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乌托邦——60年代文化激情的飞扬与终结 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0:42:32
寻找乌托邦
  ——60年代文化激情的飞扬与终结
  
  那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年代,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
  那时的青年说:一切政治我只懂得反抗。
  
  历史含义上的「 60年代」始于50年代末,以新左派运动兴起为起点,止于70年代初各种社会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如1973年越战结束为标志。60年代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此起彼伏,席卷了西方世界:摇滚乐风靡世界、新左派运动、环保运动、反越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嬉皮士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等,直接改变和影响了当代世界。
  在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潜伏着种种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
  
  「黄金时代」的危机
  
  兴起于60年代的西方文化运动,与其说是反抗社会,还不如说是反叛他们自己。二战是人类的一场浩劫,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这次运动的高涨,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也有当时外部的一些原因,如「自由言论」、「公民参与民主」、反对越战、反对旧的教育制度等,这场运动本身带有十分鲜明的文化反叛意味。它的参与主体不是传统的革命力量——产业无产阶级,而是以往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年学生。这场风暴要改变的不是政府而是生活方式,不是旨在推翻一个政府或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革命,而是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和基本价值观的一场全面的文化批判。它的爆发,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物质的贫困,而在于精神的危机。
   二战后,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和一系列社会调整使西方资本主义起死回生,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如日中天,到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来到了从工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推进的转折点,风驰电掣般地向「富裕社会」和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迈进。这段时间被史学家称作为「黄金时代」(1945—1970年代中期)。
   然而,科学的进步、物质的丰盈并没有带来精神的满足,人性的自由受到威胁;对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所造成的生态失衡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原子时代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使全人类感受到世界末日近在咫尺。旧的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和官僚体制、教育体制压抑、束缚和禁锢着人们。在这历史变革的时刻,在新左派等思想家的启发和鼓动下,青年学生面对现代文明的危机,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现代社会。
  
   「生活在别处」
  
  60年代造成西方国家社会动荡的一系列反抗运动,本质上都是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当时社会主流文化进行的反叛。
  60年代文化运动是精神的反抗,文化的反抗。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发生时,巴黎大学索邦本部的大门口张贴的一张大字报这样写道:「当下这个革命不但质疑资本主义社会,还要质疑工业社会。消费社会注定得暴毙。将来再也没有任何社会异化。我们正在发明一个原创性盎然的全新的世界。想象力正在夺权。」这是一种生存的抗争和生命的呐喊,是对现代理性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反抗。
  类似的口号还有:「生活在别处」、「严禁被禁止!」、「我们什么都要,现在就要!」、「我们要生活得快乐,不要生活得痛苦!」、「永不工作!」、「我们正领导着一种奇异的生活,我们睡,我们吃,我们不触及钱,没有人要它,这就是我们创造的社会。」
  这些呐喊是对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理想主义精神的追寻,继承了人类古老的乌托邦理想。文化的革命,观念的调整和生活习俗的改变是60年代社会变革的主旋律。变革的方向是朝着更自由、更平等、更宽容的社会目标前进。
  虽然60年代文化运动很快就落下了帷幕,倏然消逝,但这以后,「一切都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了」。当年的美国学生运动的一位激进分子这样写道:「现在,60年代似乎远去了,一个生活时代远去了。……但我知道,这个时代仍与我们在一起——它不仅在我们的记忆中,也在我们的政治中。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认真又愚蠢,肤浅又破坏。我们在那个年代向这个世界投石头,它所激起的涟漪,现在仍在拍打着我们——无论是为了更好还是为了更坏。」
  
  小词典
  新左派运动
  新左派运动是1956年前后产生欧美的文化思潮,新左派不同于左派,他们反对苏联的对外侵略;也不同于右派,他们反对英国和法国对埃及、阿尔及利亚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