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的采写过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4:24:37
 

  “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这是7年前我们采写的《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中的一句话。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怀念的潮水在神州大地涌动,我们再次体会到这一朴素真理的深刻内涵,再次感受到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切情感。

  以大海为主线

  1997年2月19日, 邓小平逝世。遵照小平同志的遗愿,他的骨灰撒入大海。2月下旬,我和何平同志接到这次骨灰撒放报道的任务。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新华社是担负这次骨灰撒放文字报道的唯一新闻单位。我们既感到荣幸,又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

  如何通过骨灰撒放这一单纯的形式,写出邓小平光彩照人的一生,写出人民对他的深切情感,开始时是颇费思量的。

  在查阅资料中我们得知,早在1920年,邓小平16岁时就越洋过海,到欧洲大陆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此时,我们的思路豁然大开:从走上革命道路到骨灰撒入大海,邓小平和大海有不解之缘。于是,我们想到,邓小平喜欢游泳,他曾说:我喜欢在大海中搏击,不爱在室内游泳;我们想到,邓小平的三落三起就像大海的潮涨潮落,虽历经风险,但百折不挠;我们想到,1979年大年初一邓小平越洋过海访问美国,同年4月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将封闭的国门打开……

  邓小平的一生和时代紧紧相联,和大海紧紧相联。我们的思路明确了:以大海为主线,以撒骨灰为切入点,写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突出他对改革的贡献,对开放的贡献,对“一国两制”的贡献,体现邓小平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的主题。

  折射历史,反映功绩

  撒骨灰的形式很单一,时间也不长,仅15分钟。但它所包含的,却是大海般的内容,大海般的情怀。

  我和何平同志虽然参加过邓颖超、王震骨灰撒放的报道,但我们感觉邓小平骨灰撒放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

  邓颖超的骨灰撒入天津海河。海河曾是邓颖超工作过的地方。王震的骨灰撒向新疆天山。天山是王震战斗过的地方。

  邓小平的骨灰则是撒向大海。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也是他生命的归宿。他有着大海一样的性格,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业绩。以大海为主线写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

  确定思路,通讯的框架就容易设计了。“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骨灰撒放开始和结束时,我们重复用了这句话,以渲染气氛,并起到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的效果。

  写到骨灰撒放过程。我们设计了一组排比句。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这组反复咏叹的句式,是我们对邓小平同志情感的真实流露,它在通讯的主体部分出现了三次。这三次既是骨灰撒放现场的形象描写,又是三个聚焦点:以撒骨灰的现场,折射历史,反映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写出人民的感情

  因为时间紧、要求高,为了保证发稿时效,我和何平同志在骨灰撒放前就作了较充分的准备,搭好了通讯框架。骨灰撒放当天,根据现场情况又作了修改、补充。

  骨灰撒放的专机有两架,一架由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亲属乘坐,一架由工作人员乘坐。为便于撒放,后来又换了一架专门的小型运输机。何平同志作为唯一的文字记者登上了这架飞机,他记下了那撼人心魄的一幕,在1800米的高空,“81岁的卓琳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邓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邓小平同志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撒入大海。”邓榕哽咽道:“爸爸,您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

  通讯播发后,各大媒体在显著版面刊载或播出。1997年4月8日,北京音乐厅还以《在大海中永生》为题,举行了悼念小平同志的音乐朗诵会,著名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含泪朗诵了《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和观众一起欣赏了音乐会,并对这篇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写出了亿万人民对小平的感情。

  通讯采写成功,有多方面原因,包括长期积累、深入研究、有关方面支持等。但最根本的还是小平同志的伟绩、风范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们越是走近邓小平,就越是理解邓小平、钦佩邓小平。我们也越是感到,把这篇通讯写好,才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来源: 《中国记者》  作者: 刘思扬  编辑: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