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开幕式的震撼“已经超过奥运会开幕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1:42:03
一根钢丝能承受多少惊叹———“少林小子”在空中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朱又可 实习生 赵大伟 发自广州
2010-11-11 11:41:58
 来源:南方周末
 河南塔沟武术学校的“少林小子”们为亚运会贡献了令人炫目的高空表演节目“白云之帆”,一年多前,他们开始在河南模拟训练,每天需要冲刺20公里,三天磨穿一双鞋。 (河南塔沟武术学校/图)
 

 吊威亚是从英文“吊钢丝绳”音译过来的,这一舶来词汇成为亚运会开幕式的热门词,亚运会前夕的几次彩排,“白云之帆”中的吊威亚引来的掌声最多,也最热烈。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我们要做一个让全世界震撼的前所未有的节目,但它也是一个世界上危险系数最高的节目。不到11月12日演出结束,我们的心一直都是悬着的。”亚运会开幕式执行导演章东新这番话说的是“白云之帆”这个节目。
章东新和总导演陈维亚是老搭档,他们曾合作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次又一起执导亚运会开幕式。
海心沙是广州中心地带的一个小岛,依傍珠江,地处CBD,11月12日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就要在这里举行。这个岛看上去像一艘“航空母舰”,甲板上,矗立着4个大帆,桅杆最高处84米。这创意来自英国舞美设计师马克·费舍尔,此人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大地球的创意者。4个大帆的创意出来后,陈维亚就想能在上面玩什么,他想到了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这个学校的学生曾在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上过连续七届的春晚,亚运会开幕式有关“中国崛起”的艺术想象要通过这些孩子来实现。
180个少年在78米高的帆屏上,和地面1460个操作手精确配合,组成悬挂起来的各种放大版的青春画面的流动造型:晨练的人、笑脸,划艇、跳水等竞技体育项目,升起的太阳。
其中最惊险的是演员从帆屏顶端往下腾空腾跃,跃出帆屏外5米,像跳伞一样直线滑落。“你抬头看,会被吓得蹲下来——人直接就是啪地砸下来。”章东新说。
在几次预演中,现场观众既对“白云之帆”惊叹不已,也都在这八分半钟的表演中捏一把汗。
排练时,钢丝断过三次。因为每个人身上挂两根钢丝,断钢丝并没有出事。导演团队定下一个新规矩,任何人发现安全隐患,都有权停下来,哪怕正式演出时。“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再精彩的内容也不能算成功。”章东新说。在学校内搭起的模拟帆屏,与真实帆屏一样是78米。 (河南塔沟武术学校/图)
÷
在78米高度、连续15分钟不停蹦极
“这些表演的孩子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特种部队的那些技能,这些孩子只要稍加训练就能胜任,因为基本素质早已超过。”章东新说。
编导组撂下个豪言壮语:“如果表演结束之后,观众只是鼓掌,算我们失败,观众不欢呼不吼叫算我们失败。要让观众震撼得站起来欢呼那才叫成功。”
在章东新看来,要达到这个高空节目的表演要求,实现那些清新美好令人憧憬的画面,塔沟武校的学生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些在散打、套路上具备了武术功底的孩子们,其实绑上钢丝一吊起来,他们的行为立刻就和武术无关了。而要实现导演们的“不惊叫死不休”的大胆构想,他们自己对那些超大比例的造型已经完全失去了感知能力,自己做出的造型别人“须仰视才见”,几十个人构成流动的美好生活场景——和平鸽、海燕和雄鹰在展翅飞翔,鱼在游动……这种高空吊威亚让表演者根本无法看到自己组合的艺术,单调、枯燥、危险的训练日复一日,在音乐的伴奏下,孩子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身体记住脚手架上用木条和红布所勾勒的线条,那是他们每个人在音乐的某一刻所必须呆在的点位。而地面的一千多名“拉纤”的操作手,和高空中对应的伙伴的冲刺进退,严丝合缝,钢丝把他们串在一起。
总导演陈维亚和塔沟武术学校有悠久的联系,他曾在几年前去郑州观看塔沟学员的表演,当场落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筹备期间,张艺谋等众多导演也把实现种种高难动作的梦想,寄托在这些特别能吃苦的孩子身上。
确定用塔沟学员帆屏上做威亚表演后,陈维亚从学校两万八千名学生中筛选出五六百人,选择条件很苛刻——必须要瘦,协调一定要好,个头得在一米六五以上。导演组进驻塔沟,又用更严格的尺子来实验:头朝下,从地面到八十米的高度,来回吊了三次。孩子们大部分都说没事,但有的孩子说着说着就倒了,有的甚至尿裤子。
经过又一轮淘汰后,留下了209个学生。
“一般蹦极的高度在五十米左右,选出来的这些孩子具备在80米高度、连续15分钟不停蹦极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完成表演。蹦极还有缓冲,而钢丝是硬连接。”章东新说。
地面操作要配合180位队员在空中做动作,空中队员腾空落下或升起时,地面的1460名拉钢丝的操作手,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后退或前进。
每个在空中表演的人,在地面有相对应的7个人拉钢丝。地面操作手一般是散打班出身,体力好,有耐力和速度。
导演组最初想过用电机来牵拉钢丝,但电脑程序一旦出故障,钢丝停在空中不走了,或者把钢丝拉断,就很可怕了。章东新说最终大家都认同,还是人工最可靠。
一年多前,河南塔沟武术学校就竖起了模拟的帆屏,让孩子们进行训练。2009年9月27日,陈维亚到塔沟查看排练进度,一下子被这种由钢丝咬合在一起、上下密切协同的运作气势所吸引,立体和平面的团体操所显示的巨大“冲击力和凝聚力”,让他决定把这些操作手也作为集体表演者露面——以前的威亚表演,“动力”总是“隐藏”起来的。
导演组驻扎塔沟,先后画了六百多张草图,用红布和木条在脚手架上搭成了大雁或是山川的线条,地面也画上线,学生就一点点找点位操练。回到宿舍后,他们还拿着小录音机、MP3,听训练的曲子,靠感觉琢磨在哪个音乐点人应该跑到什么位置。
操作手一天在地面上奔跑20公里,平均三天磨穿一双鞋底。
在导演的不断构划中,学生们重复着“脏、累、苦、险”的单调练习。
在一年多的训练中,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受过伤的人。
有时塑料头盔都撞成碎块。地面操作手在人挤的时候,崴脚和伤手的最多。
一位学生在78米高的帆屏上腾空下落时,操作手放绳子晚了些,他被钢丝弹回帆屏上,下巴被铁丝挂穿了,缝了11针。第二天要给领导汇报演出,他一听他的位置要找人替换,就哭了,贴上创可贴又上场。
还有一位学生在排练时摔倒后小指骨折,他当时把弯了的小指扳回来,继续表演。
在塔沟武术学校宣传部提供的一份《少林小子扬起“白云之帆”》的材料里,列举了几个家里出事儿坚持排练不分心的事例——
一位同学的妈妈摔伤后脑勺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但他不想放弃已经训练一年的机会;一位同学的父亲动手术;一位同学的外公去世;另一位同学的外婆去世;一位同学的父亲被汽车撞成骨折……
7月29日,参加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学员从塔沟移师广州,在海心沙上的八个帆屏上进行第一次表演合成,看到整体效果,几个导演抱头大哭——过去一年,他们曾在塔沟的山里,顶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压力,像民工一样,跟学生一起挖沟、铺砖。
辛苦一年多,艺术家和小子们的“合作”取得了将近三十分钟的表演素材,经过不断的删减放弃,“放弃了很多精彩的素材”:盛开的鲜花,雨中打伞,人到月亮上跳舞,星星在闪耀……最后是忍痛割爱压缩到观众即将看到的8分半钟。
章东新断言,亚运会开幕式的震撼“已经超过奥运会开幕式”。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