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1:12:41


大藏经。
噶举传承
祖师著作
祖师法相
三昧耶戒
传承祖师传
上师的加持
大手印教言
大宝法王教言
噶举派。
宁玛派。
格鲁派。
萨迦派。
本波派。
藏传佛教
其他教派
噶举大师传
宁玛大师传
格鲁大师传
萨迦大师传
本波大师传
其他大师传
大宝法王故事
经典故事
密宗故事
修持故事
其它故事
佛学基础知识
因缘果报
五戒十善
四圣谛..
十二因缘
菩提心..
六度万行
基本论述。
佛学与健康
战胜癌症。
辟谷与健康
素食与健康
佛教名胜。。
佛学与美学。。
佛学与文学。。
文学作品。。。
佛学与建筑雕塑
佛学与音乐舞蹈
佛学与美术书法
佛学与体育
佛学伦理观
佛学与社会
佛学与人生
佛学与现实
今生改变命运
噶举修持
宁玛修持
格鲁修持
萨迦修持
本波修持
其他修持
禅宗智慧
密宗智慧
学习、思索
实修、明悟
工作、生活
休闲、娱乐
旅游、情感
社会、动物
自然、其他
热爱生命
爱与哀愁
感悟,,
人生百味
呐喊,,
拈花微笑
藏传佛教音乐
汉传佛教音乐
大德讲法
音乐集锦
佛菩萨,
上师本尊
空行护法
其它唐卡
网络动画
网络影视
藏传佛教大德开示
汉传佛教大德开示
访谈·法会
佛舍利专集
佛经下载,
电子书下载
工具下载,
音频下载,
影频下载,
动画下载,
网友向导
本站公告
宗教法规
2007-9-30 8:39:10
作者:祖师冈波巴大师
汉译:智学法师(宝吉祥译师)
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之二《法会大开示》第三辑 法会大开示
题目:实修的误区
说明:此网络版已经通过智学法师的审阅,本着对法的尊重和负责,请诸位网友及各网站转载时不要增删修改,并请注明出处。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在所有的修行(误区)之中,哪一样是较大的呢?
修行误区较大的一个,就是我们对于世间今生所表现出来的强烈贪恋。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今生暂时的利乐之中,收心转意才行——对于一个未曾从世间今生收转心意的行者而言,要知道,他是没法成为大修行人的呀!
对于真修实证者而言,他们往往又会存在三种“体验的误区”、四种“见解的错处”。
一、三种体验的误区:
所谓“三种体验的误区”,是指:
1、(通过如法的修习,我们自然就会生起)身心的喜乐;籍由身心喜乐(的滋味),本是会生出更加广大的修行体验的,但是,假如我们对此“喜乐的体验”贪恋不放,而执着地认为这种体验就是最好的,那么,这种对于喜乐的贪执,就是我们投生欲界的最直接的原因;倘若在这种贪执喜乐的心态下去世,那我们就会错误地走向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欲界的快乐之后,(由于往昔恶业力量的现前,而驱使)我们又会进一步再走向广无边际的“三恶道”——放心好了,这一定是毫不费力的事情呀!
2、(在喜乐的基础上,通过如法修习,那么,我们自然就会)远离昏沉,而在心境上呈现出“明朗的体验”来;但是,假如我们对此“明朗的体验”贪恋不放,而执着地认为这种体验就是最好的,那么,这种对于“明朗”的贪执,便是我们投生色界的最直接原因;倘若在这种贪执“明朗”的心态下去世,那我们就会错误地走向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色界的快乐之后,(由于往昔恶业力量的现前,而驱使)我们又会进一步再走向广无边际的“三恶道”——放心好了,这一定是毫不费力的事情呀!
3、(在明朗的基础上,通过如法修习,)假如心念未被业气驱使,那在心境上,就会呈现出“无念的体验”来;但是,假如我们对此“无念的体验”贪恋不放,而执着地认为这种体验就是最好的,那么,这种对于“无念”的贪执,便是我们投生无色界的最直接原因;倘若在这种贪执喜乐的心态下去世,那我们就会错误地走向无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无色界的快乐之后,(由于往昔恶业力量的现前,而驱使)我们又会进一步再走向广无边际的“三恶道”——放心好了,这一定是毫不费力的事情呀!
二、四种见解的错处
就算我们未曾误入这三种误区,在空性方面,我们也容易犯下四种“见解的错处”:
1、所谓“空性流于‘所知万物的本性’”,这是指某些人只是空口泛称:
“一切(主客二元对立的)‘能所二取’的事物,它们本来就是清静的、本来就是开解着的,它们从本初、本源、本始上本来就是佛陀的觉悟,本来就是浑然天成的,因而,‘修不会使它变好,不修,也不会使它变坏’。另外,也没有‘善与不善’(的差别),善,不会给他带来利益;不善,也不会给他带来损害——要知道,(善与不善之间)就像是把手伸入‘黑色的牛角’与伸入‘黑色的小袋’一样,二者并没有区别。”
这种夸夸其谈的“空性清谈者”,就是“空性流于所知万物的本性”了。
2、所谓“空性流于对治”,就是指:自戒律方面的根本教典《嘎黎嘎》以上,直至无上密部《密集金刚》以下,我们对于所有这些教典所作的听闻和思维,都必须成为对治烦恼的工具;或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下自修习“死亡无常”,上至修习“无生深意”,在这之间,不管是“守戒”、“积福”也好,还是“忏罪”、“实修”也罢,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修为,所做的这一切,也都必须成为对治烦恼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斩断烦恼的根本;假如斩断了烦恼的根本,那么,烦恼便像断根的松树一样,永远都会失去复活的机会了。
若非如此,当烦恼来临的时候,假如只是用心意分析、思择:“三毒、五毒等等,无论是哪一种烦恼生起,也都是‘空的本质’,因而,‘烦恼的本性’,其实是并不成立的”,假如我们只是这样用心分析,然后就束之高阁、不求实证的话,那要知道,假如只将烦恼修习为“自性并不成立”,借助于这种修法,虽然暂时看起来好像有些对治烦恼的作用,但是,不要说靠它将烦恼连根拔起了,就算是暂时把烦恼压伏下去、暂时使烦恼减弱下去,恐怕我们也难以做到。
这种“未能拔除烦恼根本,而仅以心意分析后就束之高阁、不求实证”的“空性”修法,就是叫做“空性流于对治”了。
3、所谓“空性流于印定”,这是指:无论我们做一些什么样的“白净善法”,对于所作的一切,为了消除自己的执实、执相的情结,我们经常会加修一些对治方法。不管是借助于“远离一多”等等分析推理,来进行考量、分析而确断为“自性不成立”也好;或是通过“观空咒”、“驱魔咒”作净,而将它们观修为“自性不成立”也好;或是用“不去缘对‘三轮’的清静胜慧”来掌控善行的始终,而将所修善法作为是“自性不成立”也罢——要记住:只要是最初先缘见“有实体、有形相”,而后再将它们印定为“自性不成立”者,印定为“空”者,这些便都属于“空性流于印定”的范筹了。
4、所谓“空性流于道”,这是指:总体而言,在真正如实证悟大印实相的时候,我们就会了悟到:“基”、“道”“果”本来便圆满于同一本源自性之中——要知道,这种证境不是主观臆测的“心意凭空造作”的产物,而是从深奥的内心证悟世界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的。基于这种原因,所以,《文殊真实名经》中,才有教敕云:
大觉无始亦无终,
最初大觉亦无因;
唯一智眼无垢染,
证本觉身即如来。
(这个偈颂如果翻译过来,意思是:)
(平常心的)“大觉”
既没有开始的时候
也没有结束的时候
那“最初的大觉”
也是“无因”的
(那种境界)
只是一种没有垢染的
“智慧之眼”罢了
证有这种“本觉身”的人
(就会像如来)那样(快乐地)来去了。
这个偈颂,说的也正是上述那个道理。假如我们未曾认识到这一点,却只把“修习空性”作为“道”来看待,而在心中想着“我要证得具备‘三身五智’、遍知一切、相好庄严的大觉佛果”——要知道,这就是“空性流于道”了呀!
总体来说,我们在实修方面,不要流于上述的“三种体验的误区”,以及“四种见解的错处”——要知道,这可是及其重要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