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筹办亚运会过程接受批评 市民满意度提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22:49:2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2日10:48  南方周末
2010年11月6日,广州,2010亚运会开幕式焰火彩排再次上演。 (CFP/图)
    2010年1月21日,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文明施工现场咨询会举行,面对市民的投诉,广州市建委主任简文豪作揖道歉。 (南方都市报 吴进/图)
在浪中跌宕的大船,被视为亚运开幕式的灵魂。 (苗培如/图)
    亚运开幕式中外焰火总设计师刘琳、克里斯多夫与总导演陈维亚(中)以小蛮腰为背景合影。 (刘琳/图)
南方周末记者 赵蕾 潘晓凌 实习生 梁琪 王钟的 陈铁梅
不一样的亚运筹备:换个姿态办大事
“落雨大,水浸街……”
这首著名的广州童谣,据说将是11月12日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开场音乐。
半年前,一场暴雨导致水漫广州,不少当地媒体批评政府城市管理存在缺陷时,都将这两句三字文作为报道的标题或开头。
有人开玩笑说,这就是广州,连童谣都带批判色彩。
网上流传的一首名为“广州欢迎你”的歌曲,同样发扬了广州的批判精神。作者一反原作“北京欢迎你”喜庆迎客的气氛,将“我家大门常打开……”改成“我家的车很难开,一小时一公里;到了上下班的时候,更是恐怖时期”。
在承办亚运盛会的广州,中国人“家里来客人,家丑放一边”的传统,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
主持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有关节目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去办大事,尽量都说点悦耳的话,广州天天都能见到批评,令他感到惊讶。
距离开幕只有一周时间了,市民还在批。批政府的免费公交政策导致地铁爆满,迟早要出人命。这样的帖子在网上流传:“如果你爱她,请她坐广州地铁,免费;如果你恨他,请他坐广州地铁,要命。”
11月6日,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颉亚林向公众道歉,宣布取消免费公交。
市民敢批评,政府能接受。这正是贯穿广州亚运会筹备工作的主线之一,而广州人“办大事”的风格也正蕴含其中。
市民“放肆”自揭“家丑”
广州市民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让亚组委主媒体中心特聘专家薛寿元有点忧心。“政府应该引导啊!”薛寿元服务过北京奥运,希望给广州带来北京的经验。
这种想法可不容易实现。前些天开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亚运安保总共投入20亿,都花哪儿去了?”薛寿元当时就在现场,他顿感京广两地大不同:“奥运会快开幕的时候,哪个北京媒体的记者会问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广州,不仅媒体记者,普通人也习惯问这样的问题。大到亚运账单,小到政府给市民发亚运短信,人人都可以说“不”。
作为这次亚运会的海外公关顾问,凯旋公关广州分公司经理唐国俊更能理解政府的委屈。他说,亚组委网站上设置接受民间捐款的条目,也被细心的市民发现,狂批一通,“其实那只是个国际惯例”。
广州市人大代表田子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接到居民的投诉后,他特意跑到建委了解投诉的项目是不是属于亚运工程,他发现,有的虽然跟亚运无关,也有市民说是亚运的错。
更冤的是,有些事情刚有点风声,政府决策八字还没一撇,市民的批评就来了:亚运后是否继续限行,媒体报道“有车族无车族齐声喊反对”;坊间传广州亚运后和宁波将要申办世博,马上有人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组织街坊团结起来,支持宁波。
除了普通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批评火力更猛。
说亚运是笔糊涂账的是省人大代表刘江华;被问到亚运后限行的看法,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说他坚决反对,认为那是侵犯公民使用私人财产权利的行为,措辞严厉。
广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孙金龙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同期居民投诉率上涨了30%,记者天天跟着他。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大吐苦水,说打开报纸天天都是批评,让他没有好心情。
署名“细毛”的评论人士认为,不怕自曝其短是广州这个城市的风格,“广州欢迎你”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一篇题为“广州真的欢迎你”的文章中断言,“广州欢迎你”的视频绝对不会因为不明原因从网上消失。果然被他说中。至今,距离亚运会开幕仅有几天,这首事实上唱的是“广州难说欢迎你”的歌,在几大著名视频网站都能找到并顺畅播放。
“道了歉,就没有退路了”
“北京欢迎你”被改过多个版本,几大城市都被恶搞过。在广州,这首揶揄政府的歌曲,出现了让大家意想不到的结局。
2009年10月21日,时任市委书记朱小丹主动公开说,“我没听过那歌,但是我看过那个词,前面都挺到位。这个《广州欢迎你》讲广州的交通拥堵问题,我个人觉得,有那么一点夸张,但讲的基本还是事实。”
也是在那个场合,朱小丹对迎亚运工程给市民带来影响表示道歉。之后,其他广州市领导,如时任市长的张广宁,新市长万庆良,副市长陈国、邬毅敏等,都在不同场合表示歉意。市建委、市交委等具体部门领导的道歉,自然更不稀奇。最近一次的道歉,就是11月6日,市交委副主任颉亚林对取消免费公交政策表示歉意。
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检查广州筹办亚运工作时的道歉。他说,由于亚运施工的关系,给广州各市民带来生活上不便,他表示道歉。
新华社的一则评论说,汪洋的道歉让人记起古人范仲淹的话:“为官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公罪”就是当官对民应负之责。既然“不可无”,就是要求官员在处理事情时遇到了“公罪”,要“大肚能容”,勇于面对,主动担责,敢于向民众道歉。
开幕式表演地点海心沙广场周边居民投诉排练太吵,亚组委庆典和文化活动部开闭幕式处处长谢海涛跟居民道歉;一个志愿者投诉公交车不给他免费,市交委知道后马上登报道歉……
连为什么“亚洲第一高塔”广州电视塔最终没有取名“小蛮腰”,时任市长张广宁都得出来解释,“用普通话讲比较顺,广州话讲就不是很好。”张广宁甚至坦承,一段时间内居民对“穿衣戴帽”工程议论纷纷,各个区、部门越做越怕。
“不是说道歉本身就很了不起,但在中国,官员道歉确实不容易做到。”唐国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私下里,一些海外公关公司同行对广东两级官员在亚运问题上的表现多有议论。他们认为,广州创造了一段时间内官员道歉最密集的纪录,会成为中国政府公关的正面范例。“道了歉之后,就没有退路了。”汪洋对张广宁这样说。
监测境内外的广州亚运舆情,是唐国俊所在的凯旋公关广州分公司的日常工作之一。他说,看到批评接二连三,广州市委市政府节节被动,但每每又能“化险为夷”。
让政府最措手不及的是一位“口罩男”。广州亚运整治工程咨询会上,这位操本地口音的男子,戴墨镜,捂口罩,背后挂着大大的一幅宣传板,手里摞着厚厚的一叠投诉单,逢人便派,见人就说:我每天都经过广园路和环市路,看着漂亮的花基被砸烂,好好的路沿被捣碎,说是要全部更换成花岗岩,心痛得不得了!向政府各级热线打电话不下15次,向人大、政协多次去信,每次都没有下文!就算是迎亚运改造也不能这么浪费,有钱何不用来建设解困房、搞教育卫生?“口罩男”的异常举动引来媒体纷纷拍照摄像,接访的广州市城建委主任简文豪当场示谢,还诚恳地把手机号留给他,承诺一定认真处理他的投诉。
第二天,工程管理部门火速宣布,除已完工和新建的路段外,其他二十余条大中修道路的维修工程不再统一使用花岗岩,一律按原状整饰。
市民张一萌说,广州政府是不折不扣的“衰仔”,天天低声下气,动不动推翻自己的决定。
有意思的是,在广州话里,“衰仔”通常被大人用做对小孩淘气时的称呼,“错了就改,还是好孩子”。
“政府就是老老实实做解释,错了就改过来。”亚组委志愿者部宣传策划办主任王健平说,面对批评,广州市政府和亚组委方面能做的只有这些。前不久,有人质疑志愿者拿了补贴,他们也用这种老老实实的办法澄清了传闻。
广州市政府一名官员说,广州市一位领导曾私下抱怨自己被一些市民骂得“连当科长都不配”,但“抱怨完也就完了”。
政府越老实,市民越“放肆”。10月底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郑红在人民网和网友交流“平安亚运”时,就碰到了不少麻辣问题:
您如何定义“平安亚运”?是不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地维稳?请问为什么要在重大活动举办的时候才想起来社会治安?不办亚运会的话还整顿治安吗?检察院是上级让查谁就查谁吗?上级让别查了就不查了吗?
跟一名网友向省委书记汪洋提的问题比起来,这些问题也算不上尖锐。今年7月份,汪洋第三次跟网友座谈时,一网友对他说:无论是给网友写信也好,关注网民留言也罢,恕我直言,我感觉都有一种“作秀”的嫌疑。
汪洋答,“领导同志亲力亲为做一件事情,实际上是倡导一种风气。如果从这个意义讲,你说这是‘作秀’,我也不否认。但是意义在于带动领导更加重视通过网络问政推进民主形式。”“政府心态很开放,经得起批评,大家说起话来也就无所顾忌。”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说。
广州就是这样的性格
民革党员罗林虎现在想起来,他在网上发的“十问广州亚运会”的帖子,就有点太无所顾忌了。这个长帖每问击中政府的敏感部位:这次亚运资金不走财政预算,绕过了人大,那么人大有无别的途径监管这批资金的使用?“穿衣戴帽”工程的施工方怎么选择的,有无猫腻?
罗林虎没想到,不久后,广州市政府还把番禺垃圾焚烧事件网络问政一等奖颁给了他。
“这个确实不简单。在别的地方我可能就被当作刁民了。”罗林虎说。。
几乎每一位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广州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谈及亚运时,都只挑政府的毛病。
曾在听取广州市环保局局长报告时拂袖而去的广州市人大代表邓成明告诉记者,在听取广州市政府所作的亚运筹办报告时,他直指广州市在争取中央支持上很不得力,这也是政府失职的表现。
有观察人士从每年地方两会中概括出了个“广东特色”:代表委员发言最生猛,对政府最不留情面。不仅是在办大事的时候批评集中,在日常生活中,广州人对于政府也是一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样子。
广州市人大代表刘莲香觉得,他们的声音能发出来,媒体也有其功劳,否则,再生猛的话,在会上说说就过去了,无法产生社会影响。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先机,广州汇集了一批精英媒体人才,媒体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可谓惨烈。
其中就包括竞相“抹黑”广州。广州媒体人周筱赟说,他所在的报纸成天在报道和评论广州的负面新闻,而同城的《新快报》更猛,“社论都敢在标题里点市长万庆良的名字。”
有人说,亚运和世博、奥运,毕竟不可等量齐观。西南科技大学学生蒲思伊有不同看法,她说:“奥运和世博都那么完美,广州的压力实际上更大。”由此观之,能有这么多批评声音,更为不易。
蒲思伊甚至认为,假使让广州替代北京举办2008年的奥运会,同样会有批评的声音。这就是这个城市的性格,像生来就是“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一信条的信奉者。
番禺区市民草句文说,广州人平常就这样,没有什么不敢说的,亚运会只是把这个特点放大了。
为什么广州有这样的性格?这是个知识界经常探讨的问题。
有人说这里毗邻港澳、开放得早,有人归因于广州的媒体有坚持,也有人认为政府的相对开明宽容,有人说这里的人们历史上不问政治但热衷公共事务、有包容力。原因林林总总,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广州市长万庆良说,广州人好像成天都在说这儿不好那儿不好,他特别希望广州人学一学上海人的自信,多说“广州好”。
一片批评声之后,现在的广州就很好:
政府冒着朝令夕改的骂名,叫停免费公交政策,结果,地铁系统恢复了常态,每个人都松了口气;
市建委听取了“口罩男”的善意直言后,叫停花岗岩整饬工程,节约了五千万元的开支;
一度被批为“BRT=不让通”的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在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市民亚运期待”的调查中,满意度排名第二。
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写道,“交通免费拥挤了,政府知道要改正。市政工程扰民了,新闻报纸天天骂,领导会出来道歉安慰。这正是我为什么如此爱广州的原因。这里是个摇摆着前进的公民社会。”
一片骂声、道歉声之后,明天开幕的广州亚运,会有怎样的精彩?
扭起小蛮腰 亚运会开幕式设计揭秘
点火:一号工程里还有一号
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样,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舞美和焰火团队中外混搭。来自英国的亚运会开幕式外方舞美总设计师马克·费舍尔,设计过拉斯维加斯的《Ka秀》、太阳马戏团的舞台、奥运会开幕式上唱主题曲《我和你》的大地球背景。他和中方舞美总设计师苗培如在奥运时就合作过,这种合作又延续到亚运会。
2008年4月,舞美设计的初期考察开始时,开幕式地点已定在了海心沙。看完场地,苗培如大胆设计了几种方案,其中一种是在珠江上搭浮桥为看台,把珠江主航道变成舞台——想法很大胆,但复杂的安保、庞大的工程问题都没法解决。那时还没有成形的舞美概念,但苗培如说他起码知道一点——不能重复。
一天,苗培如和总导演陈维亚等人看平面图,发现海心沙的图案很像一艘大船。为什么不把这个珠江中的小岛干脆打造成一艘巨轮?历史上,海心沙曾是英军入侵中国的入口,而今天,这艘船形的小岛可以承载它全新的历史内涵。“航海、大海、水的颜色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既符合广东的海洋文化,又显出了南粤先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就是亚运开幕式舞美设计一开始就定下的调子。演出舞台也被设计成了船形,俯瞰小岛和舞台,如同大船套小船。
有了船,便有了帆,于是想到在开幕式场地上立起帆屏——巨大的船帆与LED屏的结合体。河南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将在帆屏上表演高空吊威亚,这是开幕式的重头戏。
就帆屏到底几折,总折叠面积、宽度,能否展开等问题,开过很多会。苗培如和马克·费舍尔专门跑到塔沟,做了一个帆屏雏形,踩脚手架爬上去体验。帆屏间距最后定为10厘米,这样鞋踩进去,或手一把扣上去,很自如地就能抓附。间距过密抓不住,很危险;过疏,影像就没了。LED灯点距离定为5厘米,灯窝在帆屏壳里,剖面是铝合金,怎么踩都踩不到。
帆屏高78米,有二十多层楼高。开工后,四根桅杆打下去,帆屏第一次立起来,很多人都说太高了,让苗培如赶快过来看。工地现场挖得到处都是坑,各方领导都来了,戴着安全帽到VIP位置感觉视角。现场勘查后,苗培如发现帆屏的高度,跟观众席、整个岛的比例和表演的需求吻合,决定不改了。“现在看来,这个高度很合适”。
开幕式的主元素早就定了下来,一个字,水。场地内设立了有双层喷泉的喷泉区,主舞台场地内也根据节目,让水可以忽地扑面而来,又忽地消失。
开场表演,苗培如最早想让乘芭蕉叶的岭南孩子往地面倾倒珠江水,哗哗哗,水漫溢出来,变成水舞台,喷泉瞬间从低到高,在侧面形成一面船舷。但彩排时发觉这样开场太温,抓不住观众,于是改为帆屏展开喷泉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几个水上表演节目,如摩托艇表演,水浅就无法完成。苗培如反复问摩托艇需要多深的水,答案是80厘米,还有高台跳水,最后,可容纳5000多演员的水舞台分成3米深水河道和10厘米浅水区,浅水区是镶嵌蓝色LED防水灯的金属网格地面,经过防滑漆面处理,可自由升降,下面蓄水。舞台升起时,水在25秒内迅速退去,现出平地。舞台后方有两个隐蔽的出入口,保证演员短时间内入场。
舞台有了水,马克·费舍尔又提出:造一艘真正的船,让它成为道具用到表演中。他和苗培如到广州越秀山镇海楼看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介绍,还搜集了很多资料,包括郑和宝船的历史图片、模型,
设计过程中,他们画了许多草图,摞起来有几尺高。草图中,船身画上了中国商代青铜器的饕餮纹,船尾有一个老鹰图案——来自郑和大船的启发,这些设计最终都实现了。“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表现这段历史的船是开幕式的重要亮点。”在苗培如看来,它与表演达到了丝丝入扣的效果——28.8米长的巨船从台后的黑暗中驶出,船帆张开,号子响起,水手在桅杆和帆上攀爬、腾跃。帆屏上出现巨浪,船猛烈颠簸,600人擎着白色的旗帜在船身下挥舞,如同浪花。
要表现这艘自重10吨、支架15吨的大船在汪洋大海中的跌宕、搏击,动力问题如何解决?船在海上随波浪颠簸,必须能360度角度任意摇动。后来设置了横轨、竖轨,横轨滑动时竖轨也动,达到了要求。
最后的点火是开幕式至关重要的一环,被称为一号工程。火炬塔和火炬盆由杭州和西安的两家公司设计制作。苗培如设计了四条火炬腿的外形,交给厂家。原材料采用铝合金,厂家计算出每条腿重6到7吨,在水舞台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苗培如还和亚组委、广州消防局的负责人赶到西安,检查火炬盆外形是否过关,燃烧的火形、消防合不合格,燃气管道接得保不保险,确保万无一失。
什么动力能把火炬塔拱起26米那么高?最后决定用小车把火炬腿现场推进场,圣火盆衔接其中的燃气管道,被从下而上升起的托架托起,在9米处剥离。火炬腿把圣火盆的边缘擎住,让它悬空而起,点火。
圣火盆一度被设计为隐藏在一个演唱台中,歌手站在上面歌唱。歌声一落,圣火盆从平台中缓缓升起。到达一定高度,托台下降,火炬盆拱起。但怕影响到点火,只能忍痛拿掉。“一号工程里还有一号,到现在观众还没见过。我们会保密直到12号开幕式当天。”苗培如认为,亚运会的点火仪式应该是空前的。
焰火:残渣烧掉了,烟也少多了
点火仪式进行的同时,600米高的世界第一高电视塔“小蛮腰”,会出现一道焰火彩虹。彩虹从“小蛮腰”哗哗落下,通过珠江扩散。这个灵感来自《圣经》创世纪篇:洪水退去,神对诺亚说:“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是我与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约的记号了。”“水不再毁坏一切活物。”“圣火有和平的含义,焰火彩虹在珠江上的扩散,带出的也是和平的信息。”开幕式中方焰火总设计师刘琳说。
刘琳是中国参加大型焰火活动最多的焰火设计师。国内以前的大型燃放较传统,只靠数量取胜。1990年代中期,刘琳带国内的一个厂家到国外参加焰火比赛。那时还没有电子控制设备,传统电打火,厂商一直按电钮,不到规定时间的一半就全打完了,打得昏天黑地。国外客户说,产品质量不错,但是根本没时间欣赏焰火展开的美丽效果——太密集了。“中国人以往局限于单个产品的效果,局限于一朵牡丹打得很圆、颜色很漂亮,而不是注重整体是否符合现代审美模式。”刘琳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大型活动的难点并不是放焰火,是要进入它的创作主题,紧密地咬合在一起,更具艺术性。
这种艺术性,后来逐渐被去国外参赛的国内厂商理解。刘琳则逐渐加入大型活动,组织、安排焰火燃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协助蔡国强完成了艺术焰火的实施工作。
和奥运会一样,在亚运开幕式倒计时阶段,焰火扮演了重要角色,“小蛮腰”成了世界上最高的一个倒计时器:舞台左侧的大屏幕上出现蓝色水纹背景的“10”、“9”、“8”、“7”……与此同时,“小蛮腰”上的焰火,组成托着金色光带炸开的火红色木棉——广州的市花,一朵接一朵,“砰”“砰”“砰”,跟倒计时同步从下往上依次绽放,到最高处,迸开漫天烟花。
“小蛮腰”的焰火差点没能放成。2009年4月,焰火外方总设计师克里斯多夫来广州。当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闭幕式焰火竞标,这个28岁的法国人赤手空拳地凭着创意、焰火跟整个仪式的紧密结合拿下了项目,此后又承揽雅典奥运会开闭幕式、都灵冬奥会开闭幕式等焰火项目,是擅长放塔上焰火的专家。他们合作得很愉快,刘琳对创意的要求了解得比较深,侧重于艺术创意、段落选择、燃放内容;克里斯多夫富于实际操作经验,更侧重于燃放的编排和技术的设计。
当时有意见说,焰火只在猎德大桥上放,就在大桥高、中、低空摆上打就行了。听说之后,克里斯多夫有些沮丧,显示出退缩的意愿。“那就搬一箱焰火在那里放吧,”他说,“任何一个人都能放,为什么还要请我来?”
2010年春,又有消息说,“小蛮腰”上不能放——塔下原来也准备修建一个看台,焰火会有残渣下落;海心沙上的看台,出于安保考虑加了挡板,延长了顶,只能看见塔的一截腰身。有的部门认为,看台上都看不见,要它做什么?“‘小蛮腰’不让放,我觉得就没有意义了。”
陈维亚的一句话,对刘琳很有启发:“必须要有创意,报上去让大家觉得必不可少,确实值得去冒这个险,这样才能拿到我们想要的地盘。”刘琳也这么安慰克里斯多夫。
刘琳和克里斯多夫改变方案,设计出了配合倒计时的独特燃放方式。倒计时加迎宾焰火一般是2到3分钟,但11月的广州东北风多,气压低,焰火太多会累积烟雾,影响文艺演出。刘琳把它压缩到了1分钟内。方案出来之后,大家都觉得好,得到了认可。后来克里斯多夫给刘琳发短信:“你给了我勇气。”
不但是“小蛮腰”上,短而精也是这次焰火燃放的总原则。曾有领导提出十里焰火,珠江巡游经过的6座桥上都要放,但6座桥都封闭,整个广州的交通就瘫痪了。后来设计成连贯起一条火龙,在珠江沿岸和大桥上以极快的速度穿过;另一条火龙沿着高楼边缘蹿升,在楼顶迅速拐弯下行。可那得要多少警力保证安全!领导又提出,整个珠江巡游开始就放。但巡游有一个多小时,等表演开始再放,已经审美疲劳。
焰火最后压缩成4大段、10分钟,集中在海心沙东的猎德大桥和西边的广州大桥间,只在倒计时、宣布开幕、点圣火等4个关键节点上用,“让你有瞬间的惊艳。”刘琳说。
安保是个大问题。岛尖上本来也准备放焰火,用焰火为海心沙打出一艘大船的轮廓,因为有电缆线、发电机被取消了。帆屏上本来也计划放烟花,用屏背面的两根柱子,是室内用小型安全焰火往后发射,但帆屏下有海绵垫,安保部门怕火星溅到上面,也取消了。
亚运焰火的组合方式、布局、点火节奏,与传统完全不同。北京的建筑多坐北朝南,焰火燃放用的是殿堂式方式,广州没有这个讲究,是在珠江边低空一路放过来,打出探照灯的感觉。尽管范围大,但因为时间短,数量仍少于北京奥运,不到世博的一半,其中70%是以线条为主的小型国产普通焰火,火药量为正常烟花的30%-40%。
普通焰火残渣较多,亚运焰火用了微渣、微烟、环保材料的生产工艺,很多残渣烧掉了,烟也少。“以后‘小蛮腰’顶会安装发射塔,磁场对焰火电子启发装置有影响。再放这样规模的焰火,可能性不大。‘小蛮腰’的焰火,可能是绝唱。”刘琳说。
(注:“小蛮腰”,世界第一电视塔“广州塔”的俗称。)
广州会比多哈做得好 马国力谈亚运会转播规则
2006年多哈亚运会是烧钱的亚运会,把电视转播制作标准人为地提高到与奥运会差不多的程度。但亚运会竞赛水平,和奥运比有较大的距离。
广州现在的电视转播预算,是多哈的一半,但还必须比上一届至少不差。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到现在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我们会比多哈做的要好。
广州亚运会的IBC(国际广播中心)建筑规模比多哈大,里面的设备依照奥运会标准添置,也都比多哈的要好。
这届亚运会的电视转播预算还是比多哈节省了一半。省钱的一个原因在于人,我们请的国际团队,赛事开始前半个月才过来,而多哈两年多前就请欧洲人过去做,人工费也高;再一个就是设备,这次的50辆转播车全部来自国内,比从欧洲请转播公司省了一大笔钱。
最难转播的还是开幕式
从转播角度考虑,最难的还是开幕式。这次的开幕式和历届都不一样,因为场地在开放地带。
从芳村码头到海心沙,加上直升机,有二十几个机位,彩排完一看,还得再加上几个机位。这个巡游过程大概1个小时,都是船。只是看全景的话,想象中画面很好,但是真正拍起来就比较单调,就是一条船。所以电视播出上,得想很多办法,要把镜头变换着拍,一会儿天上,一会儿船上,一会儿岸上。岸上有六个表演点,需要表现得更充分一些,至少要加上六套调音设备,话筒也要多加。沿线的技术上的连通,得靠中国电信的光纤,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调整。
最难拍摄的还是开幕式文艺表演。开幕式场地跟平常不一样,一般场地是圆形,对于广场艺术,相对比较好表现,四面都可以安摄像机,观众也熟悉这些角度。但这次在海心沙,场地是舞台型的,一面是观众,一面是表演,整场文艺表演就像是舞台剧。
从舞台剧的设计上,这次开幕式非常出色,我看过一次,很震撼,很喜欢,但同时也在担心,不知道电视怎么去表现它。像广场艺术相对好表现一些,全部是一个内容,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一个人能代表所有人,我就可以用全景加特写镜头来拍摄。但这次不行,每个因素都是独立的,拍全景怕照顾不到细节,拍细节又怕漏了全景,比如水上摩托出来时是独立的,但同时大屏幕上又显示水滴,这两者合起来是在讲一个故事,能够表现这点的就只有用全景。但这个全景再通过电视机放出来,首先屏幕太小,看不清细部;再者,那几块大风帆式的屏幕,在现场看效果很好,但放到电视屏幕上,就会看到网纹;塔沟学校表演的《白云之帆》,也是在现场看非常震撼,但放到电视上,未必能有那种效果。
对这些,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导演团队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在现场加了很多机位,比如木棉花那部分,就在空中放一个摄像机,拍摄从空中往下看的效果;水上芭蕾,就加水下摄影机,拍特写。像塔沟那个节目,我们专门为它调了一台遥控微型摄像机,装在风帆顶部,往下俯拍。
我看了6日的第一次带机彩排,基本不错。那是大家第一次合起来彩排,效果能有70%,这几天还有彩排,我相信能够很忠实地反映出开幕式全貌。
像开幕式这种机位,拍摄时是不允许随便走动的。我们有四块两米高、两米宽的平台提供给转播商用,转播商只能呆在上面,不能出去自由发挥,不能挡着GAB的摄像机,也不能挡着观众,顶多是拍一些花絮,比如自己国家的政要、明星,回去后做成集锦。但在直播时,这一点用都没有。
除了中央电视台可能会有一些领导人的单独镜头,是用他们自己的摄像机做的、插进来的以外,其他的转播商直播时基本都是要用GAB的信号。我这儿开幕式光巡游就有21个机位,现场表演用三十几个,两个加起来五十多个摄像机。转播商的一个摄像机没有任何的意义。
北京奥运NBC是录播,跟直播不可比
我和各省市的领导也一直在说奥运会NBC这个事,NBC是另外一个概念。
NBC是一定要做自己的东西。这是因为时差的问题,像北京奥运会晚上8点开幕,那在美国是早上8点。而整个广告的时间,最值钱的是晚上,如果早上直播了,广告商不会给他这么多钱。再一个,他们版权保护得非常好,不用担心美国观众会提前从网络上看到相关视频,所以他们可以推迟12小时播出。但文字消息可以知道,图片也可以看到,要吸引美国观众到晚上还来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就一定要自己做一个版本出来。
他们剪辑得很精彩,把他们认为没有太大意思的剪掉了很多,比如运动员入场、中国的唱戏等。他们还在开幕式现场加了一台他们自己的转播车,带着十四五台摄像机,拍美国观众可能会关注的内容,比如美国总统、运动员、明星等。因为BOB是向世界所有持权转播商提供国际公用信号,不可能也没有义务一直盯着美国的总统和运动员。做完这些后,再跟BOB提供的公用信号剪辑到一起,12小时后再播出。
这样其实是录播,跟直播是不可比的,因为录播有时间可以去强调,比如开幕式里那个 “有朋自远方来”(场上表演《论语》节目时,“鸟巢”顶部的大屏幕也在用几种语言显示字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直播里也就只能出现两三秒,但NBC就可以把这个播个15秒,把别的镜头剪短,这给观众的印象就很不一样了。
他们能够播15秒,是因为他们把BOB设置在会场里的主机位、高机位或低机位的摄像机,另外又连接到他们的转播车上,由他们自己去选择画面。比如BOB会有台摄像机一直盯着 “鸟巢”顶部,拍摄那边出现的变化,直播时只选择了两三秒画面。但NBC拿到这个机位,就可以自己用很长时间。
世界杯也提供这种服务,比如有中国队参加,他们可以专门提供两个机位,给你拍摄中国队员,直播时你爱怎么放就怎么放,不就是花钱嘛。
像奥运会的电视版权费用占到整个奥运会收入的一半以上,美国是最大的,每届奥运会要出到10亿美元,欧洲大概得要6亿到8亿美元,日本韩国大概3亿到4亿,中国也出到有1亿。出了这么多钱,当然会要求更高质量的服务。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什么是质量?就是摄像机的位置多。
但这次亚运会,我们就不提供这种服务。一是本身电视版权费用没有那么高,再者也没有转播商愿意要。这就好比花500块钱买一件衣服,你就要好好挑挑线头什么的;你花5块钱买一件衣服,看着不错,直接拿着就走。
还有运动员入场那个场面,张艺谋的创意本身很好,让运动员走一段后再脚蘸颜料,在白纸上走出一道彩虹。但从电视直播角度,实现起来是很难很难。像运动员入场的时候,BOB或者其他电视台,一定要拍摄举牌子进来的姑娘,比如科威特,要拍那块牌子,然后要接着拍运动员,再拍看台上那个国家的元首和观众。这是直播时必须要确保的。
但张艺谋的那块白纸,运动员入场再走到那儿,有个5到10分钟的时间差。我们在那个位置布了机位,也出了两三次画面,但从整个直播看,效果很突兀,比如这边在播放科威特、伊拉克运动员入场,然后啪一个画面在拍几只脚在纸上踩,如果不知道前因后果,观众就会认为这个镜头是出错了。虽然央视也做了解说,但仍然效果不好。
而NBC是之前就有了铺垫。他们之前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拍摄了几百个故事,介绍运动员、教练、开幕式等。其中一个故事就专门讲张艺谋的这个创意。所以到直播时,NBC特意在白纸那边多架了几台摄像机。等开幕式结束,拿到这些画面,他们就开始剪辑。比如中国队入场的时候,本来应该再接着播出场上观众的欢呼场面,他们先不,插一分钟所有运动员往纸上踩,这样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正常了。
其实央视也制作了类似的故事,但你不能保证,看直播的观众跟看了故事的是同一拨人。
除了美国的NBC和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全世界所有电视台都是BOB提供的公用信号,我们得到的反馈意见都是很好的。而且,BOB的直播还得了国际奥委会的特别大奖。
当初没有“暗算”张艺谋
“亚运会不像奥运会那么重要,没有吸引到全世界最大的转播商——美国。在北京奥运会时,美国电视台是花了将近10亿美金购买了电视版权,同时还投入了4000个他们自己的人员。”负责亚运会电视转播的马国力在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时说。
不会再出现NBC那样的情况了
马国力是广州亚运会转播有限公司(简称GAB)总裁,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还是北京奥运会转播有限公司(简称BOB)的首席运营官。GAB与BOB性质一样,都是为大型赛事专门成立的国际转播机构,负责向运动会的所有持权转播商提供开闭幕式、赛事的国际公用信号及相关服务。而转播商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购买到的信号进行处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不断有网民贴出外媒在开幕式现场拍摄的精美照片,之后在网上流传的美国NBC电视台制作的开幕式,让观众才意识到开幕式竟然那么美妙,继而就把矛头指向了负责提供开幕式转播信号的BOB。BOB的制作水平被声讨“太业余”,甚至还有网民称,是BOB“暗算”了张艺谋。
马国力觉得这种批评不是很公平。一来BOB是直播,NBC相当于录播,两者不好放在一起比较;再者国内观众看到的是中央电视台转播的版本,央视是在BOB的信号基础上做了过滤和添加。
“实际上,奥运会转播商用的95%以上都还是BOB制作的公用信号,这次亚运会也是,几乎95%以上都是GAB提供的信号,剩下那5%就是转播商自己做的单边的内容,好坏就看转播商自己愿不愿意投入和投入多少了。”
本届广州亚运会,不会再出现像NBC那样的情况。各国都在亚洲地区,时差问题没那么严重;经济实力也没那么雄厚,投入的成本不可能像美国那么高。观众通过电视看到的画面,除开GAB提供的95%的公用信号,剩下那5%就大多是各国电视台自己事先制作好的内容。
领导人得这么拍
广州亚运会有12家持权转播商,覆盖了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国际惯例,持权转播商一般都是该国或地区综合实力较强的电视机构,中国内地就是中央电视台,像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机构要想获得信号,可以跟央视申请来分享,不能独立报名成为转播商。
类似的还有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作为广州亚运会转播商,它覆盖范围包括了中东地区及北非地区阿拉伯国家;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ABU),则主要覆盖东南亚、中亚地区。这些媒体或媒体组织拿到转播权后,将再分配给授权范围内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具有较强实力的当地媒体。日本是NHK和TBS联合体,韩国则是MBC和KBS联合申请。
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亚运会对转播商的号召力甚至比奥运会还要大一些。据亚组委市场部项目主管雷进介绍,这次亚运会转播还吸引到印度的ZEE电视台,它是印度最大的商业电视台,而奥运会只给到亚太联盟。ZEE的兴趣点主要在这次的新项目板球,那可算是印度的国球,但可惜的是由于赛程冲突,印度自己的板球队没能参加亚运会。
在这些转播商中,央视付出的版权费最高,因而获得的服务也最高等。到2010年11月9日为止,除开在看台上各转播商都可申请的带摄像机的评论席,能够在场内拥有摄像机位的暂时还只有央视。在开幕式现场,对着主席台的摄影机位,GAB有一个,央视也有一个;下面还会有一个机位拍中国代表团进场。
主播机构也需要拍摄领导人,按照国际惯例,亚奥理事会主席一定要有镜头,主办国的领导人也要拍,至于别国的领导人,就不一定会特别照顾到。不过如果是大家都认识的,也可以拍,比如日本代表团进场的时候,如果日本首相来了,也一定会拍首相鼓掌的镜头结合运动员入场的画面。但也只是给几个镜头,之后不会再专注地拍。
由于国际关系比较复杂,GAB处理国家元首镜头时必须很慎重,必须公正地对待和处理。比如伊朗跟美国关系不好,假设奥巴马也出现在亚运会现场,要是GAB老拍他,伊朗转播商处理起这些画面就会很头疼。
公用信号里不能有央视主持人图像
开闭幕式、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亚洲特色的跆拳道、空手道等这些项目,GAB会向转播商提供16∶9构图的高清信号,但这对中国观众没太大意义。除非已经有了高清接收机,电视观众实际上收看的还是标清信号,而画面也会变换成4∶3的构图。这意味着,本来用16∶9看到的宽幅场景,变成4∶3后,画面两边就会被切掉。
这是沿袭上届多哈亚运会的制作标准。据GAB首席运营官白李介绍,亚运会的转播商大部分已经进入16∶9或高清变换的时代,而中国推行得比较慢。目前只有中央电视台、北京台、上海东方台等9家卫视拥有高清频道。这次亚运会,中央台高清频道也会同时播放亚运高清节目。
有网友这么比较过标清跟高清的区别:原来的标清在转播足球赛事时,足球场是一片绿色,而高清信号则会让你看清那绿地是由一根根绿草组成的。
除了画面,GAB提供的公用信号还包括英文评论声。赛事会有外籍专职评论员进行解说。开幕式则只有提示性的对事实的介绍,比如说这个创意源自什么、这个城市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特点怎样。
转播商们一般都是拿这个当参考,播出时用的是自己的解说。像北京奥运会那次,NBC就是自己解说。而这次亚运会,东南亚那些电视台,可能没有经济实力加上自己的评论声,或许就会把这个英文评论声直接播出去。
开幕式转播的制作团队请的是中央电视台文艺部。这并非是因为运动会在中国举办就得请中央电视台,而是出于技术考虑。“中央台这个团队,不仅是在中国转播制作开闭幕式节目最好的团队,在世界上也是最好的。他们做这种开闭幕式的直播,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公司都要多。因为在咱们国家,开幕式、闭幕式这种晚会太多了。”GAB总裁马国力说。
由这个团队制作出的国际公用信号,要提供给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在内的12家持权转播商,意味着它不能带央视的解说,不能带央视主持人的图像,也不能带央视的政治需求。“不管哪个团队,给我做开幕式信号,我的要求是所有的转播商都可以接受,你不能让人家柬埔寨人或者日本人看着像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
亚运来信
赞一声
这次亚运,广州的很多做法(诸如免费公交、免费WIFI)令人耳目一新,感觉广州政府特别“敞亮”(大方)!
(哈尔滨 张晨 英文记者)
广东政府给予舆论的宽容、包容性是比较大的,正是有了比较,才让我们有了期待,期待越变越好。
(山东滨州 贾仁义 职员)
生活在广州的这三年多时间里,经常在本地媒体上看到对一些扰民、浪费、官僚主义甚至腐败问题的报道。而我那些在外地的亲戚朋友,也非常欣赏甚至嫉妒广州亚运筹备过程中媒体、民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广州 赵爱民 编辑)
奥运会时,很多同学还有学校都会组织活动;世博会,有很多同学前往上海;亚运会,我没在学校见到相关活动,只是媒体上时有消息。也许像现在亚运这样保持热度又不过火,更让人舒心。
(infzm.com网友:cluxin)
在全民免费乘坐公交地铁措施实施一周后,广州表示,将停止免费,改为发放交通补贴。对这事,我持肯定态度。有多少地方政府犯了小错死不承认,进入罪错递增机制,错上加错。广州政府能及时自我修正,挺赞!
(infzm.com网友:lyh6689030)
到时,请多给亚洲邻国的运动员一些应有的掌声。礼貌的掌声和喝彩的掌声都需要!作为分管体育的副市长,我准备去现场感受一下亚运会的运营和管理,以借鉴好的做法,为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积累经验。我觉得监督批评才能让亚运更成功,广州媒体就做得很好。特别是在亚运会之前,媒体的报道可以使问题发现并解决于萌芽状态,从而促使亚运会召开之后,一切真正做到尽如人意。媒体客观全面的报道,会使得大众有一颗平常心。而平常心,恰恰是亚运会需要的,也是中国当下需要的。
(山西吕梁 成锡锋 副市长)
提个醒
多招志愿者不如多设指示牌。
(重庆 李凤兰 编辑)
别扰民,别浪费,别助长狭隘的民族主义。
(苏州 杨文杰 退休干部)
让外国人看真实的中国,不要为了面子,这个禁止,那个不准。
(无锡 孙维国 农民工)
希望亚运开幕式的时候,记者不再是对着领导拍不完,请多拍拍普通观众!
(西安 吴超 大四)
希望广州做得更好。多些沉稳和内敛,在百姓和政府之间寻求更好的切合点。
(北京 黄东峰 律师)
希望广州亚运不要屏蔽批评的声音!更加环保低碳!
(南京 蔡祎祎 高三)
亚洲各国的体育实力,本就是中国最强。如果我们志在“夺金”,那么亚运就会变成中国的表演赛。最好借助亚运的时机,展现一下我们的大气度、大胸怀。
(infzm.com网友:dionysos_free)
希望广州亚运会成为人民自己的节日,交流友谊的体育盛会,充分发挥广州人民当好东道主的潜力,而不是被组织、被教育、被……
(上海 xxqq 社会组织办事员)
亚运了,建议大家放轻松,没必要太紧张。快快乐乐地搞一场比赛,别弄得像打仗似的……
(广州 张俐 大四)
细微之处显功力。中外游客的广州行中,肯定都要造访公共厕所。因此,保持公厕的清洁并倡导“公厕文明”很有必要。
(南京 王磊 研一)
对亚运,我最想说的是:赛事金牌第一诚可贵,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体质。为别人的盛会,别人总会走的;而在这块土地上的民众,才是最值得爱惜的。
(成都 张强 志愿者)
广州在举办盛会之余,也要努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对比下广州番禺与重庆的形象宣传片,如此不谋而合的“雷同”,让人遗憾。番禺应该拿出更有创意的形象宣传片来推介自己!另外,网上爆出了多个广州亚运的英文翻译错误,比如将“观众出口”翻译成“Visitors Export”、“让我们的广州充满爱”翻译成了“Let's make love everywhere in our Guangzhou”等等,请查漏补阙,及时更正一下吧!
(新加坡 马华卿 留学生)
学好样
我是世博会志愿者,对上海的情况比较了解。上海成功的经验是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各方信息的畅通,充分利用手机和网络资源建立起信息双向的交流平台。比如志愿者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手机平台随时向世博局反映相关信息,提出批评建议,且会有专人回复。
(上海 王倩茹 志愿者)
“绿色奥运”的理念很好,亚运会应该继续运用。若亚运会本身办得低调、节俭而不失特色,同时加强媒体、民众与政府的联系,城市规划建设、道路交通模式有所创新,那么就能实现“亚运让广州更美好”。
(infzm.com网友:li-happy)
希望亚运会能够加入更多与老百姓互动的活动。奥运期间,全民学英语就很好。也有不少志愿者去社区教老人和孩子们学英语,大家都很关注一些有关奥运的小常识,甚至动画片(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都有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家里的老人孩子都爱看,偶尔还会一起参与答题。
(infzm.com网友:rainday)
7月底参观世博园,被园内的众多人性化设施所感动:热门馆的门口都搭有凉棚,避免游客在烈日暴晒下排队,且每隔两分钟就自动“送”来阵阵冷气;直饮水饮用处设置科学,点多面广,游客既可直接张口饮用,又可用杯、瓶装水;厕所布局合理,蹲位充足,女厕蹲位明显多于男厕,而且人一踏上蹲位,清水即自动冲洗内厕,便后人一旦站立,清水再次自动冲洗。但我听人说,大凡举办大型国际性活动时,我们往往十分注重细节,那是因为外国人要来,我们得在老外面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我想,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绝不能为了树形象而树形象。我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我们在日常的国内生活中,都能像现在这样“讲究”,使全体国民的生活上档次,有人情味。
(湖南永州 孙存准 职员)
等着瞧
最近上海世博承诺明年5月公布开支明细,建议亚运开支也来个全裸公布。
(广州 左晴 研二)
世博排队,游客叫苦不迭。亚运不会那么拥挤吧?大家在平时有意识地练练排队吧!
(哈尔滨 何向南 检察官)
广州亚运可以成为珠三角地区整体合作与开放的一个窗口,同时也为深圳的大运会积累宝贵经验。
(北京 王箐丰 大三)
开创新的工作思路,建立新的工作体制。把好的方法巩固下来,让公民积极参与,加强长远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亚运之后仍然能够发挥长效作用;让亚运之后的广州,能够更加环保,更加安全,而不要让人提起广州,就是那个“抢”人的城市,就是那个高房价的城市。
(江苏如东 田雄 机关职员)
亚运过后,应充分发挥一些体育场馆的作用,供市民健身,否则就是一种浪费,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
(东莞 朱忠保 教师)
在举办完这些举世瞩目的盛会后,中国应该在普及全民体育方面加大力量。毕竟,民间免费而且适宜的运动场地太少了。
(上海 王海蛟 工程师)
希望改善交通、改善环境等措施不要成为大会期间的临时措施,应当长期坚持并完善,不能只为接待客人服务,市民才是城市的真正主人。
(infzm.com网友:jthsh2005)
8个字送给亚运:“勤俭节约,勤俭持家。”另外,我想说,乡村的各个中学都要召开运动会了,为什么还像我们十几年前运动会一样的项目,学生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吗?强身健体的意识难道只能到老了才去注意吗?一个连中小学生都没有时间去锻炼的民族会是体育强国吗?
(山东临沭 陈梦静 乡村教师)
有钱未必要大手大脚,毕竟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广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应该发挥榜样作用。此外,钱该怎么花,要让专业公司来策划,让民众来讨论,让人大来表决。这些“马后炮”,也可供后来者参考!
(重庆 李朝林 公务员)
盛会季:从激情走向从容
2010年10月30日,距广州亚运会开幕不到两周,市委书记张广宁仍在为七十多个单位没有完成排污整改烦心,他让水务部门给这些单位下最后通牒,如果近几天完不成整改,就要坚决“停止供水”让“媒体曝光”。
10月31日,随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清查行动,众多居无定所的流浪者从广州的街头公园、立交桥下、骑楼、涵洞、车站、码头,以及废弃建筑物、闲置工地……悄然现身。享受着一年中难得的不冷不热天气,更难得的是,他们也是亚运的亲历者。
11月8日,距亚运开幕还有4天,广州匆匆叫停了实行一周的“公交免费”计划,因为暴涨的人流让城市公交系统不堪重负。广州市的媒体一如既往的评头论足,弹多赞少。
从2008年的北京到2010年年中的上海,再到年末的广州。历经奥运、世博,中国人在面对这些大阵仗时终于开始表现出真正的“从容”——盛会有盛会的轨迹,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习惯,他们能激情相拥当然很好,倘若是和平相处,也是一种不错的状态。
奥运,世博,亚运;
北京,上海,广州;
2008年到2010年。
三年,三个最著名的中国大都市,三个世人瞩目的“大事件”。
西语中有一个词mage-event,译为“大事件”,指可能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的,诸如奥运会、世界博览会、亚运会等等。之所以称“大”,不仅在于它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面貌,还在于它甚至能改变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行为、心理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它是一个标志,是一个历史转折。
“大事件”——后发国家的成年礼
三年三个“大事件”,让世界不得不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来自海外的积极评价中传递的意思清晰明确——成功地举办奥运、世博两会,这是比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更明白地宣示,曾经的“中央帝国”在告别了落后、屈辱的两个世纪后,再一次接近了世界版图的中央。
三个“大事件”集中在三年时间里,实为偶然。毕竟,北京最早瞄准的是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但两票之差惜败,让奥运会来到中国的时间推迟了8年。否则,10年或许是一个更合理的时段。
相对于申办世博,申办奥运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经济运作的成功典范下激烈得多。在中国人的认知里,能否申请成功往往和一个国家的国力直接挂钩。1993年中国申奥失利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接见申奥副秘书长以上干部时曾说:“没拿到(2000年奥运主办权)没有关系,大家继续抓好各方面的工作,中国发展了,经济强大了,奥运会自然会回来找我们。”争得奥运主办权就代表了世界对中国、对中国发展的认可,而成功举办则表明中国没有辜负世界的期待,这恐怕是很多平头老百姓的简单逻辑。
2008年,奥运会开幕次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就隐讳的表达了这个意思,“奥运会来到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意义非凡。这是世界对中国的信任,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奉献。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30年,正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相契合。”
不过,“大事件”相对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并且被本国政府、民众赋予某种与民族复兴相联系的象征意义,中国并非孤例。有趣的是,和中国有着相似经历的恰恰是中国的两个邻国:日本和韩国。
日本的类似历史时段是1958年到1970年,12年时间里,日本举办了1958年东京亚运会,1964年东京奥运会以及1970年大阪世博会。
审视那个时代的日本,日本人从战败的迷茫中刚缓过了神,迫切需要让国民从历史的失落中走出来。申办奥运则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历史契机。从此日本经济走上稳定的高速增长阶段,办奥运会之前,日本经济已经增长了十年,此后更一发不可收。而日本借奥运顺利完成产业升级,更一举奠定日本在创新、发明上的前沿地位。更重要的是,日本借此获得重新融入了世界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12年彻底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有活力的日本。
韩国则是在1986年到1993年的7年时间里,举办了1986年汉城亚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及1993年大田世博会。从某种意义上,韩国的经历和中国相似性更高。毕竟韩国在申办奥运会前已经有了近二十年经济增长的积淀,历史上曾沦为殖民地的韩国需要这个机会来展示朝鲜民族的新形象。
1948年以后举办过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的国家中,只有四个发展中国家,日本、墨西哥、韩国、中国。重温历史,考虑到墨西哥多少沾了拉美的光,以及那时的奥运还不怎么受追捧,“大事件”赋予三个东亚国家,连历史的沧桑都如此相似。
江山代有“盛会控”,各领风骚数十年
相比《人民日报》在奥运、世博上的含蓄,民间舆论的表达就直白得多。2001年7月18日,《北京青年报》一篇名为“北京申奥成功带来了什么”的文章,就直言不讳地总结说:获得奥运主办权“将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进一步使中国融入世界未来政治、经济秩序和格局”。显然,这恐怕是当初大多数人的心声。
还记得央视提到美国有议员以“人权”反对中国奥运时,一位义愤填膺的老大爷在镜头下怒斥:中国不强大的时候,不给办也就算了,现在中国强大了,怎么还不行。美国就是担心中国强大。
不管美国的参议院和北京的老大爷各有什么道理,综观历史,奥运的确是“强大起来了”的最佳展示方法之一。在1930年代的欧洲,一战战败以及长期落后于英法,让德国充满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大萧条时期,德国创造经济复兴的奇迹,从1932年到1937年,5年间德国GNP就增长了一倍。这大大提升了德国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于是,1936年奥运会就成为德国重返世界强国之列最隆重的仪式。为了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德国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馆,并修建了比五十年后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还豪华的奥运村。奥运会实现了第一次电视转播。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拿了世界第一。这是国家意志第一次全面接管奥运会。
同竞技体育不同,政治浸入世界博览会更早。博览会诞生于大发现的时代背景下。大发现时代还有一个称谓是殖民时代。按照日本学者吉见俊哉的说法,博览会本身就是一个文明化的视觉体制与现代性的象征。这个时代最热衷博览会的是英法两国。第一届伦敦万国博览会,占地19英亩,持续5个月,展出的除了先进工业品,还有来自殖民地的农作物和矿产品。而参观者多来自中下层,奇异的展品引发了观众无穷的对帝国疆域的想象,表现了盛世大英帝国的统治伟业和殖民功绩,当然,还有英国工业文明的鹤立鸡群。
法国的迅速介入则充斥了第二帝国的不甘。觉得已经可以与英国一争短长的法国充分利用了博览会这种形式,一会借它歌颂拿破仑三世荣光,一会又用它来展现“共和”政体的优越,一会则用来展示欧陆的文明。1900年以前,法国举办了5届博览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博览会控”。值得一提的是1867年的博览会,奠定了今天“大事件”的准备雏形,为了把巴黎的美好展现给世界。当局修建公园、扩充街道、绿化城市,建设公交网络、驱赶流民。以后不论是世博还是奥运都在借鉴法国的做法。
不过,法国“博览会控”的头衔很快就被美国抢走,1893年至1933年之间,美国用更短的时间举办了5次博览会,宣告了新大陆比老欧洲的优越。不过,这的确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世界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青春萌动之后更需清醒
或许国家总会有一个特别迷恋“大事件”的时期,在今天,后发国家一旦取得经济的成功,总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把成就展现出来,获得更好的国家形象,更好的评价,以及更多的机会。那么,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奥运、世博这样的“大事件”。如果国力还不够强,那么就次一等,比如承办一些大型的国际会议,或者体育方面的单项比赛,再或者一些文艺类的展览等等。而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确是这样的一个分界线,此前奥运会仅具简陋的雏形,难说拥有世界性的影响,而两次工业革命的绵延,发现、发明才是“王道”,博览会因此成为传播国家形象的最好载体。所以,争取更多的博览会主办权就成为新兴大国最简单的获得承认的机会。
三年三个“大事件”,当然是中国的成功。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不过是在重复邻国十多年几十年前做过的事。
沉浸在“大事件”中的中国人当然是幸福的,但应该记住“大事件”不过是国家、企业、传媒、建筑师、旅行社、艺术家等的共同设计下,建构和表现出异常复杂交错的现代性多幕剧。“大事件”展示的只是一种去脉络化的理想真实,不过是现实的简约,不能作为完全的日常生活真相。正在经历这个青春萌动的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应有清醒的认识。
很广州很家常
飞机落地广州时,记者李志(化名)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飞错了城市。
机场大厅墙壁上,宝马奔驰广告依然是主角;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机场大巴途中,只有部分彩旗及巨型公益广告牌来直接展示这座城市正在办一件“大事”。
这超出了这名中央媒体资深记者十几年来的采访经验。“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是中国举办大型盛会的机制。
“感觉广州在另辟蹊径。”李志说,这点倒是与他十年前采访悉尼第27届奥运会的感受相似,政府有限出资与市场化运作是其承办重大公共活动的一贯方式。
这条“过分低调”的机场路线是广州亚运的缩影。资金主要由广州市政府筹集,商业赞助达到亚运史上之最,分担了政府的负担,带上隆重的“广州风味”。
过去两年空前的中国盛事季,以这么一场家常化的亚运会收官,显得意味深长。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意义在于将中国新貌展现给了世界,上海世博会是让世界在中国人民面前举行了一场盛大表演,广州亚运会则向世界展示了另一个不完全一样的中国面孔。
广式“斤斤计较”
广州人似乎特别喜欢“斤斤计较”——撤换户外广告的工人们经常遭到埋怨:亚运公益广告又不赚钱,占那么多地方干嘛?亚运公益广告片也总被各种各样的理由“排挤”到非黄金时段;本地媒体直到开幕倒计时接近个位数时才终于显示出宣传的气势。
王馨在广州读书,上海人,做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现在是亚运志愿者。成为广州亚运会的志愿者,王馨要做的只是报个名;两年前在北京,她经历了面试的筛选与政审的考核。
几乎所有曾经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人员有一个集体感受:“对广州来说,他们的一些经验难以复制”。
在采访中,李志觉得这场盛会家常得“有点那个”。70座亚运场馆只有12座是新建的,马术耐力赛场因为需要征用的土地太多放弃了。
一名受访的亚组委正局级官员还颇有成就感地对他说,他们部门总结出一套很牛的报销单审核经验,“走哪条路线打的要不要花这么多钱,一般都可以估出来。”
资金有限,是家常亚运的关键问题。尽管“节俭”早在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时就已提出,但没有哪座举办过盛会的城市像广州这般“斤斤计较”。
亚运会外景布置经费只有几千万元。部分场馆门前的布置只能取消,“能不摆的就不摆了”。
被认为“弱弱”的宣传公关力度,也与经费紧张相关。受聘于亚组委负责境外宣传的凯旋公关公司只好将海外宣传重点投放在东南亚华侨群体上。
有人对广州官员的“弱势”感到不满,亚运宣传的形象片直到开幕倒计时才被“稍微像样”地反复播放。
11月6日,亚运会开幕前六天,广州市政府官员还为一项被紧急叫停的公交免费公共政策道歉。
此前因市民反对被叫停的公共决策还包括一座即将在楼盘高度密集区动工的垃圾焚烧场,一项使用花岗岩铺高价路的计划,一份建议为迎接亚运将电视台一些粤语节目改为普通话播音的政协提案。“从这场运动会中,你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她不完美,”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说,“但她让你看到她的不成熟,因为她有一个平常心。”
真正的“市办”盛会
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九成广州市民知道世博会,但不到六成上海市民知道亚运会。
此前,无论是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北京奥运,还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上海世博,中国人民从国家的表现与外国人蓝色的眼睛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自豪:世界最大的环保型体育场“鸟巢”,世界最大的游泳馆“水立方”,参加国家最多的世博会,中国还首次登上奥运会金牌总数的第一位……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人对于英国表示压力很大的新闻颇有兴致,2012年,伦敦将“在北京的阴影下”,承办第三十届奥运会。即使是19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对多年前国家提出的“赶英超美”口号也并不陌生。
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许多人听说亚运会只有亚洲的国家参与,立即表示失望:两年前北京已经办过奥运了,上海也已经接待过全球两百多个国家了,亚运还有什么好看的……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心态转变,犹如一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人,第一次出国就去巴黎,拘谨,拧巴,容易同时陷入自卑与自负;第二次出国去伦敦,肢体仍然端着,但已不那么僵硬;第三次去的新加坡,已能将异乡作故乡。
路透社北京分社首席记者林光耀在京居住十余年,认为中国这两年的盛事季,有利于促进开放、从容的大国心态。回溯至20年前北京亚运会,一名年轻人在得知自己入选开幕式群众演员,可以为国争光时,激动过度猝死。
20年后,“国家”主动或被动的,让位给了一座城市。
在国家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前对奥运与世博均有提及,但唯独这次没提亚运。在举国体制系统中,这意味着广州亚运会将与考核政府工作的指标脱离。
“我们是要向北京奥运学习,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他不一样,”亚组委庆典和文化活动部部长何继青说,“不过,也没法一样。”“广州现在和悉尼、亚特兰大接轨了。”何继青笑说。
这两座城市都承办过奥运会,将盛会交由一座城市,由其独立筹办,并进行市场化运作,这被视为国际惯例。
作为此次中国盛会季的压轴,广州亚运会也许同时将是下一个中国盛会季具拐点意义的开端。
广州亚运会共与49家赞助商签约,赞助金额是多哈亚运会的5倍,创下历届亚运之最。
在亚运城主新闻中心大厅,现场布置得更像是个产品展览会。其间不乏中国电信、南方航空、广汽等大型国企的身影,它们热衷于赞助国家举办的各场国际盛事,这曾被解读为“政治任务”。
不过,一批中小型民营企业也出现在了展台或供应商名单中,如凡拓数码、丹丽洁具、锐丰音响等,这些民企在行业内部颇有江湖地位,但大众知名度并不高。以往,它们几乎从未出现在国际盛会上。
正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导致了中央媒体记者李志初到广州时的错觉,也增加了薛强在进行外景公益广告牌布置时的难度。
许多商业广告没有让位给亚运公益广告,而北京奥运会期间,无论是奥运的五环LOGO还是五只福娃,“从一环到五环,那是铺天盖地的”。
把广州变成PARTY
五只福娃分别代表着从中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五种珍稀动物,它们与1990年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一样,是象征中国的。广州亚运会的乐羊羊——羊是广州的象征——则开始显现出一座城市的个性,以及一座城市居民的性格。
广州亚运会从开幕式的第一秒,就充满了广州的味道,开幕歌曲“落雨大,水浸街”是粤语的发音;其时将被焰火环绕的“广州塔”在坊间有个更形象的名字“小蛮腰”;他们背后的创意者与设计工作者基本来自广州本土,而上海世博会的主创团队基本来自北京和海外。
“该怎么形容广州亚运会呢……”志愿者王馨说,“就像一个PARTY。”她与其他志愿者喜欢说“一起来,更精彩”,不仅因为它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语,还因为它富有喜感与娱乐潜质。他们喜欢把它窜改成“一起吃,更精彩”之类的。这句标语以社会征集的方式而来。
此外,广州亚运会邀请李宇春与韩庚作为志愿者形象代言人,这也得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四年前,王馨还作为超级粉丝为李宇春拉票。
这些都被视为“很广州”的表现:低调,务实,随意,但对市场敏感。
“家常的广州当然办家常的亚运。”第五大道奢侈品网站创始人孙亚菲的订单中,广州客户的数量甚至排在贵阳之后,在她所熟知的时尚圈,“广州市场往往被忽略”。
相比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时尚的焰火表演,广州亚组委一名官员显得对自家的开幕式更为得意。“我们开幕式的主题是水,”他说,“不用花钱,用完还可以再流回去。并且,珠江就是我们广州的。”
连火炬传递也很本地化。广州亚运会放弃了在全亚洲传递火炬的惯例。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设计了一个创意,请旅行社邀请报名境外游的市民担任亚运志愿信使,向旅行地的当地人宣传亚运,“以弥补不能境外传递亚运火炬的遗憾”。
留法学生田芬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无意识地当了回谭建光设想中的“志愿信使”,她向法国朋友介绍广州亚运会如何“寒酸”,这座城市的市民如何批评市政市长如何出来道歉,发现法国朋友竟然对这座几乎没有听到过的中国城市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和欣赏。
这名专修导演专业的中国留学生的毕业设计是拍一部关于“巴黎的中国形象”纪录片。这次意外成功的“意识形态输出”给她带来很大启发与鼓励。
“希望这次广州亚运会对中国也能带来启发。”她说。
(卞晓蘅、郑昕亦有贡献)
一根钢丝能承受多少惊叹 “少林小子”在空中
“我们要做一个让全世界震撼的前所未有的节目,但它也是一个世界上危险系数最高的节目。不到11月12日演出结束,我们的心一直都是悬着的。”亚运会开幕式执行导演章东新这番话说的是“白云之帆”这个节目。
章东新和总导演陈维亚是老搭档,他们曾合作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次又一起执导亚运会开幕式。
海心沙是广州中心地带的一个小岛,依傍珠江,地处CBD,11月12日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就要在这里举行。这个岛看上去像一艘“航空母舰”,甲板上,矗立着4个大帆,桅杆最高处84米。这创意来自英国舞美设计师马克·费舍尔,此人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大地球的创意者。4个大帆的创意出来后,陈维亚就想能在上面玩什么,他想到了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这个学校的学生曾在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上过连续七届的春晚,亚运会开幕式有关“中国崛起”的艺术想象要通过这些孩子来实现。
180个少年在78米高的帆屏上,和地面1460个操作手精确配合,组成悬挂起来的各种放大版的青春画面的流动造型:晨练的人、笑脸,划艇、跳水等竞技体育项目,升起的太阳。
其中最惊险的是演员从帆屏顶端往下腾空腾跃,跃出帆屏外5米,像跳伞一样直线滑落。“你抬头看,会被吓得蹲下来——人直接就是啪地砸下来。”章东新说。
在几次预演中,现场观众既对“白云之帆”惊叹不已,也都在这八分半钟的表演中捏一把汗。
排练时,钢丝断过三次。因为每个人身上挂两根钢丝,断钢丝并没有出事。导演团队定下一个新规矩,任何人发现安全隐患,都有权停下来,哪怕正式演出时。“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再精彩的内容也不能算成功。”章东新说。
在78米高度、连续15分钟不停蹦极
“这些表演的孩子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特种部队的那些技能,这些孩子只要稍加训练就能胜任,因为基本素质早已超过。”章东新说。
编导组撂下个豪言壮语:“如果表演结束之后,观众只是鼓掌,算我们失败,观众不欢呼不吼叫算我们失败。要让观众震撼得站起来欢呼那才叫成功。”
在章东新看来,要达到这个高空节目的表演要求,实现那些清新美好令人憧憬的画面,塔沟武校的学生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些在散打、套路上具备了武术功底的孩子们,其实绑上钢丝一吊起来,他们的行为立刻就和武术无关了。而要实现导演们的“不惊叫死不休”的大胆构想,他们自己对那些超大比例的造型已经完全失去了感知能力,自己做出的造型别人“须仰视才见”,几十个人构成流动的美好生活场景——和平鸽、海燕和雄鹰在展翅飞翔,鱼在游动……这种高空吊威亚让表演者根本无法看到自己组合的艺术,单调、枯燥、危险的训练日复一日,在音乐的伴奏下,孩子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身体记住脚手架上用木条和红布所勾勒的线条,那是他们每个人在音乐的某一刻所必须呆在的点位。而地面的一千多名“拉纤”的操作手,和高空中对应的伙伴的冲刺进退,严丝合缝,钢丝把他们串在一起。
总导演陈维亚和塔沟武术学校有悠久的联系,他曾在几年前去郑州观看塔沟学员的表演,当场落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筹备期间,张艺谋等众多导演也把实现种种高难动作的梦想,寄托在这些特别能吃苦的孩子身上。
确定用塔沟学员帆屏上做威亚表演后,陈维亚从学校两万八千名学生中筛选出五六百人,选择条件很苛刻——必须要瘦,协调一定要好,个头得在一米六五以上。导演组进驻塔沟,又用更严格的尺子来实验:头朝下,从地面到八十米的高度,来回吊了三次。孩子们大部分都说没事,但有的孩子说着说着就倒了,有的甚至尿裤子。
经过又一轮淘汰后,留下了209个学生。
“一般蹦极的高度在五十米左右,选出来的这些孩子具备在80米高度、连续15分钟不停蹦极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完成表演。蹦极还有缓冲,而钢丝是硬连接。”章东新说。
地面操作要配合180位队员在空中做动作,空中队员腾空落下或升起时,地面的1460名拉钢丝的操作手,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后退或前进。
每个在空中表演的人,在地面有相对应的7个人拉钢丝。地面操作手一般是散打班出身,体力好,有耐力和速度。
导演组最初想过用电机来牵拉钢丝,但电脑程序一旦出故障,钢丝停在空中不走了,或者把钢丝拉断,就很可怕了。章东新说最终大家都认同,还是人工最可靠。
一年多前,河南塔沟武术学校就竖起了模拟的帆屏,让孩子们进行训练。2009年9月27日,陈维亚到塔沟查看排练进度,一下子被这种由钢丝咬合在一起、上下密切协同的运作气势所吸引,立体和平面的团体操所显示的巨大“冲击力和凝聚力”,让他决定把这些操作手也作为集体表演者露面——以前的威亚表演,“动力”总是“隐藏”起来的。
导演组驻扎塔沟,先后画了六百多张草图,用红布和木条在脚手架上搭成了大雁或是山川的线条,地面也画上线,学生就一点点找点位操练。回到宿舍后,他们还拿着小录音机、MP3,听训练的曲子,靠感觉琢磨在哪个音乐点人应该跑到什么位置。
操作手一天在地面上奔跑20公里,平均三天磨穿一双鞋底。
在导演的不断构划中,学生们重复着“脏、累、苦、险”的单调练习。
在一年多的训练中,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受过伤的人。
有时塑料头盔都撞成碎块。地面操作手在人挤的时候,崴脚和伤手的最多。
一位学生在78米高的帆屏上腾空下落时,操作手放绳子晚了些,他被钢丝弹回帆屏上,下巴被铁丝挂穿了,缝了11针。第二天要给领导汇报演出,他一听他的位置要找人替换,就哭了,贴上创可贴又上场。
还有一位学生在排练时摔倒后小指骨折,他当时把弯了的小指扳回来,继续表演。
在塔沟武术学校宣传部提供的一份《少林小子扬起“白云之帆”》的材料里,列举了几个家里出事儿坚持排练不分心的事例——
一位同学的妈妈摔伤后脑勺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但他不想放弃已经训练一年的机会;一位同学的父亲动手术;一位同学的外公去世;另一位同学的外婆去世;一位同学的父亲被汽车撞成骨折……
7月29日,参加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学员从塔沟移师广州,在海心沙上的八个帆屏上进行第一次表演合成,看到整体效果,几个导演抱头大哭——过去一年,他们曾在塔沟的山里,顶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压力,像民工一样,跟学生一起挖沟、铺砖。
辛苦一年多,艺术家和小子们的“合作”取得了将近三十分钟的表演素材,经过不断的删减放弃,“放弃了很多精彩的素材”:盛开的鲜花,雨中打伞,人到月亮上跳舞,星星在闪耀……最后是忍痛割爱压缩到观众即将看到的8分半钟。
章东新断言,亚运会开幕式的震撼“已经超过奥运会开幕式”。
不能恐高,但其实很恐高
“当我第一次上到78米高处的时候,一开始还挺兴奋,但一看远处,整个少林寺尽收眼底,周围全是山,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导演让我转身,上下拉了两次,我就想吐,落地之后站不稳,直接坐在地上吐了。”卜振伟说。
为了达到这种震撼的效果,参演者的一个前提是不能恐高。
18岁的农家子弟卜振伟就是被选进高空表演的二百多人之一,但其实他恐高得厉害。
被选拔出来的高空选手,绝大多数都是像卜振伟这样的农家子弟。他们有的上到小学或初中就厌学了,属于“调皮捣蛋”的学生,有的受电影《少林寺》或央视春晚的影响,从小喜欢武术,想在上大学无门之外,另寻一条出路,指望将来或当武术教练,或成为像李小龙、成龙、甄子丹那样的功夫明星。
不怕吃苦的农村孩子有着朴素的本质,这和学校的校训一致——“永不服输,吃苦耐劳”。从塔沟武术学校走出了上百个世界和全国冠军,这些人成了学校后生们的榜样。
卜振伟的想法是在学校好好表现,有机会比赛拿个名次,将来留校当教练。卜振伟的老家是山东济宁,他的老乡里,就出了一个“散打王”亚洲冠军胡涛,现在是解放军体育训练基地散打队主教练。胡涛当年到塔沟武术学校报名时,和他一起来报名的济宁学生就坐了满满三辆大巴车。
卜振伟在这之前没有上过高楼,尽管获得全校60公斤级散打第三名,但武术和高空技术是两回事,吊起来1米的时候,他就头晕恶心。他虽然恐高,但他不敢说。
后来高度逐渐加高,5米、10米、20米、40米。最后是78米。他硬撑下来,不敢喊怕,其实他早怕了。“那些上去后导演叫他做动作却不会动的人,就被直接划掉名字。”
队友中也有有高空经验的人。17岁的范大为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地球”表演,他当时在“地球”上的高度是30米,但这次练习的时候也恶心和头晕。
教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办法是说服教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冬天冻伤了,夏天天气热,每个人胯部都磨烂了,心里的滋味都不敢说,毕竟是亚运会,咬着牙也要做。”卜振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侧身奔跑是卜振伟最害怕的动作,从最高处的15号点落到下面的1号点。他第一次训练时,下面的人配合不默契,钢丝突然猛的一松,他以为钢丝断了,立刻举手示意要休息。下来之后,他眼前一黑一明,感觉不到心脏的跳动。休息了一会,就又上去了,他怕被淘汰。
还有一个令他害怕的动作是用腿蹬帆屏,弹开之后,脸朝下,呈一个大字型下落。他脸朝下看到地面,感觉被风吹得肉都在动。
这个动作腾得越远越好看,很多同学就是因为不敢腾跃被换掉了。
今年7月,卜振伟和将近两千名参加亚运开幕式表演的同学,从塔沟武术学校乘坐四五十辆大巴车到了广州海心沙,在帆屏上适应开幕式的表演。每次彩排演出时,他们坐电梯上到50米的帆屏的工作平台上,提前半个小时系好威亚丝,虽然嘴上说“一点都不害怕”,但他们看着下面的舞台,彼此不再说话。
“在帆屏上动作,没有不害怕的。但是教练问我们,我们都说不害怕,晕了都说没晕。我们在帆屏上互相喊加油,有谁顶不住了,我就跟他说,坚持住,你坚持不住,就被别人换掉了。”卜振伟说。
很美、很震撼,但也很残忍
一个月前,卜振伟班里的洪喜业在9号帆屏的位置排练的时候,身上的两根钢丝断了一根。洪喜业反应快,直接用手抓住帆屏。导演和教练让马上停下来。这之后两三天没有排练,怕给其他同学造成恐惧。
有人说“白云之帆”的表演“很美”,也“很残忍”。在美的惊叹之后,是长时间残酷的训练,以及每次排练中面临的高度的风险。
对于主办方来说,他们要的是超过某某的“震撼”;对于创作团队来说,实现了他们大胆的构想;对于表演者来说,也许由此会成为明星,哪怕是集体明星也好,会增加一些农家孩子将来的工作机会;对于参与的单位来说,则要的是品牌效应;当然,所有人也“为国争光”。
尽管有300个威亚师每天检查每一寸钢丝,3000元一根的钢丝平均三天换一次。
章东新总结这个节目的几大突破:“一、空中表演的规模最大;二、表演的危险系数最高;三、集体项目的技术难度最高,用威亚的技术形成立体的团体操表演的,这还是第一次。”
塔沟武术学校弘扬的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团队意识和绝对服从的命令意识”。在这种精神支配下,塔沟武术学校经过多年打拼,从2002年开始走进央视春晚,此后7年没有间断过。他们还有一系列的辉煌履历——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国8分钟高跷表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表演、建国60周年焰火晚会表演、九运会开幕式表演等。
这次的“白云之帆”的高空威亚表演,其技术高难度在他们前所未有,但他们还是接下来了。
这些尚处青春期的少年,一年多的训练状态就像是压缩的弹簧,把自己整个人一直压、压、压,在意志和耐性上,被高度压缩,像一支弹簧,最后用的时候,一下子弹出去,实现艺术家们“挑战极限”的国家诉求和个人热望。
每天早上五点,他们听着起床号起床,晚上十点在疲惫中随着熄灯号躺到床上,在不请假就不能走出校门的半军事化校园里,女性被他们从想象中排除,他们有时会长时间列队欢迎某个尊贵的客人。
11月12日晚,他们将在海心沙灯火辉映的夜空和万人惊呼中超越极限,他们的演出服上有每个人的名字,彼此也都是亲热如同兄弟一样,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在电视屏幕上辨认出他们勇武而渺小的身影来。“我觉得难度更大的,是我们往前走一步,不知道下面是什么。这也符合体育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我们都是不断地在超越自己。”章东新说。
章东新说,由50个导演组成的亚运会开幕式导演团队所赋予“白云之帆”的价值,不仅仅是“好看”。“我们要传达的是,别人看了会思考,中国能做这个,就没有理由怀疑中国人能登上月球,能登上火星……”陈维亚说,他们还将申请钢丝和滑轮走向、承受力的“专利”。
这回完成的不是口号
专访亚运会开幕式文学总策划朱海
水是自由的
亚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活动部部长何继青通知我进入陈维亚的导演创意团队时,前期招标已经完成了。我对广州非常熟,少数民族运动会,广东的旅游节,世乒赛开幕式,我都参与过。见面头一天,陈导就要求先把亚洲有哪些特色摆出来,那天整个团队都围绕着亚洲在说,说水,说山,说草原,说沙漠,水这个概念渐渐凸显出来。
上届多哈亚运会开幕式非常成功,在亚运会历史上是一个巅峰之作,我们最困惑的是怎么能做出一台完全不同的开幕式。
多哈成功靠的是沙漠的文化,那广州是不是可以在水上做文章?亚洲是地球水系最丰沛的地方,你可以用水联系整个亚洲;亚洲又是一个最缺水的地方,大片的沙漠,水在亚洲可以算是文化的检测器。于是我们就有一个起步的定位:四年前,多哈亚运会沙漠举火,今天,广州亚运会扬帆起航。
做水的文章有个大前提,必须依靠决策层。毫不夸张地说,今天观众能看到的这篇水的大文章,第一笔就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落定。
当时看北京奥运会时,领导就非常睿智地提出,广州亚运会能不能走出体育场馆,因为你再盖什么场馆也盖不过鸟巢;另外,广州市领导也明确提出,要通过开幕式场馆的建设,给广州市民留下一个可供长期享用的亚运遗产。
领导聪明就聪明在这里,今天看来投给亚运会的钱,也可以平摊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你就是不做亚运会,海心沙岛也还是要搞建设,何况亚运文化给了这个岛新的含义,这个岛今天也是新广州中轴线上的亮点。
走出场馆,在城市的中心做一次国际化的大型开幕式,这在以前的亚运历史上是没有的。我们第一次汇报的时候,当时的市委书记朱小丹就非常明确提出:要把广州的水文章做好。
这一招,其实已经抓出了开幕式的魂,接下来我们一次次汇报,直到国务院有关领导,都非常满意。
再说导演团队里,绝大部分主创是南方人,陈维亚、沙晓岚、卞留念都是南京人,我是杭州人,李海鹰广东人,我们全是把水喊爹的人,从小玩水玩得比较地道。我没法想象一个跟莫高窟从来没有打交道的人,第一次到敦煌,就能演绎出一个完全以莫高窟为中心的东方题材。艺术的载体是情感,我们对水的情感,这次得到了一种充分的释放。
围绕水这个概念,我们论证了快半年,光我改稿就改了二十多遍,舞美设计改得就更多了。大型演出方案不光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很多细节需要现场试验,试验结果一偏差,方案就要改,它跟写剧本不一样。
开幕式舞台我们当时考虑必须是带水在表演。水的变化,“有”和“没有”一定要体现高科技。我们看雅典奥运会的时候,人家玩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很多人节目没记住,就这个记住了。我们现在也能做到“没了”,但要玩得更高级。
除了大面积的水,还在观众席前造出了一条河道,河上还能表演。而且我们来回折腾水,不是水折腾我们。比如喷泉,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水循环系统,光几十米高的喷泉喷起来就能把人淹了,而且水的清洁度保持很重要。有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处理系统。
整个创意过程,不知道开了多少会。广东的领导对我们整个创意编排,从来是鼓励为主,从不具体干涉,我非常感谢这些领导。每次开会,那么多领导说完,最后主持会议的那个领导一定会说上这么一句话:“仅供你们创意团队参考。”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领导就是放手让你们在珠江里游起来,你们游,他只把握你的大方向,我觉得这个这更是一种大艺术,体现出一种城市的品位。最后所有的艺术家都跟玩命一样,为什么?实现艺术梦想!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自由的创作环境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水的天性是自由。
结结实实把水立起来
有了水的理念,然后就是想怎么把水装进来。
从运动员入场,就要开始做水的文章,不能像以前那样,运动员坐着车就进来了,要沿着珠江,穿过六座大桥,亚运会从仪式开始,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第一步踏进广州的就是水。
我们思路很明确,要做立体的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画卷”,是铺开来表演的;这回我们要立起来的是一个风帆。这次亚运会能跟奥运会媲美的就是这个“立起来”。“立起来”不是把那个风帆简单地立起来,而是真的通过演员90度表演,结结实实把水“立起来”。
这次写作跟以往不一样,首先是把所有岭南元素选出来。
我在广州生活过10年,开始我们列了上百种跟岭南文化有关的东西,包括陈家祠、上下九……能报上名的,都放了进来。后来我们想,亚运会不能只是文化的铺陈,而要一种实实在在的视觉冲击。一个小时的表演时间限制,让你没有时间去一一向全世界解释这是什么。广州是市民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道具景观一定要选用当地元素,否则广州人不认同,又何来广州特色。这是我们给自己下的死命令。
本来木棉花开在树上,现在我们让它开在水里,这是创作中的异化。同样,既然舞台的主题形象是风帆,我们就要用声光电的手段把整个海心沙做成一条向东方行驶的巨轮。
做这个阶段创意的时候,正好赶上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要做一条船,在行进当中给人以希望,我跟李海鹰写的主题歌是《日出东方》,就是想做出一种信心。当时温总理不是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吗?当亚运会开幕的时候,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要结束了,新亚洲要找到一个启航的感觉,用声光电而不是大型的建筑模型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一种自信的表达,现在航拍的时候,喷泉起来,就是一条船的造型,也寓意着全亚洲同舟共济,共同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船上什么最重要?风帆。
以小蛮腰为坐标
风帆是马克·费舍尔提出来的,有了这个风帆我们来设计表演。表演一定是在半空中完成的,现在这个节目是观众掌声最密集的,因为超出人们的想象。
帆屏表演在少林寺实验了一年零三个月。少林寺的导游本来是要带人参观少林寺的,看了15分钟,他跟游客说,我带你们去看亚运会风帆练习。
游客说,亚运会还要一年多呢,有什么好看的。
带去看了塔沟武校的孩子们在练习,游客们都开始拍照、拍视频,塔沟的节目是第一个让拍客上视频的。参观的人一车车地来,带火了当地旅游,这是被导游愣开发出来的项目。
我特别感谢这些孩子,他们把中国功夫的表演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如果不是塔沟来做,真没有办法实现。
后来彩排审看时,有些观众以为是虚拟出来的,还在琢磨我们视频做那么好,就好像嵌在画上面,后来拿起望远镜一看,吓一跳,是人。那么多人在上面,还能表演自如,精彩绝伦。
当初为了风帆能不能立起来,立多高,没有任何参照,我们天天打架:立高了安全怎么保障,来了台风怎么办。今年听说台风要来,把我们给紧张的,幸好台风拐弯了。
这是目前全世界舞台上最高的风帆,我们要在风帆上做节目,有没有想到第二方案?没有!我们自己就把路堵死了。
当时风帆的高度比例是参照小蛮腰来的,旁边小蛮腰六百米那么高,所以帆屏比鸟巢还要高三十多米,在鸟巢顶上跑已经很高了,我们比李宁还要高三十多米来表演,李宁是顺着跑的,我们上下来回折腾。
小蛮腰是新广州的象征,也是我们这次创意的重要元素,一定要把它用进去,我们在绿色一分钟里面,在倒计时里面呈现了。
我们这个帆屏本来应该再往后退二十多米,后来因为要修地铁就放在了现在的位置上,这是尊重城市发展的需要。现在这个距离看起来还是有些压迫感,但是节目这么近就看见了,也是一种视觉冲击。
余秋雨有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说这个节目很成功,他应该也是从网上看到的视频。我们这次开放给人看,特别是在开幕式前连续邀请广州市民来看,不怕揭秘,是因为我们充分自信,已经把水的文章,按照目前舞台的最大条件,按照目前的文化理念做足了。
帆屏的舞台立起来以后还有其他手段,要有大船。
那必须是我们的灯笼
开始那个船做完了,大家都很疑惑,这条船是不是还没做完?其实我们的舞美已经做完了。可大家看到的是一条“破船”,怎么做了这么一条船?艺术家嘛,老想弄得沧桑些,表示沧海桑田。但这么大一个盛典,弄一个破船出来,肯定不成,出门怎么也得体面。最终找到了一个最典型的三桅古船,是中国海上丝路的代表形象,三桅古船多大的比例,这个船小了,不好看,太大了表演起来有难度,别看转起来,练了多少回,一帮演员大半年没干别的事,就拉那个船来回跑,拉得跟汽车调头一样自如。
说起道具的使用,我们强调情感,帆屏上升起的为什么是红帆?也是有讲究的。
我们当时做这个船,不是为了炫耀郑和下西洋浩浩荡荡,那是场面,重要的是要把丝绸之路那份情感留下来。文化没有情感是冰冷的,我们就是要拿出有温度的当代文化。
开始排练做海浪,怎么看都觉得缺东西,觉得这就是一个场面。奥运会也有一个类似表演,有人拿桨,我个人觉得缺少色彩。
我们的渔民出海打鱼,哪怕一条普通的船,也有海和岸的关系,也有灯笼和船的关系,为了强化这种彼此依存的情感关系,我们设计了凌空升起的灯笼。
灯笼拉起来,这个细节让船充满情感,让南海边所有打渔的人,和身后守着的家人和亲属有了一种默契的关系。大家非常清晰地感到一种亲情温暖。
但仅仅是灯笼还觉得缺东西,灯笼韩国也有,日本很多居酒屋前面都有灯笼,你怎么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导演组开会,大家一合计,一定要把中华民族的百家姓写到灯笼上去,巨大的视频上,看到中国书法的赵钱孙李升起来,确实让很多人感动,因为这个灯笼是我们的。
渔家女代表潮汕,汕头的女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我在广东我知道,一个男人要娶一个汕头女人是一辈子的幸福,要把隔海相望、祝福平安写进去。
光水是没有张力的,艺术的表演需要情感,一对男女的在那里没心没肺地跳,全是符号。真正打动人的是女人眼前那艘船在惊涛骇浪里搏斗,男人身后是女人升起的思念的牵挂,灯笼最后升起来,就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东西。
我自己感动过两次,一次是绿色一分钟的提出,一次是灯笼上百家姓的出现,我觉得这两个创意超越了广州,能走出国门,是人性的东西,是全亚洲能共同感觉到的生命的呼吸。我个人觉得,这次亚运会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平和而不是浮躁,把我们自己的优势,强化成一种文化魅力。
不要再做加法了
这次亚组委请了很多广州籍专家,临近合成的时候,一位专家提醒得好:导演组不要再做加法了,建议做减法。
过去,我们这些做节目的人,经常恨不得一个节目把世界都包进去,把所有的苦难都倒出来,把所有的幸福都搂在怀里,这其实是违背艺术规律的。现在为什么很多观众烦晚会,看画面好像什么都有了,过后一想,什么都没留下,做减法的好处是,确实让大家把节奏放慢了,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人们不要因为出发太久了,而忘记了出发时的起点。
我们到底要通过亚运会开幕式表现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减法。在第一个方案里,有这么个场景:红棉花开的时候,水面漂出几十种小帆船,精致的小帆船上,装了一个个岭南的文化标本,包括陈家祠堂啊、广绣啊……一大堆符号扑面而来。
这种铺陈不精彩,而且还得配上解说观众才明白,就像:“现在第一号船上面是陈家祠堂,接下来您将看到第二艘船是佛山的 XX,第三条船是……”国际性运动会上哪有这么多时间让你讲?就算你说痛快了,外地人也看不懂,再翻译成外文已经到第三层了。这是什么破玩意?我们图全画好了,几十张,美轮美奂,最后总导演陈维亚坚决果断拿下。
一般来说,表现广东人的喜气,离不开舞龙舞狮,广东南狮太厉害了,看过黄飞鸿的人都知道。我们曾经想,现场是不是搞来八头南狮,出来以后直接对着观众席,狮子的两个眼睛会动,嘴里会喷火,肯定会讨人喜欢。但这个创意跟水的创意主题有什么关系呢?没等实施这个创意就否了。
我们希望把水文化做活,而不是做成点心一样摆那里,光去看了不能吃,一会儿又搬回去了。
上百种岭南文化元素里,最后入选的标准是:要和水有自然关系;要提升水的意涵;要亲和鲜活。
包括LED的斗笠,当年我们看《南海儿女》,刘晓庆那个斗笠挺漂亮的,影响了一代人,但是怎么用在这里。第一次提出来就要用创新的意识,用现代材料做,最后的结果要把斗笠放大,变成笠伞,跟人体转动同步表演。开始斗笠做得很大,一堆姑娘用斗笠拼成地面移动的视频,把龙凤呈祥都弄出来,最后发现斗笠是圆的,合在一起总有缝。
虽然斗笠跟水没有直接关系,但把岭南女子的妩媚风情表现得美轮美奂,提升了水的美学价值。现在最大的担心就是正式开幕那天,斗笠的灯管别黑了一个。
今天中国的观众,对冗长的表演节奏是不耐烦的。这次开幕式,陈维亚反复强调节奏感,让观众一会儿看这儿,一会儿看那儿。
说到底,观众对看的兴趣大于对听的兴趣。
尽可能避免传统说教式的开幕方式,一上来就是:“观众朋友们,你现在看到的是祖国山河美如画……”现在,我们顶多按规定,开幕式演出中出一些必要的功能性中英文字幕,方便外国朋友。
广州怎么洋气了
当基本创意完成后,领导提出“同城狂欢”的概念要放大,不能只把开幕式聚焦在一个岛上,要体现今天广州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我们反复论证,头脑风暴,碰撞出了“绿色一分钟”。
在国际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上,从现场表演引发出一个城市市民的整体互动行为,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个点子一说出来,从市里到省里一路绿灯。
广州是花城,广州人对绿色的感受是超前的。可以说,绿色连着千家万户,虽然只有一分钟,广州成千上万的市民一起完成了一个巨大行为艺术。换成其他任何城市,就算想到这个点子,也很难实施。
这两天你如果来广州,都有一个感受,广州怎么洋气了。
过去老觉得广州是一个“国际大排档”,现在终于有了国际大都市的模样了。
我觉得这是亚运会带来的一次城市美学集成,我个人理解全球化就是全球城市一体化,而城市是有自己文化定位、气质、性格的。
今天的海心沙,集合了广州这座城市的最新美学,我觉得亚运会开幕式没有白做,海心沙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个纪念品。
做晚会这个职业的人,一般最心疼的是两个:一是那些三四流的明星过来张张嘴假唱,一大把钱就拿走了;二是,花了大把钱做的舞台只用了一夜就拆了,那都是纳税人的钱啊。我们现在有多少城市缺歌剧院,缺老百姓的文艺场所,但由于文化短视,许多舞台做一个被拆一个,甚至上千万的投入转眼就没了。
这次广州市政府的智慧是把钱用到了该用的地方,也希望其他城市能借鉴一下,晚会搞不搞要看老百姓需不需要,但搞的时候,记住一定要能留下一点东西。
11月12日,我们不仅要在一个晚上,让全亚洲看到新广州奉献的开幕式,而且,要留下这个舞台,给老百姓共享。
现在很多国家都面临特大型活动结束后场馆利用不高的问题,我们国家这几年连续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许多大型活动,场馆的再利用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张广宁(广州市委书记)说了,这里以后将成为市民广场,白天老头老太太在这里健身,晚上举办各种表演。这就是城市资源的合理调配和运用。
广州这次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老百姓一定不要吝啬对领导和决策层的表扬。
从创意到最后的实施,只有在广州,艺术家能自由地发挥,借助亚运会完成艺术梦想。其次,只有在广州,通过水的雕刻和造型,才能展现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民族不仅拥有强大的国力,还有创新文明的能力,最重要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另一面性格:浪漫。
一万个人像一个人一个人像一万个人
我们第一次开创意会的时候,就有人以为我们要做一台水秀,我对“秀”的理解是,怎么奇就怎么来,但陈维亚坚持不能仅仅追求“奇”,不能把白云珠水搞得很怪,这台节目必须要和这块土地有共同的呼吸。
我们从三个模式中寻找参照:
第一,拉斯维加斯商业性的大型秀。现在全世界的秀,作为产业发展得很快,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秀是研究人们生理感应的,不太注重情感。就像人打了一针吗啡,追求片刻快乐。为什么我老强调做方案一定要有情感,有情感才会为历史留下记忆。
第二,中国是晚会大国。这方面我们的投入和规模也是世界之最,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了,外国人说你们怎么能天天有那么多东西表演。在国外要组织千人的晚会,连市长都得出来,动静大得很;而我们随便一场晚会就有几万人观看。其实,通过这方面的调研和比较,我们能比较准确地把脉观众的需求。
第三,大型体育活动。凡是这种活动都离不开一场大型演出的开幕式,问题是这种表演都是广场艺术,你看不到具体人的表情,只有依靠整体的造型变化和氛围,团体艺术所传递出来的信息量,让你感觉到艺术的存在。
我们很自信,这次亚运开幕式表演全过程,完全是中国创意,广州制造,岭南表情,而且亚洲人甚至全球的人都能看懂。
圈子里有个段子,同样搞综艺节目的人,十几年前到香港去取经,谁也不认识;奥运会一完,当年那些香港师傅都跑去北京取经,这几年那么多的大腕都在北京、上海扎堆。说明这十年,中国人在掌握大型舞台艺术方面,已经是一流的了。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我觉得都堪称当代国际大型艺术展演的经典。
有一种大型团体操是把1000个人、10000个人变成一个人般的整齐划一,你震撼在于:他们怎么能练成千人一面。而我们的理念刚刚相反,我们希望一个人能够演出不同的色彩。
两种表演机制都能够震撼观众,但震撼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我们希望在自由的文化奔跑中看见时代前进的足迹,这种价值传递了中国今天的现实。
成功的开幕式,应该是“表演”大于“表达”,现在很多作品还是受困于主题先行,忽略了艺术品质,表达远大于表演。这次广州亚运会上,真正做到了创新文艺、思想解放。
中国这几年一直处在悲喜交加的情感阶段,遇到的灾难是超大的,相逢的喜悦也是超大的,只是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当世界敲你家门的时候,你做好了准备没有?你的准备是什么?其实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准备。包括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开幕式,都是文化准备的一种定时释放,这种释放有助于世界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性格。
不是每一次国际盛会,我们都有机会完美地表达自己情感,我再说一句,只有在今天的广州,在全体广州市民的帮助、理解、包容下,特别是在广州的城市品格、岭南文化所营造出来的特殊氛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能躬身耕耘这片土地,完成他们的梦想。
只有在广州,才能看到一个全新亚洲,最新启航的梦想。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前传
11月12日晚,一场“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的盛大演出在海心沙,新广州中轴线与珠江交汇点的小岛上隆重上演。
这场开幕式的重要拐点源于2008年11月19日晚上市长办公室的一个电话……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一个点子改写了体育赛事开幕式的历史。
开幕式能不能跳出体育场?
作为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处处长,谢海涛在2006年12月1日到15日全程参加了多哈亚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多哈花2.8亿美元请了悉尼奥运会策划团队做了他们的开幕式。它首次让一个洲级运动会的品格提高到奥运的水准。
“多哈很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通过亚运会的平台,营销这个城市,让全世界知道阿拉伯文化为世界做过的巨大贡献。”多哈本来没有公共交通系统,全城只有二百多辆出租车,没有红绿灯,所有人都开私家车。为了亚运会,他们重新规划了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
多哈给广州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广州亚运会的文化定位,只是一句很虚的话,“提高城市知名度”。“亚运会的要求相对于奥运会的要求要宽松一点,在岭南搞,我们艺术家的想象空间更多一点。”陈维亚说。
2008年10月,陈维亚走马上任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他的团队做的一整套方案,自然是按照广州奥体中心来设计开幕式的。
2008年12月20日,亚组委常务副秘书长、广州市副市长许瑞生约谢海涛到他的办公室,许瑞生告诉他:“亚运会的开幕式,我们想放在海心沙做,你觉得怎么样?”
那天中午,谢海涛和副市长许瑞生还有副市长的一位朋友,三人喝茶聊天,聊开幕式放在海心沙的可行性。副市长告诉他,放在海心沙的想法是汪洋书记提出来的。
之前汪洋书记在深圳考察时说过,深圳大运会能不能跳出旧模式,放在体育馆以外,比如说深南大道?放在深南大道的可行性比较差,因为是交通干道,但汪洋这个观念已经明确了,“他一直想求新求变”。
谢海涛立刻查找亚运会章程,看有没有规定开幕式必须在体育场里进行的要求,也在考虑,如果放在岛上一个开放的空间,能不能满足亚运章程以及仪式的要求。查的结果是,没有限定开幕式必须在体育场馆里举行的条款。
海心沙岛是规划中的市民广场,那里原本是部队的被服厂,岛上有许多库房还没有拆。
听到开幕式想换到海心沙,陈维亚最初的反应是,开幕式在体育场内还是比较保险,在珠江上挑战非常大,它已经不再是一个舞台的概念了,而是一个城市空间的概念。“当时得知在岛上做,觉得有点茫然,因为我们之前都是在体育场做,而且也是按照体育场来设计开幕式的。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这是个机遇,是个挑战,创新的可能来了,逼着你去打破你的习惯思维。”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陈维亚说。
2009年1月,谢海涛和刚刚到任的组委会庆典和文化活动部部长何继青到北京,在紫禁城旁的一个饭馆里,他们“基本说服了陈维亚”,接着和陈维亚讨论海心沙岛上开幕式的框架。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和2009年12月的东亚运动会开幕式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因为都是陈维亚的团队在做。
东亚运动会开幕式是把香港维多利亚港湾作为背景,离岸边只有五六米的那条船,实际是个小舞台,那也是体育场外的开幕式,但规模是小型的。
“那次开幕式算是一个尝试,给我做广州亚运会积累了经验。”陈维亚说。
他只是站在一个观赏者的角度
“我重新有了震撼的感觉。”11月3日,汪洋看了全仿真彩排之后,说了他的观感。然后他对参加座谈的人说:“陈维亚导演还真是有才。”
汪洋书记第一次听取海心沙开幕式创意方案是在2009年3月25日,过了四个多月,8月11日,汪洋听取最终确定的创意方案汇报时,他说了十六个字的评语:“主线清晰、意境深邃、气势磅礴、风格鲜明。”
一年多后,开幕式节目进入彩排阶段,汪洋连看了三场。
10月7日,汪洋第一次看到彩排后,提了一个意见:开场是不是有点冷?
谢海涛的解释是,过去的开场,大多都是热开场,奥运会开幕式一上场就是2008个缶,很震撼。而这次亚运开幕式的开场只是一个小男孩、一片芭蕉叶。这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意境的导入,怎么把观众带入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汪洋提的第二个问题是节奏,时间磨合得还不是很好,显得比较拖沓。
谢海涛说,导演团队后来进行一些节奏的调整,包括整个意境的营造,音乐、灯光加起来之后,大家不会觉得很冷。“我原来是学戏剧的,观众能不能和你达成观演契约最关键,就看你第一下能不能把观众吸引住,带着他走,不是强扭的,而是很自然的一个节奏。”
汪洋在那天还说,10月20日雷打不动,他还会来看一次。
10月20日,汪洋如约来海心沙看彩排,他觉得这次比以前进了一大步。
谢海涛说,当时灯光和很多视频都没有完善,虽然羽翼已然开始丰满了,但是还有节奏和精细化的问题。“我记得他提了二十多条意见,这些都是很细的问题,如字幕、音乐等等。”
汪洋最后不忘记提醒,“白云之帆”80米高空技术,要千万注意安全,不到开幕式演出结束那一刻,不能掉以轻心。
谢海涛也遇到有些领导要求这个地方要怎么做,那个地方要怎么做。
“汪洋书记不会这样,他只是提醒你,是不是要加强这个东西?他只是站在一个观赏者的角度。”
“陈维亚听了领导的意见,也不会立马说,改成这样,或改成那样,而是下来之后反思,我们几个一起讨论。因为有些东西我们自己太熟了,可能自己看不出来,但是你表述的东西,别人明不明白?这就需要别人提示你,你去反思。”谢海涛说。
给上访老百姓道歉
“任何事情只要沟通及时,老百姓还是非常理解你的,这是广州老百姓非常可爱的地方。”谢海涛说。
8月,亚运演出团队开始在海心沙合练,演员早上5点钟就起来排练。
住在两旁的市民忍无可忍,打110报警,到报社投诉,打市长热线。街坊们接着联名上书,直接面见市长,还到信访局。
9月8日,上访信转到了谢海涛手里,是用手写在A3纸上的,最后密密麻麻署了几十个居民的签名和手机号。信上写道:我们很支持、理解亚运,可太早了,要考虑我们的老人家,能不能晚点?
甚至有人说,再不解决,他们就要号召居民去广州大桥静坐了。
谢海涛觉得应该给老百姓一个正面的交代。
当天,谢海涛在署名人里找到执笔牵头人王真,谢海涛打电话报了自己的名字和职务,向她道歉,解释了扰民的原因。
王真接到谢海涛的电话很惊讶。因为在这之前两天,早上的合练已经停止了,没那么早排练了。
谢海涛后来又发信息说明情况。王真回复短信:“谢处长你好,已收到充满诚意的信息,你对民意的重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我们对和谐亚运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我会将你的回复转达给街坊们,我在此预祝你和你的团队工作任务圆满成功,王真。”
组委会提供了一些开幕式预演门票,作为对居民受打扰的补偿,王真没有接受。“一年多来许多施工的活都压在一起,整个城市都在建设,因为扰民,搞得老百姓又沸沸扬扬,《广州欢迎你》那些歌在网上都有了。这些都很正常,做得不好就要去检讨。”谢海涛说。
最好的创意不要变成最大的造假
亚运会开幕式确定“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后,有一个特别的亮点:开幕式之前,从18时18分到19时35分,有一个多小时的珠江巡游作为序曲和热场。
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代表坐上45条船,从白鹅潭到海心沙,沿途9.3公里,两岸百姓夹道欢迎,岸上和江上的人形成互动。游船经过人民桥、海珠桥等6座桥,穿越广州的历史走到现在。汪洋建议,巡游经过的桥,能不能不要都弄得五颜六色的,让每座桥都有个整体的色系。
谢海涛原来有一个创意,想请45个普通的广州家庭,与代表团一起上船。每个家庭可以近距离跟运动员接触,运动员也能接触到广州百姓,也许每个家庭可以带一些自制的礼物送给代表团,也是一个城市的市民与代表团最亲密的接触。
“我自己倒真的很想做这个事情。它特别容易操作,又能给这座城市留下深刻记忆,很有人情味儿。可惜我的这个创意没有得到采纳,个人觉得有点遗憾。”谢海涛说。
在开幕式举行的中间,还有一个“绿色一分钟”:广州12个区的市民到那一刻参与一件事情:把家里的一盆花或是一盆树端出来放在阳台上、窗台上或街道上。摄像机将随机捕捉一些镜头,传递到现场,通过直播再传到全世界。
汪洋书记在一次听取这个创意时,提醒说,绿色一分钟是个好创意,不要变成最大的造假。亚组委官方纪录片导演对汪洋的这句话印象最深。
海心沙现场观众最大的容纳量是两万五千人左右,其中普通观众席位是两万二千个,加上北看台可以容纳七千人,但是北看台只能通过LED看清楚。原来想造一个4万人的看台,汪洋说,不要破坏了岛上的整体结构,电视转播可让亿万观众看到。
亚组委在开幕前的11月3日、4日、6日、8日、10日安排了五场预演,让更多的市民提前走进现场,感受开幕式。11月6日那场是给一万两千个家庭的,每个家庭有两张预演票,都是通过抽签确定的。“亚运开幕式要举城同欢,不是让老百姓在家里呆着看电视、出去旅游,是让老百姓真正融入到里面。”汪洋书记的这个想法现在看来是实现了。
“开幕式就是要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而不是在封闭的空间里,做一个跟老百姓没有关系的事情。”创意小组成员贾樟柯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