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需要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3:32:30

行善,需要智慧,它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心存感激的人,才可以帮助,因为心存感激的人,一定会珍惜并用好每一分钱,亦一定懂得反哺、回报社会。一位菲律宾华侨,在海外跋涉半生、衣锦还乡后,萌生了济世助人的念头。他让家乡的校长们提供了十来个学生名单,他从中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很快,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他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在书的第一页,老人亲笔写上了一段话: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信箱。等啊,等啊,老人终于等到了新年的一张贺卡:“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老人兴奋地说:“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了。”

行善,需要智慧,它要求我们须设身处地为受助人提供保护自尊的空间,做到助人而不欲为人知。在中国科技大学,一个学生要是在校内食堂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餐消费不足2.5元,这个学生就会引起校方注意。校方在主动核实情况后,无须学生申请,就会有每月160元或者100元的补助,自动进入这位学生的“校园一卡通”账户。这种“隐性资助”,自是让学生既不失尊严,又得到实惠。

让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该是行善者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须臾不可忽视。其实,这也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在山西榆次车辋村北常后街东端北侧,是有中国民居“第一祠堂”之称的常家“北祠堂”中,有一个相当讲究的戏楼。这个戏楼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历时三年才完工,耗银三万两。向来勤俭的常家,为何要在这时建一个戏楼呢?原来,光绪三年,山西遭旱灾,颗粒无收。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晋商的商业,常家首当其冲。这时的常家已是有近800口人的大家庭,但常家不仅捐出赈灾银三万两,而且还拿出三万两银子盖这座戏楼。其实,常家盖楼是作为救济乡里穷人的一种方法。同乡的许多人平常还是过着小康的日子的,因而在这样的灾年,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常家深知这一点,于是,就想出了盖戏楼的方法。常家规定,只要能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戏台也修了三年,而且这个戏楼是没有成本收益核算的。不是嗟来之食,没有施舍的痕迹,却有意并有效地助人渡过难关,从中不是闪耀着行善者的智慧之光么?

行善者的真正智慧更表现在其目光上,就是算大账、算总账、算长远账、算社会效率账,只要对受助人有利、对社会有益,皆乐意捐助,且乐此不疲。胡适曾慷慨无私地资助过许多青年学子,他说:“这是获利最多的一种投资。你想,以有限的一点点钱,帮个小忙,这个青年一旦学有所成,其贡献无法估量,它不是最划得来的投资?”其言其行,无不充满一个行善者应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