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政治保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22:54
备受瞩目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18日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博士生导师高新民教授表示,从现在起,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还有十年时间。最近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涉及的是前五年,是能否实现党的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高新民认为,规划毕竟是规划,再好的规划也需要全体人民来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者,在实现这一规划中承担着艰巨的职责、任务。

  党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领导核心

  ——国家“十二五”规划需要“本土化”、“乡土化”,这是决策力、执行力、先进性的综合体现


  “领导作用首要的就是确定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是全国性的科学发展大思路,但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状况、人文历史条件等都不一样,经济社会发展水准、产业布局、基层社会状况都有不同,把国家大思路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发展思路,需要围绕党的指导思想、中心工作,把大政方针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即‘本土’化或‘乡土’化,高新民说。她认为,这个过程是考验各级决策机构的执政能力的过程,既需把握国家发展趋势,又需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方式,可以说是决策力、执行力、先进性的综合体现。

  高新民说,要达到此境界,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载体、为抓手,提升党的各级各类干部的整体素质,是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正确发挥出来的重要环节,渗透于决策与执行过程中。

  党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组织者、实施者

  ——创新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确保“十二五”规划得到充分落实的组织保障与前提


  高新民表示,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各级组织遍布城乡基层社会,在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行领导体制下,各级领导班子、领导者的作为,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科学发展大局。因此,选拔任用适应时代需求、能够引领当地科学发展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就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组织保障。邓小平当年曾说过,“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来执行,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上同样如此。

  “因此,创新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确保“十二五”规划得到充分落实的组织保障与前提。同时还需要改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评机制”,高新民说。她认为,GDP导向的考评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向有所区别,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不同的行为,所以,以科学发展的指标来评价和考量一个地方、部门领导班子的业绩,以群众的评价考量一个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就是必要和重要的。

  简言之,在组织问题上,可以理解为有两个方面的相互促进: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的落实要求进一步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另一方面,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可以推动、保证“十二五”规划的完成。

  党是带领群众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先锋模范

  ——以共产党员的实干精神、奋斗精神带动群众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基础


  高新民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依靠全体人民的实践。共产党对于群众的领导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实现的,这也是共产党从战争年代就形成的优良传统之一。

  这里,基层党组织的努力与实干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党和国家的政策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良好的大政方针也有可能成为虚置的政策。因此,以共产党员的实干精神、奋斗精神带动群众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基础。

  近年来开展的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活动,为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性提供了平台。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党员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并为群众服务,另一方面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也需要有组织的关怀与激励才能持续地保持下去,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把教育、管理与服务三者融为一体。

  探索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以公正的政策和民主与法制的手段整合或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出路


  群众工作原本是党的传统优势,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动,群众基础和党的干部队伍、党员队伍,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这一背景之下,更新理念,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以公正的政策和民主与法制的手段整合或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树立良好的党风廉政形象,是做好群众工作,产生强大动员力,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出路”,高新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