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壮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8:34:38
      

        记得小学阅读教材中有一篇民间故事《一幅壮锦》.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曾被故事中会织锦的老妈妈所感动。那幅锦就是她心中的家园:蓝的瓦,青的墙,红的柱子,黄的大门。门前是一座大花园,开着鲜艳的花朵。花园里有鱼塘,金鱼在塘里摆尾巴。房子左边是一座果园,果树结满红红的果子。果树上有各种各样的飞鸟。房子右边是一座菜园,园里满是青青的菜,黄黄的瓜。房子后面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牛羊棚,鸡鸭笼。牛羊在草地吃草,鸡鸭在草地上啄虫。离房子不远的山脚下,有一大片田地,田地里满是金黄的玉米和稻谷、清清的河水在村前流过,红红的太阳从天空照下来。当我走进壮族百姓居住的那贯屯时,这幅美丽壮锦的画面便呈现在我的面前。

        朋友是壮族人,他的家就在大山脚下的公路边。他告诉我过去住木楼,现在改为砖房了。从古到今壮族就特别注重村落环境的选择。那贯屯就选在背山面水,山腰路边的地方,体现了“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之美。居住的房屋当地人称为:“干栏”。“干”是上面的意思,“栏”是房屋,“干栏”即房屋有上层和下层的意思。史书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这种住房形式,宜于潮湿多雨,夏日酷热,地势不平的南方坡地。朋友的房子面积很大,分为三层,上层放杂物或粮食,建有晒台,用以晾晒衣物和纳凉,还架设着锅型电视天线。中层住人,当中为厅堂,前后左右分设四个房间,房间开窗,通风明亮,居住舒适。厅堂摆着电视和竹椅,厅后是凉台和卫生间。下层为大厅,中间供有历代祖宗牌位。大厅两边设有大房,摆放农具,家具和各类种子。大厅后是火塘,煮食取暖。火塘右边是牛栏,左边是猪圈,还有鸡鸭笼,人畜分开,符合卫生习惯,楼梯设在屋内。屋外有专门放柴草的柴屋。

       朋友的母亲热情的接待了我。老人七十多了,大襟黑衣袖上绣着小花,下面穿着黑裤,裤脚宽大,头上包着毛巾。老人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家乡,一口壮家土话,连普通话也听不懂,只好用手势交流。不一会朋友的大嫂,端上了饭菜。雪白的大米饭,各种酸菜,粉丝汤和一大堆碗用熏肉炸成的方块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青菜。反正是饿了,毫不客气的大吃起来。席间主人的哥哥敬酒,他们端着大碗一饮而尽,我吓了一跳。朋友告诉我,不要紧这是家酿的米酒。试着尝了一小口,甜的味道不错。饭后他们告诉我,壮族习惯一日三餐,有的地方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难怪我觉得这里的大米特别好吃。

  平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每家都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的不吃狗肉,也有的却酷爱吃狗肉。猪肉整块先煮,如果是熏肉就不要煮了,然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每家都会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听到这些介绍真感到新鲜。不知鸡杂和猪肝是不是生的泡酒,如果是生的,那就太可怕了。

      在壮家做了几天客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大方,质朴豪爽。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