,封锁下关海峡,1864年被英美法荷联合舰队攻陷炮台,被迫求和;萨摩藩武士1862年在神奈川县的生麦村杀死英国商人,引起次年英舰炮击萨摩藩而被迫接受“赔款”和“惩凶”的条件。与中国不同的似乎只是,日本人在认清了双方的实力差距后,很快就改弦易辙以强者为师向西方学习了。
这就是缘于某些日本研究学者所说的,日本人的“现实主义精神”(暗含势利的贬义)吗? 早在公元663年,“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北上与中国的唐王朝争夺朝鲜半岛的宗主权,两国水军有白村江之战,结果船坚器利的唐军大败日军。认识到中日差距的日本,反而与中国的关系更密切,于665年遣使参加泰山封禅大典,谦虚地派了更多的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但是,中国人也不都是阿Q,被人打败了只晓得“精神胜利法”自慰。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被日本打败后,中国不是也掀起了变法维新的运动,不是有很多有识之士要学习日本转弱为强的经验吗?陈天华、秋瑾等爱国者包括鲁迅本人,不是也给纷纷东渡扶桑去留学了吗?
所以,我是不相信“民族劣根性”之类说法的。我感觉对待被“开港”采取什么态度,与我们的种族和祖宗没有多大关系,而与这么多年来我们面对全球化的大变局,只讲受欺凌受压迫的所谓反帝反侵略宣传的片面性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写着“神奈川文化会館”字样的红色大楼就矗立在“山下公园”旁边,虽然从路边竖立的“关内”和“山下公园”周边地区的“案内(导游说是日语,介绍、指南的意思)图”可以知道,附近不远处还有“横滨开港资料馆”、“横滨开港纪念会馆”、“横滨海关资料展示室”、“横滨欧亚文化馆”、“横滨都市发展纪念馆”、“红砖国际馆(海外移住资料馆)”等等众多文物史迹考察之处,我根本不可能去寻访了,但我所到之处仍然可以感受到外来文化对横滨对日本人的强烈冲击,以及他们现在所采取的欣然接纳的态度。
低头看路,地砖中嵌着一方蓝色的图案,上绘一对西洋夫妇和他们女儿的头像,线条简洁,形象美好。我却不禁想起今年5月在厦门鼓浪屿上看过的一栋西式楼房,导游图和庭园门上挂的名称都叫“番婆楼”。用我们广东人的话说,这个地砖上的三个人就是一个“鬼佬”、一个“番婆”加一个“鬼妹”了。“山下公园”里有一处雕像,头上写有ZAN GIRI字样,不知何意;看地上的刻石说明,原来是“西洋理发发祥地”,是纪念明治2年“西洋理发店”在这里开张的;说明中的汉字有“开港”、“生活样式”、“洋风”、“文明”等。这里对开港最大的纪念物是“日本邮船冰川丸”。这艘当年人称“太平洋贵妇”的现代化大邮轮已平安退休,如今停泊在港湾供人拍照参观。当天是“休馆日”,我只看到了售票处的公告,写着“一般  200丹(‘丹’即日元,一支冰激凌一般是250丹)  小中高生  100丹  70岁以上  100丹”。这里应该是他们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吧,自豪的是如何向洋人学习而后来居上。
在这里可以远眺浩翰的太平洋,可以近眺“港区未来21”在阳光下闪亮的建筑物。园内还有一条“开港之道”通向出海游艇所在的港湾,并在那里远观“红砖仓库”。我疾走在“开港之道”的“山下临港线”上,也忍不住拍下路上的写有“开港之道”字样的圆形图案,上绘一艘漂亮的三桅船,作鼓帆破浪状。走上临港码头的高台远望海湾那边的所谓“红砖仓库”,其实是两栋四五层高的红墙青脊的洋房,据说现在已改作百货店铺……经历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二战期间的盟军飞机轰炸,拂拭了尘垢的历史遗存与现代建筑在蓝天碧海下共存,色彩斑斓如秋原,有一种动人心魂的宁静之美,海风吹来让人感觉不乏盎然生机。
很遗憾,我们来晚了两周,没有赶上开港庆典,想那些群众性活动一定很热闹很欢快也很有异国风情。据李兆忠所著《暧昧的日本人》介绍,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当年黑船来航的美军登陆的地方,巍然立着一座丰碑,上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而在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民间自发举行的开国纪念活动“黑船祭”,在节目中“日本人自己却被处理成滑稽可笑的角色,他们身穿黑衣,蒙面蹦蹦跳跳,表现黑船到来之际那副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那位用坚船利炮敲开日本的大门、迫使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美国海军准将佩里,俨然成了英雄。”这位自己长期接受
进而用“屈辱—仇恨—反抗”模式教育中国民众的学者,很是不满日本官民视敌人为恩人的心态,可惜他无权管教日本人。
然而,究竟是李兆忠同志还是日本人对待被“开国”的态度,更符合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呢?请看,《共产党宣言》是这样写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时至今日,看得很清楚,这个世界就是全体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中国制造”在21世纪能够卖到全世界,而无须用炮舰来打开别人的国门,那是因为全世界亚非拉大多数国家已被迫接受了“自由贸易”的规则。中国是这个全球化过程的参与者——从被动到主动,也是受益者——从别无选择的利害同在到可以趋利避害。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日本人视开国前封建时代的自己为“野蛮”,被“开国”后走向资本主义的“文明”,他们难道不该承认是历史进步,回头看难道不该为之欣喜吗?为什么我们可以承认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历史贡献,而不是站在被他灭亡的六国贵族立场诅咒“车同轨、书同文”,却要持续不断地满怀悲情满怀怨恨地看待中国的被“开国”呢?
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的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上燃起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他描述了日本人拥抱全球化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带来了积极因应“开国”大变局的明治维新;正是持有这种心态,才有了今天日本的富裕文明,虽然中经军国主义害人害己的曲折。而我们中国人对待被“开国”,何时才能对有走出悲情,为之欣然呢?
也许,我们应当从重新认识福建巡抚徐继畬,对他的评价高过一向视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开始吧!
200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