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雄:邵敏——幸福在哪里(中国青年报 2008-4-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7:11:41
印象
邵敏:幸福在哪里
赵健雄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23
邵敏是个美男子,却属于那种不做事就难受的工作狂,妻子余红这样描述他:“确实闲不住,骨子里是劳动人民,而且在充分使用时间方面有着强迫症。”我曾与邵敏一起出游,只见他左手拿一架摄像机,右手拿一架照相机,时不时还要腾出手来接移动电话,忙得不亦乐乎。玩且如此,何况上班?
而他似乎就是为出版而生的,在识别与组织读物上,有着特别敏锐的嗅觉与本领,一大批后来影响了时代的思想家,刘小枫、周国平、陈嘉映、张志扬、徐友渔等等,当年均在他手里出过书,如果都列出来,那会是一个很长的名单。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勃起,精神则未免落寞,出版社定位不能不有所变化,进入新世纪后,更在文化单位中率先改制为企业。经济上转轨了,旧体制的束缚却并未脱去,两者不能不形成悖反,而经济考量最终成为差不多惟一的标准,图书也就更多地变成了商品。周围的人们都奇怪邵敏是如何完成转型的,因为他几乎每一波浪潮都站在前头,俨然成为创利能手。这么些年,他做过青春读物、动漫杂志、悬疑小说,均比别人抢先一步,加上有效的市场营销,成为出版集团的挣钱大户,乃至全国各地都经常有人请他去讲图书编辑和营销课程,开价不菲,在外人眼里,显然很风光了。
我也以为邵敏已淡忘从前的追求,直到最近在闲谈中说起,才知道并非如此,他内心越来越焦躁不安。眼看作为精神产品的书籍与精神的距离越来越远,也与自己的兴趣越来越远,“出版的重要作用之一,原本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的真相与接受思想的激荡,如今却几乎全被商业和娱乐淹没,纵然能创造再多的利润,又有什么意思?”
一些困窘是整个产业的,新媒体出现让传统的纸质出版逐渐被侵蚀,数字化潮流不可阻挡。以邵敏之敏感,虽然早就对此予以关注并寻找应对之策,但即便看到了方向,仍很难从操作上找到突破的手段。
邵敏势头最旺时,有好几次,我劝他:这样拼死拼活地干,还不如给自己打工、做民营呢。
邵敏以为,由于体制的拘囿,民营书业虽然目下也有了生存和盈利空间,却并无发展空间。因此,他还是选择待在集团里同时尽量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因为金钱的压迫,正变得越来越有限。比较一下邵敏从前与现在出版的书籍,就能看出这个社会的日益世俗化乃至粗鄙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倒也是进步;以另外的眼光来看,又不能不觉得乃精神的堕落。
邵敏仍旧忙碌,却越来越难以接受眼下的现状,而即使自己想超脱,手下要吃饭,这便很难作出自由的选择,不能不勉强成为出版机器的一部分,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一种惯性;但内心深处,又不能不深感痛苦。有时候,他觉得或许哪天会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潜在的冲突而突然歇手。实际工作中,干活儿的劲儿也不像从前那么疯狂了。
在我看来,农民在种地中感到幸福,工人在做工中感到幸福,商人在做买卖中感到幸福,是整个社会幸福的基础。如果各行各业的人,都难以在本职工作中得享快乐,就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邵敏从事的是与精神有关的工作,因此不能长久忍受意义的缺失,但现实中它们正越来越匮乏。所以尽管劳作是喜好乃至天性,他开始变得不快活,以至于需要在工作之外寻找解脱和放松。而本来对他而言,工作就是幸福。
邵敏的疑惑在日积月累:作为出版人,前景到底在哪里?那个精神如花灿烂的曾经年代,就再也回不来了吗?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4/23/content_2154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