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宗羲的思想创新及其当代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04:30
来源: 《学习时报》    关键字:思想创新;黄宗羲定律;当代意义;初税亩;哲学模式    作者:吴光    2010-09-27 18:16
今年恰逢明末清初伟大的民主启蒙思想家、成就卓越的学问家梨洲先生黄宗羲诞辰400周年,本文拟着重探讨黄宗羲的思想创新及其当代意义。
黄宗羲的思想创新
黄宗羲不仅是富有社会批判精神的理论家,而且更重要的是富有改革勇气与创新精神的思想家。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各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理念与战略策略。其思想创新的重点与亮点,则在于他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新民本政治思想和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依据的力行哲学。他的“新民本政治思想”,已经超越孟子以来“君为主宰”的“尊君重民”式民本思想的旧范式,而转型为“由民作主”的“民主君客”式的新民本理论,因而不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极限”,而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开端”。
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包含五大模式。
一是政治模式。包括其“封建”论、“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见《留书书封建》、《明夷待访录》之《原君》、《原臣》诸篇),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政治思想命题。这个命题包含了三层政治涵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与民的关系是平等的,君的权力来源于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显然,这已是地道的“民主”思想而非“君主”思想了。
二是法治模式。他提出了“藏天下于天下”、“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题,并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说,“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原法》)。黄宗羲所谓“藏天下于天下者”,已有国家应由人民共同治理、治国之法应为万民公法的民治思想,并包含了无论贵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个民治思想,还体现于他的“万民忧乐”论。他认为,人们出来做官,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而天下的头等大事,“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种思想观念不仅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而且已具有近代民治思想的新因素。
三是经济模式。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在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上的表现:一是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伦理命题;二是主张改革税制,要求按“三十税一”的原则“重定天下之赋”;三是主张“废金银”而“通钱钞”的金融改革。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是对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性批判,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级要求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要求,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成长。关于赋税制度,黄宗羲认为,历代税制从先秦初税亩,到两汉“三十税一”和“什一税制”,再到魏晋“户调制”、唐代“租庸调制”、宋代“两税制”、明代“一条鞭法”,改来改去,只救得一时之弊,救不了根本之弊,反而造成“积累莫返之害”,即不断增加农民负担的恶性循环。所以他主张重定税率,按最低标准收税。这是有利于减轻广大农民“暴税”之苦的积极主张。至于其“废金银”而“通钱钞”的币制改革设想,其实质是要确保货币流通与商品市场的活力,以维护国家的“久远之利”。
四是教育模式。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还突出表现在主张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方面。他把这两项权利归之于学校。在他看来,学校既是培养知识分子的基地,也是评议朝政、实施舆论监督的场所。在君主专制社会中,不仅是普通民众,甚至连一般士子(知识分子)都没有评论政治得失的权利,是非的标准不由客观实践决定,也不由广大士民评判认定,而是“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君主)”。黄宗羲反其道而申之,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均见《明夷待访录鶠学校》)。这里的“治天下之具”,指治理国家的根本大纲、基本制度与发展战略,使之“出于学校”,则学校就具有政治设计院的性质,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就具备了舆论监督的功能。应该承认,这是对“是非一出于朝廷”的君主专制的否定,是对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肯定,因而是具有民主性的政治主张。
五是思维模式。黄宗羲在后半生长期从事学术史、思想史的整理,沉浸在深刻的哲学思考之中。他要对历史上的治乱兴亡寻求普遍的理论说明,要为其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新民本政治思想提供一个哲学基础,要对憧憬中的“民主君客”理想国作出哲学的论证。他在哲学上的理论创新,是建立了基于“工夫”实践的“力行”哲学,提出了“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必以力行为工夫”、“致即是行”的重要哲学命题,从而实现了从阳明心学到“力行”实学的理论转型。黄宗羲特别强调实践之“行”的作用,将传统儒家的“学、问、思、辨、行”等致知环节归结为一个“行”字,强调“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又通过提出“致字即是行字”的命题而将王阳明的“致良知”导向“行良知”,即“良知的实践”(参见《明儒学案案序》、《明儒学案案姚江学案序》和《万充宗墓志铭》),这反映了黄宗羲已摆脱宋明理学家那种支离、空疏的学风而走向实用、实学的新境界。这个“力行”哲学模式虽然还不够系统完整,但却开拓了以“经世应务”为目的的清代实学新方向,对古代儒学超越宋明理学而走向近代实学作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
此外,黄宗羲思想创新,还表现在史学理论、文学理论、科学思想等诸多方面。例如,在史学理论上,他强调以“经世应务”为治史的根本目的和为学宗旨,在治史方法上,主张“考信不诬”,去伪存真,并兼取各种史料之长,坚持“国史取详年月,野史取当是非,家史备官爵世系”的治史原则。在文论方面,提出了“元气生至文”的观点,其诗论则坚持“诗以道性情”、“诗补史之阙”的观点。在科学方面,黄宗羲写了10多部会通、解说西洋历算学的专著,在科学观上主张兼融中西的“会通归一”之说与“实得实用”的实学学风,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斥责佛教的轮回、报应之说和天主教的“上帝”说教为“邪说”。
总之,黄宗羲的思想创新是多方面的,由此奠定了黄宗羲作为明清更迭之际伟大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与自然科学理论家的历史地位。
黄宗羲思想的当代意义
黄宗羲是一位通古明今的伟大思想家和继往开来的学术大师。其思想与学术并非历史的陈迹,而是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永恒意义的。我们在大师诞辰400周年之时来研究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仍然会感到极大的心灵震撼。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论其思想创新的当代意义。
第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一方面是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超越了自《尚书》、《孟子》以来的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而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式。黄宗羲这种以“民有、民主、民治”为中心的新民本思想,在清末至近代的民主革命运动中曾经起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均评价极高。不仅如此,当代中国领导人也高度评价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2005年3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致史晓风先生函》中指出:黄宗羲的“许多思想具有朴素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温家宝总理论黄宗羲思想的亲笔信首先发表于《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其后《光明日报》等报刊作了转载)。这些论述,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领导人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执政风格,也从正面反映了黄宗羲朴素民主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二,黄宗羲作为一个史学家,特别重视对“近现代史”的研究与整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真相,以便“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他撰著的史学著作如《行朝录》、《明儒学案》等是对晚明史和明代学术史的总结,他编辑的卷帙最繁重、费时最长的文献资料书是《明文海》和《明史案》。他编书的目的,旨在总结“治乱之故”,要“存一代之书”,要发掘“三百年人士之精神”。而更重要的是,黄宗羲把“经世应务”作为治史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吸取历史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
第三,黄宗羲的“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哲学史观与学术史观,可以启迪我们的理论思维。“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思维方法,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既是开放性思维,又是兼容性思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黄宗羲的辩证思维方法是深具启发性的,尤其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异质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创新、提升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四,黄宗羲思想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是其批判求实精神及力主改革的理论勇气,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志于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并为当今的政治改革(如,民主、法治、制度建设)、经济改革(如,使产业结构合理化、避免“黄宗羲定律”、使农民增收减负)、文化创新(如,使西学中用、中学新用、综合创新)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尤其是作为有社会良知的现代知识分子,更有必要学习和发扬黄宗羲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呼吁改革的理论勇气,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建设而大声疾呼,并且身体力行。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比较成功的改革,从来都是政治、经济配套进行的全方位改革。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如此,日本近代的明治维新也是如此。黄宗羲作为一个坚持改革的理论家,他所提出的改革方略也是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全方位配套进行的,并非只搞政治改革而忽略经济、社会、文教改革,也不是只搞经济改革而忽视政治体制。这就启示我们,中国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尽管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如果不能持续地、深入地开展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则经济改革的成果很有可能收效于一时而不能持久,甚至可能得而复失。
这或许就是黄宗羲思想的内在价值所给予我们的当代启示吧!
责任编辑: 天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