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潮汕,看庵寺(潮州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3:54:42

游 潮 汕 看 庵 寺(潮州市)

凤  鸣  编

概   述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佛教传人潮汕,给潮汕的社会和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从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以更快使潮人佛化心理,但也不同的角度(如俗语、祭祀、民间艺术、礼仪、建筑)反映潮人的不同心态。

潮汕著名的潮州开元寺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敕建,由此可见,潮汕的佛教于唐开元之前就已有之。佛教传入潮汕,给潮汕的社会和文化带来如此深刻的影响,以致成为潮汕文化中不可缺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在今天潮汕人生活中,人们看到潮汕各地大力兴修寺庙,也许会感到无比惊奇。

据初步统计,潮汕各地已有登记的庵寺约300座、居士林5座、道场2座、精舍77座、佛堂28座、佛学院1所,总计约400余座,常住僧人尼约几人,信徒数万人。其分布之密集,在潮汕大地形成了浓厚的崇佛氛围!再从建筑、艺术、风俗、纪念等方面看,潮汕文化无不渗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

潮汕佛教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历代高僧硕德的弘扬和推动,建树裴然也在情理之中。唐大颠与韩愈儒佛交辉而传为千秋佳话;宋•余靖《开元寺记》称“潮于岭海为富州,开元于浮屠为冠寺;畅师于僧官为极选”,如是承先启后,灯传无尽,发扬佛教爱国爱教,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加强佛教文化交流。历史沧桑,潮汕庵寺在“文革”浩劫中遭受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国家落实了宗教政策后,潮汕昔日十方丛林繁荣景象再现,不断成为潮汕文化向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顺应了民心,对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形势,对繁荣经济、发展旅游事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开拓发掘佛教中积极的文化因素,给人类以纯真的道德精神营养,为创建和谐潮汕,振兴中华民族,促进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向前发展具有积极地作用。

游潮汕,看庵寺,在观赏名胜古迹的同时,可以领略中国佛教历史的深刻内涵,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到潮汕,游古城,看庵寺,感受佛教文化在潮汕大地的深厚底蕴,无疑是一种文化的享受。

下面是本人根据潮汕各地有关资料记载,整理出此编共250座庵寺,供大家共赏。如有未入编的庵寺,敬请有识之士编补之。

 

           游 潮 汕,看 庵 寺(一)

潮州市.城区

 

潮州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在古城区,随便一座旧建筑物都有数百年的记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名胜古迹就有700多处。据《潮州市志(1992年版)》记载,自唐代始建开元寺以来,潮州境内先后兴建的庵寺,有文字记载的就有172座,其中城区95座,乡镇77座。包括后来新建或修复的共184。其中仅在潮州市区的比较出名的庵寺就有26座。历代可查庵寺如下:

潮州市历代寺庵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创建年代                   备注
一   潮州开元镇国禅寺 在开元路           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 
二   佚名庵           开元路晏清里三号   公元1924年                   (尼)
三   弥陀庵           城东街西巷         清顺治1643—1661年
四   园通寺           城东街照壁巷       元至元1264—1294年       今为东府庵
五   宁波寺           湘子桥东韩师学校前 宋960—1279年              ( 已废)
六   西来庵           湘子桥东韩师学校内 创建未详        (尼、解放后迁他处)
七   弥陀寺           韩山左麓           明嘉靖间1521—1566年       (已废)
八   大士庵           韩山韩祠左         清乾隆1756—1762年         (已废)
九   慈福庵           上东城脚22号      创建未详                      (尼)
十   长寿庵           太平路砖亭巷       创建未详                (尼、已废)
十一 来龙庵           王厝堀池墘24号    创建于明中叶                  (尼)
十二 拱辰庵           下东城脚60号      创始未详                (尼、已废)
十三 宝华庵           下东城脚61号      创始未详                      (尼)
十四 宝寿庵           下东平路333号     创始未详                      (尼)
十五 延福庵           下东城脚66号      清康熙31年         (现易名延福堂)
十六 丹霞庵           下东城脚高华里     创始未详                (即三妃宫)
十七 古曰庵           下东平路高华里5号   创始未详                 
十八 福寿庵           太平路家伙巷25号    创始未详                     (尼)
十九 大德庵           太平路辜处巷尾       创始未详                      (尼)
二十 宝华庵           太平路辜处巷尾波萝房 创始未详               (尼、已废)
二十一 保顺庵(堂)   环城南路草埔林巷     清道光1846年                (尼)
二十二 六通庵         太平路庵巷31号      清康熙1661—1722年          (尼)
二十三 万禄庵         太平路七枞松巷       创始未详                      (尼)
二十四 镇洪寺         沙洲岛凤凰台后       创始未详
二十五 古观音堂       南春路振德街         创始未详

二十六 新庵           南春路六房祠许厝围   创始未详                     (尼)
二十七 宝积寺         南春路南春中学内     元1286年月日      (又名古静乐寺)
二十八 万化庵         南春路尾春城楼外     清雍正1734年        (又名梅花庵)
二十九 南山寺         南春路尾春城楼外     宋1131—1162年      (又名广法寺)
三十   海云庵         南春路尾春城楼外     清康熙1696年                (尼)
三十一 圣者庵         原址为韩文公祠       元1366年        (原僧寺后改尼庵)
三十二 观音净土堂     城南二十里处         宋1133年                  (久废)
三十三 庆喜庵         西平路           清顺治1655年 (1964年庵址辟为开元路)
三十四 叩齿庵         西平路道后巷         唐819年             (古名大隐庵)
三十五 施茶庵         西马路杏花巷         创始未详                (尼,已废)
三十六 文殊庵         西门水关脚二号       创始未详           (尼,解放后废)
三十七 西方庵         西马路西门城顶       创始未详           (解放后拆城废)
三十八 宝林庵         西门外布梳街中兴巷   清康熙1679年          (民国间废)
三十九 法慧僧舍       西门外齐公围五号     创始未详         (尼,又名众德堂)
四十   觉堂           西门外布梳街廖厝围   1932年             (又名楼云精舍)
四十一 德来庵         西门外文祠           创始未详           (废,后为小学)
四十二 华严庵         西门外               清初                   
四十三 慈云庵         西门钱新桥路         创始未详,清道光重建       (已废)
四十四 施茶庵         新桥路北旁           创始未详                   (已废)
四十五 延寿庵         西门外三利溪边       明1612年              (民国时废)
四十六 福溥庵         西门外三利溪边       清康熙1674年          (解放后废)
四十七 法藏庵         西门外三利溪边       元1341—1368年        (解放后废)
四十八 大藻庵         西门外永护路         创始未详   (解放后庵为丝衣厂使用)
四十九 起云庵         西门外陈桥      明1572—1619  (解放后庵为华侨中学使用)
五十   敬善寺        西门后铺仔绣花巷口  创始未详,清乾隆重新 (尼,1958年废)
五十一 广莲庵        旧西门街石狮巷仔      创始未详           (尼,解放后废)
五十二 禄寿庵        旧西门街尾            创始未详,民国初拆城废  
五十三 紫竹庵        西湖山麓南岩下        明1572—1619年          (民国废)
五十四 崇孝禅        西湖山麓紫竹门外      创始未详                   (已废)
五十五 南岩          西湖山南岩            明1594年              (亦称西岩)
五十六 止水庵      西湖雁塔               宋1241—1252年             (已废)
五十七 寿安寺      西湖山麓宋州学旧址     创始未详,明1590年重建 
五十八 白石庵      西湖山顶      创始未详,清1662--1722即有记载      (久废)
五十九 宝质寺      西湖水仙门游泳池边  创始未详,光绪海阳县志即有记载 (后废)
六十   竹林寺      西湖山后上埔仔村      清康熙1684年    (解放后为部队使用)
六十一 景韩寺      太平路柳衙巷  创始未详,清1677年重建(今为第一街道办事处)
六十二 古大士庵    义安路府仓内            明僧洪范创建    
六十三 望云庵      城内西北隅司巷          明尚书创建           (又名大士庵)
六十四 息念精舍    中山路薛厝巷29号       民国间创建                   (尼)
六十五 长寿庵      中山路53号             明1627--1644年              (尼)
六十六 福莲庵      中山路卓府之西          创始未详,民国为福莲善社   (已废)
六十七 海观寺      北马路青亭巷口       明1627--1644年  ( 解放后为北门市场)
六十八 慧清庵      北门方巾巷13号         清康熙1667年                (尼)
六十九 福慧庵      北门三目井巷            清康熙1664年      (63年房管局拆建)
七十   安禅庵      北门宋厝巷16号         清康熙1662--1722年          (尼)
七十一 万寿庵      金山脚七星桥15号       明末清初
七十二 苏悉地园    北门涸池巷              民国1936年            (密宗道场)
七十三 观音堂      金山脚官诰巷14号       明1572--1619年    (又名菩提精舍)
七十四 金山庵      金山坡                  明1426--1435年      
七十五 长寿庵      金山东麓                创始未详,顺治重建 (现为北阁佛灯)
七十六 塔院        金山东麓长寿庵前        创始未详                   (已废)
七十七 祖师庵      环城北路金山脚          创始未详         (现为彩瓷厂仓库)
七十八 光孝寺      北关外             元1264--1294年 (尼,解放后修北堤拆废)
七十九 万德庵      北门外头池顶2号  建于500年前,1882年重修(尼,原为斋堂)
八十   君山庵      北城外                  创始未详,宋之潮州城即载    (久废)
八十一 明镜寺      北门外埔头尾            清康熙1672年                 
八十二 鹤林庵      北堤上                  创始未详         (解放后修堤拆废)
八十三 保林庵      北堤脚新巷边           创始未详      (尼,解放后修堤拆废)
八十四 楞善庵      北门外埔头尾           清康熙1672年     (尼,俗称火烧庵)
八十五 隆庆寺      潮之北城               1127--1130年前已有  
八十六 观音堂      城北之竹竿山麓         创始未详                (光绪已废)
八十七 净宗念佛堂  附设于府仓内           1939年   (1981年迁至西新西311号)
八十八 开元寺南关外普同塔
八十九 开元寺葫芦山普同塔
九十   慈懿大师塔   湖山荫东北            北宋1084年
九十一 石麟庵       磷溪镇溪口大桥头      清康熙1720年              (久废)
九十二 永福寺      官塘岗湖               创始未详               (解放后废)
九十三 婆者庵      官塘婆者岭             创始未详         (解放后拆为公路)
九十四 圆堂寺      官塘婆者岭山脚         创始未详                   (已废)
九十五 佚名庵      官塘城甲               创始未详,1920年避扰迁庵   (已废)
九十六 东林寺      秋溪都                 元时建              (解放后为学校)
九十七 福林庵      铁铺石板               清嘉庆1799年         ( 现为 学校)
九十八 法光寺      云步乡                 元1297--1307年             (已废)
九十九 少林寺      云步田头               宋960---1279年      
一00  悟心寺       凤塘鹤陇              清嘉庆1799年       (现为村民使用)
一0一 许仙庵      凤塘鹤陇              创始未详             (现为村民使用)
一0二 新庵        凤塘玉窖              创始未详                 (尼,已废)
一0三 石堂庵      凤塘玉窖              创始未详,1927年重建          (尼)
一0四 慈慧堂      凤塘乡                创始未详,雍正已载           (已废)
一0五 九座庵      浮洋福洞村            清1862年                    (已废)
一0六 凤春庵      凤塘万里桥            明万历1575年              近年重建)
一0七 仙岩寺      浮洋青麻山            清嘉庆1813年            (近年重建)
一0八 大庵        浮洋庵后              创始未详                 (现为民居)
一0九 地藏院      龙湖                  宋绍兴1132年                (已废)
一一0 宋寺         金石塔下             宋1116年至北宋               (久废)
一一一 兜率庵      上莆都仙圃乡          创始未详                     (已废)
一一二 狮岩寺      上莆都桑浦太平径      创始未详                     (已废)
一一三 甘露寺      彩塘桑浦山            创始未详,明万历1620年重修
一一四 善福寺      彩塘镇南              创始未详,光绪载             (已废)
一一五 龙川寺     庵埠郭陇曾厝尾         清乾隆1743年                (已废)
一一六 龙聚庵     庵埠镇郊葫芦市边       创始未详                     (已废)
一一七 慧林庵     庵埠镇庄陇山东北边     创始未详                 (1946年废)
一一八 准提庵     庵埠外文里三万仓       创始未详                 (解放后废)
一一九 聚宝庵     庵埠复兴路             创始未详,               (民国时废)
一二0 广严庵     庵埠复兴路             创始未详                 1984年重修)
一二一 灵和寺     龙溪都庵埠竹排街       宋时建                 (1988年重建)
一二二 福围庵    庵埠复兴路新市桥头      清嘉庆1803年      (尼,1986年重建)
一二三 护龙庵    庵埠镇外文里新埠头      明嘉靖年间     
一二四 竹林庵    庵埠镇侨林村成顺巷       创始未详            (尼,解放后废)
一二五 宝林庵    庵埠镇侨林村成顺巷       创始未详            (尼,1939年废)
一二六 鹤林庵      庵埠镇侨林村成顺巷    创建未详             (尼,1939年废)
一二七 施茶庵      庵埠镇官路堤顶        建于明代                 (解放后废)
一二八 水月庵      磷溪镇               清乾隆1735--1795年     (1983年恢复)
一二九 三山宝庆寺  古巷镇               宋绍兴1157年             (1959年废)
一三0 兰若庵      登塘白水岩           创建未详,明代已载 
一三一 最上岩      意溪镇桂沆           明代1368--1644年         (又名石庵)
一三二 东山庵      意溪镇桂沆           创始未详,清康熙已载          (已废)
一三三 白塔寺      意溪镇东郊白塔岭     创始未详        (已废,近有乡人祀奉)
一三四 尺隐庵      意溪镇九郎山麓       清康熙1684年                 (已废)
一三五 古竺庵      意溪镇东郊           清康熙1677年间     
一三六 莲涌寺      意溪镇东郊           清康熙1680年                (已废)
一三七 保寿庵      意溪镇橡埔堤上   创始未详,庵左为关帝庙 (尼,1986年重修)
一三八 开山寺      意溪镇松林峰山麓     创始未详
一三九 觉园庵      意溪镇头塘村         清康熙1662--1722年      (尼,已废)
一四0 孝禅寺      意溪镇头塘村          清顺治1661年   
一四一 古林庵      意溪镇头塘村         明崇贞1637年 (尼,已废,普同塔尚好)
一四二 别峰寺     意溪镇橡埔村别峰山    明1368--1644年         (原名天湖寺)
一四三 白莲庵     赤凤镇白莲山          创始未详                      (已废)
一四四 松溪堂      凤横砂              宋绍兴1157年                  (已废)
一四五 开元寺师祖墓 意溪镇砾山村  
一四六 孝禅庵普同塔 意溪镇头塘村         创始人未详       
一四七 古林庵普同塔 意溪镇头塘村         明崇贞1627--1644年
一四八 别峰寺住持子孙塔 意溪镇头塘村
一四九 别峰寺普同塔    意溪镇橡埔村      公元1982年  
一五0 开元寺师祖普同塔 文祠镇月宫村  
一五一 叩齿庵普同塔     枫溪镇头塘村     佛历2977年 
一五二 云涌寺        官塘婆者岭          创始人未详,光绪已载         (已废)
一五三 元信庵        浮洋镇乌洋山麓      清雍正6年                   (已废)
一五四 佚名庵        浮洋镇青麻山        创始未详           (尼,俗称蔡厝庵)
一五五 宝庆寺     庵埠镇桑埔山西山麓  创始未详,光绪已载(已废,也称白云岩庵)
一五六 宝云岩        桑埔山西山麓       明嘉靖1542年     (俗称宝云庵,已废)
一五七 母仔庵        市区西马路母仔庵巷内  创始人未详                 (已废)
一五八 白云寺        赤凤镇压葵山村        清康熙1694年
一五九 太平寺        凤凰山中               清顺治1656年      
一六0  大庵         凤凰镇凤凰西村         创始人未详                (已废)
一六一 吉祥寺       江东镇急水渡口        清光绪1875--1909年         (已废)
一六二 婆者庵       意溪镇橡埔村          创始未详            (文化大革命废)
一六三 凤栖庵       溪镇橡埔村别峰山      创始未详,清已载            (已废)
一六四 月宫庵       文祠镇月宫村          创始未详                (尼,已废)
一六五 建登庵       枫溪镇大宫前          创始未详                    (已废)
一六六 白衣庵       西平路陈厝围巷口对面  创始未详          (已废,现为民居)
一六七 天福庵       南春路振德街小学内    创始未详                    (已废)
一六八 白云庵       磷溪镇溪口乡          创始未详                (1939年后废)
一六九 观音阁      市区北马路直街        创始未详               (清嘉靖拆废)

一七0 万寿庵      西湖山                创始未详  
一七二 雷音寺      市区南春路尾         创始未详
一七三 海幢庵      南门外安南庙边       创始未详                  (民国时废)
一七四 圆通阁      东城门上             宋元间建
一七五 华严阁      东城门上             元1344年间  
一七六 宝云庵      庵埠镇水吼桥         创始          (由城丰书院改庵,后废)
一七七 乐净庵      庵埠镇福围庵左侧     创始未详             (尼,1928年废)
一七八 施茶庵      庵埠镇乐净庵左侧     创始未详              (尼,民国后废)
一七九 广福庵      庵埠镇复兴路         创始未详                (尼,清末废)
一八0 新广福庵    庵埠镇广福庵右        创始未详                (尼,清末废)
一八一 湖山寺     庵埠镇梅林湖西北岸     创始未详             (已废,存残基)
一八二 九槽庵     庵埠镇梅溪宫头园东面   建于明代之前             (1951年废)
一八三 净宗念佛社  庵埠镇复兴路          1939年            (1958年停止活动)
一八四 浮洋佛教会  浮洋旧埠方厝埕        1934年            (1953年停止活动)

 

潮州市区现存的主要庵寺

开 元 镇 国 禅 寺

开元镇国禅寺位于潮州市区开元路,自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敕建,相传先名荔峰寺,是潮汕规模与影响最大的古刹,昔为城内八景之一“古刹梵唱”,并与潮阳灵山寺、揭阳双峰寺合称“潮州三大丛林”。“文革”后,在李嘉城、庄静庵、释定因、谢慧如等海内外檀越捐资下,全面重修。199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9日与灵山寺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及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两次重修记中,皆有“荔峰门”之名。又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潮州知府周硕勋题大殿楹联有“荔峤”之句,信知“荔峰”之名,确有来历。今全省之“开元寺”,皆已淹没无遗,惟潮之“开元”,历千余年而硕果仅存,于今弥见可贵。元称:“开元万寿禅寺”,见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大殿内大石香炉刻文。又称“开元禅寺”,见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寺铜云版铸文。明称“开元镇国禅寺”,见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大鉎磬铸文。又称“镇国开元禅元”,见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刘兴学《开元寺重修碑记》。明末加额“万寿宫”,“文革”间被毁。清代迄今,“开元寺”与“开元镇国禅寺”两名随用。

相传本寺地广百亩,据明嘉靖《潮州府志.卷八.杂志.寺观》载“开元寺地基二百二十二丈六尺。现存仅约20余亩。坐东北向西南,今总建筑面积逾1.3万平方米。

建置现状分中、东、西三路叙述之。

(一)中路:照墙、寺门、天王殿、丹墀、月台、东西两郎、大雄宝殿、藏经楼;

(二)东路:诸天阁、钟楼、地藏阁、客堂、实兰若、慧业堂、云水堂、不俗精舍、香积厨、伽蓝殿;

(三)西路:方丈、观音阁、祖堂、十方堂、六祖堂、初祖堂、崇行堂、五观堂、药王殿、岭东佛学院教学楼、玉佛楼、大悲殿、塔、明代塔墓、清代塔墓、南门外普同塔、萌芦山普同塔。寺居城之中心,古名甘露坊,清代名仁贤坊,面正南前为开元路(古名开元街),后为西马路(古名开元名巷),左为太平路(古名大街),右为义安路(古名新街头),远眺凤台而回顾金山,笔岭东峙而湖山西秀,岂仅利便于交通,抑亦擅美乎形胜。

开元寺位于市区中心,前身为荔峰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开元寺,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据史料记载,开元寺始建时占地百亩,历代沧桑,隆替不常;迄今尚存四十余亩。经宋、元、明、清及今,先後十次大规模修建,其建筑格局大致分为三部:中轴为照墙、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东侧为客堂、地藏阁、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侧为方丈室、观音阁、慧业堂、僧舍、诸天阁、形成宠大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其主要殿阁均为木石材料,凭木榫紧密衔接,用龙头斗拱迭起支撑,层层向上散开,最多达十一层,承受殿顶的巨大压力,殿顶为四重檐、双滴水,有鸱尾和双龙夺宝装饰,琉瓦彩甍丹墙,蔚为壮观。经历一千二百馀年地震、海潮、台风、雷电、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历代战乱、人为摧残而又不断修建,至今仍保持着唐宋宫殿式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据当代古建筑专家考证:日本著名东大寺佛殿的宋代建筑模式,与现在开元寺天王殿一模一样,证实了天王殿为宋代建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经常有国内外的建筑学院组织师生至此观摩学习,被誉为“古代建筑艺术明珠”。

据记载本寺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文物,经文革十年劫难,大量被毁,而所存仍然甚富:天王殿、大雄宝殿前四座石经幢,分别为5米8层、7米25层,由石雕构件迭砌而成,乃开元寺始建时所造,已历一千二百馀年,虽石表严重剥蚀、图象斑驳,但其线条明快、手法凝炼的雕刻如力士、覆莲、双龙夺宝等图案以及《准提咒》、《尊胜咒》及梵文尚隐约可见。

大雄宝殿前栏楯和殿前月台围栏78块,分别雕刻“释迦牟尼出家”、“白马窬城”、“青山断发”等佛教故事;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触目皆是。栏正中“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的石刻大栏板,每字如斗大,也是唐代佛教艺术文物。

大殿内一座造型典雅精巧的红铜香炉,炉沿镌刻汉文“开元寺禅堂香炉一座永远供奉三韩弟子任国祚”。(三韩是新罗、百济、高句麓,即今之韩国与朝鲜),据传为唐代来此参学的韩国僧人所赠,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莅寺时,曾驻足观赏良久。

殿内东侧悬挂着重三千馀斤、高1.7米,口沿105公分的大铜钟,是宋代政和四年三月(1114年)潮州金刚经社铸造供奉开元寺的,钟面平滑,工艺精良,无砂眼铸痕,历数百年天天撞击,至今仍音声悠扬,完好如新。

文物室中陈列着元代泰定二年(1325年)似陨石雕就的大香炉,六层圆形,高1.4米,重950斤,底层以八个兽头作炉脚,第二层呈八棱形,分别雕刻八幅梅花鹿动物浮雕,三层、五层分别雕覆莲瓣,巧妙衔接呈球状的第四层金束腰,第六屠为炉体最上层,呈正圆形口沿,宣径达84公分,口沿边高18公分。上刻飞天图纹浮雕,炉口阴刻铭文:“大元泰定二年,岁次乙丑二月八日奉政大夫连州知州兼农事徐震谨舍石香炉一座入於潮州路开元万寿禅寺永充供养”。整座香炉设计独特,线条流畅,素有“天上的材料,人间的工艺”之称。

大雄宝殿东侧通廊斋堂前,悬挂着铸於元代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的铜质大云版。上有铭文,工艺精美,经六百馀年风雨侵蚀,天天敲击,仍完好如初。

寺内还有一座金漆木雕千佛塔为潮州明代的木雕精口,塔高六尺,呈六角形,计有七层,各层图案变化多端,金瓦翘檐,各悬风铃,门户相望,栏循交错,各层圆拱门之内,均刻佛像,门前则分别雕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像,塔顶坚五层玲珑剔透小塔。整座千佛塔,结构复杂,精雕细刻,有很高的工艺和文物价值,是古代广东境内四座千佛塔之一。此外,尚有长九尺,高五尺,多层相迭,雕刻奇花瑞兽的金漆木雕大香案,上刻“万历七年岁次已卯季冬朔旦东莆陈妙月喜舍”。

藏经楼中,珍藏着清代乾隆年间《龙藏》一部,系当时年居八十高龄的开元寺方丈静会法师餐风饮露,步霜踏雪,历尽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晋京所请,共7240卷,分装在724函中,当年只印100部,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已屈指可数。1987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出版署批准重印“龙藏”,因乾隆下诏撤毁部分经版和经书,致全书残缺不全,为补齐全书,文物出版社派员走访全国十多个省区寻找底本,以补缺损,最後在这里找到被乾隆毁版的四函经书,得以补版,足见其珍贵之极。

寺中还有智诚法师抗日战争期间闭关三年刺舌血书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八十馀万字,字字端楷,一丝不苟。时人赞曰:“三年般若心参透,一部华严血写成。”

寺内墙壁各处,镶嵌着众多官府文告和历代开元寺重修碑记石刻。1961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大寺。

潮州开元填国禅寺,向为十方丛林,住持由僧众推举;清代乾隆元年(1735年)礼请密因和尚任住持之後,改以曹洞法裔相承为住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恢复十方选贤制,近数十年来,住持分别由临济、曹洞、黄檗法裔出任。1950年纯信和尚被公推为住持,他曾发心代众生受苦而焚去二指。在极左路线重压下,为了保全开元寺,他上书中国佛教协会反映情况,使肉菜市场从寺中迁出,又带领僧众种田、辨酱油厂和柴炭门市部以自养;整修殿宇、重塑天王像,在任十六年,诸多建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逐返乡而逝。

改革开放後,住持慧原法师发大菩提心,多方奔走筹划经营,在海内外善信资助下,六载重修,使梵宇重光。1991年定然法师住持开元寺,订规立约,整肃道风。泰国华侨领袖、大慈善家谢慧如先生资肋七百馀万元在风光绮丽的韩江大桥东侧山麓兴建泰国式佛殿一座,每年均有数以十万计的侨胞、国内外高僧大德至此观光。1992年,定然法师在原来僧伽培训班基础上,恢复岭东佛学院(1933年太虚法师创办,1935年因经济困难停辨),礼聘德才兼备的法师任教,现已毕业三届学僧。1996年耗资五百馀万元,在开元寺西侧兴建占地二千馀平方米的园林式教学楼,后又增建大悲殿。其格调与开元寺主体古建筑相协调。

2001年06月25日,潮州开元寺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居 士 林

居士林,在市区环城南路草埔林30号。1993年2月由方应钊居士发起动员潮州市区内各个居士念佛团体合并加以扩大创立的。初借宝寿庵为活动地点,1995年经区宗教局、佛教协会批准,在原保顺庵西侧兴建三层楼居士林道场,分前后二进,前为门厅、值班室、办公室、会议室,后进为大厅。首层为维摩堂(讲堂)和经书流通处,中层为寿光宝殿,上层为大雄宝殿,前埕设施医赠药义诊所医疗室。1999年9月方应钊居士年老辞职,改选方锦成居士为林长,在毗连处主持兴建斋堂、念佛堂、功德堂。现有林友1300多人。

 

 

3.觉 园 精 舍

觉园精舍,在潮州市区布梳街廖厝巷1号,原为住持释若化俗家祖业,1932出家披剃,创建为佛堂,文化革命期间被街道工厂占用,1986年宗教房产政策落实时,大部份得以归还。1988年释若化进行大修,改建为二层楼宫殿式佛堂。1996年释若化示寂,由其剃度弟子释信愿继承管理和使用。

 

益 寿 互 助 会

 益寿互助会,在市区家伙巷25号,是开元寺退居慧原法师倡议,於1994年11月,借来龙庵之地成立的,名为益寿组,组长释传然,为老年居士团体。1998年移至布梳街水溜口三号。1999年10月,经湘桥区宗教局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易名为益寿互助会,主任释传然;2000年迁至落实宗教房产政策收回的福寿庵旧址1191.00平方米之地,为活动场所,现正在筹资兴建。有会员1360多人。

 

泰 佛 殿

潮州开元寺泰佛殿,位于韩江大桥东侧,慧如公园对面,是旅泰侨领、大慈善家谢慧如(1913—1996)捐巨资敬建,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由潮州市自行设计、施工的中国大陆首座规模宏大的泰国式佛教梵宇,于1992年元宵落成剪彩,4月11日又举行泰式铜铸大佛开光法会。这是中泰友谊的一朵新花,中外佛教交流的硕果,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添彩。

泰佛殿坐北向南,匝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四面环山,风景明丽。建筑面积共约2千平方米,有山门碑坊、大殿、办公室、舍利塔、东亭、西阁(接待厅)、望江楼、白塔钟楼、鼓楼、观洲阁、两个放生池,还有僧舍,并配套楼阁、大型人造山石景观诗碑石、慧光石,还有谢慧如先生墓塔、定然和尚塔等。殿堂配套,典雅古朴,独具异国佛门风采,为国内所罕见。

大殿总高19米,建筑面积490平方米。墙为白色,屋角、窗顶尖形,瓦似鱼鳞并染青或黄色,屋檐顶端配有一支支向天的黄色装饰图案,新颖壮观。内部布置庄严,有精美的壁画《佛陀的故事》,但没有中国通常的三如来或西方三圣,仅有一尊泰式跏跌坐式大型铜铸佛陀圣像,连同莲座高3米余,重1.5吨,金光闪闪,妙相庄严。东殿供奉一尊护法尊者(即四面佛)像。这位护法神,即是大梵天,本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

这独具特色之佛门胜地,常有中外香客、游人前往朝拜和览赏。1998年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谢非。莅殿参访,赞叹不已。

 

叩 齿 古 寺

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城南西平路道后巷,今城南小学东邻的叩齿古寺,原名大隐庵,后名叩齿庵,创自唐朝,自1990年至2003历经十三载,由住持释宏生全面重建并扩建东院,规模宏伟,瑰丽多姿,以其韩愈大颠会晤圣地、“八一”南昌起义军师部驻所、当世罕见仿唐建筑而声名甚著。1980年被列为潮州市文物保护重点单位。2000年9月15日被省佛协授予“佛教文明寺院”称号。匾(39块)联(39对)甚丰,竞芳斗艳,有释明旸、茗山、定持、刘侯武、佃介眉、饶宗颐、蔡起贤等名人墨宝。

据清乾隆《潮州府志.卷十五,寺观》载曰:“叩齿庵,在城南道后,韩文公招大颠来潮之日住此。”历代有修建。明末,潮州城内人邹鎏尝重修,并作为掩护点进行反清活动。自1947年2月至年终,从1938年卓钖此寺住持释澄修,用多年募资2亿余元旧币,改建告竣,规模开阔。自此改称为“叩齿古寺”。1950年,寺宇犹存,一进放空,二进为大雄宝殿,三进为大颠祖师殿。1958年被改为潮安八中教室和师舍。1962年被潮安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殿宇凋零,佛像荡尽,寺被占为二轻化工厂车间,内部面目全非,存下正殿后两株六丈高之古榕(今列为区古木保护之树),互相依斜,似诉沧桑,今为奇观。另有一口铸于清康熙丙午(1666),有华严经文的千斤洪钟,幸未受毁,又存一口古井。“文革”结束,佛门重现生机。1990年12月11日上午,古寺重建奠基。寺重兴人释宏生方丈。1993年十月十五日,大雄宝殿重建落成开光。

寺坐南向北,分三进,共投资2千多万元,总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其中新建东院1300平方米),其仿唐建筑为广东佛门瑰宝,于全国梵宇也属罕见。

首进为金刚殿,正面供奉准提菩萨白玉圣像,两旁为金刚力士白玉雕像,背面供奉韦驮菩萨像。

二进为大殿宝殿。宝殿依唐代风格复原,屋顶呈歇山式,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大而支柱粗,板门窗棂,庄重古朴,典雅大方。宝殿正中供奉释迦如来,旁有两尊者,皆为玉雕,金身焕彩,妙相庄严。韦驮菩萨、关圣菩萨脱沙立像位于两侧。”

三进为藏经楼。楼分三层,每层三间,顶部四垂飞翘,琉瓦双叠,檐系铜钟,楼外栏杆,可以凭栏远眺。下层中间为祖师堂,供奉大颠祖师:东间为方丈室;西间为报恩堂。第二层为藏经楼。第三层中间为玉佛阁,东间为药师阁,西间国家间为弥陀阁。千年名刹,吸引众多海内外人士参访。

 

古 大 士 庵

在潮州市城内中心的府仓内(旧称“永丰仓”),有一座以观音大士塑像,高大典雅而闻名的古大士庵。它以笔架山之中峰为案屏,独具胜概,系潮州名刹之一。1990年和1999年,由住持释明光筹资,分别重建落成慈恩阁、藏经阁、五观堂,使古刹重放光彩。

庵为明代(1368—1644)名僧洪觉范倡建。清康熙元年(1662)至光绪十九年(1893),经刘宪、刘桂年杨知府等数任州官“倡首捐题”修建。占地千余平方米。今存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香火碑》等7块清代碑记、数百年之凤竹(俗称“铁树”)。同治癸酉十二年(1873),代潮州知府刘桂年,为重修古庵书门匾(今存)。光绪十九年(1893)之修建,规模较大,今存碑文清晰,佛殿装金,改建佛座,更换木楼梯为石阶,加建拜亭;又建大门,使气势更壮丽,甚至桁桷砖石、廊庑栏杆、墙围沟渠也作全面修建。

1950年后,因其荒废,当地政府将它作为学校。1980年后,原住持释慈慧多方奔波,力争收回产权,筹计重建。获市委重视批准,于1988年4月把寺产移归僧人管理。经2年余奋斗,1990年11月1日举行复建慈恩阁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古庵大展新姿,金碧辉煌。庭院中摆着巨大香炉,氤氲袅袅。由市古建筑公司设计的主体结构,是高达18米的四层四重式高阁,阁内中空。每层扶梯回栏可直达阁顶,左右两道通廊,连接山门,比往昔更显宽敞雄伟。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

1999年12月19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又隆重举行藏经阁落成暨玉佛圣像开光庆典。藏经阁三层高,建筑面积共800多平方米,它与慈恩阁皆典雅庄严,工艺高超,互为辉映,使古刹更显得宏伟瑰丽。古庵焕然一新总建筑面积约2千平方米的大士庵,慈光普照,慧灯高悬,法鼓长鸣,妙音远播,闹中有静,为千年潮州名城添一胜迹。

明 镜 古 寺

座落于潮州市区北关村北美路尾的明镜古寺,始建于明朝(1368—1644),1995年起重建,1999年1月21日落成开光。以“古代风貌,岭南风格”的佛教特色建筑群和颐养孤寡老人的福利型多功能寺院而闻名遐迩。

古寺启建于明代。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32)僧寂渊寡建后座,雍正九年辛庆(1731)知府胡恂重修。系开元寺下院,原是管理违规僧人场所。1946年,住持释慈慧(约1914—1989)重修,从1939年日寇陷潮时就住寺。解放初期,开元寺僧人在此耕种,作为农场住宿地方。后由于种种原因,停止宗教活动,“文革”期间被占用。因年久失修,面目全非,残破不堪。1986年落实宗教房产政策,产权归还市佛教协会管理。1992年筹备重建。1995年6月动工,至1999年1月21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初五)举行重建落成开庆典,善信3千余人参加。成为一座福利型多功能的新寺院。

古寺的重建,深得各界人士大力支持,耗资人民币600多万元,建成一座占地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17平方米,具佛教特色建筑群。寺坐北向南。前座为天王殿楼。正座为406平方米的大雄宝殿,两侧为2483平方米的三层楼安养院,后座为816平方米的三层藏经楼(含祖堂、观音阁、明镜阁)。在结构上,汇楼、殿于一体。在功能上,集佛教道场与福利安养于一处。整座雄伟壮观,庄严肃穆,清静幽雅。成为潮州市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福利型多功能的新型寺院。

 

别 峰 古 寺

潮州市意溪镇橡埔乡别峰古寺,距离市区东北5公里,由崔道亮创于明代(1368—1644),自1983年至2001年,先后由住持释弘廉、释信愿募资重修、扩建,并开辟水泥路面宽大的公路直通寺前,山门高耸,凉亭处处,古景新辉,名刹焕彩。

寺所处的山群峰相拥,共18峰,特别嵬峨,故称“别峰”。寺原名天湖寺,由崔道亮创建于明,曾有鉎磬一口铸“天湖寺”已佚。是观音菩萨道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古城吴良骥重建,置业祀香灯。乾隆时称“别峰庵”。同治元年(1862)余庆社重修并题额“别峰古寺”。

十年“文革”时,寺为意溪橡埔青年农场使用。1976年10月“文革甭倚裼畛吻澹鸾讨匦恕?982年善信在寺前南侧建普同塔1座。1983年起重修并扩建。辛未年(1991)仲秋菩萨正殿重建告竣。比原来扩大面积,两旁塑三十二应身菩萨像座,更显佛殿庄严,立有碑记。

寺坐东北向西南,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为山门、大门、圆通宝殿(即菩萨正殿)、两厢(东为寿光宝殿,西为祖师殿)、藏经阁(二层楼,每层200平方米),亭3座,放生池一个。寺前西侧有观音亭,南侧有别峰亭,东侧有天湖亭。由寺所筑水泥公路头,建立的大山门,宽大高耸。

 

南 岩 寺

在潮州市区西湖南麓的南岩寺,原称“南岩”,也称“西岩”,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邑人章日慎辟其地,天启四年(1624)邑人拔贡陈廷策创佛寺,1987年僧若勤(1915—1988.二.廿二)募巨资重建,名“南岩寺”,为古城名胜之一。

古岩历经废兴。创者陈廷策,据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十•人物•隐逸》所载。1950年后,因极左政策导致殿舍尽圯。“文革”乱歇,佛门重兴。自政通人和的1981年起,若勤和尚决意抢救古岩,遂辛苦募化,众多海内外善信踊跃奉献,终于在1987年6月兴工重建,越载告竣。它坐北向南,建成大雄宝殿,塑金身三圣,供十八罗汉;两廊,祖堂,禅房,后殿(奉观音菩萨),东西龙虎山门的首期工程。由于设计精心,梵宇庄严,古色典雅,远胜昔日,显示潮州古建艺术的精巧雅致,壮丽辉煌,与西湖摩崖石刻浑然一体,互为辉映,相得益彰,为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慧 清 庵

潮州市湘桥区方巾巷内13号的慧清庵,创自清康熙六年(1667),从1982年至1999年由住持释正语尼师(潮州市佛协副会长)筹资重建,赵朴初会长题庵匾,梵楼古雅,花草芳菲,为闹市中之静境、嚣尘中之清幽,令人向往。清康熙六年,释海度、海玉出家后,募得吴氏绅士购买潮州市北门方巾巷瓦屋3间,稍加修葺并塑佛像为道场,名曰“慧清室”。三十八年(1699)由宰官捐资重修扩建,置香灯粮田,始称“慧清庵”。民初惨遭土豪劣绅残踏,被没收出租,1924年才赎回。抗日潮城沦陷,寇兽横行,庵塌尼辱。

“文革”时被破坏,数单位占为公产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1980年庵产权归还尼师管理,并发动善信捐20多万元重建古庵。住持释正语挨家挨户苦口婆心说服住户迁居,前后拖了16年,分七期重建。历经七期共16年之艰苦建设,终于使一座古庵以全新面貌为古城锦上添花。

庵坐西向东,总建筑面积1673平方米,分为大门、中座(二层楼,楼下客堂,楼顶大雄宝殿)、后座(三层楼,作藏经阁、准提殿等)、左厢(二层楼,作祖堂、斋堂、尼舍)。大雄宝殿100多平方米,主奉释迦、普贤、文殊金漆巨像,龛前高悬灯笼和“万德庄严”巨幅丝绵,两旁景灯,幢幢宝盖,金碧辉煌。右供达摩祖师,左奉迦蓝菩萨,两壁安放十六位罗汉像。左方置消灾堂,为生者消灾祈福;右方设往生堂,为亡者超渡往生,旁附孤魂台。全庵红墙朱门,深巷幽兰,磬声悦耳,环境优美,观者赞叹。

 

松 林 古 寺

 潮州市意溪镇郊区松林峰山麓的松林古寺,俗称“开山寺”,创于隋唐之前。自1999年十一月十八日起重建,并发动海内外善信捐款,至2003年4月共投资1200万元,建成约3千平方米殿宇,初具规模。尤其是寺中有出土的隋唐以前石刻两尊韦驮菩萨站像,分外引人注目。

1978年挖掘寺前东溪时,在废寺之址低洼处,相隔2月先后各出土约一米高的1尊韦驮菩萨石像(连圆形石座),据文物专家考证为隋唐以前之文物。其石像上刻“开山会堂和尚”,乡民遂以“开山”又称寺名。又存有清代法师碑石3块。

“文革”结束后,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寺归湘桥区佛协管理。1993年4月有关部门批准重建,落成之后,又发菩提心捐建圆通宝殿,并以此为倡导,动员十方善信同发愿心,共襄盛举,重建松林古寺。1999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动工兴建,刻造佛像,不断推进。

全寺坐北向南,石木结构,建筑面积已有3000平方米,分为山门、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斋堂楼、功德堂、4座普同塔等。别有待建者:天王殿、伽蓝殿、藏经楼、五百罗汉堂、放生池等。

重建一新之古刹,依山而筑,气势雄伟,殿宇庄严,楼房高耸,青山绿水,花香鸟语,妙法宏宣,真是一处佛门圣地,更是潮汕一个引人入胜的丛林。

 

石.庵

从潮州市区中心向东北约20公里,便可抵达湘桥区意溪镇桂坑管理区山中的石庵(也称“最上岩”)。

它创于明朝(1368—1644),1979年至2000年恢复并大为扩建,以其石洞清幽、坑泉长流和相传明朝尚书黄锦(1572—1654)逃难至此留下题刻,而于1987年12月1日被市政府公布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引人入胜。

石庵历史悠久。据说创自明朝,系一位江西省人和尚来此,利用天名烟岩洞所创,在洞顶山上(今大雄宝殿后面)辟田3亩,筑一寮于田边,世称“江西寮”。后题“最上岩”。石庵在“文革”中,被“红卫兵”们搬走所有塑雕像到山下,或捣毁,或烧掉,岩寺变成农场的牛寮、猪舍。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政策放宽,自1979年起,刘财女居士、黄宗修姨来此修葺,恢复佛事。1988年10月获潮州市宗教局批推登记。

古岩坐东向西,总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在山门前,两侧怪石像形,右为象石,左为狮石,十分酷似,由住持释法云各书刻“象”、“狮”两大字添趣。右边筑一弥勒佛小殿。过了山门,右侧一株高约20米的龙眼树挺拔青翠,引人注目。左侧大石(是下面天然洞的大石顶部)旁,原“王姑树”址上新桂花树也长势喜人。龙眼树后便是依山壁立、在大小石群之上所筑的长方形二层楼。楼下设大雄宝殿,祖师堂、会客堂、斋堂等,楼顶设西方三圣殿、僧舍。大雄宝殿前面阔埕下文,就是天然洞。石洞内,主2米余,深、宽各约5米,内奉释迦牟尼佛。洞前约6米,一大石叠在一石之上,岩壁刻着相传黄锦所书“最上岩”(下方后人补刻“石庵”),故也被称为“尚书岩”。

 

水 月 庵

位于潮州市枫溪区五房祠的水月庵巷,约600年前的明代(1368—1644)中叶创建,清代乾隆年间(1735—1795)重修,1993年至2001年重建,今为区文物保护单位,以其显示南国瓷都枫溪的工艺本色而令人瞩目。

该庵原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清末住持丰师,圆寂后缺僧继承,至民国期间(1911—1949)先后由乡人吴连利、吴考利主管,后为乡公所址。抗战胜利(1945)后,为广德善堂使用。1958年佛像被毁,后为生产大队使用。1983年,政策放宽,由乡人吴木青居士等向政府申请恢复佛庵获准。幸获海内外善信乐捐,从1993年11月起投资500多万元重建,至2001年全面告竣。坐北向南,分前后两座和两厢,按明清古建筑设计,配以潮汕金漆木雕,典雅大方。总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另有素菜馆二层楼280平方米。1988年10月由潮州市宗教局登记发证。

前座为门厅,也称“山门”,开3个门。正中供弥勒菩萨,汉白玉雕,含莲座高1.8米。两旁分别为佛协办公室和库房。后座是大雄宝殿。奉汉白玉雕华严三圣,其中释迦牟尼佛圣像,高2.6米,旁配普贤、文殊菩萨。配脱沙高米余护法神。殿内两侧有脱沙的十八罗汉像。

东厢。楼下奉脱沙的观音菩萨,楼顶为藏经楼和供奉极乐世界菩萨。

西厢。楼下供脱沙的地藏菩萨、历代祖师,楼顶为祖堂。

该庵有一独具特色的建筑,就是大雄宝殿脊顶上的两鹿朝法轮,象征着释迦世尊当年在鹿野苑三转法轮,富有意义,为粤东其它寺庵所未见。2000年增建大型石雕山门,雄伟壮观,使古庵更为吸引香客和游人。

 

来 龙 庵

来龙庵位于潮州市区下东平路王厝堀池乾24号,这是闹市中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尼庵。乃明代中叶,有富室谢氏女,矢志披剃出家,法名果弘。其父母为之建此庵以为清修之所。据庵内碑文记载:1932年壬申,比丘尼释宽瞻进行修建。解放后1955年乙未至1991年辛未,住持释惟性尼师先后五次重修,完善各殿堂。

1997年丁丑,庵内尼众传心、传然、传贤、传文等同心协力,发动诸善信布施净资,进行大规模重建,历时二年,将原来平房式建筑改建为二层楼房殿宇,建筑面积从原来650平方米,扩大至1408平方米,全庵规模臻于完备,有庵门、阳埕、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寿光宝殿、客堂、祖堂、功德堂、斋堂;僧舍及两厢巷,成为市区中较大之尼庵。

庵之建设,古雅庄严,环境清幽肃穆,庵中各处均有高僧大德、当代书画名家题书匾额楹联。御封泰国华宗大尊长仁得上师、潮阳灵山护国禅寺心印大和尚、书法家连登、董百振、秦大我、曾景充、刘崇山……之墨宝丹青,挂满客堂两壁,倍添浓郁之佛教文化氛围,走进来龙庵,莫不感到乃是清修之胜地也。开元寺原住持释慧原老和尚所撰两对楹联,将此庵之胜妙概括无遗。

庵门联云:“曲径有幽居安禅胜地 丛庐堪大隐守道乐天”

弥勒殿联云:“堪为名城增秀色  惟斯梵宇是福田”

客堂壁上有一条幅,文曰:“续焰传灯”,是潮州著名书画家佃介眉老先生嫡孙佃耀奎所书,用“续焰传灯”四字,来赞叹来龙庵之比丘尼,甚为恰当。

本庵前任住持释惟性老尼师,是本邑陈氏女,壮年却婚披剃,受具于曲江南华寺,得戒和尚是虚云大师,依止师为宏修比丘尼,圆具后即进寺之附属,“无尽藏”尼庵参学,遂知尼僧法规、修持途径,道心弥进。回潮州后兴修来龙庵,其师弟释惟光同至本庵熏修,虽资供菲苦,而处泰然,守持不懈。

现任住持释传心暨师弟传然、传贤、传文诸比丘尼,均惟性老尼师之徒辈,彼等皆盛年舍俗,并由惟性老尼师送往僧伽培训班及五台山普寿寺、高 寺参学,为道自爱,成绩斐然。惟性老尼师缘尽归西后,彼等徒辈均能鼎力扩建梵宇,完成先辈之遗意;尤能精勤梵行,诸务如法,继承先人遗风。

庵中晨昏礼诵不违时,诵戒礼忏有定课,(第月初一、十五诵四分戒,初八、廿三诵菩萨戒),又每年二月起观音七,十一月起弥陀佛七,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胜会,成为定制。更难能可贵的是: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遵释迦世尊定法结夏安居,持之不懈。

庵中诸比丘尼众,慈悲为怀,弘扬佛教济世利生之优良传统,尽其所能,账济灾区,扶贫济困,为两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深受群众赞誉。

尼师们真修实行,使来龙庵道风丕振,佛法兴隆,蒸蒸日上。

 

长 寿 庵

长寿庵,在潮州市区中山路53号,是明代崇祯(公元1627—1644)末年,礼部尚书黄锦之夫人所建,为祀佛之所,向为尼僧清修庵堂。

“文革”期间被占用为民居,1986年落实宗教政策,归佛教协会管理,1995年住持释通义,得海内外善信捐助,改建为三层楼,分别作佛殿、僧舍之用。

 

慈 福 庵

慈福庵,在潮州市区下东城脚22号,创始年代未详,据耆宿所传:昔有姐妹二人,出家后于此创建相连二庵:一为慈福庵,一为慈林庵,俗称“姐妹庵”。

抗日战争期间,尼师星散,慈福庵被地痞拆毁,解放后被学校建宿舍,仅存近70平方米的慈林庵部分地产,1986年归还佛教协会管理,进行重修,改名慈福庵,1990年因堤防建设需要被拆去,住持释定实购买该处后座167.44平方米重建,前为庵门厅,后为二层楼,作佛殿、祖堂、僧舍之用。

 

宝 寿 庵

宝寿庵,在潮州市区下东平路333号,是明代末期礼部尚书黄锦之媳(比丘尼广慧智公)及女儿(比丘尼有悟成公)出家清修所建,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5—1795)重修,为四合院式结构。

前为庵门,左右为观音殿、僧舍,后为祖堂,正中是大雄宝殿,1981年住持释春琴募资进行修葺,1993年湘桥区佛教居士林曾借此庵进行宗教活动,1994年迁出,现任住持释宗觉,筹资拟进行大修。

 

宝 华 庵

宝华庵,在潮州市区下东城脚61号,创建年代未详,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文革”期间被东池煤厂和居民占用,唯存一厅二房,1981年住持释定崇重修,此后随着宗教政策落实,被占用地方逐渐归还。1999年在善信支持下,进行改建,前为门厅,后为二层楼佛殿、祖堂,两侧分别为僧舍、库房、厨房。

 

万 寿 庵

万寿庵,在潮州市区金山脚七星桥15号,明末清初创建,“文革”期间被占用为民宅,1988年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归还佛教协会管理,2001年住持释宽真得香港蔡儒添先生捐助,重建大雄宝殿、僧舍等。建筑面积398.12平方米。

 

敬 善 庵

敬善庵,在潮州市区后铺仔34号,创建年代未详,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5—1795)重修,1958年“寺庵合并”后,被居民委员会使用,后为二轻文化用品厂作生产车间,1986年归还佛教协会管理,1996年住持释永福重建,改平房贝灰沙结构,前为二层杉木结构。有佛殿、祖堂、僧舍、后为三层水泥框架结构的僧舍。建筑面积123.79平方米。

 

 

万 德 庵

万德庵在潮州市区北门外头池顶2号,创建于明代中期(1480年左右),原为斋堂,清代光绪八年(1882)重修,改斋堂为庵。1986年住持释崇典重修,有佛殿、祖堂、僧舍。建筑面积163.44平方米。

 

观 音 堂

观音堂,又名菩提精舍,在潮州市区官诰巷14号,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建,清代光绪元年(1875)总兵方耀(普宁县人)重修,“文革”期间为北马路小学使用。1998年由市佛协会收回管理,1999年由湘桥区佛教协会副会长释道源筹资重建。观音堂明代石刻门额尚存。

 

孝 禅 寺

孝禅寺,在意溪镇头塘村,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潮州知府吴颖、海阳县知县王运元、郡人梁应龙、谢元汴、翁如麟、蔡元同、高僧澄心建,命名孝禅庵。

康熙年间(1661—1722)郡人太史杨钟岳建前座。抗日战争时,庵已残破,香火断绝,1982年潮城善信略事修葺,并于前座塑观音像,后座塑华严三圣;1988年澳门郑士彦捐资重建大殿;1990—1992年潮州城中众善信续捐建两厢巷,分别为祖堂、斋堂、僧舍、库房,易名孝禅寺,寺前再建放生池、照墙,已具有一定规模。

住持释性清。寺中文物有寺后石壁刻有清初知府吴颖(即吴见末)郡侯诗,今已模糊,又有寺后山腰已圮普同塔一座。

 

古 竺 庵

古竺庵,在意溪镇东郊村。清代康熙年间知府林杭学(公元1677在任),邑人蔡叔度、蔡毅同倡建,嘉庆2年(公元1797)住持释惟宽重修。

“文革”期间已成废庵,1990年后,潮州城中善信,陆续修复庵门、两厢观音殿、地藏殿、祖堂、僧舍。2000年住持释能照得善信乐助,扩建大雄宝殿,颇具规模。清代重修石刻门额尚存。

 

潮州市.潮安县

灵 和 寺

位于潮、汕、澄、揭四市交界处,潮安县庵埠镇竹排街的灵和寺(即“观音堂”),创自南宋,庆元二年(1196),清乾隆后多次修葺,1988年至1994年由释智诚(1908—1994)法师主持重修一新。1985年6月被潮安县宗教局批准登记。以其住持释智诚法师闭关刺舌血抄《华严经》之处而遐尔闻名。

“灵和寺,即观音堂,在龙溪都庵埠竹排街。宋时建,明增拓其地。厅事供万寿龙牌,官员往来多以寺为行辕。”寺创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了凡和尚首拓其地而建。随着灵和寺的创建、扩大,人们纷纷来附近居住,事农工商,年久终于形成繁荣的潮安县城庵埠,顾名思义是先有庵寺而后开埠。明万历赐进士、户部左侍郎林熙春(1552—1631),于天启四年(1624)经请旨扩建该寺后座。清乾隆丙戍(1766)一施主布施30多亩田。

后多次重修,成为主座二进,前后园地栽花种菜,高观音堂、药师阁、配巷、厢房、香积厨、方丈厅,总面积约3亩。“文革”时被毁,1949年11月起,工禅并重,自办酱油厂(至“文革”合并于庵埠盐制厂,1990年停产),解决生活资金。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寺交智老管理。在他主持下,由十万善信踊跃乐捐,共约200万元,自1988年经六载精心施工,全寺改祠堂式为宫殿式建筑。全寺庄严堂皇,塑像齐全。

寺坐东向西,占地18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991平方米,有山门,然后三进:天王殿(供弥勒、韦驮菩萨和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释伽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及十八罗汉)、藏经楼。两厢为二层楼。南厢观音阁(内墙嵌《灵和寺碑记》和《芳名录》两碑)、客堂、僧舍、丈室、智庆法师记念堂,北厢地藏阁(内墙嵌1997年释法云敬泐、薛相敬敬书《地藏王菩萨功德利益》和《集印光老法师敬菩萨颂》两碑)、祖堂、僧舍、斋堂。大雄宝殿高逾10米,精工石雕栏杆配衬,歇山重檐。上有4幅贴金的木雕像,即释迦佛诞生、出家、成道、涅槃。殿内有六仙女飞天托梁,摹仿闻名世界的敦煌千佛洞壁画艺术。殿檐下有木雕四狮子,顶上有木雕十巨龙首,负荷上檐与下檐,甚美。藏经楼照传统花纹式样楼阁,巧夺天式的木结构秀丽引人。全寺雕梁画栋,拱花叠斗,朱楹绿角,瓷脊红瓦,倒悬莲花不下四十个。屋脊嵌瓷,双龙夺宝,麻雀戏梅,白鹰观菊,单凤朝阳,富贵花开。

 

宝.庆.寺(白云岩)

位于潮安县庵埠镇梅林湖薛陇村的白云岩宝庆寺,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由薛陇村二世祖、进士薛洪鼎创寺,1993年至越岁修建,1993年4月被批准开放,以奇洞异岩、山明水秀而著称于世。

 南宋嘉定辛末(1211)科进士薛洪鼎,别号云岩山人,在此读书,后因登科不仕,于宝庆三年藏修于此,开辟为佛门圣地,以时年帝号名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现任潮安县佛协会长、灵和寺住持释法云任该住持,后寺被“极左”政策推行下荒废。1993年11月县宗教局批准登记开放,得本地庵埠和汕头、澄海等地众善信捐资,首期大雄宝殿、寺院内外埕、路基,于越载7月修建完成。寺洞坐西北向东南。

岩洞内宽敞明亮,中央为大雄宝殿,左边有石阶可逐级攀登高处,上面石壁雕刻着卧姿的全身弥勒佛;右边也有石阶可上,上面是陈列室。步出洞寺,左边沿石阶而上可达僧舍,它依岩石而筑。其右山龙有奇特的“铁砧石”,其左山龙是虎下山、著名的“(薛)中离书院”。幽雅清静,青山绿秀。奇峰异石,岩洞繁多,如猪头洞、蟠龙盖、耕布洞、东岩、西岩、猪肝石、品字石、山羊石、蛤蟆石、蘑菇石、海蚀石和中离山十八景,不胜枚举。岩内清凉如冰室,为旅游、避暑胜地。

 

甘 露 寺

位于潮安县彩塘镇,桑浦山玉简峰下狮子岩半山腰的甘露寺,据《明一统志》所载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始创,而民间相传有孝子庐墓而甘露降故名,自宋就奉佛。明、清、民国有修建,1984年起重修。以其天然大石室冠潮汕和石壁凿造大型弥勒像之奇特壮观,而游客不绝。1986年6月获登记开放,1987年12月1日被列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兴建亭坊等配套设施,以形成大型旅游区。

全岩约600平方米,分为3个部分。刚进,石刻“万历四十八年(1620)潮州知府贾口口助银所修”。立有两大金刚像,旁有韦陀菩萨立像。过之,是大雄宝殿,主奉释迦牟尼佛,两旁十八罗汉金身。顶部石板,刻着青色的“威灵保障”四个大字楷书。下摆着一大香炉石床。

再进之,有一尊在底层原石上雕刻而成巨大的弥勒佛坐像,非常惹人注目,它高2.55米,宽4.15米,右侧卧,右手倚着布袋,左手叠放在立起的左膝盖上,它可能凿造于南宋至元初,在中国石窟的大肚弥勒造像中年代较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大佛前置一大石香炉,刻“天古斗”三字。炉下石床右侧刻着“福生甘露地,寿齐玉简天”,左刻着“(明)万历丙辰年(1616)冬吉旦立”。甘露洞天,独具风骚,神奇迷人。是大规模的旅游风景区。

 

宝 云 岩

位于潮安县金石镇仙都乡之西约4公里远的宝云岩,古称桑浦山三大名胜之一,创自南宋嘉定二年(1209),明嘉靖年间在状元林大钦提议下修复并撰碑记,1998年至1999年重修,1998年获县宗教局批准登记,以其天然巨石风景独特而闻名。

南宋嘉定二年(1209),仙都乡林济泉开基祖之第3世夫人翁氏,是汕头鮀浦所内翁,每逢回娘家,坐轿跋涉过山,一次夏天遇暴雨,遂入岩洞避雨,而发善心,便和胞弟翁庆巽进士、第4世林潜峰进士,把该岩洞辟为阁,供奉文昌帝君、伯益、韩愈等神像,翁氏赠香油田10亩。上述二公与纪善甫、蔡勃诸贤常来此游览、讲学。知州高寿卿称之为“聚奎阁”。后人于岩阁中添供西来诸佛,故易称“宝云岩”寺。该寺后荒废。1939年侨胞及乡人集资备料拟修建,逢日冠侵潮,计划落空。

1998年,逢太平盛世,乡老人公会倡议复寺,旋获镇府批准,并获县宗教局审准。由乡亲及社会乐善好施者捐款,并得潮州市、潮安县佛协、韶关南华寺禅师支持,历经1年,1999年秋重修告竣。建设约600平方米。开凿四大石柱擎托洞内巨石,构成庄严的大雄宝殿,殿内铺上红色地砖,寺门斗拱古亭,绿瓦盖顶。东边建僧舍楼房一座,配有五观堂、斋堂、卫生间等。西边将建碑亭、百益阁等。

 

太 平 寺

太平寺位于潮安县凤凰镇凤西村委会大庵村(古属饶平县)高山中,俗称“大庵”。寺前有7座小山峦,曰:“七星赶月,”气势磅礴。系清名将、饶平总兵吴六奇(1607—1665)所创建,为古代名刹,今存一部分,拟重建。

寺外于凤凰山脉乌冻峰巅的天池风景区,海拔约1300米,其南面附近就是闻名遐迩的天池(76亩),故富有独特迷人风光。池中有一种形似鳄鱼,又像壁虎,也像娃娃鱼的“四脚鱼”,身长约8至12厘米,十分奇特。

太平寺始建于清代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迄十七年庚子(1660)竣工。寺前后两栋及山门为三翼,以左右廓共四十五间。为清驻镇广东饶平等处地方、赐蟒王、三晋官衔、挂印总兵、左都督吴六奇捐银三千三百两,组织官兵、抽调民夫所建的。开光之后,香火旺盛一时,善男信女如云,达官贵人、诗人墨客也接踵而至,诸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饶平知县刘拤及护军多次进香;康熙二十十年诗人韦选(江苏人)夜宿太平寺后并赋下颂诗;道光六年(1821)广西省马平县知县吴奕材拜谒后题联等,使寺声名大震。但是,随着岁月推移,墙垣剥落,楹蛀桷烂,破漏在所难免。时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月,由多人捐款重修。

近百年来,寺院虽小,但由于“灵山法界”名气大,山川秀美,游人、善信仍然络绎不绝。1993年,印尼华侨郑维铨先生游览后,感慨万千。近有信徒筹资,拟改建太平寺,让名刹重放光彩。

 

吉 祥 寺

潮安县江东镇井美管理区急水山南麓、潮江侧旁的吉祥寺,俗称“急水庵”,相传于唐开元25至27年(737—739)潮州刺史陈元创建,建筑风格与潮州开元寺相仿,迄今越千年。古时住持皆为开元寺法师,参谒祈福者络绎不绝。寺历沧桑,多番修葺重建。1939年遭日寇烧毁,1993年11月19日获县宗教局批复镇政府同意修复,2002年6月27日鸠工重建。

“吉祥寺。在江东镇急水渡口北侧,背山面水,幅地积不大,俗称:“急水庵”。创建年代未详,相传建筑格局与开元寺相似,有前、中、后三座,寺前有照壁、石鼓,东厢有禅房、钟房,西厢有石井一口。历代修葺经18次,清光绪年间为末次重修。民国二十八年已卯(1939)寺毁于火,嗣略事构搭。”

“吉祥寺,原本应称文殊院。据佛教经典记载;文殊菩萨别号妙吉祥。据《中国佛教》中可知:唐代大历四年(769)代宗皇帝应不空三藏之请,敇天下佛寺安置文殊师利像,七年(772)又敇令天下僧尼寺内各选一胜处,设置大圣文殊师利菩萨院,置放文殊塑像。又密宗胎藏界曼荼罗十三大院中有文殊院。以文殊为主尊。”“寺之别称是院,故吉祥寺大殿,不应仅供奉释迦佛像,或药师、释迦佛、弥勒佛,而应供奉“华严三圣”,即中为释迦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俾名实相符。” 古刹屹立于钟灵毓秀的急水宝山,东临韩江,门纳古渡,气势轩昂。它原有四合院格局,山门为龙虎门,主轴线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魁星楼、左右各为地藏图、观音阁。北邻有突起30米高山峦,上立三元宝塔,(今存),塔高七层,4.5米,围29.25米,砖石结构,凌空直上,气魄雄伟。1939年正月二十一日被日寇烧毁。

自1976年10月“四人帮”复灭,欣逢改革盛世,急水风景区有限公司成立,决定修复包括吉祥寺在内一系列古建,再现英姿,辟为游区。寺复建主理会,于2002年春绘就蓝图,筹划资金,6月27日动工,在原址复建,拟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预计5年内全部建成。至2003年春,大殿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建筑面积246平方米,从西向东,北侧50米远矗立临江的鲤鱼山及三元塔,东侧约20米远就是滚滚韩江水,寺、塔、江紧密相连而形成一幅壮丽画卷。

 

潮州市.饶平县

 雷.音.寺(石壁庵)

位于饶平县城黄冈之北2公里栖云山的雷音禅寺,因大雄宝殿以天然石壁为后墙故俗称“石壁庵”。创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1984年起修葺、扩建,现瑰丽多姿,林岩映美,1988年10月21日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石壁及洞,寺似浮雕画屏挂于山腰之壮观,和清代童真和尚获宰相蔡新赠联动人故事,成为粤闽交界的礼佛旅游胜地。

明万历间,任过桂阳知州的余熙捐建此寺。清嘉庆五年(1860)重修。1923年再修。

1952年,住持释纯益(1906—1976)重建。雷音寺“文革”时荒废。

1979年释定意(1915—1989,有传)入寺住持,修建大雄宝殿、厢房、斋堂、客堂、僧房及普同塔等,于1985年告竣。

1987年再建慈悲亭、观音亭、飞虹桥,古刹添彩。

1989年,定意之高足弘澈法师(生平详见《开元寺》)住持该寺,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在1991年兴工扩建。向东西拓建两幢双层僧楼。铲削寺前山坡而筑起三层楼阁,第一层为基础;第二层外为走廊,内建大厅,可容百人习禅听经;第三层建天王殿,它与大雄宝殿相对,中间隔一宽广大院,可容数百人聚集。

寺坐北向南,筑东、西两外门。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底墙石壁并有洞)、藏经楼、般若堂、功德堂、祖师堂、讲经堂、斋堂、客堂、僧楼、客舍等,并筑有四亭。

 

金 山 禅 寺

饶平县金山禅寺,古称准提庵,位于粤东重镇黄冈城的金山顶上(即西门西城边48号),西与城隍庙隔墙,创于胆嘉靖年间(1522—1566),是明、清凤岗八景之一“金山耸峙”,于1990年重兴,由赵朴初会长题寺匾。1993年被登记开放。

准提庵,在黄冈城内西。它建于明嘉靖年间,与黄冈城一样饱经自然灾害与人世沧桑,曾多次修建。有据可考的,有乾隆九年(1744)和道光十六年(1838)同治十年(1871)以及民国时期等多次修建。它原来的建筑模式为歇山式二进寺院,其主体有山门、上厅、下厅、东西厅、一天井、两厢房,结构紧密,宽敞大方。庵内大厅供奉准提菩萨,下厅两旁供奉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高五米余,威武庄严,其高大雄伟程度为全县之最。

解放后,准提庵曾一度移作它用。改革开放以后,党政有关部门逐步落实宗教政策,于1990年把准提庵归还佛门管理,批准为开放的寺院。

1990年达愿法师接任准提庵住持时,募资修复并扩建之,建筑面积707平方米。并根据地理及形势的发展,经宗教部门批准,更名“金山禅寺”。

金山禅寺的重光,使佛门名刹更显辉煌,使“金山耸峙”的古景点重放光彩,成为众善信及海内外各界人士参观、旅游、朝拜的佛门胜地。

 

 

 

粤 首 庵

饶平县黄冈城东1公里余远、霞绕乡(今霞中管区)马牯岭南麓古楼山边的粤首庵,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1988年由该乡人、香港高僧释定因(1918—1995) 率先捐资,重修前后两座并扩建后座为藏经楼。1988年被登记开放,为饶邑佛门胜地。

庵位于古代海滨,是闽南从海路、陆路进入广东所遇到的第一座庵寺,又是明、清黄冈城东门外前哨,故称“粤首庵”。它是明朝霞绕乡信士张子杰捐地,各方善信捐款而建成。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847)八月、民国十三年(1924)花月(2月)重修。释定因任主持,1985年回谷乡重进粤首庵拜佛时,见宇破损,遂发心捐11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由住持释弘舜(1923—1998)主办,修葺了原有前、后两座,还新建了后座藏经楼(二层)。

该庵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门前横过宽阔的大道,东邻是“皇后赠,英济夫人贞烈女”的英济宫和古楼文祠(1994年5月18日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旁古榕(曾是船泊系绳处),庵、宫、祠三座平行同向相连,形成一道独特的古建筑风景线。庵前过大道再往前是水池。庵分为前后3座: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山门设计别具一格,顶部翘角飞檐,嵌瓷精美,塑造了4只飞动而回头相向的彩凤,脊塑狮、象、孔雀、白鹤、牡丹、芍药等。门墙东、西侧各写巨大的“慈云”、“法雨”,黄底蓝笔,分外别致惹眼。

天王殿设计也显特异。入山门进天井,向前登石阶数级,便达天王殿,它是一座坚16根石柱的皇冠式四垂阁亭,脊塑双龙夺宝,10个翘角飞檐,10只彩凤。进殿先见弥勒佛,其背后是韦陀菩萨。

大雄宝殿。天王殿后又是一天井,才抵大雄宝殿。天井西厅里,供“庵主张子杰神位”木牌,奉半米高、戴帽、穿着浅蓝色长衫的张子杰坐像;东厅中奉华陀仙师。宝殿屋檐有4只木雕金狮。梁木刻花鸟虫鱼,殿内供奉三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旁十八罗汉。佛龛顶悬“大雄宝殿”大匾,四字是住持释弘舜恭请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于1986年8月18日亲笔所书。两侧各有雕花窗,楣分别写“心空”、“境寂“。

藏经楼。与大雄宝殿之间又有一小天井,天井东侧厨房,西则是通道和楼梯。楼下正厅是祖堂,两厢是住房。楼上是藏经之所。

 

观 海 寺

观海寺,位于饶平县黄冈之东,碧岗村后2公里远的炮台山麓。创建于宋代(960—1279),自1980年由释弘舜尼师(1923—1998)修葺,1983年起由释弘肇法师再修并开通大道,今由释达明法师重兴。1988年获县宗教局首批发证开放,1988年10月21日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林藏古寺,岩洞有传奇,试剑遗迹在,观海气象新。

宋时初由僧人结茅蓬自修,名为“定光岩”。元时毁于兵灾,仅剩下茅蓬后面的岩洞(即小洞天)。明朝年间(1368—1644),迁址于岩洞西南侧,重建寺宇改名为“观海寺”。清时(1644—1911)重建寺宇后座。民国十八年(1929)释纯通法师(1882—1937)来此住持,开垦耕作,农禅并重,节食筹资,并四处募化,于1933年至1937年夏,重盖大殿以及两侧厢房。

“文革”期间,该寺被占用,改为农场。1980年,宗教政策落实,释弘舜尼师登山苦干三载,以农养禅,修复该寺,古刹又闻钟声佛号。1988年释弘肇法师主持招集海内外善信捐资,再修后座。

寺依山而筑,布局独特,分外、内院,最后才是坐北向南的主座一厅(观音殿)二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外院不设正门,人从其两侧东、西圆形门进出,并从此门通内院。主座大厅设观音殿,供奉观音,两旁十八罗汉。

小洞天。也称“定光岩”,即观海寺昔称,位于寺东北面。洞内几十平方米,有一天然石柱。初时,僧人选此洞自修住之。其时,岩周古树茂盛,萝藤长绕,鸟雀共语,山下波涛拍石声如宣法;远处海天一色,白帆点点。此之境也,确能使行者体念入空,自悟妙理。

七宝岩。也称“顶岩”(小洞天为下岩),位于小洞天北顶部,僧人闭关之处。岩内天生石床、石几、石桌,供有七宝如来,故称“七宝岩”。

 

南.海.精.舍(庵)

饶平县“粤东一璧”(赵朴初题)旅游区内,黄冈镇石壁山雷音禅寺(俗称“石壁庵”)西旁的南海精舍(庵),创建于1990年4月,越载3月26日开光,由港胞郑金松、颜巧柔伉俪和新加坡缁素捐建,小巧玲珑,山青水秀。1990年被县宗教局批准登记开放,香火颇旺,游客不绝。

它由释惟圣尼师(1915—1999)于1989年筹资,1990年4月起经一年创建落成。

庵坐北向南,总占地1千多平方米,其中建筑780平方米,琉璃瓦饰顶。从东南面的大门进之,有石径花园300平方米。再进是主座圆通宝殿,供奉观音菩萨。殿前供奉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圣像系木雕,高1.2米,妙相庄严。两旁是木刻的善才、龙女。殿东为宿舍。殿西建一座长方形的二层楼,设祖师厅、小型佛厅、厨房及客舍。东面是高坡,前者栽种枇杷、龙眼等果树;后者于1999年九月廿九日竣工辟建祖师塔,安放开山祖释惟圣尼师骨灰。

塔由石砌,高5米,连同筑石墙挡土总共造价10余万元。庵前有1987年所建观音亭,与100多米远的东侧的慈悲亭对称。它高3.5米,宽4.5米,呈正方形,下围石栏杆,顶盖橙色琉璃瓦。东邻有雷音禅寺、慈悲亭、涑玉泉等,周围绿树成荫,远离尘嚣。

 

古 岭 寺

饶平县黄冈镇北郊栖云山东麓,即霞西管区古笃岭径之中的古岭寺,创自清(1644—1911)初,自1992年至1997年由住持释达悟尼师筹资重建告竣。它前临南海柘林港湾,后倚栖云山峰,山青水绿,灵秀以昭,犹有众多佳联妙墨刻寺柱,是礼佛和游览胜地。

寺之后座墙外,是一块天然巨石,石上刻一个“佛”字。石高6米,宽5米。清初,这里是一座小寺院,古道从寺后通往岭后各乡村,行人从此经过,必先祈拜然后才过岭,寺前设有开水桶,供路人饮喝。古寺后废。

改革开放,百业俱兴。1990年,港、台同胞及乡间父老倡议于古迹上重建寺宇。经释达悟尼师艰辛筹资,善信者及乡亲慷慨解囊。该寺于1992年兴建大雄宝殿,越年竣工。后经4年续建,高地铲低,矮地填高,围墙筑楼,才全面完工。已共投资66万元(另外出资15万元修水泥路)。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 ,其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寺坐北向南,三进格局。前厅为天王殿,塑有四天王坐像,各高2米。中厅为大雄宝殿,设置释迦牟尼佛祖坐像。后楼,下为地藏王菩萨殿,楼顶为准提菩萨殿。东厢筑一长方形二层楼。天王殿前一灰埕长20米、宽10米,并筑一小型放生池。其环境得天独厚,满眼青山,果树葱茏,清风明月,真是一处净土。

 

静 修 庵

饶平县黄冈镇山霞管区村郊山丘的静修庵,1980年创建,1996年1月28日被批准登记,1997年重新扩建。环境幽静,山青水秀,门殿雄伟,橙瓦迷人。

庵附近古时有一座“敲梏庵”,后湮。1980年,尼师释耀顺(1920—1988),募资移址创建了一小厅二房的静修庵。她一心弘法,刻苦筹资5年,获陈英武、陈庆生、陈逸群、郑自兴、郑振东(各捐3万元以上)等及港胞共捐95万元,对庵重新扩建,至1997年竣工,占地4亩多,其中建筑800平方米。坐北向南,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两厢为功德堂、尼舍。在筹资兴庵同时,还投资4万余元,筑2公里远之公路,使庵与大道相通。

 

隆 福 寺

饶平县海山镇石头村之东、上港村之西南的隆福寺,创自1千多年前的晋朝(265—420),为志书所载潮汕最早创建之寺庵。历经多次兴废。已于1986年至1994年由释光辉法师主持重修,规模宏伟,庄严壮观,1988年10月21日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登记开放。

它处于古称“蓬莱”之海山,又是在宋代由僧把香火传至附近隔海(现已陆路相通)的古称“瀛州”之汫洲镇永福寺,故两寺被称为“瀛蓬双福寺”。隆福寺,在信宁都汫洲堡黄芒山,晋时建,宋时废圮,近有耆民陈萃吾同住持僧开一募缘重建,以为讲经之所。于其地掘和铜像三尊,今在寺中,高2尺余,是北帝像也。为饶平县最早之寺,在潮汕也属最早寺庵之一。

据遗存石碑记载,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僧释开一倡仪,黄隆村刘氏始祖致政公捐地,在已圮寺址上扩建。在清基挖土时掘出晋时山门石匾“隆福寺”三大字,苍劲雄浑,据传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笔迹。同时出土者,还有石刻门柱上联“海山名胜今犹古”,但寻掘不到下联石柱,只好请当地秀才撰写“隆福寺门旧转新”,配对工整。清乾隆庚午年(1750)季春,释净辉募化重修,筑三厅六院九天井,中有三殿,两旁各有三厅六房,外筑围墙,总占地约3亩,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寺院。

从1987年至1994年,由住持释光辉师发动重修,得十方善信、侨胞鼎助,共100多万元,全面修建,并新建山门牌坊,重建藏经楼,大殿改建为宫殿式,富丽堂皇,瓦甍琉璃。所有大佛、菩萨、十八罗汉皆重塑金身,妙相庄严。寺坐西向东,总建筑面积1千多平方米。

该寺环境优美。旁有两株枝干长满根须的古榕,下有奇形巨石,被人称为“仙人骑鹤”。

前厅。即是天王殿,进内山门就可见之,两旁有高大的四尊金刚。与中厅之间的天井正中央,有双叠四垂式盖顶,似倒复之舟,因而俗称“倒盖船”。

中厅。分二部分,前部奉玄天上帝塑像及香案、南海观世间菩萨,后部奉韦陀菩塑像及香案。

后厅。也就是大雄宝殿,系宫殿式建筑,精工雕饰,翘角飞檐,气势壮观。脊顶嵌瓷“双龙朝火宝”,是饶平县老工艺师蔡佳余妙作。殿前走廊,置一长方形香案。正殿与走廊间,有彩色雕栏,校址有精美的窗扇。

藏经楼。位于最后,地势较高,可瞰全寺之殿垂叠,花木婆娑,清幽雅致。

 

永 福 寺

饶平县汫洲镇永福寺,创于宋(960—1279),移址重建于1991年至2001年,由释光辉住持募资投放3500万元巨款所振兴。1993年获县宗教局登记开放。宏伟壮观,殿堂齐全,金碧辉煌,墨宝荟萃,成为潮汕大寺院之一,系三百门港区一大旅游点。

寺创自宋,从对岸海山岛隆福寺分香火而建。原处于瀛洲岛(今汫洲镇)西南,为一厅二房,仅约40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乡民集资扩建,增至约1500平方米,分前座、大殿、后花园、两侧通廊,前座供协天上帝,大殿供释迦牟尼佛、两旁阿难、迦叶尊者,十八罗汉分列两排。又有地藏阁、观音阁、僧舍。

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清末,抗战时两次举办水陆道场。2937年,寺兼作饶平县第5区中心国民小学,佛事如故。

1950年起,继续作小学,后改为汫洲镇中心小学,至“文革”动乱时寺院被全部改建为校舍。

1976年“文革”结束,极左政策也结束,万物复苏。汫洲耆老,多次请灵山寺释光辉法师前来主持复建。经各级领导部门同意,上报省宗教局,于1991年3月27日批准易地复建古刹。

从1991年9月奠基,至2001年10月,历经十载,寺院大多数工程告竣。

这座丛林式的大规模寺院,以全新之貌,耸立在虎头山南麓上,分外壮观,引人瞩目。它坐北向南,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逾万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它成为潮汕最大的寺院之一,为潮州三百门港区添一大型旅游点,促进当地两个文明建设。 

 

狮.子.寺(石佛寺)

饶平县汫洲镇汫西乡青山(狮北)的狮子寺,以其天然石佛、石观音菩萨坐像故又名石佛寺,闻名遐迩。始于南宋(1127—1279),1994年起,由释清虚(内字达妙)住持在山坡上兴建,至2003年夏已基本建成,依山面海,气势磅礴。进汫洲镇市区大公路从山门前经过,礼佛旅游非常方便。

乡老相传:南宋末年,兵燹狼烟,一位北僧流落至此,见濒海绿洲,顿生驻钖之念,逐结苇为庐,以石作圣作像,鸣镗柝,修持焉。乡人呼之为“石佛寺”。元朝(1271—1368)间,海潮暴涨,青山之滨浊浪滚滚,庐毁佛没,仅遗传说。

时过境迁。1956年,青山围垦,沧海桑田。1990年,该县钱东镇仙洲乡定慧净寺住持释定慧(1912—1992)过此,忽闻钟鼓之声,寻之末见寺院。越载,乡民在离地仅三寸之处忽挖到天然石佛和石观音坐像,奇妙无比。众惊讶,遂请之恭奉。1994年3月,应乡民之请,释清虚尼师来此兴寺。

寺坐东向西,占地15亩,周围筑起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大围墙。殿宇建筑总面积2千余平方米,已建成大山门、大雄宝殿、五观音堂大楼、石佛殿。 这座充满传奇之古寺,与附近同样重建一新的雄伟永福寺,成为汫洲梵宇两颗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备受瞩目

 

普 光 禅 寺

普光禅寺,座落于饶平县汫洲镇汫西域内的卓港口,座西南朝东北,与石壁山雷音禅寺遥相朝望,灯火互见。创于民国二年(1913),1984年由释定慧倡修。寺宇分三厅八房两通巷,构筑精巧,约一亩余地。主结构外有围墙,围成一宽广院子。

寺始建于1913年,正是清末民国初时候,兵祸战乱,旱涝灾害,纷至沓耒,因而盗贼峰起,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当时由当地父老善心发起,集资建起这座普济院,意在施茶施粥,收敛饿殍,赈济贫苦,因取普光明堂之名。1984年,由释定慧介修,募化诸山长老,十方善信,海外侨胞,特别是得到旅港释定因法师鼎力相助,并由信女石花奔走获得有关部门支持,重新修建寺院。

踏进院门,便见满院花木,郁郁葱葱,玫瑰红艳,玉兰幽香,令人忘却这里接近市尘,而是一处适宜修持的清静胜地。穿过花木,就是寺宇左中右三门。中间正门上面的石匾额阴刻着“普光禅寺”四个楷书大字。中厅正中是大雄宝殿。殿中释伽牟尼雕像,高约二米,两旁是阿兰尊者、迦叶菩萨、书陀菩萨和坚罗菩萨雕像,都是苏州名家雕刻,金碧辉煌,法像庄严。如今寺院面貌一新,是一处闹中取静的佛门好境地。

 

 

 

念 佛 院

念佛院坐落于饶平县汫洲镇东部,院前是镇中心大道,东面汫东园林,树木成阴;西是东环城路,有汫洲镇名胜古迹龙井甘泉。由释精光创自宣统二年(1901),1987年释弘慈重修,2000年释道如重修,单佩剑祠厅式结构,占地面积一亩余。院前一片园地栽植名花异草,建有梵音亭,环境清幽雅致。1998年获批准开放。

寺院最初是慈济善堂,在乱世及饥荒年中,布施茶水稀饭,收埋饿殍,为社会办善事。民国十四年(1925),释怡峰大师主办建后座。1987年,释弘慈法师(1920—1999)再度倡修寺院,得到香港释定因法师鼎力相助,翻盖寺顶,重饰佛金身,楹柱墙壁重新雕饰。2000年,由继任住持释道如法师提倡重建,得香港林衍、林自合,海内外善信乐助,改为四合式寺院,建筑约800平方米,木雕结构,古香古色。山门正面上有石匾刻有“念佛院”三个大字,背面刻有“醒世堂”三字。

门楼正面有石影、雕字、画配套。门楼内面,东面是石影雕观音菩萨,西面是大势至菩萨。有木制竖联一对。西廊作东西厅状,东厅是圆门,通往东伙巷。西厅是会客之所,中有石雕达摩祖师像,有对联。天井正面二柱对联。中座大雄宝殿,内石柱木刻对联。三如来身高1.72米,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坚罗、地藏菩萨、大峰祖师、十八罗汉像全部脱沙金身。院中供奉一尊白玉释迦牟尼佛像,是释定根方丈所赠,妙相庄严,栩栩如生。二楼中厅,西方三圣木雕金身是苏州名艺精工雕塑,肃穆庄严。院内保存一铜磬,上铸“念佛院”三字,一边铸“住持根宏募化,善信敬立”。另一边铸“丁已年”杏月立。明代香炉一个。

 

白 雀 寺

饶平县柘林镇北面的虎鬃山下白雀寺,倚山望海,傍岭侣塔,环境清幽,故“白雀青灯”,古为柘林八景之一。创自宋朝(960—1279),1982年重修,1988年被登记开放,以古刹及其邻近古迹名景而古今吸引香客文人,而198字之咏景长联(上下联各99字)为佛罕见。

寺原名为“柘林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起易名。据明万历二年(1574)陈天资《东里寺》载曰:“宋时原有茅山庵,毁,逐于北面再建柘林寺。”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孟春,柘林寨守备岳同关、住僧如莲募资重修佛殿,吉日上梁,聘请曾任刑部侍郎的蒋高传书写寺额,恰巧有白雀飞来,在染上啁啾欢唱,形态纤丽,不禁灵机一动,即兴用鸡毛醮墨水,写下“白雀寺”三个风格独特的字:潇洒流利,笔划蹁跹,宛似雀儿飞舞。柘林寺也由此改称“白雀寺”了。

民国庚午年(1930),方丈释对智募化修寺。1982年,即历经长期极左政治风雨冲击之后,政通人和,释新明大发宏心,重修山寺,修复了前座。后释光兴主办修建大雄宝殿,并塑佛金身,修整前埕及东侧伙巷一厅二房。寺坐北向南,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寺处山麓,岩繁林茂,有数名景。山泉流泻。两条山涧,从东流西经寺前近处,交汇于寺东南,再空村过港入海。

白雀石亭。在寺前左侧竹丛下,呈长方形,长约2米,宽1米多,重叠石顶,飞檐翘角,石柱石栏。

镇风塔。寺东数百米远山坡上,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二月,高22米,基围16米,七层八面,全用方石砌筑,塔尖是一千斤石雕宝葫芦。

蝴蝶亭。离塔东行,山路小道,数百米远,似蝴蝶巨石下的蝴蝶石亭,有明崇祯守备梁爷之女梁玉抗殉国等碑记。

风吹岭雷震关。离亭再向东约一公里,又有遐尔闻名的天险雷震关,有清康熙庚申(1680)饶平副总兵吴启镇“招抚各岛伪镇官兵人马数万在此登岸”等摩崖石刻数幅,绿树陪衬,居高望下,气象万千。

 

普 陀 岩

 饶平县所城镇上湾村西北幽谷中的普陀岩,俗称“上湾岩”,位于闽粤交界南海之滨,背靠龙湾山麓,漫山遍野林木翠茂,奇石嶙峋,泉水叮咚,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恬静。一条迂回曲折之石径,约二百余级,从山下蜿蜒而上,绕过林中凉亭,直通庵寺山门。它创自南宋淳熙(1174—1189),从1980年起修葺扩建,历10余年全面告竣。1988年10月21日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批准开放。

普陀岩依山而成,佛宇俱梵以石。创自南宋,1980年至1990年修葺一新。总占地100亩。数株古榕,苍劲挺勃。四周绿竹环绕,清风习习,使人心旷神怡。寺内依山分为三层。一层正厅为大雄宝殿,二层是地势较高的天然石屋,屋顶巨石镌有“普陀伽山”四个大字,屋内供奉三尊石佛。相传于宋朝淳熙年间(1174—1189),东里上湾乡练公端珦为寻穴地,破土时偶见石佛三尊,遂启慈善心念,让出墓地建庵寺,于天然岩洞构筑“普陀伽岩”,内供奉着这三尊石佛,并划定山后大小园地40余丘献寺以作香灯之用。

800多年来,重修多次,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下湾斋工募化,建二座,旁有小屋。乾隆三十七年(1722)秋,龙湾村吴氏祖松林公同众善信重建二座,前座亭阁,两廊殿宇。石屋及水月阁则由住持比丘尼释寂心偕徒照实、照临同募修。约1952年,仅剩大雄宝殿,“文革”浩劫中荡然无存,石佛三尊为住持秘藏而幸免于难。1980年庚申起,现普陀岩住持释私稳得到市县佛协会大力支持,向侨胞及八方善信募化。历时10年,1990年10月把荒破落之古寺全面修葺一新。1998年升座开光。

普陀岩是一处景色清幽,又有独特历史价值的古迹,文物丰富,自宋以来就名闻遐迩。

 

鹤 松 庵

饶平县所城镇南门西侧,即公路旁的鹤松庵,创于明初,清乾隆重修,1989年至1995年修建,1988年获登记开放。以康熙间住持福建诏安县人一忍老和尚,苦行化缘,为民造二桥而闻名。

据民间相传,该庵由来是:“明朝初立的洪武年间,这里有古榕3株,有一天飞来7只白鹤停于古榕,任赶不飞,观者去集,众视佳兆,逐群策群力,兴建庵宇,东为观音阁,西称“小西天”。因潮语“榕”与“松”称呼相同,故取名“鹤松庵”。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小西天供奉西方诸佛51尊,因佛像庄严高大,故有“大佛寺”之称。

该庵自古占地面积大。据今幸存于庵内大雄宝殿前侧旁古碑载曰:“自置粮田9亩、粮园3亩,庵后地一围,铺十间。清复地开山秉禅和尚莲座。”

乾隆(1736—1795)时庵已破旧,由大埕城所盐政吏倡议,终住持以成禅师向十方善信募化,于四十二年(1777)重建。又经1966年至1976年“文革”风雨扫荡,古庵残破不堪。雨过天晴,从1989年起,住持释光贤多方募化,着手重修。后又有继者再修。

庵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西侧前厅、大雄宝殿,东侧准提菩萨殿,接待室、民舍,中间置怗怀堂。重修后的鹤松庵,为饶邑抢救一座具有独特文物意义的古刹,增添一处旅游礼佛的胜地。

 

云 峰 寺

南粤边陲的饶平县所城镇高埕村北面,有座高峰,名叫“云峰山”。山腰有座古刹,因山而名,称“云峰寺”。创于南宋(1127—1279),1984年重建。这里山高寺奇,雄伟壮观,远望寺后主峰,顶端有几块巨石,巧合在一起,如同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冲天莲花,真是天造地设,人间奇景。

寺始建于宋末,几度兴废。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两广提学使进行“毁淫祠,兴社学”,此寺也被夷为平地。明崇祯六年(1633)重建,迁于旧址西侧,但“云峰寺”三字的山门石匾额依然,原因是当年在清理旧址过程中,从地下掘得山门匾额及木雕佛一尊。自明代重修以来,又历数百年,至解放后,寺院只剩断垣秃壁。1984年,旅居新加坡的陈溪河先生发起七十余众捐资,又蒙十方善信及诸山长老鼎力相助,住持比丘尼释光彩主其事,历尽艰辛,重建了大雄宝殿、门楼及两厢,重塑诸佛金身。现建成前后两座,有二厅四房一天井、东西廊及伙房,寺东有石屋,据说陈季斋(明布政使陈天资之祖)、曹宗(明国子监佐教),先后在此读书。

崭新寺宇,令人神驰。踏进山门,就见弥勒佛当门大笑,使人顿忘尘世烦恼。背面朝上是供奉韦陀菩萨。越天井拾级而上,就是正厅的栏杆。正厅中间是“大雄宝殿”,上有木质黑漆金字大额,两边高挂楹联,供着释迦牟尼和阿兰、伽叶二尊者,两边是达摩祖师和伽蓝菩萨,殿前供是的观音菩萨,全部重塑金身,满室光华,加上氤氲香气,木鱼经声,使人如置身于世外仙境。

 

双 流 寺

饶平县古城三饶镇双流寺,是“饶平八景”之首,为粤东名刹,创于宋(960—1279)之前,已于1996年10月23日被批准重建,1999年八月正式动工,大雄宝殿于2001年建成。千年古刹将更加宏伟壮观重放光彩。

寺位于古城南郊河门山(也称“塔山”)北麓,上饶溪与新塘溪在寺前合流而得其名。双流寺建于宋代前,历史悠久。据清《韩江闻见录》、《饶平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状元、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号梅溪),在泉州刺史期间,来潮州访问了曾任梅州刺史的邱君与,同游双流寺,见周围山川秀丽,形势险要,遂卜异域日必有其地者,并题下“天下大旱,此处半收。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名言。原寺院正座宽10米,深25.4米。前面门楼巍峨,上刻“双流寺”。

今逢太平盛世,政通人和,佛事逢故里。1995年来海外侨胞,十方善信,饶平人民翘首企盼双流古刹重光,共沾佛荫。政府顺应民意,批复重建,并规划塔山为旅游风景区。同年10月26日开始重建工作。在有误用之士与众善信支持下,第一期“三通一平”及临时设施工程已顺利完成,于1996年八月初一日,举行了隆重的“迎佛”仪式和双流寺“奠基”典礼。1999年八月,正式兴工建筑大雄宝殿,至2002年大雄宝殿已经告竣,规模宏大,壮丽魁伟。

重建双流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依山建筑,平整四级,总投资1500万元,总面积80亩,其中主体建筑面积40亩。名寺藏名城,相得益彰。依山建筑,背倚宝塔,面临双流,清幽绝俗。那佛殿梵宇、亭台楼阁、宝树名花以及摩崖石刻,构成了它的独特风格。“双溪飘玉带,流水映慈航”千百年来吸引着海内外万千香客游人光临礼佛,饱览山光水色。

 

仙 岩 寺

饶平县饶洋镇西部岩头东是西岩的一支山脉,由北往南延伸,蜿蜒起伏。历史悠久,驰誉中外的西岩茶,就是这支山脉的特产。在那巍峨的绝壁下,屹立着一座寺院,名叫“仙岩寺”。创于清乾隆六年(1741),1986年扩建一新。

寺于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由开山禅僧比丘纯量化缘募建,嘉庆、同治年间曾数次修葺。嘉庆乙丑(1805)冬,崇兴僧募化在寺左建一文昌阁。1986年夏,众善信集资重建三落厅堂,红柱画梁,旧貌换新颜,耸然壮观。寺顶岩壁上端叫“上岩”,上有几丈宽的一片空旷地,松树,龙眼,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在岩石顶有一“龙洞”,洞口一米多宽,深若隧道,相传古时此洞可通达大埔三河坝。寺左有一“出米洞”,传说洞里每天能漏出白米供寺僧食用。后来有位法名叫鸿林的和尚,把洞口挖大些,希望能多出一点米粮来,不料洞穴此后就不再出米了。现在洞里只能看到洁白的泥浆,人们叫它“观音土”,经发酵后可作制酒用,可谓人间奇闻。

寺院是天然石盖的宽大如厅的岩室,里面塑有金身佛像,供香客参拜。两旁有人工塑成的各种景物。石盖面有形如五只张翅若飞的蝙蝠。岩隙下流泉叮咚,恰似仙露垂珠。

寺内栽奇芭异卉;寺外植桂树玉兰,周围的金凤和红枫与常绿树竞相争妍,畅游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仁 寿 寺

饶平县饶洋镇水口山坡“象地”的仁寿寺,创自明朝,1997年至越年重建,1998年6月29日被批准登记开放。

该寺相传创自明初。西山村邱氏始祖澄源,子时绕,倡率乡人建寺,施出腹陂水田一段为香灯之费,草创居室少许。历代有修建,已知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乾隆丙子(1756)僧本怡主持修建。

1952年起改为谷仓。1982年起,新丰供销社干部、潮阳人许业萍居士,积极发动捐资修寺。后请释达善(弘禅徒弟,潮安县庵埠人,今住汕头市区精舍,任达濠区紫峰岩住持)来住持,往返饶、汕,修补古刹,主持塑佛,建天公亭等。从1997年至越年重建了大雄宝殿、僧舍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另有般若堂、功德堂因缺资而未完工。

在重建而拆屋顶时,发现栋梁头埋有5张布条,各写逢甲子年重修,十分奇妙。

 

金.光.寺

饶平县高堂镇群星管区的大岭山金光寺,自1989年以来重建,由吴楚君女居士为首辛苦筹资,住持释弘广等海内外善信鼎力捐款,辟山修路,削坡筑宇,殿堂众多,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引鹤泉清,为粤东梵宇新秀。

相传在唐朝时建有金光庵,后湮。仅残存墙壁。明初地理师“虱母仙”何野云来此相地,称赞是风水宝地,并留下在附近“鲤鱼上树时下葬必出贵人”之话。自1989年起,由邑人吴楚君女居士等发下宏愿,在此重建大规模寺院。逐年辟山而建,今已颇具规模,为饶邑添一较有气派的崭新寺院。

寺坐西北向东南,依山而筑,总建筑面积已逾千平方米,总投资有超千万元之巨。今已建成右边准菩提殿(300余平方米)、左边玉佛殿(200平方米)、后面两侧观音殿(200平方米)、泰佛殿(150平方米)及办公室、僧舍、斋堂等。观音殿内奉泰式千手观音铜像重3.4吨。准菩提殿大门竖有6支高大的雕刻精美的石龙柱,令人耳目一新。殿前摆一重达600公斤的铁铸大香炉,埕阔炉高,香烟袅袅。玉佛殿内供奉缅甸白玉佛,重达8吨,两旁供文殊、普贤菩萨像。泰佛殿内奉一尊大型泰国佛像,配阿兰、伽叶两尊者,还有大钟、大鼓。气势不凡,古色古香,装饰华丽,十分迷人。

该寺有一奇,就是引鹤泉,也称“岭东第一泉”。1989年,重建开工而挖土筑殿时,先发现一块高1米多、宽近米之石,酷似弥勒佛(已被加工后奉敬于弥勒殿内),后在石下发现两口相距约2米之泉眼,充沛异常,且甘洌甜淡,不仅供饮用,更为取之不竭的工地用水,奇妙无比,遂筑成两口井。人们因其北侧有鹤山,接连福建也有若干似鹤之山,而名之“引鹤泉”。1995年,潮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陈贤忠名之“岭东第一泉”,并书刻成石碑竖立。

 

弘.法.寺

饶平县新丰镇溁西乡五全村三滴水山的弘法寺,1997年至2000年建,2001年11月24日(农历十月初十)举行落成暨诸佛菩萨圣像开光大典。位于大山谷之间,清泉奔流,风景秀丽,令人神往。

该寺气势雄伟壮观,坐西北向东南,建筑面积约1千平方米。建前后二座,后座前面阔埕两侧各建一座二层楼。前座天王殿,门额挂着2000年春省佛协副会长释本焕所题“弘法寺”三大楷书。殿后约百米远高处所辟平地,耸立着后座大雄宝殿。殿内主奉三如来,是缅甸白玉刻制巨像,高度为潮汕罕见。释伽牟尼佛高3.2米,重10吨。阿弥陀佛、药师佛各高3米、重8吨。两位尊者各高约2米、重吨半。大雄宝殿前两侧分别是观音菩萨殿、地藏菩萨殿、钟楼、鼓楼。

 

龙.潭.古.寺

饶平县所城镇东界大港的龙潭古寺,背靠琉璃岭,一道山涧鸟龙江在寺的东北侧,奔泻入潭似飞龙而故名。创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元至正重修,1986年再修,焕然一新。1996年2月获县宗教局登记开放。

寺由下龙湾吴雷进捐建前后两座,双佩剑,闽南普陀寺僧来住持。元朝至正(1314—1368)间,吴氏后裔承隆重修。1986年,由南普陀派释金星,暨华侨杨木清、杨云南及大港乡众善信捐资再修,住持释光亮主其事。

如今的龙潭寺,总建筑面积逾千平方米,分三厅八房三天井一广场。

山门。称“修德亭”。古牌楼双叠结构,上盖黄金色瓷瓦,翘角飞檐,饰葵龙飞凤、芍药牡丹,五彩缤纷。内额“佛光普照”,配联。走廊刻有重录明朝曹宗《龙潭》诗。

正门,是杨涂猪亲建。横额“龙潭寺”,也配联。

步入古式牖门,只见左供伽蓝,右奉达摩,金钟法鼓两边悬,中挂“大雄宝殿”匾,下是泥塑西方如来佛龛。

天井两侧。各有八角洞门通东西伙巷。东巷通东厅,那厅殿内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殿边各有厢房。西巷通西厅及厢房。

古刹重现,飞龙奔泻,碧潭磬响,琉璃树绿,山花烂漫,龙潭寺已成为远近礼佛览胜的热点。

 

云.峰.寺

云峰寺,位于与闽省按壤的饶平县大埕镇的一片田野上,背依云峰山的公鸡峰,面朝南海的大埕湾,与南澳岛遥遥相对。东西两侧,有龙山、虎山拱卫,可谓独占山川灵秀,气势非凡。明崇祯十七年(1644)由大埕人名臣黄锦捐创,1996年2月获登记开放。

寺院建高出绿畴约一丈,面积约十亩的平台上,前面有洁白围墙加橙黄色雕栏环绕。院子北面正中是内山门,上有石刻匾额“云峰院”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天童寺方丈释明旸法师亲题。寺院的结构是三时模式,中间二层是主体,分前厅、中厅、藏经楼,地面上全铺磨光花岗岩石板,美观大方。两侧各有四厅八房朝拱,其间各有伙巷并开有旁门通往前院。整座寺院面积3102平方米,布局严密、对称。中厅设大雄宝殿,是宫殿式结构,高约3丈,宽敞堂皇。厅眷塑有“双龙乾火宝”,殿顶横匾“大雄宝殿”,殿中供奉释迦牟尼等三佛,两边罗列十八罗汉,全是名家重塑金身,俱用玻璃龛护。佛像高大庄严,光彩照人。藏经楼上的中厅,供奉着周边地带唯一的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高约2米 ,用以精致木雕作框架的玻璃龛密罩,金光辉灿,慈祥端庄,给人一种慈悲为怀的感觉。其余各厅,或作客堂斋厅,或供奉佛门其它菩萨。纵观全院,楼台殿堂重叠,花木禅房相衬,经声佛号嘹亮,香烟祥云缭绕,堪称佛门胜地,修持佳境。

云峰院历经三百余年的沧桑变化,几经废兴。至民国末期只剩两间小平房,一作佛厅、一作僧房。解放后,厅房倾倒,整座院基辟为田园。改革开放以后,党落实宗教政策,僧人释光兴和善信陈广青等于1987年募资修建小佛堂僧舍,后由释耀莲尼师任住持,与释耀叶等驻锡。广结善缘,募捐资金,历经七载,终于建成结构紧密,宽敞壮观的梵宇,经政府宗教部门批准为开放的寺院。

云峰院,以其独占山川灵秀的地理形势,以其悠久而耐人寻味的历史背景,以其既清幽又壮观的修持环境,吸引着众多的“三胞”及闽粤边区的游人香客来此礼佛参惮、游赏观光。

 

定.慧.净.寺(原名渡头庵)

饶平县钱东镇仙洲乡东侧定慧净寺,原称渡头庵(即禅济院),创于明末,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1983年至1989年由县佛协副会长(后会长)释定慧(1912—1992)在旧址西南约200米处重建并今名,1988年获批准登记开放。地处田野,别具禅味,是饶南名胜。

古代的渡头庵,因三面接海,船只在此起渡而故名。曾三改坐向。因乡民多渔户,故前座为妈宫,后座为善济院,扶贫济困,施粥施茶。1931年起释定慧任住持,改名为“禅济院”,积资置寺产30多亩田园,家禅并重,众善奉行,施食收尸。“文革”中寺被毁。

寺占地4亩多,其中建筑逾千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分为前中后三座,即前座奉敬妈祖,中座大雄宝殿,后座藏经楼(二层);两厢护围,东为祖厅、禅室,西为客堂、僧房,各一厅四房。墙内广植花木,寺外遍种荔树,北、西两溪川流寺侧,野绿水秀,环境清静。

 

望.海.岭.寺

从饶平县钱东镇沿饶钱公路往北约5公里处,有一山岭,因能望风茫茫南海而名“望海岭”。岭上林木苍翠,清风爽人。望海岭寺就建在这清幽的环境中。创于明朝,1988年重建。这里以供奉三尊自占传下的雕琢精巧的观音菩萨而闻名于潮汕及闽南诏安一带,是佛门的一处胜地。

寺创建于明代,由钱东田心村刘门林氏倡建,清嘉庆丙寅年(1806)蒲月和清光绪庚辰年(1880)重修。由于岁月迁移,人事沧桑,该寺曾一度颓废。1988年由麦婵真女士发起倡建,于是年十一月由旅港同胞麦婵贤女士发起十余善信捐资赠建。翌年全面完成主结构及南院工程。

寺宇是双佩剑全包宫殿式结构,比较独特的是上座位于东,下座位于西,两座相朝,山门在两座之间向南,门外还有一座僧舍,合共十厅十房八天井,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进入山门,就是小厅,厅外有走廊可通上、下两座。上座是大雄宝殿,有彩瓷双凤朝牡丹等装饰,金碧辉煌。

下座设观音殿,上塑葵龙朝火宝。殿中供有三尊雕琢精巧、名闻遐迩的观音菩萨及善才、龙女。上边有“慈航普渡”匾额,两边有联。

两座中间是一奇特的天井,四周不留涵设沟,任凭大雨滂沱,天井的雨水不能涨上厅堂,而且雨停之后,积水立即消失。

如今寺宇全新,环境清幽,气候宜人,冬暖夏凉,令人向往。

林.姜.寺

林姜寺,昔名宝寿寺,位于饶平县钱东镇境内的大甲山脚浮岗上,后倚群峰,前含黄铜岭,下面是广阔的田野及灰寨村。四周松竹相间,环境清幽,是座名刹,1988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获登记开放。宋淳熙四年(1177)就有该寺。建筑结构为祠厅式,两座对向四厅四房一天井,主结构315.8平方米。山门开在东厅,外有广场,种植蔬菜、花木。广场另一边,建有客房及斋堂。房三间,斋堂一厅一房。有宋代石刻匾额“林姜寺”三字。因寺院周围有修竹千竿,下面又有清沏莲池,形成了“笼烟”、“映月”的幽雅环境。上座设大雄宝殿,供奉西方三圣、香烟缭绕,钟鼓长鸣,经声琅琅。

传说为林姜两姓檀越所建,故名“林姜寺”。明成化十五年(1479),即饶平建县后的第二年,又全面重建。寺院规模,据说有厅房九十九间,产业则有记载,是三顷九十七亩九分二厘,故曾有“潮州开元,饶平林姜“之说。至清康熙丁卯年(1687),即饶平县令编志时间,该寺又废。后又经兴废,至1920年重修,规模远不如明代全盛时期。现寺后有宋代八角大石柱入于地中,寺前左右,有大柱墩多座,就是例证。1980年,由当家僧释弘英募化海外侨胞及香港同胞重修寺院。

经过重修,古刹生辉。佛像庄严,来此朝拜或游赏的四方人士络绎不绝

 

长.宁.庵

饶平县黄冈镇仙春乡东面的长宁庵,位于县城通往所城东界公路之左侧,后靠虎头山,前有笔架山,东侧狮头山,西畔平原,竹林溪从福建诏安县长流来至庵前东邻。创建于明(1368—1644),历代重修。曾是乡人名僧释纯鉴及其高徒释定持卓钖并重修古刹。

庵于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由住持释典义募化重修。1980年起,梵宇重兴,住持释年尼、释定义与乡众捐救初修,后由释达海募化、乡亲献地出力,扩建外围墙、外埕花圃等,于戊辰(1988)完成主座及僧房等修葺。再由香港定因法师捐款,于1991年9月29日重修告竣开光。2000年起在庵后重建大雄宝殿、功德堂。

庵坐北向南,建设面积1千余平方米,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功德堂、祖厅、客厅、尼舍、斋堂等。清修院也属庵管辖,它占地约3亩,今一厅二房一天井一菜园,建筑约400平方米。长宁庵,山水环绕,花林修竹,环境清幽。

乐.天.庵(新庵)

饶平县黄冈镇楚巷猪仔场的乐天庵,俗名新庵,创自清乾隆八年(1742)初冬,1954年后被废,1999年5月24日被登记开放,2000年起由住持释道齐尼师筹资重建为四层楼,蒙茗山大师书庵名,2003年11月14日(十月廿一日)落成开光,曾在此召开欢迎纯信大和尚从京载誉归来座谈会,今26吨重铜铸观音像为广东少见。

庵现存一块高0.6米、宽0.28米碑记,载乾隆八年郑裕献地建寺。

约1954年,因极左政策作崇,古庵被废,后建成前后两座二层楼作县烟丝厂。1995年至1997年,经饶平普陀岩尼师释道齐,不懈奔波,有关部门终于落实宗教政策,把乐天庵归还佛门,开始筹资重兴。今焕然一新,贴瓷楼高耸,铜铸观音壮观,千佛铜像庄严,红木佛龛典雅。

庵坐北向南,总建950平方米,分为圆通宝殿、千佛阁、尼舍、客堂、斋堂、放生池、天公亭等。

庵于2003年农历十一月廿一日上午重建落成开光,由广东省佛协副会长释弘广、心印和澄海水仙古寺住持释达贵主法,潮汕各地僧尼、居士共约千人参庆。

 

宁.福.庵

宁福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位于饶平县所城内西北侧。据说这里原是学馆,当时授课先生常于夜间见钟鼓诵经之声,然环顾左边却没有寺院。后来故将此处卖给比丘尼心明大师。心明大师得地后即募化创建此寺。

宁福庵颇有特点:其一,宅甚宏大,场地宽广。全寺共分六厅十八房九十九门(包括牖门),分两进二座,并有前场、放生池及后包园林一亩二分地,占地面积二千三百多平方米;其二,石门石柱,精工雕饰,寺内有两个罕见的净瓶形石门和两个圆形石门,还有栏干石柱,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古式古香,别有一番风趣;其三,进庵三门,方向不同。庵门分正门和左右旁门。正门朝东与所城东门同向;左门朝北,右门则朝南。

纵观全寺,宽广宏伟,确是佛门要地。自创建至今六百左右年间,几经沧桑变化。自心明大师开山后,又把庵寺转卖给寂智文公,也即是本庵的一世祖,迄今传世二十四代。庵寺经过多少次重修,无法查考,有记载的只有清嘉庆年间的一次重修。清末民国初、抗日战争时期,又屡遭洗劫,“文革”时期,佛像被毁。1986年,香港三学、圆明讲堂释定因法师捐资赞助,当家比丘尼释得圆主事,将庵寺重新修葺,石壁庵住持释定意又赠送大佛等塑像,使古寺重焕光彩。

 

西.岩.寺

西岩寺位于饶平县上饶镇西片乡西北侧的西岩山胫部,海拔1000米左右,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八月再修,1981年重修。1988年10月列为县重点文物单位。

外山门“仙山福地”横匾,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立。此处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花香鸟语。入外山门,迎面是寺门”西岩寺“石匾,旁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建,香林詹广誉题”。大门两侧,两只大石狮张口衔铃,守卫着寺门。寺内有佛像及木雕石刻,古色古香,正殿有石柱六支,前面两大圆柱,呈鼓状形,各刻有蛟龙腾云浮雕,十分壮观。

西岩山,也名笔架山,海拔1255米,是该县最高山峰之一,巉岩峭壁。寺建于石顶,俨若巨凤展翼上飞,故双名“冲天凤寺”。

 

东.岩.寺

饶平县上饶康东东北部的岭脚山,巉岩峭壁,林木荫翳。山坡上有一古刹,叫东岩寺。相传建于明代,古寺曾先后再度受拆废,1981年修建。

该寺气势轩昂,古朴典雅,禅堂幽深,前后两进,中为天井,后座殿台上,供奉如来金身塑像,两旁灯烛辉煌,香烟缭绕,更有水电照明,灿若悬殊。天井石架上,摆放着盆栽奇葩,艳丽争妍,下面有几只金龟在爬行,神态自若。寺前新建一亭,可供游人憩息。对面为飞凤山,前人有“门迎飞凤兴周兆”句。寺外古木异花、奇鸟争鸣,旁建一室曰“怀真处”,是东岩宝刹古边院也,环境清静雅洁,为士人侨寓读书之所。清代禀生詹逢时、詹梓材都曾作《怀真处记》以志其事。寺左角有一道瀑布,沿绝壁悬空倒挂,石壁峭立,每当山洪冲下,喷珠飞雪,状如玉龙起舞,飞腾作啸,是一壮观也。立足寺前,听苍松翠柏与山风鼓荡之呼啸,望群山万壑、楼阁村圩,历历皆在眼前,诚可为旅游者登临览胜之所。

寺门前有一革命烈士纪念碑。东岩山苍松常青,四季游人不断。

 

东.福.寺

闽粤边陲的饶平县东北部,有座巍峨矗立的犁头岽山,高达海拔1046米,因山形似犁头而得名,遥望层峦叠嶂,林深木茂,山中有一古刹,叫“东福寺”。创于清,1982年重建。

寺是清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皇恩特授度谍具戒比丘仁山僧化缘筹建,面积400多平方米。嘉庆十五年(1810)延法师开光安座,迄今尚遗留一幅用缎布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属珍贵文物。寺中原有“圣旨诰命”金牌一块,惜已轶散。道光进士刘映华曾撰东井八景之一《禅林斜照》诗。民国时期,该寺曾多次拆毁。1982年春,善信集资重建,寺宇焕然一新。寺院坐东向西乙辛分金,是一长蛇形穴地。寺中盆栽奇葩异卉,清幽脱俗,从天井仰望斜子笄尖峰

俨然象一顶皇冠悬空高挂。寺内左廊是“陵烟阁”,有“男儿欲上陵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朱熹诗句)的寓意,此乃清代士人读书之所。寺后有三座和尚与道人坟:一是乾隆丙寅年重建东福寺吉立的“皇恩特授度谍具戒比丘仁山禅师公之塔”,碑旁署三大房徒孙永祀;二是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立的“圆寂沙弥湛明皈善公神位”;三是民国癸亥年(1923)立的“张一贯道人之墓”,墓碑均完善无损。寺门前有一块巨大“蚧子石”,惟妙惟肖地蹲立着。古寺周围还有“仙人石”“饭饮石”等胜迹,流传着一个个的故事。

 

华.盖.寺

华盖寺位于饶平县上善镇上善村岭头,俗称“岭头庵,创自明朝,1996年起重建。处于通往毗邻福建、大埔的水泥公路旁,山青水秀,交通方便,引人注目。

寺创自明代,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从对面山峦移来今址重建。1950年起没住僧,于1958年“公社化”时,佛像被烧、法器被毁。村民卢文章(现年80岁)先闻风声,冒险深夜抢救高0.3米、宽0.2米,刻有“华盖寺,乾隆三十九年”樟木所制香炉,抱回家珍藏,在这次重建时献出。1967年“文革”中,因上饶建瓷厂,来拆古寺的石柱、楹、桁、桷、瓦,寺遂被毁。于1995年11月被批准重建,1996年2月30日动工,至2001年5月基本完工。

寺位于高坡上,坐西向东,分天王殿、大雄宝殿、达摩祖师殿(天井西侧)、伽蓝菩萨殿(天井北侧)、厢房,总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善.福.寺

饶平县上饶镇两片乡第一山的善福寺,创自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于1998年12月起至2000年12月重建一新,以其山势嵯峨、视野开阔、前景群山为案而引人入胜。

古刹历经沧桑。1958年“公社化”时僧人被赶走,“文革”中的1969年被拆存墙脚,荒山断壁,无限凄凉。“四人帮”垮台后的1998年,以张辉锦、张永比、张明先为首筹建、筹资,本年12月动土,至2000年12月重建告竣。

寺坐西向东,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分为二进二厢,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两殿之间天井两则各设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中的三如来(释伽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坐像,是“脱沙”所塑,两旁排列的十八罗汉像。

寺处空广的山间平地,背后为西岩笔架峰,两侧为山坡连绵,寺前近有山涧,远有大马顶山,横亘起伏长约20公里,使梵宇显得风水独优,环境壮阔,令人胸怀坦荡。

 

宝.云.寺

饶平县海山镇浮任宝云寺创建于元代延迤元年(1314),是饶平黄氏始祖建饶公从福建省宁化莆田石壁村前来饶平定居时随身携带之“保护神”观世音菩萨,建饶公择定村址后,从事垦植养鸭业。当时一般人都信赖菩萨,保佑事业兴旺,所以在道韵老厝建宝云寺,除了供奉观世音菩萨外,在寺侧供奉土地神。由于初来草创,规模不大,历代若发现破漏即进行修葺。而原有“宝云寺”门匾,尚保存完好,已在1996年重修。

自从改革开放和两岸交流以来,许多海外黄裔宗亲,回乡探亲时,纷纷提出重建“宝云寺”的倡议。于在1996年农历八月破土动工,重修宝云寺。原有门匾镶嵌在神龛后壁,并按原笔迹“宝云寺”三字放大刻石作为新门匾。

全寺建筑面积176平方米,为两进一厅两廊。前厅两侧作为卧室,后大厅神龛内供奉观世音菩萨(慈悲娘)及仙童、主像高约一米。寺右建从屋,周围筑矮墙。建筑总金额10.5万元。重修宝云寺碑记及捐资芳名录,嵌于大门内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