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年轻人与讨好年轻人只有一线之隔侯虹斌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6:46:15
 尊重年轻人与讨好年轻人只有一线之隔
侯虹斌 

 我有个前前同事去创业,做了一个“二次元”的社区项目,我好奇地下载了一下。哇,太让人自卑了,炮姐、萌王、兄贵、舰娘,我一个都不懂;我赶紧百度了一下,普及了一下少年人的知识。

更雷人的是,里面还有一道判断题,让你选择哪一句话“三观很正”,以便把你分配到符合你个性的社区里;这几句话包括:“萌即正义”“黑长直统治世界”“这么可爱一定是男孩子”“烧死那些异性恋”。这次我很开心,每一句我都懂,而且明白它的语境。那种所谓的“三观正”,是在一个大家都心领神会的虚拟社区里,建立起共识。我要是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们“异性恋很正常,你们烧死人是会犯法的呀”“可爱的女孩子也很多啊,你们太腐女了吧”……一定会被唾液淹死。

据说,二次元社区的主体是90后、甚至95后,还有部分的00后;我这种老年人下载之后打开几次就没有耐心玩下去了,但我不妨碍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东东,并希望它前途远大。

近日来,经过一番争论连带着科普,我们知道了王思聪“日狗”事件,不过是二次元世界里的一个梗,懂的人自然心领神会。这里众生平等,大家自得其乐。

——不过,假设这个虚拟世界的价值观溢出了虚拟空间,进入了公共空间呢?比如说,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年轻人在央视节目上、或者社交媒体上公开说自己的价值观就是“烧死异性恋”呢?显然,他对非特定受众的接受能力是有预设的,知道大多数人是听不懂、会被冒犯的;而他想要的就是这种冒犯,并从中获得智力优越感。

这种年轻人的智力优越感很常见。它一般体现在对游戏“黑话”的熟习,对网络语言的熟练掌握,以及对一些语言符号心领神会的共识。它不是什么知识,但你不掌握这种碎片,在网络世界就会错过许多信息。这年头,似乎不能在网络对话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约吗”“屌炸天”“撕逼”等等来谴词造句,都很难说得上及格的当代人。

好几年前,我的部门领导严禁我们在评论或报道的内文中使用“傻逼”“牛逼”等字眼(包括引用原文);前一两年,纸媒上已经在大量使用“屌丝”“很屌”“高逼格”了,甚至还当大标题,我对此很反感;但现在,我知道抗议无效,因为更可怕的“鉴婊”“婊里婊气”什么的,都能进严肃纸媒了。

如今想来,这种所谓年轻人的“冒犯”真是有效的。他们一点一点推动了语言的变革,成功地把本来就很无趣、很粗俗的语言运用,变得更无趣、更粗俗。

这是一种年轻人的亚文化,确实不应禁止,也没必要上纲上线。但现在,他们不稀罕你的宽容,而是进一步变成了不许批评;你批评,就是因为你不懂;不懂,就没有资格批评。

这个推导变成了死循环。逻辑的错误在哪里?就是“你批评,就是因为你不懂”。言下之意,就是只要你懂得,你就一定喜欢。你看,王思聪的每一条微博下,都是成千上万条的“老公,操我”,不分男女,就是这种亚文化的极端体现。这就是所谓的“三次元的人没有资格对二次元的世界进行批评”。

还有人不信邪。前一段时间,网络大V王小山批评明星冯绍峰喊韩寒“岳父”(冯比韩大四岁),结果下面的评论一边倒地骂王小山毫无幽默感,是虚伪的道德卫士。难道王小山真不懂这是个玩笑吗?难道我们不懂“老公,操我”只是一个玩笑吗?我相信,其中除了少数是真心羡慕王公子有钱并渴望这种机会的人,大多数人附和这个玩笑,只是为了时髦、为了入流、为了在这个流行的话语体系中显示他们的价值认同。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现在,但凡对这些粗鄙庸俗的言语稍有批评,就被视为“挥舞道德大棒”,就变成了政治不正确。为了避免成为大家鄙夷的“道德卫士”,不显得那么“老土”,即便未必喜欢的人,也不得不站在年轻人这边作宽容状,捍卫他们的“言论自由”。

我想起了那位以“天才少女”名世的女作家蒋方舟,她比王思聪年龄小,肯定还算年轻人吧,她就说过一句话:“尊重年轻人与讨好年轻人只有一线之隔。”

在我看来,现在就是一个对年轻人谄媚的时代。问题在于,大家争相讨好的是什么样的年轻人?


(追求极限运动的年轻人)

因为工作关系,我有观察过一些大学生和大学毕业几年的年轻人;很显然,如今这一代人的个体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十多二十年前,只要在城市里,大家的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差异还不会很大;而现在,贫富的差异、教育所占有的资源不同、教育理念的本质差别,同龄人素质的距离几乎可以以光年计,好的极好,差的更差。

一些特别优秀的90后,横扫各种竞赛名次,学琴、跑步、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出国留学、拿全奖、发论文、出版作品;做义工、游历世界各地。而他们的同龄人,则可能天天泡在网吧上,男骂汉奸、骂日本;女骂小三、骂整容。

但真正能为当下网络文化添砖加瓦的是哪一种人?恰恰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你看,王思聪虽然那么那么地有钱,但他在微博上的兴趣点,也不过就是骂小三、骂整容。在这一点上,他确实成功地为许多年轻人代言了,他一点不掩饰自己的粗鄙,连我都几乎心动:原来有钱人也像我们一样吃饭一样打嗝啊。聪明的王公子建立起的大众认同感,正是他能成为“网红小王”的最重要原因。

并不是“二次元”的世界里都是恶趣味,但恶趣味总是更容易流传。结果,精英中的精英在网络社区文化中通常是失语的(虽然他们未必没有恶趣味);留下的往往是闲得令人发指的孩子们在喋喋不休,说得多了,便成为主流了。

换言之,主流文化(这里主要指大众纸媒、正式出版物,以及多数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人都认同的文化形态等等)这么急于取悦年轻人,讨好这些消费力旺盛、号称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年轻人,实际上根本没有甄别优劣。反而把声音最大的、最粗暴的,作为年轻人的文化代表来尊崇。这后面的原因,既是因为商业需求,因为年轻人喜欢花钱,是最有购买力的人群;也是因为懒得思考,干脆就放弃判断。

还是说回语言。语言的粗鄙与价值观的粗鄙并不是一回事,但从整个社会来说,是呈正相关的。三四十年前,社会上充斥着砖头一样硬梆梆的革命话语,肮脏的言辞正对应着当时的社会;今天,蔚为大观的是各种登堂入室的民间俗语,与生殖器有关的字眼、与性羞辱有关的各种字词排列组合,都能成为热词,堂而皇之在大众印刷品上出现,连女生们都能随口吐出一串脏话。不能不说,这与这个粗鄙的时代精神是很匹配的。

不少文化人振振有词说,谁有资格来界定什么是粗俗呢?在他们看来,美和丑没有区别、高和低没有区别,白中有黑、黑中也有白,口头禅是“存在就是合理的”。说到底,就是混淆是非,没有担当。

我能理解在我们这个缺乏绝对自由的世界里,大家总是强调自由的弥足珍贵,这种自由当然包括粗俗的自由;但永远耽迷于粗俗的自由中,以粗俗为荣,也是一种病,得治。早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现在过了一百年了,为什么稍稍强调一下“美感”“审美”,反而会被视为异端?

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家长和老师却还没跟上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

难在什么地方?

难在我们如今的教育,

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


现在在阅读着这篇文章的各位父母或老师,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你知道如今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心态吗?


近20年来,我接触了8000多个家庭案例。


如今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几十年来受到的教育,需要从这一刻开始渐渐颠覆——我们再也不能像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那样教育和看待我们的孩子了。


假如我们不能看到如今社会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孩子的基本特征:


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他们在家庭中没有同龄手足,那些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孤独感会有哪些麻烦?



一,自我、敏感、容易伤感、需要陪伴;


二,经常与自己独处,思考力很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们的生命的焦点不再放在吃穿住行上,他们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的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

痛苦就会随之而来。

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

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

才可以有方向。


01

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五六个人围着他,这五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五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因为这些大人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中国的名牌大学就那么几所,你的孩子该怎么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我想。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内心焦虑不堪,他没能力面对,只能不停的逃避。


我只要说一句话孩子就会流眼泪,我说:“你觉得自己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流下来。孩子们太可怜了。


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


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一个妈妈培养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她呢?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


我讲一句实话,做父母的经常说:

“我都是为了你!”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是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不是他要来的。

他生下来之后我们对他们做的事情,

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那么孩子的生命呢?孩子的选择呢?


我经常跟我的儿子说:“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才不会有各种焦虑。


如今,有多少学生在家人的期待、考试的压力下焦虑不堪,更有一些孩子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2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


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却还是秉承老一套。


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话语权、需要尊重、需要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这是对我们传统教育文化的一种挑战,

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教育怎么来衔接。

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

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

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3

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现在的孩子所受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学校那点知识,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通过资料、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时候信息很少、书也很有限,老师就是万宝全书。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加拿大吗?”


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真正的教育,不是照着几十年前的教材来读,而是教给孩子真正对他们生命有用的东西。


4

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

原因是他有爱,

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

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

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

一定有爱心。


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


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


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一代孩子是有充满爱心,且没有那么多痛苦与限制的。我们那些“怕”以及旧有的观念,放在他们身上,已经不合适了。


5

当今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这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

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

他会跟你说,

“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


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我们要把孩子培育成一个心智健康的人。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6   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很高

我们来看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为祖国奉献,为人民奉献”,现在的孩子是“我的世界我做主”,我要成为我自己。

我们的教育允许他们吗?我们给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生命的平台了吗?我们允许孩子自由发展想象与创造力吗?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自己的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准。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

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

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

有的孩子跟你打闹,

有的孩子跟你冷战,

 我们说他们“叛逆”。

为什么“叛逆”?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叛逆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各种心理疾病、神经症高发。

家长急了、学校慌了,学生的心理状态越来越糟,可很少有人知道是为什么,一味的洗脑、压制。

7   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

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

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里。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有的家长虽然学了点教育原则,嘴巴不说,心里仍然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心智强大的人,输了再来,最后总能赢。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时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

还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

这是个天大的悖论。

一个在笼子里的生长的鸟怎么展翅翱翔?

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本身没有太大问题。

可我们一边不让他们做,一边又说他们为什么还不会做;一边期待他们独立、自主、快乐,一边压榨剥夺他们的快乐、独立、自主。你想想看,孩子的心里会怎样?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若你是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观察一下你的家庭,你的环境给你造成的影响。

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