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黑暗里的狂欢---《Fight Club》 - 西祠胡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44:57
如果把大卫.芬奇的这部电影看作对观影者智商的嘲弄其实是一点也不为过。从电影的一开始到Brad Pitt在飞机场里现身之前,他的影象就数次出现在了Edward Noton所处的场景里,在睾丸癌互助会,在医院,在Edward Norton恍恍惚惚的精神世界边缘,不过每次出现的时候绝对只有一祯象贴画一样的影象,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闪现又消失,如果你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而事先没有经过任何提醒,那么你可能会象后来在电影院里被兼职电影放映员Brad Pitt戏弄的观众一样,要揉揉眼睛或者咬一咬自己的手指甚至你可能会打开碟仓看看光碟有没有划痕。
在一个缓慢的自述式的开头中,导演原来已经用这样几乎无法察觉的方式暗示了我们Norton的潜意识以及后来事态的发展。而在随后Edward Norton与Brad Pitt 的相遇再到共同(或者说是人格分裂的Edward Norton一个人)创建Fight Club,导演其实仍然用一种隐秘到他可以偷偷在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笑出声来的方法继续为后来的Norton的人格分裂真相大白做着铺垫,Norton和Brad Pitt之间的对话虽然让你以为这是两个真实存在的人,但是事实上他们在影片的自始至终没有同时和同一个人说过话,并且每每在这样的场景中,Norton和Pitt的对话总是与其中一个人和别人的对话交错进行,节奏感极强的剪切流畅到你根本无心去发觉这个小小的技巧,尤其在Pitt和Norton围绕着女主角的几场戏里,这种手法被运用到极致。同样在《第六感》中,导演为男主角其实是冤鬼做的铺垫手法就相形见绌,几乎到了影片三分之一的时候大家就能猜的到,理由很简单---从来没有除了那个小男孩之外的任何一个人跟他说过话。
《Fight Club》,描述一个空虚的家伙(Edward Norton)是如何从百无聊赖的生活中逐渐产生希望破坏现有生活状态的心魔,而这心魔终于有一天变成了他身体里的另一半或者说是他生活中的另一种样子,可惜他自己不能发觉原来一起与他建立发展Fight Club的这个帅哥(BradPitt)其实就是自己。大卫.芬奇在影象的世界里将这个心魔具象为一个在银幕上真实存在的人,尽管事实上他不存在,所以当Norton发现Pitt原来就是自己,我们会和Norton一样的迷惑──这个人难道不存在吗?他真的只是Norton心中的魔鬼?那么刚才那在银幕上已经活蹦乱跳1个多小时的人只是一个幻想或者说是人格分裂的产物?──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大卫.芬奇让你眼睁睁的看着Pitt的真实存在,其间没有用任何特技效果去让他变的虚幻,而当最后电影突然告诉你Pitt原来不存在,你是不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种效果有如你明明跟这个人面对面说了1个多小时的话,最后进来一个家伙告诉你这个人是他妈的幻象,真实的生活和梦幻之间你瞬间难以辨别(就象影片中在停车场里,镜头在停车场监视仪和现场镜头之间来回剪切)──当电影进行到这一步,导演非常轻易的将观众的心理拉入了Norton同样不能相信自己或者现实的心理空间,这一瞬间的重叠,实在是过瘾之至。
美国人不知道是不是已经空虚到了象Norton需要通过人格分裂去发泄破坏一切陈规旧矩的地步,事实上如果美国人民都像Norton这样的生活,那么全世界人民都会感到危险。大卫.芬奇选取这样一个题材,其实用意并不在描述一个人的战争或者一个即将崩溃或者陷入癫狂的时代──在我看来,如何把这样一个带有浓烈悬疑色彩的剧本用最好的技巧拍成电影恐怕是他的兴趣所在,忽而神速忽而缓慢再加变形处理的移动镜头给人带来视觉上强烈的刺激,尤其是镜头伴随着舞曲音乐深入到血液流动的肌体中,甚至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现场观摩煤气爆炸,这样的快感就象我们对生活的怀疑和破坏欲一样的突如其来又无法消失殆尽。剧本本来兴许还有那么一些对美国人的生活和心理做价值探询的意味,在我看来已经被影象先行的手法消解的差不多了,所以哪怕这部电影所描绘的世界是多么的骇人或者黑暗,那也是在黑暗里的狂欢。
我喜欢这样的狂欢,在这个时代,惟有狂欢的脚步能让你暂时忘却痛苦。牵扯到电影,我想起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思考尚未开始,影象先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