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油荒面前為何屢失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22:01:22
2005年08月17日 11:07
近日,伴隨著國際油價突破每桶67美元的歷史高位,中國市場上遭遇到了又一輪局部“油荒”的襲擊。
這次的重災區是以廣州、深圳為主的珠三角地區。據報道,目前廣東已有相當一些地區出現“油荒”。針對這種情況,廣東一部分加油站已經開始對車輛加油實行了限量供應的措施,很多加油站規定加油一次不得超過100元,甚至有的加油站要求一次加油不得超過50元。廣州市經貿委表態支援了這種做法,適度對車輛實行“少量多次”方式供油,可以避免囤積炒作,儘量緩解供需矛盾,保持市場平穩供應。
目前,市場關注“油荒”是否會向其他地區蔓延。市場擔心,如果國際油價近期繼續上行,在8月後期,如果供油出現缺口,長三角地區可能受到影響。江蘇、浙江等地已有部門表示,要完成供油任務很艱巨。
從公開媒體披露的資訊來看,可以認為,此次“油荒”已經對部分群眾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有關地方政府與兩大石油巨頭,事實上已經啟動了緊急應對機制,來應對局部的“油荒”。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油荒”在社會上引發的關注和議論,比去年出現“油荒”時要大得多。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經歷了兩年的調整後,我們仍會在“油荒”面前失措?
我們認為,有如下兩方面的問題值得認真反思與總結。
一是國內石油市場的定價機制問題。國內石油定價一直未真正與國際接軌。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參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的市場價格來調整。政府按照三地價格制定中準價,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再在中準價上下8%的範圍內浮動。由於國內定價滯後國際市場一個月,既不能及時反映出國際市場上的油價變化,體現市場的調節作用,又為國內在成品油市場上的操作提供了一個月的時滯。在這種機制下,一旦國際石油價格大幅攀升,便會立刻加劇原油價格與國內成品油價格倒挂,並進而加劇國內市場成品油短缺的情況。
石油定價機制的改革本應是個較為從容的政策改革,但今年的高油價使得政策調整變得急迫起來。據媒體報道,日前,發改委價格司在北京召開了石油和天然氣的定價機制改革方案的特別會議,討論石油和天然氣的定價機制改革方案。從披露消息看,目前基本確定的改革主基調是以平穩為主,在現有體制下進行微調。改革的步驟是逐步放開成品油定價權,從“滯後定價”逐步過渡到“實時定價”。目前得到較多肯定的一種方案是,縮短目前“一個月跟蹤法”的時間跨度,改為兩周跟蹤法或者更短。這實際上是逐步向市場調節方式靠攏的辦法。
二是國內石油市場打破壟斷的問題。此次“油荒”中,相當一部分輿論把矛頭直指中石油與中石化兩大巨頭,認為它們基於企業市場利益,沒有在成品油供應中盡到應有的責任。而中石油與中石化則表示冤枉,認為在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油價嚴重倒挂的情況下,已經在煉油環節承受了很大的虧損,是在付出企業利益來保證市場供應。據媒體報道,中石化在長三角的分公司大嘆苦經:“現在賣油,賣一噸虧一噸,因為我們承擔了國家要求保供的責任,而油價又是國家統一定價,所以如果從企業盈利的角度來說,我們巴不得馬上關門!”
如何看待這種矛盾?我們認為,這是在國內石油市場壟斷沒有完全打破之時,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這裡要做兩點澄清:一是幾大石油巨頭整體上仍然盈利,出現虧損的只是煉油環節;二是必須承認,國內石油巨頭依賴國家賦予它們的壟斷地位,長期以來獲利豐厚。它們既然享受了壟斷的利益,那麼就應該承擔起相應的壟斷責任。因此,即使目前成品油價格出現倒挂,煉油暫時出現虧損,它們也有義務來保證市場供應,這是壟斷國企應該承擔的“普遍服務”義務。
在“油荒”問題的背後,反映了中國在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障礙,也反映了中國深入參與全球化過程中必經的制度磨合。最終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本之路還在於打破壟斷,增加競爭,深化中國的市場化改革。
來源:SRC-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