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初现“创业全流程服务平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0:09:40

中关村初现“创业全流程服务平台”

2010-09-02 12:00:00 来源: 北京商报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8月20日,《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有专家评价,《办法》的诞生,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中关村政策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办法》出台形成“孵化+创投”模式

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园总经理刘晓民感叹:“这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为了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而出台政策。”刘晓民快人快语,“对我们而言,《办法》的出台是久逢甘露,但是《办法》还是出台得晚了些,早该推出了!”

刘晓民说,企业成长就像孩子上学一样,孵化器扮演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创业教育工作。孵化器虽然不大,却将人才、投融资、市场开发等诸多创业要素聚集在一起,孵化器不只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与初创企业朝夕相处,比其他机构更了解哪些初创企业具有投资潜力。

刘晓民坦言,企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难,但是目前风险投资机构多数还是盯着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的企业,这就好比孩子已经考上北大、清华了才受重视,但往往孵化器中的“小学生”、“中学生”更具潜力,如果对初创企业给予更多支持,一家伟大的企业就有可能诞生。

或许没有谁比郦亮更有深刻的体会。

作为威讯紫晶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办人,郦亮有一身的“好手艺”,他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研发上有着世界级的专利技术。

威讯紫晶不但参与制定了IEEE 802.15.4-2003、IEEE 802.15.4-2006、IEEE 802.15.4C/E等国际标准,作为中国无线个域网WPAN标准组副组长单位,还主导参与制定中国无线个域网WPAN国家标准。他们提交的一系列技术方案被IEEE接受并纳入IEEE国际标准。

就是这样一家“技术过硬”的企业,在初创后的一年几乎要破产,走到了“揭不开锅”的窘境。“幸亏国际孵化园提供了十几万的担保支持,我们顺利贷款30万元。钱虽少,却救了我们的命。”回想过去,郦亮依然心有余悸,“如果没有孵化器的资金支持和帮助,肯定没有我们的今天。”

去年,威讯紫晶在物联网研发上的一项技术入选中关村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同时因为国际孵化园的不断注资,也带动了政府800万元的资金扶持。最近,刘晓民又在争取中关村发展集团对这家企业的投资。威讯紫晶已然驶入快车道,前景充满希望。

对于这些,刘晓民颇有感触,“这次《办法》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提出了‘孵化加创投’的概念。其实这是对孵化器功能的提升。虽然5年前还没有物联网的概念,但是我们就是看重技术,所以先后向威讯紫晶注资3次。现在想想我们还挺超前的”。刘晓民的微笑中透着一份自豪。

刘晓民说,这样的例子在中关村国际孵化园还有许多。从建园至今,7位“千人计划”、9位“海聚工程”、9位“高聚工程”入选者从这里诞生。先后有67家企业获得绿色通道贴息贷款6560万元。

“我说的融资难只是孵化器在运作中的难题之一,还比如说税收问题,孵化园的税收征订和开餐馆的是同一个政策,孵化器还要肩负社会效益和自身盈利的责任。可喜的是,这次《办法》不仅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大学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的成长政策,对于其他许多问题都有针对性的政策,比如财政补贴、孵化器资质评估等等。区别于以往点上的支持,而是以面上的综合体系帮助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构建企业创业环境,为孵化园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成中关村创新之源

近年来,在国家及北京市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中关村初步形成了包括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内的创业孵化体系。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中关村创业服务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关村推动自主创新的支柱力量。

据统计,目前中关村共有超过100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留创园,孵化总面积超过1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近5000家,包括一批高新技术领域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国内科研机构、科技领域的国内外上市公司以及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有近500家创新型企业在这里产生,更是成为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等高端创业人才的输送“大本营”。这样的规模、这样的体量、这样的水准在国内也难出其右。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对此表示,“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中关村推动自主创新的支柱力量,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中关村创业服务的核心载体”。

据介绍,中关村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呈现出产业领域集中化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如清华科技园汇集了400余家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几乎涵盖了当今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拥有一批在这些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北航科技园、北科大科技园、北理工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也依托各自高校的优势学科形成了产业聚集。此外,以中关村软件园、生命园、海淀创业园、国际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园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

产业聚集带来的则是强大的协同效应,“中关村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更是成为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周云帆说,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用其整合资源的能力,不仅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也降低了技术转化的风险。近年来,通过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转化的科技成果超过3000项,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环保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由于在规模上、实力上、产业集群上中关村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已经根据自身发展路径,出现了富有中关村特色鲜明的“基础服务和专业化服务融合发展”的趋势。如清华科技园的创投加孵化模式,聚集了近30家创投机构,组建了3只创投基金,投资了近40家创业企业,有7家企业已在资本市场上市。此外,还出现了以联想之星、清华摇篮计划、钻石计划,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为代表的多种新型创业孵化模式。

《办法》为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发展提速

刘晓民说,本次《办法》的制定正是从满足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有利于高技术创业的体制机制。《办法》强调了对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索,尤其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入,建设成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并提出重点实施“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载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企业、金融资本良性互动”、“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载体吸引、聚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四大机制建设。

《办法》指出,“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转化包括重大科技成果在内的、各类科技成果的平台作用,结合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探索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切入点,在总结推广清华科技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转化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引领作用的科技成果,形成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办法》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结合自身优势和创业企业特点,搭建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特色服务,并加强与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合作,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拓展技术平台服务网络,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

同时,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应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成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载体,依托大学、面向产业、服务企业,促进大学院所、创业企业、社会资本、政府与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运营机制,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途径、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快速发展。

此外,《办法》着重提出建设企业孵化、企业培育和资本运作“三位一体”的服务格局。“鼓励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探索新的运营服务模式,积极吸引专业管理机构或企业等市场力量参与管理和运作,构建灵活有效的服务模式,不断孵化出明星企业。鼓励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继续实施‘孵化加创投’的运营模式,直接为在孵企业投资或向投资机构推荐、引入创业投资,实现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企业的共同成长。”

《办法》出台填补创业服务空缺

“为了实现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中关村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必须不断提高创业服务能力,成为全国科技创业服务业的示范。”周云帆认为,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要成为培育新兴产业领域领军企业的摇篮,首先要立足于企业需求,通过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把中关村密集的科教智力资源真正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

“大学的科研成果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萌芽和发展的核心资源,这要求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要把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全力参与和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要通过落实国家‘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中关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通过不断提升创业服务能力,抓住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契机,使中关村成为全球科技创业者的首选之地。”

记者发现,《办法》的推出,最重要的意义是填补了中关村在服务平台建设上的空缺,一个覆盖了从“人才创业”到“企业发展”各个环节的政策支撑体系。

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技术和资本三个层面。对此,中关村已经推出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从“高聚工程”吸引人才“回村”创业、“股权激励”为企业机制改革提供动力,再到“政府采购”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等等,如果把这些政策进一步细分,可以归类如下:人才引进、创业支撑、企业孵化、科研支持、企业治理、金融政策、重点产业支持、市场培育。记者姑且称之为“中关村创业全流程服务平台”。

商报记者 张晓东/文 张彬/制表

记者手记

先试先行 是服务理念先行

先试先行,简单的四个字,实行起来如有千斤重。如何在高速前进中不冒进,在稳健发展中不掉队,政策创新既能结合实际,又能产生实效,是每一位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事情。

先试先行,是责任重重。这是对中关村的倚重,也是希冀将成功经验推广全国。

 

蓦然回首,一项项创新政策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推出,很多人都在惊叹——中关村一年内真有这么多政策?这背后的艰苦历程或许只有中关村管委会自己清楚。中关村在“先试先行”的鼓舞下,没有缩手缩脚,而是选择“将机制创新进行到底”,因为他们肩负着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

如今,当我们再次集纳这些政策时,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各自独立的政策,正在像网一样连接起来,织成一张美丽的彩图——彩图上各项政策互相关联,从始至末,勾画出一个人从来到中关村到创办公司,到闯出一片天地的历史路径,这背后是中关村搭建起的“创业全流程服务平台”。

伴随着《办法》的推行,今天的中关村政策蓝图雏形已经初具,并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关村正是通过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平台的建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企业、为人才献上自己的真诚。这正是服务型政府的最真实表率。