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企业家成功心得:中国商人 新晋商(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7:22:34
《分享企业家成功心得:中国商人 新晋商》
晋商精神的传承晋商在其近五百年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经营宝训,是一笔恩泽后代的遗产。500年间,晋商以其勤劳、智慧传承富裕文明,足迹遍华夏,声名振欧亚,影响之大,在中国、在亚洲甚至于世界商业史上都有一定的位置。晋商精神,也是晋商文化内涵的核心,晋商精神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重商立业的人生观,诚信义利的价值观,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同舟共济的协调思想。”重商立业的人生观:山西自宋元以后,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一种重商观念,即“以商致财,用财守本”的立业思想,这就是通过经商获得金钱,然后置房产买田地,再以土地出租和放高利贷,经商获取收入,以其商业收入发展商业和金融业,建立以商业为始点的价值循环和增值过程。这种与传统伦理观念相伴的人生观,是山西商业发达的思想基础。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山西商人同全国各地商人一样受孔孟之道影响,崇尚信义,在其重商立业的创业思想指导下,在“义”和“利”的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行为规范,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晋商的成功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差。而往来于“茶马之路”的晋商,贩茶于福建、湖南,销售于大漠之北,千山万水,穿沙漠瀚海,夏则头顶烈日,冬则餐饮冰雪,年复一年奔波于商途,尤其经商于新疆、蒙古、俄国、日本的山西商人,更需要克服语言和生活习惯等等障碍,没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难以称雄于商界的。同舟共济的协调思想:山西商人笃信“和气生财”,重视与社会各方的和谐,尤其是在同业往来中既保持平等竞争,又保持相互支持和关照。在当代山西人身上,仍然有很多晋商的遗风。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成长起来的一批新晋商,无疑是晋商精神的传承人。弘扬晋商精神,把诚信放在首位,用尧文化、关公文化在内的博大精深的圣哲先辈的诚信义利的思想约束自己,历史上的晋商看到的地方,新晋商也一定能够看到;历史上的晋商做到的,新晋商也一定能够做到。可以说山西经济的振兴有赖于新一代晋商。新晋商不是历史上晋商的“克隆”,是21世纪的企业家。但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新晋商应该从历史上的晋商身上学习好的精神传统,并克服先辈的缺点,根据我们对晋商经验与教训的分析,新晋商应该比历史上的晋商有根本性突破。首先,新晋商应该实现制度化决策与经营,许多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起步的,这并不奇怪。一旦企业做大之后必摆脱家族制。晋商的股份制,家族企业非家族化管理,以及激励机制和其他严格的管理制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要照搬晋商的作法,而是让一个家族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用法制代替人治。其次,克服保守观念,向全国学习,向世界学习。广东、浙江等地民营企业强大还在于得开放之利。总体上看,山西还是较为保守的,这种观念阻碍了山西经济发展。只有开放,才能与时俱进,要在适当的时候转型——像明清晋商那样由盐转向多元化,又转向以票号为主。走出山西看全国,看世界,走出煤炭看其他行业,山西才有希望。最后,创新是灵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山西,是时代赋予新晋商的光荣历史使命,也是新晋商实现超越的振兴之路。我们应该以当仁不让的气魄,以改革创新的姿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突破,大胆求变,走出一条新晋商新形象新发展的创新型振兴之路,为山西又好又快发展而贡献力量!山西的经济需要新晋商,也一定能出现更多优秀的新晋商。本书的意义在于为新晋商群体的形成提供一点思路。
李亚新山西省驻京办党组书记序二彰显勋业?求索智慧“商海沉浮伤往事,晋商何处不风流,”曾几何时,山西商人称雄中华商界500余载,雄踞各大商帮之首,以雄财善贾而饮誉天下,是何等的荣耀和自豪。在明清晋商沉寂了近一个世纪之后,新晋商正迅速向外扩张,成为国内一支享有盛誉的商业劲旅,并频频亮相于国内外经济舞台。有数据显示,目前约有200万新晋商在国内乃至国际版图上创造着财富。从南到北,从东至西,到处都能见到山西人做买卖办产业的身影,尤其在天津、上海、兰州、武汉等地,新晋商的影响力已是风生水起。他们的精神与智慧,将激励更多的新晋商走向更大的天地,占领更大的市场,铸就更大的辉煌。他们有着怎样的梦想与追求,怎样创造了并继续开拓着自己的勋业,在一种卓越的追逐过程中如何实现个体价值,以及在实现之后又是怎样奉献社会,在兴奋的解读中,我们试图清理出他们异于别人的赢富巧技与智慧,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本书关注了在省内、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创富的新晋商,他们有的只在某一领域建树,有的则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圈;有的在传统行业淘出金来,有的则在前沿阵地锋芒闪耀;有的在体制内独领风骚,更多的则游走于宽阔的个人舞台之上;有的尽人皆知,有的则有些低调,但在行业内也是暴得大名。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下,新晋商正以一种崭新的现代商业精神,与五百年晋商给我们留下的骄傲交相辉映。回顾之际,我们蓦然发现,时间使财富变化,人使财富变化,答案不言而喻。在时间之岸上,风景永远是人。我们在对新晋商——这一愈来愈壮大起来的群体的展示之上,呈现他们在事业、生活及精神层面的纷披精彩。为此,本书为联系天下新晋商,再创新晋商辉煌搭建了相互沟通的平台,引领和创新了思维,全力服务于新晋商,为支持新一代晋商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媒体支持。如果说新晋商的崛起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那么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行动去促成这种必然,点亮一个航标,才能有万舸通途,这是时代的使命所使,也是我们的责任所驱。晋商曾经光耀四海,因为他们有企及世界的眼光;新晋商也可以笑傲江湖,因为他们有包容天下的胸膛。开放是一种态度,体验是一种升华。新晋商,一个真正的群体,一个得天独厚的完全可以在国际上再铸辉煌的商业王朝正在显露出雄宏的轮廓。《中国商人?新晋商》编委会台湾鸿海集团山高我为峰惊鸿四野的科技界成吉思汗速写2005年3月1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最新全球富豪排名,当时55岁的郭台铭以32亿美元身价,名列第183名,首次跃升为台湾首富。但几乎在同一时刻,郭台铭对内部500名干部的例行训话中,却依然严辞峻语,如履薄冰:“我们眼前的新世纪,将是一个危机与转机明显并存、‘成功崛起’与‘失败灭亡’更加高速转换的年代,我们没有喘息的机会。”与台湾电子企业崛起的必然性相比,鸿海的崛起又是一个极其偶然的结果,是一种“草根”生命力的演绎,正如郭台铭所言创业家的最高策略——投入全部资源,冲刺一个方向。历史却不断在验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道理:无论人与企业,要想成材,都把他丢到地狱里,因为那里才是诞生奇迹的地方,郭台铭的经验便是如此。这种锤炼下造就的创业家有韧性,令日后外界看见的郭台铭多了一些“草莽味、枭雄味”。但凭此郭台铭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并使台湾媒体称他是华人电子业的“成吉思汗”,因为他在美国、捷克、芬兰、墨西哥都有上千人的工厂,等于在世界三大洲都有出货据点;而美国的商业周刊干脆直接称呼他为“代工之王”……寂寞长大的地瓜创业家的最高策略——投入全部资源,冲刺一个方向
“我刚出社会时,就知道未来自己的签名很重要,所以我苦练自己的英文签名。20年来我的重大契约,都是用相同的英文签名完成的。”郭台铭的自负和自我期许,正是他为什么这么“辛苦”的原因。他还有一个“三局理论”:“所谓三局,是格局、布局、步局。而格局,就是你一开始心里怎么想。”1974年,台湾某航运公司的年轻雇员郭台铭遇到了一个创业机会:一个朋友告诉他,自己认识的外商公司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想找公司承接生产。家境贫寒的郭台铭想,有现成的订单,顺势办一个这样的厂,肯定赚钱。此刻,郭台铭手里共有20万元(台币,下同)母亲给他结婚的钱。几个朋友凑足30万元资本,雄心勃勃地在台北县登记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招聘了15名员工,挤在租来的70平方米厂房里工作。不料公司刚一成立,就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料价格大幅上扬,经济随之萧条,30万元资金很快亏得精光。1975年,合伙的朋友决定撤退,但郭台铭不服气“用结婚钱办起来的公司”就此倒闭,又向岳父借了一笔钱,独自把工厂顶了下来。时值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兴起,新鸿海的第一单业务是制造电视机选台的旋钮。时间紧任务急,鸿海却又无法生产模具。为准时交货,郭台铭不得不跑到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厂,赔笑脸说好话,拜托模具师父帮忙赶工。在家人的帮助和近乎拼命的努力下,一年后鸿海开始赢利。于这个过程郭台铭发现,对于新的全球工业形势来讲,模具是一个多么核心的领域。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200万元,郭台铭开始盘算想要投资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这时的他面临两个“更大的赚钱机会”:一是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房地产价格飞涨,土地价格狂飚;另外制造业也开始起飞,原料也很缺货。有人建议他买地炒作地皮,也有人建议他买原材料囤积。但最后郭台铭做出痛苦选择,把钱拿来买最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发展精良的技术实力。当时和郭台铭一起创业的陈一飞告诉记者,当时要坚持这样的选择真是“形同挖心”:一方面每次经过当时没有买下的土地都发现它在涨价,一年后轻轻松松大涨了十多倍;一方面从日本买来的机器千辛万苦才组装完成,新老员工需要摸索流程,必须每天加班到深夜。……“有时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傻。”郭台铭说。但又过了4年,鸿海依靠长期发展训练的精良技术,及扎根稳实的生产能力,从原本只会生产电视机旋钮的小企业,接到了他们第一笔来自美国跨国公司的电子零件订单。而郭台铭身边的一些朋友,虽然从土地、原料上赚了一笔钱,此刻却再也无法进步了。因为有了自己的塑料模具机器,郭台铭开始有能力和更大的公司合作。不过他马上遭遇了又一个难题——生意的好坏常常自己做不了主,如果母厂的电视机或收音机销路下降,就算鸿海的零件再好,一样没有发展空间。1980年,30岁的郭台铭为了购买模具机器前往日本考察,看到的是日本大厂如何长期扶持“配套厂商”,教它们如何开发新零件,做好市场计划,让小厂在技术、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成为稳定的“卫星工厂”。反观当时的台湾大厂对代工小厂只会杀价,订单不稳,“母鸡抢小鸡”的做法令郭台铭内心苦闷陡升。一切都得靠自己。1980年,郭台铭决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钱都投入进一步扩充工厂中,以扩张产能。这一步相当大胆,扩大产能最大的隐忧在于,客户的订单也要随着产能增加才行。郭台铭同时提出打造“先进制造力”的概念,“搞自主研发,不断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且在这个方向上全力以赴,长期不变”。大家都不景气,成长都很艰难,郭台铭走了一条“反向深耕、苦练内功”的道路。过程很艰辛,公司流动资金甚至几次断炊;但结果很幸运,设备和研发最终增加了鸿海的订单。
当时美国最大的游戏机公司亚泰瑞是鸿海第一个外国客户,郭台铭一直想跳过代理商和亚泰瑞做生意。有一天便直接打去电话,声称如果可以打破中间代理屏障,他拥有的“秘密武器”可以把产品成本降到“吓死人”的地步。亚泰瑞客户代表要他看如何“吓死人”,于是被郭台铭神秘兮兮地带到他的工厂,看到一台刚刚研发成功的圆形机器,是利用震动来推动顶针,可以省掉人工一根一根地插针。在当时,这算是相当新奇领先的做法,大概可以算鸿海最早的自动化设备吧!从人工走向自动化,鸿海的业务突飞猛进,1982年,郭台铭终于买下了自己的厂房。最早探讨创业策略的大师之一,也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投入全部的资源,向一个方向冲剌,是创业家最高的策略”。而就在1985年,当杜拉克完成他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之前,像郭台铭这样的一群台湾中小企业主,已经开始了他们来自于天性和本能的全力冲剌。连接器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代,由于台币快速升值,台湾许多电视机、收音机制造业者相继倒闭,鸿海的生意也大受打击。这刺激了郭台铭的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代工企业的规律是:母厂如果不成长,自己就无法成长。所以关键是要选对行业。家电业开始式微,郭台铭决定开拓新的方向。这也是鸿海创立后,第一次思考重大转型问题。他和同仁们到市场上搜寻符合鸿海制造能力的产品,千奇百怪,林林总总,其中有一项叫计算机连接器,似乎很有市场需求。“我们做计算机连接器有什么优势?我想最大的优势就是,至少拥有了50%的相同制造技术,比我们创业时什么都不懂好多了!”郭台铭在内部会上给员工打气。他同时认为,鸿海的过去可以称为“制造导向”时代,即以自己的制造能力来衡量做什么业务;而现在,鸿海应该走向“市场导向”时代,即市场需要什么产品,自己就做什么业务。郭台铭开始积极进行连接器的市场调查,发现电子游戏机及计算机是未来的成长主流。在日本,他也向很多日本人请教,确定“个人计算机”(pc)会是未来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几年后,郭台铭把自己旗下的第一个自主品牌命名为“foxconn”(富士康),“fox”即狐狸,取义正是纪念这一段时间鸿海开始形成的一种企业基因:像狐狸一样灵活机智,变化不止。“狐狸”不相信等待,郭台铭决定迅速投资开发连接器生产设备,大胆向未来的pc产业出发。在这个过程中,郭台铭形成了很多朴素的价值观。比如:“不懂就要问,想保住面子的人,最后会连里子也输掉。”又比如:“成功四途径:抄、研究、创造、发明。”1983年,鸿海利用日本进口的新设备,开发完成计算机连接器,开始与计算机厂商建立业务关系。这也是鸿海正式进入pc领域的第一年。当许多中小企业主把家电业式微看成是无法逆转的危机时,郭台铭却带着50%的技术把握,把别人眼中微乎其微的机会,化为日后成长的基石。或许是郭台铭“运气”很好,鸿海开发出来的连接器,正好搭上台湾信息业急速成长的好势头。鸿海营运大好,员工扩增到300人。1984年鸿海为了建立金属电镀单位,更直接从美国引进全自动连接线选择性镀金设备和电镀检测设备,花费了将近1000万元,几乎是当年所有的利润。“市场总是奖励有勇有谋的冒险者”,至此鸿海开始快速摆脱创业6年来业绩始终无法大步成长的困境,转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转型的背后是郭台铭持之以恒“反向深耕,苦练内功”的结果。这一个阶段郭台铭开始强调“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像跆拳道打得好,一定是马步蹲得扎实;少林寺和尚武功千变万化,也是由于多少年挑水上山的结果。”所以多年来鸿海在产品上追求的“变化”,正是基于对自己“独立内功”不变的要求。
在郭台铭眼中,外在环境让许多人的价值观产生混淆,无法分辨何是何非。当时有相当多的工厂,不肯专注追求本身的专业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提升,反而激情投入炒地皮和股票买卖等投机行为,认为这样赚钱比较快,也比较轻松。反观投入工业所要花费的精神和心力,要比金钱游戏辛苦数倍,甚至数十倍,而且短期来看,这样的投入和产出报酬还未必成比例。然而郭台铭认为,此刻自己应该忘记土地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的变化;如果没有一股埋头向前的冲劲,心理必会产生不平衡。“一个企业的创业者,一定要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傻劲。”他强调。此后pc产业开始壮大,郭台铭的“傻劲”变成“远见”。1985年,鸿海以5亿6000万元的营收,正式进入《天下》杂志制造业1000大排名。1988年,鸿海员工人数达到1000人,营业额正式突破10亿元。这也是鸿海第一次设立“世界级目标”的一年。这时的鸿海经过了15年锤炼,不再是当年那间时刻担心撑不过明年的小公司了。成长,你的名字叫痛苦“过去的成功经验,只会带来无知和胆怯。”这是郭台铭的名言之一。这位祖籍山西晋城的大汉,说话霸气却饶富内涵。但他还有一句名言:“过去的成长经验,可以令人面对未来轻松和自信。因为成长的名字叫痛苦。”早年创业,郭台铭每天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一两点才回家,因为怕打扰家人,于是和妻儿分房睡。有一天他就不解地问太太,为什么小孩子每天晚上啼哭得这么厉害?郭太太终于忍不住说:“因为你已经三个月没拿钱回来了!”为了节省奶粉钱,太太只好给孩子喂米汤,结果孩子一到晚上就哇哇大哭,米汤吃不饱。内有家计煎熬,外有创业的风险及压力。工厂一开门,就有小混混来收保护费,不然就是生产线上的员工打架。“最可恶的是,早上有人来推销消防器材,如果不付钱购买,下午就会有官员来做消防检查。”这也是鸿海最艰苦的一段时间。郭台铭回忆,当时许多长途电话还得到父母家去打,以节省电话费。郭台铭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过年,发完员工年终奖金之后,口袋只剩2000元。于是全家回父母家过年,1000块买年夜饭菜,1000块留到初二回娘家发红包。成长的名字也叫无助。2001年鸿海的营收正式超过了台积电,台湾媒体最常拿他们和台积电做比较,郭台铭却说:“我们公司就像一个地瓜,在田里默默地长大,外面都喜欢拿我们和台积电做比较,但是地瓜和苹果是不能相比较的。”熟悉台湾产业发展史的人,就可以了解郭台铭的话中含义。1987年创立的台积电,是台湾当局当初全力扶持的半导体企业,享尽土地税务减免优惠;而1974年创立的鸿海,则是台湾最典型的白手起家、从“一个细胞”开始成长的企业,没有沐浴任何政策的阳光。有一次新加坡劳工部长向郭台铭请教,台湾当局到底用的什么政策,为什么台湾的中小企业能够纷纷走上世界舞台?郭台铭却苦笑着回答说:“新加坡把中小企业照顾得太好了,所以企业经不起大风大浪;而台湾当局什么都没有做,却让台湾的中小企业有了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再说资金,当时台湾大部分的资金都被大企业及大财团用走了,几乎轮不到中小企业。“20年前我把公司设在台北土城,就是因为土城有一间看守所,是台湾专门关经济犯的地方。要有一天我因支票无法兑现被关了,我老婆还很方便来看我,报告我公司状况,让公司继续营运!”这是郭台铭最常讲的笑话,却透露了几分台湾小企业为了求生存、调度资金的辛酸。再说人才。“优秀的一流人才都想到大公司去上班,谁愿意屈就一家小公司呢!”郭台铭一语道尽白手起家的困难,有钱都还不一定找得到好人才,这也让郭台铭什么都要学,而许多早期海外企业经理人对郭台铭的好学印象相当深刻,“他很想知道我们公司内部是如何运作的,常常一问就是好几个小时。”
这种锤炼下造就的创业家韧性,令日后外界看见的郭台铭多了一些“草莽味、枭雄味”。他发现台湾中小企业老板必须变成“三头六臂”,除了要看工厂、跑业务之外,也同时要精通财经金融等外在环境知识;为了做进出口贸易,也要非常了解政策的相关规定,忙得焦头烂额。他开始问自己,如果只是要赚钱,需要这么辛苦吗?超竞争平台——全球最低的成本架构看得见的地我全要了支持郭台铭的力量,是看不见的东西。郭台铭一开始怎么想的呢?他从未说过。但今天的人们已经可以想象,几乎从创业开始,他从未放弃的梦想就是推动鸿海迈向全球成长的格局。如同所有白手起家的企业一样,鸿海的身上,刻着深深的郭台铭记号,而郭台铭的性格,又跟他一路创业过来的经验心得密切相关。1993年,郭台铭在深圳龙华作投资考察,大手一挥,决定在深圳建厂,全场震惊。企业策略大师波特曾指出:“所有的策略,都必须有完整的配套,即和外界、和内部组织、和竞争对手相对应的一连串完整配套。”对鸿海来说,它最大的策略就是“要建立最强的制造基地,打造长久生存能力”;而这个最重要的配套,就是进军大陆。1980年代末期,台湾基本工资已超过每月台币1万元,而大陆的工人则是平均每月折合台币2200元。在台湾由于经济起飞,土地价格节节上扬;反观当时的大陆土地广大,要多少有多少,就怕没人利用。各地方政府为积极招商,除了提供服务,为厂商铺路整地,优惠政策从“二免三减半”到“五免五减半”等。“只要是制造业,就无法不思考人力及土地的成本。”郭台铭很早就思考到制造业的本质,“企业的发展,不外是对土地、人才、信息和资金的利用。”1988年,鸿海成立14年后,已是略有基础,营业额突破10亿元的企业。这一年,鸿海的深圳厂开张,成为当年少数突破两岸政治风险,正式进军大陆的台商之一。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郭台铭在大陆加速布局,将深圳厂房扩大到1400亩,员工增加至4万名,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组装基地;同时在江苏昆山投资建厂,员工4万人,成为鸿海关键零组件的大本营。郭台铭自信地说:“大陆,未来将是我们制造技术的实验战场,在那里,我们要挑战制造、销售的最高境界。”而最高境界的核心一环,就正如竞争对手所说:鸿海把生产效率放在了“对的地方”及“对的时间”,“打造了全球代工产业中最低的成本架构”。在鸿海崛起的过程中,成本控制是一把“无往不胜剑”:景气不错之际,是大幅获利的开路武器;景气不佳时,是逐退对手的终极武器。因此在成本控制方面,鸿海的做法绝不仅仅是“进军大陆”四个字这么简单。鸿海对于成本的定义,包括了“策略成本”和“非策略性成本”。所谓“策略成本”,包括为了争取客户,仍旧生产一些没有利润的产品,或是一些必要的公关开销,不能因为节省成本就失礼,让客户留下不舒服印象。而组织要努力降低的,就是“非策略性成本”,也就是没有理由的浪费。比如为了一味追求设备使用率,反而造成让机台白白切割空气、空耗电力;又比如决策错误的成本;再比如“时间成本”等。不过鸿海控制成本最核心的秘密,用郭台铭的话说是“降低成本体系化”。在实际方法上,鸿海是把整个流程环节拆开来看,分成了“产品成本”和“管理费用”两大项,这两大项又再重新细切,如“产品成本”里,又分割成七项因素:“材料成本”、“加工成本”、“测试成本”、“包装运输成本”、“质量成本”、“库存”、“固定资产”等。每一个项目里都有一个分控制系统。比如在工管方面,从进货的精准度、设备设计的精准度等,加上现场的“广告牌管理”,及引入“六标准差”、每日报表解读等,都充分体现了全系统成本控制的理念与文化。
这么多步骤、这么多系统,鸿海似乎已把制造成本控制提升到一种艺术的境界。“鸿海很清楚自己的优势,不在于先行开发市场,而在于效率和成本,”花旗美邦银行曾这样分析鸿海竞争力,“在市场上让别人先冲,等到科技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及市场规模够大之后,鸿海就举着价格大旗毫不留情地大举进军。”在这种全系统“控制成本”的文化之下,鸿海各事业部喊出了“赤字接单,黑字出货”的目标。所谓“赤字接单”,就是用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接下订单,但是经由“制造”、“营销”等各环节的努力,压缩节省成本,用充满竞争力的价格顺利交货给客户,同时自己也能获利,达到“黑字出货”。事实上,当鸿海几乎每一个主打产品都在“赤字接单,黑字出货”时,它的价格优势就成了全球业界战无不胜的必杀技。产业垂直整合在严酷的环境中,鸿海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成为了一家“骁勇善战”的公司。1997年,鸿海从韩国lg集团手上抢下了苹果电脑的订单。1999年,鸿海北上成立了昆山富士康企业集团,下设13家公司,总投资2.36亿美元。2001年,郭台铭在北京设立了富士康精密组件有限公司,此后又宣布投资10亿美元兴建富士康(北京)科技工业园。与在中国大陆的布局同时进行的是鸿海的全球布局。2004年1月15日,随着在墨西哥赤瓦瓦州的摩托罗拉工厂升起了鸿海的旗帜,郭台铭又完成了他在美洲的产业转移行动。把美国本土的厂房尽量往南移,以节省成本;而无法迁移的据点,要么转型成物流或研发中心,要么快速关闭。而就在此之前,鸿海已成为台湾第一家完成欧、美、亚三大洲并购的公司,鸿海的地图已从平面变成了立体的球才能全部展示。近年来,鸿海积极致力于新的、高利润业务的开拓。2004年3月,鸿海旗下富士康捐赠3亿人民币给北京清华大学,成立纳米实验室,同时又投资了10亿美元成立以通讯为主的北京高科技园区。同年6月,鸿海又宣布投入200亿人民币,要积极跨入光电显示器的面板(tft-lcd)领域……郭台铭所有的这些新行动,无非是想继续占据it代工业的战略高点,正如郭台铭最早认识到大陆对于it代工企业的价值一样,现在的郭台铭认为只有占据了技术的高地后,才有可能拥有未来。把最好的留在家乡“过去山西人很穷,在土地不肥沃的环境下养那么多人很困难,所以山西人在这种环境压力下只有走出去,逆境中成长会更结实。”郭台铭举了个例子:“法国好的葡萄酒,它所用的葡萄都是生长在贫瘠的土地里,没有水分,缺乏养分。葡萄为了吸收水分,它的根一定要扎向土里更深;为了见到阳光,它的叶子会拼命地向外伸展。恶劣的环境激发强烈的求生欲望,它的生命力就很旺盛,所以这样的葡萄酿成的葡萄酒才够上乘。”太原富士康,是除晋城外,鸿海在山西大力打造的基地之一。2003年,郭台铭投资约10亿美元,2004年1月开工,目前是生产铝镁合金机壳、机构件,以及散热器为主。富士康在这里预计达到8万人的规模。年营收约达25亿人民币,预计未来5年内,将可达5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郭台铭立足太原,着眼于原物料的就近取得,他还要将太原打造成一座“世界镁都”。太原的营口地区,镁矿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储量约25亿吨,占全中国总储量的85%,占世界储量五分之一。一手打造出全球最大电子代工制造王国的霸主郭台铭,20年前,引领台商风气之先在深圳落地发展,20年后,郭台铭又只身在家乡山西洒下更多种子,未来的“帝国版图”值得期待。郭台铭语录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以身作则,独裁为公: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民主是种气氛,让大家都能沟通。但是在成长快速的企业里,领袖应该带着霸气。
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沙场上,而不是回来拿奖章的人。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自己只是一只地瓜,长在森林里,结果被别人发现长得很大了,都来争相观看,结果踩坏了附近的农田,还要怪到地瓜的头上。格局,布局,步局。心中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事情的观察是: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失败是成功的妈妈,轻而易举的成功是事业大忌。策略、决心、方法,再加上有好的人才与组织去执行。成功的途径——抄、研究、创造、发明。事业成功的要素——意愿、专业、耐心。人才是历练出来的,而非天生的;人才是机会创造出来的,而非刻意培育的;人才是船到桥头有责任者自然成就的。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负“责任”肯学习,勤“动手”不怕错,守“纪律”重团结。接班人三条件——一是品德最重要,二是要有责任心,三是要有工作意愿(品德、责任感、肯做事),至于太聪明的人,则婉拒。郭台铭档案1950年出生于台湾,祖籍山西省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1971年台湾海专毕业,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工作。1974年成立鸿海(富士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1985年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2001年列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第198名。2001年鸿海(富士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名列《天下》杂志台湾1000大民营企业龙头,成为台湾科技界首富。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2004年以30亿美元身价蝉联台湾科技界首富。2005年,《福布斯》全球首富榜上排名第183位,资产达到32亿美元,成为台湾新首富。商业领袖进行时李彦宏:商业领袖进行时百度:高度决定成就速写:这是一个靠坚韧赢得尊敬的新时代互联网领袖,这是一个凭智慧谋得财富的新经济英雄。李彦宏和第一代、第二代商业领袖有着天然的区别——高学历,硅谷、华尔街闯荡的经历,发现机会的才智;李彦宏又拥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企业家共同的品质:坚韧、势不可挡的进取心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成功气质。2007年12月10日,全球最负盛名的商业杂志美国《商业周刊》评出了2007年度最佳商业领袖,李彦宏荣列第四。这是一个伟大的荣誉。李彦宏的获奖不仅是有史以来获此奖项的最年轻华人,也是获得此项大奖的首位亚洲互联网企业领袖。《商业周刊》在阐释李彦宏获奖理由时说:“比尔?盖茨和鲍尔默似乎应该和李彦宏先生坐下来谈谈。这位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创始人兼ceo已经做到了微软没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打败google。无论google如何努力,百度还是不断扩大领先优势,大大超过了它的美国对手。”和比尔?盖茨一样,李彦宏是天蝎座。按照星相大师的说法,这个星座的人都有极为迫切的、势不可挡的向上心,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忍不拔,并且深谋远虑。李彦宏觉得自己是非典型天蝎,他没有那么强烈的权势欲,但他的冷静足以让任何一位竞争对手都必须重视他,也是使他成为“全球最佳商业领袖”的当然理由。他更像一个指挥大师纳斯达克的神话已经造就了过无数的财富英雄:张朝阳、丁磊、盛大陈天桥……2005年8月5日,纳斯达克迎来又一个中国财富英雄。他就是百度总裁李彦宏。上市第一天的百度,股价飙涨350%,收于122美元,按照当天股价计算,这个公司一夜之间产生了八个亿万富翁、五十个千万富翁、四百个百万富翁。在高盛员工们的掌声中,37岁的李彦宏就像刚刚指挥完一场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从舞台的中心走向边幕。当他走到门口时,掌声依然在振荡,李彦宏又退了回来,他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优雅返场。
第9节:中国商人 新晋商
一年之后,李彦宏将神话继续演绎。在现在的纳斯达克,也只有百度和网易长期“霸占”中国概念股的龙头位置。百度创立之初,所有人都觉得李彦宏是在跟google的风,技术上既没有独特之处,还偏安一个区域市场。何况和google这样的巨人同台竞争,熟悉的朋友们都劝李彦宏放弃这个领域。然而,在那个寒冷的互联网冬天,李彦宏先知地感受到,百度一定能成功,成长为一个与google同样成功的搜索引擎公司。现实很快证明了李彦宏的判断。在2006年6月“百度”新一轮融资中,google成为“百度”的新股东,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关系。此前,在中文搜索引擎的王者之战中,百度一直位居上锋,但这是一场持久战,李彦宏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的对手不止一个google,微软msn也正全力扑向中国市场,本土厂商如搜狐的搜狗、新浪的爱问,以及吞并了雅虎中国的阿里巴巴,也都亮出锋利的爪子。此后的道路,只会比以前更加险恶。李彦宏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这个刷新纳斯达克数项纪录的新贵,看上去风光无限,其实也是凡人凡胎,经历了所有企业大体相似的五味杂陈、甜酸苦辣。作为亚洲最大的网站,在扑面而来的鲜花掌声中,同样接受着尖刻指斥:mp3风波、google的威胁、竞价排名争议、版权官司,以及曾经有过的弹尽粮绝、迷茫失落。而回忆当初的决定,李彦宏用“专注”一词来解释为何没有放弃中文搜索。“诱惑太多,转型做短信、网络游戏、广告的,都马上赢利了,我们选择了一条长征的路线,而且几年来一直没有改变。”有人评价百度的成功在于: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准确。头脑冷静,不跟风,不抢潮。用这句评语描述其创使人李彦宏的性格特点也是非常适当的:他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百度创业,靠的不是突发奇想,搜索引擎不是一个噱头,李彦宏坚信,它最终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事实也确实如此。认准了搜索引擎,认准了竞价排名,认准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认准了前途利益所在。接下来的执行,哪有徘徊迷茫的工夫,“我是个心理素质不错的人,自我调整能力很强,能比较快地走出低潮。”他的员工用“可怕的冷静”来形容这个永远微笑着的老板。朋友义气、感情用事,都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说服李彦宏的路径很简单,就是讲道理,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首先要告诉他这究竟能为百度带来什么商业上的好处。你应得的利益,他会主动为你争取,但一般来说,他与多数人都会保持一种微妙的距离。”就像对媒体,他也一直保持着适当、有分寸的距离,仿似亲近,实则疏离。自从那场著名的财富游戏之后,这个有着偶像外表的年轻男人就被罩上了神话的光环,然后是关于他的铺天盖地的报道,求学、创业、幸福家庭,无懈可击的顺利和完美。但公开的只是表面,他的内心,从不对外开放。暂时胜利只是一杯咖啡余秋雨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感叹:行者无疆。是呀,对一个在路上的人来说,只要有方向,就有路。对李彦宏来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是为行者无疆。如果我们从“百度”创业向前追溯李彦宏的成长往事,我们能感受到李彦宏的感慨。百度“一步一个脚印”的渐进,亦步亦趋不忘自信自我;李彦宏的路坚定而又踏实。这个出生在山西阳泉小城的孩子,小时候并没有多大志向,家里面3个姐姐1个妹妹,混迹于女儿国,造就了他性格里腼腆温和的一面。因为常跟着父亲去看戏曲电影,他一度迷上了戏曲,在家里也经常演练一番,把床单系成战裙,拿棍子当枪哗哗地耍。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还考上了。如果成长规划被坚持,人们可以期待在山西阳泉出现一位梨园精英,但同时,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在幕布拉开时,首先冲上来翻跟斗的,是一位才华被严重浪费的名叫李彦宏的小喽罗。
对于李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这与现在百度坚持的“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想极尽所能发挥一种影响力,只是在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上了中学以后,他迷上了古诗词,作文也常被当作范文颂读,可这个实用主义者在文理分科时还是放弃了兴趣所在,选择了更多出路的理科。但在若干年后,他为自己的网络搜索引擎公司起名时,却从辛弃疾的《青玉案》中获取了灵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在百度总部,除了卫生间,李彦宏给每一间办公室都用词牌名命名,更了解中国文字和文化也成为他和google竞争时的一枚利器。而后是一帆风顺的求学创业之旅,从山西阳泉到北大校园,到美国大学,到华尔街,到硅谷,再到充满希望的北京中关村。他曾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资深工程师。他为道琼斯公司设计的实时金融系统,迄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华尔街各大公司的网站,他最先创建了esp技术,并将它成功地应用于infoseek/go的搜索引擎中。1999年底,李彦宏抱着复杂的心情选择了回国创业。而这一次创业,正赶上了互联网的泡沫破灭,很多人都对他摇头,包括当时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先驱和领导者张树新。“你怎么这么过时,现在还搞搜索引擎,搜索都诞生好几年了。”李彦宏回忆这段人生抉择时说,“我小时候有很强的不服输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在硅谷已百万美元身家的李彦宏,在美国可以住不错的别墅,回国创业时,却长期住在北大的资源宾馆。在他的意识里,创业本身就是应该是艰苦的,创业激情可以淡化生活条件的落差。同时,他想到,如果自己住的比较好的话,会给其他的同事一种贪图享受的印象,产生一种隔阂。身先士卒、同甘共苦,这种行事风格是否就来自他小时候爱听的评书《岳飞传》,无从可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百度,就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的这种巨大的鲲鱼搜索,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它不需要做秀,它在深海潜行,吞吐之间,海量信息已被过滤。尽管它的首页仅有4k,但它却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长久以来,这个庞然大物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直到2005年,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而百度的惊艳,是国际性的。中国的互联网上市,通常只是对中国国内有影响。对每周都有上百家新公司上市的美国人来说,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但百度上市当天,ipo团队遇到不少的华人,他们都说百度给中国人争气,很有脸面。中国公司不是可以随便贱卖的地摊货。当李彦宏出现在纳斯达克大楼前的街头时,许多刚刚在电视幕墙上见过这个中国年轻人的热情游客,纷纷过来合影,李彦宏谋杀了无数数码相机的存储空间。让李彦宏印象最深刻的照片,是他把西装脱下来背在身上的那一张。这符合他的心境:“我更像一个旅行者,现在走到了这一站。但这个地方不是我的家,我只是到这里来,为了证明自己做到了一些想做的事情。”“完美男人”理想新生活过去的一年,对于李彦宏最大的欣喜是,他的妻子女儿都回国了,结束长达年的两地相思。在离婚率超高的海归群体里,他们算是一个异数。尽管并没有多少时间尽享天伦,但在家人的生日,在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他会送上亲自挑选的鲜花和礼物,并安排一个小型的庆祝仪式。是的,被贴上“完美男人”标签的李彦宏有着女人梦想中的一切:财富、学识、修养、风度、性情,甚至责任心。
而谁也不会想到谨慎稳重的他竟然是“闪婚”一族,会因为一见钟情和一个认识不到6个月的女孩结婚。当时,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马东敏正在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相识于一次中国留学生的聚会。没有教堂,没有party,婚礼简单到只是去找一个法官给认证一下。他们甚至没有合适的衣服。马东敏终于找到一件可以称为礼服的衣服,粉红色的,纱质,只适合夏天穿。她的爸爸只能感慨,这孩子怎么把破布裹在了身上?李彦宏则穿了件他出国的时候带来的旧西装。那是1995年的10月10日,事实上,他们在7月份已经决定结婚。“我觉得要透过现象来看一件事情的本质。我这个人一旦认准的东西,就坚定不移,而且从来不后悔。有意思的是,我到现在还不明白她当时为什么只用6个月也能想清楚。”而李彦宏有今天的成就,马东敏功不可没,“她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她是个急性子,做出决定马上会行动,而我属于慢性子,考虑周到了才去做。我们的性格是互补的。我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喜欢冒险开拓的人,而我的妻子是。我回国创业前在硅谷当工程师,觉得种种花草也挺开心。但我太太鼓励我去加入公司。在百度的冒险创业历程中,每一步都是她推着我向前走。”他们依旧在自家的院里种瓜种菜,豆角、黄瓜,花开花落,每年都会品味一次收获的踏实感。对于福布斯富豪榜第17位的排名,李彦宏完全是事不关己的陌生态度,在他看来,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让自己生活得幸福,比那些变幻的数字更重要也更实在。经历了创业阶段昼夜不分的劳心劳力之后,他发现,生活除了工作以外还有很多含义。花草、打高尔夫、爬山、带着家人周游列国、体味最平常的快乐,那是他退休后的理想生活,似乎并不遥远,三年或者五年。关于李彦宏和百度的未来,充满无限遐想,他海量的财富,他年轻的身影,他丰富的智慧,以及他为人处世的严谨,都让他自身充满无限魅力。关于财富,李彦宏恬淡而平静。他说,如果把财富看得更广义,那它应该意味着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否拥有幸福的生活。很多人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候不见得能够理解这种想法,但是一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仔细想想,这个非常的重要。李彦宏档案山西阳泉人,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公司总裁。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国,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美国8年间,他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国际知名企业infoseek资深工程师等高级职务。他对全球搜索引擎业有着巨大贡献,他在全球最先创建esp技术,同时由他发明并获得美国专利的“超链分析”技术被全球搜索引擎采用。1999年回到北京,创建百度。如今百度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常使用的中文网站,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2005年8月,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在李彦宏领导下,百度不仅拥有全球最优秀的搜索引擎技术团队,同时也拥有国内最优秀的管理团队、产品设计、开发和维护团队;在商业模式方面,也同样具有开创性,对中国企业分享互联网成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百度也是全球跨国公司最多寻求合作的中国公司,随着百度日本公司的成立,百度加快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李彦宏语录有人读懂了财富,却没有读懂尊严。容易,能容则易。无人理睬时坚定执著,万人艳羡时心如止水。聪明人把简单的东西演绎的很复杂,智慧的人则把复杂凝练为简单。现代人不是各种资讯太多,而是关心的东西太少。人生就像挤公共汽车,你上去的时候感觉很挤,但只要你愿意晃荡,挤来挤去总能找到个不挤的地方,偶尔还有一个座。
吃饭吃到饱,喝酒喝到醉,帮人帮到底,干活干到累。外来的压力和内心的能量刚好匹配,那就没有压力了。什么人最累?说谎的人最累,他得花很多力气跟自己较劲。重要的是:只做一件事。管理者的决策是这样形成的: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投资的关键是:投对人。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不管怎么去做,一切只看结果。贾廷亮:靠信念智慧勤劳取胜大土河大手笔源自实力速写:大土河集团总裁贾廷亮作为一个谜已经被议论好几年了。但无论外界如何议论,不管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底下,贾廷亮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着——不参加媒体的任何活动,不对市场行情发表任何看法,甚至看不起那些动不动就张扬的人,率真、强硬的性格让你无法把他和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商业巨子”联系起来。总是强调自己是“赶毛驴车出身”的贾廷亮,却拥有一个成功商人的全部素质。讲诚信且能力突出是贾廷亮最明显的特点,他的办事效率之高,在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之间得到一致的认可。机会不给没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贾廷亮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愿意“跟着感觉”走,事无巨细都喜欢自己作决策,然而他一手打造的大土河却连续三年成为业界翘楚。求大——源自信念和效率贾廷亮低调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离不开他的大手笔。1985年创立山西大土河焦化责任有限公司,经过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一家煤化工深加工的资源综合企业,不仅炼焦、采煤,还拥有16座大中型煤矿,并开着电厂,加工镁合金,成为吕梁最大的焦化企业。“大手笔不是我刻意的目标,在我,把事情做好是一种信念,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认可。”贾廷亮如是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焦炭市场的行情非常差,堆积如山的煤没人要,工人工资几个月发不出来。当时贾廷亮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向来不怕困难,越困难越能显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魅力,只要能挺住,我就能做大!正是这种不怕困难、别人挺不住我能挺住的信念支撑着他,并最终开始气势非凡的“做大”运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敢于投入过亿替政府修路也是靠这种信念的支撑。或许是年轻时候用麻袋背着煤炭去卖的经历,培养了贾廷亮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信念。大土河之所以能充分利用卖方市场的主动权,对国际市场的买方进行选择,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诚信固然重要,贾廷亮的办事效率更显现出其作为一个优秀商人的素质。不光是中国人,就连和他谈判的老外,也经常竖起大拇指对他的办事效率大为称赞。“他去一趟美国,时间最短的时候,一个来回大约就是两三天的时间,从离石出发,司机把他送到太原,然后在太原或北京转乘飞机。一下飞机,他根本不做任何停留,就直奔他和生意伙伴约好的谈判地点,时间分秒不差。生意谈完了,马上回国。”“美国人之所以愿意跟他合作,除了因为他的焦化产品质量高,每次抽查都不会因质量问题卡住,还因为他办事效率高,简直是雷厉风行。”同行感叹。一直在做大的大土河公司,其企业运行的管理标准都是按照国际标准来管理的,而在财务的管理上,大土河公司也已经实行了几年的模拟上市财务运行标准,这种运行管理状态无疑将帮助大土河在上市的时候平稳运行。奇迹——靠的是智慧和勤劳有关大土河有着太多的辉煌,有人曾这样形容过贾廷亮:制造了一连串开发史上的奇迹,他做的项目几乎做一个成一个。贾廷亮说,“没有奇迹,是做事的智慧和勤劳所致。”外界不知道他的资金“从哪来的”,贾廷亮说“资金的运作是一门科学,特别体现一个企业的智力,如果掌握了规律,一切都很容易解决”。
贾廷亮坦言,他的资金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除了自有资金外,就是朋友借给的。在他看来,有了一定的启动资金后,并须采取“以快制胜”和“以点带面”的办法进行滚动开发,盘活资金。要实现这一方式,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勤劳——“你得通过你的勤劳,保证每个环节都不出错,都能紧密衔接。”首先在产品质量上你得勤劳,质量不好,卖不出去,资金链就断了。大土河能引领行业之先,在国际市场闯出一条路来,被认为和贾廷亮总是下工地分不开。甚至每年初二,贾廷亮都会亲自下矿井慰问一线工人,整整坚持了二十年。可以说大土河的整个策划和布局也都由他亲自操刀进行,正应了老庄的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贾廷亮毫不夸张地说:他今天的成功,第一要感谢邓小平的政策;第二要感谢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低调:不是怕“露富”,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在媒体上,你很少能见到贾廷亮的面孔,很少能听到贾廷亮针对什么现象或政策发表了观点。贾廷亮凡事都强调“低调”不是怕“露富”,而是他做人从来很低调。不仅是体现在“不做太多的宣传”,更主要的还体现在做人做事的态度上:做事要先想到对方,不要总是想自己,越想自己越觉得不划算,也就是做事要讲求能做到双赢。贾廷亮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只能用勤劳来换取收获。我家祖上世代都务农。只有我一个人出来了。他们教育我,做农民也好,出人头地也好,一定要守住一个诚字。要以诚信待人,不骗、不哄、不诈、不欺、不害,记住这五点,做人就不会吃亏。”贾廷亮低调的做人做事风格体现在对企业的利润预期上便是:“山西的能源企业有几千家,有很多是‘老革命’。我们就只能用自己的特点去赢得商机。别人没有做过的,我做。这点体现在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则是:讲求循序渐进,做生意找准切入点,打牢根基。”因此,贾廷亮非常注重务实和诚信。这在平时的为人处世和投资决策以及经营管理中,都会不知不觉体现出来。向善——达则济天下贾廷亮投资13亿元的凤山教育园区是通过搬山填沟而建成的,交通便利,园区建成解决了11340名学生的就读问题。论其投资额和师资,在全国都排得上名次。再算上历年来贾廷亮在公路建设的捐赠,一向行事低调的贾廷亮成为了最慷慨的山西人之一。贾廷亮说:“从小就有两大愿望:教育与修路。在我用三轮车运送煤块的时候,就自发组建过‘三人修路小组’。后来企业发展了,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建大流公路。曾经没有好好上个学,现在富了,就希望在吕梁地区建设一所全国一流的大学,修建凤山教育园区只是我这个理想的第一步。”2006年贾廷亮引资建设的一个循环经济项目奠基开工仪式在离石区信义工业园区举行,这个园区的完全建设投产,将可以实现年利税值总额16亿多元。在这次大会上,贾廷亮坦言了自己的发展打算,也阐述了自己的财富观。“说句老实话,我本来用不着这么折腾。我本人原来是个赶毛驴车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能吃饱就知足了。幸运的是赶上了党的富民政策,靠着我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大土河公司发展到了今天,我已经非常满意了,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园区?原因是我的日子过好了,还有许多人的日子过得还不好,我想为社会多做点贡献,为政府多做点事、多分点忧”。贾廷亮觉得经过这么些年的奋斗,现在事业有了成就,这一方面是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是与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支持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是家乡的故土、文化和父老乡亲的滋润、养育、关爱的结果。因此,自己理当回报社会,特别是回报养育自己的故土和父老乡亲。贾廷亮在不同场合,说过自己从小吃过很多苦,当时自己就立志一定要努力打拼奋斗,来回报帮助过自己、教诲过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人们。这些信念,化成了他今天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他从事慈善与公益捐赠的最原始驱动力。贾廷亮每每说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里一片真诚。
在他身上,“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员工不是打工者,是荣辱与共的奋斗伙伴“不要把学历看得太重,学历并不是绝对的因素;学历再高,如果没有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思想,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是没有用处的。”贾廷亮的用人观也是以实出发。目前,大土河已经发展到约有员工上万人。贾廷亮在集团的干部培训会上系统阐述了他的人才观:“我不管你们什么学历,你们的知识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也没有通过历史的见证。无论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担负重任的都是脚踏实地、真心实意的人。”贾廷亮忠告自己的员工,“对企业而言,只有认同我们企业的核心理念,具有服从意识的人,才是我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尽职便是称职,管用便是有用!反之,文凭再高,理论再好,不能为我所用,不能派上用场,相对而言就是没用。”贾廷亮的管理原则很简单,从精神上把员工当家人,再就是待遇上,让员工得到利益。不要认为他们是在为你打工,要看作是荣辱与共的奋斗伙伴。变是财富,不变的是人生相隔3年记者两次面对面采访贾廷亮,三年中,变得是财富,不变的是他的低调、智慧和勤劳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三年前,大土河公司生产的特级冶金焦在国际市场优势突出。产品90%以上出口,主要销往美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而大土河焦化出口焦炭109万吨,占到全国出口焦炭总量的7.79%。当时,贾廷亮断言:“如果能做大做强,将会给大土河带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契机。”果不其然,三年后的今天,国家商务部焦炭出口配额下放,公司获得的配额数量,位列全国第四,山西省第一。3年来他的率真、低调、智慧和勤劳的做人方式依旧。他依旧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个“赶毛驴车”的农民,依然不忘踏实做事的处事原则;一身和三年前相比没有发生变化的着装风格说明他依然还像过去一样,随时随地下工地:他还依然和过去一样不说话时一脸沉静,一说到激动处毅然挥着胳膊。看得出,三年来,尽管岁月在变,贾廷亮的财富在变,但他做事、做人的态度却没有变。大土河攻略中国人对很多成功人士尤其是富豪们总是充满关注,充满各种猜想。大土河在变数较多的能源市场是如何挺过一波又一波的风浪,做大做强而且屹立不倒,他和他的企业主要胜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没有投机之心。就像贾廷亮自己总结的那样,本着生意应当植根于市场的朴素想法,不生投机取巧之心,踏实做事。其次,资金来源不完全依赖银行贷款。因此,他信奉自己把事做好,不求别人。第三是对市场独到的把握。由土焦到煤矿,由一个到两个,由煤矿到机焦,到煤焦集群化,再到现在的煤焦化产业链延伸。贾廷亮的基本积累就这样一步赶着一个点,在不知不觉中资本迅速壮大。以上三点,再加上贾廷亮的低调,才能于不经意间将企业做大做强,而这正像《周易》提倡的一个古老的道理:阴阳相生,否极泰来。贾廷亮的成功至少表达了这样的意义:在这个经济体制急速转型的社会里,商业机会是大量存在的,没有什么先赋性的或后致性的因素在决定谁能或谁不能把握这样的机会。城里人能够成功,农民出身者也可以成功;高学历者能够成功,低文化程度者也可以成功;现代规范管理者能够成功,传统方法管理者也能够成功。这就是一个转型社会在塑造富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多样性。你尽可以保持对富豪发家史的探究兴趣,但在把那些富豪与自己作某种比照时,一定要注意你的比照目标:你要是寻找自己与他们在能力上的差别,那就不要仅仅着眼于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你要是寻找自己与他们在道德水平上的差别,那就不要仅仅考虑优点和缺点的问题;你要是在寻找自己与他们在运气上的差别的话,那就要注意:不要把成功统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把失败统统归结为外界环境的不理想。或许靠信念、智慧、勤劳取胜是一条永恒的成功之道,这正是贾廷亮带给我们的启示。
贾廷亮语录论为人:正直、诚信。论做事:实干、效率。论处世:人要善于深藏不露,捧得越高摔得越惨。多做事少说话,赚钱不要让满世界的人知道,对外要持节自守,谨言慎行,要懂得保障自己。论人才:做一个高尚的大土河人。贾廷亮档案1958年,出生于山西省吕梁离石。1978年,贾廷亮有了自己的毛驴车,倒腾着拉煤、拉石头,赚点钱养家糊口。生活开始有了转变后,1984年开始自己在当地烧土焦,贾廷亮由此开始走上创业之路。1986年,土焦炉子被叫停后,贾廷亮迅速适应环保政策的变化,很快将自己的土焦炉改成了平厢炉,而当时烧土焦的人却普遍没有这种勇气。1988年,贾廷亮的毛驴车几年中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小四轮,踏上商旅之路。2002年,正是焦炭市场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再次把关注的目光盯向了机焦的发展,大土河公司60万吨的机焦上马了,这一次,机会走到了贾廷亮面前。2005年,大土河已成为一个集采煤、选煤、炼焦、发电、镁合金及化工产品加工、运输为一体,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综合性生产企业。拥有职工9100余人,总资产达37.2亿元人民币。2006年,大土河生产焦炭160万吨,销售焦炭1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4.24亿元,利税4.04亿元,上交税费2.07亿元,成为山西省龙头级的能源企业。美锦能源:大象无形做事如山为人若水速写:2006年11月2日,“福布斯2006中国富豪榜”在北京发布,清徐县山西美锦能源集团的姚巨货家族财富比上次评选增长了31.4亿元人民币,以40.3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排名第41位,并取代海鑫集团的李兆会,一跃成为“福布斯”山西新任首富。山西美锦能源集团是在美锦煤炭气化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扩充的基础上,为集中统一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于2003年3月组建而成的,是山西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潜力最好的煤炭综合利用、开发的民营企业,业务涉足原煤、焦炭、煤气、陶瓷、冶金、餐饮、煤化工、洗精煤、微晶石、金属镁、房地产、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型建材、石油燃料、资本运营、进出口业务、铁路和公路运输等十八个领域。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大开发的时代,而作为山西能源行业的领航者之一,姚家不仅仅在圈地创业,他们还是循环经济的倡导者,他们在改变着城市面貌的同时,还改变着资金以及其他相关者的生命质量……70年代起家,80年代发家,90年代二次创业,连续三年跻身《福布斯》富豪榜。作为中国所剩无几的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姚巨货是个异数。回首姚巨货激荡而充满艰难的人生路和创业路,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做人像水一样往低处走,坦荡如大海之谦下;做事像山一样耸立起来,巍巍乎如高山仰止。姚巨货和他所创造的事业经得起时间和人心的检验,而更为难得的是他有一颗平常心,因奋斗而成功,因积德而宽心,因行善而光荣,这是姚巨货不曾改变过的准则,也应了“德者聚财,福泽天下”的古话。少小千里赴戎机姚巨货,13岁成为抗日儿童团骨干,曾为县政府到日寇占领的县城刻公章,冒着生命危险而出色地完成任务,还曾与地下工作者李二铁在夜黑风高之时,偷袭过日伪炮楼;15岁为游击队站岗放哨被阎锡山的部队抓获,严刑拷打之下,丝毫没有松口;17岁带枪投奔了解放军,其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还在天安门接受过毛主席的检阅。可以想象,当年飒爽英姿的姚巨货挥舞着驳壳枪为新中国浴血奋战,成为了一名响当当的军人。血与火的考验,历练了他的性格、磨炼了他的精神。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现在想来,当年的经历对他后来坚韧不拔的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多年以后,姚巨货仍然对那段岁月充满怀念。军人的正直、顽强、诚实、守纪锤炼了姚巨货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个性和品质。对姚巨货而言,任何一种其他的成长路径都不可能令他如此受益。23岁那年,姚巨货因突出的工作能力和表现被任命为平泉乡书记,这其实也是为他日后从事企业管理做了必要的素质积淀。上任后,姚巨货在全县带头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且把这个初级社越办越好,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偶露峥嵘的姚巨货意识到,许多事情不过是“脑子灵一些、心地诚一些”就迎刃而解了。文革开始后,姚巨货就失去了领导权,只是负责马峪信用社的筹集资金工作。在此期间,他曾顶着巨大的压力,从信用社借钱给县里的广大干部发工资。而且姚巨货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保护了几位老干部,稳定了边山民兵队伍。能在文革中,敢于逆风潮而行,这足以证明一个人的人格,如果说军旅生涯为姚巨货打造了成长的阶梯,那么从政经历则让他的品质和意志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锤炼,这正是成为一名卓越领导人的前提条件。人生之寒冬进入八十年代,姚巨货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至为深刻的转变。有机会当采购的姚巨货,先人一步感觉到了季节和时代的变迁。于是他当机立断,1981年带着两个儿子,贷款12000元,买了两辆汽车,打算搞运输。谁也没料想到,改革的形势会在1981年底急转直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颇有些“左”的宏观调控在1978年后第三个年头开始了。两次发文不允许私人购买汽车、拖拉机、机动船等大型运输工具从事贩运,后来的改革实践证明,这样的文件无疑太过保守。受这条政策的影响,老姚一家就被当作资本主义来对待,上头说是好多人连自行车还买不起,你们还买汽车。就这么一条现在看来甚为荒唐的理由,县里组织了十几个人的专案组开始审查。之后就把老姚逮捕了,整整在监狱里关了八个月,两台车也都给卖了,银行贷款也天天追债,老姚的妻子哭得双目失明,几个儿子分头给老姚跑平反。这次巨大的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姚家的一次转折。正所谓否极泰来,如果你能挺过人生的寒冬,那春天也就不远了。到了1983年,姚巨货的冤狱生涯结束了,政府给他平了反,承认当时受了“左”方针的影响,造成了姚巨货的无端入狱,并答应赔偿4.5万元损失。老姚却表示,平反理所当然接受,至于赔偿,自己全部捐作党费。老姚说,自己是个党员,党章里的内容就是自己做人的信条,不会因为坐牢而改变;过去的困难只是心底的泪水,自己会用更坚强的意志去迎接未来的坦途。心如坚石姚巨货身上有一种强硬的性格,老姚自己也将这一点看成度过很多难关的主要原因,他说:“遇到难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的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且坚定地按你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要让外界的压力影响你的决策。”1984年,老姚承包了运销业务,还与人合股开办了清徐煤炭加工厂,出任厂长。期间最难的时候,所有的合伙人都退股了,只有老姚咬着牙撑了下来。直到1985年1月,老姚创建了山西第一家租赁国有企业铁路站台的私营企业时,老姚的事业才走上了快车道。回首创业历程,为积累第一桶金的奔波,以及险象环生的冤狱,都让姚巨货变得坚强而有韧性,同时更多了一份平常心,体验了人生拼搏与成功、思索与前进、幸福与烦恼交替的过程,明白了人生和事业的内涵和底蕴。到了1986年,老姚采取扩股集资和贷款的办法,开始购买车皮。到了1987年,老姚已经拥有了200多节车皮。到了1988年,清徐姚家已经名动山西,被某位省领导评价为“三晋第一户”。也就是在这一年,老姚招贤揽才,他从事业的飞速发展中,由衷地觉得,个人是一塘水,可能你自己认为你的世界很大。如果只进不出,水塘里的水就会变臭。大口进、小口出,让水流动,水能保持清澈。水清了,路过的人就愿意在清水里洗洗手。
老姚做企业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专注、简单、持久和执著。专注既是认真,也是专业,懂市场;简单既指个性坦荡,也指老姚为企业设定的发展模式简单明了;持久,既指老姚的恒心,也指他的长远眼光,永续经营;执著,既指他为企业设立的目标明确,又指他做事顽强坚持的精神。大舍大德老姚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对国家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大家公认的。正如他所言:“水有源,树有根。我为什么能办了企业,挣了点钱?乡亲们说我一是有能耐,二是人缘好。有人缘还说得过去,要说有能耐,那改革开放前我姚巨货就没能耐,改革开放后就有了能耐?能说得过去吗?我现在成了一个有点影响的企业家,还不就是靠了党的好政策,靠了政府的全力扶持,靠了乡亲们的多方帮助,才有了今天。我家祖祖辈辈是穷苦农民,过去缺吃少穿,想帮乡亲们也没这个能耐呀!现如今好了,有点钱了,我是铁了心,这下半辈子就是要一心一意为乡里乡亲脱贫致富多多出力,为咱们这个好社会多多奉献!”老姚从1994年开始为清徐县城居民免费铺设煤气、暖气管道,1996年正式免费供应煤气、暖气。十几年过去了,直到今日也没有向县城居民和城郊农民收取一分钱。县政府有关部门特地为老姚算了一笔“总帐”:清徐县有30万口人,县城是10万人多人。就按10万人口计算,老姚实实在在是每年免费供应纯净煤气5000万立方米,采暖蒸汽7.2万吨,热能33万吉焦,总价值6100万元,12年就是7.22亿!这还不算基建时购买有关设备以及铺设煤气和送暖管道所投入的一批巨大的资金。清徐县的有两条大道贯穿县城的东西和南北,文源路贯穿东西,美锦大道横贯南北,两条路都是高质量高标准的柏油大路,群众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最宽19步,最窄14步。老姚为了这两条路,也进行了数额巨大的捐赠。20年来老姚共向社会捐款8286万多元,平均每年捐款414.3万元,也就是平均每天捐出1万多元。老姚做公益事业异常慷慨,但自己住的家却很俭朴,一如普通的农家,晚上睡的仍是一盘土炕,天冷了就用煤烧炕,冬天用的依旧是土暖气。老姚从2006年投资千万元左右开始修建清徐县仁义村寄宿制小学校,共有30多个教室,可容纳1000名学生上学,还设有学前幼儿班,建成后被评为“太原市小学最佳校园”。正如老姚所言:咱们的学校,不建是不建,要建就要建好,起码要保证它15年不落后,现在这个社会什么都比不上人才珍贵,要出人才,就得有培养人才的好场所,这好比要长好庄稼就得有肥沃的土地,是一个理儿。改天换地的仁义村老姚对农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不仅是小时候的影响,而且也跟他在当村支书期间致力于农业建设,有莫大的关系。那是一种骨子里的感情,只要想到生养自己的这片热土,老姚心里就暖呼呼的、踏踏实实的。老姚在家乡非常受人尊重,原因很简单,他有一颗真心,把人当成人来尊重、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老姚觉得总书记的话很对,并且把总书记的话落到了实处。以前的清徐仁义老村是典型的山西乡村,一排排低矮的平房杂乱地堆砌在狭小的村落里,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泥土街……老姚早就有个念头,就是想把家乡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典型,让仁义村从自己这代人手里改天换地。经过反复勘测,老姚把仁义新村的新址定在太祁高速公路仁义大桥下面。定址之后,老姚建了一排排现代化的五层小楼,让全村940户村民搬了进去。并且,老姚还计划把老村拆掉,作为新村的二期用地。
新村建成后,老姚提出了进一步的“二一七三规划”。“二”是对仁义新村南北两架山——百龙山和磨盘山进行绿化美化,使其成为一大景观。“一”是治理一条白石河,建起一条几百米长的顺水坝,河中修三条拦水坝,可造地200亩。“七”是发起七项建设项目:免费进行仁义新村农家网的改造,不向群众摊一分钱;打深层井七眼,保证农田用水,同时保证生活用水,使农村可以像城市一样喝上自来水;新建和扩建学校(业已竣工);进行葡萄园公园建设,总投资已达300万元;开发葡萄园小区,总投资2000万元,建成上档次、有规模的,集吃住、旅游、购物、文化、贸易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商贸区,可安置2000左右的人员就业;“三”是实现村办企业三个目标:办好煤矿、酒厂、醋厂,安排130名村民就业。建生产煤气设施的厂和陶瓷厂,使100名村民就业。创办汽车运输和商业服务网点,安排劳动力200名。有关人员详细给老姚算了一笔账:综合建设新农村的各个项目,总投资为1亿多元。老姚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老姚对农民有着天然且深厚的感情,他与仁义村的村民打成一片,对所有人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任何人都能坦诚相待,以心相交。好多清徐的群众都说,老姚是好人哪,像个火盆儿,人人想近他。他胸怀天下,永远替别人、替家乡人、替社会考虑,这是他一生未曾改变的世界观。在他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不容易?容易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叫不容易。什么叫不简单?简单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叫不简单。什么叫不平凡?平凡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叫不平凡。老姚深深地热爱家乡的土地,一草一木都浸润着他的心血,一山一岔都留着他的足迹,他与这里的人民朝夕相处,呼吸土地散发出的气息。对于老姚,忘我地付出,更多缘自对土地的情感。同时他在追逐着一个梦,一个引领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世纪之梦。付出并快乐着在仁义村,有一座两层楼日夜传出悠扬悦耳的胡琴声、板鼓声和动听的晋剧唱腔。大楼外面挂着一个牌匾:太原贯中艺术团。这就是老姚创办的闻名遐迩的民办晋剧团。《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祖籍是山西清徐县,老姚就给剧团起了这个名儿。1996年3月,清徐县晋剧团出于多种因素很难维持下去,逐步走向解体。老姚不忍心让传统艺术就这么衰落下去,于是斥资几百万创办了太原贯中艺术团,走出了一条民办剧团的新路。剧团成立后,从编导人员到演员队伍到文武场的器乐演奏人员,其阵营堪比省市晋剧院。兼职演员中就有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田桂兰,主要演员有武文丽、杨志爱等21人,其中国家二级演员就占4名。太原贯中艺术团成立后,开始为全省农村免费演出,同时还接一些商业性的演出,商业演出的费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用途:一方面为了增加演职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剧团增加人员和设备。老姚有时候也亲自披挂上阵,唱上一段,和村里的老哥几个乐呵乐呵。从成立到现在,贯中艺术团的会客室挂满了锦旗,上面写满赞誉的词儿:“送戏到农村,服务到三农”,“戏有高雅;台无俗情”,“演技精巧,风格高雅”这一面面锦旗道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是老百姓对艺术团的肯定,是社会对艺术团的认可。家族教育姚巨货曾这样警示他的儿女们说:希望你们培养会做人、能做事的孩子,千万不要培养败家子。一定要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而且是有意义的事情。有一年春节,姚巨货把所有的孙子、孙女都召集起来,带他们参观完美锦集团每一个企业,然后对他们说:这些企业和资产都不是你们的,如果你们想要成功,就必须完全靠自己去努力。给后辈财富不如给他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终究属于社会,父母能做的只有给他良好的教育、基本的保障、健康的身心,仅此而已,有无成就一切全靠他自己。
老姚为人宽厚,对上级领导和普通百姓从来是一视同仁,他认为人和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尊谁卑,该怎么相处就怎么相处。正是抱着这样的人生观,让老姚既敢于就原则问题和领导拍桌子,也能和老百姓相处得亲切而自然。老姚为人随和,但对自己的价值观却执着地坚守着。步入商场多年,老姚从来都是干干净净地把事情做好,遇到背离原则的事,坚决反对,非常注意自己的社会影响。老姚这种厚道的性格,对后辈们的性格塑造也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最受尊重的不是财富奋斗的成功,让老姚觉得善心回报社会使生命更有意义,这才是人在心灵世界获得的真正成功。拥有了百亿主席的称号,人们纷纷探究他的成功之路,他说:“只是得到了机会和帮助,尤其是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在业内,他是敢于改写山西民营企业历史,迅速坐上能源行业领军宝座的人物。但他靠的却是能把复杂的人生和经商准则简单化,简单得只剩下八个字: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拥有财富之后,老姚乐于助人的天性更加突出,他帮助过的朋友和弱者更是无以计数。所以他和他的企业,得道多助。姚巨货常对人说:“树活一个根,人活一个名。人活一世,要为社会做点好事,只为自己图好活的人,那是没啥出息的。”老姚现在在想什么呢?当他得知山西省委省政府为了彻底改变革命老区人民的贫穷落后面貌,启动了“两区(太行山和吕梁山)”扶贫攻坚项目时,异常高兴。他初步打算在老区项目建设中投资66亿,让老区人民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在锦源投资39亿元,在燕沟、高岭、歇马头、郑家庄和太岳投资27亿元。主要是采用新的扶贫手段,进行开发式扶贫,解决当地群众的基础设施和就业问题,要以自己的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老区人民走向富裕道路,彻底拔掉贫困的根子。有时思考企业家的责任,除了为社会贡献财富、热心公益外,更重要的作用可能还在于他能够影响和改变很多人,因为他是个标杆,是个领头人。从老姚身上,我们可以明白,真理从来不是权力的奴婢。历史已经证明,凡是用付出来改变世界的英雄,历史终将擦亮他们的名字。姚巨货语录我家祖祖辈辈是穷苦农民,过去缺吃少穿,想帮乡亲们也没这个能耐呀!现如今好了,有点钱了,我是铁了心,这下半辈子就是要一心一意为乡里乡亲脱贫致富多多出力,为咱们这个好社会多多奉献!钱这东西实在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正如老辈子人说,钱从哪儿来,最后还要回到哪儿去。咱们家是有点钱,但这钱是社会的,我只不过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暂时掌管一下吧,说透了,我也是个‘过路财神’。诚信待人,生活俭朴。人,首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以及相关的组织、管理、表达、动手与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品质和能力,才能算是“德才兼备”,才可能实现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做人实实在在。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并且有自知之明,反对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欺上瞒下、贪功推过。做事踏踏实实。就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诚实肯干、敬业爱岗、遵时守信、尊重事实、治学严谨,反对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敷衍塞责、见利忘义。姚巨货档案解放后,曾先后担任清徐县仁义村党支部书记、供销社主任。1954年,任平泉乡书记。1970年,红旗公社工业部陶瓷厂、综合厂厂长。1973年,清徐县城建局工程队副队长。1976年,清徐县乡镇局供销副经理。1981年,开始创业跑运输。1984年,任清徐煤炭加工厂厂长,开始走上实业之路。1988年,任太原清泉煤焦集团公司董事长,同年被称为“三晋第一户”。
2000年起担任山西美锦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本公司董事局主席。姚俊杰:静水流深美锦能源:夺得千峰翠色来速写:谈吐间流露着优雅、平和,既温文尔雅,又不乏精明、霸气,姚俊杰用他一贯的慢中求稳,在创业过程中,一步步稳扎稳打,把每场硬仗都打得漂亮,且有声有色,让美锦集团终成大器。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领导者,姚俊杰承担的责任自然非同寻常,但是他所透射给他人的不是成功后的张扬,而是与生俱来的自然、亲切与和谐,这是一种经过岁月和艰难历练后的淡定与通达。在姚俊杰身上,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成功男人的内在特征可以是这样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他既是一个身负众望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同时又是一个稳健的兄长,堪称榜样的父亲,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合起来,那就是“看似寻常却奇崛”般的不简单。姚俊杰同时又是一个低调的商人,平时你很少能听到他的声音,更难得见到他本人。但中共清徐县委候补委员、县人大代表、市优秀企业家、模范共产党、特级劳模,省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又告诉我们,姚俊杰的人生和事业有着太多闪光的足迹值得我们去探究。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姚俊杰,1957年生人,16岁参加工作,20岁出头就当上西山矿局机电科科长,是当时最年轻的科长,其后又升任矿长,管理2000多人。1993年与父亲、兄弟共同创建山西美锦集团,担任总裁至今。姚俊杰在国企当矿长的时候,就曾有一句名言,会干的干三年,不会干的干三十年。意思是一个人做工作,必须苦干实干加巧干,既要踏实、勤奋、坚持,还要有智慧。现在想来,年轻时候的姚俊杰也确实不简单,出身毫无背景,能在大型国企得到破格重用,能力当然要出众,还要能平衡周围形形色色的关系。这让姚俊杰早早懂得,要想在关键时刻“亮剑”,就要懂得在平时学会“藏锋”,这既暗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是最大限度融入环境的一种发展之道。谈到1993开始,与父兄携手创业,俊杰觉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在别人还看不到的时候看到机会”,正如俗语所讲的“早知三日事,富贵一千年”,眼光决定美锦集团发展的速度和高度。从1993年算起到2005年,是美锦集团快速成长时期。美锦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焦基地,年产500万吨焦煤,可支持炼钢1000万吨。这十年,是公司最不平凡的十年,十年内,美锦对清徐全县实行煤气供应全免费,并在太原煤气供应中占40%的市场份额。姚俊杰颇有些欣慰地回顾十年征途,在山西的能源行业,美锦总能先人一步,引领风气之先。2001年,姚俊杰组织专家考察、论证后,大胆投资1亿元,率先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年产100万吨冶金焦的清洁能源示范项目,2003年投资3亿元,又建起了两座同样的炉型,大幅度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年产机焦达300万吨,此一项技术进步,每年出口创汇就能达1800万美元,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别人还没意识到,或者还很犹豫的时候,能审时度势,不惜代价先行一步,或许就能得到无限的商机。姚俊杰和美锦集团一路走来,用发展验证着眼光决定未来的至理。说到投资,姚俊杰强调道:民营企业最大问题是盲目投资,最怕投资失误,战略失败。而判断一个投资项目是不是可做,一个地区是不是有发展前景,一个人是不是能用,看趋势远比看细节更重要。如何看到“趋势”呢?对于姚俊杰自身,则是建立在广泛的信息收集之上。关注国家政策,关注境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积极参加各种政协活动,积极参与业内人士各种交流等等,都是收集有效信息的渠道。姚俊杰认为,做企业必须要学习政治、了解政策,这样才能做好企业。“看你选择的计划或规划,是不是和国家倡导的方向一致。如果这个大前提是吻合的,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姚俊杰看来,“眼光”除了决定创业和投资的成败外,还意味着一种做人的态度和方式。
“人生像一个舞台!一旦自己能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应该认真把握。我这个人只要看到是一个机遇,都想尽量去抓住它。”说这句话的时候,姚俊杰微笑的眼睛里闪过一道犀利之光,又迅速回归了平静,让人可以感觉到眼前这个平和的老总身上的另一种精神:坚韧和果断。除了有眼光,有善于把握机会的坚韧外,姚俊杰做事从来都是有着不急不躁的“长远考虑”。他认为这得益于自己平和、中庸,而这种风格对事业布局以及集团的发展节奏大有好处。由此,姚俊杰还总结出美锦的哲学观与和谐观,那就是:在合理合法的大前提下合情合理地处理好一切关系和事情。实力“说来说去,实力最重要。”在他眼中的实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眼光;二是浑然一体的管理,包括实施、执行和纠错能力。姚俊杰说,美锦集团“浑然一体”的管理,已经形成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包括实施、执行和纠错能力。当然,在每个环节上,细节永远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姚俊杰常说:“做企业,常识大家都懂,可是要实践这样的常识除了精细的算计必不可少外,就全靠管理。”姚俊杰要求管理规范化,他认为没有好的行业,只有好的企业,而好的企业来自于优秀的管理。随着美锦集团涉足领域的逐渐增多,会不会让以往成型的管理体系受到冲击呢?姚俊杰认为不会,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管理成本的减少,还能减少推广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引起市场注意;更主要的是项目本身的利润增长点会很好,“随着项目的逐步完善,后期的推广费用会大大下降。”姚俊杰认为注重规模效应是美锦集团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投资的项目虽然不多,但是单个项目规模一般比较大,能开发年数长。二是营销规模化。善谋致胜,以诚立业姚俊杰认为还有一点尤为重要:就是比别人要更投入、用心、注意细节。他觉得,一个老板的做事风格往往决定一个公司的做事风格,如果老板很用心思考的话,企业的一切都是很细致的。“做不成功,缺点大于优点;做成功,优点大于缺点。”这是姚俊杰常说的一句话,也正是因为用心、善谋,美锦集团才因此得以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作为一个五十年代生人,姚俊杰意识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贯穿他个人命运的始终:“中国文化教人要诚信,办事要稳妥,这是优秀的传统。美锦集团的宗旨里将诚信放在首位。”善谋、诚信,是美锦集团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不可缺少的因素。未来,为我而来对于集团内年轻管理层的培养,姚俊杰从来都是严要求,“学历与能力必须两条腿走路,必须吃得苦,受得气,才能被领导发现。”姚俊杰曾多次到大中专院校招聘、吸纳了1300余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为美锦集团储备了人才,奠定了基础。姚俊杰还喜欢用激励机制支持员工培训,他总是尽一切努力给员工们创造企业现有的平台。比如送职业高管去培训,只要他喜欢学什么专业,公司就尽量给他创造这样的环境。姚俊杰觉得只有什么样才能留得住人,也只有这样美锦集团才能实现人才库的自我造血功能。精于心,简于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美锦集团是一个以煤炭焦化为主业,多元发展的能源加工企业,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壮大,已是国内商品焦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制造业500强和山西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三大方阵”企业之一,2006年山西省经委曾命名美锦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根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2006年年报汇总及初步分析》所提供的数据,集团公司2006年在全国焦化企业中,冶金焦产量排名第四位,仅次于全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宝钢、鞍钢和武钢。未来几年,美锦集团的目标是整合各方资源,让短线项目和长线项目相互配合。另外重中之重的目标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以发展焦化后续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按照“废物变原料”和“物质共享”的原理,延伸产业链条;依靠技术开发、体制创新、人才培养、管理规范,使清洁生产、物料和能量达到有机平衡,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废物变原料的产业延伸,建立起美锦工业园区的物料循环网络,创造超越太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共生”关系;通过构建、提升、完善现有的企业循环经济雏形,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有关项目,开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降低物耗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性建设,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并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集团公司的生态工业园布局和循环经济建设奠定基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彻底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集团公司与多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了“国家级清洁煤燃烧技术研发工程试验基地”;与华中科技理工大学合作,在美锦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以便将清华大学的清洁燃烧技术和华中科技理工大学的科研成果,首先应用于美锦的生产实际。以德润身“富润屋,德润身”,姚俊杰待人真诚,性格爽朗亲和,其做人态度与工作上的敬业精神得到同行以及下属的广泛赞赏。在员工眼里,姚俊杰既懂技术、又通管理,而且涵养好,极具亲和力,甚至可以说是爱兵如子。哪些员工家里困难,哪两个员工重名,哪个员工的子女读书有困难,他都一清二楚,并乐于解决员工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德行使姚俊杰能够坦然面对生意的潮起潮落,用简单应对许多复杂,用简单保住性格中的许多自我,用简单甩落商场上的狡诈、虚伪和倾轧,成为一个趋利不唯利的企业家。如姚俊杰自己所言:“做企业不能完全为了个人利益,为了个人利益企业做不好;不能把钱看得太重,做企业最关键还是要对得起社会。”至于他个人,姚俊杰透露,“除了继续帮着大家跑‘前期’,还要更多地参与社会慈善、教育事业,把‘取之于社会’的财富‘用之于社会’,为社会多做点事。”儿子眼中的姚俊杰:成功的商人,成功的男人父亲取得了成功;现在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眼光是儿子对姚俊杰的第一评价,而遇到有人说,“姚俊杰的成功,是因为他有很好的人缘,并善于利用复杂的社会关系。”儿子姚辉则认为,今天美锦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非常细致、严谨,每个细节都认真对待的做事风格。”在姚辉眼中,父亲除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之外,还是一个成功的男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他学习的楷模。“父亲对工作尽职尽责,生活上也很简单。我们没有时间玩,一天到晚忙工作。”姚辉如是说。晚上回家,姚俊杰喜欢把自己沉浸在书海、报刊里,白天不愉快或压抑的东西都能抛之脑后。无论多忙,只要与儿子同处在一个城市里,父亲每天一定要同儿子散步。因为“父亲觉得年轻人要帮带,散步不仅能增强体能,还能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这样一来,在白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向父亲及时提出,请教或商量解决办法。姚辉认为父亲这种看重家庭和健康的生活态度也深深影响了他。姚俊杰除了以身作则,对姚辉的要求也很严格,让他从小就培养艰苦、自立的精神。他要求姚辉,要平着看,要横着比,违法的事不能做,不能靠在家族身上,要尊重自己。甚至很多时候,父亲会逼着儿子吃苦,要求他坐公车,要儿子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自身环境。这是在这种教育中,姚辉在英国留学时异常节省。在英国剪头需要一百多英镑,为了省钱,他自己剪头发。平时连地铁都不舍得乘坐,有一次父亲去看他,由于没搭乘到公汽,两人徒步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今天,在社会各界的眼中,姚俊杰已经是能源行业中的创新者、成功者,但外界的喧嚣并不影响姚俊杰的生活内容,他依旧平和地过着每一天。这些无疑对姚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链接关于美锦集团山西美锦集团是一个以煤炭焦化为主业,多元发展的能源加工企业,历经15年的发展壮大,已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焦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制造业500强和山西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三大方阵”企业之一,还是太原市政府评定的太原市50强企业之一。2006年,被山西省经委命名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集团由姚巨货、姚俊良、姚俊杰、姚俊花、姚三俊、姚四俊、姚俊卿七位家族成员控股。山西美锦能源集团曾先后被国家、省、市授予“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首批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山西省十佳民营企业”、“全省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省级乡镇企业集团”等称号。如今,集团公司的产业涉足矿业、洗选、炼焦、冶金、建材、热电联产、城市煤气、化产品回收、集中供热、房地产开发、餐饮等行业。旗下有十余个子公司,现有总资产86.3亿元,职工7533人。产品除供应首钢、唐钢、本钢、包钢、太钢、济钢、广钢等国有大中型钢铁公司外,还远销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从产业结构的特点看,具有较大规模优势和集约特点。“十一五”期间是美锦集团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关键时期。美锦集团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现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和延伸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焦—气—化”、“矸石—热电—冶金—建材—房地产开发”产业链;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煤炭回采率,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还要加强生产技术的管理,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利用起来;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搞好资源的循环利用,把上游产业的废弃物作为下游产业的主要原料,使循环产业链中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使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使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把美锦集团建成绿色、环保、和谐的循环经济企业。姚俊杰语录在合理合法的大前提下合情合理地处理好一切关系和事情。会干的干三年,不会干的干三十年。做企业不能完全为了个人利益,为了个人利益企业做不好。不能把钱看得太重,做企业要对得起社会。做不成功,缺点大于优点;做成功,优点大于缺点。必须吃得苦,受得气,才能被领导发现。学历与能力必须两条腿走路。姚俊杰档案1957年生,现任美锦能源集团公司总裁、中共清徐县委候补委员、县人大代表,曾获得市优秀企业家、模范共产党、特级劳模,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企业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山西省十佳民营企业”等称号。袁玉珠:超越时代改变历史山西中钢:誓建钢铁帝国速写袁玉珠不是被媒体报道最多的钢铁巨子,但他创建的中钢可能是山西钢铁行业被复制最多、被观摩最多的企业。理由很简单,中钢的管理水平超越了这个时代的水平。可以说,许多年以后再回首时,许多在今天大名鼎鼎的钢铁项目,都不会被重新记起,而中钢不会被忘却。原因很简单,中钢是一个跨越时代的作品,中钢所代表的品质远远地超过了中国民营钢铁行业现有的品质水平,由此它带给人以更多的思考。在利润之外,袁玉珠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他既是实业家,也是慈善家,他改变着自己以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生命质量。他让人尊敬,在财富之外。
你可以不把袁玉珠当作一个纯粹的商人,至少他的第一目标不是为了钱,品质是他的第一要求;改变家乡中阳的历史是他心甘情愿背负的使命。某种程度上,你可以将他当成一个深谙管理艺术的大师,毕竟在大家的眼中,他旗下的企业更像是一个个精确的作品,甚至是艺术品。同时,他也是最为慷慨的山西慈善家之一,他仅在2007年一年,就为中阳的教育事业和公共建设事业捐赠超过亿元。说到底,他是一个理想的完美主义者,他有着自己的经营之道和人生梦想,那就是袁玉珠尺度。袁玉珠的眼睛与尺度初见袁玉珠的人,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他的那双眼睛,那是一双极其犀利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当他和你谈话时,这双眼睛里充满了定性,没有丝毫的游移,它告诉你,袁玉珠是一个极其专注的人;当他和你一起看项目时,这双眼睛里充满了审视,容不得丝毫的错误,它告诉你,袁玉珠是一个极其挑剔的人;当他和你一起讨论某个历史或者军事话题时,这双眼睛又会笑得像个孩子一样,充满了清澈与透明,没有丝毫的阴影,它告诉你,袁玉珠是一个极其坦荡的人!专注、认真、坦荡,这三笔或许能勾勒出一个袁玉珠这类的人,但还不是袁玉珠,如果要让他成为袁玉珠本人的话,那就必须像上面这样,在前面都加上一个“极其”。因为,如果不把上面三个原则做到极至,那袁玉珠也就不是袁玉珠了。当中钢成批地接待参观者、仰慕者的同时,它也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仿制,殊不知那些外围条件都只是形成中钢的必要条件,而袁玉珠本人才是形成中钢的充分条件。中钢之所以是中钢,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袁玉珠那双极其挑剔的眼睛,以及那双犀利的眼睛中所折射出来的尺度——一种属于中钢的尺度,一种属于袁玉珠的尺度!你可以这样概括:对于袁玉珠而言,这种尺度首先意味一种标准——标准的尺度,其次它还意味着一种系统的协调——系统的尺度,再次这种尺度还意味着袁玉珠本人对人对已对事的一种规矩——规矩的尺度,如果明白了“袁玉珠尺度”的内涵,也就能明白,为什么中钢是中钢,而袁玉珠是袁玉珠了!钢铁人生路中阳县沟壑纵横,群山连绵,是全省三十五个国定贫困县之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阳人,出生于1953年的袁玉珠,他的成长历程就像是一首史诗,其中包含着贫困、政治动乱、经济改革、国家转型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重新崛起。小时候放过羊、记过工的袁玉珠,对于钢铁最初的印象还是来自于1958年,那时大家炼钢铁的时候就是拣一些废钢、废铁,然后弄上木头,生上火,就像新疆烤肉似的,把铁放在木头火上烤。这样思想认识烙印以及“大跃进”时的热情使得袁玉珠对钢铁充满了复杂的感情,而这样的感情某种程度也激发了袁玉珠对钢铁行业最初的兴趣。或许机缘使然,袁玉珠在随后的人生岁月里曾先后三次向钢铁行业发动进攻。在文革中辍学后,袁玉珠曾当过一段时间小铁匠,从此就让自己的命运与钢铁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袁玉珠通过搞修配、焊接攒了15万元,于1985年创办了一座炼铁厂。那是他第一次对中央政策精神的清醒把握,也是第一次对自身环境的准确认识。谈到当年为什么会搞钢铁,袁玉珠的回答很简单:“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行业,不是说钢铁是工业的粮食吗,如果说农民以种粮为主,工业就是以钢铁为主。”1987年他又新建了一座小高炉,月产量达到1100吨。1988年,袁玉珠又投资兴建了当时吕梁最大的炼铁高炉。1992年10月,袁玉珠决定投资1亿元上马中钢,他说:“吕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焦煤储量占全国五分之一,铁矿储量占山西省36%以上。中阳人要致富,就要变铁为钢,把优势做足。”
很多时候,魄力意味要挑战巨大的困难,毕竟要把一个乱石荒滩建造成一座“钢铁之城”谈何容易。但袁玉珠的念头是:越困难越能显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魅力,形成无形的品牌!正是本着这种不怕困难、别人不能做我能做的信念,袁玉珠开始了气势非凡的造城运动。经过四年艰辛苦战,中钢于1996年10月投产。2003年中阳钢厂投资7亿元,又上马了一座60万吨焦化厂和240万吨第二炼钢厂,让中钢的年炼钢生产能力达到了360万吨。“欠了钱可以还,但是误了时机却是不可弥补。”这是袁玉珠常说的一句话。随着进厂铁路专线、中钢职工大学等重点项目的建成,如今的中钢,固定资产近70亿元,年上缴利税2.5亿元、集“煤焦、炼铁、炼钢、轧钢、发电、水泥”为一体,是吕梁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全省冶金行业排第三的大型企业。袁玉珠终于用10年时间实现了锻造“钢铁吕梁”的梦想,正如回良玉副总理视察中钢时所说:“中钢了不起,吕梁有希望。”中钢攻略中钢的崛起,带动了中阳县、吕梁地区及山西省炼铁、焦化、采掘、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成为了龙头级的企业。中钢的发展引起了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政策研究办公室专门派经济专家来厂调研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党和国家有关领导曾多次视察企业,对中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确实如此,当袁玉珠倾尽全力去打造中钢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再是一个商人,或者说首先不是一个商人,他变成了一个带着梦想而执着前行的追梦人!与其说他是在打造一个企业,不如说是在用毕生的情感和心血去描绘一幅心中珍藏已久的画卷。他完全按照自己内心对一种实业梦想的理解和领悟去打造他的企业。当他把这种理解和领悟再现得淋漓尽致时,人们发现,一个生产型企业原来可以这样经典,原来可以这样美好。人们发现,这就是期待中的中国企业。袁玉珠创立了一套“思想上引导、制度上约束、利益上推动、感情上投入”的系统管理工程,提出“做合格中钢人”的口号。每年劳动节、国庆节、厂庆日,袁玉珠总要出资200万元表彰技改、创新能手、标兵骨干以及劳动模范。在职工住房方面,首批13栋板式楼,职工早已入住,五栋19层的高层建筑也已投入使用,为职工解决住房问题。与此同时,中钢制定了一系列公共制度和岗位制度,如《职工行为规范一百条》、《工作标准一百条》、《考核细则一百条》、《山西中阳钢厂管理手册》等,特别是生产现场管理的“七不忘、五不走、十不准”的标准要求,有效地规范了职工劳动操作行为和生产行为。企业还实行竞聘上岗,将指标化管理和控制成本经营贯穿于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指标到人、考核到位、落实到岗。“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实业家,是一位管理大师、规划大师。”有专家如此评说袁玉珠。中钢到底是一件“商品”,还是一件“产品”,或者是一件“作品”。只有袁玉珠知道。袁玉珠对中钢的建设规划,他在其中的种种考虑,绝对可以让人望尘莫及。中钢好多高学历的中层管理者,在与袁玉珠相处的日子中,慢慢发现,袁玉珠管理的艺术,归根结底是个修养问题!他有着天生的、精确的管理才能,在他的眼光把控之下,他的企业能够持续不断的,以高标准推出优质产品。袁玉珠正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具有非常好的管理学修养的人!在对员工培养方面,首先是长期同中阳一中开展“校企合作,互利双赢”,一方面使学校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学路子——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模式。同时也解决了钢厂急需人才的问题,冶炼、化工、铸焦、营销、采煤、林果等专业都有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其次中钢内部还成立了职教中心,并开设大专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库。中阳钢厂还非常重视党组织活动和职工文化生活的开展,每年表彰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修建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图书馆,配备安装了闭路电视1000余部。餐厅、澡塘、星级宾馆以及花园式工厂引人注目,使企业的整体发展跃向了新的高度。
如果中钢只是一两个系统相对出众,那么只能说明打造这一两个系统的想法是出众的;反之,如果中钢每一个系统都表现出了比较高的水平,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中钢系统的总设计师是出色的,他拥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整体的,协调的系统感觉!袁玉珠曾这样说过,“在中钢的建设过程中,我随时随地用这样几把尺子要求每个环节。一是超越行业标准,要比同行做得好,做得精;二是超越专业,让专家认同,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专家的检验,并且超过专业标准、行业和专业这两把尺子,保证我们站得住脚,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超越自我,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企业,做一个让自己在有生以来毫无愧色地感到骄傲的企业。不夸张地说,打造中钢本身,绝对不是袁玉珠本人生存或者发展的需要,也由此可以明白,缘何对他的尊敬不只在于财富的多寡。“我要改写中阳的历史!”在袁玉珠身上,“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甚至要把慈善做到极致,那就是改写中阳的历史。袁玉珠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家乡故土、文化和父老乡亲滋养、养育、关爱的结果。因此,自己理当回报社会,特别是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中阳。“中阳最大的贫困不是经济贫困,而是知识贫困、人才贫困。”袁玉珠认识到,要改变中阳的历史就要改变中阳教育的历史。毕竟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中阳县,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比较快,但每年都会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因家境窘困而被迫辍学。早在1988年,袁玉珠拿出30万元存入银行,作为中阳县的教育基金,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随着山西中阳钢铁集团的不断发展,袁玉珠的捐款越来越多,1990年捐资30万元建起阳坡塔小学,2001年捐资1000万元改建中阳一中,2005年捐资700万元资助中阳一中,2006年为实现中阳县高中免费教育捐资800万元,2007年捐资1000万元……从2005年开始,中钢集团包揽了中阳县全体高中学生的学费。袁玉珠说:“在支持高中教育问题上,中钢承诺一年投入一千万,至少坚持三十年!”有人说,在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探索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的中国,这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到2008年为止,袁玉珠累计拿出约2亿元无偿投入了中阳县的教育事业。相对于承诺30年坚持高中免费教育而言,袁玉珠对促进中阳县城镇化进程也是功勋卓著。正如他所言:“我这辈子要办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要在中阳普及高中,第二件事是要取消中阳的农村!”他指的“取消农村”是要让中阳县的农民,过上城里人的日子。首先是在水利上,为村村通上自来水管道,下一步还要净化自来水,让人人“打开水龙头就能直接喝水”。另外帮助一些无法耕种的农民搬迁入城,加快中阳县城镇化建设,将退出的耕地还原为杏林、核桃林。“从2010年开始,我们每年将拿出5个亿来推动中阳县农村城镇化,干十年!”这个投入预计占其年利润的50%。用自己的智慧、胆略和汗水来换取收获,然后回报家乡,这样的梦想和信念,化成了袁玉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他立志改变中阳历史的原始驱动力。袁玉珠的努力可想而知。然而取得成果的时候,袁玉珠更多的是想到了养育他的这片土地。他认为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的问题,农民问题不解决,中国难言称雄。当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他积极推动;并亲自投入财力人力去建设一个新中阳。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袁玉珠认为钢铁企业的特点是资源需求高,对土地、环境、电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个大的钢铁项目其实是对整个地区资源的整合。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分子,必须在社会的大系统中运行,要融合地区资源,否则无法成长。
中钢的主业很清晰,十分专注地做钢铁。中钢会立足于在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适度扩张。这样既可以使企业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又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钢铁行业里,规模固然重要,但赢利能力强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与此同时,能源价格的不稳定,对于钢铁行业的影响才刚刚开始,钢铁制造者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正体会到一种危机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将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从粗放而迅速的开发模式向精细的开发模式转化。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关注中钢模式,关注袁玉珠,也就变得更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钢从创业走向辉煌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由对行业有价值的公司转变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公司,这也是一个企业决胜于未来的最高境界。袁玉珠语录我的原则:不求所有,但求所为。我的要求:以诚待人,质以建业。我的信条:行为是品格的说明书,信用是做事的通行证。我的作风:头清目准,快速反应。我的目标:天天进步,年年发展。我的理念:为客户创造利益,为企业创造效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社会创造繁荣。设备是基础,技术是条件,人才是关键。挣钱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花钱是个人胸怀问题。奉献社会不求所有,回报社会只图所为。袁玉珠档案1978——1984任中阳县柳沟农场技术员。1984——1986任城关农机站技术员。1986——1988任中阳县联营铁厂厂长。1989——1991任中阳县钢源铁厂厂长。1992——至今任山西中钢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所获荣誉:2005胡润能源富豪榜(第21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中阳县名誉主席,山西省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山西省特级劳模、光彩事业楷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中国十大改革杰出人物”。郭华:付出改变世界山西楼东:现代化新农村的旗帜速写毛泽东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楼东村老书记郭华的成功就在于此,他带领孝义楼东村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共富之路”。使楼东村始终以超前的思想和步伐引领农村经济从起步走向发展、由变革走向扩张,并且最终成为山西农村经济和乡镇经济发展的标杆之一。其中有很多东西浓缩了郭华的智慧结晶,也成为我们研究新农村建设和新型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山西三农产业中的风云人物,郭华在担任楼东书记的30多年中,把造福人民作为毕生追求,凭着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拼搏精神,独特的发展思路,高尚的人格力量,率领楼东人高举旗帜,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使楼东村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贫困落后走向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富裕,成为山西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在深入探索楼东成功的真谛时,我们必须认真解读郭华独特的人格魅力、管理秘诀。看他是如何经过30年的勤奋摸索与实践,形成一系列独具楼东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这是值得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无价之宝。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这位把全部精力献给吕梁山区农村发展的共产党人来说,道路是那么的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健全的人格和开放的心态,这是只有坚持真理的人才能拥有的勇敢。并且他对于事业的付出与执着,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干社会主义我更胆大1948年5月,中共中央的晋冀鲁豫部队在山西发动了连续的重大战役,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彻底解放了山西。也正是在这战火烽烟的时节,1948年5月11号,郭华出生于山西孝义楼东村。激烈的战斗和即将到来的解放曙光,仿佛喻示着郭华与生俱来的两种性格,那就是如钢的坚强和对共和国、对家乡的无限忠诚。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孝义楼东村是有名的穷村。人无粮,马无草,买毛主席语录本还要贷款。当然这在那个年代也属正常,可23岁入党的郭华却有种强烈的革新意识,他坚定地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低下,大家饿肚子,路线再正确也是不正确。1976年,28岁的郭华被推选为楼东村书记。当时正是“文革”后期,仍属于极左时期,郭华顶着压力,冒险组建了木工组、建筑队和运输队,还开了一个砖厂,可以说是领全国风气之先,搞起了多种经营。结果多种经营的路子没走多久,郭华就在76、77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潮中受到了批判,说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给他戴上了“不务正业,破坏以粮为纲”、“唯生产力论”的帽子,成天被批斗、写检查。被关了禁闭之后,风华正茂的郭华自觉问心无愧,觉得不管红卫兵强加给自己多么严重的罪名,可肚子都吃不饱,算什么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山区的农村干部,自己什么都不怕,也没什么可失去的,如果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自己还是要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在一份检查中,郭华写下了这样的题目:《干资本主义我胆大,干社会主义我更胆大》。在郭华处于人生的低谷时,“穷怕了”的村民还是给了郭华坚定的支持,郭华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批斗会上,他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掌声。乡亲的支持,让郭华坚定了把楼东乡镇企业发展下去的决心。在1975-1977年,楼东村的乡镇企业也是办办停停,停停办办,虽一直没有大的起色,但是也为楼东后来的工业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开始走上坦途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郭华开始大刀阔斧地做事,楼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革”终于过去了,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实施了由“集体公社”到“分田到户”的重大改革,“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而对于集体经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楼东村,如何应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呢?此时的郭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那就是不在楼东推行包产到户。这个方案让很多人大为惊讶,觉得郭华是怎么了,是不是被整怕了,怎么全国都在搞包产到户,你反倒不敢搞了。郭华其实是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他觉得楼东人多地少,一直就是集体农场,如果包产到户了,每家各顾各的二亩地,怎么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包产到户虽然好,但不代表在全国所有的地方都能解放生产力啊。如果把楼东全村的耕地由少数种田能手集体承包,从事现代机械化农业,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很可能楼东会发展得更快。郭华这么做在当时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当时考核农村基层干部的指标就是是否执行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最终证明了郭华的判断,十年后,当全国各地推广土地规模经营、强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楼东村早已先人一步,使得自己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时至今日楼东依然坚持大公社集体农场的模式。郭华始终执著地坚持一个信念:“富裕楼东,幸福百姓”。“文革”中,他冒险在楼东村建设“资本主义”的小工厂;全国推行“包产到户”的时候,他坚持搞集体承包制这些都为楼东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当我们今天再看中国突出的三农问题,不能不感叹郭华在三十年前的远见卓识。楼东精神与共富之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楼东村都是山西经济中别具特色的一面旗帜。如今的山西楼东俊安煤气化有限公司之股东孝义楼东工贸企业集团公司,在郭华的牵头下,始建于1986年,是一家以煤焦为龙头,包括工农商业、房地产、服务、娱乐等27个大小企业的集体联合企业,其拥有固定资产3.1亿元人民币,年经营收入超过2亿元,为当地税收、财政收入,乃至繁荣稳定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楼东村始终是公认的先进集体,三大产业的几十个企业齐头并进,年创利税两个多亿,资源并无突出优势的楼东村能取得如此突出的经济成就,不能不让人们感到震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楼东村是一个参与平等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但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做强做大,很值得研究。郭华在带领全村发展工业的同时也不忘农业,毕竟土地是农民的根本。20世纪90年代,楼东村将全部土地在村民自愿的原则下,由集体统一耕种管理,建起孝义市首家农场。依靠科技,大胆创新,走了区域化种植、农场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新路子。并与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建起了长期协作关系。发展优质小麦种籽基地600余亩,开发复垦废弃地120亩,新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区内渠、林、路、水、电全部配套,现已具规模。并且园区种、养、加的链条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为楼东农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给孝义市农业调节带了好头,起到辐射作用。不仅如此,楼东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会,楼东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实现了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公正,并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正如郭华所言:“楼东精神”的核心是“创富”的使命感和“共富”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激励着楼东人艰苦创业,永不懈怠。楼东的“共富”思想突破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尽可能地把楼东经验传送到其他贫穷地区,帮助更多的农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是楼东村提出的“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发展思路。根据这个发展思路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解决了教育农民的问题,这正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借鉴的。合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人说,融资就是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不懂融资的人就不懂得扩张。中国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要素,一个企业从创建到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筹集资本,在企业的壮大扩张过程中,融资显得更加重要。进入九十年代后,楼东企业已小有成绩,温饱有余,生活殷实。有人已经很满足了,也有人不知道明天该怎么走?这是所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把握好方向,就能将企业带入第二次创业;如果把握不好方向,企业就会逐渐走下坡路。1990年,当时山西大多数煤矿企业还是采用落后的生产工艺,造成大量的浪费。郭华看到这么多优质资源白白浪费很痛心,希望找到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提高产能,减少浪费消耗。最后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与香港俊安集团合作,引进外资,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与管理。这也是吕梁地区第一家合资企业,成为当地企业学习的对象。另外现在当国家大力倡导“循环经济”之时,郭华的山西楼东俊安煤气化公司早在那时就开始了资源循环利用。1999年9月山西楼东俊安煤气化公司正式成立,由孝义楼东工贸企业集团、香港俊安发展有限公司及俊安(天津)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兴建,是集原煤开采、精煤洗选、机焦冶炼、矸石发电、化产回收、粉煤灰开发、城市供热供气、铁专线运输于一体的大型煤焦化企业。郭华出任董事长后,一直以“勿忘团结奋斗,致力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求生存”为指导,力争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实现了二次创业的成功。经过近十年励精图治的奋斗,现企业已成为集煤矿开采、原煤洗选、机焦冶炼、化产回收、城市供热、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建材、铁路专用线于一体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金3000万美元,占地面积619327平方米。目前公司拥有煤矿5座,洗煤厂2座,2*35孔jnk43-98d型焦炉3座,装机容量为4*3mw和2-15mw煤矸石发电厂各一座,年发电量为34000万度;3条铁路专用线和4个站台。另外,年煤焦油深加工5万吨,粉煤灰建材砌块20万立方米,年生产活性炭15000t,水质活性炭500t。公司各项目自分期投产以来,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已达产达效,煤矸石发电厂除自用外,全部合并送入大网,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源已为城市居民取暖提供30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所产焦炭的30%出口到世界各地,每年直接创汇1千多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