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稳健下转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53:01
 
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总规模1154亿元,将会“优先支持农村建设、科教文卫、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和关系‘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点项目建设”。
3月5日,财政部《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每位代表、委员的案头。
44页厚的“预算报告”第一次启用直观立体数据图,包含1/3篇幅的“名词解释”,以及更多详实数据。这不仅仅是表面的变化。
事实上,稳健财政政策之下,一些重要变化清晰可见:报告中,财政的公共性越发得以彰显,而作为政策的风向标和主动脉,2006年,中央财政将以更大的步幅,更强的力度,引导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全方位推转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变化的大盘。
财政政策:“稳健”依然
以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调减、财政赤字减少为标志,“预算报告”中,2006年的财政政策仍然定调“稳健”。
按照“预算报告”2006年预算指标安排,中央财政将安排长期建设国债600亿元,在2005年调减300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2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
同时,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950亿元,比2005年预算减少50亿元,这样,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预计进一步下降到1.5%。
“这显然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需要。”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教授对记者分析。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
2006年,中国经济将偏热还是偏冷?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并不一致,“过热反弹论”和“经济下滑论”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根据。
“在这两者观点之间,我个人认为,下一步经济走势依然处于上行与下行两种并行的局面中,也就是说下一步经济走势正处于十字路口,非常的关键。”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丛明分析说。
他认为,这样的情形下,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稳健可以左右逢源,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既可以防止过热反弹,也可以防止经济下滑,处于一个非常主动的地位。
而这也将意味着,国债余额、赤字占GDP的比重继续保持了数年来的下降趋势。
在“预算报告”图四“中央财政国债余额、赤字占GDP的比重”中,人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央财政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在2003年达到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实行以来的最高点19.4%之后,便开始呈现缓慢下行的曲线。
而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则从2002年开始,便从2.6%(2002年)、2.4%(2003年)、2.0%(2004年)、1.6%(2005年)一路平稳下滑。
财政支出的重大转向
平滑的曲线呈现的是一种渐变的前行,单纯考量数字上的调整和稳健财政政策本身,2006并无明显变化。
但是,“看数字,更要看结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教授如是说。在他看来,财政支出结构正在更加明确有力地转向公共财政的建设,转向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这才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变化。
按照“预算报告”的说法,2006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调整支出结构,有保有压,保障公共支出需要,压缩一般性开支,向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和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倾斜”。
并且,这些计划在“预算报告”中都有着具体数据支持。
———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增长14.2%,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21.4%;
———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就业再就业支出1859.82亿元,比2005年增加236.23亿元,增长14.5%;
———2006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1359亿元,比2005年增加238亿元,增长21.2%;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200亿元,比2005年增加40.77亿元,增长25.6%;
———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安排716.04亿元,比2005年增加115.26亿元,增长19.2%。
……
而上述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增幅,普遍高于2006年中央财政总收入、总支出的增长水平(二者的预算增幅分别为11.7%和9.7%)。
这种变化甚至反映在了政府的投资结构中。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总规模1154亿元(包括国债项目资金600亿元和预算内投资554亿元),在数量上与2005年一致。
而按照计划,这笔钱在2006年将会“优先支持农村建设、科教文卫、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和关系‘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点项目建设”。
“现在的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是着力在优化大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等。”刘尚希教授说,而这,显然将助推全社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造血”填补缺口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三万亿元,达到历史性的31627.98亿元(不含债务收入),比较2003年净增1万亿元。而按照“预算报告”的提法,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35423.38亿元。
然而,经济学家提醒人们,即便如此,解决全社会巨大的公共需要缺口,单纯靠财政的“输液”“绝无可能”。
这将是怎样一个巨大的缺口呢?
据国家环保总局测算,在“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预计达到1375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6%(同期GDP总量约为85万亿元)。而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在10-15年内完成,总投资将达5万亿左右。
“稳健财政政策决不是单纯的拿钱政策。”刘尚希教授认为,财政固然要通过支出来满足一部分市场无法给予的公共需要,但它将更多发挥导向性的作用,引导全社会的资本去投资到全社会的事业上去。
而丛明副司长则分析指出,在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时期,财政的投资可以“进一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整个垄断行业要逐步向民间资本、向市场开放,同时,对重要资源产品,如,水、气、油、电等的价格,总体上采取市场化改革。
丛明认为,这些改革将使得民间资本可以大量进入原来财政投资进入的领域;这样,财政就可以采取更多的贴息、参股、补贴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金,从而“既有利于减轻财政风险的压力,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预算:稳健下转向 中国明年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货币政策酝酿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货币政策酝酿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华尔街日报:中国明年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货币政策酝酿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_ 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稳健货币政策下如何理财 稳健刘永行:十年未下富豪榜 中国总会计师网-千百万财会工作者的网上家园 - 货币政策酝酿变调 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适度宽松”
转向“稳健”--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明年新增信贷或减近万亿元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明年新增信贷或减近万亿元 明年新增信贷或减近万亿元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财经频道-金融界 2011年经济政策转向稳健 “宽财政”将担“稳增长”重任 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明年中国货币政策转为“稳健” 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双重积极影响 陶冬预测中国经济:下个10年从房产热转向消费热 陶冬预测中国经济:下个10年从房产热转向消费热 财政预算报告审议形同虚设 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 反思 国财政预算 “稳健型”上品折扣:线下体验 线上购物 营销 渠道 电子商务 上品折扣网 中国B2C研究中... 抛物线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