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1:47:42
钱钟书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钱钟书
出生 1910年11月21日(1910-11-21)
大清帝国
江苏无锡 逝世 1998年12月19日 (88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 职业 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代表作 《围城》、《管锥编》、《谈艺录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哲良默存,号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等。

他的夫人杨绛翻译家作家,女儿钱瑗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著作
  • 3 注释
  • 4 参考书目
  • 5 钱钟书的清华同学
  • 6 外部链接

[编辑] 生平

钱钟书是古文学家钱基博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钱基成,由伯父启蒙。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钱钟书都跟去。伯母娘家是江阴富户,抽大烟,早上起得晚,婆媳彼此看不起,后来伯父也抽上大烟。父亲不敢当着哥哥管教钟书,可是抓到机会,就着实管教。六岁入秦氏小学,上学不到半年,大病一场,在家休养。十一岁,和钱钟韩同考取东林小学一年级,这年秋天,伯父去世。十四岁考上苏州桃坞中学。二十岁后,伯母去世。钟书考上清华大学,数学只考得十五分。当时任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系主任的冯友兰曾说,钱钟书“不但英文好,中文也好,就连哲学也有特殊的见地,真是天才。”[来源请求]钱钟书十八及二十学年的总成绩为甲上,十九年则得到超等的破纪录成绩。民国二十二年夏,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获文学学士,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后考取第三届(1935年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名列榜首,平均分数87.95是史上最高[1],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同年与杨绛结婚。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多所高校。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一级教授。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1998年12月19日上午7点38分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当年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有龙虎狗“三杰”之说,狗是翻译家颜毓蘅,虎是剧作家曹禺,龙则是钱钟书,实为三杰之首。夏志清说钱钟书“才气高,幽默,很会讽刺人。他什么人都看不起,当时联大的教授恨他的也不少。他虽然一方面仍是谦虚,但是恃才傲物。”[2],据说钱对西南联大外文系几位教授有这样的评价:“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3][4]。钱读书爱做眉批,于是清华图书馆的藏书上便到处有了“钱批”。钱钟书早年“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全恃才华为之”,陈衍则批评他:“汤卿谋不可为,黄仲则尤不可为”,因而改弦易辙,奉衍若神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5]

钱刚回国时,在西南联大教书,月薪300元[6]。1939年暑假,钱钟书去上海探亲,再也没有回联大。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成功塑造了一批特点鲜明的知识分子,生动地再现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与心态,与他在西南联大的经历是有关系的[7]。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1938年,钱钟书留居蓝田两年,写了《谈艺录》的一半。两年后回到上海,又写了《谈艺录》的后一半。此书于1942年完稿。《谈艺录》问世后,广受好评。文史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1972年)一书中说:“胜利以后,回到上海,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才算懂得一点旧诗词”。夏志清认为“钱著《谈艺录》是中国诗话里集大成的一部巨著,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洋批评来译注中国诗学的创新之作。”然而,海外学者一开始对于《谈艺录》它的评价并不高。夏志清就说过,尽管该书‘眼光正确,范围惊人,旁征博引……,却没有能替中国诗的急需重新估价立下基础’(《中国现代小说史》)。

1957年,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出版,不久即遭到批判。当时在台湾的胡适看过这本选注说:“黄山谷的诗祇选四首,王荆公苏东坡的略多一些。我不太爱读黄山谷的诗。钱钟书没有用经济史观来解释,听说共产党要清算他了。”“他是故意选些有关社会问题的诗,不过他的注确实写得不错。还是可以看的。”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59年

1979年,在其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钱先生不仅通过传统的训诂方法澄清了许多学术史上之公案,更在大量文献梳理与互证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精辟与独到的评论。是集数十年功力的学术钜著,尤其对比较文学有所贡献。该书为集合各种学科知识,对中国古典如《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进行论述,自成一家之言,他也因此被推为现在中国的文化批评大师。《管锥编》据说起草于1972年,是文革中期,钱当时无家可归,住在文学所的一间小办公室里。据《谈艺录》、《管锥编》责任编辑周振甫记载,钱当时的书桌既是饭桌,晚上还要当床。

夏承焘1948年9月17日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说过,“阅钱钟书《谈艺录》,博闻强记,殊堪爱佩。但疑其书乃积卡片而成,取证稠叠,无优游不迫之致。近人著书每多此病”[8]

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钱钟书先生于宋诗是熟悉的,但是宋诗纪事补正一书成书过于仓促,白壁微瑕处颇多,甚至删削过多。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0年1月24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编辑] 著作

  • 论文:《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牛津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1937),《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钱钟书参加意大利米兰举行的欧洲汉学家第26次大会的演讲,1978);
  •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
  • 小说:《猫》(1945);
  • 中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
  • 长篇小说:《围城》(1947);
  • 诗集:《槐聚诗存》(1995);
  • 学术著作:《管锥编》(1979)、诗论《谈艺录》(1948)、《七缀集》(1985)、《宋诗选注》(1958)等。
  • 其他作品:《诗可以怨》(后收入《七缀集》)(《文学评论》1981年1期)、《也是集》(1984)、《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石语》(1996)、《容安馆札记》、《钱锺书英文文集》[9](2003)、《宋诗纪事补正》(2005)。

[编辑] 注释

  1. ^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2. ^ 2000年2月16日韩石山在《且说“钱赞”》一文中,认为钱钟书赞人, 语多夸饰,要还风趣地编了一条歇后语:“钱钟书称赞——不可当真”。又如傅璇琮在《缅怀钱钟书先生》一文中回忆,1984年他出版《李德裕年谱》后,送给钱钟书一本。钱钟书对傅璇琮说:“拙著四二八页借大著增重,又四一六页称吕诚之遗著,道及时贤,唯此两处。”
  3. ^ 爱默:《钱钟书传稿》
  4. ^ 吴学昭在《吴宓与陈寅恪》说:“父亲与寅恪伯父都认为钱钟书‘人才难得’。1939年秋,钱辞职别就,父亲读了李赋宁君所记钱钟书的Contemporary Novel Renaissance Literature等讲义甚为佩服,而更加惋惜君之改就师范学院之教职。1940年春,父亲因清华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先生不聘钱钟书,愤愤不平,斥为‘皆妄妇之道也’。他奔走呼吁,不得其果,更为慨然,‘终憾人之度量不广,各存学校之町畦,不重人才’。又怨公超、福田先生进言于梅校长,对钱等不满。”
  5. ^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回忆说:“及余去清华大学任教,钟书亦在清华外文系为学生,而兼通中西文学,博及群书。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 ”
  6. ^ 冯友兰梅贻琦的信中说:“弟意名义可与教授,月薪三百,不知近聘王竹溪、华罗庚条件如何?钱之待遇不减于此二人方好……”
  7. ^ 谢泳:〈钱钟书与西南联大〉,《逝去的年代》
  8. ^ 钱的大学同学许振德在《水木清华四十年》一文中回忆道:“余在校四年期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 ”许后来在另一篇文章中又说钱锺书“家学渊源,经史子集,无所不读;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自谓‘无书不读,百家为通’。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 5 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 ,美哲爱迪生所谓天才乃百分之九十九之血汗及百分之一之灵感合成之语,证之钱兄而益信其不谬。 ”
  9. ^ 范旭仑:〈《钱锺书英文文集》的编辑错误

[编辑] 参考书目

  • 杨绛著《干校六记》(1981年5月在香港出版,同年7月在北京出版)
  • 杨绛著《我们仨》(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
  • 李洪岩著《钱钟书与近代学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 水晶:《侍钱“抛书”杂记——两晤钱钟书先生》
  • 水晶:《两晤钱钟书先生》
  • 汤晏:《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
  • 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

[编辑] 钱钟书的清华同学

  • 乔冠华
  • 吴晗
  • 曹禺
  • 胡乔木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录:钱钟书
  • 国学:钱钟书
  • 宗璞《东藏记》影射钱钟书
  • 刻薄的智慧与索然无味的爱情
  • 沉默即死亡--刘晓波看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