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广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9:37:04

漫话广告

(2010-11-11 16:37:31)转载 标签:

杂谈

    如今,广告既无所不在,又无孔不入,简直成了人们不请自来的、而且不得不与之朝夕相处的“伙伴”。本文只讨论两类广告: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并以后者为重点。这两种广告有共同的特点,即以某地区、或某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所有的人作为受众。

    我们对诸如倡导环保、关爱生命、弘扬文明之类的公益广告,应怀有崇高的敬意。例如“粉红丝带”广告,目的在于推进乳腺癌的防治运动,不少影视女明星为此全裸代言,以期更有效地唤起更多的人关爱乳房和珍视健康。

    许多环保广告极具创意。像“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这样的广告语,令人印象深刻,读过即难以忘怀。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于2007年在中国做了如下图的广告,连在汽车排气管上的黑云状气球上写道:“如果你一天不开车的话,看看我们呼吸的空气中能少排多少一氧化碳”。这里把看不见的气体体积具象化,用黑云状喻示其危害,足以震撼人心。

    商业广告在于推销产品或服务,乃以盈利和扩大经营效益为目的。的确,有一些品质上乘的商品或服务,通过或广泛的、或不懈的、或巧妙的宣传广告,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占领了相应的市场份额,树立了家喻户晓的品牌。它们已成了营销学中成功的范例。

    由于具有利益的驱动力,商业广告占了广告的绝大部分。对如海似潮的大多数商业广告,人们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戒心和疑虑,原因同样在于其背后的利益驱动。每一个商业广告的出资人,都紧盯着消费者的钱包,热切期盼消费者为其成本(包括往往不菲的广告费用)和利润买单。于是有了太多的虚假广告,甚至有了专门演示和制作虚假广告的团队,古老的“托儿”也走上产业化和网络化的道路。



    对于食品、医药、医疗、整形、美容、保健等方面的商业广告,尤其要倍加小心,因为在这方面若上当受骗的话,所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很可能包括身体健康。

    商家大都迷信名人效应,常利用名人代言作为促销手段。商业营销的利益链条具有一种裹狭的力量,足以令见钱眼开的明星经不住诱惑,而有意无意地“犯糊涂”,而置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应有的良知于不顾。那些为虚假广告提供平台的媒体,有何尝不是这样?





    虚假广告的泛滥,无疑和监管不力、惩处不严密切相关。在美国,规定代言人必须“明示担保”,也就是说明星们必须是其所代言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否则会被重罚。去年美赞臣做了打击对手的直邮虚假广告,被判赔偿1350万美元。法国一位电视主持人吉尔贝,曾因“夸大产品的功效”而锒铛入狱。反观我们那些虚假广告的操盘手们,那些代言虚假广告的明星们,除了受到舆论的谴责之外,几乎毫发无损。

    在把关者缺位或软弱的情况下,消费者为了避免资产和健康的无谓损失,只得自己来把关,即必须学会识别虚假广告。为此,不要轻易相信广告,总是要多打几个问号,多作理性分析。经验表明,越是吹得神乎其神的广告,越是不可相信。侯先生代言好几个药品广告,他本人都服用过?并且是经一段时间的服用证明确实有效?美容后的亮丽照人和美容前的黯然失色的对比,难道不可以是倒过来的制作?丑化可比美化容易多了,连职业乞丐都懂得化妆出伤口;更何况有PS技术可以借助,那“周老虎”不正是PS的成果么?任何彩票摇号结果,皆是纯粹的概率事件,所谓提供六合彩“特码”的事,岂能当真?张悟本声称生吃茄子可吸收人体内脂肪,其根据是烧茄子时茄子特会吸油,这体内已消化的脂肪和锅内的油能是一回事吗?呵呵,典型的“偷换概念”——老骗术真是万古长青。

    即使你觉得某一广告不那么夸张,它所宣传的产品也切合你的需要,仍然要多咨询、多查证、多打听、多对比,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才有可能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作出适当的评估。

    要做足那么些“多”的功课,有时难免不胜其烦。不如换个思路,干脆无视商业广告,不理会任何商业广告,只相信老品牌和口碑。不瞒看官,博主就是这么个简约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