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叔 老板 先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3:37:19
2010-10-27 03:04:39 光明日报 大学盛行对老师和校长称“叔”、称“哥”、称“老板”

    笔记观点:

    看似更加亲昵的称呼折射出一种世俗平庸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学校园内有两个称谓格外走俏。一是亲昵地叫校长为哥、为叔;二是简捷地叫导师为老板。倒是先生,这一本该最属于校园的尊敬,显得那样地落魄,形同遗弃在屋角的旧物……

    说来,华中科技大学“根叔”校长并非得到此类亲昵的第一人,之前的“良哥”(陈章良)、“凤哥”(周其凤)、“纪宝宝”(纪宝成)、“许爷爷”(许智宏)等等,都是学生眼中的亲和校长。在论坛上,在开学、毕业致辞上,学生们的呼唤声,好似进了选秀现场,校长们顿时成了粉丝们的偶像。校长与学生的距离看似是拉近了,可校长形象却变得模糊了。饱含浓郁市井文化的称谓,让人分不清,是走进了校园?还是踏入了江湖?

    同样,“老板”这个透着雇佣关系的泛化称谓,被研究生们用来称呼自己的导师,也是一种无奈的变异。无奈,显示了学生对导师掌握自己命门的关切,体现了学生对导师指派活计的忍耐,流露出学生对导师能给自己多一点实惠的期盼。这样的变异,简化了师生关系,省略了导师育才还应育人的义务。因为在老板和雇员之间,本质上是雇佣的关系,个体成长,老板不会去首要考虑。

    再看“先生”,在现今的社会生活里,除了礼节性的尊称,在校园内,在师生这对最特殊的人际关系里,几乎没有了“先生”的位置。连老师群体本身,也不在乎“先生”这个称谓的意义,甚至觉得它是迂腐、落伍、清苦的象征。

    记得七十年代初,偶居沪上,读中学的姑姑,在和同学谈起自己的老师、班主任时,都是以“先生”相称。九十年代初,一位朋友在谈起老舍夫人胡絜青老人时,也亲切地称她胡先生。记得毛泽东主席对宋庆龄女士,也是以先生相称。可见“先生”这个称呼,在国人的心中有着很高很文化的地位。

    回过头来看,校长、先生蜕变为哥啊、叔啊,使仰慕蜕变成平视,使距离产生的敬畏演变成亲密之后的随意。当我们沾沾自喜于或陶醉于这种看似更加亲昵的称呼时,我似乎感到校长在与学生共同分享一种平庸。毕竟,校长的本质是引领而不是迎合。校长成叔、成哥的一个附带效应是,极大弱化了那些为人师表的职责,高校当下的现实实际也正在反映着这样的趋势。

    导师变老板,折射的是社会对老板的推崇。导师跻身老板行列,不是学生拥趸的结果,恰恰是导师意识的走失:背离做先生的寂静之路,行走于喧嚣的堆论文、争项目、穴论坛;染上些市侩的机巧、市俗的浮躁,被称为“老板”,也确实就不足为怪了。

    大学校园内的称谓变迁,表面上看是一种时尚风潮的流动,背后却摇动着大学作为育人育才大厦的基础。

    我不知晓,在别国的大学校园里,可有除先生之外的类似我们这里的哥呀、叔呀的对校长、导师的称谓?

    期盼在我们的校园里,多一些寂寞的先生,不乖巧的先生,会微笑的先生,富学且严苛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