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万国博览会上 郭凤鸣的沉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57:46
米兰万国博览会上郭凤鸣的沉思

■ 陈占彪

  就笔者看来,在与世博相关的历史史料中,郭凤鸣所著的《意大利万国博览会纪略·调查欧西实业纪要》一书大概是比较珍贵的史料了。
(一)
  郭凤鸣,字嗽霞,1880年生于浙江瑞安,毕业于浙江法政学校毕业,后来担任过江浙渔业公司副经理、吴淞水产学校校长、山西劝业道署总务科长兼工商科长、浙江全省渔团局局长等职。
  1906年意大利米兰召开万国博览会,朝廷诏示各省工商人备品赴赛,因此届博览会之重心是渔业赛会,中国商部因张謇“经营江浙渔业公司,令以渔事往”,并“总其事”。那年春,郭有事到上海,张謇因郭“世居海滨,属理温台渔业”,遂邀他赴会,无奈中国沿海七省督抚仅筹银二万五千两,郭凤鸣自备盘缠,作为博览会渔业赛会会员,跟随张状元季直赴意考察。
  当时曾有人这样批评中国以往派赴世博会的调察员,“近来政府所派之调察员,西文不知,赛品莫辨,不惟无益,而且有辱国体,试询彼农工商何解,赛会场有几国,彼必不能答。”然而郭凤鸣不同,张謇说他:“目能辨鱼类,口能说渔具,而手能纪渔事,与之谈渔业,渊然莹然”
  郭凤鸣这次赴会考察极为认真负责,除过在场办事外,余暇之中,与同事考察博览会他国陈列所,详细记录,赛后又遍游欧西诸国,考察欧西实业,最终完成了这本《意大利万国博览会纪略·调查欧西实业纪要》,该书由张謇,孙诒让分别作序,江浙渔业公司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版。
  该书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几乎所有陈列品都一一收录在案,其内容包括,《密拉诺万国博览会之章程》,《密拉诺万国博览会之利益》(收入和支出),《东西会场及入会赛品陈设各场所容积》,《会场陈设之品类》(共计15类,道路、铁路、邮政电报德律风、水陆转运、海军、气球驾驶、预计、工艺、制造、渔业、农务、卫生、食品、度量、美术)等。郭在每项陈物后面都加有长短不一、有感而发的“凤鸣按”,共15则。
(二)
  凤鸣身处欧西世界,面对博览会精妙而先进的展品,反观吾国,焦虑之心,奋发之情,跃然纸上。
  就以郭凤鸣最为擅长的渔事来说吧,渔业开化,吾国最早,然而中古以降,书多散佚,对我人来说,打渔有何学问知识可言?然而,在西方,这其中却有着无穷学问,他们因此而开设有研究渔业的专门学校,至于渔船、捕法、渔具、养鱼、制鱼、售鱼……与鱼相关的每个环节,都有其丰富学问。
  
  西人以渔业关系海权,且因为实业界上生利一大宗,国既设官以理之,业渔者亦以此为利权攸关,无不争相研究,以求达其目的。如学校则有水产商船等专门之设,渔船则有捕鱼、运鱼、轮船、电汽帆船(轮船、帆船均设有专门制造厂)、电汽舢舨,捕法则有电灯、煤汽煤油灯,渔具则有轻网、重网,捕鲸鱼及水兽器并测水表等法,养鱼则有水族馆、水池、鱼盆,制造肥鱼食料,验咸淡水及冷热度表,制造则有油炸鱼、油鱼、醋鱼、燻鱼、腌鱼各种罐诘厂及制鱼油并渔制肥料厂考验则有陈列所,并考求各种水产名称、性质,各专门家售鱼则有渔市场所(建筑费自国家出)。此外,如鱼书、鱼报、鱼律并鱼界鱼类无不刻有成书,任人购置,故其业渔者,无不深通鱼学,熟识海界,彼此不相侵越。中国口岸之外,即忘其为本国之海,任人出入,无人禁之者,真可叹也!(据德国渔产户述欧洲各国渔轮常年有驶入中国海捕鱼沿途售卖或制成腌鱼运回。)
  
 再以耕田为例,我民族五千年来,素以农业立国,以农为本,但是关于“种庄稼”的学问,我们除过《齐民要术》,寥寥数册之外,他说,“别无专门载籍可考务农者,又未从事于学,仅以口传旧法,世相沿袭”(P83)1904年,有人就说到中国农业经验式生产方式,以及对改良的拒绝,“农人固守上法,牢不可破,若语以改良之术,非诧为异闻,即厌为多事,故农学报发行数年,中国农人未受其赐,亦足见农业之不振也。”(《论士人不讲求实业之非》,《东方杂志》1904年第6期,第64页)郭凤鸣在书中也这样说,“查内地植茶,除徽宁等处稍觉讲求种植外,其余各地所有茶树无不听其自生自长,绝无肥料以培养之。茶质既薄,得价必低,此亦振兴实业家所当注意者也。”千百年来,我们耕田下种、灌水壅肥、除虫收获……无不是经验沿袭,感觉指导,直到今日亦莫不如是。
  而西方国家却有着专门的知识体系,两相对比,相差甚巨。“吾国农家测验天时风雨土地肥瘠及各种栽植法,虽皆得诸经验,从无一定准的,西国设有测验专门学,并器具无丝毫差错。”“西国农务皆有学堂及各种考验法,而吾中国务农者百人中无一识字”。种田如是,至于育蚕植桑,种茶栽树,概莫如此。
  就以中国茶业为例,中国为茶业大国,其茶质亦颇好,但海外市场却日渐萎缩,居然为印锡所击败,何故?据日人所说就是中国人墨守旧规,从不懂得改良技术之故。
  
  支那人民之培植茶园,皆农民为之,茶园之旁,多种菽麦,无专种茶树之地,亦无专事制茶之人,故茶树之培养,茶叶之采摘,制造之方法,皆墨守旧章,不知改良,质量恶劣,实由于此,质量即劣,价格下落,农民益减少制造费以补之,故愈陷于粗制滥造之弊。
  
  中国茶业之失败,掺假作伪以失其信用倒是其次,之所以作弊正是因为茶劣造成的,而茶劣在于技术不改良之故。有人调查了制茶之状况后说,“始知湖南种茶者,皆系个人营业,无一定之栽培法,凡有十亩之茶园者,土人目之为大园主,可知其植茶之方法,自然参差不一,至观其制造之方法,尤为不合,……彼等以摘嫩叶制精茶为不利,唯贪目前之利,皆制粗茶,殊不知果能制造改良,用文明之利器,新式之方法,制成精茶,输出于欧美,何难争胜云?”(李哲氵睿:《呈度支农工商部整顿出洋华茶条议》,《东方杂志》1910年第10期,第17页)
  要问的是,中国在实业上的知识体系缘何如此落后?这似并不是我民族比那西人愚笨,只是在中国人看来,诸如种田打鱼,栽树修路此等事体,又算得上是哪门子学问呢?对我们来说,真正够得上知识学问的也许只有那日常人伦,精神道德。试想,姑姨叔舅,那些只知道uncle,aunt的西人可分得清?台观亭榭,那些只知道building,house的西人可辨得明?也就是说我们更看重的是关于“人”的伦理知识,而轻视那些关于“物”的物理知识,更看重虚务,而轻视实务。因此,在传统社会中,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而不是那些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商,成为整个社会结构中地位最高的一类人。郭凤鸣抱怨道,“国家第知崇尚文人,尊士为四民之首,鄙夷农工商为不屑讲求,贫弱之病,基于此焉。迩来缙绅先生虽以时局阽危,渐知研究实业,然多足不出户庭,目不穷域外”。(郭凤鸣:《意大利万国博览会纪略·叙》)估计要指望那些擅于吟诗作画,抚琴弄墨的知识分子撸起袖管去插秧,踢掉鞋子去摸鱼估计是不行的。
 郭凤鸣赴意大利米兰万国博览会的记录成为今天我们了解此届博览会的珍贵史料。他所加的按语,正是他探索如何振兴中国实业的重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