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教材弄成说教的工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8:44:58
据“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报告,目前使用最广的3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多篇内容失实的文章及常识性错误。其中,“爱迪生为妈妈做手术”一文纯属虚构。该组织还称这些教材存在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等问题。

当教材充斥谎言,学生频遭误导,教育的失败感无可回避。常识性错误,以悖逆真相的姿态,颠倒了学生固有认知。更为严重的是,教材编写理念错位,悄然稀释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内容漏洞百出,背后弥漫着不言自明的轻佻心态。唏嘘遗憾之余,公众对基础教育的焦虑渐被点燃。

教材传播知识、塑造思维、承袭文明,重要性不言而喻。个体价值观之生成,往往与课本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方面,语文教材影响尤大。一篇篇课文,不仅教人认字辨句,更传导着道德判断、审美取向。谬误的教材意味着什么?也许,只是剥夺了学生知道真相的权利;也许,生生误导了他们一生的品性。有鉴于教材普及率极高,任何失误都难保不被具化为学生的个体悲剧。

现实或许没有这么悲观,但对一个文明的社会而言,始终要对此抱以最大警觉。敷衍与浮躁,是一种会蔓延的情绪。若既有错误得不到足够反思,更多谬误势必成为教材常客。诸如“爱迪生给妈妈做手术”一类的虚构文章,不仅是对前人不敬,也是对下一代人不负责。求证本不是件难事,只可惜编写者没有这个意识。在他们看来,“教育意义”是首要目的。因为目的正确,捍卫事实可以忽略。孩子们理当乖乖接受感人故事的教化,而故事真伪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说教者心理”,使得编写者怀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编写教材。他们自恃能传播美德、教化学生,多用俯视视角看待自己的读者。这种思维主导下,内容真实不再是前提性条件。同时,可读性大打折扣,课本亲和力流失、课文内容生硬——经典缺失、儿童视角缺失、快乐缺失、事实缺失;甚至,“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和反映的母爱是‘病态’的”。

无论是常识性错误还是理念性错误,其生成土壤并无二致,无非是知识优越感与身份优越感的不当外化。教材编写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将课本拔高到了一个过高的位置,指望通过它灌输一切人间美德。但是,教材并不仅仅是说教的工具,更当是两个世界的沟通媒介。所以,平等的姿态、平视的视角,或许更能发挥价值劝说的功能。表达的艺术与技术,是支撑教材生命力的必备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