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促区域经济发展 各方应形成合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8:29:33
促区域经济发展 各方应形成合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高职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企业缺乏校企合作意识,造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导致高职教育很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职业院校渴望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但自身优势不明显。首先,“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不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其次,课程开发尚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再其次,高职院校大多以行业为主,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与区域经济很好地融合。

  区域经济发展希望高职院校的加入,但在法律层面上尚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如对校企合作中的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和制定监督、考核制度,使学校和企业缺少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应强化宏观调控作用,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上。政府应采取倾斜政策,确保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应重点建设一批高等职业教育名校,鼓励和支持这类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在招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更好地根据学校实际及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政府应建立相关的法规,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以及相应的优惠条件,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职院校应紧跟市场和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以及经济、科技的发展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一线人才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更新和补充教育内容,保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二是加大工学结合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力度。通过加大与工作过程一致的课程改革和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坚持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推动高职教育从以专业理论本位向职业岗位本位转变,从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转向实践应用教学为主,并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三是积极建设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及时将新技术、新信息引入教学中。同时,要建设现代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力推进校企合作,促使校企双赢。

  一是要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推进校企战略性合作。每个支柱产业的背后,都要有一批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的职业院校为其服务。因此,应大力推进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由相关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建设,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校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密切和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是通过校际间的联合,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成立协会、研究所等方式,推动和指导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科研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在政策层面推动高职院校利用人才优势,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通过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工艺改造、新产品研发、生产性实训等方式的技术服务,推动企业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姚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