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历史 - 大理de世界,世界de大理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09:48

大理的历史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经是人类聚居和从事农耕的重要区域。洱海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具有华夏文化特征的鼎以及与青海、甘肃等地原始文化有相同特征的半地穴式住房、瓮棺葬、陶器符刻等。大理州境内迄今已发现的属上述历史时期的主要遗迹、器物有:洱海四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宾川白羊村新石器时代石斧,剑川海门新石器时代石斧和商代石范,祥云大波那战国铜棺及牛、马、鸡、猪、狗等铜畜、铜鼓、铜锄等,祥云检村西汉编钟、铜矛、铜钺,下关大展屯东汉水田、房屋模型等等。

秦建立统一国家后,修筑了由四川通往云南的“五尺道”,并在云南设置官吏。汉代,大理同中原有往来,与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蜀身毒道)中转站,汉武帝在这里设叶榆县。东汉时又在今大理州、保山地区和德宏州等地设永昌郡。此后滇中至滇东一带爨氏势力在三国魏晋时期经历了一个兴盛时代。

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他们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桥等城。初唐,洱海兴起6个大的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即蒙舍诏、蒙诏、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其中蒙舍诏——“南诏”的势力发展最快。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并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受唐王朝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后南诏因赋役等原因一度与唐王朝矛盾激化,唐贞元间再度归附,唐使袁滋奉旨赴滇封南诏王异牟寻。今滇东盐津县豆沙关有记载该事的摩崖石刻。

南诏时期在大理留有大量遗迹,其早期首府太和城在今大理市北、洱海西岸太和村,现存的“南诏德化碑”记载了南诏政治、军事形势及与唐王朝的关系。其他的遗迹有三塔中的千寻塔;建在今洱海南北两端(上关、下关)的龙口城和龙尾城,城墙遗迹至今仍存;洱海金梭岛上发现的南诏有字瓦,据推曾在岛上建过避暑宫;今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石钟山石窟;弥渡县城铁柱庙内铸建于唐咸通13年(872年)的南诏铁柱等等。

公元9世纪末南诏势微,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滇东各部攻破下关,建立号称“大理国”的政权。宋皇朝亦多次册封大理王,公元1117年宋徽宗授大理王段和誉“云南节度使、大理王”。这一政权延续达300余年。公元七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中期,大理曾经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云龙甸军民府。至此,云南政治中心从大理移至昆明。明、清两朝均在大理设府、县。

近代以来,大理地区白、彝、回、汉等各民族人民参加了反对封建主压迫,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动。1856年杜文秀起义,一度在大理建立政权。民国时期大理地区设有13个县。1950年设大理专区。1956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大理市大理县、下关市、凤仪县组合而成。

大理历史上就是旅行家们瞩目的地区,留有大量丰富的文字记载。唐代使节徐云虔撰有《南诏录》3卷,记载山川风俗及其使事行程;元代郭松年撰有《大理行记》,更记载大理物产与社会生活;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写下许多有关地质、地貌、山川、景物的游记。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到过这里并记载过当地的生产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