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连 - 领导决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4:04:53
潮平风正好扬帆--打造“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产业布局战略构想
作者:[张吉昌 ]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的二三百年间,英、美、日、德等国被先后铸造成历史上知名的“世界工厂”。纵观它们的发展轨迹,无不是以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为国家发展的基础。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芝加哥,德国的鲁尔,日本的东京、横滨、神户等城市和地区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为本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斗转星移,世事变幻。随着世界制造业逐步向中国转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中心。上海、辽宁、江苏、山东等具有装备制造业基础的省市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工业之母”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
然而,就像二三百年的世界工业化进程才造就了英、美、日、德等少数知名的“世界工厂”一样,不是哪里都可以成为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上述省市中,辽宁无疑最具潜力。辽宁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传统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成套装备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重型装备产品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都离不开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
把辽宁打造成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大连责无旁贷。大连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大、门类多、技术力量雄厚,经过多年调整改造,装备制造业聚集发展效应正在形成,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大连还具有天然的岸线资源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港口和物流条件,特别是充分发挥大窑湾保税港区的作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业布局,围绕大型重型装备制造、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等,着力打造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潮平两岸阔,风正好扬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区一带”的战略构想,为我们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必须精心谋划,真抓实干,以大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打造辽宁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让辽宁装备制造装备世界!
潮平风正好扬帆
——打造“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产业布局战略构想
张吉昌
省委、省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大连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大连充分利用沿海优势,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打造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龙头,为我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发展“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顺应了世界产业转移的时代潮流,发挥了大连装备制造的产业优势和临海临港的开放优势,必将为提速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发展装备制造业:一个时代的机遇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任务。建立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是建设强大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加速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决定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自主、自立地位的关键所在。
世界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全新的特征
由于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的装备制造业呈现一些全新的特征:
(1)装备制造业市场呈现多样化、分散化和个性化。由于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并引起对装备需求的改变,表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未来的市场是一个动态、多变和难以预见的市场。
(2)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制造业的资源配置由一国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研究设计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融资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导致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洗牌”。许多大公司都采取了只保留最核心的业务而把大量的零件制造外包出去的发展策略。
(3)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高效、低耗和高参数化、绿色化。各个产业的发展,都要求装备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具有高效、高可靠性和低消耗等特点,与用户的要求相适应,装备制造业产品必然向高参数、自动化、大型化或微型化、成套程度高的方向发展。同时,日趋严格的环境和资源约束,使实现绿色制造成为装备制造业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装备制造业所提供的产品必须具有全寿命周期无污染、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可重用的特征。
(4)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及其设备的柔性化。个性化的需求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要求采用柔性化和可重构的生产过程及设备、智能化和模块化的设计和管理软件、大批量定制生产模式,并制定企业柔性发展战略,以减少投资的风险、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期。
(5)装备制造业管理创新越来越重要。迅速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彻底动摇了20世纪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改变了装备制造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和企业组织结构。新一代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将是一种以最终产品总装厂为中心,由一批规模小、只生产一种专门部件的独立工厂,并以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和快捷的运输系统连接组成的开发式的“虚拟企业”。
中国正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制造基地
上世纪初以来,全球制造基地逐渐东移,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19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革命加速了全球低成本制造基地从欧洲向美国转移;
(2)20世纪50~60年代,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成一个低成本制造基地;
(3)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全球重量级的发达国家,与其相邻的韩国转而成为低成本制造中心;
(4)20世纪80年代后期,低成本制造基地向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和台湾转移;
(5)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巨大的市场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制造基地。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球范围内的引进外资也出现了类似的转移,而中国的增长则是全球之最,年增长率达25%。(见表1)
各类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的转移,其目的是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中国稳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近期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局势以及恐怖袭击事件使中国的优势更为显著。同时中国具备有竞争力的制造成本,优惠的招商政策,日益提高的生产率水平,良好的基础设施,广阔并持续的市场增长潜力。当然,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新加坡、香港、台湾、吉隆坡、汉城、曼谷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所以,必须抢抓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引进大项目落户。
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装备。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水平、成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致使一些重要领域发展所需大量高技术附加值的成套装备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从长远来说,继续依赖进口不仅使设备价格居高不下,增加了成本,而且受制于国外,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同时,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多方面的发展都要依赖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和带动。
为解决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振兴装备制造业,并明确阐述了发展方针和重点,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重大技术装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其次,要提升汽车工业水平,增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总成及零部件。同时,要壮大船舶工业实力,加强船舶自主设计能力和船用装备配套能力,加强大型造船设施建设,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装备制造业振兴的重点主要为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冶金设备、煤矿综合采掘设备、大型船舶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数控机床等。
大连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
(1)我市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现有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1349家;从业人员32.7万人、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的47.9%。2006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81.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1%;出口产品交货值为631.7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4.3%;收入达到1448.9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65.34亿元。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市的劳动就业和繁荣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见表2)
基础机械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中坚力量。2006年基础机械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和销售收入均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1/4以上,实现利润超过装备制造业的40%;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约为装备制造业的20%左右。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础机械制造业近3年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幅度均超过20%。但发展态势略有不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年增长幅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基础机械制造业年增长幅度仍保持较高水平,但略有回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
(2)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优势明显。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确定的16大类重大装备研制项目中,我市在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乙烯装备、铁路和城轨交通车辆、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及数控系统、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重大装备配套等6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大装备的产能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具备研发兆瓦级以上风机的能力。2004年引进当代国际先进的1.5兆瓦变桨变速恒频双馈风机技术,2006年已建成风机“五大专业生产线(增速机、电控装置、轮毂、主机架、整机总装)”和三大试验台(增速机、电控装置、整机总装)以及风机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在中革厂区建成了兆瓦级风机研制基地;同时与9家国内领先企业建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产化产业链,国产化率达到85.7%。目前生产完成238台风机,已发运216台风机,并网发电56台风机,预计到年底生产出500台风机。
大连机床集团是我国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几年来,企业共开发出“VD系列立式加工中心”、“HDS630高速加工中心机床”等新产品 229种;拥有“高速加工中心多定位加工系统”等最新专利58项;拥有“组合机床及集成制造系统”、“高速加工中心及柔性单元”等核心技术124项。200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九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是我国机车设计、制造的重点企业。2006年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交付的首批44台7200kw“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是引进日本东芝公司技术消化吸收后生产的首批国产化机车,国产化率达80%以上,是目前我国单机功率最大、时速最快的货运电力机车。在铁路一级线上单机可牵引5000吨,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是我国铁路“货运全载、快捷”的理想车型。
船舶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不仅成功开发了VLCC超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打破了日、韩等造船强国对超大型船舶建造领域的垄断局面,而且大力开发海洋工程产品,2006年成功建造了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作业水深达400英尺的JU2000自升式钻井平台。中远船务30万吨级浮船坞的竣工使我市的船舶造修能力明显增强。
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来连建厂、合作。日立、三洋、丰田、STX、SKF、大众、西门子、MAN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投资建厂;THK、EMD、道依茨、林德、苏尔寿等国际知名企业都与我市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中国一重、齐二、齐齐哈尔车辆厂、中远船务等企业也纷纷在大连投资建厂。
(3)我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市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37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6户),其中2006年新认定的装备制造企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户。我市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合资合作的基础上,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重大技术装备的一些领域自主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船舶技术方面,掌握了以VLCC为代表的大型、超大型油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设计建造技术,具备100多米深的海洋平台建造技术及总承包能力。
在数控技术方面,数控机床五轴联动数控系统的研制成功,大功率电主轴、刀库刀塔、伺服电机等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实现了国产化;光洋科技、大森数控、东信自动化、大电机等企业在数控系统及伺服系统研发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其它技术方面,重工·起重集团在研发建成1.5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了适应-40度低温运行环境新机型的设计研制,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天元电机和瓦轴集团分别研制成功为风电设备配套的1.5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和风电轴承。此外,重工·起重核电站用环行起重机、冰山集团真空冷冻干燥设备、橡塑股份半钢子午胎精密纤维压延生产线、电瓷有限公司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用大吨位三伞形瓷绝缘子、华电高科铁法脱硫设备等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重大创新项目也取得较大进展。
(4)我市装备制造业在省内及全国装备制造业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我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早在我国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五”时期, 我市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就被确立,先后改建扩建了大连发电厂、大连造船厂、大连钢厂、大连重型机械厂和大连机床厂等一批重点项目。经过50多年的调整和改造,我市逐步形成了雄厚的装备工业基础,是我国及辽宁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
2004年我市装备制造业各数据占全国、辽宁比重见表3。
2002-2004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加值等数据指标占制造业比重见表4。
“两区一带”:一个战略性的布局
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大连“两区一带”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无疑是一个战略性的布局,对大连以及辽宁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分工明确,各具特色
“两区一带”,包括临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造船产业带,占地总面积932.18平方公里。三个区域各有分工,各具特色。
(1)“临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是指能利用大窑湾公共港区进行产品的制造和流通的装备制造业园区。主要为大连开发区、保税港区、双D港、金州开发区等地区,规划面积23.85平方公里,其中未开发面积17.31平方公里;总占地495.48平方公里。本区域配套设施齐全,已全面建设完成,毗邻大窑湾保税港区。现有一汽大众、一汽大柴、赛迈拖拉机、创新零部件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大连机床、高金数控、大连电瓷、大连大耐泵业、瓦轴光洋轴承等机床制造和通用基础件制造企业。
(2)“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是指企业可以自建码头的装备制造业园区。主要指大连湾棉花岛地区,规划面积5.27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利用1.56平方公里,未开发面积3.71平方公里;总占地约37.9平方公里。该聚集区地处振兴路沿线,有较好的岸线资源和港口条件。现有中国一重加氢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船海工、大连中远船务工程、大连船舶重工、林德重工等重大装备和海洋工程企业。
(3)“造船产业带”是指大连沿渤海湾从长兴岛到旅顺开发区的造船产业园区。海岸线147.4平方公里,共有规划面积75.06平方公里,已开发19.32平方公里,还有55.74平方公里土地待开发。主要包括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旅顺开发区等。总占地398.8平方公里。主要产业有船舶及船舶配件制造、石化通用机械等;有很好的造船工业基础,大连中远船务、韩国STX造船、新加坡万邦集团等大型企业已进驻该地区。该区域有很长的海岸线,优越的码头、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长兴岛、旅顺开发区可以建设30万吨泊位码头,三十里堡可以建设小型货运码头;临近沈大高速、土洋高速、哈大铁路、烟大火车轮渡。
发挥优势,造就引擎
发展“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可以充分发挥“两区一带”临海临港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托大窑湾港口和保税功能,建设以发展汽车整体配套为重点的临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可充分利用港口和物流条件,特别是充分发挥大窑湾保税港区的作用,以整车配套为支撑,发挥港口的运输优势来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和机床等装备类产品的制造和流通,建设临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二是依托大连湾北岸深水海岸,建设以发展大型装备及部件为重点的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利用临海优势,发展下海大件,可降低重大装备物流运输成本,增强竞争优势。三是依托渤海深水岸线,建设以发展造船业为重点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带。利用渤海海岸线的港航资源条件,发展船舶、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发挥集聚效应,建设船舶制造产业聚集区。
发展“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是我市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需要。从推进我市的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需要出发,对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产业的布局和规划需要进行重新审视。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大连现有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造船、机床、机车、重大装备、汽车、轨道交通及相关配套产业;二是充分利用临海临港优势,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建设出口产业基地,抢占国际市场。同时,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布局的优化与调整还需要关注整机与配套的关系、重型装备与大型成套设备的关系、生产基地与出口基地的关系、搬迁改造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发展“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可以造就辽宁装备制造业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辽宁规模最大的产业,产业基础雄厚,但也面临产业升级的需要。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产业,辽宁装备制造业应力争装备全国,进而走向世界。省委、省政府希望大连利用临港临海优势,率先实现装备制造的产业升级,使“两区一带”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进而拉动辽宁装备制造产业乃至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大行业,机遇多多
立足国际视野,对装备制造领域的16个二级细分行业进行分析筛选和优先排序,可以发现,大连的船舶、汽车、重大装备、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五大行业具有较大潜力,对中国具有吸引力,并能在“两区一带”找到独特价值定位。
(1)船舶工业。2005年我国造船产量首次突破12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率提高到18%,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国;截至2005年12月,全国船舶行业手持船舶订单37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在国际造船行业中,受到降低成本的压力,全球船舶工业领先的日本、韩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立船舶配套基地,一定程度地吸引了外资。我市具有悠久的造船历史,船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有优良的深水港,船舶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产业集中度高,基本形成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格局,成为中国造船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旅顺开发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三十里堡工业区可以利用大连中远船务、STX、万邦海洋工程模块等船舶工业基础和优良的岸线资源,继续发展高技术船舶及船舶配套产业。
(2)汽车行业。2005年,我国汽车产能已经处于过剩状态,整体行业的过剩在30%~40%左右;中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出口量88.32万辆,同比增长548.17%;进口小幅下降,进口量16.17万辆,同比下降7.96%。而作为较大细分产业的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2004 年的总产值超过1500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内该行业将以6.5%的年复合增长率适度增长。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巨大,占9.6%的全球市场份额,并将以10%年复合增长率更加迅速地增长。我市有良好的深水港口和国家级大窑湾保税港区,具备产品出口的区位优势。同时大连地区有较好的汽车零部件配套制造基础,可在临港区建设汽车整车组装出口基地。一汽大众在大连开发区建立的发动机厂,相应地拉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在大连的发展。我市应进一步利用一汽和沈阳汽车基地的辐射效应,大力发展汽车整车组装、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3)重大装备行业。2004年,全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4358.61亿元;完成的工业总产值是2001年的2.81倍,年平均增长达29.47%,利润总额是2001年的4.38倍,年平均增长达44.66%。预计2010年重大技术装备国内产值将达到12251亿元,2015年将达到24642亿元。预计2015年以前受国内钢铁行业发展和宏观经济影响,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我市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具有雄厚的物质装备和技术力量,具有较强的生产、科研和人才优势,是中国重型机械的重要生产制造基地之一。我市棉花岛工业区(包括甜水套)建有大连重工·起重及中国一重的生产基地,且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可以利用已有的重工业基础,继续发展重型机械工业,利用港口优势进行产品出口。
(4)数控机床行业。世界机床近10年来产值以年均2.94%增长,世界机床消费额以年均3.1%的速度增长,若今后10年仍按此速度来考虑世界机床的生产和消费增长,则2010年世界机床产值为539亿美元,世界机床消费额为524亿美元。2004年,我国机床产值达到40.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6.9%,机床进口达到59.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3%,其中数控机床进口41.0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53.25%。2004年我国机床出口5.2亿美元,占我国机床产值的12.7%,占世界机床产值的1.15%。机床生产的主要国家机床的出口率多为40%~70%,我国的机床出口率与之相比相差较大,我国机床的出口潜力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我国机床消费额和国民经济GDP同步增长,我国机床市场需求将快速递增。大连机床是国内数控机床生产的行业龙头,机床产业已形成规模生产效应,注重技术改造投入,重点行业装备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总体盈利能力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外向型经济发达。大连数字化制造园与大窑湾保税港区毗邻,可以利用港口优势进行数控机床产品出口。
(5)轨道交通行业。2003年全球铁路设备市场的交易额约为567亿欧元,2008年预期将达到700亿欧元,2010年预计达到700~750亿欧元。2005年到2010年间,全球每年平均机车车辆需求量为:内燃机车2300台、电力机车1500台、客车9000辆、货车16万辆左右、地铁车3000辆、轻轨1300辆、动车组1700列。近几年来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基本保持在500亿元至600亿元之间,而按照铁道部2020年规划,从2005年到2020年,国家将投入2万亿元资金进行铁路建设,平均每年至少需要投入1000亿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容量可观。预计“十一五”期间总投资将达到2000多亿元。我市是我国重要的机车工业基地之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有着百年悠久历史,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基础雄厚,生产装备精良,素有中国铁路工业“机车摇篮”之称。我市有优良的深水港,机车工业园与大窑湾港区毗邻,大连机车可以利用港口优势进行产品出口。
五大基地:“两区一带”的产业支撑
打造“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必须从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出发,明确产业发展目标,精心安排产业布局,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加速推进。
发展目标应当明确
发展“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要充分发挥利用“两区一带”的临海临港的资源优势和装备制造产业基础,构筑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园区为载体的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体系,打造5大基地12个重点行业,把大连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辽宁沿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五大基地包括数控机床产业基地、船舶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基地、重大装备制造基地、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五大基地应重点支持以下12个重点细分产业: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及船用配套;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起重机、港口装卸设备和工程机械;大型冶金设备;机车车辆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石化和煤化工设备;输变电及电工电器;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办公设备、测试仪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通用和基础零部件。
产业布局必须精心
“两区一带”的产业布局,不仅要考虑行业的安排,还要考虑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摆布,努力形成以龙头企业、重点产品带动各个区域主要行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临海区”要以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为龙头,打造重大装备制造基地。以大连重工·起重、一重大连加氢公司、中远船务等企业为龙头,建设临海大型技术装备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起重机、港口装卸设备和工程机械,大型冶金设备,石化和煤化工设备,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重大装备产业及海洋工程制造产业。该区域要重点发展下述产品:
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承接国家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研制,重点发展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成套设备、百万千瓦级核岛设备、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和大型水电机组等关键部件。主要是风电成套设备,核电关键辅机。风电成套发电设备可形成优势产业链;核电关键辅机主要是大型核环吊、大型核压力容器到核级泵和核Ⅰ、Ⅱ、Ⅲ级各类阀门;要建设核级泵试验回路,核级阀热态试验站,争取成为中广核的核级泵和阀门的设计、制造、测试基地。
大型起重机、港口装卸设备和工程机械。发展大型起重机、场桥、岸桥,继续保持大型堆取料机、翻车机等散料输送和港口机械、物流装卸设备等产品在国内的优势地位,推进产品从单机制造向工程总承包方向发展。研制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盾构机等工程机械。
大型冶金设备。发展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焦炉机械等冶金装备的制造。
石化和煤化工设备。重点发展大型加氢反应器、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中的关键设备;压力容器、低温分离器、空分装置等产品,形成专业化制造能力,扩大替代进口份额。
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承担大型环保装备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的研制,重点发展城市垃圾处理设备、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等设备(装置)。
海洋工程制造产品。支持大连船舶重工、中远船务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自升式或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海洋工程产品。
(2)“临港区”要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机床制造企业为龙头,打造大连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以机车厂为龙头,打造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要以现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群为基础,依托保税港区,力争建成整车生产基地;发展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建成中高档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以机车厂为龙头,打造轨道交通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机车车辆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输变电及电工电器,通用和基础零部件,办公设备、测试仪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产业。该区域要重点发展下述产品:
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机床及中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及高速主轴和电主轴、滚珠丝杠、刀库、刀塔、直线电机和直线导轨等关键功能部件。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机床,实现中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建设国家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
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重点发展客车、汽车发动机、汽车转向泵、等速万向节、汽车电子、汽车空调、汽车轮胎、关键总成及零部件等产品,积极开发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等新型产品,力争建成整车生产基地。
机车车辆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以提升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三个系列产品水平和档次为重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大功率交流传动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城轨车辆、新型地铁车辆及280柴油机的研制;开展交流传动控制、车载微机网络控制、制动系统等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实现机车升级换代。
输变电及电工电器。重点发展1000KV交流、±800KV直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用绝缘子;电机、地铁用交流变频调速牵引电机、电气化铁路用牵引变压器等产品。
办公设备、测试仪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重点发展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等办公设备,支持精密测试仪器、机械装备电控装置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
通用和基础零部件。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重点发展汽车轴承等。
(3)“一带”要以船舶制造企业为龙头、打造大连船舶产业基地。要以大连中远船务、韩国STX造船、新加坡万邦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建设中国大连船舶制造产业带;重点发展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及船用配套产业。
该区域重点发展超大型原油船、8000TEU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LNG船、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轮、大型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发展大功率超大缸径智能型船用柴油机、大型船用曲轴、超大型螺旋桨和可调距桨、新型船用阀门、舾装件、船舶分段、海洋工程模块等配套产品。把我市建成环渤海湾辐射全国的船舶总装、海洋工程及船用设备基地。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要以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为核心,建成船舶工业聚集区和重大装备出口基地。重点支持韩国STX造船、新加坡万邦集团等企业的发展,发展海洋工程模块、船体分段、为海洋工程配套的特种船修造及大型集装箱船修理和特大型油轮改造等产品。
三十里堡工业区要依托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大连船用推进器厂等企业,重点发展游艇制造与船舶配套制造产业,建设船舶与船舶配套的研发制造基地。发展游艇、大功率超大缸径智能型船用柴油机、超大型螺旋桨、可调距桨、舾装件、船舶分段制造、游艇发动机、海洋工程模块等船舶配套产品。
旅顺开发区要依托大连中远船务、大连今冈船务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产业、大型船舶配件制造产业,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集群和研发基地。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以及船用阀门甲板机械、舱室机械、大型舱口盖、钢材配送、舾装件、船舶电器等大型船舶配套产品。
保障措施务求实效
打造“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制定务实有效的战略举措,以保证布局规划方案的实施。
(1)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理念。要珍惜土地资源,注重环境保护,立足国际视野,发挥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效应,统一规划、重点发展、分步实施、集中管理。
(2)建立完善的组织实施体系。建议大连市政府组成装备制造产业布局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规划项目的立项和审批以及相关政策的协调和实施;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建立我市统一的产业招商规划和工作机制,对招商的目标、策略、途径等进行统一协调,把“两区一带”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与我市整个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制定和协调“两区一带”的相关政策;依据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加强“两区一带” 的监督管理。
(3)财政全力支持。要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和企业的水、电、气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对市区内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制定财政措施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搬迁向“两区一带”聚集。
(4)自主创新及时跟进。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共同构建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机床数控系统、模具、通用机械、船舶机电配套、交通运输装备及配套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采用资金补贴和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人才队伍必须保证。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高质量的企业家队伍。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培养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员。积极支持企业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打造“大连技工”品牌,切实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在岗工人队伍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现有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
(6)招商引资抓紧进行。要通过对潜在关键驻商在发展战略、关键技能、财务状况及沟通渠道等方面的分析,制定潜在关键驻商招商文件,由装备制造业规划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相关人员根据重点对潜在关键驻商展开接触与谈判。
(作者系大连麦博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