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yspace说blog网站的气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9 02:36:38
作者: superlover 出处: Blog [ 2006-03-02 07:47 ]
【导读】superlover也想做中国的myspace。那时还不知互联网深浅,这个“也”字,后来我才深有体会。
myspace我一直在琢磨,去年和keso惟一的一次见面也是围绕着myspace聊了很多。因此完了keso拍了张我的照片放在他的flickr上还附注说:superlover也想做中国的myspace。那时还不知互联网深浅,这个“也”字,后来我才深有体会。
废话不扯了,看到“麦田的读书生活”上的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不过关于mysapce发展中依托了什么样的社区气质和氛围?这点并没有展开谈。我这里也把我以为的写出来,和大家探讨探讨。
上周末,我和一唱片公司的老板聊到myspace(他在我的怂恿下也玩了一段时间myspace了)。因为他对国外的时髦音乐门儿清,我们统一的结论是:myspace在一开始还是一个比较前卫人群的社区,还是相对比较小众的。只不过随着用户越来越多,myspace的“酷”的气质逐渐被弱化了,变成了一个大众的社交网站。
我们知道,在美国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市场是各占50%的。美国的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cool的东西。所以myspace在一开始,无论是在club里通过酒瓶的碰撞推广也好,或者拉自己的朋友连带他们的fans也好。它吸引的用户都还是比较时髦的那个群体。这个人群常常在他们朋友圈的音乐欣赏方面扮演意见领袖或者推销员的角色。我们身边也经常有这样的人,比如你还在听谢廷锋的时候,他来跟说你听谢廷锋多幼稚啊,有一叫“果味VC”的挺好听的。你一听,可能觉得还有点意思,于是你对果味VC有印象了。如此等等。
相对小众的兴趣爱好,会增加一个社区的粘性。很简单的道理,两个都喜欢听“两只蝴蝶”的人是不会产生共鸣的,因为“两只蝴蝶”太通俗了。但厌恶“两只蝴蝶”的两个人大概就可以交流一下厌恶的心得,因为厌恶它的人相对小众一点,也更能反应自己的价值观。同理。两个都喜欢听果味VC的人大概也需要彼此交流一下。因为,一是喜欢的人不会很多,有价值认同感。二是本来身边可以交流的人也不多,因此有交流的需要。
在myspace上不是说除了交流音乐就不干别的事情。但因为音乐,这些用户有一种大致的喜好倾向。或者在需要的时候有共同的话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mysapce搞音乐起家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当然了,当myspace大到有几千万用户的时候,这种大致的喜好倾向也会变得模糊。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
国内的猫扑其实也有相应的社区气质,就是BT,或者说恶搞。一种在中国可以说缘自周星驰的亚文化。比如猫扑上有标题为“大街上妹妹被射,老爷爷在旁边看”的帖子,打开一看,就是一个消防水管爆了,喷到了一个过路的女子,镜头远处还有一个老头子而已。mop的用户也不会期望看到真正色情的东西。但他们会看作者BT的水平高不高,好不好玩。这样的气质其实也是一个基本的人群划分,我们父母一辈的人基本上就很难理解这样的东西有什么好玩的,你也不会在mop上预期遇到父母辈的人。同样的道理是mop也不会只有恶搞文化,BT常常伴随着软色情。
myspace和QQ不一样的地方是,myspace不是纯粹技术性的交流工具,myspace的社区气质才是他的核心价值。当然,当myspace大到现在几千万人的时候,maspace的社区气质越来越模糊了,核心价值也降低了(或者说转移了)。所以现在mysapce最重要要做的就是细分细分再细分。
我在myspace上一想找朋友的时候,myspace会马上把来自中国的用户推荐过来,最简单的道理就是myspace认为我们交流的成功性和持续性会更大些。和其他的交友网站相比,myspace不是在盲目地开发一个又一个的功能,而是有目的的。myspace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同城,还是后来按学校分类,还是别的什么新功能,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实现细分人群,让真正可以交流的人在一起。而且正如“麦田”的文章里提到的一样,这些功能是经过分析研究用户的需求后,在合适的时机一步步推出的。没有必要的功能则会造成用户的混乱,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