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影像专业教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7:56:45

数码影像专业教程

本文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数码影像专业教程》书,著名数码影像专家刘宽新著。
希望对广大摄友有所帮助!!:)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1.[/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数码影像更接近真实再现[/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2.[/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数码相机的宽容度[/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3.[/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PC[/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机的gamma显示器视觉校准[/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4.[/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使用显卡程序校正显示器和投影仪[/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5.[/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使用苹果显示器校准程序助理校准屏幕[/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6.[/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数码三大流程中的色彩多变,色彩必须管理[/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7.[/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色彩管理的原理和基本流程[/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8.[/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数码影像前期拍摄专业技法[/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9.[/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数码技术带来新的摄影创作方式[/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10.[/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大跨越:数码相机感光度[/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11.[/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数码相机色彩平衡能力[/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12.[/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输出前查验模拟最终效果[/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13.[/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激光+银盐相纸的维色之道——色彩平衡[/size][/font][/b][/color]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2pt]14.[/size][/font][/b][b][font=宋体][size=12pt]针对彩扩控制条不平衡的特殊制作[/size][/font][/b][/color]

剑锋 2008-5-14 14:09

1.数码影像更接近真实再现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是,胶片拍的照片比数码的要真实。真实的概念太大,我们仅从接近实景的概念——色彩平衡稍作分析,看一看数码和胶片的曲线。
  先看胶片。胶片的影像是模拟数据,判断胶片影像的性能,最基本的一个办法是利用光楔曝光,经密度计测量后,绘制特性曲线。

[align=center][attach]13226[/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7[/align]
  图1-7的左边是一条已经曝光并冲洗的胶片。采用标准曝光仪,对胶片进行若干级别的光楔式曝光,分为19级或21级,经标准冲洗后,用透射密度计测量每一个级别,得到YMC值并在曲线表上一一标示出来,再用曲线把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取得近似值的三条特性曲线。上边的曲线是黄层,中间的曲线是品红层,下边的曲线是青层,它们分别生成红、绿、蓝染料影像。完美意义上的胶片的曲线,应该是3条线完全平行,可以形成纯正的白场、灰场和黑场。在洗印放大时,使用滤色镜使这3条线重和,曲线完全重合的是完美的胶片。完美的胶片拍摄出的照片不会偏任何的颜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最优的色彩均衡。

  图1-7反映的是生产合格、正常销售的某名牌胶片,曲线表现不错。笔者绘制过世界很多品牌的胶片曲线,形状大都类似,可以认为这已经是胶片的最佳曲线。分析图上的曲线:黄色的曲线肩部角度明显要大于趾部,整个的角度大于下面的两条。这3条线如果要重合到一起,在高光能够重合时,那么在趾部会低于其他的两条线,造成色彩不平衡,拍出的照片就会偏色。假如拍摄一个18级灰阶,在高光白色平衡时,在暗部就会偏向高光的补色;高光正常时,暗部就会轻度偏蓝。
  了解胶片生产工艺的人知道,胶片做不到严格意义上的色彩平衡。由于生产乳剂制备的批号不同,同品牌、同感光度的胶卷,每一批胶卷都存在差异。此外,生产彩色胶卷要用到130多种工业原料,工业化生产的大批量原料的微量品质控制极其困难。每次投入标准配方生产,无法保证每批原料绝对一致。此外,还要受到涂布工艺的误差、后期冲洗胶卷形成的曲线波动、扫描和电分的误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到胶片的真实的还原。所以,“胶片的还原是最准确的”这句话本身就不准确。自然界真实场景中,太阳自身的亮度大约为1 000 000 000cd/m2。阳光照射下的景物的亮度可达100 000cd/m2,而星光的亮度大约在0.001 cd/m2以下,二者相差上亿倍以上,动态范围达到D8。现实世界的动态范围如此巨大,人类肉眼在同一时间所能分辨的动态范围大约只为10 000:1;一个窗外阳光照射下景色的室内场景所具有的动态范围大约为100 000:1,换算成摄影界的D值相当于5。负片的最大密度为2.5D,正片的最大密度也只有3.5D。胶片并不能“真实还原”所见场景。另外,不同品牌的胶片由于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方不同,同样是负片或反转片,色彩还原也不尽相同,如图1-7所示。
[align=center]

  [attach]13087[/attach] [/align][align=center]图1-8    [/align]
  图1-8所示为一个色彩平衡交叉的负片特性曲线,这是一个不合格胶片的曲线。形成这种曲线的原因有多种,生产、保存、冲洗不当都可能发生曲线扭曲或交叉。该曲线的品层和青层(即下面两条线)已经有了弯曲,呈现小幅度的S形,黄线在肩部基本上还是直的,但是到了暗部,它出现了往下的塌陷弯曲,已经低于第二条品线。整体形成了一条线已经越过了另一条线的交叉关系。这样的胶片拍摄,会形成严重的色彩不平衡。照片的高光部颜色是准确的,到了暗部的时候就会明显偏向补色,实际上也就拍不出来黑色,画面没有黑色可言。这个曲线实例虽属个别,但在正常销售的胶卷中有时偶尔也能够碰到。为了避免损失,在拍重要的题材之前,需要对胶片进行感光测定和期限测定,对这批胶卷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成批量地购买胶片进行拍摄。这在电影拍摄中已经成为标准工序。
  这里谈及这些,绝不是否定已经有160年历史的胶片,而恰恰相反,我们谁都不会忘记胶片给摄影带来的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胶片的局限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影像采集才有可能在技术上进步和发展,改善和改变胶片存在的某些局限。
  数码影像从传统摄影基础肩膀上起步,在继承中瞄准局限,力求突破,可以说,数码的起步点很高。那么,数码到底在色彩的真实还原上与胶片存在什么不同?它的进步在哪里?
[align=center]

 [attach]13088[/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9[/align]
  图1-9所示为数字色彩的色度图,基本囊括了肉眼能够看到的全部色彩。色度图是色彩模型的平面展示。人们运用数学关系,把数学模型和色彩模型结合起来,建立数字色彩模型关系。有了数学的色彩模型后,就能够把任何颜色精确地定位于色彩空间内。在这个图上有红、绿、蓝、白4种颜色的表示。上面是绿色,它的数学形式定性x轴为0.2803,y轴为0.6035;红色为x轴0.6231,y轴0.3379;蓝色为x轴0.1527,y轴0.0741。白色为x轴0.2832,y轴0.2969。请注意,定位的精度为保留到小数点后4位数,也就是万分之一,精度极高。以红色为例,x轴0.6231,y轴0.3379,在这个交汇点上,这组数据即定为红色。只要数据不变,这个红色就永远不会变。换句话说,落到这个点上的颜色就一定是红色,具有唯一性。数码数据不受生产工艺、乳剂制备、涂布、扫描、电分等因素的影响,数据非常准确和稳定。除了人为修改和计算机故障,人们很难找到改变数码曲线的不可控因素。
  用数字来描述颜色的精度大大高于传统的模拟影像。在传统摄影时代,我们描述颜色只能用“这是红、这是绿”、“黄一点、蓝一点,亮一点、暗一点”等模糊的语言来表示,数码影像则可以用精确的数字概念和数字语言来表达色彩。
  RGB三维立体色彩模型,从顶位、底位、侧位4个方向来看它,每一种颜色在这个立方体里面都占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以用数字来精确地表示。x轴、y轴和z轴(明度轴)三维的交汇点能够准确地定位和表述颜色。图1-10是显示器的RGB立体色彩模型,和普通RGB描述文件立体色彩模型相同,两种模型分别服务于显示器和普通的RGB描述文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色彩模型来统一拍摄和显示颜色,在后期的显示、制作、输出中掌握和控制色彩数据,只要是模型不变色彩也不会变。
  
[align=center][attach]13089[/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10

   [/align][align=left]  过去洗胶片时,我们很难做到用一张底片两次或3次到同一个地方冲洗照片,冲洗出来的照片色彩一致;或者用同一个底片,到不同的店去洗照片,洗出来的照片色彩一样,这就是因为它没有统一的色彩控制。模拟信号是随机的,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数字影像就不一样,如果用同一个文件到不同的数码彩扩店去,只要这个店里是按照统一色彩空间来控制色彩,工艺是标准的,那么洗出的照片统一性优于传统彩扩。在甲地拍的照片,远隔千山万水传到乙地,乙地的色彩立体模型、ICC和你使用的一致时,照片还原就应该相当一致。数码的优势显而易见。
  我们再来看看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数码影像近乎完美的标准感光曲线(如图1-11所示)。可以进行数码标准感光曲线与胶片标准感光曲线对比。这张图分别把红、绿、蓝3条线单列在3张曲线表中。这3条线形态、坐标几无二致,叠到一起3条线完全重合,不存在某一条线的角度和另外两条线不同的情况。这是人们追求了160多年的完美曲线!如今在数码上实现了。[/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090[/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11
[/align][align=left]
  数码曲线是通过计算机用数据编制出来的。这个曲线不受任何生产工艺的影响。平滑、连续、消除锯齿,非常接近理想的要求,它从设计上根本性地杜绝了色彩交叉,所以平衡度极高。多少年来我们一直盼望着有一种感光载体能够拍摄出来色彩能够完全平衡的照片,颜色的偏移可完全由人控制,如今数码实现了这样的理想。该图告诉我们,数码曲线是近乎完美的曲线,完美的曲线可以实现真正的色彩平衡。笔者个人认为,这是人类影像创造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数码影像可以在多种色彩模式中转换,胶片没有这种灵活性,在扫描诞生之前,负片只能放大,反转只能观看和投影制版,胶片数字化后,同样可以享用数字技术色彩空间转换的便捷了。我们运用苹果色彩计算软件演示一下数字转换(如图1-12所示)。[/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091[/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12[/align]

[align=left]  将绿色放到0.5000这个数值上,图的下面出现一个与该数据对应的方块。用彩色计算器来换算这个值,换成CMYK,也就是四色时,它在普通的CMYK描述文件里面出现的数据是这样的:黄0.7109、品红0.0527、青0.9857、黑0.1758。绿色0.5000的RGB数据对应的即是上面的CMYK数据。在这组数据的下面也有一块绿颜色,RGB和CMYK在颜色表现上稍有一些差距,原因后面再说。这两块绿颜色看上去非常接近。这是一组精确到万分之一的数据转换,如此精度的转换为我们操控数码和控制输出提供了极大地便利。[/align][align=left]

  图1-13是一张转换为四色、为印刷准备的照片。[/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092[/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13[/align]
[align=left]  我们可以看到,上图在CMYK读取的这4个数字,也就是黄0.7109、品红0.0527、青0.9857、黑0.1758,这些数字表示的绿颜色在照片能够找到对应点,验证了数字可以组成图像。同样,在Photoshop中用信息吸管点击任何一个颜色都会显示相应数据,任何一组数据都可以表示一种颜色,任何颜色都可以用数据来表示,数据组合形成彩色影像,数据影像可以完全地表达人类色彩经验和知识。一位社会学者说:任何自然科学,如果不能用数学解释,那么它还不能构成完全意义上的科学。数码影像被称为现代科技,就是因为它用数学形式完整地表达人类的色彩经验和所有的图像知识。数码影像具备了能够快速准确地创建影像、优化色彩管理、无损地远距离传递,可以不走形、不变样、大量复制等诸多优势,从而倍受青睐。
  
[font=宋体][color=#000000](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font][/align]

剑锋 2008-5-14 14:18

2.数码相机的宽容度

[size=4]  截至目前,从笔者有限接触到的书、报、刊物等众多资料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数码宽容度小于胶片,广为流传的结果是这好像已经成为无可置疑的定论,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冤假错案。[/size]
[size=4][color=#ff6600]  宽容度[/color]在摄影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宽容度大能够记录更多的影像层次,有更好的信息捕捉和描写能力,摄影人对宽容度非常苛求和关注。必须提及的是,宽容度虽然重要但很抽象,虽然时刻相伴,又很难窥其真面目,笔者有接近40年的摄影经历,用过多种胶片和数码相机,从来没有见过哪家胶片厂商公布过其产品的宽容度,尽管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天天研究它、扩展它却从不公布它,哪怕是一个建议或暗示。究其原因,大概与宽容度的测定和应用解释相对困难有关。公布自己的宽容度大,要拿出证明,而此地的证明并不一定在彼地能够验证;公布自己的宽容度小,等于向摄影师承认落后。此外,宽容度的理解、测定、把握、运用往往取决于摄影师的个人能力。亚当斯一生都在控制宽容度,是公认的大师,同样的胶片,在别人手里,只有7级宽容度,在亚当斯的显影盘里,出现了10级宽容度。由于宽容度的这些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特点,它始终罩着一层面纱,使人看不到真面目。
  下面试试能不能把宽容度说清楚,并且证明数码宽容度大大超过胶片。
  图1-21所示为与宽容度有关的信息综合。我们先把与宽容度有关的信息拢在一起,便于对比和梳理概念,重点是胶片区域系统与数码影像的对应数据。[/size]
[size=4][/size]
[align=center][size=4][attach]13103[/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21[/align][align=left]

  亚当斯的区域系统,在实践和学术上都达到很高的境界,因此,我们借鉴了一部分亚当斯的理念,来说明胶片和数码的对应数据关系。这张图一共有6项对比数据,以灰阶为中心展开。第一行是EV值,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一个EV值相当于一级曝光量,照相的时候要么变动一级光圈,要么变动一级快门。第二行是区域,这个区域就是亚当斯的区域划分,从0~Ⅸ。这个区域跟EV值有关系,一个EV值的变量形成一个区域的灰阶明度。第三行是灰阶,随着EV值和区域的不同,产生的黑白灰的明度也不同。第四行是数码影像使用的明度数字,黑色为0,白色为255,中灰为128。第五行是印刷黑色的百分比,白色为0%。黑色为100%。现在,灰阶、区域和EV值是一一对应的,灰阶的第五级50%黑色对应RGB的128及区域系统的V级。那么从黑色到白色,它每增亮一级、每增加一个EV值或增加一个区域的时候,它的光比就会增加一倍。第六行是每级灰阶的光比关系。第一级是1,第二级是2,一级一级往上加,4、8、16、32、64、128等,一直到256,每加一级,数据增加一倍,光比增加一级。我们习惯说光比为1∶64,就是指6级光圈,1∶32就是指5级光圈。熟悉了这张图以后,往下的内容更好理解。
  图1-22为数码影像曲线对应数据。胶片区域系统是摄影最重要的技术核心之一,反映了宽容度的本质,形象、严密,并得到普遍认可,几乎成为金科玉律。数码影像是建立在更为严密的数学基础上的,是亚当斯预言过的“影像主流”。如果它们都是科学的,那么,出自实践和略带神秘色彩的区域系统与饱含理性、以科技创新自诩的数码,必定存在某种建立在事物本质上的暗合式联系,或者是某种支持,否则有一个就是假货。出于此种兴趣,笔者试图把两者放在一起对照一下,或许能够有所斩获,从而找到宽容度到底哪个大的答案。[/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04[/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22[/align][align=left]

  这是我们在Photoshop中非常熟悉的曲线。曲线的10个格子有什么意义?与我们熟悉的曝光、光圈有什么关系?我们把亚当斯的10级灰阶和曲线放在一起来看。用吸管点击灰阶,我们在色阶曲线中看到了相应的位置和数据,数字清楚地显示了灰阶与数字每一个级别的对应关系,非常准确,一目了然,它告诉我们一个灰阶在数据上是如何表现的,或者数据表现了哪些灰阶。Photoshop以界面窗口形式,向我们展示那些熟悉但是不形象、不直观的曝光、宽容度等概念,使之变得容易理解、便于操作,把抽象高深的区域曝光直观地展现给普通摄影者。
  图1-23是数码影像色阶对应数据。[/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05[/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23[/align]
[align=left]  在色阶图上,同样从0到255,每一个灰阶都对应色阶一个层次,和曲线的反映一样。果然,亚当斯的区域系统理论和数码有共通之处,可以互相验证互相支持。这个比对的意义在于,习惯胶片摄影的各位专家,过去积累的经验和传统功底,完全可以为数码所用,只是数码对摄影的原理基础和影像控制表达得更清楚、更具体、更量化、更精确。过去是含糊的模拟感觉,现在是精准的数字表述;过去是经验式的手艺操作,现在可以定量和理性把握。数码提升了我们的眼界并要求我们全方位地提高综合素质,了解与数码相关的多种知识,显然,数码知识圈大于摄影本身。

  亚当斯把影像分10个区域,他有一句经典的原话:“细节一般只能从7个区域范围内捕获”。7个区域就是指7档光圈,这7个区域也可以左移,从高光到中间暗部的7个区域;也可以右移,从暗部到不是高光最高部分的7个区域(图1-24)。[/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06[/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24[/align]
[align=left]  这个区域条可以右左移动,但无论怎么移动,它只能有7个区域,这个区域是定死的,这是胶片的特点。7个区域是指黑白胶片宽容度,黑白胶片的光比是1∶128,1∶128就正好是7个区域。现代胶片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宽容度有所扩展,彩色负片的宽容度接近黑白胶片,为6~7个区域,而彩色反转片比彩色负片又少一级,只有5~6个区域。亚当斯的贡献就在于通过很多的技术技巧把黑白胶片的7个区域扩展到10个区域。但是亚当斯的绝技,多数人做不到,而数码在寻找多数人会用并且简单有效的方法,获得更大宽容度。

  彩色底片是不能够像黑白照片那样通过多曝光、少显影、改变显影配方等方法来改变宽容度?笔者曾经在80年代初尝试过,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彩色照片如果改变显影条件就会破坏它的色彩平衡,C41或E6都有严格的显影时间限定。彩色底片不能通过改变显影条件来控制层次和反差,细节就只能限定在6~7个区域范围里了(图1-25)。黑白底片因为没有平衡的问题,它通过前期的拍摄和后期的冲洗,可以扩展影调。区域系统在彩色胶片中没有办法实现,如果想把类似区域系统或更大范围控制技法应用于彩色影像,必须另辟蹊径。[/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07[/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25
[/align][align=left]
  我们再来看数码影像。数码影像通过优良前期拍摄毋须后期调整就可以获得10个区域范围,但是有个前提,数码拍摄时,必须要曝光正确,多项前期设定要做到最佳的组合。严格和优良的前期拍摄可以做到在Photoshop上直接打开照片,用吸管读取各数据级别,确实能够达到10级,虽然这样的情况为数不多,但是只要有一次,就能说明数码的实际能力。随着数码拍摄规律的逐步掌握,合格照片的比例就会大大增加。和胶片一样,数码影像的曝光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绝不可以随便。以上的情况是指中常反差的正常拍摄,如果遇到高反差,可以使用合并HDR高动态影像合成(后面有详细介绍)。通过软件合成,可以极大地扩展宽容度,可以超过10级,甚至能达到15级以上,这种宽容度级差已经远远超过了胶片。
  照片没有10级灰度的另一个原因是景物的局限,景物中没有10级的丰富层次,也就看不到数码的宽容度表现。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留心寻找这种画面,终于在凤凰城遇到这样的场景(图1-26)。阴天,画面影调丰富,这是没有调整的原始画面。与这个画面在一起的是对照灰阶,灰阶包括了从第1级到第10级,亮度2~250,光比1024,10级光圈。这个灰阶是通过拍摄获得的:对一张白纸按每差一级曝光拍摄15张,选取中间2~250的10级,白色是250,黑色在2~4之间,每级都有层次。[/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08[/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26[/align][align=left]
  图1-27所示为凤凰城与灰阶对应。把画面上与跟灰阶相同的密度点找出来。灰阶的10级在画面的景物中都能找到一一对应点,证明这张照片确实记录了10级影调。从这种平常影调的画面上看,笔者原以为胶片也可以轻松达到,在多次对比验证后,发现胶片在暗部的层次级少于数码,只可惜拍这张照片时没有带胶片相机,不能对比,只能说明数码有10级宽容度,我们可以再看看图1-19和图1-20,暗部的差异是明显的。[/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09[/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27
[/align][align=left]
  图1-28所示为胶片与数码宽容度实拍灰阶对比。景物实拍对照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虽然直观但是不够准确,拍摄同样的灰阶是最好的对比方法,但是,灰阶的白、黑两级非常难以制作,笔者曾经试过白阶用背后打灯以提高亮度,黑阶用挖洞里面贴黑丝绒的办法,都不太理想,局限在“一张”拍出来的思路中了,直到想出来一个办法:分底拍摄,写在这里,供大家试用参考。
[/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10[/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28[/align][align=left]
  用Macbeth标准白板或白纸,放在稳定的白光下,分别用胶片(本例使用KODOK EKTAR25彩色负片,公认宽容度最大的彩色负片之一)和数码相机(本例使用12位1Ds MarkⅡ相机)拍摄。确保相同光线条件:三脚架固定相机,固定焦距,对白纸充满画面测光,不作补偿直接拍摄。然后每增加一级曝光量拍摄一张,拍7张,接着再每减少一级曝光量拍摄一张,也拍7张,一共是15张照片。之后对15张胶片拼在一起,作为一张底片整体扫描,从每张画面的相同位置裁取大小相同的一条,共15条,依明暗顺序拼成白-黑的15级灰阶,数码也同样拼出15级面积、位置、大小同样的灰阶。图1-28中上面的灰阶是胶片拍摄的效果,下面的灰阶使用12位1Ds MarkⅡ全画幅数码相机(采用JPEG格式)拍摄。在Photoshop中打开,用吸管点击灰阶,找出两条灰阶中高于255和低于0的截止位置。在0~255中间的是能够记录层次的有效宽容度,在0~255之外的,没有记录能力,处于有效宽容度之外。这样各自拍摄15张的方法,排除了景物明暗度不同的多因素干扰,只评价其对固定光线下固定反射物的整级曝光记录能力,条件相同,宽容度比较结果也一目了然。
  以上实验显示,胶片(KODOK EKTAR25彩色负片)的宽容度为7级,与过去笔者在乐凯研究所工作时诸多专家的共识一致,与亚当斯的论述也一致。数码拍摄的有数据的灰阶显示有11级,在高光多出一级,在暗部多出3级。两者宽容度对比数据与实际拍摄的反映相同,请再次看看图1-20,注意太阳光芒、山坡暗部两者的差异,与灰阶宽容度之差完全吻合。
  试验的结果与过去所了解的宽容度数据基本一致。试验还证明了数码的暗部记录能力很强的说法,更有价值的是,可以通过按高光曝光、按暗部调整的思路,相当于把白色基点左移至第1条上,如果方法和技巧到位,你可以在右边最后的第15条中,仍然能够找到高于0的数据,换句话说,你能得到15级的宽容度。本书3.2.2节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太阳周边的高光亮度和树干黑度相差15个EV值,数码显示黑区有层次,而胶片则达不到。
  2007年2月,宾得公司发布宾得645D一体化中画幅数码相机,厂家首次公布其动态范围达到12级光圈(摘自《中国摄影报》2007.4.10六版)。
胶片和数码的级差数据分别如下。
胶片:0、2、26、71、129、209、238、255
数码:0、2、4、 6、 12、 26、 61、 104、 153、202、237、255
  这两组数据很有意思。数码在100以下几乎成倍数递增,100以上约以50%递增,200以上约以15%递增,越往上,增加的数量越少,这就是非线性,拉开暗部,压缩亮部。胶片的亮部也拥有与数码一样的非线性特性,但是胶片的暗部级差太大,且不均匀。暗部非线性与数码差距之大,不容忽视。下面再通过胶片和数码的拍摄实例,看看本图示灰阶在画面上的反映。
图1-29是在漓江江边拍摄的远景和一对鱼鹰,反转片拍摄。这张照片色彩和整个层次与我们看到的基本一致,反转片拍摄的好处就是一次拍摄就和原物相当接近,色彩鲜艳明快。[/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11[/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29
[/align][align=left]
  我们试试从图1-28的灰阶2~26之间所对应的暗部能找回多少层次。用色阶提亮中间调,把中间调滑块左移到与黑块靠齐的程度时,鱼鹰的身上只有大块的颗粒黑斑,没有羽毛层次,说明灰阶2~26之间的过大级差不能记录层次,丢失了宝贵的暗部细节(图1-30)。事实上,反转片在暗部也有影纹记录,只是没有显影出来,但仍然存在的层次,经过定影,永远消失,再也不会重现了。[/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12[/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30[/align][align=left]
  图1-31是我用数码相机与宋春光同时拍摄的画面。数码原片色彩没有反转片鲜艳,清晰度不及反转片。[/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13[/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31
[/align][align=left]
  同样用色阶提亮,还没有把中间调滑块左移到头时,鱼鹰羽毛和鱼篓暗部的层次已经显露出来(图1-32)。[/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14[/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32[/align]
[align=left]  再看图1-28的灰阶2、4、6、12、26区段,正是鱼鹰羽毛的层次密度所在,灰阶和实拍画面的层次对应一致,灰阶的拍摄制作正确反映了实拍状态。现在是否可以有结论了,数码的宽容度大于胶片。如果您还有疑问,可以自己做一次实验,您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它客观存在。

  图1-33所示为Photoshop CS3 RAW转换窗口,使用它可以使数码影像有更好的表现。数码照片的画质,有一半得益于软件的功能。最新的Photoshop CS3的RAW转换,在色彩、层次、影调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步,运用到位时,可以完成全部的色彩、反差、层次调整,毋须再多次使用色阶、曲线等工具费力修正。特别是在曝光、填充高光等工具的配合下,能够充分体现暗部层次,使画面细腻平滑,影调润泽,色彩厚重真切。仅仅使用一步Photoshop CS3的RAW转换窗口,照片调整基本大功告成了。[/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15[/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33[/align][align=left]

  数码照片的真实画质如图1-34所示。最后完成的数码照片展示出隐藏在灰暗表象下的真实画质。鱼鹰羽毛、蓑衣的影调丰富,鱼鹰背部的紫蓝的羽毛和翅膀的棕色拉开了层次,具有精细微妙的色彩关系,数码宽容度和非线性的优势在实拍画面中再次得到验证。[/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16[/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34[/align][align=left]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size][/font]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font]
[/align][/size]

剑锋 2008-5-14 14:22

3.PC机的gamma显示器视觉校准

[font=Verdana][size=4]  在安装了Photoshop以后,系统会自动安装Adobe Gamma软件,可以使用它来进行校正。
  有一种说法是Adobe Gamma视觉校正不可靠,我认为此说法并不全面。事实上,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完全可以通过伽玛校正使显示器达到很好的状态,使之能够胜任大多数日常工作。
  伽玛的调整手段相对有限,它以改变RGB的增益和混色比例为主要手段,而这又恰恰是显示器校准的核心。专用校准软硬件也是同样的工作原理,在这个关键点上两者一致,不同的是用肉眼的观察精度不及仪器,但是肉眼又是评价显示器校准成功与否的裁判者,只要你理解了灰阶对色彩平衡的意义,对黑白灰有足够的敏感度和观察力,能够发现任何灰阶中的偏色,并通过伽玛纠正它,完全可以使用伽玛校准屏幕。在多次实验中,伽玛校准的效果优于仪器(在使用仪器校准时某些细节不太到位的情况下,而这种情况又往往难以避免)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两种校准的真正差别在于,通过仪器对液晶显示器校准后能够获得更多的饱和色,毕竟灰阶平衡不能显示饱和度,而对CRT显示器来说两种校准的差别很小,所以我推荐液晶显示器仍然要用仪器来校准,CRT则通过伽玛来校准。无论如何,使用仪器没有坏处,是更精确的校准方法,但是这不能够妨碍我们正确地认识伽玛校准的实际功效。
  打开控制面板,第一个图标就是Adobe Gamma。
  这个程序可以校准屏幕并建立起ICC,ICC可以与苹果机的Colorsnync和Windows的ICM2.0兼容,也就是说所形成的ICC能够被色彩管理模块识别并且用它进行整个色彩管理,功能不小,选中“逐步”(精灵)并点击“下一步”按钮(图5-76)。[/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19[/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图5-76[/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4][/size][/font][font=Verdana][size=4][align=left]

  按照窗口说明,先把对比度调到最高,再调整亮度,以能够隐约看到黑色块中的小方块为准(图5-77)。[/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20[/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77[/align]
[align=left]  假如你做到了刚刚能够看到,此时,你的屏幕就能够区分黑部0~4~6(RGB数据)的级差,这虽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为0~2或0~3),但已经是很实用的黑场设置了。关于黑场检验可以做个实验,方法是新建一个Photoshop文档,按下“F”键满屏显示,为文档填充黑色,在新文件的黑色中间做一个方块选区,按Ctrl+H隐藏选区,再按Ctrl+M打开曲线对话框,在输出数字框内键入1、2、3、4、5……每键入一个字,中间的选区亮度会提高一级。在刚刚能看到中间选区的边界时,看看数字是不是4~6,假如是,说明黑场设置合适,如果要升到8~12才能够看到方块区边界,说明黑场设置太暗了,这样的设置会淹没图像暗部的层次。这步调整同时也是在监视白场,要看方块外面的白框是否够白,不能以牺牲白场为代价来获取黑场。当黑和白都到位后就已经把Gamma的曲线的最亮点和最黑点——肩部和趾部设置好了,之后再适量地调整直线部分。
  下一步取消“仅检示单一伽玛”(图5-78),出现RGB三色块与下面的滑块,可以相对调整中间值(直线部)的平衡。选中伽玛2.2和Windows默认。[/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21[/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78[/align]
[align=left]  很多人只是单纯地使用伽玛这3个色块来校屏效果不好,原因是看这3个色块的中间与旁边条纹融合有一定的技巧,掌握不好则效果不佳。技巧是与屏幕拉开距离至60~70cm,把自己的手指伸到离屏幕15cm左右,眼睛对手指聚焦以后用眼睛的余光看色块,此时滑块是虚焦的,还要半眯上眼睛,移动色块下面的滑块,使它们融为一体,你会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融合状态。这还不够,应该再打开一张可以用来校准屏幕的图片来参考,比如IT8.7/2-1993KODAK反转色卡,该图中有24级灰阶和色块,可以在RGB色块调整时同时观察。最好的办法是只观察24级灰阶,只要灰阶中全部呈现黑白灰,色块融合就会达到最佳状态,假如不能,那就只看灰阶,不管伽玛色块,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显示器已经老化,或者存在缺陷。打开校屏参考图像的另一个意义是满屏使用RGB127的中灰做底色,屏幕中出现任何大面积的色彩都会影响视觉的准确性,只有中灰可以使眼睛不受干扰并保持最高的灵敏度,然后一路点击“继续”按钮。最后另外命名并存储ICC,不要覆盖原来的显示器ICC。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font]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size][/font]
[/align][/size][/font]

剑锋 2008-5-14 14:26

4.使用显卡程序校正显示器和投影仪

[font=Verdana][size=4]  每台电脑的显卡都附带有调整程序,这些程序也可以用来校准屏幕。下面以Intel GMA显卡附带程序为例说明。
  该程序能够调整伽玛、对比度、亮度(图5-79)。如果外接投影仪还可以单独为投影仪校准,并存储校准的参数。比起Adobe Gamma调节RGB三色的中间值的平衡关系,这个程序的功能更全面。我们来看看它的能力。[/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22[/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图5-79[/align]

  在选择“颜色校正”选项以后,可以对红、绿、蓝三原色分别进行伽玛、亮度和对比度调整,有了这3项可以纠正任何偏色(图5-80)。

[align=center][attach]13123[/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80
[/align]
  伽玛可以在黑白场不动的情况下,提升或降低曲线中间影调的抛物线。
  亮度可以使任何颜色整体提高或降低,使偏色消除。
  对比度使色反差加大或者降低,应对曲线交叉的缺陷,比如白色偏红、黑色偏青伽玛调整是无能为力的,而在这里,只要把红色的对比度降低,再整条线提高,或者是降低亮度少许,即可以消除色彩曲线交叉。结合背景的照片可以有效地解决24色阶区域性色彩不平衡的问题,效果功能都优于Adobe Gamma 校准。满意以后点击“图式选项”按钮。
  在图5-81中为校准结果命名,并勾选“应用该图式时自动启动应用程序”选项。浏览至所需的软件,比如Photoshop CS2,再勾选“退出此程序后恢复显示设置”,然后保存。这个设置特别适合投影仪使用。

[align=center][attach]13124[/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81[/align]
  我在全国不同地区举行讲座时,往往使用各地提供的投影仪,每台投影仪都要进行校准,否则没有办法讲色彩。做以上的设置,只是针对这一台投影仪,关闭程序以后,这个设置就会自动撤销,显示器又回到了原来的设置,互不干扰。校准显示器时,只直接观察投影仪的画面,步骤和方法与校准显示器一样。某些低廉的投影仪,校准后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但是校准与不校准效果相差是很明显的。

  如果对校准不满意,可以点击“恢复默认值”按钮还原。现在看看这个曲线示意,调整后的幅度很大。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使用这种方法来校投影仪,效果不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最后一定要点击右下角的“应用”按钮,使校准生效,如图5-82所示。

[align=center][attach]13125[/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82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size][/font]
[/align][/size][/font]

剑锋 2008-5-14 15:06

5.使用苹果显示器校准程序助理校准屏幕

  苹果机自带的显示器校准程序比PC的Adobe Gamma功能要强大,校准的效果也比较好,这恐怕也是人们喜欢苹果的原因之一。
  打开“系统预置”,点击显示器图标,颜色选择“上千万种”,保持正在使用的分辨率,点击“颜色”,再点击“校准”按钮,打开校准程序。与PC机一样,该校准程序创建的ICC描述文件与色彩管理模块 (Mac机为Colorsync)兼容,勾选“专家模式”,点击“继续”按钮。
  打开参考图像,使用全屏查看方式,用中灰做底色(图5-83)。

[align=center][attach]13126[/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83[/align]
  在窗口中,苹果图形以及两边的调节框与PC的Adobe Gamma有很大的不同,左边调节明度,右边调节色彩,当两边调节到位时中间的苹果会融入到四周的条纹中。苹果校准是把全色阶分成5个区来调整,而不是PC机的只有中间影调段的调整,因此精度高了许多。第一步是从浅灰区开始的,观察苹果融入的方法与图5-78的说明相似。还有一个妙方:戴上一个与视力不匹配的老花镜,使眼睛找不到焦点,调整至看不清苹果背景的条纹。[font=Verdana][size=4]

  第二步,再调节白色的平衡,在整个调整中随时观察右边的照片和24级灰阶(图5-84)。这一步能够把白色的偏色减除,使之平衡。[/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27[/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图5-84[/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4][align=left]

  第三步,校正14~17级的灰区。在观察苹果融入的同时,还要观察灰阶中的偏色是否得到了纠正,要使灰阶不含其他的颜色(图5-85)。[/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28[/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85[/align][align=left]
  确定显示器原生响应曲线共有5步,做完以后右边的24级灰阶基本呈现完美的黑白灰(图5-86)。色阶中的4、7两个浅灰区中呈现少量的红色,原色阶中的红色读数也确实高出了其他的数据。这可能是柯达想在人的脸部增加一点红润的肤色,也可能是文件形成的曲线,这么较真!除了目视还要用吸管来点击,读取相关的色彩数据,做到心中有数,不被假象所惑。[/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29[/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86[/align][align=left]
  苹果机目标灰度系数(伽玛)选定为1.8(图5-87)。如果要经常与PC机交流照片,选定2.2也可以,只是看上去反差稍大一些。[/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30[/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87[/align][align=left]
  色温选定为6500K(图5-88),选中“使用原生白点”,一路点击“继续”按钮,直到存储这个设置,重新命名,不要覆盖原显示器ICC。至此,校准完毕。[/align]
[align=center][attach]13131[/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88[/align][align=left]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size][/font]
[/align][/size][/font]

剑锋 2008-5-14 15:17

6.数码三大流程中的色彩多变,色彩必须管理

  数码技术是一个跨行业,涉及多设备、多种学科知识交叉的开放性技术体系。过去互不相干的照相机、计算机、印刷机和相关从业人员,今天被数码串在了一起,成为一个不能分割的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印刷大工业的环境下,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越来越紧密。这是好事,但是这种紧密需要配合,需要磨合,最突出的不协调因素就是流程中的色彩混乱。数码流程有3个大环节:第一,影像获取,数码相机拍摄和扫描;第二,计算机后期制作,色域限定和显示器的显色观察;第三,后期输出,打印、激光输出、印刷等。这3个环节的色彩成因、显色、介质、观察方式都不相同,不可能形成相同的色彩。
  先说输入影像环节。数码相机通过感光元件和滤镜感受光线的色彩和明度信息,通过模数转换,最终由影像生成芯片或软件生成色彩,相对客观地反映景物的反射色谱,它只能告诉我们看到什么颜色、记录到了什么程度。为了获得最大信息量和提高像机的性能,制造厂商不断地扩大色域以求再现人眼的视觉感受。由于景物、光线、色温、相机特性、软件功能等多个因素的制约,相机的色谱没有一个定数,变化非常大,形成了原始图片色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够用足色彩空间,掌握好色彩平衡,使色彩准确真实,拥有良好的质感细节描述,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研究话题。假定原始文件是优秀的,或是通过调整达到了优秀,进入到了计算机中还能不能保持优秀,就很值得研究和探讨。
  扫描仪、电分机将底片数字化。相对于数码相机多变的拍摄条件,扫描仪的灯光相对稳定,自身的控制和可变因素少一些。扫描的照片色彩变换也很大,当然,能否忠实地再现底片成色是另一个话题。有自定ICC的扫描仪,对色彩再现有很大的帮助,而大多数扫描者没有能力为扫描仪自制ICC,相同的文件用不同的扫描仪,或同一个扫描仪换另一个人来操作,都会扫出不同的结果。扫描和拍摄,两种影像获得的的渠道不同,生成的色彩都不相同,色彩混乱已经从源头开始。
  再说制作环节。首当其冲的是显示器问题。CRT显示器有良好的显色性,但是每台显示器的荧光粉不同,老化程度不同,个人调节的亮度和对比度不同,显色就不同。LCD液晶显示器是靠置于灯管前的滤色装置显色,中心和边缘的均匀性往往不一致,视角改变,色彩亦变。许多品牌追求高对比度、鲜艳度,而忽略了平滑的过度性能,使液晶显示器更适合一般办公,而不适于显示照片。市场上绝大部分中低档显示器只能显示sRGB的小色彩空间,看不到Adobe RGB那更多的色彩细节,能显示ProPhoto RGB大色彩空间的显示器还没有诞生。从色度图上看,sRGB仅能表现人眼所见的色彩空间的一半都不到,可数码相机却能够再现全部的色度图的4/5。这些客观存的、不能在显示器上看到的色彩,如何来控制、使用它们呢?在CMS和Photoshop的ICC库中有几百种色彩空间,常用的也有十多种,每种空间的大小、色彩、形状都不尽相同,这是人们在研究色彩空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来的“战果”。有些并不常用,但因为心怀敬畏,又不能丢弃,总有用上的一天,但要把这些ICC都弄明白,要花费多少精力,亲自做几个你就会知道。显示器校准、数不清的色彩空间ICC又增加了多少色彩变数!
  图5-14所示的是数码流程中的三大流程。

[align=center][attach]13132[/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4[/align]
  最后说输出设备。输出设备主要分3类:第一类是激光扩印机,是用传统的银盐像纸冲洗传统照片;第二类是打印机,包括喷绘、激光打印、小型桌面打印机、数码打样等;第三类是印刷机,主要指彩色胶版印刷机。照片总要传播,传播就离不开这3个后期输出的形式。这3类设备的色彩还原中目前最令人省心的是激光彩扩,原因是激光彩扩从传统的银盐加工中积累了丰富的后期色彩管理经验,已经自成系统,当时的牛眼标准片、富士、KODAK、乐凯扩印通道的品质控制等,如今直接使用软件管理,所以过渡得比较成功。当然有个前提,显示器必须校正,与彩扩机的灰阶平衡要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大失所望。
  打印机的色彩还原相当复杂。人们可能越来越信赖打印机,因为打印机的色域超过了传统相纸,且是明室操作。打印和实用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有不少人在使用代替油墨以降低成本,代替油墨有些质量也能接受,但是品种越多,偏色就越难医治。制作打印ICC的工作量很大,因为有太多的纸介质可供选择,每种墨水与每种纸都应该有自己的ICC,所以简化并统一纸张油墨是减少色差的一个办法。
  最复杂的是印刷。尽管印刷厂几乎都使用相同的机器(比如海德堡、三菱等),但每个印刷厂都有自己的印刷习惯和特色,调幅制板和无胶片的CTP调频制板又各具特色。与打印机相同,印厂的纸张品牌、油墨品牌繁杂,每种组合的色彩还原都不尽相同。印刷是大工业生产,生产环境、车间的温度和湿度、机器保养、间隙调整、水墨分离、酒精浓度、油墨吸湿,甚至机长的技能、秉性都会作用于色彩的再现。为了控制色彩,许多印刷厂自带制板,从前期开始控制,甚至自建摄影棚,让客户从拍摄就进入印刷厂的流程,以最大可能地控制质量,虽然是无奈,但确实有效,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这3大流程的相互联系。那么怎么做色彩传递呢?在没有色彩管理的概念以前,只能是使设备一一对应,试验、找差距、调整,逐步形成封闭的小环境的色彩一致,工序繁杂,效率低下。
  图5-15是没有色彩管理的色彩控制。只能是以照相机、扫描仪、显示器分别与打印机、印刷机等输出设备建立单线联络,需要反复试验查找,修正还原色彩。

[align=center][attach]13133[/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5[/align]
  20年前,色彩还原似乎比现在简单,专业人员使用特定的扫描仪产生特定的四色文件,又对应特定的印刷机,而印刷设备处在一个相当稳定和封闭的环境中,所以它能够正常运转。那时显示器还没有介入印刷,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显示器可以正确地再现色彩。如今照相不用胶卷,扫描仪有了高端产品,出现了高端的电子分色,有了无版胶印的油墨、豆油油墨、调频CTP、柔版印刷、丝网印刷、彩色复印机、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等多种还原设备,显示器成了所有还原工艺的监视和控制色彩的必备的装置。原来一对一的封闭流程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各样的新的流程。图5-15示例中的设备输入(M)到输出(N)。如果一一对应就要有M×N种联系,增加一种或几种设备联接数就要倍数增长,用老办法管理色彩,显然已经力不从心,无法应对了。
  
[font=宋体][color=#000000](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font]

剑锋 2008-5-14 15:22

7.色彩管理的原理和基本流程

  颜色管理的过程非常复杂,但是色彩管理的原理并不复杂,它只是用一句话就能说明:色彩管理就是使用不同的色域转换策略,处理采集、显示、输出之间色域不匹配的问题。再浓缩一点更简单:用不同的数据在不同的设备上还原再现相同的颜色。
  色彩管理并不是万能的,没有人吹嘘的那么好,没有一种转换方式的影调、层次、压缩、扩展或复制的方案是十全十美的,任何色彩管理都离不开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对色彩的最终的判断是人的评价,人眼是最精密的仪器。色彩除了数据外观之外,还受哲学、心理、艺术等因素影响,它是综合的。色彩管理只是管理了一些数字,与我们真正的高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色彩管理的科学研究非常有价值,它引导我们沿着正确的再现方向前进,明确地传递了色彩的外观。如果用一个比例来界定,色彩管理可以使80%的色彩得到80%的准确再现度,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色彩管理的色彩转换过程如下。
  把通过数码相机、扫描仪或其他形式获得的影像与PCS对应,PCS使用CIE XYZ或CIE Lab独立色彩空间认识其真实的色彩,确定它的色彩感觉,具体的运算是:运用相对意图,建立颜色对应表,也就是数学换算方式,如图5-18所示。

[align=center][attach]13134[/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8[/align]
  PCS再与输出设备的ICC对应,运用独立色彩空间,与输出的CMYK或者是RGB相关联,并且建立颜色对应表,计算出还原真实颜色应该在什么颜色上使用什么数据才能够再现色彩原有的外观(图5-19)。一般要指定再现意图。

[align=center][attach]13135[/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9[/align]
  自主选择或自动选定CMM转换模块,可以从源文件到目标文件由PCS直接将两个颜色转换表联接在一起,建立一个从采集设备到输出设备的转换表(图5-20)。

[align=center][attach]13136[/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20[/align]
  转换表建立后,CMM将源图像的每个像素的颜色值通过运算一一发送到目标设备(图5-21),完成一幅数据不同但是颜色相同的图像。在这一步中,再现意图的设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某些色彩并不能100%传递,或被压缩,或被剪裁,不能完全再现,再现意图规定了剪裁、压缩的方式和程度。
   

[align=center][attach]13137[/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21[/align]
  从图5-15到图5-19,色彩管理只做了两件事:一是为每一个RGB或CMYK的数据指定一个颜色外观的含意;二是采用改变RGB或CMYK数据的方法,使色彩从源文件转换到目标文件时保持色彩外观一致,最终达到色彩理想再现的目的。
  图5-22是色彩管理的原理、流程、结构图。

[align=center][attach]13138[/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22[/align]
  色彩管理由4个部分组成。第一,源或目标ICC,由设备自带或自制生成,用来关联与设备无关的特性文件。设备特性文件包括设备运行时的3个主要信息,即色域的大小、动态范围(黑白亮度范围)、显色剂的阶调层次复制特性。源文件ICC告诉我们它是什么、从哪里来,目标ICC告诉系统它要到哪里去,用什么数据在什么设备上复制哪些颜色。第二,PCS的特性文件转换空间以CIE XYZ或CIE Lab为核心架构色彩管理的色彩桥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中间色彩空间”来工作,它的作用类似于PCS,最常用的就是我们熟悉的Adobe RGB,它具有不受设备影响的特点,因此相当准确。第三,彩色管理引擎模块(Windows系统有Adobe ACE,还有微软的Microsoft ICM,苹果系统有Colorsync)。它的作用是使用特性文件中的颜色数据,对RGB或CMYK数值进行颜色转换,能够保证在其管辖范围内实现色彩转换的一致性。第四,4种色域外色彩还原再现意图。
  色彩管理所需的4个组成部分中,再现意图最难以理解,又因为它的窗口显示隐蔽,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它的作用可不小。再现意图有3个调整指定的窗口。
  第一个,在“视图/自定较样条件/渲染方法”;
  第二个,“编辑/转换为配置文件/意图”;
  第三个,“编辑/颜色设置/意图”。Photoshop的再现意图本身是一个概念非常模糊的词组,难怪人们不了解这个操作意图的含意。首先是原词不达意,生涩难懂,从字面上我不知道“再现意图”是什么意思,而且糊涂了很多年,等到了最终搞明白以后,真是哭笑不得,“再现意图”应该翻译成“色彩剪裁替代方案”,这才是它真正的功能本意。
  原色彩空间呈现的色彩,并不可能在目标色彩空间全部被复制,不能被复制的叫色域外色彩。对于这部分不能够复制再现的色域外色彩,可以设定4种处理的不同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再现意图。
  “可感知”——保持原色彩关系,等比例压缩。该项是保持原色彩关系不变,而绝对值可能有所改变,这是因为人眼对颜色之间的关系很敏感,而对绝对值不太敏感。适合注重色彩关系的摄影师、高质量图片还原使用。
  “饱和度”——高饱和度优先。优先保护高饱和度的色彩还原,而不太注意色彩之间的准确关系,适合做图表、地图。显然,它的层次可能减少。
  “相对比色” ——剪裁压缩优先,近似复制,相对比色把源文件的白色映射到目标设备的白点,即以白平衡为优先的色彩再现,能够保护整体色彩的关系和层次,也是相对最完整的转换方式。对于色域外的色彩予以剪裁,并用最接近它的颜色来复制它,因为接近所以基本上不露痕迹。它与“可感知”有异曲同工之妙,会保留更多的原来色彩,适合照片艺术品、色彩精度高的色彩还原。
  “绝对比色” ——模拟白纸打样。绝对比色是增加青色来压制打样纸的黄,反差降低,色彩灰暗,仅仅是为了打样,能够很好地表现打样的效果。可是为什么要用“绝对比色”这么个词呢?它的意思是绝对色度坐标复制。中国人的理解一般是绝对就是分毫不差。但是实际上这4种再现意图中“绝对比色”绝对做不到“绝对”,所以千万不要按照它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操作,这也是数码学习最大的难处之一,词不达意,甚至南辕北辙。
  4种方案会在彩色照片上再现不同效果(主要指源文件与目的设备的色域相差明显的时候),这里展示的效果(图5-23)可能会因为印刷品再现与原图有少许差别,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照片进行多次转换,试验体会。“再现意图”在色彩管理中举足轻重,不可小视。

[align=center][attach]13139[/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23[/align]

[font=宋体][color=#000000]  (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font]

剑锋 2008-5-14 15:33

8.数码影像前期拍摄专业技法

[font=Verdana][size=4]  数码影像的原始文件,特别是准专业及专业的数码相机,饱和度低、色彩灰暗,这不是数码的失误而是一种全新的获得高质量影像的方式。数码并不要求一次把照片拍得很鲜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看看色度图。图3-3所示是色度学上的色度图。[/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40[/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图3-3[/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  画面的中间是中灰,也就是中性消色点,围绕在整个色度图边缘的是高饱和度色彩,颜色越靠近边缘,色彩饱和度越高,越靠近中心点色彩饱和度越低。从图示的中性消色点开始,向色度图的边缘过渡,是饱和度逐渐加大的过程。假如从图示“高饱和度”段取得混合色,这个颜色是较高饱和度。从图示“低饱和度”段取得混合色,这个颜色是较低饱和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一点:从中性消色点开始的位置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用高饱和度区段,它截取从中性消色点至极度饱和点直线的一半,色彩饱和而包含的色彩过渡少。用低饱和度区段,它基本囊括从中性消色点至极度饱和点直线的全部,色彩欠饱和但包含的色彩过渡多。极度饱和点的色彩最鲜艳,但是色彩的区域最小。从图中可以看出,低饱和度能够获得比较宽的色彩范围,所以它的色彩层次多,宽容度大。[/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  用这个曲线投影图进一步说明高饱和度和低饱和度的曲线斜率不同(见图3-4)。[/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41[/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图3-4[/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  曲线角度陡立,反差高;曲线角度相对平缓,反差低。把两条反差曲线垂直投影下来,马上可以看出,高饱和度的投影宽度小于低饱和度,反差曲线的投影体现能够记录层次的范围,此范围大,则能够记录的层次多,宽容度大,反之,则能够记录的层次少,宽容度小。假如进一步提高饱和度,也就是加大反差曲线的斜率使之变得更陡,其投影就会更窄,层次更少。现在,大家清楚了:数码相机采取低饱和度获取影像,是非常正确和精妙的选择。在饱和度和层次之间选择。肯定选择后者,有了后者,可以轻易地加大饱和度,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有丰富的层次保障,有了层次,就有了调整的余地和条件。相反,如果没有层次只有饱和度,那不叫照片,应该叫色纸剪贴画。
  越是鲜艳的颜色所包含的原色的比例就越大,而补色的比例就小(见图3-5)。[/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  [/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42[/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图3-5[/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  这是一个色度学上的纯色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没有真正的纯色。色彩大量存在的形态是复合色,复合色是真实的颜色。如果在红色里面含有少量的青色,那么,这个红色就不“怯”,比较真实。在红色里边,如果青色的或者其他的颜色占的比率大,这个红色饱和度就会降低。天安门城墙的颜色就是复合色,能够经受几百年的更迭、审视,不可动摇,是因为复合色造就了它庄重高贵的品位。假设采用高反差、高饱和度原理造一台相机拍天安门城墙,它拍不出城墙里的青和黑,结果把天安门城墙拍成鲜红色,岂不成了笑话。根据上述原理,数码相机采集色彩是既采集原色,又要最大限度地采集补色,同时还要采集色彩的明度,要达到此般要求,首先要采取低反差,得到最大的色彩层次,才能获得色彩捕捉的最大化。
  请看图3-6和图3-7。这两张图是色度图沿着z轴延长的色彩立柱(CIE1931-XYZ混色系统)。上面是白,下边是黑色,立柱的圆周是色相,力柱的中心到边缘是饱和度,从下到上是明度。在这个立柱中除了纯色的黑白以外,任何一点都是色相、明度、饱和度的复合体。图3-6所示为正常的饱和度,图3-7所示为高饱和度,我们选中间的一个绿色的点为基调,看看两种饱和度对照片层次变化的影响。[/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43[/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44[/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图3-6和图3-7[/align]
  为了便于对比,把两个色立柱放在一起(见图3-8)。左侧是正常的饱和度,中心绿中所含的灰调成分高于右侧高饱和度的。而右侧的色彩比左侧的颜色鲜艳,但是全部彩色的灰、黑、明度都小于左侧。低饱和度的色彩过渡平滑,是连续的,而高饱和度的色彩出现了断带色阶,也就是过饱和的照片出现了色带分离和色斑堆积。

[align=center][attach]13145[/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8[/align]
  我们用拾色器读图3-6所示正常饱和度色立柱绿色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数据:H148 S78 B77(见图3-9)。

[align=center][attach]13146[/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9[/align]
  再用拾色器读图3-7所示高饱和度色立柱绿色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数据:H148 S100 B94(见图3-10),它们的区别是加大饱和度到100%。

[align=center][attach]13147[/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10[/align]
  然后我们再看看它的色相饱和度和色明度的变化。在色相不变的情况下,右边饱和度提高了22%,明度提高了17%。原来左边的R43 G196 B114是青绿色,其中带有红色。而右边的R0 G239 B110是绿色变成为青绿色,没有了红色,没有了补色。
  图3-11所示是经过计算法,用复制的绿色通道与原图层的绿色通道进行灰度计算得到的绿色通道明度图,用黑白形式来表达绿色明度的变化。

[align=center][attach]13148[/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11[/align]
  图中左侧的低饱和度浅灰的绿色影调丰富,过渡流畅,接近自然,衔接得比较自然。而右侧这张高饱和度,中间的绿色浅灰的部分层次减少,灰阶缩短,出现了台阶和断带,与彩色图的结论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这几张图我们可以看出,简单地提高色彩饱和度,付出的代价很大。表面上看起来色彩饱和度是提高了,比较悦目,但是,事实上对色彩、层次、密度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灰度和补色关系,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拍摄,来验证上面的色彩分析。
  图3-12 所示是采用中饱和度拍摄的三面旗帜,包括红、蓝、黄三种主色调。照片色彩灰淡,反差较低,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一张不及格的照片。数码相机,特别是专业的、准专业的数码相机,拍出来的一般都是这样。

[align=center][attach]13149[/attach][/align][align=center] 图3-12[/align]
  现在我们提高这张照片饱和度。提高饱和度,无非就是降低原色里边的补色,然后提高明度,减少灰度。那么,色彩比起原来的照片好看了,鲜艳的,醒目了,但是,旗子里边的层次和质感没有了,旗杆也失去了圆柱的立体过渡,成了几个色块,红旗的红色中没有了补色,虽然鲜艳了但是显得假了,色彩已经完全失真了(见图3-13)。

[align=center][attach]13150[/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13[/align]
  我们再看图3-14。这张照片我们采取一个正确的制作方法,再将这张图和上面制作失败的那张图作比较。这是在原片的基础上只对色彩饱和度增加了10%左右,不作过度的调整。旗子上的色彩饱和了,关键是旗子上边的影调、影纹的层次都呈现了出来。这是有绸布质感、迎风舞动着的旗子,而不是几个没有生气的色块。红旗的红色中含有15%的青色,正是两种矛盾的补色和原色的组合,形成了真实的色彩。自然界的色彩都是这么合理配制的,没有理由一定要为了鲜艳而去除补色,破坏自然界生动精妙的色彩关系。

[align=center][attach]13151[/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14[/align]
  色彩还原的最高境界是原色+有节制的补色+合理的明度。
  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在云南的丽江,有一场美丽的舞台演出。观光者都拿着相机在那里拍摄,但是拍出来的照片都糊成了一堆。我在剧院的大厅里面仔细地观看了展出的剧照,也是糊成一片,色彩极度鲜艳而没有层次。我在心里想:是不是他们在拍摄的时候把色彩设置搞错了。
  我在现场拍摄时,首先是把饱和度设定在高饱和度上,用液晶显示屏回放看一下,色彩和剧照是一样的,红色极度饱和,帽子上的羽毛都成了一堆,分不出层次,服装的层次也完全失真(见图3-15)。

[align=center][attach]13152[/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15[/align]
  对这种色彩极其鲜艳的拍摄对象,为了保护色彩过渡和层次,应该把饱和度设到“低”,用低饱和度设置回放看,色彩艳丽度稍浅,但是层次非常丰富,说明这个设置是正确的(见图3-16)。这是我第一次使用最低饱和度拍摄。过去一般都是使用中低饱和度。我原来一直不解,数码相机为什么要设计“低饱和度”,谁喜欢“低饱和度”照片?看来,设计相机的人完全知道极度饱和拍摄题材的层次保留之道。数码相机的许多功能好像都没有用过,似乎也用不上,这次领教了。

[align=center][attach]13153[/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16[/align]
  用图3-16与图3-15对比,饱和度降低了,但是层次出现了,头顶帽子的羽毛一片片都分得清楚,而图3-15中的相同部位则糊成一堆。
  用最低饱和度拍摄的原片,增加色彩饱和度15%。降低蓝色灯光比例,经过少许调整,色彩纯正、真实、艳丽而有层次(见图3-17)。低饱和度设置能够记录更多的色彩层次和明度层次。再参看图3-3和图3-4这两张图片的说明,从饱和度和投影关系中理解,您就慢慢开窍,能转过弯子了。

[align=center][attach]13154[/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17[/align]
  人们都在追求色彩艳丽。胶片要选最饱和的,数码要买最艳丽的,可是,数码技术的精英们独辟蹊径,在低饱和度上做起了文章。通过几年的实践、疑问、反复实验和思考,笔者终于悟出来低饱和度的高明之处。低饱和度可以通过提高饱和度轻易地得到艳丽的色彩,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层次,决不输于胶片。但是,高饱和度造成的层次缺失,是任何数码高手都找不回来的。前者可以控制把握,而后者就只能望而兴叹。如果不理解数码影像采集的革命性思路,刻意执著地非要在前期就拍摄出色彩鲜艳的照片,就无法充分发挥数码相机的优势。
  图3-18是由软件生成的色彩空间图片显示的是使用相同的相机采取不同的两种模式的设定在色度图上的比较。可以看出,鲜艳模式的色彩范围小于标准模式。所谓标准模式也就是中低饱和度或者标准饱和度。鲜艳模式的颜色是鲜艳了,但是实际上缩小了色彩的摄取范围,它所囊括的色彩范围小于标准模式。标准模式经过Photoshop后期调整后,既能够保持大的色彩范围又能够得到鲜艳的颜色,而这是鲜艳模式所达不到的。

[align=center][attach]13155[/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18[/align]
  那么,人们可能就要问,数码相机为什么有高饱和度的设置呢?因为,我们拍摄的对象题材非常广泛,有些情况下要针对不饱和的画面采用高饱和度的设置。另外,某些照片并不需要后期制作,一步到位就行,质量并不要求特别高,比如某些纪念照和工作场景,直接选择高饱和度也是省时省力的办法。
  某些相机没有饱和度设置,而以某种定制的模式来标识。下面是一些定制的模式与饱和度之间的大致的对应关系。
风景模式:高饱和度。
普通模式、标准模式:中饱和度。
人像模式:浅灰区略微偏品红的中饱和度。
真实模式:中高饱和度。
鲜艳:中高饱和度。
更鲜艳:高饱和度。
柔化:低饱和度是中低饱和度。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大致的对应关系,依据题材和要求来灵活确定使用哪一种模式。
  照相机的色彩模式,只能提供一个基本的近似的“色彩样式”,这个样式并不能够保证在相对应的条件下,一定能拍出最好的照片。因为即使对应,也存在的景物与模式万千差别。我们知道了模式的用意和基本技术特点,可以在实拍中灵活地运用,比如在色彩饱和高光比大的风景拍摄中,如果用高饱和度的风景模式,则可能会造成“高光溢出,暗部欠层次”,而此时使用标准模式,情况则大有改观。而面对反差小、色彩灰暗的画面,用风景模式则可能会恰到好处。这种灵活地运用方式可以有数不清的组合,至于怎么用,还是那句话,要实验,通过用心的比对试验可以获得许多独到的经验。
  饱和度和色彩层次互相矛盾、互相排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图3-19所示有两条色谱波形,它们的波峰一样,都在500nm,但是色彩饱和度不一样。浅蓝色的波长从480~510nm,大于较深蓝色。由于它包含了较宽的色域,能够记录更多的色彩信息,所以饱和度低,色彩层次多。相反,蓝色虽然看上去鲜艳,但是色彩信息和层次少。处于垂直尖峰状态的峰值色彩是最鲜艳的色彩,但也是最少层次的色彩。由此推理,假如我们延长该色彩波长,从480~760nm,我们会得到什么颜色呢?那将是白色,白色囊括了所有的颜色,因此饱和度最低,但是,它又是包含最多色彩信息、最多影调层次的颜色。终于明白了,低反差是个宝,数码相机从这里入手改进画质是非常高明的。

[align=center][attach]13156[/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3-19[/align]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size][/font]

[/size][/font]

剑锋 2008-5-14 15:39

9.数码技术带来新的摄影创作方式

[font=Verdana][size=4]  数码技术是一个内容宽泛的综合体,除了前期拍摄方式之外,还有强大图像软件支持的后期制作。两者结合后,对获取影像、把握和控制影像、甚至是对摄影创作的方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突破传统摄影和传统暗房技巧的技术局限,过去无法做到的事情,数码技术可以轻松实现,画面和视觉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数码技术的优势和带来的极大便利深刻地影响着摄影,新技术可以带来新的拍摄和创作方式。我们在下面三个实例的拍摄思路和创作方法中,看看能否得到这种启示。
  图1-59是新疆汗腾格尔峰下的一个牧场。天已经傍黑,远处雄伟的汗腾格尔峰在落日余辉的照映下,飘着7000米以上高峰特有的旗舰云,落日照射的山体通红,受光照射的山峰很亮。山下是一片已经没有阳光、很暗的牧场。光比很大,明暗层次顾此失彼,无法用一次曝光的方式把牧场和山峰都表现出来。使用渐变灰镜也不行,一是它压暗一两级曝光不足以拉平光比,二是把渐变区正好对齐在山峰上相当困难。我依据数码创作的前期和后期优势,决定用三种不同曝光、多底合成办法来拍摄制作。第一张照片我按红云曝光,不管地面,保证把汗腾格尔峰的红云和远处落日的余辉记录下来。第二张照片拍牧场,这时候不管天空,只要牛群和草地的层次。这是第一张,山峰层次正常,牧场淹没在黑暗中。[/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57[/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size][/font][font=Verdana][size=4]图1-59[/align]
  图1-60是按照牧场曝光的第二张照片。按牧场曝光,山峰就会曝光过度,天空的红云层次完全消失了。当时还有一个难题,红云最好的时候而牛没有走到我们的身边来,当牛走到合适位置的时候,红光已基本消失。太阳落山后天空中红光消失,色温升高,照片偏蓝。

[align=center][attach]13158[/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60[/align]
  图1-61是第三张。这一张照片是正在冒着炊烟的毡房,我在拍摄第一张照片和第二张照片时,炊烟时大时小、时有时无,所以拍摄第三张照片,我索性就等到炊烟最好的时候专门拍它。三张素材照片拍摄齐备。

[align=center][attach]13159[/attach][/align][align=center] 图1-61[/align]
  图1-62是使用三张照片合成的最后成品照片。山体的色彩保证了落日余辉的晚霞效果,地面的牛和草地的色彩经过调整与晚霞呼应,毡房炊烟也恰到好处。这张照片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

[align=center][attach]13160[/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62[/align]
  这个实例说明,数码摄影具有突破难题、出奇制胜的可能。如果用传统摄影方法和思路,遇到这样的画面就没有办法完成创作。它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启示,数码技术会衍生一种新的拍摄方式——在拍摄前,设计一个从前期到后期的技术流程工艺,这时的拍摄,事实上已经是在拍摄素材,最后用素材合成作品。
  第二个实例是用胶片拍摄扫描,用数码技术合成。
  北京天伦王朝酒店有一个号称亚太地区第一阳光大厅。这个题材吸引了很多的摄影师,酒店也请过国内外的著名摄影家来拍过这里,但是都有一个问题,拍摄的视角都太小,只有视角达到170°时,才能表现大厅的宏伟和它的华丽。但是没有这样的照相机:视角170°,还没有变形。
  图1-63是用4×5相机拍摄的。为了此次拍摄,我用4×5的页片并专门买了55mm的超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很近,透视校正几乎无法进行,因为从上往下拍,垂直线发生了汇聚和扭曲。尽管调动了机背取景相机所有的功能手段,透视的校正还是有问题,拍摄效果不满意,第一次拍摄失败。

[align=center][attach]13161[/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63[/align]
  图1-64是使用120相机广角镜头重新拍摄的。这一次我采取新方法,不局限于指望用一张底片完成的狭窄思路,采用分段拍摄、数码技术合成的方法,上下各拍3张、共6张接片素材,用软件接片。现成的接片软件对广角镜头拍摄、每张照片变形很大的素材,无法自动完成接片,所以使用Photoshop手工拼接。左右的视角基本上达到180°,左边的观光电梯拍出来了,右边的房间也全了,房顶的16格天窗都有了,地面右下的楼梯也表现了(有了这个楼梯,交代了大厅下面还有空间结构)现在,照片与肉眼环视看到的基本一样,合成视角大于4×5广角镜头的拍摄视角。地面有一个花洒瀑布,用4×5的相机拍,它处在画面边缘,变形严重,圆形的瀑布变成了椭圆。用六张合成法,使用单底拍摄时,照相机直对花洒瀑布,所以没有变形,很好地解决了单张拍摄一次完成无法克服的困难。数码技术并不是专指用数码相机,用胶片拍摄、扫描获得数据文件后,可以与数码相机文件一样运用图像软件进行制作。换句话说,有了数码技术,新的拍摄思路和制作方式也可以应用到胶片上。

[align=center][attach]13162[/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64[/align]
  新技术、新思路,这不仅摄影人在想,软件的生产者也在想,面对高反差超出宽容度的难题,Photoshop也有了专门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合并HDR高动态合成画面。
  图1-65是我在桂林拍摄的竹楼的夜景。颜色艳丽,漂亮而有意境。但是,根据经验来看,凡是打灯的地方太亮,没有打到灯光的地方太暗,不能通过一次曝光把亮部和暗部同时记录下来。像这种高反差场面,可以用合并HDR高动态画面的办法解决。拍3张不同曝光照片,用软件直接合成。这是正常测光后减少2.5级曝光拍摄的第一张画面,只管记录高光层次,其余暗部不管,在后面解决。

[align=center][attach]13163[/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65[/align]
  保持相机纹丝不动,按相机正常测光拍第二张(图1-66),正常曝光,以便衔接上下层次。

[align=center][attach]13164[/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66[/align]
  图1-67是第三张,按相机正常测光为基点,增加2.5级曝光,这张只管记录暗部层次,不管亮部。在这张照片中,竹林顶部、夜空的色彩和层次都有了很好的表现。

[align=center][attach]13165[/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67[/align]
  图1-68是最后合成的效果。把3张照片在图像软件Photoshop中打开,利用合并HDR功能,不到两分钟时间,这3张照片就合并完毕,软件自动选择高光层次和暗部层次,各取所需,博采众长,保留了我们需要的一切。用合成的照片与前面3张做前后对比。欠曝是什么样子,正常是什么样子,曝光过度是什么样子的,到最后合成出来的照片是什么样子,成品照片的天空呈现出非常透明纯净的幽兰,竹楼、竹林中的暗部层次,都充分展现出来,灯光照明的高光部分,树叶的色彩和层次也很明确。


[align=center][attach]13166[/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68[/align]
  通过以上三组实例,我们就可以看出数码技术对传统拍摄习惯的强力改进。通过前期的定位、构思、设计技术的线路和设计必要的技术流程,结合后期制作,能够完成在传统时代非常难以完成甚至是无法完成的创作。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size][/font]

[/size][/font]

剑锋 2008-5-14 15:43

10.大跨越:数码相机感光度

  在摄影中,感光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拍摄设置。拍摄不同场面往往要选择不同ISO感光度。在光线良好的场合,选择低感光度,可以得到高画质影像。在拍摄现场光线很暗,用最大的光圈或者用最慢的速度,都无法有效地捕捉到影像,如有些光线受限的新闻和体育比赛场合,需要选择高感光度,首先要保证完成拍摄,有时捕捉到影像的本身比获得高质量影像更加重要,能够把照片拍下来是第一位的。
  感光度与照片的颗粒、解像力和分辨率成反比关系。感光度低的胶片成像质量高,分辨率高,颗粒细腻;感光度高的胶片,颗粒增大,而分辨率会下降。胶片的感光度虽然也有很多种,但是,比起数码的可调式感光度来说,它的调节范围少于数码相机。数码相机在感光度选择、扩展上有很大的优势。
  数码相机以改变信号的放大倍率的方式改变感光度。数码相机的感光度可以从ISO100、200、400、800、1600、3200中选择,有的相机可以把感光度扩展到ISO50和6400。在上述的整级倍数之外,还可以进行半档、甚至是三分之一档的设置,这样一来,数码相机的感光度级别分得非常细,从50~6400之间分布非常均匀,设置囊括了感光度的全部区段,拍照片时,可以针对各种不同的场合,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感光度设置。胶片的感光度有ISO25、50、64、100、125、160、200、400、800、1600等,分区也很细,相当实用,但是比起数码的细分,仍有不同。比如,胶片感光度400和800之间,分级不细,数码的ISO分级可以是400、500、640、800,多了两个选择,这一点点的选择可能就会挽救一张拍摄困难的照片,以在内容和质量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一个胶卷只有一个感光度,改换感光度就必须更换胶卷,数码可以每拍摄一张更换一种感光度,相当于携带了将近20种不同感光度的胶片。同时还可以随心所欲地设置色温,达到与任何现场色温精细平衡的程度,弥补了胶片只有日光、灯光两种平衡色温之外的不足,这样说来,一台数码相机就相当于一座胶片库——这样说并不为过。
  数码相机感光度设定与影像质量有密切关系。低感光度拍摄的照片影像质量高,画面细腻,没有噪点,解像力高。数码影像与胶片在感光度反应上类似。在使用高感光度拍摄时,超过ISO1000时,数码影像就能够看到尚可接受的噪点,而超过了ISO1600,噪点就很明显,除非照片的内容重要到可以忽略照片画质的程度,某些数码相机在ISO400的噪点已经很明显。数码的噪点是怎样产生的呢?有以下几个原因:太大的电信号放大倍率,可能产生影像本身并不存在的电子杂讯;长时间曝光,某些高档数码相机为此专门设置了长时间曝光的降噪功能;相机温度高,比如在阳光下曝晒、拍摄现场温度高,使照相机自身的物理温度升高,也会形成影像噪点,尽管设定的是低感光度,噪点也会产生,设置高感光度噪点就会更大。由于以上原因,用数码相机拍照有一个原则,这一点与胶片类似:在能够拍摄下影像的情况下,尽量地使用低感光度,以求获得更好的影像质量。
  下面通过两个实例说明数码相机使用高感光度时噪点和长时间曝光的实际拍摄素质。
  图1-43是我在桂林拍的《印象刘三姐》。《印象刘三姐》是张艺谋创意策划的江边实景的夜间演出,色彩丰富,场面优美,是很多摄影师喜欢拍摄的题材。到了拍摄现场,我们同行的使用胶片的人都没法拍,为什么呢?这台演出尽管有灯光,但是对摄影来说光线还是太暗。我在数码相机上设定能够接受噪点的最低感光度ISO1000,在这个高感光度下,光圈2.8,曝光时间是1/4s,使用三脚架,已经达到了最大光圈可以允许的最慢速度极限。在这样的拍摄条件下,只为拍摄桂林风光准备了IS100胶片而没有带高感光度胶片的影友就没有办法拍摄。

[align=center][attach]13167[/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43[/align]
  从数码相机拍摄的画面看,影像的色彩、清晰度、质感和层次,表现不俗。但是可以看出,天空中略略有一些可以接受的噪点,但是毕竟完成了拍摄。数码相机在这种特殊光线下,展示出出色的应变能力。
图1-44是我在新疆拍的木垒胡阳,夜里四点,用U2灯照亮胡杨,进行移动式光绘照明,光圈F8,曝光时间3分钟,感光度设定ISO160,启动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由于使用RAW格式,照片的色彩调整主要在RAW转换中进行,尽量避免反复加大反差、饱和度等修整,以减少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噪点。照片放大到1.5米时,在最容易出现噪点的深蓝色天空上,层次非常平滑细腻,基本上没有噪点。胡杨受光的部分和暗部的影纹层次丰富,充分显示出数码相机宽容度大的优势。整体色彩艳丽厚重,层次非常丰富。虽然采用长时间曝光,但是由于夜间低温、设定低感光度和长时间曝光降噪,仍然有效控制了噪点。

[align=center][attach]13168[/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1-44[/align]
  有一点提示:数码相机长时间曝光后,影像的运算和传输要耗费很长时间,基本是拍摄多长时间,传输多长时间,假如曝光一个小时,就要等待一个小时传输,不能进行下一张拍摄。胶片则没有这种麻烦,曝光完成,立即进入拍摄状态。用数码相机的,只能坐等相机传输完成,所以夜景长时间曝光拍摄,数码相机的电池必须充足,否则传输中途断电,将前功尽弃。
  
[font=宋体][color=#000000](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剑锋 2008-5-14 15:48

11.数码相机色彩平衡能力

  真实还原和色彩平衡能力,是感光材料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size=4]  所谓色彩的平衡能力,是准确地还原被摄景物的色彩,从黑、白、灰一直到各种各样的颜色,要求尽可能再现本色,不能出现本来没有的色彩,不能褪色,也不能在某色中混有其他无关的颜色,尤其是不能出现大量互补的颜色。具有优良的色彩平衡能力,才能保证色彩真实还原。
  经过100多年的积累,现代胶片的还原能力已经相当成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品牌的胶卷,因为设计理念不同,色彩平衡不尽相同。某些品牌的胶片存在色偏,这种色偏是因为胶片生产工艺的限制,同时也加入了胶片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色彩倾向。比如富士的维尔维亚胶卷色彩很饱和,但是它的中性灰还原非常好。柯达胶卷的色彩平衡能力得到了世界公认的最好评价,例如著名的柯达EPP反转片,颜色并不是特别鲜艳,但是它的色彩平衡极佳,色彩还原相当接近实际。在胶卷生产中,把某种颜色做得很鲜艳其实并不难,只要提高某一个颜色的色彩反差就可以提高色彩饱和度,但要把各种颜色做到平衡则非常困难,这也是检验胶卷生产水平高低的一个试金石。
  柯达胶卷并不是所有的型号都以平衡能力为追求目标,例如许多专业摄影师都喜欢使用的VS反转片。VS的色彩非常鲜艳,甚至鲜艳得过了头。VS在中国特别受欢迎,也反映出摄影师对鲜艳颜色的喜爱。笔者因为经常给别人调图、制作画册,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用VS拍摄的照片,发现VS胶片有片面追求色彩鲜艳、引起色彩平衡失衡的现象,在某些特定的色温下,偏色严重,应该引起摄影师的关注。
  图1-11显示了数码的RGB三条曲线。数码曲线是用数学方法编制而成,不受类似胶片生产工艺的影响和限制,所以它的三条曲线形态可以设计成一样,如果把三条曲线对齐,它们完全重合,重合的曲线有最好的色彩平衡和色彩真实再现能力。从特性曲线上看,数码影像的色彩还原优于胶片。下面看两组实拍的画面。
  图1-45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经过调整的张家界照片全图,色彩和空气透视正常。[/size]
[size=4][/size]
[align=center][size=4][attach]13169[/attach][/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图1-45[/size][/align][size=4][/size]
[size=4]       图1-46为VS反转片拍摄的照片,一次拍摄完成,原片色彩鲜艳,影调悦目。从全片小图看,胶片和数码相机拍摄的两张照片看不出明显区别。[/size]
[size=4][/size]
[align=center][size=4][attach]13170[/attach][/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图1-46[/size][/align][size=4][/size]

[size=4]  图1-47是数码相机拍摄张家界照片的局部。照片放大后,就能看出区别了。首先,锐化过的数码照片清晰度高于胶片,能够显现更多的细节。其次,松树叶子,有很微妙的树叶过渡,能够看到很多树叶丰富的层次,暗部的细节多于反转片。此外,山体草木的光影关系丰富,通俗地说,草木是“站”着的,有立体感。[/size]
[size=4][/size]
[align=center][size=4][attach]13171[/attach][/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图1-47[/size][/align][size=4][/size]

[size=4]  图1-48是VS反转片拍摄的张家界照片局部。参照上图的细节叙述,大家都可以看到差别。请仔细看松树的树叶,层次不足,一片暗灰绿色掩盖了松树的细节(中间箭头所指处)。从远景层次到山体草木,层次、色彩、立体感都与数码照片存在差距。前面两节谈到的非线性问题和宽容度问题,在这里也能找到印证。宽容度小,不仅是减少层次,还会影响色彩再现和色彩平衡。松树枝叶层次含混的原因之一是曲线中蓝色线的趾部高,红、绿曲线趾部低,不平衡所致。笔者拍摄胶片36年多,从来不怀疑胶片的能力,甚至认为怀疑胶片就是怀疑摄影,几年前还不屑于数码影像。自从使用数码相机,特别是使用电脑及图像软件后,对影像品质的鉴别、技术手段、评价眼界都有了提高,照片在电脑上100%放大,比用放大镜更容易观察细节。只有对比才能看出差异。[/size]

[align=center][attach]13172[/attach][/align][align=center][size=4]图1-48[/size][/align]
[size=4]      图1 -49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云雾山谷。阴天、下雨,青山翠谷、云烟缭绕。肉眼看去,峡谷的云雾是白的、石头是灰色、树是绿色的。通过胶片和数码相机拍摄以后,所反映出来的影像色彩有差异。数码照片的色彩非常接近看到的实况。[/size]

[align=center][attach]13173[/attach][/align][align=center][size=4]图1 -49[/size][/align]
[size=4]  图1-50是使用VS反转片,并排机位拍摄的相同景物。由于 VS反转片对高色温比较敏感,肉眼看正常状态的颜色,由于胶卷本身的夸张形成了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蓝色。这种情况在阴天拍云彩、拍远山时都普遍存在,不是个别现象。[/size]

[align=center][attach]13174[/attach][/align][align=center][size=4]图1-50[/size][/align]
[size=4]  图1-51是把数码照片的山谷局部放大,看这块石头。石头原本是灰色的,灰色是万色之和,各种颜色等量相加平衡后才是灰色。判定一张照片是不是偏色,要看这张照片的灰色的还原是不是准确,偏色在灰色里最容易被察觉出来。照片上的石头基本是灰色,虽然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能够把灰色还原得比较准确。但是,在高色温的情况下,数码相机的调节功能也有限,它并没有把蓝色完全滤掉,还是出现了很轻微的蓝色。怎样使数码照片中灰色的岩石不偏色呢?拍摄时不用自动白平衡,而改用手动调节,把色温再稍稍提高200K,假如自动白平衡认定阴天的色温大概约是在5700K,我们把色温设定在5900K就可以有效地去除灰颜色里面的蓝色,使这张照片中的石头呈现真正的灰色。这也是数码操作的一大便利,它可以100K为单位调整色温,从而获得色彩平衡的最佳影像。[/size]
[size=4]  [/size]
[align=center][size=4][attach]13175[/attach][/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图1-51[/size][/align][size=4][/size]
[size=4]  同样把VS反转片拍摄的山谷局部放大(图1-52)。原本是灰色的石头,反转片的原片呈现出蓝色,偏色明显。石头的密度处在曲线的中间区域,如果趾部不平衡不易被察觉的话,那么中间调的偏色很容易看到,同时对画面的色彩表现影响也最大、最明显。[/size]

[align=center][attach]13176[/attach][/align][align=center][size=4]图1-52[/size][/align]
[size=4]  通过两张照片的比较,数码相机的色彩平衡和真实再现能力优于胶片。当然,从摄影创作的角度来说,颜色准确的照片未必是好照片,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首先应当获得一张技术上没有失误的照片,如果原始色彩不平衡,就会增加后期工作量,这是其一。其二,无论是胶片相机或数码相机拍摄的影像,后期调整的越少,对影像质量的保证越有把握,调整得越多对照片的损坏就越严重,所以曝光准确、色彩还原优良等前期严格的拍摄需求,是减少后期制作的有力措施和必要条件。[/size]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font]

剑锋 2008-5-14 15:54

12.在照片输出前查验模拟最终效果

  能否在去扩印店以前,在显示器上模拟成品照片,预见和查验效果呢?当然可以,这就是运用激光彩扩相纸的ICC。相纸的ICC是在确定相纸品牌、使用药液等条件下获得的该相纸的色彩空间配置文件。事实上激光彩扩机每天的测试就是在不断修正、更新ICC,我们只要能够获得它的ICC,就可以在显示器上模拟看到照片的最终效果,虽然不能保证100%准确,但相当接近。问题是目前彩扩店没有意识到给客户提供ICC的意义,甚至很多大的彩扩店都没有听说过ICC,器材厂商的总部也不提供这种对大家都有帮助的服务,我从网上下载了柯达相纸和富士相纸的ICC,试用以后效果不错,建议大家使用。
  图5-116是柯达和富士两种常用相纸的ICC色彩空间,其中富士配丽晶相纸,KODAK配丽彩相纸。柯达的黄绿色稍大一些。从空间形态来看,大于CMYK,稍大于sRGB,小于Adobe RGB,与照片的正常表现一致,有实用价值。顺便说一句,彩扩机每日的控制校准变量不大,基本不会出现超出相纸的ICC色彩空间、令人无法容忍的情况,可以忽略,当然这是指冲洗工艺正常而仅用色彩平衡微调的情况。冲洗工艺失常(比如药液污染)则另当别论。

[align=center][attach]13177[/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16[/align]
  其中富士配丽晶相纸,KODAK配丽彩相纸。柯达的黄绿色稍大一些。从空间形态来看,大于CMYK,稍大于sRGB,小于Adobe RGB,与照片的正常表现一致,有实用价值。顺便说一句,彩扩机每日的控制校准变量不大,基本不会出现超出相纸的ICC色彩空间、令人无法容忍的情况,可以忽略,当然这是指冲洗工艺正常而仅用色彩平衡微调的情况。冲洗工艺失常(比如药液污染)则另当别论。
  图5-117是一张在张家界拍摄的照片,我希望扩印照片时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align=center][attach]13178[/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17[/align]
  把照片的色彩空间指定为KODAK Royal.ICC (KODAK丽彩相纸),如图5-118所示。

[align=center][attach]13179[/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18[/align]
  照片立刻模拟出来了(图5-119),色彩关系基本没有改变。由于相纸是反射体,反差下降,显示器上比较鲜艳的色彩好像被打了折扣,直接用这个文件去扩印效果肯定不够理想,需要调整。

[align=center][attach]13180[/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19[/align]
  在Photoshop中复制照片副本,与原图对照调整,把打了折扣的色彩再修正回来,使经过模拟转换的扩印文件达到转换前的状态。此时文件数据已经改变,它将适合扩印。再将工作空间转换至sRGB,彩扩机一般只默认这个空间。然后去扩印照片,与原图对比,相当一致,如图5-120所示。

[align=center][attach]13181[/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20[/align]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font]

剑锋 2008-5-14 15:59

13.激光+银盐相纸的维色之道——色彩平衡

  制作照片是摄影师最常用的输出方式,目前输出照片的主要方式是激光扩印。激光扩印以数字技术替代传统扩印校色。了解激光扩印的特点,对还原作品很有帮助。我们可以选择更适合的图片社,并且运用某种技术与之顺畅地交流,最终获得满意的照片。
  激光扩印是数字技术与传统相纸的完美结合。传统彩扩的还原控制技术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结合数字技术以后,工艺更加成熟,与打印机和印刷机相比,彩扩的效果相对容易控制。
  传统银盐相纸在出厂时已经做过色平衡的检验,特性曲线从趾部到肩部相对重合较好。但是,也要看到银盐相纸的平衡受材料工艺的影响,精度有限,另外,色彩管理只能依据相纸的平衡特性来进行,不可能超越相纸,激光彩扩的校色原理是依据灰阶维持色彩平衡。平衡的灰阶是从白—灰—黑的多级影调内呈现纯粹黑白灰,不出现其他的色彩,这是一种从传统彩扩延续下来的方法,大家熟悉,简单有效,于是,几乎所有的激光彩扩机、激光输出机都以灰阶作为平衡的依据,只是传统的平衡是购买已经曝光的控制条来冲洗检测,而现在是在自己的彩扩机上曝光灰阶,只需按照标准数据曝光。灰阶曝光、灰阶检测和数据修正都运用最新的数码技术,形式上与以前相同,手段却大不相同,精度提高了,过程简便了。
  杜斯特Lambda131大型激光数字机采用21级灰度色阶校准平衡,从最白到最黑,按5%明度差为1级递减,完美的灰阶看上去完全是黑白的,没有色彩。灰度色阶控制条上有年月日时分记录,洗照片时,应查看当天最新的控制条,店家应当提供(图5-113中箭头处)。

[align=center][attach]13182[/attach][/align][align=center][b][font=宋体][color=#333333]洗照片时应该看灰阶了解冲印质量,这是最好的依据  [/color][/font][/b]图5-113[/align]
  诺日士2901激光彩扩机采用18级灰阶。一般彩色负片的宽容度为1:64,即不超过6级光圈的动态范围,灰阶6级按每1/3级为一档分级,即为18级,如按100%明度算,每级为5.5%,按255明度来算,每级为14%。18级灰的任何一级代表我们照片中固定的层次。
  图5-115中是富士激光彩扩机的控制校准条,左侧为370魔术手,右侧为大众机型的控制校准条。
  选择彩扩输出时,需要查验该机器当天的控制标准条。在全色温散射光下,观察灰阶的黑白是否纯正,机器会自动检测,不合格时不允许工作,但是有时也存在虽然它认为合格,但确实存在少许偏色的情况,而偏色一定会在灰阶中有所表现。在5.6节中有关使用灰阶检试显示器的原理可以使我们加强灰阶对色彩平衡意义的理解。数码流程的环节都用灰阶作为平衡标准,能有效地保证色彩不离谱。观察灰阶平衡的好处是,不用仪器,仅凭视觉检查就能使色彩还原八九不离十。再强调一下:前提是显示器能够正确地显示灰阶。

[align=center][attach]13183[/attach][/align][align=center][b][font=宋体][color=#333333][/color][/font][/b] [/align][align=center][b][font=宋体][color=#333333]冲印让每天都会冲印灰阶并修正冲印机的色彩[/color][/font][/b][/align][align=center][b][font=宋体][color=#333333][/color][/font][/b] [/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84[/attach][/align]
[align=center][b][font=宋体][color=#333333]富士激光彩扩机的控制校准条,左侧为370魔术手,右侧为大众机型的控制校准条.[/color][/font][/b][/align]
[align=center]图5-115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font][/align]

剑锋 2008-5-14 16:06

14.针对彩扩控制条不平衡的特殊制作

[font=宋体][color=#000000]  有时会遇到彩扩机已经做过校准,可以正常营业,但是从控制条和扩印的照片上看,仍然存在着某种偏色。如果急需照片,可以尝试临时改变照片色彩数据、抵消偏色,在这种偏色的机器上扩印出不偏色的照片。
  图5-121左侧的控制条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暗黑灰(第四级)不是纯黑色,存在轻微的偏青,照片在相对应的密度上就偏青。为了使大家能够看得清楚,我故意把偏青色移至第7级,因为这个级别的偏青色更容易被查觉。我希望经过印刷以后能够看清这个实例,实际扩印机色阶上并不存在这么明显的偏色。[/color][/font]

[align=center][attach]13185[/attach][/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图5-121[/color][/font][/align]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0000]   [size=4]图5-122是在湖南拍摄的照片,看上去色彩满意,在扩印机上会偏色到什么程度?[/size][/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  [/size][/color][/font]
[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attach]13186[/attach][/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图5-122[/size][/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  河谷岩石的大部分影调都处于第7级密度区,照片洗出来后,这部分7级密度区影调就会出现与灰阶相应的偏青,如图5-123所示。[/size][/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attach]13187[/attach][/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图5-123[/size][/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  用拾色器查验第7级数据后,当GB为68时,R仅为47,即偏青21(图5-124)。要想在这台扩印机上洗出好的照片,就必须把第7级的偏色去除,方法是增加R值约20。[/size][/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attach]13188[/attach][/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图5-124[/size][/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  现在我们选定照片某岩石点采样,获得色彩正确的数据是R55 G49 B30,如图5-125所示。[/size][/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attach]13189[/attach][/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图5-125[/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align][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  通过简单的计算,255除18级等于14,7级乘14等于98。我们建立阈值调整图层,并把阈值定为100,那么这样100以下的(即7级灰度以下的)层次就会全部被选中(图5-126)。[/size][/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attach]13190[/attach][/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图5-126[/size][/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4][/align]
  在阈值黑白图上,用色彩范围选出黑色,并选中背景图层,复制一层为图层1(图5-127)。

[align=center][attach]13191[/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27[/align]
  复制层是偏色的部分,不偏色的部分被排除在外(图5-128)。

[align=center][attach]13192[/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28[/align]
  我们实际上只需要选出第7级,而非7级以下的全部,因此在复制得到的图层上建立阈值调整图层,阈值为80,选出约6级以下的黑色(图5-129)。

[align=center][attach]13193[/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29[/align]
  同样做色彩范围选择,这个范围小于图5-127,用选区在背景层上复制一层(Ctrl+J),作为图层2(图5-130)。

[align=center][attach]13194[/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30[/align]
  按住Ctrl键点击图层2的缩览图,取得选区,再激活图层1,点击图层面板下部的“添加矢量蒙版”图标制作蒙版,并用白色填充,图中只剩下了第7级,即照片中80至98之间的深灰影调的图像,这就是我们要纠正的会偏色的部分(图5-131)。


[align=center][attach]13195[/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31[/align]
  打开背景层,找到图5-125的采样点,把R值由原来的55改为74,照片看上去变红了,就是这个红抵消了偏色彩的青,G49 B30保持不变(图5-132)。

[align=center][attach]13196[/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32[/align]
  最后,在这台偏色的扩印机上冲洗的照片不再偏青,得到满意的色彩还原。我们通过临时改变照片的方法在存在缺陷的彩扩机上洗出了正常的照片,虽然是无奈之举,但不失为一种应对的办法(图5-133)。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align=center][attach]13197[/attach][/align][align=center]图5-133[/align]
  最后不要忘记删除修正过的文件,离开这台扩印机后这个照片文件毫无用处。
[/size]  
  (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刘宽新)[/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剑锋 2010-1-21 09:05

数码影像专业教程--数码影像前期拍摄专业技法

 第三章--数码影像前期拍摄专业技法
3.1.1 设置低饱和度——为什么低饱和可以拍摄到更多色彩?

数码影像的原始文件,特别是准专业及专业的数码相机,饱和度低、色彩灰暗,这不是数码的失误而是一种全新的获得高质量影像的方式。数码并不要求一次把照片拍得很鲜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看看色度图。

图3-3所示是色度学上的色度图。画面的中间是中灰,也就是中性消色点,围绕在整个色度图边缘的是高饱和度色彩,颜色越靠近边缘,色彩饱和度越高,越靠近中心点色彩饱和度越低。从图示的中性消色点开始,向色度图的边缘过渡,是饱和度逐渐加大的过程。假如从图示“高饱和度”段取得混合色,这个颜色是较高饱和度。从图示“低饱和度”段取得混合色,这个颜色是较低饱和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一点:从中性消色点开始的位置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用高饱和度区段,它截取从中性消色点至极度饱和点直线的一半,色彩饱和而包含的色彩过渡少。用低饱和度区段,它基本囊括从中性消色点至极度饱和点直线的全部,色彩欠饱和但包含的色彩过渡多。极度饱和点的色彩最鲜艳,但是色彩的区域最小。从图中可以看出,低饱和度能够获得比较宽的色彩范围,所以它的色彩层次多,宽容度大。

[attach]25867[/attach]3-3

用这个曲线投影图进一步说明高饱和度和低饱和度的曲线斜率不同(见图3-4)。曲线角度陡立,反差高;曲线角度相对平缓,反差低。把两条反差曲线垂直投影下来,马上可以看出,高饱和度的投影宽度小于低饱和度,反差曲线的投影体现能够记录层次的范围,此范围大,则能够记录的层次多,宽容度大,反之,则能够记录的层次少,宽容度小。假如进一步提高饱和度,也就是加大反差曲线的斜率使之变得更陡,其投影就会更窄,层次更少。现在,大家清楚了:数码相机采取低饱和度获取影像,是非常正确和精妙的选择。在饱和度和层次之间选择。肯定选择后者,有了后者,可以轻易地加大饱和度,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有丰富的层次保障,有了层次,就有了调整的余地和条件。相反,如果没有层次只有饱和度,那不叫照片,应该叫色纸剪贴画。

[attach]25868[/attach]3-4

越是鲜艳的颜色所包含的原色的比例就越大,而补色的比例就小(见图3-5)。这是一个色度学上的纯色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没有真正的纯色。色彩大量存在的形态是复合色,复合色是真实的颜色。如果在红色里面含有少量的青色,那么,这个红色就不“怯”,比较真实。在红色里边,如果青色的或者其他的颜色占的比率大,这个红色饱和度就会降低。天安门城墙的颜色就是复合色,能够经受几百年的更迭、审视,不可动摇,是因为复合色造就了它庄重高贵的品位。假设采用高反差、高饱和度原理造一台相机拍天安门城墙,它拍不出城墙里的青和黑,结果把天安门城墙拍成鲜红色,岂不成了笑话。根据上述原理,数码相机采集色彩是既采集原色,又要最大限度地采集补色,同时还要采集色彩的明度,要达到此般要求,首先要采取低反差,得到最大的色彩层次,才能获得色彩捕捉的最大化。

[attach]25869[/attach]3-5

请看图3-6和图3-7。这两张图是色度图沿着z轴延长的色彩立柱(CIE1931-XYZ混色系统)。上面是白,下边是黑色,立柱的圆周是色相,力柱的中心到边缘是饱和度,从下到上是明度。在这个立柱中除了纯色的黑白以外,任何一点都是色相、明度、饱和度的复合体。图3-6所示为正常的饱和度,图3-7所示为高饱和度,我们选中间的一个绿色的点为基调,看看两种饱和度对照片层次变化的影响。

[attach]25870[/attach]3-6

[attach]25871[/attach]3-7

为了便于对比,把两个色立柱放在一起(见图3-8)。左侧是正常的饱和度,中心绿中所含的灰调成分高于右侧高饱和度的。而右侧的色彩比左侧的颜色鲜艳,但是全部彩色的灰、黑、明度都小于左侧。低饱和度的色彩过渡平滑,是连续的,而高饱和度的色彩出现了断带色阶,也就是过饱和的照片出现了色带分离和色斑堆积。

[attach]25872[/attach]3-8

我们用拾色器读图3-6所示正常饱和度色立柱绿色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数据:H148 S78 B77(见图3-9)。

[attach]25873[/attach]3-9

再用拾色器读图3-7所示高饱和度色立柱绿色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数据:H148 S100 B94(见图3-10),它们的区别是加大饱和度到100%。

[attach]25874[/attach]3-10

然后我们再看看它的色相饱和度和色明度的变化。在色相不变的情况下,右边饱和度提高了22%,明度提高了17%。原来左边的R43 G196 B114是青绿色,其中带有红色。而右边的R0G239 B110是绿色变成为青绿色,没有了红色,没有了补色。

秋实 2010-1-21 10:24

感谢剑锋先生提供好教材!辛苦你了!:handshake :em08: :em08: :em06: :em06:

剑锋 2010-1-22 08:39

数码的优势(刘宽新)

数码摄影技术有许多问题尚在认识和摸索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技术、物理原理、熟练运用甚至是哲理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认识,绝不是用了数码相机就是进入了数字时代,数码技术的进步已经达到了能够替代胶片的程度,那么是在哪些方面有出色的表现?我感到,认识数码最好办法是进行实验,获得最直接的正确结论。   
  便捷的数字图象色彩平衡调整
  
  胶片摄影中,最怕在白炽灯、荧光等混合色温下拍摄,使用滤色镜也是顾此失彼,令人头疼,在自然光的阴天和阴影下也难确保色彩平衡,数码则不然,以Canon 1ds Mark Ⅱ为例,有自动白平衡、阳光、阴天、阴影、白炽灯、荧光灯、闪光灯设置,更绝的是,它有自定义白平衡,可以精确设定任何光线色温的黑、白、灰场,定位色度图中的消色点,几乎囊括了全部可见光的色温段,而且可以手动按100k/级精确调整色温,此外,在色彩平衡调整的前提下,数码相机还可以设定-2至+2五级的蓝色到黄色,品红到绿色的人为偏色。自从买了Canon 1ds Mark Ⅱ,我的几十片滤镜再没用过,基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拍出色彩平衡的照片。       
    数字图象的清晰度能够超过胶片  
  数码相机的成象原理:与人的视觉成象原理一样,人眼睛看到的影象,通过视网膜神经微电流传导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根据“经验”最终生成图象,数码相机的影象是通过数字图象处理器“算”出来的,数码相机的CCD采集的只是数字信号,数字信号进入数字图象处理器,编程人员给数字图象处理器规定,什么数字是红色,什么数字是绿色,红绿到什么程度,最终形成色彩图象。
  可以想象,既然编程是人为的,它就有限,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各个品牌的数码相机拍摄同样的画面颜色会有差异,在小小的图象处理器上,既要解决色彩层次优良,又要解决高速连拍,的确不易,条件所限,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严格说都未达到最佳状态,甚至是“虚”的,达不到胶片的清晰度,但是,经过再处理过的数字影象清晰度会超过胶片,因为数字影象有再计算再改善的空间,而胶片则不能。各种品牌的数码相机都有自己配套的图象软件,就是为了弥补和延伸数字图象处理器的不足,更有功能强大的photoshop,基于这种认识,我进行了许多实验,确信全画幅的Canon 1ds Mark Ⅱ画质、清晰度经过优良的后期制作,已经完全达到甚至超过禄莱、哈苏等中画幅胶片的水平。
   数字图象的宽容度能够超过胶片  
  胶片的影调宽容度是制造时已经规定并做死了的,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反转片的光比拉大到1:32以上,或是把负片的光比超出1:64,关键点在于,曝光不足的部分经过定影,暗部的层次永远从底片上消失了,而相同情况下,数码相机拍摄的影象,暗部的层次不经过定影,层次依然存在,可以大部调整出来,最后的结果是,数码相机的宽容度大大高于胶片。
  
  按照胶片的理解,这幅照片的光比能够达到1:1000以上,Canon 1ds Mark Ⅱ本身就有-2到+2共五级的可调反差设定,仅这一项功能,胶片的宽容度已无法相比,我用胶片已有30多年,对胶片有感情,特别是难以放弃几十年已经在胶片上练就的功夫,但是当今这个数码时代,数码摄影拥有着以上这么多的优势,不学数码就代表着要落伍、要落后,而且有坚实摄影基础的人,学数码更快。只有经过自己的潜心实验,对数码才能有深刻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