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强调“四性” 宏观调控关注长远目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21:47:27
经济政策强调“四性” 宏观调控关注长远目标
发布时间: 2010年11月04日 作者: 记者 牛娟娟
备受各方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日前全文公布。《建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们表示,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将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对于站在新时期、新的历史起点的我国经济来说尤为重要。
“十一五”宏观调控凸显三大特征
“十一五”期间,在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护航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社会发展目标基本达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五年来,虽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但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得当,宏观调控能力日益成熟,这将为‘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采访中,专家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宏观调控的三大特征,首先,宏观调控体现出“目标明确”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表示,“十一五”期间,宏观调控围绕构建稳定均衡宏观经济环境的总体目标多方着力,基于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完成了几个重要的“适时转变”,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效益的双重提升。“十一五”初期,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2007年,面对经济出现过热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态势,货币政策及时由“稳健”转为“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宏观调控又依据形势变化进行了适度调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时间分段来看,2007年前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经济的均衡发展,对发展过热、增长过快、波动较大的领域加强了管理和调控,这一期间,管理层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增强了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稳定作用,很好地发挥了宏观调控的针对性。”赵锡军认为,“2008年下半年开始,宏观经济政策注重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及时作出调整。由此可见,宏观调控每一阶段都做到了目标明确。”
其次,宏观调控更加注重逆周期管理,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近几年来,为有效监管占据我国金融体系大半壁江山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在最低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诸多方面对其风险防范措施提出了严格要求。针对市场关注的风险,管理层还对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展开有针对性的管理。同时,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金融监管框架,已引发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逆周期管理的思路在宏观调控中日益显现。
再次,就是在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时,我国宏观调控彰显出“及时性”,这对应对危机冲击、遏制我国经济下滑态势、保持经济稳健发展态势具有重大意义。2008年底,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证明了前期宏观政策的有效和及时。正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了前瞻性和预见性,才有效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赵锡军表示。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有重要现实意义
赵锡军认为,客观来看,“十二五”开局和“十一五”开局面临的经济发展态势是截然不同的。“十一五”开局时,我国经济正处于热度较高阶段,为稳定经济发展态势,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相应调整。而“十二五”开局之时,我国还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尚未完全消除阶段,国际主要经济体尚处于经济复苏乏力、就业前景不乐观、债务累累的环境中,我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压力也很大,因此,“十二五”开局这一两年,我们还将处于“消化”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和措施的后续影响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也就是题中之义。
赵锡军指出,从经济发展的目标来看,“十二五”期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目标与“十一五”相比,没有本质上改变,因此,保持前期各项政策的稳定也是必然的。“因此,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是基于当前应对危机后的局面和下一阶段发展目标这两方面而提出的。”
那么,“十二五”期间该如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表示,首先,正如危机来临时,根据经济发展态势决定刺激政策出台的力度和时间一样,目前也应该继续根据经济发展态势来决定前期经济政策是否退出或退出的时机,这是政策连续性体现的一部分。毕竟,经济渐渐进入常态发展后,需要适时调整政策。其次,要坚持“十一五”期间的重要经验和做法,如继续坚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坚持积极的逆周期管理模式和操作,坚持“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等。
力促宏观调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在力保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应对“十二五”期间强调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目标,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在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在我看来,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是从现实角度出发提出的要求。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很复杂,随时面临反复和变化,因此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反应、适时推出灵活的措施,无疑是保障经济稳健运行的必要举措。正如当前西方大多数国家还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但我国却不随波逐流,果断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态势采取了加息措施,旨在收缩流动性、缓解通胀压力,这就是宏观调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体现。”赵锡军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而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则关注更为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希望可以预见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一些长期、普遍问题,进而提出应对预案和措施。这就要求我们要客观分析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方式、方法和手段。
下一阶段,要促进宏观调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首先要科学准确判断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战略性机遇。“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有关专家说,“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规划‘十二五’这个大区间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方向时,我们要兼顾长短期目标,在积极稳定人们对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科学预见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态势将可以持续,并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能力有客观认识、对经济增长潜力有充分估计。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人口红利、通货膨胀等问题,全面分析各阶段性问题和挑战,在这一基础上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其次,要进一步研究一些重大课题。专家表示,《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那么对什么是战略机遇期,什么是机遇,可能的危机和挑战又在哪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如何进一步管理通胀预期,为货币政策操作预留空间;如何科学评估当前通货膨胀形势和物价上涨压力,应对这些压力宏观政策应作出哪些调整和应对,既能保证通胀压力不干扰经济良好发展态势,又不至于为反通胀付出太多不必要代价;如何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必将对“十二五”期间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具有重大参考意义。
专家还补充,在做好上述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预测工作,科学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积极制定好相关预案。来自兴业银行的分析人士表示:“比如说,我们目前就可以预见,未来5年将继续推进国际收支平衡,那么相应地就应该提前进行相关方面的安排,着手应对改革可能给对外贸易方面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