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正的教育家,我们何止是敬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6:57:41
2010年9月10日   22:解放周末·旅游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秦秦



秦秦
今天,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对中国伟大的教育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本期遴选了三位在近现代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家,探访他们的故居及纪念馆,感受其玉章懿行、大家风范。
对真正的教育家,我们不仅会永远致以深情敬意,而且要从他们的精神、品格诸方面中引发深度思考。
蔡元培故居
学界泰斗风华茂
提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等重要观点的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上海市华山路303弄16号,一幢黄色的花园洋房,配上红瓦屋顶,显得高雅脱俗。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屋旁植有黄杨及桂花树,绿意葱茏,蕴含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深意。
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从上海市愚园路寓所迁至海格路 (今上海市华山路303弄16号)居住。同年11月2日,他带头与交通、同济、暨南、浙江等大学校长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的暴行……
故居底楼开设了上海蔡元培故居史料陈列馆,展出百余件珍贵文物。故居的陈设基本保持蔡先生生前的原样。
室内摆放着一座蔡先生的半身铜像。陈列馆内以大量的照片与实物展现了其丰富的人生历程。老式写字台、花瓶、打字机、行李箱等物保存完好。有一样实物特别引人注目,那是蔡先生当年参加殿试时,被录为第二甲34名进士的一张考卷。
右侧墙上悬挂着一幅蔡夫人周峻为先生作的肖像油画。先生在其空白处题了一首诗:“我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各殊科。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至今读来,深情依旧。
整个故居的布展,分为“从刻苦攻读到教育救国”、“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及“志在民族革命,行在民主自由”三大部分。慢慢地在蔡元培先生故居里逡巡,睹物倍思人。读着他生前的一段著名的自述:律己不苟,责人以宽;无所不容,有所不为;以美育代宗教,倡科学以救国;志在民族革命,行在民主自由……身临其舍,仿佛能更深地品味出这段自评的意义。
陈嘉庚故居
精神富翁的朴素人生
厦门集美镇是个美丽静谧又安静整洁的地方。
很多人去集美,并非仅仅为了美景,而是心怀景仰奔着著名的爱国华侨、教育家陈嘉庚先生而去。
走在集美的路上,不时看见陈嘉庚先生创办和资助的学府,高大茂盛的榕树在微微的海风里婆娑,学子的朗朗书声传来,好一幅宁谧的画面。
陈嘉庚故居位于集美学村的嘉庚路149号,学村中高楼林立,建筑都很漂亮,相对于那些高楼,故居则显得简朴多了。故居是一座具有闽南特色的单层建筑,白石砌墙,绿瓦盖顶。陈嘉庚先生的铜像伫立于归来堂前,神情和蔼,气度不凡。
许多到访者都对院子中央一棵由陈嘉庚手植的龙眼树印象很深,大树生气勃勃,枝叶繁茂,令人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故居里陈列着陈嘉庚先生朴素得近乎寒伧的生活用品:一张旧床,旧蚊帐上有许多补丁;旧沙发上已经磨出不少孔洞;桌子、凳子油漆已经剥落……走近一排陈列橱,我们看到他用过的一把布伞,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旧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还看到他用的一只用破瓷杯制成的烛台。对陈先生而言,他的一生一直坚守自己的信条:“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他把一生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教育事业,令人肃然起敬。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10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等,统称“集美学校”。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百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华侨创办的唯一一所大学。陈嘉庚倾资兴学,即使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在他的精神感召与身体力行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是毛泽东主席对陈嘉庚先生无私奉献教育的高度评价。
陶行知纪念馆
浓浓大爱满天下
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年,他进入县城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中和街上,在陶行知少年就读处——崇一学堂旧址基础上扩建而成。青瓦粉墙,高脊飞檐,花窗格门,匾额楹联,曲径回廊,具有浓厚的徽文化神韵。
陶行知纪念馆由瞻仰厅、放像厅、书画厅等几大展厅组成。2米多高的陶行知雕像屹立厅中,面容儒雅,神情坚毅。
宋庆龄题匾“万世师表”金光灿灿;毛泽东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遒劲有力;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陶氏名言,读罢仍回味悠长。
展厅从7个时期分别展示陶行知光辉的一生:出生农村清寒家庭,留美归来后站在“五四”运动前列;任《新教育》杂志主编和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最早关注乡村教育,成为新教育运动的旗手;走遍全国,进行抗日教育的宣传;积极投入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的运动等。
在纪念馆里展出的百余件珍贵历史遗物中,陶行知的面模、手模、生活教育社社员证、陶行知出访国外使用的皮箱及陶行知手迹“大爱天下”等,令人动容。展品采用声光电相结合的高科技手段,用实物、场景、图片、电视等组合,立体、生动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陶行知勤勉耕耘的一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既是陶行知先生恪守的人生信仰,亦是影响了几代教育工作者的无私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