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到充盈旺盛的程度不发表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7:06:17

【原文】子曰:“不愤1不启2,不悱3不发。举一隅4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充盈旺盛到很满的程度不会打开,不存在有欲望的不会发生出来。举出一个角而不能以三个角来反应,则不再重复讲了。”

【说明】孔子对能自行约束、修养者,都给予了教诲,但是不是没有区别呢?本节对学生的定义又加深了一层。也就是说,孔子对举出一个角而不能以三个角来反应的学生,是不再重复给予教诲的;也就是说,对于没有欲望、兴趣学习的学生,是不再重复给予教诲了。古人发表意见和写文章与我们现代人不一样,我们现代的文人学到一点知识就想要赶快发表出来,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捞取名誉地位,而不论以前是否有人讲过,小小年纪便是长篇大论,懂的与不懂的都要发表意见,写到后来,全靠挤牙膏式的拼命挤出一点东西,然后宣布“江郎才尽”。而古人对于“立言、立德”是非常慎重的,不到充盈旺盛的程度不会发表意见,不到欲望快要喷发出来也不会发表意见。后来有句话:“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意思,不到愤怒到极点的时候,这个诗是写不出来的。也就是说,心中的思想满盈了,想要喷发出来,才谨言慎行地发表意见。因为不慎重的言行会影响、贻误别人,或者是误人误己、误人子弟。而学生学习的欲望不充盈旺盛的话,孔子也不再重复给予教诲。为什么呢?学生若是对学习没有欲望,没有兴趣,必然也就学不到知识,而填鸭式的教育是孔子所不愿的。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愤”了,“悱”了,能举一反三了,孔子才愿意继续教下去。这不是孔子挑剔,这是孔子的一种很科学的教育方式,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

——————————————————

【注释】1.愤:《国语•周语》:“阳瘅愤盈。”《淮南子·脩务》:“愤于中则应干外。”《方言十二》:“愤,盈也。”这里用为充盈、旺盛之意。

2.启:《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书·咸有一德》:“启迪有命,眷求一德。”《左传·定公四年》:“皆啟以商政。”《孟子·滕文公下》:“佑啟我后人。”《礼记·祭统》:“啟古献公。”《说文》:“啟,教也。从攴,启声。”这里用为启发、教育之意。

3.悱:(fěi匪)《楚辞·九歌·湘君》:“隐思君兮悱恻。”《集韵·尾韵》:“悱,心欲也。”这里用为欲望之意。

4.隅:(yu鱼)(yu于)《书·益稷》:“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诗·邶风·静女》:“俟我于城隅。”《诗·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诗·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礼记·曲礼》:“抠衣趋隅。”《荀子·荣辱》:“安知廉耻、隅积?”《韩非子·扬榷》:“规矩既设,三隅乃列。”《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乐府诗集·陌上桑》:“日出东南隅。”这里用为角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