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如今的中国人不会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08:00

10月20日,在凤凰周刊举办的“现在与未来-中国时局展望”高峰论坛上,艺术家陈丹青做了题为《知识与语言的困境》的演讲,在演讲中,陈丹青描述了当下年轻人面临的语言匮乏,文体单一的问题。以下是部分演讲录音整理:

我回国十年来跟年轻人接触很多,刚开始在清华教书,后来莫名奇妙跟媒体扯上了关系,这样就会被人知道,之后就会被人叫去做演讲,几乎在全国一半省份的大学都讲演过,少部分艺术学院,大部分是综合类大学,我都记不清讲了多少场,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都会讲,比如青年政治学院邀请过我三四次,我说我来过了,他说我们现在是八零后,前两年又说我们九零后也上来了,想听你说说,我也很好奇,想看看这些学生有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迄今为止,前两天我还回母校做过一场讲演,我发现的情况跟我刚回国的时候一模一样。

每次我都会留大量的时候,甚至是两个钟头跟台下的年轻人对话,在我记忆当中,十年来,大江南北,全国各个省份的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给我递的条子,如果加起来有一千张的话,它们几乎都是一样的,提问题的思路,包括写出字的样子,通篇一律,很少遇到过一张条子,直接的跟我说话,要不就是行政腔,要不就是文艺腔,要不就是干部腔,可他们都是八零后、九零后啊,却好像是国务院新闻办在提问题。

后来我明白了,他们受到的教育,统一考试,他们的父母,他们的老师,不知道还有其它的说话的方式,所以回国之后,这个现象一直困扰着我。我们的语言发生问题了,我们随便讲什么,都要靠语言,这种语言的困境直接就在年轻人当中,在所谓知识分子当中,在商人当中,我们全部说的是一套语言,一个思路。

我们今天有同一个感慨,就是很少能见到好稿子,很少见到好的语言,其实我不是说大家不会说话,其实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家又非常能说话,尤其电视普及之后,各种活动多了以后,出现了主持人这个行业,其实中国人是非常会说话的,尤其是单位里呆得久了,电视里混得久了,油得一塌糊涂,也能让满场兴奋。

经常在宾馆里遇到结婚的场合,结婚现在都要找一个主持人,因为会说话,能活跃气氛,但我仔细听了之后,发现基本上是话语的泡沫,一方面是千篇一律,一方面是话语的泡沫。

反观当年梁启超的社论体,那种半文半白的文风如今还影响着新闻写作,有时候你读到一篇头头是道的文章,它的根源还是在梁启超那里,而梁启超的师承就更多了,可是追溯到先秦。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中国会说话的人还是有的,比如窦文涛的风格就很不错。还有贺卫方,我听过贺老师的几次讲座真是条理清晰,充满激情和幽默。即使在律师这个讲究口才的群体里,贺老师也算得上会说话的了。一个人要想会说话,最根本的一条是真诚。真诚的人说话源自内心,自然没有矫饰。所谓的“干部体”、“文艺腔”都是在“端着”,不想放下架子,自然不够真诚。另一方面,说话确实是一个人修养学识的体现,一个真正的饱学通达之人,不可能不会说话。听一个人说话,他肚子到底有多少材料,也可以知道大半了。总结:中国人之所以不会说话:1、不真诚;2、肚子里没货。——王俊岭

岂止不会讲话,是做人都不知道如何去做。社会纷繁复杂,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来,不仅要“不会讲话”“不会做事”,还要“不会思考”。随大流,是现在这个社会的常态,大家自扫门前雪还不够,没事还要去其他人的家门口捣腾两下。回到那句老话,会讲话的前提是,先学会做人。人,如何做,是整个社会需要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DOdoris

我们出生的时候是批量“生产”,初高中到大学是批量“生产”,工作了也是从事批量“生产”,天天省钱就为买房买车最终也是为了“生产”!哪里有时间去学点文学啊口头表达等的东西,纵然有点人生感悟也是茶壶里煮饺子——道不出来啊。——徐万斌

统一的教育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就像蒸屉里出来的包子千篇一律,我们早就开始为此反省了,可是又做过些什么呢?教育的重点如何放在学习方法,发展自我而不是单一机械的内容?想起前几天电视里关于学校统一学生发型的讨论,我对统一发型实在无法苟同,学生受教育,外表都搞成一个模子,人的天性要么就此被压制得再无出头之日,要么就恶性爆发了。——黄璐

教育体制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影像媒体电视、视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极速发展。我们乘坐一辆飞驰的雪橇,根本没有时间和心境,静下来沉思,我们的生活只有速度,没有积淀,因此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说出的语言就会乏味。文中说的很对,是因为没有更适合的语言,才会采用这些体,那些体。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思想。夜深人静的时候,不要着急睡去,让我们倾听心跳的声音,感受宇宙的节奏,稍歇一歇,让灵魂跟上来。——龙在天

说话、写文章乃至行为处事,现在的人都差不多。除了教育还有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害怕蜕变、害怕枪打出头鸟。遇上考试之类的,就本着临时抱佛教的原则进行。上上培训班,听听某某著名老师的八股文、几大套路之类,反正不至于太差。太好,太优秀好像也不属于我们。不过在中国,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呢?考试分数吗。好吧那这么看我们都还不差。——义君

很喜欢看国外的广告,每一段都很有创意。我说,如果我家的电视放的全是国外的广告的话,那可以勉强让连续剧插播下!因为当最为前卫、时尚、需要创新的行业也变成千篇一律的时候,我们还能要求什么行业的人出来讲不一样的话。一样的书本、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育体系,想要出来一个讲不一样的话的人,真的太难了。我们不是不会讲话,我们一直是这样讲话的。我们只是不会讲不一样的话而已。——潘昕妙

亲爱的陈丹青老师,恭喜您获得了“重量级”的待遇。您确定您接到的都是真正的学生们递上来的纸条吗?您说的原因可能是一个方面,但真正的原因应该是,请您去演讲的是学校,不是学生。同样的,给您提问题的估计大多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我想,您懂的。——小迷

如今的中国人不是不会讲话,而是他们太会说话了,各种腔调都耍的有模有样,可不见得老百姓能听得懂。究其原因:不会说、不想说、不能说,前者因无独立思想而只能照本宣科,二者因官话套话驾轻就熟而改变成本太大,三者因怕言多必失而退而避之。因此产生了诸多语言泡沫。陈丹青倍加推崇民国范儿,从个人素质和造诣来看,所谓新时代的文人确实较民国出身的文人差距甚远。——吴岭峰

中国的政府引导的学生变呆板了,我看新闻的时候看中国领导人都是一样的坐姿和站姿,很少有外国领导的那种谈笑风生,当然正规场合需要有正规的着装和语言无可置否,可是也没有必要表情和肢体语言一样生硬吧,中国的老师大多比较喜欢行政领导的风格,而父母和长辈也都喜欢乖乖孩,出现套式的言语他们也许觉得让孩子看起来更稳重一些,这跟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是分不开的,不过80/90后已经渐渐开始有所变化了,他们不喜欢拘束的性格会给语言带来一点活力吧。——冯瑞敏

中国的大部分演讲真是太令人倒胃口了。领导讲话有人代笔,明星出场有人代言,作家出来大都沉默,听众坐着只会围观。把一个人冷不丁推到台上,大部分都藏着掖着怕出丑怕说错,反倒遮掩了自己本该有的光彩。教育的批量化,考试的模式化,对未来设想的狭隘,这一代一代人出生、成长、老死,唯唯诺诺,生怕出一点岔子,终于到老死都是一模一样,才终于放下心来此生无憾。每个人的人生应当不同,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一套说话艺术,方能显出自己的性格做派。这个突破,我相信现在新一代的父母都会去尝试。——杨云

在读大学都没有语文课了,感觉自己真的有时候连话都说不清楚,表达能力很差,很怀恋背古诗念文言文的那些日子。长这么大还没有遇到很好的语文老师,都是那些古板的老顽固,教条式的上课,很少给我们讲语言的表达和历史,只会将课本应付考试,致使教出来的都是些讲着官腔的学生。很多时候我都喜欢自己看书,开始很多看不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积累慢慢懂了。——张欢

即使是混社会,我都还觉得自己不会讲话了。不知道是和社会脱节,还是真的被教育的时候我没跟着。对于讲话套用模式的方式,听多了都会犯困,比如说很多领导做演讲时候的套用的“中央模式”。喜新厌旧估计是被这么逼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模式化,把原本人身上有着的灵气都消磨掉了。——杨文

只能说官方的话语体系有些无趣,其实民间话语还是很生动的,假如历史依靠今天的语言范式被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代看了之后是否会笑话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看书的人少了,作家不再提供丰富的语言引导大家,好的语言将怎样产生呢?——张昂昂

是不会说话了,而是不会思考了;不是不会思考了,而是不愿意思考了;不是不愿意思考了,而是不想跟别人不一样了;不是不想跟别人不一样了,而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代价太大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可是千万别忘了“和而不同”才是高境界:只开一种花的春天不是春天,只使用一种模式一种路径的思想不是思想。这不单纯是教育的问题,正如一个人并不总是在学校生活一样;这也不单纯是学生的问题,正如这么说话的人不全是学生一样。这是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而不是去指责教育。——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